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摘要

本文介绍一家三级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技术诊疗规范,包括其病因判断、诊断标准、诊断时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图、辅助检查及治疗等。在治疗中强调了病因治疗、保守补液、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及镇痛镇静肌松等。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015年之前,大家参照成人关于ARDS的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和2012年柏林会议的共识),一些成人循证医学证据的成果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也逐渐为儿童重症医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但显然儿童ARDS与成人ARDS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探索符合儿童规律的诊断治疗策略是十分必要的。2015年国际儿童ARDS共识的出台为儿童ARDS的诊断治疗指明了方向(见本刊2015年第12期解读),也为今后儿童ARDS的规范化诊治奠定了基础。我们也迫切期待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ARDS诊治共识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问世,南京儿童医院PICU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自己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技术诊疗规范》,虽然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关于小潮气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单纯顺应性降低的患者可以,但在既有肺顺应性下降又有气道阻力增加的情况下,或气道阻力增加是主要矛盾时,如危

重甲流、重症麻疹肺炎等这种复杂的肺力学异常很常见,单纯追求小潮气量可能达不到有效通气的目的,甚至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此时应强调个体化通气策略);再有激素与肌松剂一起使用的禁忌(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无论什么情况下救命是首要的选择,因此也不一定是绝对禁忌)。总体来讲该规范不失为广大儿科重症专业医务人员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也希望藉此开展关于儿童ARDS诊治的讨论,为今后制定相关共识打下基础。

1 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子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RDS病理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广泛破坏、肺泡内蛋白渗出性肺水肿、肺不张、肺实变;临床以肺顺应性下降、呼吸窘迫、紫绀、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2 诊断标准

2.1 采用2012年柏林会议

ARDS诊断标准[1],见表1;小儿ARDS诊断共识[2],见表2。

表1

ARDS柏林标准[1]

表2

小儿ARDS诊断共识[2]

2.2 诊断时注意事项

(1)输液过量不能诊断ARDS;输液过量多为静水压增高型肺水肿。(2)心力衰竭不一定就不是ARDS,既往标准认为只要存在左心衰,就不能诊断ARDS,现在不这样认为,目前认为左心衰竭引起的静水压增高型肺水肿可以与ARDS本身的蛋白渗出性肺水肿共存。所以标准中言"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过负荷解释"。(3)每个小儿均需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2.3 诊断流程图

见图1。

图1

ARDS诊断流程图

2.4 鉴别诊断

在病程中应将其与心源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等相鉴别。

3 辅助检查

3.1 感染评估与病因寻找

3.1.1 血常规+CRP+PCT应进行血常规检查,ARDS早期,由于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扣押,白细胞常一过性下降,最低可<1×109/L,杆状核粒细胞>10%。血常规至少每3天1次,若白细胞>20×109/L,应每天查1次。

3.1.2 血培养为保证获得相对高的阳性率,至少两个不同部位抽血5 ml。

3.1.3 痰培养连做3 d,每周1次,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可能的病原及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3.1.4 血呼吸道病原体9项抗体及痰呼吸道病毒抗原鉴定,小于3月龄者,须行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FQ-DNA检测。

3.1.5 支原体培养及支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及T-Spot、G试验及GM 试验。

3.2 影像学检查

3.2.1 X线胸片

机械通气时至少每3天1次,病情变化时及时摄胸片,有气漏时应至少每天1次。

3.2.2 胸部CT

有转运呼吸机条件时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3.2.3 超声心动图

注意观察有无肺动脉高压。

3.2.4 心电图

3.3 其他PICU常规检验

3.3.1 血型+交叉、传染病四项

3.3.2 全套生化(含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清蛋白、电解质)

3.3.3 凝血常规

3.3.4 免疫学检测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必要时查自身免疫全套。

3.4 血气分析

作为最初的吸氧治疗,应注意对吸入氧浓度的监测。如果是鼻导管或头罩,一般实际吸入氧浓度在40%~70%。有条件时可以在鼻旁取样,测定氧浓度,作为判断肺损伤指数(PaO2/FiO2)的依据。

反复检查动脉血气,对上机患儿,每天不得少于1次。血气分析单上应记录氧浓度。应每日计算PaO2/FiO2以动态比较,观察患儿病情有无好转。

4 治疗

4.1 病因治疗[3]

4.1.1 注意避免ARDS的各种易患因素

分秒必争进行心肺脑复苏;尽快纠正休克;仔细清创,切除坏死组织;昏迷患者,应放置胃管,以免胃肠吸入;避免长时间(>15 h)高浓度吸氧(>50%);避免过量过快或多次反复输血(液),避免输库存血;切实控制严重感染:(1)防止交叉感染;(2)防止医源性感染;(3)少用或不用H2受体阻滞剂和强酸制剂;(4)清除口咽部及胃肠道感染源:呋喃西林液(1∶5 000)漱口等,以防肺部感染;(5)及时、有效、合理地应用抗生素。

4.1.2 感染所致ARDS者,必须强力抗感染

控制原发感染是ARDS救治的根本。发热、白细胞、CRP及PCT是评价感染能否控制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4.2 常规监护

行心电、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行经皮血气监测。对幼儿必须行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对大于6岁小儿须行PiCCO肺水监测。小年龄婴幼儿可行无创心输出量监测。

4.3 营养支持

尽可能建立肠道营养,可减轻肠道上皮细胞损害。对脓毒症者显得尤为重要,因可减少胃肠道菌丛向门脉循环移位。应用促胃肠动力药,避免应用影响胃排空的药物,如多巴胺、654-2等;早期给予含ω-3脂肪酸、嘌呤核苷、精氨酸、谷氨酰胺及超常剂量的维生素食物。

