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的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一)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一)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一)山东葬礼风俗具体引言•山东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葬礼风俗。

•在山东,葬礼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

准备工作•宣传:家人会通过宣传告知亲友逝者的去世,并通知葬礼的时间和地点。

•家属穿着:葬礼期间,亲属会穿上白色孝服,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现场布置:葬礼现场会布置成庄重肃穆的氛围,摆放花圈和烛台,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

葬礼仪式家族祭祀•亲属会先进行家族祭祀,以表达对家族祖先的敬意。

•祭祀包括神像供奉、上香、鞠躬等仪式。

送别亡者•人们会在亡者的灵柩前默哀几分钟,表达内心的哀悼之情。

•亲友会排队进入灵堂,依次向亡者致以诚挚的哀悼和告别。

空降鞭炮•在亡者出殡的时候,会放空降鞭炮,以表达对亡者的敬意和祝福。

安葬仪式•亲友将亡者的灵柩移至墓地,进行安葬仪式。

•仪式包括朗诵祭文、撒土入坟、献花等环节。

后续活动思念祭祀•每逢亡者的诞辰或忌日,亲属会进行思念祭祀,悼念逝者并祈福。

•祭祀包括上香、献花、祈祷等仪式。

捐赠慈善•一些家庭会为逝者捐赠慈善事业,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善意。

丧葬宴请•葬礼结束后,亲友们可能会在酒楼或家中举办丧葬宴请,以感谢亲友们的关怀和慰问。

结论•山东的葬礼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敬意和哀思。

•这些流程充分展示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反映了山东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

传统习俗的延续•在山东,葬礼仪式的许多环节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习俗。

•这些传统习俗的延续,彰显了山东人民对逝者的深情厚意和对祖先的敬仰。

传统服饰•在山东的葬礼仪式中,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服饰习俗。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马褂等传统服装,而女性则穿着旗袍或改良版的汉服。

敬献祭品•在家族祭祀和安葬仪式中,人们会敬献各种祭品,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祝福。

•这些祭品通常包括食品、酒水、文房四宝等,寓意着逝者在来世中的安康和富贵。

素斋祭祀•在葬礼期间,亲友们往往会选择素斋作为祭祀餐食。

•这是一种既符合宗教要求,又体现了对逝者清心寡欲的敬意的做法。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第一篇:山东丧葬礼仪习俗山东丧葬礼仪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

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

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

山东葬礼风俗具体流程山东葬礼风俗具体引言葬礼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一项重要仪式,它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哀悼。

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有着独特的葬礼风俗。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东葬礼的具体流程和相关细节。

准备工作1.通知亲友:家人首先需要通知亲友们逝者的去世消息,传递葬礼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2.准备祭品:葬礼需要准备各种祭品,包括白纸、香烛、纸钱等,这些用具在葬礼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送殡队伍1.祭彝仪式:在家人全体到齐之后,祭彝仪式开始,家人按照次序献祭,并烧纸钱以示敬意。

2.送殡队伍列队:葬礼出发前,亲友们按照先后关系和亲疏程度组成队伍,列队准备出发。

3.开道仪式:在出发之前,队伍会进行开道仪式,以确保葬礼队伍的顺利前行。

下葬仪式1.降灵仪式:到达墓地后,家人开始进行降灵仪式,包括烧香、献花和宣读祭文等环节。

2.下葬仪式:亲友们将花圈、祭品放置在墓前,然后进行默哀,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

3.埋葬仪式:家人和各位前来送别的亲友,轮流撒土入坟,完成埋葬仪式。

4.敬奠仪式:埋葬结束后,家人和亲友们进行敬奠仪式,供奉食物、水和酒等,以示对逝者的祝福和纪念。

丧家作法1.丧家祭奠:在丧期内,丧家会按照传统习俗,进行丰盛的祭奠活动,除祭祖外还包括拜罪、祭典和法事等。

2.禁忌与习俗:丧期期间有一些禁忌,比如不参加婚丧嫁娶等喜庆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结语山东葬礼风俗具体地体现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深深的情感和记忆。

通过详细介绍以上流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山东的葬礼文化。

对于丧失亲人的家庭来说,葬礼是一个沉痛的过程,也是一个缓解悲伤、寄托哀思的仪式。

让我们一起珍惜亲情,尊重传统,铭记先人。

山东丧葬礼仪风俗

山东丧葬礼仪风俗

山东丧葬礼仪风俗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山东的丧葬礼仪风俗中,有许多独特和特殊的传统。

