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四、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四、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的作用机理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随之基因作用改变,最后导致个体表型的改变。引起基因突变的理化因素很多,但每种诱变因素的诱变机理各有其特异性。

(一)紫外线诱变机理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136~390nm,其中对诱变有效的范围是200~300nm,而260nm效果最好,它能使原子中的内层电子提高能量,而成为活化分子,由于紫外线带有大约3~5ER的能量(能量很少,穿透力弱不足以引起物质的电离,属非电离射线),它足以引起一个分子中某些化学键发生断裂、交联而产生化学变化,其主要效应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DNA中嘧啶对紫外线诱变的敏感性要比嘌呤大10倍左右,常见T—T二聚体以共价键在相邻的二个碱基间联结而成的嘧啶二聚体,是发生在DNA的同一条链上的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残基间形成TT聚体,也可形成TC或CC二聚体。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DNA双螺旋的局部变性,可使两条互补链上的两个嘧啶残基互相靠近而形成二聚体,从而引起交联。当DNA复制时,两链间的交联会阻碍双链的分开与复制,同一条链上相邻胸腺嘧啶之间二聚体的形成,则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这样,不是导致复制的突然停止,就是导致在新形成的链上诱发一个改变了基因序列。

(二)X射线的诱变机理

人体接受的辐射中,X射线能将原子中的电子激发而形成正离子,它属于电离辐射,经X射线处理后的DNA分子,发现有核酸碱基的化学变化,氢键的断裂,单链或双链的断裂,双链之间的交联,不同DNA分子之间的交联,以及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交联而诱发突变,同时电离辐射的能量被水分子所吸收,水分子失去电子变成正离子,电子若被另一个水分子捕获,这个水分子就变成水的负分子:

H2O+e-→H2O-

刚形成而不稳定的离子立刻分解,形成H°和OH°自由基,当这些自由基和细胞中溶解的氧发生反应后,生成过氧基HO°2,这种氧化物质转移到核苷酸双链中去,能引起DNA分子结构形式的改变,形成碱基类似物,导致碱基置换发生突变。

一般来说,辐射所含的能量愈大,可使原子轨道上的电子变化以及分子共振态的改变也愈强,因而诱变的效率更高。除X射线外,γ射线也是能量极高的辐射,能使轨道上的电子完全离开原子,而造成电离。

(三)热的作用机理

从分子运动学说来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10℃,化学反应的速率加快1~2倍,由于温度上升后,碰撞得更加频繁,同时也由于分子变成活化态,使胞嘧啶(C)脱氨基转变成尿嘧啶(U),从而导致碱基对配对错误。因此,热能诱发突变为GC—AT转换,个别情况下也可产生GC—CG颠换。

(四)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有一些化合物,其结构类似碱基,在DNA复制中,引起配对错误,改变了核酸的化学结构而发挥诱变作用,根据化学诱变因素对DNA的作用方式,一般可把化学诱变剂分为以下几类:

1.烷化剂烷化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最早发现的化学诱变剂——芥子气,还有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还有亚硝酸乙烯亚胺(E1)、甲基磺酸乙酯(EMS)、亚硝基甲基腺(NMU)、羟胺(NH2OH)等,烷化剂可以直接作用于DNA的碱基和磷酸,使之发生烷化,于是鸟嘌呤与糖的结合键发生水肿,并且从DNA链上脱落下来,经过脱嘌呤(depurination)作用的DNA链上造成碱基缺失,然后在复制过程中进一步发生转换或颠换(图6-21),最后导致突变形成。

亚硝酸(HNO2)最明显的诱变作用是脱氢基,使鸟嘌呤变成黄嘌呤,腺嘌呤变成次黄嘌呤,胞嘧啶变成尿嘧啶。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亚硝酸能使组蛋白和核酸之间形成交联而诱发突变。