4.4 维持液体的平衡或负平衡[4]

4.4.1 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与负平衡是ARDS救治的关键之一。ARDS患儿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若补液过量,或入量大于出量,多出的液体即会进入整个血液循环链条压力最低处——肺泡。加重业已存在的肺水肿。故维持患儿在轻度脱水状态为最佳。许多临床病例证实,即使有时维持轻度负平衡亦不够,需将患儿维持在轻中度脱水状态为宜。鼓励应用血液净化,维持中心静脉压在6~8 cmH2O同时不影响循环灌注。

4.4.2 应每天核计患儿出入量至少2次,即早晨查房前与晚上交班前,确保不影响患儿血压的前提下出量大于或等于入量。住院医师须每天做记录,用列表比较计算每天的出入量及前几天的累计出入量。

4.4.3 若当天入量明显大于出量,需仔细评估影响因素如不显性失水等,若不显性失水因素不存在,应给予速尿静脉推注,若仍不能维持液体平衡或负平衡,可予速尿维持。若前几日累计入量明显大于出量,患儿ARDS病情加重,可予血液净化,以排出多余液体兼清除炎症因子。

4.4.4 ARDS患儿前3 d出入量平衡至关重要。预后好的患儿无须控制补液亦能自动维持出入量负平衡。管理重点在于那些不能自动维持液体负平衡的ARDS患儿,以期尽可能挽救患儿。

4.4.5 若在控制液体过程中出现循环灌注不足或低血压,可试行有限液体复苏,首剂可予10 ml/kg快速静脉推注。一旦维持住,即无需再推。

4.4.6 血红蛋白低于100 g/L时,需输注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100 g/L,增加血液携氧能力。

4.5 CPAP及无创机械通气

轻度ARDS患儿,可以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CPAP或经呼吸机给予无创机械通气。特点为保持通气量时,显著降低平均气道压(MAP),而且不需要气管插管。但不是优选项,因几乎所有ARDS患儿最终均需有创机械通气。

4.6 有创机械通气[5]

4.6.1 通气目标

pH 7.35~7.45,PaO2 55~80 mmHg,PaCO2 35~55 mmHg。注意氧分压不要太高。

4.6.2 机械通气模式选择

最佳模式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因其在一定潮气量的基础上,可较容量控制通气获得相对更低的气道峰压(PIP)。压力可随顺应性的变化做自动调节是最大优点。容量控制通气(VCV)在相同潮气量下,其PIP 要远高于PRVC;压力控制通气(PCV)只能设定压力不能保证潮气量,当患儿肺顺应性变化后,潮气量不能保持恒定,即患儿病情加重后,潮气量

容易偏小,病情减轻后,潮气量容易过大,不利于小潮气量的稳定实施。若无PRVC模式,小儿优选PCV,但一定要密切监测,根据肺顺应性及潮气量变化适时调整PIP。大年龄儿童可选VCV。

4.6.3 小潮气量[5,6]

一定要尽可能维持更小的潮气量。初调参数可维持潮气量在6~8 ml/kg,若PaCO2正常或偏低,可进一步下调潮气量至5~6 ml/kg,只要允许可进一步下调潮气量。部分患儿尤其是麻疹患儿病情特别严重,肺顺应性很差的患儿,潮气量宜偏低,可低至3~6 ml/kg。宜每天监测潮气量,注意不使潮气量波动太大,应用PCV时,若潮气量有增高,应下调PIP以维持恒定的潮气量。有研究证实若不能最初1周潮气量(呼气潮气量)恒定在6 ml/kg或以下,其病死率增高[6]。

4.6.4 控制PIP或平台压

维持平台压(VCV)或PIP(PCV、PRVC)低于30 cmH2O,若显著高于此值,宜尽量下调潮气量以维持尽可能低的平台压或PIP,潮气量下调的限度以PaCO2不超过55~60 mmHg。若不能维持,一定要注意维持PIP-PEEP即驱动压的相对恒定[7]。

4.6.5 相对高的PEEP[8]

只要没有气漏,一定要注意维持较高的PEEP。PEEP初调最低为5 cmH2O。可按照FiO2/PEEP捆绑法进行调节。即NIH协作网设定PEEP 依据相应的吸入氧浓度进行调节(FiO2/PEEP:0.3/5,0.4/5,0.4/8,0.5/10,0.6/10,0.7/10,0.7/10,0.7/12,0.7/14,0.8/14,0.9/14,0.9/16,0.9/18,1.0/18,1.0/20~24)。小于6个月的小婴儿PEEP依

年龄梯度一般不要超过12~15 cmH2O,儿童不超过18 cmH2O。若到此限值,即只调氧浓度,不调PEEP。对于气胸患儿,应及早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后按捆绑法正常调节。未引流前尽可能调低PEEP 3~8 cmH2O。仅有纵隔气肿但无气胸者尽可能调低PEEP 3~8 cmH2O,维持可接受的氧合即可。可尝试应用跨肺压、压力容量曲线的低位拐点选择合适PEEP。

4.6.6 吸入氧浓度

吸入氧浓度初调参数在0.6~1.0。应尽快将氧浓度调节到0.6以下,注意与PEEP捆绑调节,以维持合适的氧合。氧合>0.6,易致高氧性肺损伤。当患儿病情危重需上调氧浓度时,应尽量避免调至1.0,实在太重,可调到0.95~0.98,避免纯氧所致的失氮性肺不张。

