宋代的蹴鞠运动

宋代的蹴鞠运动
宋代的蹴鞠运动

宋代的蹴鞠运动

蹴鞠就是宋代的足球运动。蹴就是踢,鞠就是皮毬,毬通球。宋朝是蹴鞠大国、强国,蹴鞠可以说是宋朝的国球。宋人的蹴鞠技艺与水平,世界第一。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

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

中国蹴鞠运动历史悠久,唐之前的蹴鞠多是实心的,唐代蹴鞠开始出现空心充气的皮球。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宋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有所提高,所以宋代蹴鞠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足球。宋人无名氏词云:“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毬。”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指宋代踢球的社团。气毬,即宋人所蹴之鞠,它是充气皮球。陈元靓还有诗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可见宋代蹴鞠是内由牛彘胞充气而鼓,外由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和近代足球外形上竟无太大区别。

宋代蹴鞠运动繁盛,首先宋政府比较重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喜欢踢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曾画《宋太祖蹴鞠图》,惜早已遗失不见,但宋元时画家钱选临摹的这幅画,却保存了下来。图中画有他与皇弟赵光义及爱臣赵普、楚昭辅、石守信共六人踢球的场景。《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宋代皇帝领头蹴鞠及观赏蹴鞠,可见对蹴鞠运动的看重与喜爱。宋徽宗特别喜爱蹴鞠运动,未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蹴鞠。他还曾写诗歌颂蹴鞠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其大臣李邦彦、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宋庠诗曰:“蹋鞠将军第,吹箫贵主家。”蹋鞠运动在官方极其受重视,也为众多官员所喜爱。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还是在民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出现民间蹴鞠会社称之为“齐云社”,在正月十五到冬至时:“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可见蹴踘运动的繁盛。《宋史?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少有勇力,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踘。”可见在北宋时开封城少年们是时常一起蹴踘的。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蹴鞠打球社”,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武林旧事》还记载临安称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南宋诗人戴表元在《张君信诗序》写道:“余自追念少年血气盛强时,所好诸艺皆为无益,幸而不精,虽精于诗,亦复何用?曾不如医药、卜筮、方技,犹可以自给;蹴鞠博弈之流,犹为人所爱幸。”可见蹴鞠尤其被宋代世人所看中与喜爱。

司马光诗曰:“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这些诗句皆反映了宋代民间人们在闹市街头玩蹴蹋的热闹场景。大诗人陆游写过许

多首关于蹴鞠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宋代不同地区蹴鞠运动的火热场面。陕西咸阳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陕西汉中是:“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陕西梁州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江西抚州是:“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宋代蹴鞠之热是许多地方都热。

在宋代农村人也十分喜爱从事蹴鞠运动,刘克庄《田舍即事》诗曰:“蹴鞠鞋尖尘不涴,臂鹰袖窄样新裁。社中年少相容否,也待鲜衣染鬓来。”陆游《残春》诗曰:“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梅尧臣诗曰:“蹴踘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晁说之诗曰:“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踘岂周旋。”蹴鞠运动在宋代也是宋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节庆活动之一。

在宋代还成立有女子蹴鞠队,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陈元靓《事林广记》“圆社市语”《好女儿》词曰:“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画眉儿入鬓春山翠。带着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这首诗正是形容宋代女子蹴鞠时的动人装扮与美丽身姿。王珪诗曰:“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汪元量诗曰:“舞馀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这些皆可见宋代女子是多么爱蹴鞠运动。

除《宋太祖蹴鞠图》外,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南宋无名氏所画的《蹴鞠图》。此外存世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有少女蹴鞠图、童子蹴鞠图。耀州窑青瓷上有母子蹴鞠图、童子蹴鞠图。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镜有上男女一同蹴鞠图,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代蹴鞠图牙雕笔筒,这些千百年前的历史实物皆可明证,宋人对蹴鞠运动的喜爱。

体育课情境教学案例(1)

体育课情境教学案例 体育教研室阎桂兰 在新的时期教育教学突飞猛进的改革过程中,我校迎来顺利升专的喜讯,为了更好的由中专教学教学模式过渡到大专的教学模式,现实就摆在每个教师的面前,如何合理、有序、稳步的调整好教学格局。一方面我们要保留幼师原有的教学特点,又要考虑高职高专的教学体制。因此,在近期的教学中,力求教学形式调而不乱的原则。还要遵循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学生体质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以体育与健康为核心,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成品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以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在通过创设灵活、新型、和谐、多变、自由的教学空间和教学环境,教师带动学生自由的创编各种练习方法,形成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同学间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达成情感创作与交流,形成游戏创作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案例一(篮球原地运球)学生见到篮球一脸的恐慌,因为幼师学生弹琴唱歌,怕玩球搓手,她们想象只要玩球就会搓手。看到眼前学生的这种惧怕心理,作为教师既不能急,又不能逼,我就自主、流利,做起了系列的运球方法,学生睁大了眼睛,羡慕的看着我做的各种动作。