羟胺是一种特殊的点突变诱变剂,只诱发产生G—C—→A—T的转换,在真核生物的细胞中,羟胺及其衍生物诱发产生染色体断裂。

2.碱基类似物有些化合物,由于它的结构类似于碱基,使DNA复制中发生配对错误。如5-溴尿嘧啶(Bu)和2-氨基嘌呤(Ap)就有这样的作用,以5-溴尿嘧啶为例:5-溴尿嘧啶是一种碱基类似物,它与胸腺嘧啶有类似的结构,把E.coli培养在含有5-溴尿嘧啶(Bu)的培养液中,菌体里有一部分DNA中的胸腺嘧啶便为Bu所取代,一般DNA中含有Bu 愈多,则群体中发生突变的细菌也愈多,而且已发生突变的细菌,以后在不含溴化物的培养液中多次培养,仍旧保持突变的性状,这是因为正常的DNA分子中,胸腺嘧啶和腺嘌呤处在相对的位置上,Bu像所有天然碱基一样,能从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通常Bu在DNA分子中以酮式状态存在,这时它和胸腺嘧啶一样也能与腺嘌呤配对,但由于5位上的溴影响,Bu有时以烯醇式状态存在于DNA中,当DNA复制到这个碱基时,在它相对位置上便将出现一个鸟嘌呤,而在下一次DNA复制时,鸟嘌呤又按一般情况与胞嘧啶配对,这样原来的A—T碱基对转变为G—C碱基对,Bu的烯醇式可以与鸟嘌呤配对,所以它有时掺入到DNA,取代胞嘧啶的位置,也可引起碱基对的改变。由G—C碱基对改变A—T碱基对,

这个过程完全是上述过程的回复,因为Bu的烯醇式是比较少见的异构体,所以由G—C变为A—T要比A—T变为G—C少得多。

3.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这一类化学诱变剂能使DNA分子上增减

一二个碱基,引起碱基突变点以下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发生转录和翻译上的错误,导致突变。如吖啶类染料、TRC类的化合物等,其中吖啶类是很重要的诱变剂。

遗传密码以三个核苷酸为一组,而且是连续的,如果出现缺失或插入核苷酸以后的密码,都将成为错误密码,转译出来的氨基酸都是错误的,甚至提早终止,这种突变型称为移码突变。例如,一个正常的密码编组是……UUU、AAA、UUU……,当增加一个A时,就使编码顺序改变,成为……AUU、UAA、U……这样就要引起基因突变,相反,失去一个核甘酸对,将引起同样的遗传后果。

吖啶类诱发突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吖啶类化合物所诱发的突变型能用吖啶类来使之回复,但不能有碱基类似物使之回复,这是因为吖啶类引起移码突变是通过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所以由增加一个碱基对的突变型,可由邻近一个碱基对的缺失而使遗传密码又回复原来的读法,出现回复突变,这自然不能由碱基对替换完成。

(五)基因的自然突变机理

自然突变多指在无人工诱变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突变。实际上自然突变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在细胞内环境中,要求一种绝对稳定的条件是不可能的,DNA的复制需要能量,在提供能量中就可能遇到新情况。在自然条件下,总会遇到一些干扰因子(如代谢过程中的某些产物)来影响遗传物质及其复制过程。

如腺嘌呤一般以氨基(—NH2)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它也可以在自然情况下转化成亚氨基(—NH)的形式,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情形大致如下:

Ai一旦出现,它由于自己分子的性质,不会与胸腺嘧啶配对,而会与胞嘧啶配对(Ai—C),于是在复制过程中,遗传密码就会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就可能出现,原来的A—T经复制变成G—C,如果原来的密码子是ATT,现在A通过Ai和胞嘧啶配对,终于由胞嘧啶而出现鸟嘌呤,于是成为新的密码子GTT了。

基因自发突变的另一条途径是C—G转化成T—A,原来胞嘧啶容易失去一个氨基(NH3)而成为尿嘧啶,分子的变化情况如下(注意分子中的—NH2→=0):

尿嘧啶代替了胞嘧啶以后,在DNA复制中,就会发生有关的碱基置换,即U会与A配对(U—A),然后在进一步的复制中,会出现T与A

配对,这样DNA分子中原来的C—G位置就终于变成T—A,于是有关的密码子就改变了。

碱基置换的再一种可能途径是胞嘧啶甲基化(methylation)以后(C →me C),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即me C如果失去氨基,就成为胸腺嘧啶了。于是原来的C—G经me C转变成T—A。