4.6.7 吸气时间及呼气时间

若PCV时,临床上可根据流量时间曲线调节,吸气时间结束时,应是吸气流速回至零点的时间;呼气时间结束时应确保呼气流速回到零,否则会产生内源性PEEP。理想的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应根据时间常数调节。时间常数=顺应性×气道阻力。3倍时间常数为合适的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下,当患儿自主呼吸增强且增快时,多为患儿触发的通气,此时吸气时间为机器预先设定且恒定不变,故应根据增快的呼吸频率调短吸气时间,注意避免吸气时间长于呼气时间,形成反比通气,造成患儿不适。保证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在1∶1至1∶1.5左右。

4.7 高频通气

当常频无法满足患儿氧合,PIP、PEEP和FiO2已超出安全范围时,可试行高频通气。初调参数MAP为常频MAP+4 cmH2O,振幅为引起腹股沟或大腿根震颤的振幅,多在50左右,吸气时间33%,吸氧浓度为常频时氧浓度,以后根据血气结果调节。应用高频通气后2 h须拍胸片,判断横隔位置。以吸气末横隔在9~11后肋为宜。若横隔位置过低,宜调低MAP,反之同理。高频易致肺过度充气影响回心血量,注意应用高频时可据循环情况酌情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扩容。

4.8 俯卧位通气[9]

对PaO2/FiO2<150 mmHg者,可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应保证每日俯卧位时间至少16 h。注意并非每个小儿均适合俯卧位通气,若小儿俯卧后患儿血氧无降低,应坚持俯卧位通气,若小儿俯卧后,患儿血氧明显下降或有其他并发症,应暂停俯卧,24 h后再做试验。一旦患儿PaO2/FiO2>200 mmHg,可不必再行俯卧位通气。

4.9 镇静肌松[10]

所有机械通气患儿均应给予充分镇静,维持Ramsay评分在3~5分。应用高参数机械通气者应避免人机对抗,避免压力伤及保证小潮气量的实施。重症ARDS患儿若充分镇静后仍有人机对抗,或者潮气量始终过大(多见于重症病毒性肺炎合并ARDS),须行48 h肌松治疗。可予罗库溴胺或阿曲库胺,注意应用肌松治疗时严禁使用激素,否则不能给予肌松治疗。注意有些重症ARDS如甲型流感所致ARDS、腺病毒所致ARDS等,由于呼吸驱动力过强,导致呼吸机设置的小潮气量无法实施,此时必须实行在

镇痛镇静基础上的肌松,在48 h撤离肌松后若仍有呼吸驱动过强,可短暂休息2 h后再行一轮为时48 h的肌松剂治疗。

4.10 抗炎治疗

可选用小剂量甲泼尼龙,0.5 mg/kg,每6小时1次,于起病5 d左右,连用3~5 d。用激素时不能用肌松剂,可选用乌司他汀抗炎。

4.11

肺表面活性物质、吸入NO在重度ARDS患儿中可选用,但效果多不显著。

4.12 体外膜肺

对ARDS持续进行性加重,氧合指数在25以上,且家长坚决要求抢救者,可予体外膜氧合治疗。

标题中的维持液体的平衡或负平衡、小潮气量、相对高的PEEP、俯卧位通气、镇静肌松,应务必贯彻到位,其中小潮气量是核心。

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

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

上感 1. 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粘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查体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2. 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 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X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正常。 肺炎 1. 肺结核: 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

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 X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 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MRI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支气管扩张 1. 慢性支气管炎: 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患者,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节咳嗽、咳痰明显,多为白色黏液痰,感染急性发作时可出现脓性痰,但无反复咯血史。听诊双肺可闻及散在干湿罗音。 2. 肺脓肿: 起病急,有高热、咳嗽、大量脓臭痰;X线检查可见局部浓密炎症阴影,内有空腔液平。急性肺脓肿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炎症完全吸收消退。若为慢性肺脓肿则以往多有急性肺脓肿的病史。 3. 肺结核: 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毒性症状,干湿罗音多位于上肺局部,X线胸片和痰结核菌检查可作出诊断。