这时,我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眼神,我就马上停下来鼓励学生,你们试试一定能行。这时一部分学生突然跑去拿球,不由自主的运起球来,由于动作生疏,球不听她们的话,一会运到脚上、一会运到别人腿上,她们不停地跑去追球,一会学生就都参与到练习中。这时,我认为是把握讲解的好时机,我就吹了一声迪,学生就围了上来,我问学生篮球可怕吗?她们说还行,我接着又问,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回答我们听它的话。我说想让球听你们的话吗?她们反问能听我们的吗?马上我就讲解了球如何才能听她们的话的技巧。她们一听这么容易呀,听到这里我很高兴的说,球听了你们的话,你们就可以做各种游戏了,这时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她们就抢着拿球练习,并不断的把自己创编出来的联系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运球的方法,还创编出了左右、前后、胯下、绕身、带球前转身、后转身、运球抛球等动作游戏,最后学生相互进行破坏性运球游戏的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了很好的练习方法,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看到学生个个红红脸上带着笑容,可以看出,本课即达到了学习效果,又创建的多种球类游戏的练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起到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的,收到了好的教学效。 案例二(艺术体操平衡木蹲转起动作练习) 铃声响起,本次艺术体操课拉开了序幕,我利用追逐跑的游戏开始了一节课的准备活动,在游戏中,我设计了跑到障碍前做蹲转跳起练习动作,在段斩的游戏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蹲转起的动作。而后,我在

幼儿园中班幼儿体育专项技能

月日 体能项目名称走的协调性系列练习(一)班级中一班 本班幼儿体能分析1、幼儿能够一个接着一个大胆随意走 2、个别幼儿走姿需调整,踏步缺少力度和协调性。 活动初步规划 活动目标1、练习有力地原地踏步和整齐的齐步走 2、以快乐的心情参与活动,并能保护自己 场地图 活动材料口哨 借助器械暂无 人员配合需要1位老师配合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唤醒经验) 情境导入:新的一年开始了,看过升旗的孩子们,解放军 叔叔是什么样子的? 集中腿部、膝盖、脚踝的准备运动 二、重点动作练习(梳理经验) 1、教师示范(摆臂、屈膝、落地) 2、幼儿练习 3、幼儿示 范及总结4、幼儿练习及指导 三、原地踏步(运用经验) 每隔一行站一队幼儿,根据哨声,连续有力的原地踏步, 分辨哨音响起时,左脚落地 四、放松整理运动 备注 隔一行,列一队

月日 体能项目名称走的协调性系列练习(二)班级中一班 本班幼儿体能分析1、幼儿能够在指挥下整齐地踏步 2、个别幼儿走姿需调整,踏步缺少力度和协调性。 活动初步规划 活动目标1、练习整齐的齐步走,并能够四列一起转弯 2、以快乐的心情参与活动,并能保护自己 场地图 活动材料口哨 借助器械暂无 人员配合需要1位老师配合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唤醒经验) 情境导入:新的一年开始了,看过升旗的孩子们,解放军 叔叔是什么样子的? 集中腿部、膝盖、脚踝的准备运动 二、重点动作练习(梳理经验) 1、教师示范(摆臂、左脚迈步、左右交替) 2、幼儿练习 3、 幼儿示范及总结4、幼儿练习及指导 三、齐步走(运用经验) 1、每隔一行站一队幼儿,根据哨声,连续有力的齐步走, 分辨哨音响起时,左脚落地2、两路纵队一起转弯时,里侧 队伍需踏步等待,四路纵队转弯时,外侧队伍需大步向前。 四、放松整理运动 备注 隔一行,列一队

中国传统文化之蹴鞠(李云博)

中国传统文化之蹴鞠 单位:一旅六营十六连 姓名:李云博 学号: 1212512

中国传统文化之蹴鞠 2014年6月,四年一届的足球世界杯即将在巴西开启大幕。作为这个夏天最吸引人的一项体育赛事,虽然中国队未能入围,但依旧无法阻挡中国球迷对其的关注度。 中国最为有着灿烂历史文明的国家,虽然如今在足球领域处于劣势,但正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将这个运动延续给了世人,即蹴鞠。 一、蹴鞠历史 最早的纪录表明,在公元前1697年,中国的黄帝发明了蹴鞠运动。这里蹴指的是踢的动作,鞠指的是用牲畜皮和毛制成的足球。2004年国际足联正式承认足球的发源地是距离济南约100公里的山东省淄博市。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踘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国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比赛形式 蹴鞠的比赛形式分为直接对抗、间接对抗、白打三种方式。 直接对抗即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其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间接对抗即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白打即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

体育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体育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王伟谭悦 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根据教学实践的体会,探索体育教学的新模式。 案例(1)快速跑: “嘟--”的一声哨音,同学们站在老师的四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四周随意站立的开始形式,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同学们,谁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改变过去一上课老师首先宣布课的内容,而设置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经过了短暂的沉默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风上由空气对流形成的。”老师满意的给予肯定,接着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要把空气‘装’起来,让大家来玩一个‘追泡泡’的游戏。”老师便从事先准备好的口