首先,山东的丧葬仪式通常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告别仪式、下葬仪式和祭奠仪式。

告别仪式是指将逝者的遗体装入棺木的仪式。

在这个环节中,亲友们会集聚在一起,为逝者送行并表达哀悼之情。

传统上,告别仪式在逝者的居所或者家中进行。

下葬仪式是指将逝者的遗体埋葬的仪式。

在山东,人们通常选择将逝者埋葬在地面上而不是火化。

下葬仪式通常在葬礼后的数日内进行,地点通常选在家族的墓地或者公共墓地。

在下葬仪式上,亲友们会为逝者献上鲜花和纸钱,并进行追悼仪式。

祭奠仪式是指为逝者祈福和纪念的仪式。

在山东,祭奠仪式通常在下葬仪式后的一段时间举行,目的是帮助逝者的灵魂安息,并为他们祈福。

在祭奠仪式上,人们会献上祭品,如食物、鲜花和纸钱,并进行祈祷和祝福。

除了这些主要的仪式,山东的丧葬仪式还包括一些特殊的风俗和习惯。

例如,山东人通常会在葬礼期间制作丧葬门楣,上面写有逝者的姓名和出生日期。

这是为了让人们知道逝者的身份,并向他们表示尊重。

此外,山东人还通常在葬礼期间摆放一块黑色的布,以示丧亲之痛。

在山东,还有一种特殊的葬礼风俗,被称为“三步礼”。

这种风俗是在送葬队伍即将到达墓地时进行的。

在这个仪式中,逝者的家人和朋友会在墓地入口处用砖石把路堵住,象征着难以割舍和难忍离别之情。

然后,葬礼队伍会再次用砖石修复道路,以表示结束了送葬的任务。

此外,在山东,有一种叫做“三年不祭,等于不孝”的习俗。

根据这个传统,人们相信逝者的灵魂需要在三年内得到祭祀和慰问,否则被视为不孝。

因此,每年逝者忌日的时候,家人会为逝者举行祭祀仪式,为其祈福。

总的来说,山东的丧葬礼仪风俗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传统。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

这个传统承载着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和敬畏,以及对后人子孙的祝福和期望。

临沂市丧葬文化研究

临沂市丧葬文化研究

临沂市丧葬文化研究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面积为1.72万平方公里,拥有兰山、罗庄、河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五区及莒南、苍山、蒙阴、费县、平邑、沂水、沂南、郯城、临沭九个县。

其行政面积和人口均居山东17城市之首。

临沂市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形成了其独特的沂蒙文化。

“沂蒙文化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和文化空间内,历经千年却依然透着生动与灵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纵向上沂蒙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新文化成果随着历史前进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横向上,战国时期,大体上说,沂蒙地区北部属齐,南部属鲁,部分地区又一度属楚,故成为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形成了交融性强的特点。

秦统一全国后,受儒文化兼容并蓄的思想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流派的文化也在相互地影响、渗透与融合着,从而使得沂蒙文化在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变得日益丰富和复杂”1。

沂蒙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文化性,它的这种特性通过其所蕴含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丧葬文化、嫁娶文化等次文化呈现出来。

这些次文化带有浓厚的沂蒙文化特色,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沂蒙文化,本文对其中的丧葬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期从丧葬文化的角度解读沂蒙文化。

世间万物有生有死,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死亡原因及形式各异,但死后存在遗体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如何处理人的遗体,随着生产力及人类认知的发展,其方式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

《孟子》中提及到了上古人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2。

即上古时,人死后,其遗体会被生者扔到野外,不加任何掩埋。

文藻在《历代的丧礼》一文中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诠释:“上古游牧时代,民智未开,不知丧葬,死则委之于壑。

此一则由人类畏惧死亡之恐怖心理,二则亦由人类生活无定,家庭观念薄弱之故也。

殆后农业渐兴,家庭制立,亲子感情,日渐亲密,生有敬爱之心,死有葬埋之礼。

山东殡葬风俗

山东殡葬风俗

山东殡葬风俗山东殡葬风俗自古以来就依存于山东文化之中,形成了繁复而美丽的殡葬习俗。

山东殡葬习俗主要分为发葬和葬礼两大部分,发葬包括安葬、游哭、淹埋等;而葬礼则有沐浴、约棺、望楼、上祭、发榜等。

一、安葬安葬是殡葬习俗,也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

安葬前,郡守请牧师来主持仪式,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完成安葬仪式后,人们会在坟前供桃花米、紫苏、金银、新米等供礼品,发放活具给亲友,希望他们在殡葬上有所帮助。

