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

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所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辛弃疾的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作者:张先云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
其词继承、发展了苏东坡词的豪放,并开拓了豪放一派。
辛词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
其中,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是独特笔法的一种。
其词中不管是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还是咏物意象的构建,动物意象的象征,无不反映出作为大家的辛弃疾其词的个性风格。
之所以词坛上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与意象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反映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个性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风格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
历来被很多诗人、词人广泛运用。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①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②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客观物体上,从而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
用这样的意象传导情感,比起直接描述,直接抒情,更为生动,更为强烈,也更为感人。
由于作家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所选取意象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往往也反映出了诗或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军事意象、人物意象、写景意象、咏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则反映出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的个性风格。
一、辛词中军事意象反映出了辛弃疾追求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
军事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自己的创造。
说继承,是因为之前有很多文人运用过军事意象,如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说创造,是因为辛弃疾以其从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论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自南宋以来,对辛弃疾的研究就愈来愈热,一般说来,南宋时期比较繁荣,元明时期衰落但没有废除,清代以后开始复兴,现代研究比较重视,1949年以后就更为广泛和深入,对辛弃疾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纯粹地从文学审美上分析其词的艺术性,二是透过人品分析词品,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旨在探讨辛词对意境的开拓,辛词对心灵世界的开拓,辛词对农村田园生活情趣的开拓三个角度解读作者对词境开拓的具体表现与特定意义。
一、辛词对词的意境的开拓(一)雄浑豪放的词风雄浑豪放是辛弃疾的主导风格。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雄浑豪放,上阕通过追忆古代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之隋;下阕借古抒情,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境遇,体现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雄浑豪放的主导风格也可以从辛弃疾词的内容表现出来,如“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才气,“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等。
在这些例子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管是描写人物还是事物,也不管是描写饮酒还是作诗,辛弃疾常常是写得那样雄浑豪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撼。
另外,还有一些被辛弃疾注明为“效花间体”“效介庵体”等,都有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和“转益多师”的意味,所以说辛弃疾的词以雄浑豪放为主导,风格也是多样的。
(二)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意境就是艺术创造的艺术境界,情和景往往是每首词表达艺术意境,抒发个人感情不可缺少的,但是空洞的抒发感情就不太好。
辛弃疾就喜欢借用多种方式烘托和渲染环境气氛,为人传颂不已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篇几乎全是写景:滚滚东流的江水,连绵不断的青山,“行不得也”的鹧鸪声——所有这些,都成了词人塑造自我形象的艺术手段。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写作风格
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豪放雄杰:辛弃疾的词作以豪迈雄杰为主,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激情和生命的热爱,情感激烈,气势磅礴。
刚柔相济:辛弃疾的词不仅有豪放的一面,也有柔情的一面。
他的词作中既有悲壮豪雄的阳刚之气,又有婉转缠绵的阴柔之美,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亦庄亦谐:辛弃疾的词作既有庄严的一面,又有诙谐的一面。
他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现出了他亦庄亦谐的个性风格。
创新精神: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具有创新精神,他不仅打破了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还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更加丰富多采。
意境深远:辛弃疾的词作中往往蕴藏着对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探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现出他的思想感情。
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有豪放雄杰、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等多元化的艺术特色,还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使他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彩,充满了个性化的特色和创新的元素,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
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
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
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
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
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
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
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
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
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
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南宋辛派词人研究南宋辛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派,以词人辛弃疾为代表,对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南宋辛派词人的背景、作品风格以及其对词的发展做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南宋辛派词人及其背景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辛弃疾作为南宋辛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词人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辛雍是北宋文豪辛文房的后裔。
辛弃疾自幼聪颖博学,在南宋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他的词作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抒发。
二、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风格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风格独特,其中以辛弃疾的词作最为负盛名。
辛弃疾的词作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词,又有表达政治抱负的辞章词。
他的词作豪放奔放,表达了时代的矛盾和人们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神采飞扬,充满激昂的力量,散发着悲壮和豪情的气息。
三、南宋辛派词人对词的发展的影响南宋辛派的词人们对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开创了豪放词的创作风格,突破了传统词的形式,给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创新。
其次,他们对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词人,并且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家和学者们产生了引导作用。