袋里,取出一支玩具“泡泡枪”,一扣扳机,从枪口喷出许许多多的肥皂泡来,学生们兴奋的追逐着;老师让四个小组长和老师一样,拿着泡泡枪,向操场的四周喷射。在阳光的照射下,七彩的肥皂泡,满空飞舞着,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满场地奔跑着、扑打着、嬉笑着┄┄学生们玩得正有趣的时候,老师又让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把泡泡“装”起来,只见奋力地把泡泡“装” 在塑料袋里。(有趣的活动,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准备活动,) “同学们,空气的没有阻力?”老师向学生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学过自然的学生轻而易举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利用空气的阻力练习快速跑。”老师取出一只塑料袋,帖在胸前,做着快速跑的示范动作的,塑料袋帖在胸前纹丝不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散开来,朝着规定的方向,各自独立地进行着尝试、体验着快速跑的感觉。有的学生在跑动练习中塑料袋总是滑落下来,老师让大家帮他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塑料袋会掉下来呢?”适时组织学生分组尝试、体验、讨论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速度慢下来的时候,空气的阻力作用就小了,塑料袋就掉下来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解决学习中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巡回观察中,老师提示大家“用前脚掌着地”、“注意两臂前后摆动”、“跑直了,上体稍前倾。”只见塑料袋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学生学习积极性却越来越高,最后,老师发挥了比赛的杠杆作用,把学生练习快速跑的热情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高考体育足球专项考试技能及评分表

高考体育足球专项考试技能及评分表(2010-01-10 02:38:30) 时间:2010-01-11 01:32来源:作者:点击:0次 (1)脚背正面颠球 ①考试场合:在场内齐截平方米的区域。也可利用球门区的界线,沿球门柱内侧向场内齐截垂线至球门区线,即为颠球测试场合。 ②考试办法: A、考生在划定区域作好筹办,经考评员表示后方可起头。 B、考生需用左、右脚正脚背部位瓜代颠球,其他有用部位得触球可作为调解,但不谋略有用次数。当球触及大地时测试及为完成。 C、每个考生限做两次,取最高问题。 D、起头颠球得体式格局不限。颠球次数达到满分问题(60次)可自行中止。(2)20米运球过杆射门 ①从罚球区线的中点始,向场内齐截长20米得垂线,以2米为间距沿此线插8根标志杆,起点线与第一杆间隔为4米。 ②考试办法: A、将球在起点线上放稳,待考评员表示后方可起头。 B、每个考生限做一次。 C、考生运球过杆得体式格局和射门脚法不限。 D、运球时漏绕或少绕标杆均按失败记录。 2、评分准则 (1)脚背正面颠球(10分) ①、颠球测试起评问题为10次。满分问题为60次。不够10次不计问题。 ②、在测试区外得颠球以及其他部位得颠球均不计问题。 (2)20米运球过杆射门(15分) ①、分为运球过杆(10分)和射门(5分)两段式计分。运球过杆满分问题男生为9秒,女生秒,射中球门计5分。 ②、运球过杆得时候男生超过秒、女生超过14秒时,纵然射中球门也按失败记录。 (3)问题换算表 颠球(男、女)20米运球过杆射门 次数分值次数分值次数分值问题分值问题分值 10 28 46 12〃5 10〃7 11 29 47 12〃4 10〃6 12 30 48 12〃3 10〃5 13 31 49 12〃2 10〃4 14 32 50 12〃1 10〃3 15 33 51 12〃0 10〃2

蹴鞠原为军事训练

蹴鞠原为军事训练:刘邦是超级球迷建专业球场 2015-01-21 07:42:32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贾佳安吉 最近,中国男足取得近27年来亚洲杯小组赛的最好开局,让国人有些意外,也非常开心。其实,在中国古代,蹴鞠这种最早形式的足球,作为一项国家级赛事,一直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爱,人们对蹴鞠的激情,绝不亚于如今我们熬夜看世界杯的疯狂。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时风行蹴鞠“鞠城”是专业足球场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而说到蹴鞠的起源,《太平御览》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可见在当时,蹴鞠是国家军队训练士兵体能和技巧的重要训练项目。 在汉代,由于汉高祖刘邦这位“超级球迷”的推行,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皇宫内开始出现专业足球场,即所谓“鞠城”,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球则是实心的。比赛分两队,双方各有队员12名,以踢入球门的球数多少来决定胜负,是现代足球的雏形。据说,此后西汉的皇帝如汉武帝刘彻、汉成帝刘骜都酷爱踢球,刘彻踢球时,还令其文学侍从作《蹴鞠赋》助兴。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时,球体明显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的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不仅皇宫中有这样的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球踢得有多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踢球习俗的普遍。 南宋时期,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团体叫“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而其提倡的志诚、温良、尊重、谦让的10个紧要章程,和戒多言、赌博、猖狂、酒色的10个禁戒,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球队章程雏形。 当然,有比赛就有球星。施耐庵《水浒全传》中描写的那位——由一个市井泼皮逆袭成为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俅,便是宋朝球技高超、经常陪伺宋徽宗踢球的著名球星。 小说虽然在人物描述上做了一些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真实情况。 此外,宋代还有一批聚集在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内的职业球星,他们定期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是当时地位较高的职业球星。 唐宋皇帝“球迷”多宋太祖擅长“花式足球” 唐朝时,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迅速流行,宫中大小官吏也爱上了“蹴鞠”。当时,蹴鞠的形式有很大改变,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更接近于现代足球。所用的球用动物膀胱充气做成,然后用8块皮缝起来,弹性非常好。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疯狂“球迷”,这从现存的《宋太祖蹴鞠图》中便可以看出。 《宋太祖蹴鞠图》宽28.6厘米,长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的著名画家苏汉臣,现藏