呼吸衰竭试题

呼吸衰竭试题

一、A1题型 1.呼吸衰竭的动脉血气诊断指标是 A.Pa02<6.65kPa,PaC02>8.0kPa B.Pa02<7.32kPa,PaC02>7.32kPa C.Pa02<8.0kPa,PaC02>6.65kPa D.Pa02<9.3kPa,PaC02>5.32kPa E.Pa02<6.32kPa,PaC02>9.3kPa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099】 【正确答案】 C 2.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啰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0】 【正确答案】 C 3.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1】 【正确答案】 E 4.引起I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 A.慢性支气管炎 B.阻塞性肺气肿 C.气管异物 D.膈肌麻痹 E.ARDS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2】 【正确答案】 E 5.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产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最主要的机制是 A.通气不足 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C.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D.弥散障碍 E.氧耗量增加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3】 【正确答案】 A 6.对呼吸性酸碱失衡的判断,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pH B.PaC02 C.BE D.AB E.SB 【本题1分】 【答疑编号1910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题正确答案为B. PaC02,PaC02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最优价值的指标。 BE:参考范围:-3—+3(注:在正负3之间) 实际碳酸氢盐(AB):指从人体血浆中实际的HCO3-含量。标准碳酸氢盐(SB):指在体温37度时PaCO2在5.32kPa(40mmHg),血红蛋白在100%氧饱合条件下测出的HCO3-的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 阻塞性肺气肿 一、临床表现: 症状:在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体征: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 二、实验室检查: 1.X线: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2.呼吸功能检查:FEV1/FVC%<60% ,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三、并发症: 1.自发性气胸 2.肺部急性感染 3.慢性肺心病 四、诊断: 1.气肿型:隐袭起病,病程漫长,常发生过度通气,呈喘息外貌 2.支气管炎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3.混合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3.肺血管疾病 二、发病机理: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2)解剖学因素:肺小动脉血管炎甚至完全闭塞,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毁损,肺血管收缩与肺血管的重构。(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使醛固酮增加、肾小动脉收缩,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2.心脏病变和心衰 3.其它重要器官的损害 三、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慢阻肺的表现。肺气肿征,呼吸音减弱,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心音遥远,P2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剑突下心脏搏动,颈静脉充盈,肝上界及下缘明显下移。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衰心衰 四、实验室检查: 1.X线: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 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右心室肥大征 2.心电图:电轴右偏,重度顺时针向转位,RV1+SV5>=1.05mv,肺性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试题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试题 1.新生儿轻度窒息的Apgar 评分标准为: A.0~1 分 B.0~4 分 C.4~7 分 D.4~8 分 E.5~8 分 2.新生儿重度窒息的Apgar 评分标准为: A.0~1 分 B.0~4 分 C.0~5 分 D.0~3 分 E.0~7 分 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原因是:A.羊水吸入B.胎粪吸入C.窒息D.出生前感染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不足 4.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是由I 型肺泡细胞产生的B.是由II 型肺泡细胞产生的C.是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的D.是由呼吸道间质细胞产生的E.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5.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中,下列哪种物质含量最多: A.卵磷脂 B.鞘磷脂 C.中性脂肪 D.蛋白质 E.磷脂酰甘油 6.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如能存活多久即有恢复希望: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36 小时E.72 小时 7.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生后几天内死亡者最多: A.1 天 B.7 天 C.3 天D.9 天E.5 天 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一般均在生后多少小时内出现症状: A.12 小时 B.10 小时 C. 48 小时 D.24 小时 E. 出生时或4~6 小时内 9.新生儿出生时呼吸正常,心率110 次/分,身体红润,但手足有青紫,应采取何种措施: A.复苏器加压给氧B.复苏器加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 C.给氧+1:10000 肾上腺素治疗D.暂不处理,予观察E.复苏器加压给氧+纠酸、扩容 10.为决定是否需要复苏,生后应立即评价: A.Apgar 评分B.肤色、

心率、弹足底反应C.心率、呼吸、肌张力D.心率、呼吸、肤色E.心率、呼吸、弹足底反应 11.某新生儿,妊娠第259 天出生,出生体重为2500 克,应诊断为:A.早产儿B.足月儿C.过期产儿D.大于胎龄儿E.小于胎龄儿 12.一新生儿,生后5 天,在家接生,患儿于生后4 天起,喂奶困难,乳头不易塞入口中,时有抽搐,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医师用压舌板检查口腔时,发现患婴口张不开,问该婴最可能的诊断是: A.新生儿败血症 B.新生儿颅内出血 C.新生儿破伤风 D.新生儿低钙血症 E.新生儿低血糖症 13.关于新生儿窒息,下列哪项表述不正确: A.指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者 B.轻度窒息指生后Apgar 评分为4~7 分者 C.重度窒息指生后Apgar 评分为0~3 分者D.凡是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窒息E.出生后1 分钟Apgar 评分正常,但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者不属窒息 14.关于新生儿窒息时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面罩应密闭面部,压及两眼及颌下 B.加压给氧频率应在30~40 次/分C.吸呼比1:2 D.加压给氧时,应见到患儿胸部随手指压放呈浅呼吸状E.加压给氧2 分钟以上者,须插胃管 15.关于新生儿窒息胸外按压心脏,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 处,其它手指围绕胸部托在背后 B.每按压 3 次,间断加压给氧 1 次 C.按压频率为120 次/分D.按压深度为3~4cm E.按压正确时可摸到股动脉搏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习题

第十一章呼吸系统疾病(第十一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男,35岁,烧伤总面积70%,川。烧伤60%,在院外度过休克期,创面有感染,伤后4天入院,近 2 天来腹泻、黑粪,以往无溃疡病史。在明确诊断后,首先采取的治疗是 A. 非手术疗法,C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 B. 手术缝合止血, D.胃大部切除, E感染创面切痂植皮术, 2. 男,35岁,烧伤总面积70%,川。烧伤60%,在院外度过休克期,创面有感染,伤后 4 天入院,近 2 天来腹泻、黑粪,以往无溃疡病史。若上消化道出血被证实,为了明确病变位置及范围,选用最佳检查方法是 A. 胃十二指肠钡餐检查, B. 纤维胃镜检查, C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 D. CT检查, E. MRI检查, 3. 男,35岁,烧伤总面积70%,川。烧伤60%,在院外度过休克期,创面有感染,伤后 4 天入院,近 2 天来腹泻、黑粪,以往无溃疡病史。对该病人首先应检查 A. 血压, B. 大便潜血, C血常规, D.红细胞压积, E凝血酶原时间,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 A. —种或多种原因诱发的组织关注不足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B. 机体遭受急性严重感染、严重创伤等,同时或先后出现2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C感染所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D. 机体对不同原因的严重损伤产生的系统性炎症反应, E. 以上都不对 5.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不包括 A. 解除气道梗阻, B. 低碳酸血症时正压通气治疗, C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