四、南宋辛派词人与其他词派的对比南宋辛派和其他词派相比,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区别。
与柳永、李清照等源自晚唐五代的词派相比,南宋辛派的词作更加奔放豪放,更具有政治抒发的特点。
与陆游等南宋陆派相比,南宋辛派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现实。
南宋辛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当时文坛上引人注目,成为南宋词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综上所述,南宋辛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词派,其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抒发使其成为南宋词坛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诵,对于后世的词人和学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试论民族斗争对辛弃疾豪放词创作的影响

疾豪放词的创作 。
一
:
从南归至弹劾贬职这段时期 , 可以说是辛 统治者要 吸取北伐 的历 史教训 ,不可草率 从
、
辛弃疾在北方亲身参加抗金 战斗的经 : 弃疾 的豪放词创作的高峰期。他的词常“ 以气 事 , 贻误战机 , 抒发 了作者老 当益壮 , 报效国家 : 自负 , 节 以功业 自诩” 也 以此 勉励他人 , , 他在 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苦痛。杨慎以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 ,时刻以北伐抗金 , 恢
中。绍兴三 十一 年( 1 1 )山东农 民耿京起 :新郎》 。还有一首词《 16 年 , )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 爱 国主义思想蕴 含在他 的豪情放纵 , 慷慨悲壮
他 义, 聚众二十余万人。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招 :以寄之 》 通诗是鼓舞南
迫使他从小就饱 经忧患 , 激发了他的 民族意识 : 辞令赠答。辛弃疾 曾勉励 陈亮 “ 我最怜君 中宵 报 国为 自己的强烈愿 望。 民族矛盾 , 民族斗争 和爱 国热情 , 立志恢复 中原 , 救民众 于苦 难之 : , 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 , 天裂 ”《 补 (贺 在他心 中烙上不可磨灭 的印记 , 执著而强烈 的
国主义思想 。他的爱国词 作情 辞慷 慨、 爱憎分 : 间 , 弃疾 向宋 孝宗进献 《 期 辛 美芹 十论》后来 抒 注于笔 端 , 激烈作悲 凉 , 国情思溢 发沉 , 变 爱 明、 艺术 感染力很强 , 动了南宋前期词 风 的 : 推 又写 了《 九议》呈 给虞允文 , 表奏都是关 郁感 人。正如陆游诗云 :爱君忧 国孤 臣泪 , , 所上 “ 临
词的集大成者 。同时 , 辛弃疾又 是我国古 代杰 :壮的风格 出的爱 国主义 词人 。他 的词在 内容上 极其 丰 ! 北上 , 收复 失地 , 而南宋朝 廷却置 自己收复 中 辛弃疾南归南宋朝廷的第二年 ( 13年 ) 原 的志愿 不顾 , 16 , 以致沉 沦为 下潦 , 志难 成 ,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
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
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
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
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
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
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
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
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
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
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
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
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
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
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
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
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
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
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
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
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
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
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
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
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
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 ,
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
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
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
一般,汹涌澎湃。
从词的意象上看,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形象入词。吊古伤时,咏怀送别,过去常
用诗歌来表达的情感,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旷达落拓的胸怀。如《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感情,
如长江大河一般,不可阻挡,形成了他的词特有的旷达奔放的特点。辛弃疾的词
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
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看辛词如徒步入山川,只感觉千回百转,姿态飞动,
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幼安之佳处,在
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如他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
事,赢得生前声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
壮志,用以勉励陈亮,同时也砥砺自己。全词由醉到梦,又梦到醒,三层意思环
环相生,。现实的痛苦使他醉酒,而梦从醉中来。梦没脱离现实,但此梦却梦得
逼真。梦中他在犒军点兵,弛骋疆场,杀敌报国,功成名遂。这正说明作者把梦
境当作现实,梦得痛快淋漓,写得雄奇豪放。但醒后回到现实中来,却“可怜白
发生”!
在艺术表现上 ,苏轼以诗为词,更注意词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不十分注重协律。
故人说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缚不住者”(《历代诗余》引晁无咎语),就说
明了他的词有摆脱乐律限制的倾向。如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
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依杖听江声。”这种词句,与诗
已没有什么分别。苏轼的这种做法,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词绮罗香泽的传统,把
词从闺怨旅思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抒情咏怀的新诗体。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
上,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以文为词,形成了词的散文化倾向,这是比
苏轼更大胆的创造。如他的《哨遍》一词就是如此:“池上主人,人适忘鱼,鱼
适忘还水。洋洋乎,翠藻青萍里。想鱼兮无便于此。„„„千古遗文,我不知言,
以我非子。”全篇几与散文相似。由于词过于散文化,因而了产生艺术形象不鲜
明 ,缺少诗情画 意和感人的艺术力量的缺憾。有时,由于用典过多,又出现了
“掉书袋”的毛病。如他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尽管王国在〈〈人
间词话〉〉中对它推崇备至,认为“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
者”。但要真正“能品”,非穷首寻典,融会贯通不可。
在风格上,苏轼以豪放为主,间以婉约。和苏轼的词相比,辛弃疾的词则更加多
样化,以沉郁悲壮为主导,间以清新,诙谐,淡雅,缠绵。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
词风,而且向多方面学习。他学楚辞,学陶诗,学王维,学花间体,学李清照。
由于博采众家之长,故辛词有的可达一词二境,其外境缠绵悱恻,内境悲愤激昂,
形成了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独特境界。如〈〈摸鱼儿〉〉,表面看去,这首词
只是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情感,只是一篇惜时感伤之作。实则抒发了个人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南宋统治者及黑暗现实的不满。故梁启超评之为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可见
此词,实乃悲愤慷慨之至。
辛弃疾在诗词艺术上的精深造诣,使他的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稼
轩体”,“于剪红刻翠之外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稼轩
词〉〉),故“南宋诸公 ,无不传其衣钵”(周济〈〈宋四家词论〉〉),且
影响直贯元明清。因此,他是继东坡之后,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