蹴鞠

乡村世界杯渊源 足球的故乡本身在中国,古人称之为“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蹴鞠”发展到宋代达到了巅峰。当时最著名的球星就是高俅——《水浒传》中的大反派,他因踢球而发迹。高俅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可见当时宋代的皇帝官僚贵族是多么喜爱踢球。当时在杭州还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众所周知,南宋古都设在杭州,可见当时杭州的蹴鞠是非常流行的,“蹴”及“踢”;“鞠”及用皮革做的“球”。这种运动同时盛行于贵族及平民之间。贵族用皮革做的球,而平民一般就用竹篾编制成的球。湖州盛产竹,又离杭州近,这样用竹子编制的“鞠”也成了湖州的一个工业。 规则: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 间接比赛是唐宋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体育教案情景教学《保卫家园》

备 战 二、出发 游戏“开火车” 方法:乘火车到抢险地带,各排在排长 带队,根据已学“开火车”游戏,方法各排自 行选择。 教师提示动作,提出要 求,引导学生到抢险第 一线。 听口令后,各组成 一路纵队到抢险第 一线 要求: 动作形象, 轻松自然。 演习比赛 一、抢修铁路 方法:战士把“枕木”铺在地上事先打 好的点上。每次每人只运一块“枕木”。绕 过第一块“枕木”返回击掌后继续。 二、列车运送抗洪物资 方法:各排依次向后传递沙包,直至 每人一个沙包,战士左手搭前一队员肩上 ,右手拿沙包开火车运送物资,在排长带 领下返回。 三、抢运抗洪物资 方法:按指定路线,用单脚跳,跳越 红砖抢运物资。换脚单脚跳返回,击掌后 轮换。 四、堵管涌 方法:每排第一人迅速出发,把沙包 堆放在“管涌”处即回,拍第二人手掌。 五、抢运物资 方法:按“四”的相反方向把物资搬回。 六、筑子堤 方法:发令开始时,每排第一人迅速 出发把沙包堆放在大堤上 七、人墙防浪 方法:各排手挽手站成两排组成人墙 ,随音乐作上、下、左、右移动 1、讲解 游戏方法 和要求 2、组织 各排迅速 抢修铁路 要求: 1、讲解 游戏方法 和要求 2、语言 提示、鼓 励 1、讲解 游戏方法 和要求 2、语言 提示、鼓 励 1、讲解 游戏规则 2、教师 提示 1、听清方 法和要求 2、按要求 进行抢修 3、排长挥 旗示意,任 务完成 要求:遵守 规则 积极参与 要求:遵守 规则 1、理解方 法和规则 2、在各排 长带领下依 次进行 要求: 遵守规则 遵守纪律 1、理解游 戏方法和要 求 场 地 布 置 见 图 场 地 布 置 见 图 场 地 布 置 4’ — 6’ 2’ — 4’ 4’ — 6’ 3’ — 5’ 3’ 6 发展体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竞争与团结协作精神培养集体 主义观念和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优 良品质。

宋代的蹴鞠运动

宋代的蹴鞠运动 蹴鞠就是宋代的足球运动。蹴就是踢,鞠就是皮毬,毬通球。宋朝是蹴鞠大国、强国,蹴鞠可以说是宋朝的国球。宋人的蹴鞠技艺与水平,世界第一。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 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 中国蹴鞠运动历史悠久,唐之前的蹴鞠多是实心的,唐代蹴鞠开始出现空心充气的皮球。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宋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有所提高,所以宋代蹴鞠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足球。宋人无名氏词云:“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毬。”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指宋代踢球的社团。气毬,即宋人所蹴之鞠,它是充气皮球。陈元靓还有诗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可见宋代蹴鞠是内由牛彘胞充气而鼓,外由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和近代足球外形上竟无太大区别。 宋代蹴鞠运动繁盛,首先宋政府比较重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喜欢踢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曾画《宋太祖蹴鞠图》,惜早已遗失不见,但宋元时画家钱选临摹的这幅画,却保存了下来。图中画有他与皇弟赵光义及爱臣赵普、楚昭辅、石守信共六人踢球的场景。《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宋代皇帝领头蹴鞠及观赏蹴鞠,可见对蹴鞠运动的看重与喜爱。宋徽宗特别喜爱蹴鞠运动,未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蹴鞠。他还曾写诗歌颂蹴鞠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其大臣李邦彦、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宋庠诗曰:“蹋鞠将军第,吹箫贵主家。”蹋鞠运动在官方极其受重视,也为众多官员所喜爱。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还是在民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出现民间蹴鞠会社称之为“齐云社”,在正月十五到冬至时:“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奇巧百端,日新耳目。”可见蹴踘运动的繁盛。《宋史?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少有勇力,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踘。”可见在北宋时开封城少年们是时常一起蹴踘的。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蹴鞠打球社”,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武林旧事》还记载临安称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南宋诗人戴表元在《张君信诗序》写道:“余自追念少年血气盛强时,所好诸艺皆为无益,幸而不精,虽精于诗,亦复何用曾不如医药、卜筮、方技,犹可以自给;蹴鞠博弈之流,犹为人所爱幸。”可见蹴鞠尤其被宋代世人所看中与喜爱。 司马光诗曰:“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这些诗句皆反映了宋代民间人们在闹市街头玩蹴蹋的热闹场景。大诗人陆游写过许