D.防止误吸, E严重低氧血症正压通气治疗, 6. 氧疗指 A. 通过增加吸入氧量纠正患者缺氧 B. 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纠正患者缺氧 C通过减少吸入氧浓度纠正患者氧中毒 D. 通过减少吸入氧量纠正患者氧中毒 E. 以上均不对, 7. 以下不属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原则的是 A. 心力衰竭治疗, B. 治疗原发病, C纠正缺氧, D.机械通气, E液体管理, 8. 以下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无需特别排除的是 A. 大片肺不张, B. 自发性气胸, C急性肺栓塞, D肺癌, 已心源性肺水肿, 9. 以下不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是 A. 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B. 胸部X线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C. 低氧血症, D. 肺动脉楔压w 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E. 有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 10.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典型的改变为 A. PaO2升高,pH升高, B. PaO2降低,pH降低, C. PaO2降低,pH升高, D. PaO2升高,pH降低, E. 以上均不对,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床边肺功能监测结果,对严重性评价和疗效判断有意义的是 A. 肺顺应性降低, B. 无效腔通气比例增加, C无呼气流速受阻,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题库2-0-8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题库2- 0-8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女性,70岁,因发热、咳嗽2d拟肺炎入院。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后给予卧床、吸氧,抗生素和对症处理2天,体温未降,今天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烦躁、呼吸困难。查体:体温38.8℃,呼吸46分钟,血压15090mmHg,心率124分钟,口唇发绀,两肺闻及湿啰音。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最关键的是() A.A.控制氧流量低于60% B.使用合理PEEP(≥10cmH2O) C.保证控制通气模式 D.延长呼气时间(I:E≥1:2.0) E.以上都是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女性,70岁,因发热、咳嗽2d拟肺炎入院。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后给予卧床、吸氧,抗生素和对症处理2天,体温未降,今天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烦躁、呼吸困难。查体:体温38.8℃,呼吸46分钟,血压15090mmHg,心率124分钟,口唇发绀,两肺闻及湿啰音。为明确诊断,最有用的检查是() A.A.胸部CT B.B.B超 C.C.测PAWP D.D.心电图 E.E.血常规

问题: [单选,A4型题,A3A4型题]女性,70岁,因发热、咳嗽2d拟肺炎入院。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后给予卧床、吸氧,抗生素和对症处理2天,体温未降,今天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烦躁、呼吸困难。查体:体温38.8℃,呼吸46分钟,血压15090mmHg,心率124分钟,口唇发绀,两肺闻及湿啰音。呼吸困难的原因首先考虑() A.A.ALIARDS B.急性左心衰竭 C.大气道痰液阻塞 D.发生肺梗死 E.以上都不是 (和平精英段位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0590466.html,/)

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肺部或全身性损害因素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广泛急性炎症性肺损伤,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主要是低氧血症)及肺力学异常。虽然1967年Ashbaugh 等[1]首次提出了ARDS的概念,但一直到1994年美欧联席会议(AECC)才制定出成人ARDS的诊断标准[2],使ARDS的诊断相对规范和明确,对这一标准最大的诟病是PaO2/FiO2(P/F)比值本身没有考虑到机械通气的影响,另外影像学判定不同阅片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急性"也未具体化定义。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考虑儿童这一特殊人群。尽管临床实践中从事儿科重症医学的人们意识到儿童ARDS与成人ARDS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由于一直缺少对这些差别的认证证据,小儿急性肺损伤(ALI)以及小儿ARDS的诊断一直遵循AECC制定的成人ARDS的诊断标准,这也导致了儿童相关领域研究的滞后。 2011年的柏林会议对ALI/ARDS诊断进行了修订[3]。新的柏林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显著的变化:(1)不再诊断ALI,而是根据氧合障碍的程度,确定ARDS的严重程度的等级(轻度、中度、重度);(2)PEEP至少要达到5 cmH2O(1 cmH2O=0.098 kPa);(3)心衰的判定变得更为主观,以利于减少肺动脉导管的应用。然而,遗憾的是柏林会议与AECC会议一样仍未考虑到小儿ARDS的特殊性。AECC和柏林定义都将重点放在了成人肺损伤上,因此当应用于小儿ARDS的诊断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必须要进行有创操作以获取动脉氧合的情况。由于脉搏血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P2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 2.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 3.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头罩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P2 2.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气分析、电解质;