高考复习默写18、19-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含答案)

课时默写18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遗传的变异:仅由影响造成,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 2.可遗传的变异:由细胞内的改变引起,包括、和。 二、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直接原因:多肽链上发生了的替换。 (2)根本原因: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 2.基因突变要点归纳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的、和,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即DNA分子时。 (3)原因:①诱发突变:因素、因素和因素 ②自发产生:由于偶尔发生差错、DNA的发生改变等原因。 (4)结果:可产生新的。 (5)特点:a、在生物界中是存在的,即性;b、发生的;c、的; d、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即性; e、大多对生物体是的,即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6)意义: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是生物进化的。 三、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的过程中,控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也自由组合。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2)交叉互换型:减数分裂形成时期,同源染色体上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3)人工重组型:技术,即基因工程。 3.结果:产生新的 4.意义:使后代产生多种新的基因型,从而出现新的性状组合,也是生物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默写19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 2.类型:、、、(看书并理解 .....) 3.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或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1)个别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2)以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如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细胞中的一组,在和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二倍体生物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形态和功能;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不区分大小写) 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 ______ (2)AaBb _______ (3)AAa _______ (4)AaaBbb _______ (5)AAAaBBbb _______ (6)ABCD ______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1)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注: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论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 (2)由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就叫几倍体,如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就叫,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第三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答案)

第三章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常见得染色体畸变综合征就是: A.Klinefelter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猫叫样综合征 E.Edward综合征 *2.核型为45,X者可诊断为: A.Klinefelter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猫叫样综合征 E.Edward综合征 *3.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得典型核型就是: A.45,X B.47,XXY C.47,XYY D.47,XY(XX),+21 E.47,XY(XX),+14 4.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得发生就是由于: A.常染色体数目畸变 B.性染色体数目畸变 C.染色体微小断裂 D.常染色体上得基因突变 E.性染色体上得基因突变 *5.Down综合征为_______染色体数目畸变。 A.单体型 B.三体型 C.单倍体 D.三倍体 E.多倍体 6.夫妇中得一方为一非同源染色体间得相互易位携带者,与正常得配子相结合,则可形成多少种类型得合子: A.8 B.12 C.16 D.18 E.20 7.Edward综合征得核型为: A.45,X B.47,XXY C.47,XY(XX),+13 D.47,XY(XX),+21 E.47,XY(XX),+18 8.46,XX男性病例可能就是因为其带含有: A.Ras B.SRY C.p53 D.Myc E.α珠蛋白基因 9.大部分Down综合征都属于: A.易位型 B.游离型 C.微小缺失型 D.嵌合型 E.倒位型 *10.下列哪种遗传病可通过染色体检查而确诊: A.苯丙酮尿症 B.白化病 C.血友病 D.Klinefelter综合征 E.Huntington舞蹈病 11.体细胞间期核内X小体数目增多,可能为: A.SmithLemiliOpitz综合征 B.Down综合征 C.Turner综合征 D.超雌 E.Edward综合征 1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定位于: A.1号染色体 B.18号染色体 C.21号染色体 D.X染色体 E.Y染色体 *13.经检查,某患者得核型为46,XY,del(6)(p11),说明其为_____患者。 A.染色体倒位 B.染色体丢失 C.环状染色体 D.染色体部分丢失 E.嵌合体 14.若患者体内既含男性性腺,又含女性性腺,则为: A.男性 B.真两性畸形 C.女性 D.假两性畸形 E.性腺发育不全 *15.某患者得X染色体在Xq27、3处呈细丝样连接,其为_____患者。 A.重组染色体 B.衍生染色体 C.脆性X染色体 D.染色体缺失 E.染色体易位 16.14/21罗伯逊易位得女性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其生下Down综合征患儿得风险就是: A.1 B.1/2 C.1/3 D.1/4 E.3/4 17.染色体制备过程中须加下列哪种物质可以获得大量分裂相细胞。 A.BrdU B.秋水仙素 C.吖啶橙 D.吉姆萨 E.碱 18.倒位染色体携带者得倒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得同源染色体配对中形成: A.环状染色体 B.倒位环 C.染色体不分离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基因文库中目的基因的筛选