全国体育高考篮球专项技术评分标准

全国体育高考篮球专项技术评分标准 一、测验项目 1、助跑摸高 9 分 (1)测验方法 助跑单脚跳起摸高,以摸高的最高高度计分,每人做两次,计其中一次最佳成绩。 (2)评分标准满分 9 分,其达标成绩详见评分表。 2、往返运球投篮 11分 (1)测验方法 由球场右侧边线中点开始,面向篮球以右手运球上篮。同时开始计时; 点;然后折转换左手运球上篮;投中篮后,还以左手运球回到原起点; 原起点时停表 要求:连续运球,不得远推运球上篮;必须投中篮后,才能继续运球, 手(左手或右手投)不加限制。 (2)评分标准 达标:按其计时成绩评分,满分为 9 分,详见评分表。 技 评:满分为 2 分,按四级评分,各级分值详见评分表。 优秀:动作正确,协调,熟练,能运用左、右手投篮,投篮一次投中 良好:动作较正确,熟 练,投篮一次投中 及格:动作基本正确,熟练,身体不够协调 不及格:动作不正确,不熟练,不协调 3、投篮 12 分 (1)测验方法 以篮圈投影下圆心,以该点至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划一圆弧。开始时考生在弧线外作跳投, 并开始计时;投 篮后自己抢篮板球,再运至弧线外再跳投,连续投一分钟(女生投篮可作定位投,也可作跳投。 )(见图) 要求;必须向上起跳投篮,否则不算跳起投篮;投篮时不得踏线或过线,不得带球跑,违者投中无效。对女 生做跳投者,技评分可提高一个分数段。 (2)评分标准; 达标:按其 1分钟内投中次数计分,满分为 10 分,详见评分表。 技评:满分为 2 分,按 4 级评分,各级分值详见评分表。 优秀:动作连贯,协调,起跳迅速,手法正确。 良好:动作较连贯,协调,起跳较迅速,手法正确。 及格:动作基本连贯,协调,起跳较缓慢,手法基本正确。 不及格;动作不连贯,不协调,起跳缓慢,手法不正确。 4、全场(或半场)比赛 8 分 (1)测验方法 根据考生人数或当地具体情况,进行全场或半场的编队比赛,采用半场人盯人 防守,测验其技术和战术的运用 能力。对成绩较好的考生,可再进行一轮比赛,每场比赛时间,要以能够全部观察,了解每个考生的情况而定, 评定的内容有; ① ② ③ (2) 满分 优秀:较好地做到以上三项 良好:较好地做到前两项。 及格:三项中有一项稍好者。 不及格:三项皆差者 三、 1 分 钟投篮评分标准: 20 分 球投中篮后,还以右手运至左侧边线中 同样再重复上述运球投篮一次,再回到 投不中要继续再投,直到投中;投篮的 个人攻击能力;观察进攻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和熟练程度。重点看投篮、突破和传接球。 防守能力;观察个人防守和协同防守和防守能力 战术意识;观察全场比赛中攻守转换速度,快攻意识和个人战术行动能力。 评分标准 8 分,按 4 级评分,各级分值详见评分表

在情景性的体育游戏中

在情景性的体育游戏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的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对运动课程中关于“在情景性的体育游戏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主动活动。 情景性体育游戏——是指幼儿在有情景的环境创设下开展的运动性游戏。在我们组织体育游戏时,非常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来提高幼儿运动兴趣。因为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它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让幼儿主动的活动。比如“开汽车”的体育游戏。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手里拿着圈也不知道怎样玩,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老师设置情景,有停车场,停车位和汽车的标记,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观察发现,老师边参与边征求孩子的意见,这个圈可以当成什么呀?开始只有个别的孩子说:“这是方向盘,我来当司机开汽车。”“那么,开汽车要注意什么呢?”,“要看红绿灯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说开了,有的说开汽车时要一个一个排好队,不能开快车,要撞到别人的等等。这样一讨论,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知道了圈圈可以当方向盘,开汽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活动中为了提高孩子游戏的积极性,老师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会儿是司机,和小朋友一起开汽车,一会儿又是交通警察,控制红绿灯,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这时老师再次设定游戏规则,一个司机带一个乘客,接着是一个司机带二个乘客,最后是一个司机带三个乘客,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孩子们主动的选择同伴,进行合作游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发展了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因此,在小班开展情景性的游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而中班的孩子,有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对红绿灯的运用比较熟悉了,这时老师就可以适当提供简单的交通指示牌,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指示牌,尝试看到这些指示牌应该怎样开车,哪里是停车场的标志,孩子们会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来学习,来运用,有时还会请出老师来协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与老师共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幼儿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受运动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在大班的孩子中开展就可以更加丰富了。孩子不仅知道了开车要看清红绿灯,还懂得了要看交通指示牌,老师还为游戏增设了人行横道线,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汽车开到人行横道线时要怎样才能不碰到行人,最后,孩子