儿科学指导: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指地有可能发生早产的孕妇在妊娠后期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ACH),以预防早产儿出生后发生RDS或减轻RDS的症状。1969年Liggins首先发现静脉滴入地塞米松能促进早产羊肺的成熟。对其他异种动物肺也可得出同样结果,以后逐渐应用到孕妇,促进早产儿肺的成熟,最常用的激素是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因它们较其他ACH易于通过胎盘进入胎儿。ACH的作用在刺激胎儿肺Ⅱ型细胞产生磷脂和小分子蛋白质,降低肺内毛细血管的透渗性,减少肺水肿,因此能降低RDS 的发生率。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能降低病死率。治疗时供氧浓度不必过高,可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OP)等并发症。由于减轻了缺氧,按理也应减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率。 对孕妇ACH的预防剂量;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各为24mg,分2次肌注,间隔24小时,国内常用的剂量为5~10mg,肌注或静滴,每天1次,共3天,预防应在孕妇分娩前7天至24小时给予,使药物有足够的时间起到应有的作用。ACH预防对孕妇及胎儿并不增加感染的可能,即使羊膜早破也不会在原来基础上再提高感染率。宫内发育迟缓并不是禁忌症。对娩出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RDS的效果尚不一致,一般认为不能降低RDS的发生率,但在已成活的婴儿中脑室管膜下生发层出血的发生率似可减少。ACH对糖尿病孕妇的婴儿,Rh溶血症患儿和多胎小儿的疗效较差。 ACH预防虽有肯定疗效,但仍有10%孕妇的早产儿发生RDS,因此考虑加用其他激素再提高疗效。甲状腺素有促进肺成熟的作用,但由于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临床上无法应用,后来发现动物脑组织中的甲状腺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TRH)结构功能与甲状腺素相似,且能通过胎盘,可用为预防制剂。剂量每次0.4mg,每8小时1次,共4次。有的孕妇可能出现副作用,表现有噁心、呕吐和高血压,可减至半量。加用TRH后,RDS 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更降低。 二。产后预防 指出生后半小时内给婴儿肺表面活性和物质以预防RDS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多用于产前孕母未作预防的婴儿。预防愈早效果愈好,最好在婴儿呼吸开始前或在呼吸机正压呼吸开始前从气管插管内滴入,可使PS在肺内均匀分布,预防的效果表现在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发病者的病情较轻,由于PS能及早改善体内氧合功能(oxygenation),有的婴儿可以不用呼吸机,供给的氧浓度及平均气道压可以较低,因此气漏和氧中毒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也可减少氧缺血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发生慢性肺部疾病(chroniclungdiseases,CLD)更是少见,CLD系指生后28天内需要供氧的疾病。虽然预防的优点很多,但早产儿和窒息儿不一定都发生RDS,对不发病的婴儿预防将增加费用和不必要的气管插管,而且窒息儿和早产儿常需要更紧急的复苏处理,PS预防会暂时中断复苏的连续过程。因此产房内对胎<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如产前孕母未接受ACH预防,则在有经验和熟练的复苏人员的处理下可给PS预防,其他婴儿则在发生RDS后立即利用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滴入PS,按治疗处理。 PS预防和PS治疗不易绝然分开,不少刚复苏后的新生儿呼吸不规则或出现窘迫,需要PS继续治疗。预防量和治疗量相仿,如用天然PS(不论猪肺或牛肺PS)100~150mg/kg,如用合成的Exosurf滴入剂量为5ml/kg(内含DPPC67mg/kg)。参阅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和第三章第三节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临床应用的概述。 三。联合预防 指产前为孕妇用ACH,产后为新生儿用PS的联合预防,用于①产前预防开始比较晚,孕妇未到24小时已分娩,②宫内窘迫严重的新生儿,生后发生的RDS也常常严重,此采用联合预防为妥,动物实验证明联合预防比单独预防效果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规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多见于胎 龄<35周的早产儿,但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也可发病,该病病理上出现肺透明膜,又称肺透明膜病(HMD)。 诊断: 1、病史:对早产儿、剖宫产新生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要随时注意可能发生RDS。 2、临床表现:早产儿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困难,先是呼吸增快、急促、鼻扇,呼吸60次/分以上,然后出现呼气性呻吟,吸气时出现三凹征,至生后6小时症状已非常明显。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发绀、呼吸衰竭。听诊双肺呼吸音减低。血气PaO2下降,PaCO2升高,BE负值增加,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高,能生存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可逐渐恢复。但不少患儿并发肺部感染或PDA,病情可再度加重,轻度病例可仅有呼吸困难、呻吟,而发绀不明显。 剖宫产新生儿发生RDS多见于足月儿或晚期早产儿,可在1-72小时发生呼 吸困难,有些患儿先后有湿肺表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然后发生RDS。 3、X线检查:对发生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应立即X线胸片检查,随着病情进 展需动态随访胸片。 根据病情程度可将胸片改变分为4级: Ⅰ级:双肺野透亮度普遍降低,呈毛玻璃样改变(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 在的细小颗粒(肺泡萎陷)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过度充气); Ⅱ级:双肺透亮度进一步降低,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过度充气),延 伸至肺野中外带; Ⅲ级:病变加重,双肺透亮度明显降低,心缘及肋膈角模糊。 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似秃叶树枝, 胸廓扩张良好,横隔位置正常。 鉴别诊断: 1、GBS(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产前发生GBS感染肺炎或败血症,临床 表现和肺部早期X线表现类似RDS,但该病常有孕妇羊膜早破史或感染表现,患 儿肺部X线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趋势,而RDS病变比较均匀,病程经过与RDS 不同,用青霉素有效。 2、重度湿肺:生后数小时出现呼吸困难,X线表现双肺渗出比较严重,可 显示代偿性肺气肿。 治疗: 1、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PS对RDS有显著效果,应及时使用。 治疗时机:要早期给药,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胸片提示RDS,立即给 药,不要等到胸片出现严重RDS改变。 ①给药剂量:固尔苏,一般每次100mg/kg左右,严重病例可加大剂量,可 用100-200mg/kg。珂立苏,一般每次70mg/kg左右,首次可在40-100mg/kg。 ②给药次数:一般轻者给1次即可,应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给药次数,如FIO2 >0.4或MAP>8cmH2O才能维持正常血气,应重复给药。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轻度或早期RDS应尽早使用 CPAP,PEEP5-6cmH2O,及时使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如用CPAP后出现反复呼

呼吸衰竭练习题

呼吸衰竭练习题 科室:姓名: (一)单选题 1.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 A 广泛胸膜增厚 B 支气管肺炎 C 肺结核 D 弥慢性肺间质纤维化 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最适宜的氧流量为() A 1~2 L/min B 4~5 L/min C 5~6 L/min D 6~7 L/min E >8 L/min 3.下列哪些是错误描述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A 心、肝、肾功能受损是不可逆的 B 临床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C 临床上均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D 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E PaO2<60mmHg,PaCO2 >50 mmHg 阅读以下病案,完成1—2单选题: 患者王某,男性,90岁,反复咳嗽、咯痰30多年,活动后气促10年,加重5天,近3天伴嗜睡,吸烟史40×20年支,体检:双肺布满干湿罗音,以湿罗为主,双下肢水肿,动脉血气:PH7.30,PaO2 47mmHg,PaCO2 80mmHg,BE +3.0 mmol/L。 1.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B 支气管哮喘伴肺部感染 C 中毒性脑病

