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3.2内能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最新导学案--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最新导学案--内能

学科:物理(九上)编写:严军13.2《内能》导学案一、示标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含义。

2、了解内能的改变。

知道热传递。

3、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学习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学习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二、导学(一)、知识回顾、预习1、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C.扫地时灰尘飞扬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分子具有_______能;又分子间存在着相互__________,所以分子间还具有_________能。

(二)、自主学习1、内能(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总和。

(2)、特点: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

(3)、影响因素:①.物体内能的大小跟_________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________;温度降低,内能_________。

)②.物体内能的大小还跟物体的________有关。

(温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________。

)(4)、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与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__________和分子间的____________情况有关;而机械能是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_____情况有关。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实例剖析:(1)、将水加热后,分子动能__________,势能_________,内能________。

(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2)、下列有关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00C的物体没有内能B、一切物体都有内能C、内能是物体内部一部分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D、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①.定义: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的温度________,高温物体的温度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内能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期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接触过温度、热量等与内能相关的知识点,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内能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显不足,需要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巩固和提升。
学生在学习内能时,可能会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产生混淆,对于内能变化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利用案例分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内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辅导:“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耐心解答你们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
1.归纳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知道了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能的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前期学习的温度、热量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温度和热量,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与物体的内能又有什么联系呢?”
2.生活实例导入:列举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举例:“我们在冬天时,为什么会感到金属制品比木头制品更冷?这是因为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好,内能传递得更快。那么,内能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案(优质)第二节内能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物体燃烧的条件是温度 ,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当瓶塞跳飞出时,是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内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做功(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2.热传递(1)条件:存在温度差(2)实质:能量的转移(3)热量【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是一个要点,要教会学生从温度变化去了解、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讲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时,可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度,启发学生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猜测温度与内能大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3.2内能

第二节内能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分子热运动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如利用网络资源、阅读科普书籍等,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思想,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内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源自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内能的概念,明确内能的单位、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2.分析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讲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热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利用热量公式Q=cmΔt,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内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讨论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方式和应用。
2.强调内能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热量的概念,理解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设计(2)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设计(2)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知道内能改变的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能改变物体内能(2)查资料了解温室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和区别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引火仪、硝化棉。

烧杯,金属棒。

教学过程1.引导播放火箭升空及水烧开时顶起盖子的视频。

并提出问题:让火箭升空及顶起盖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课题。

2.建立概念(1)提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事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

(2)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

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分子的动能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3)提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有哪些影响因素?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与做功。

实验:(1)使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将硝化棉点燃。

(2)将热水倒入烧杯中,再将金属棒放入烧杯中,用手感受金属棒的温度变化。

3.深化概念【小组讨论】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思考】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

人教版九年级 13.2《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 13.2《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取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3.2内能》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2、通过实验,理解哪些物体具有内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改变内能的两种
方式学习

重点: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学习
学习难点:
解释简单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预习】和【 反 馈 】:科学探究 合作学习 激情展示
1、什么叫内能? 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内能与什么有关?举例说明

2、为什么说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形式的两种能量?举例说明
3,什么是热传递?什么叫热量?单位是什么?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举例说明
5、什么是温室效应?如何改善?
【 反 馈 训练 】
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_ _ ___与___ ____的总和.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是:
①定义不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以分子的 能和 能的
总和,机械能指一个物体的 能和 能的总和;
②决定的情形不同:内能由物体内部分子的 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
决定,跟物体的整体运动、位置、形变无关.而机械能由整个物体 情
况有关:即物体运动的快慢、高度、位置等有关.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 和 两种.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可分为外界对
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界做功两种情况,前者能使物体的内能 ,后者
能使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也要分吸收热量和放出热
量两种情况,前者会使物体的内能 ,后者会使物体的内能 .
4. 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温度,在自然状态下,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
接触,温度低的物体温度 ,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会 ;即温度高的
物体总会把热量传递给 的物体,直到它们之间的温度相同为止,这
就是热传递.

科目: 物 理 课 型: 新授课 年级: 9年级 时间:
主备: 同伴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5..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_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
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_______能增加.

6.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
高时,它的内能_______;温度降低时,内能_______.
7.当物体对外做功时,它的内能______,温度_____;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
物体的内能_____,温度_______.给自行车打气,筒壁会发热,这是压缩筒
内的空气_______,使空气的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的缘故.
8.一切物体都有 能但不一定有 能;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具有
_______能、_______能,同时还具有_______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
为零的是_______能.

【作业】
1.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
到暖和。前者是利用 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
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2.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填序号)
(1)冬天,人们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取暖 (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

(3)冬天,人往手心中呵气取暖 (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
(5)晒太阳时感到很热 (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些铁片,它的温度
升高

(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开的水有内能 B.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D.水结冰时温度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4.下列事例中,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秧田中的水被晒热 B.将牛奶放进冰箱冷冻制棒
C.磨刀时刀刃发热 D.热开水变凉
5.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6.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
间可以互相转化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 D.一切物体都具有
内能

7.关于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B.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热量多
C.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热运动一定加剧
D.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8.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通过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A.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发烫 B.放进太阳能热水器
中的水,温度升高

C.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 D.用水壶烧水,水蒸
气将壶盖顶起

9.如图15-3所示,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有一小团
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燃烧起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_______方式使空气内能 ,
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降低,它的热量就减少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
温度升高,其内
能一定增加

D.两个物
体的温度相等,
它们的内能一
定相等

【总结】
(1):内能:同
一物体温度越
高的物体其内
能越大:从内能
的定义及扩散
现象可知, 决
定内能大小的
一个主要因素
是温度,但不仅
仅只取决这个
因素.既然内能
是物质内部所
有的分子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
总和,应该还与
物质的分子数
目、分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力大

C.锯木材锯子发烫 D.钻木取火 A.双手摩擦能发热 B.
烧水时水温升高

图15-3
小、分子间距等多个因素有关.因而在不同物体之间不易比较内能的大小.因
此“温度越高的物体其内能越大”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但对于同一物
体而言,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2):怎样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做功之间的关系?
温度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分子动理论观点看,温度越高,分子
无规则运动速度越大,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分子热运动
激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所以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
分子势能的总和.它与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可以从下面这句话找到它
们的联系: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它的内能减少.

热量指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因此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与内能是
一个状态量不同,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的变化不能用功来量度,只能用
热量来量度;做功也是一个过程量,也可以改变内能,因此也能量度内能的
变化.做功和热传递堆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做
功改变内能是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热传递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