体育专项考试须知

北京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 考生须知 凡符合《北京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北京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报名条件、拟报考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的统考考生均须参加北京市体育专业考试,考生须在高考报名时选择“参加体育专业考试”。 一、招生对象 热爱体育事业,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60米,任何一眼裸眼视力不得低于4.7,年龄不超过22周岁(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以后出生),未婚。 教练员、体育教师、优秀运动员(指市级以上优秀运动队的队员)可放宽到28周岁(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后出生),婚否不限。 二、考试 ㈠文化考试 报考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㈡体育专业考试 报考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专业的考生还须参加体育专业考试,体育专业考试准考证于2016年4月8日前由报名单位发放至考生。 1、考试地点与时间 专业考试地点:首都体育学院 专业考试时间:4月9日 2、面试 凡报考体育专业考生均须面试。面试内容:身高、视力、仪表(五官、体形)、协调性、柔韧性;面试时间:体育专业考试当天。 3、专业考试项目:包括身体素质及专项技术两大项。 身体素质考试项目为: (1)100米跑; (2)绕杆跑; (3)立定跳远; (4)原地推铅球(男5Kg,女4Kg ) 专项技术考试分40个项目,考生可按本人专长从中任选一项进行考试。专项技术项目

有男子200米、女子200米、男子400米、女子400米、男子1500米、女子1500米、男子110米栏、女子100米栏、男子跳高、女子跳高、男子跳远、女子跳远、男子三级跳远、男子撑杆跳高、男子铅球、女子铅球、男子铁饼、女子铁饼、男子标枪、女子标枪、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男子排球、女子排球、男子足球、男子体操、女子体操、女子艺术体操、男子武术、女子武术、男子乒乓球、女子乒乓球、男子100米自由泳、女子100米自由泳、男子100米蛙泳、女子100米蛙泳、男子100米仰泳、女子100米仰泳、男子100米蝶泳、女子100米蝶泳 4、计分办法 专业考试成绩的评定,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执行。身体素质成绩占60%,专项技术成绩占40%。 5、成绩发布 体育专业考试成绩将于5月初发布。届时考生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b97331367.html,)查询本人的体育专业考试成绩。 6、违规处理 体育专业考试中被认定违规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及相关规定处理,违规事实记入考生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三、录取 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参加本科提前批录取。 录取新生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突出体育专业特点的同时,还要注重政治思想表现和文化课成绩,又要反映体育专业的特点。 体育专业录取新生的高考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和体育专业考试成绩最低控制分数线按招生计划数1:1.3的原则,由北京市招生考试委员划定。 招生学校在控制分数线以上确定调阅考生档案比例,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和体育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遗留问题由学校负责处理。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_王俊奇