D I型呼吸衰竭 E Ⅱ型呼吸衰竭 2.入院后应立即予以哪项处理() A 高浓度持续面罩给氧 B 低浓度间断吸氧 C 应用5%酸氢钠溶液 D 尼可刹米 E 给予常规抗生素 (二)填空题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_________和/或_________功能严重障碍,导致___ _ ____和/或 ___,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三)名词解释 Ⅱ型呼吸衰竭 (四)判断题 1、呼吸衰竭已昏迷,大量痰液阻塞气道,一个错误的治疗是使用呼吸兴奋剂。() 2、慢性呼衰失代偿期给氧的原则是:O2浓度25%~30%,O2流量1~2 L/min,持续给氧。() (五)问答题 试述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J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急性起病。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不管呼气末正压水平)。 3.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肺动脉嵌顿压≤18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如PaO2/FiO2≤300mmHg且满足上述其他标准,则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1.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 2.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病情复杂多变,4–8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8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B超、纤维支气管镜、右心漂浮导管等有创性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原发病治疗:如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等治疗。 2.呼吸支持治疗:氧疗、无创机械通气、病情加重时及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 3.限制性的液体管理,对症支持治疗。 (八)出院标准。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doc 41页)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doc 41页)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采集】 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病毒分离和病毒抗体检测。 3.细菌培养。 【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 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病毒分离及病毒抗体检测、细菌培养阳性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2.过敏性鼻炎。 3.早期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4.奋森咽峡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多饮水,摄入富含维生素饮食,适当休息。 2.抗感染治疗:可用吗啉双呱0.1~0.2g,tid口服,金刚烷胺0.1g,bid口服,三氮唑核苷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mg/ml,缓慢滴注,以及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针剂等清热解毒剂抗病毒,但治疗效果不肯定。细菌感染可用青霉素,麦迪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对症治疗:头痛、发热可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等。咽痛可用六神丸,喉症消炎丸,溶菌酶片等。 ( 袁本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CD-10:P2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 1.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 2.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 3.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头罩吸氧:患儿出现低氧和呼吸困难,可先头罩吸氧。 2.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如头罩吸氧后仍有低氧和呼吸困难,应改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

3.机械通气:如CPAP后仍呼吸困难,或PaO2低于正常,或PaCO2高于60mmHg,或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应改为机械通气。 4.肺表面活性物质:诊断明确者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也可以预防性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为2-3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P2 2.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气分析、电解质; (3)X线胸片; (七)呼吸支持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注意事项。 1.氧疗注意事项。 (1)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执行。 (2)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

呼吸系统疾病习题

精心整理 2016.4呼吸内科 (共100道题,总分100分)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科室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A1】: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80题,每题 1.00分) 1、与体循环比较,肺是一个低压的器官,肺循环血压是体循环的多少(1.00分)() A、1 B、1 C、1 D、1 E、1 2 A B C D E 3、. )A、 B、 C、 D、Asthma E、Bronchoectasis 4、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呼吸功能的最主要变化是(1.00分)() A、大气道功能异常 B、小气道功能异常 C、大、小气道气流阻塞 D、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E、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5、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1.00分)() A、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B、呼吸频率增快 C、呼吸困难与发绀 D、神经精神症状 E、双肺有大量湿哕音 6 A B C、细 D E 7 A B、厌 C、 D E 8、结 A、原 B、浸 C D、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E、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9、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液检查,最常见的是(1.00分)() A、渗出性 B、漏出性 C、乳糜性 D、脓性

E、血性 10、青年男性,有吸毒史。突发寒战,高热,咳脓痰,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片示多发性肺脓肿,最可能的致病菌是(1.00分)()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军团菌 D、巨细胞病毒 E、支原体 11、小 A、首 B、首 C、首 D E、 12 A、 B、 C、 D、 E、 13 A、 B、仅 C D、α1-抗胰蛋白酶增加易发生肺气肿 E、肺功能改变主要是肺活量减少 14、下列肺炎中最易并发肺脓肿的是(1.00分)() A、肺炎支原体肺炎 B、葡萄球菌肺炎 C、肺炎球菌肺炎 D、肺曲菌病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完整版) 摘要 本文介绍一家三级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技术诊疗规范,包括其病因判断、诊断标准、诊断时注意事项、诊断流程图、辅助检查及治疗等。在治疗中强调了病因治疗、保守补液、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俯卧位通气及镇痛镇静肌松等。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2015年之前,大家参照成人关于ARDS的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包括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和2012年柏林会议的共识),一些成人循证医学证据的成果如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也逐渐为儿童重症医学工作者所接受并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但显然儿童ARDS与成人ARDS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探索符合儿童规律的诊断治疗策略是十分必要的。2015年国际儿童ARDS共识的出台为儿童ARDS的诊断治疗指明了方向(见本刊2015年第12期解读),也为今后儿童ARDS的规范化诊治奠定了基础。我们也迫切期待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ARDS诊治共识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问世,南京儿童医院PICU率先在国内制定了自己的《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技术诊疗规范》,虽然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如关于小潮气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单纯顺应性降低的患者可以,但在既有肺顺应性下降又有气道阻力增加的情况下,或气道阻力增加是主要矛盾时,如危