基因文库中目的基因的筛选 克隆基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研究基础的不同,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克隆目的基因: 1. PCR或RT-PCR法 2. 从基因文库中分离基因 3. 从cDNA文库中分离基因 4. 转座子标签法 5. 图位克隆法 6. 差减杂交法、扣除杂交、差异显示法 7. 人工合成法 本章中主要介绍从基因文库中筛选目的基因的几种方法。 获的目的克隆的方法有两种 1)目的基因的直接选择 2)从基因文库中筛选 称为鸟枪射击法,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基因或大部分基因的克隆,从中筛选目的克隆。 一、直接选择 直接选择的基因比较少,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如克隆一个kan抗性基因,在R6-5质粒上含有四种抗性基因:kan, 氯霉素、链霉素、硫胺类药物,kan抗性基因存在于13个EcoRI片段中的一段中。将R6-5的片段插入pBR322的EcoRI位点中,连接混合物中将含有13个不同片段的大量重组拷贝,其中部分是kan抗性的。只有含kan的克隆才能在含有kan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1.1 标记援救可以扩大直接选择的范围 利用E. coli的突变系可扩展该项技术。例如要从E. coli中克隆trpA基因,编码色氨酸合成

酶,一个突变系不能合成色氨酸,只有加入色氨酸后才能存活。因此E. coli的突变体可以用来克隆trpA基因。首先从一个正常个体中提取总DNA,然后酶切,连接产生大量重组DNA分子,其中一个将携带完整的trpA基因。连接混合物用来转化缺陷型E. coli细胞,大部分转化子是缺陷型的,携带trpA的重组子将是野生型的,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1.2 标记援救的范围和限制 存在两个限制因素: 1)必须存在着目的基因的突变品系 2)需要一种只有野生型能够生长的培养基。 一般而言,标记援救适用于微生物的合成酶,可以在基本培养上选择。

基因突变习题

1 、基因突变常发生在细胞周期的 A :分裂间期 B :分裂期前期 C :分裂期后期 D :在分裂期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 请选择答案: A:B:C:D: 2 、下列基因突变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基因突变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②在DNA复制中,碱基排列顺序发生差异,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一般对生物是有害的,但是,也有的基因突变是有利的 ④基因自由组合使生物产生新基因 A :A.①②③④ B :B.①②③ C :C.①②④ D :D.②③④ 请选择答案: A:B:C:D: 3 、在下列几种育种方法中,可以改变原有基因分子结构的育种方法是 A :杂交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请选择答案: A:B:C:D: 4 、通过人工诱变培育的新类型是 A :无籽番茄 B :矮秆抗锈病小麦 C :无籽西瓜 D :青霉素高产菌株 请选择答案: A:B:C:D: 5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诱变育种优点的是 A :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 B :育种年限显著缩短 C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D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请选择答案: A:B:C:D:

6 、下列人类疾病中不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是 A :白化病 B :血友病 C :侏儒症 D :镰刀型盆血症 请选择答案: A:B:C:D: 7 、下列各项中可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A :用离体花药培养玉米植株 B :用秋水仙素得到三倍体西瓜 C :通过杂交培养抗病小麦品种 D :用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种 请选择答案: A:B:C:D: 8 、若一对夫妇所生育子女中,性状差异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环境影响 D :染色体变异 请选择答案: A:B:C:D: 9 、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A :染色体变异 B :基因连锁互换 C :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突变 请选择答案: A:B:C:D: 10 、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A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C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D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请选择答案: A:B:C:D: 11 、在育种实验中,将纸袋套在花上的目的是 A :保持开花的温度和水分 B :防止花粉成熟后散失 C :防止自花传粉 D :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请选择答案: A:B:C:D: 12 、