2008. 9体育文化导刊 124 蹴鞠衰亡历史原因 再研究 王俊奇 摘 要:蹴鞠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蹴鞠在明末清初走向衰亡。我国蹴鞠走向衰亡:社会文弱之风是其根源;宋代蹴鞠赛制、球门改革是内因;民族压迫是衰退的加速器;蹴鞠对象的弱势化造成了蹴鞠的边缘态势。 关键词:体育史;蹴鞠;衰亡;历史原因 对我国蹴鞠的衰退和衰亡原因曾经有不少人进行过研 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大多数意见认为:“因为文弱之风 日盛,宋、元时期蹴鞠、击鞠等竞技活动呈衰退之势”[1]。 有论者认为“古代的传统球类活动,明代仍在继续开展,而 且范围有所扩大。清代由于民族习惯不同未加提倡,逐渐为 其他体育活动所代替,使传统球戏走向衰落的道路”[2]。还 有论者说:“满族入关前,是以耕牧为主,文化较落后,且 处寒冷地带,不尚球类活动。入关后清廷对满族传统体育提 倡,而对其他体育项目则不重视,因此,球类活动在清代 进一步衰亡,这也包括蹴鞠活动”[3]。这些论点基本是正确 的。但是我们过去对蹴鞠衰亡的研究是不够全面的,大多在 论文和著作中对这一问题一笔带过,并未展开来讨论,致使 今日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鉴此,笔者就我国蹴鞠衰 亡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一、宋代文弱之风是蹴鞠衰亡的根源 北宋建立不久,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大 起义,面对尖锐的阶级斗争局面,宋王朝一方面在政治上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 也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因此,北宋皇帝不仅大 力推崇儒学,而且还大肆提倡佛教和道教。在这种背景下, 理学便应运而生了。理学又称道学,它承袭了儒家学说, 又糅合了佛教和道家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唯心主义思想 体系。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 极”,而太极是非物质的。随后程颐和程颢兄弟二人建立了 一套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理”即“天理”, 是“太极”的继续和发展。接着理学思想家朱熹又继承了 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更系统、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 学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气”只是构成 万物的材料。他把人性分成合乎“理”的天命之性和有善 有恶的气质之性(也称人欲)。依他之意,人欲则是万恶的 根源,人们应该“去人欲,存天理”。这种“去人欲”思想 的出现,对物质性的、追求人自身娱乐、健身的体育活动 是十分不利的,加上二程鼓吹唯心论的先验论,这是为维 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而朱熹的哲学理论是为维护封建统治 秩序服务的。“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4]。集儒、佛、道 于一身的理学昌盛,极大地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因此, 宋代统治者对追求物质的和“人欲”的体育活动是不支持 的。宋代整个社会出现视体育为下技的思想在中后期越来 越严重,宋初(兴国年间)宫中还曾举行过马球比赛,可 是这种宫廷马球赛很快就不提倡了,后来也只有庆典、祝 寿、郊祀和春教活动中,由“诸军排阵……试弩射弓,打 球走马”,也是临时搭台比划而已。宋代武举科考,也是几 废几兴,波浪起伏。到1190年,宋光宗赵悙当政,宋代社 会重文轻武风气日趋严重,甚至出现“武臣试换文资”的 怪现象,不少武官不习弓马,而好文章,徒以武名。那时 的武人都是宽衣大袖,近于文士举子,完全缺乏雄健好勇 之气概[5]。蹴鞠,当然也逃脱不了社会文弱之风的影响, 宋代社会文弱之风无疑给蹴鞠走向衰亡埋下伏线。 二、宋代赛制改革是蹴鞠衰退的内因 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宋代蹴鞠球门立在场中 央,“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比赛分两队 进行,左右军筑球,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 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赚 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 前供与球头,以大赚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6]。从中可 以看出,球门“杂彩结络”,修饰得光彩夺目,与汉代蹴鞠 在地上挖的土门相比,形成鲜明的虚实对照,也就是说, 宋代蹴鞠讲排场,摆虚架子。球门三丈高(按吴承洛推算 宋、元尺折合今0.3072米,依十尺为丈,那么三丈就有 9.216米),大约接近二层楼的高度,这大大增加了进球的难 度,限制了蹴鞠的传踢和剧烈程度,使蹴鞠的观赏性也大为 降低,这是造成蹴鞠朝玩花样方向发展的要因。文中“先以 球团转众,小筑数遭”,就是这种踢花的表现。宋代蹴鞠比 赛中还有严格规定,一般队员只有踢球团转(即传球)的 任务,次球头也只有停稳球后传球的职责,而踢球进门的 任务由队长来完成。这显然是儒家等级思想在蹴鞠比赛中

宋代九子闹春蹴鞠婴戏图铜镜欣赏

宋代蹴鞠婴戏图铜镜欣赏 收藏人:天庆斋 2013-04-16 | 阅:133 转:2 | 来源 | 分享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婴戏图名为“婴”,实际是“孩”。画面上的儿童或玩耍,或嬉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还有和生肖图案、各种吉祥器物、儿童游戏结合的。象征着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百多个幼童济济一堂的画面,则寓意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的意味。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使之成为中国绘画中极受欢迎的画类。 铜镜为照容用具。宋代铜镜很多,形制多样,铜镜上的纹饰也相当丰富,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足球纹铜镜为罕见之珍品。此镜镜面光洁,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髻笄发,作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介于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形态逼真,旁边有裁判和观众,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蹴鞠”图案,现代足球的前身。 而我收藏的这枚铜镜比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那件件足球纹铜镜更为珍贵,此镜镜面光洁,背 面浮雕的图案是九个童子嬉戏的场面,有五名童子在玩蹴鞠(足球),两名童子为一队共两队,另一名童子手拿一面三角旗在当裁判;还有三名童子,一个在拉车,一个在坐车,另一个在后面推着车;还有一个童子在逗一只狮子狗,每个童子的表情各不相同,脸部神态各异,小狗的玩耍神态逼真;背景为假山和芭蕉,天空的云彩,小草、围栏,下边还有宋代特有的海水纹和两条鱼儿浮出水面,童子的动作各不相同,跑步、静止、推车动作逼真,而且衣纹飘逸,动感十足,假

【精品】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

情景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封闭式、注入式教学模式,严重抑郁了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出表现为喜欢上课的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中小学体育课是启蒙课、基础课,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急需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努力创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情景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处在教育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急需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课改的发展。因此,本文对情景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试图为中小学体育情景教学以尽微薄之力。一、情景教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一)情节性情景教学 情节性情景教学是指把现实生活中某个片段运用于体 育课堂教学的过程,称之为情节性情景教学。例如:在运用几种不同跳跃方法时,就有人把情景创设为“青蛙除害”在稻田地上欢快跳跃的情景[2]。配以欢快的音乐,戴上漂亮的装饰,“害虫”在稻田地里手放在身后用双脚跳跃,“小青蛙”在稻田地里也手放在身后用双脚跳跃追拍“害虫”,被拍者与“青蛙”互换角色。看哪只“青蛙”捉的“害虫”多,