重甲流、重症麻疹肺炎等这种复杂的肺力学异常很常见,单纯追求小潮气量可能达不到有效通气的目的,甚至导致不良的临床结局,此时应强调个体化通气策略);再有激素与肌松剂一起使用的禁忌(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无论什么情况下救命是首要的选择,因此也不一定是绝对禁忌)。总体来讲该规范不失为广大儿科重症专业医务人员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也希望藉此开展关于儿童ARDS诊治的讨论,为今后制定相关共识打下基础。 1 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非心源性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子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ARDS病理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广泛破坏、肺泡内蛋白渗出性肺水肿、肺不张、肺实变;临床以肺顺应性下降、呼吸窘迫、紫绀、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2 诊断标准 2.1 采用2012年柏林会议 ARDS诊断标准[1],见表1;小儿ARDS诊断共识[2],见表2。 表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就是指由各种肺内与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得急性弥漫性肺损伤与进而发展得急性呼吸衰竭。主要病理特征就是炎症导致得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得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常伴肺泡出血。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就是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与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与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渗出性病变。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ARDS得原因或危险因素很多,可以分为肺内因素(直接因素)与肺外因素(间接因素),但就是这些直接与间接因素及其所引起得炎症反应、影像改变及病理生理反应常常相互重叠。ARDS得常见危险因素包括: 1、肺炎 2、非肺源性感染中毒症 3、胃内容物吸入 4、大面积创伤 5、肺挫伤 6、胰腺炎 7、吸入性肺损伤 8、重度烧伤 9、非心源性休克10、药物过量1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12、肺血管炎13、溺水 (二)发病机制 ARDS得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尽管有些致病因素可以对肺泡膜造成直接损伤,但就是ARDS得本质就是多种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其释放得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间接介导得肺脏炎症反应。ARDS就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得肺部表现。SIRS即指机体失控得自我持续放大与自我破坏得炎症瀑布反应;机体与SIRS同时启动得一系列内源性抗炎介质与抗炎性内分泌激素引起得抗炎反应称为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如果SIRS与CARS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平衡失调,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ARDS就是MODS发生时最早受累或最常出现得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就是启动早期炎症反应与维持炎症反应得两个主要因素,在ARDS 得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炎症细胞产生多种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最重要得就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IL-1),导致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并通过“呼吸暴发”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与炎症介质,引起靶细胞损害,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与微血栓形成,大量富含蛋白质与纤维蛋白得液体渗出至肺间质与肺泡,形成非心源性肺水肿,透明膜形成,进一步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病理】 ARDS得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主要表现为肺广泛性充血水肿与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渗出期、增生期与纤维化期,三个阶段常重叠存在。ARDS 肺脏大体表现为暗红色或暗紫红色得肝样变,重量明显增加,可见水肿、出血,切面有液体渗出,故有“湿肺”之称。显微镜下可见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微血栓形成,肺间质与肺泡腔内有富含蛋白质得水肿液及炎症细胞浸润。经过约72小时后,由凝结得血浆蛋白、细胞碎片、纤维素及残余得肺表面活性物质混合形成透明膜,伴灶性或大面积肺泡萎陷。可见I 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坏死。经1-3周以后,逐渐过渡到增生期与纤维化期。可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沉积。部分肺泡得透明膜经吸收消散而修复,亦可有部分形成纤维化。ARDS患者容易合并或继发肺部感染,可形成肺小脓肿等炎症改变。 【病理生理】 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肺间质与肺泡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小气道陷闭与肺泡萎陷不张。通过CT观察发现,ARDS 肺形态改变具有两个特点,一就是肺水肿与肺不张在肺内呈“不均一”分布,即在重力依赖区(仰卧位时靠近背部得肺区)以肺水肿与肺不张为主,通气功能极差,而在非重力依赖区(仰卧位时靠近前胸壁得肺区)得肺泡通气功能基本正常;二就是由于肺水肿与肺泡萎陷,

小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疗分析

小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50例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治愈33例,比例66.0%;好转12例,比例24.0%;无效5例,比例10.0%。结论临床中婴幼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也比较高,应尽早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婴幼儿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婴幼儿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肺部弥漫性的损害,多数的患儿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以及肺顺应性降低等症状[1]。临床中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缺乏特异性指标,并且临床治疗中也无统一的治疗措施[2]。本文探讨了婴幼儿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50例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18例。患儿的年龄为4关于~5岁,平均年龄为(3 2.3±2.3)个月。 1.2诊断指标患儿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病和呼吸急促以及困难与频率升高,急性肺损伤氧和指数不足300.0 mmHg,肺部显示为双肺侵润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氧和指数不足200.0 mmHg;无左心房压力升高。多数的患儿伴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和胆管感染以及吸入性肺炎与严重创伤等疾病[3]。1.3方法本次研究的患儿应及时的诊断,并且有效的控制感染,对于休克患者应及时的给予抢救,对于严重创伤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氧气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①吸氧治疗,认真的分析其病情状况,给予呼气末正压通气机械通气,主要以5.0 cmH2O作为基准,并依次调整压力,使其稳定在8.0~18.0 cmH2O,而潮气量控制在6.0~ 8.0 mL/kg,使其吸气压稳定在35.0 cmH2O以下,机械通气时间控制3~21 d。 ②纠正电解质平衡,应严密的监测化患儿的身体机能变化,并且每隔1 d需要对电解质和转氨酶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且依据病情的变化进行优化治疗。③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临床中应积极的治疗患儿的全身性感染和创伤以及休克与急性重症胰腺炎等疾病,有效的避免原发疾病并发的感染。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应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且拆除不必要的尿管和导管,有效的预防皮肤溃疡,避免院内感染[4]。④抗炎症治疗,该病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多种免疫细胞与炎性介质的参与,应加强抗炎的治疗。临床中常常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康内毒素单克隆抗体以及抗IL-1抗体治疗。⑤维持体调,临床中应对消耗的体质量和体液进行密切的计算,并给予充足的补液量,一般的情况下应维持为1000.0~1500.0 mL/d。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给予补充利尿剂,避免肺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