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或者顺序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 .易位和交叉互换的区别 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外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细胞分裂图的染色体组数判断 (1)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有 4 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有 2 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2)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有 2 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有 2 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有 1 个染色体组。 (3)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有 4 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 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有 2 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有 2 个染色体组。 (4)④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 8 条,每个染色体组 2 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有 4 个染色体组。 【说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加倍。 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原理不同: 无子番茄是用一定浓度人工合成的生长素来处理没有授粉的花蕾; 无子西瓜是由于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

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比较 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比较

比较三种可遗传变异

【易错易混】 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染色体变异属于亚细胞水平的变化。 ③DNA 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 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不同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①病毒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②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③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无性生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有性生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畸变》概念梳理与剖析

《染色体畸变》概念梳理与剖析 1.染色体结构变异 (1)概念: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变异范围: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涉及到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这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3)变异的类型:①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的现象;②重复:③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的现象;④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的现象;⑤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现象。 (4)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5)注意两个区别:①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的区别: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变异中的基因重组。②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与基因突变时的碱基对缺失的区别:基因突变时的碱基对缺失是指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碱基对的缺失,对象是碱基对;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是指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的现象。 (6)典例剖析:(2009上海高考)下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重组和易位 B.易位和易位 C.易位和重组 D.重组和重组 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答案:A 2.染色体组 (1)染色体组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2)染色体组数的确认 Ⅰ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 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右图A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B中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2 条,含有2个染色体组。 ②细胞内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如上图A中有2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2条染色体,图B中有4种形态的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4条染色体。 Ⅱ根据基因型判断。 在细胞或生物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基因型为AaaBBbCCC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基因型为AbCD的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高中生物练习-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2)(教师版)

第4章生物的变异第3节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二) 1.如图为某二倍体植物单倍体育种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B.②一般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 C.③中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粒分裂 D.④中选到的植株中1/4为纯合体 【答案】B 【解析】①中发生了基因重组;②一般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③中秋水仙素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③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AABB、AAbb、aaBB、aabb,所以④中选到的宽叶、抗病植株都是纯合体。 2.通过单倍体育种将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培育成宽叶抗病(AABB)新品种。下列关于育种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AAbb和aaBB杂交得到AaBb的过程实现了基因重组 B.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C.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F1种子,使染色体加倍 D.育种过程中淘汰了杂合个体,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答案】B 【解析】将AAbb和aaBB杂交,由于AAbb和aaBB都是纯合体,所以得到AaBb的过程没有发生基因重组;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单倍体育种过程中,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无种子,然后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加倍;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获得的都是纯合体,所以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3.如图表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 D.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 【答案】D 【解析】由⑤得到⑥的育种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能产生4种配子,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aBd,也可能是ABd、Abd或abd;基因突变具有有害性,所以由③至④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大多数不利于生产。 4.除草剂敏感型的小麦经辐射获得了抗性突变体,敏感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关于突变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B.若为一对碱基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C.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 D.若为染色体易位所致,则四分体内一定发生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敏感基因可以突变成为抗性基因,抗性基因也可以突变为敏感基因;若为一对碱基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可能不编码肽链,也可能编码的肽链发生改变;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敏感基因,说明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若为染色体易位所致,则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5.下列有关遗传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都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出新品种 B.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多倍体育种中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得到的植株是嵌合体而不是四倍体 D.单倍体育种的后代都是单倍体 【答案】C 【解析】杂交育种时若所需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不需要进行纯合化,A错误;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幼苗长出的地上部分是四个染色体组,但地下部分没有加倍还是两个染色体组,故得到的植株是嵌合体而不是四倍体, C正确;单倍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试题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 1、为什么在纯系中进行选择是毫无意义的? A 所有的个体均具有同一表现型 B 所有的个体均具有同一基因型 C 各个个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型 D 各个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见问第四个孩子患这种病的机率是多少、这一家族中有一成员患一种常染色体的隐性疾病。2 右图,阴影代表换病的)?%100 D C 50%A 0% B 25%流感病毒毒株甲型HN12月7日在美国《传染病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称,3、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2010年11对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抗流感药物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剂量越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的变异越快A.长期使用金刚烷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对病原体进行选择的过程,结果导致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B N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C.H11 HN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突变D.11则该生物自交后代中显性纯合体出现的概率为m,交换值为4、基因型为的生物,如果A-b .DA .B..CF1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5、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基因型的是F11:1,则下列正确表示:::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 (Ⅰ、和非同源区(Ⅱ)形态不完全相同,YX、6人的染色体和染色体大小、但存在着同源区Ⅲ)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1 A.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等于女性.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C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