巧妙地将教学融入到“玩—练—比—评”中,当学生产生向 往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兴奋喜悦的情绪就会充满全部身心, 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学生们愿意一而 再,再而三地尝试这种运动。利用这个情境游戏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提高了学生的跳跃能力,使原本比较 枯燥单一的跳跃练习变得有滋有味。 (二)模仿性情景教学 模仿性情景教学是指把体育课教学过程设计为模仿动 物形态或动作的教学过程。如教学蛙泳内容,将整个教学内 容设计成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结合语文教学与科学教学,将 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开始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小蝌蚪,在学习 小蝌蚪游泳的过程当中,学生在不自觉当中就使自己的身体 得到了预热,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象蝌蚪长出后腿、长 出前腿,蜕变为青蛙,练习游泳。学生由教学过程中等待接 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操 作训练的“主动角色”,需要学习的动作重点、难点就迎刃 而解。 (三)音像性情景教学 音像性情景教学是指把欢快、轻松的音乐带入课堂,使 学生在轻快优美的旋律中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准备活动 中可选用一些动物模仿操的音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 课中做游戏穿插相应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形象的完 成游戏,如在作《会不会飞》的游戏时,插放小鸟自由飞翔 的旋律,让学生更好的扮演角色等等,在放松部分可用优美,

体育专项化

体育专项化为体育课注入新的内涵 “热身5分钟,锻炼半小时,活动5分钟”,这种体育教学的“老传统”“老套路”,正让学生逐渐失去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那么,体育课能否突破单纯只为“达标”应试的瓶颈,选择另一种上法呢? 体育包括“Exercise”和“Sport”两重内涵 在各区县学校积极探求体育特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不理解为何以及如何将一般意义上的整体锻炼转化为一个个独立的体育项目。对此长宁区体育局竞训科科长叶立生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体育”这个词语时太过狭隘,一直将“体育”等同于“体育锻炼”,也就是传统体育课上所进行的以达标或身体素质提升为目的的各类锻炼项目。“但其实这个词语包含了两层不同的内涵,分别是…Exercise’和‘Sport’。前者泛指体育锻炼,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Physical Educa-tion’;后者则指的是更为广泛的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叶立生看来,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还是以体育锻炼作为主要内容的,这导致了不少教师习惯性地从锻炼、健身的角度看待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成为课堂主线,达标测试成为教育目标。“国外的体育课程则是从竞技运动的角度出发的,在课程中更善于打造多元化、系统性的运动项目,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选择,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的每一个学段,学生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课堂内的训练和课堂外的加练,与此同时,有天赋、有能力的学生还能从市场化的俱乐部模式中受益,通过经纪人、球探等的培养和挖掘,获得投资,以及更高一层专业训练和比赛的机会。” 叶立生告诉记者,这样的体育专项化模式相比于国内的传统体育课程更强调竞技运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之间潜能、兴趣的巨大差异。“如果说国内的体育达标测试是在各个学段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划定一条共同的基准线;那么专项化的体育课程则是激发、引领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训练的体育项目,并通过从易到难的项目训练全过程,提升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技能。”在叶立生看来,学生从这种专项训练中,不仅能获得过硬的身体素质,更能激发持续性的情感和爱好,培养不同于他人的特长和能力。 补充师资需不断加强与市场的联系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和教师也发现了体育专项化所遭遇的各项“大挑战”,如场地萎缩、师资匮乏、课程安排时间、课程效果评估、家长积极性、安全问题等等。 叶立生尤为关注师资短缺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出自师范院校,他们的教育学、心理学都学得不错,但具有专项能力发展前景的教师总量在全市也不会超过10%,作为体育教师中的主力军,青年教师在体育专项上的水平和经验尤其不足。此外,教师与教练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并不太强,而从教学大环境来看,体育教师偶尔还会遭受学科歧视。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尝试着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从社会上引入成熟师资。”叶立生表示,这一方面可以补强、补足体育专项化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的渠道,由一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对外进行不断辐射,帮助同一项目的年轻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在加强与市场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中,静安区也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身特色的路径,那就是“公开招标,社团参与”。据范红梅介绍,为了保证体育专项课程的教学质量,静安区教育局与体育局近年来通过分散招标的形式来推进“专项课程进校园”。“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选择有资质及有教练资源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课程服务,来满足各中小学多样化的课程需求;其次,由区体教结合办公室与学校、社会组织签订送课程进校园三方协议,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质量把控、课程保障及监督评价等进行明确,界定各方在课程进校园中的职责要求;最后,区体教结合办公室还会根据社会组织实际上课次数、课程计划实施情况等进行结果评价,并在学期结束后按照财务流程支付购买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