1定义: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SNP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平均每500~1000个碱基对中就有1个,估计其总数可达300万个甚至更多。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这种变异可由单个碱基的转换(transition)或颠换(transversion)所引起,也可由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但通常所说的SNP并不包括后两种情况。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包括置换、颠换、缺失和插入。所谓转换是指同型碱基之间的转换,如嘌呤与嘌呤( G2A) 、嘧啶与嘧啶( T2C) 间的替换;所谓颠换是指发生在嘌呤与嘧啶(A2T、A2C、C2G、G2T) 之间的替换。从理论上来看每一个SNP 位点都可以有4 种不同的变异形式,但实际上发生的只有两种,即转换和颠换,二者之比为2:1。SNP 在CG序列上出现最为频繁,而且多是C转换为T ,原因是CG中的C 常为甲基化的,自发地脱氨后即成为胸腺嘧啶。一般而言,SNP 是指变异频率大于1 %的单核苷酸变异。在人类基因组中大概每1000 个碱基就有一个SNP ,人类基因组上的SNP 总量大概是3 ×106个。依据排列组合原理,SNP 一共可以有6种替换情况,即A/ G、A/ T、A/ C、C/ G、C/ T 和G/ T ,但事实上,转换的发生频率占多数,而且是C2T 转换为主,其原因是Cp G的C 是甲基化的,容易自发脱氨基形成胸腺嘧啶T , Cp G 也因此变为突变热点。理论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围为100bp-500bp。基本原理基于当双链DNA在变性梯度凝胶中进行到与DNA变性湿度一致的凝胶位置时,DNA发生部分解链,电泳适移率下降,当解链的DNA链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会在不同的时间发生解链,因影响电泳速度变化的程

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区别

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区别 学习生物,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高考生物知识点的特点,要努力学好高中生物课。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而染色体变异则可以看到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显性突变时是变成了AA还是Aa?还是两种都有可能? 一般只考虑一次突变: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显性突变时是变成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后变为Aa,性状不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发生在体细胞中呢?还叫可遗传变异吗? 还叫可遗传变异,因为可遗传变异,只表示它可以遗传,不表明它一定能遗传。如果突变发生于体细胞,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吗? 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是染色体变异,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才属于基因重组 如何根据图像准确判断细胞染色体组数? 有几条一样的染色体,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基因型为AAaaBBBB的细胞含几个染色体组。麻烦说具体点,最好有图示。

该基因型是四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是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他们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碰到这类题只要数一下同类等位基因重复几个就行了。如AAaa有四个或者BBBB有四个,就是四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一定高度不育”为什么错? 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能得到同源四倍体,若将该四倍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它可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异源多倍体,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但它不可育。所以单倍体不一定高度不育 单倍体什么性状能看出来? 有的性状单倍体能看出来,如植物的颜色,抗病性等 秋水仙素是抑制纺锤丝合成还是让已形成的纺锤丝解体?那么细胞会停止分裂吗?染色体如不分离,染色体如何加倍? 秋水仙素既能抑制纺锤丝合成(前期)还能让已形成的纺锤丝断裂,秋水仙素阻止了细胞的分裂。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丝”无关系,它相当于基因程序性表达。当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发育到一定时候,着丝点即断裂,染色体数加倍。 所有的基因重组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对吗?错的解释一下好吗? 错:基因重组有广义,狭义的说法,狭义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广义的基因重组包括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工程。 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和鲍文奎教授的适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小黑麦为什么前者依据基因重组,后者依据染色体变异?请老师详细告诉我原因。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目标导航 1.结合教材图4-4,举例说明染色体畸变是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并列举生物变异的类型。2.在阐明染色体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一、染色体畸变的含义和类型 1.含义: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2.类型?????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 染色体结构变异 1.概念 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 2.类型 (1)缺失:染色体断片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也随之丢失。如猫叫综合征; (2)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如果蝇棒眼的形成; (3)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 (4)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 3.结果 使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与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4.影响 大多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性对生物体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三、染色体数目变异 1.概念 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2.类型????? 整倍体变异: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如单倍体、多倍体等非整倍体变异:体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如先天愚型、人类的卵巢发育不全症 3.染色体组

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判断正误: (1)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上的碱基发生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过程。( ) (2)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等发生改变。( )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几种类型。( ) (4)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 (5)二倍体生物正常配子中的一组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 ) (6)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 (7)单倍体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 答案 (1)× (2)√ (3)√ (4)× (5)√ (6)√ (7)×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 2.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

高中生物练习-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1)(教师版)

第4章生物的变异第3节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一) 1.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图示的变异类型为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答案】D 【解析】图示变异类型形成的染色体中基因a和基因g-h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2.某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果蝇为二倍体B.该果蝇是三体 C.该果蝇发生了基因突变D.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畸变 【答案】C 【解析】该果蝇含有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A正确;该果蝇Ⅳ号染色体多了一条,是三体,B正确;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错误;该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畸变,多了一条染色体,D正确. 3.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三倍体无籽西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拍摄的显微照片,甲、乙、丙、丁四个细胞对应的时期依次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籽西瓜高度不育,与a时期染色体配对紊乱有关 B.b时期细胞中DNA数已加倍,具有4套遗传物质 C.c时期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可发生基因重组 D.d时期细胞中囊泡融合形成细胞板,核膜重新形成 【答案】D 【解析】甲细胞对应的a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A错误;乙细胞对应的b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DNA 数已加倍,具有3个染色体组,6套遗传物质,B错误;丙细胞对应的c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

而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丁细胞对应的d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囊泡融合形成细胞板,核膜重新形成,D正确. 4.下图是某植株一条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示意图(字母表示基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株进行自交,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图示的变异类型,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C.该植株减数分裂时,将会出现四分体异常的现象 D.由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结构正常该植株性状不变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发生变异后染色体上缺失的是两个隐性基因,且不清楚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因此无法预测该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图示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到,B错误;该植株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因此减数分裂时,将会出现四分体异常的现象,C正确;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5.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能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也可能是由精子发育而来. 6.自然界的生物绝大多数是二倍体,但也存在单倍体、多倍体等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一定会发生的变化是 A.姐妹染色单体数加倍B.染色体组数加倍 C.同源染色体数加倍D.染色体组型加倍 【答案】B

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练习题

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叙述中,其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殖,因而部分改变了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无子果实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2.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变异来源分别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染色体变异 A.①②和②B.①和①③C.②③和①②③D.①和①②③ 3.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B.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种群每代突变的基因数很少C.基因突变发生后,生物的表现型可能不改变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4.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D.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5.用X射线照射某植物幼苗,诱发了基因突变,X射线最有可能在下列哪项过程起作用()A.有丝分裂间期B.有丝分裂全过程C.受精作用过程D.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6.2003年1月洛阳牡丹种子随“神舟”四号飞船遨游了太空,经太空实验的牡丹种子将发生()A.花朵会更大更艳B.花朵会变小C.变成另类牡丹D.均有可能 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变为突变型。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为() A.显性突变B.隐性突变C.Y染色体基因突变D.X染色体基因突变 8.下列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②二倍体植物的花粉③初级精母细胞④极体⑤四倍体西瓜的卵细胞⑥玉米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芽尖细胞 A.①③⑤B.①②③⑥C.①③⑤⑥D.②③④⑤ 9.下面是某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该片段所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UA)”。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A—T缺失,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GU*四种密码子,天冬氨酸GAU,GAC)() A.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 B.异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 C.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