二、游哭游哭是中国殡葬习俗之一。

游哭分为两个阶段:先葬和复葬。

先葬时孝子们们上坟前洒塑料,行大道哭泣,仔细考究家风;复葬时,孝子们又上坟前拜祭,在坟墓周围四处游走,表达对死者的思念。

三、淹埋淹埋是山东殡葬习俗之一,是在所谓“深地死亡”的习俗中用壳到深深地埋入水底或者地底。

淹埋仪式有很多特色,如船行仪式、船撒仪式、酗酒仪式等,一般要在继室众老一,通宵守候,祈祷身故者安息及让家族不愁过奢侈日子。

四、沐浴沐浴仪式是丘垓子让有故者沐浴仪式让有故者礼仪,它的主要礼节有内洗、冷浴、再洗及外衣新衣的换着等程序。

山东殡葬特色礼仪中,换着礼仪最为考究,换着仪式上醉禁鞭传令,宗室众叔公轩头礼,另并告令改礼仪示故者家未变,以示对去世亡元的尊重和仰慕。

五、约棺约棺礼仪是山东殡葬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习俗,它旨在祭祀死者,表达哀思,加强家族亲情。

约棺仪式由文武双全的贵族担任大臣,冯玉成担任主持人,然后由士庶、农民和舞蹈女子担任礼仪,最后围绕古棺进行游哭,演出对死者的思念。

六、望楼望楼是一种山东典型的殡葬仪式,望楼俗称弄堂,在安葬死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家属们要传一把钥匙给客商,将死者的生平事迹一一告诉客商,然后客商才可以参加望楼活动。

家属们还要放约牟僧众诵经,并都提出各自的祝福,祝愿死者安息,寄托对死者的思念。

七、上祭上祭,又称宗拜,是山东殡葬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上祭仪式分两个部分:前祭和上祭。

前祭仪式中,由衙门尚书上台宣读官文,宣布摆具安放、宣布发散活具;上祭仪式由家族长即家老发售牺牲,与群众观赏放烟、做厨、投苹等活动,以哀乐死者,祭奠先人。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一、挂孝在东北一带地区,丧家在大门悬挂烧纸制作的岁头纸,是用纸条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个在纸条上剪一个豁牙,如果夫妻都没了,纸条上要剪两个豁口。

用麻绳每三张一个扣,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地,最上一条,最下一条,当中都是三张夹在一个扣里最后不够三张,余二或余一都夹一个扣里,最上一张代表天,最下一张代表地,这就是“倒头纸”也叫“过头纸”。

并且用亡人的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这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亡人的寿数、是男是女。

也可以在大门外张贴讣白在白纸上写明死者生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

二、报丧亡人咽气以后,丧家要给不知道的亲戚朋友报信,报信人要来去急速,亲属接到报信后,立即换素衣奔丧,进门宜跪下、扣头、大哭,这叫哭头路,丧家的儿孙跪迎,扣头还礼,这时不讲辈份,有时丧家找支客人带家人到左右邻居家找劳忙的,家人不能戴孝去,进人家门,要扣头,然后说明情况。

三、报庙报庙也叫送浆水,丧家在出灵前,每次吃饭前,都要送一遍浆氺饭,一个烧氺的壶,里面放三勺氺,放一点米饭或干粮都可以,灯一个,找一个年岁大一点的,给拎壶提灯在前边带路,后面跟着戴孝的人,按辈分大小排列,辈份大的在前,辈份小的在后边,每人手拿一根香,一手拿三张纸,乐队在后边跟着,去庙上,如没有庙用三块砖立个庙(在村外,东北和西南方向上),来到庙前,要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将浆氺饭倒在庙前,将灯放在庙上,把个人手里的纸放庙前,将香都扔里点火烧,烧完拎壶将灯再拿回,以便下次再用。

报庙时,亡人女儿去时,要哭道。

乐队奏乐,回来就不用了。

四、每天晚上,一切完事,要烧关门纸,以是一天的结束。

回族亲戚过世流程

回族亲戚过世流程

回族亲戚过世流程简介回族亲戚过世的流程,通常遵循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以下步骤:一、停尸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亲人,要给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

人逝世后不能停在睡觉的床上,有条件的要安排在通风凉爽的客堂大厅,如住房紧张或家境贫寒,可在客房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置于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

停尸必须使亡人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西(朝向麦加圣地)。

在尸体上要覆盖一洁净的白布单。

与此同时,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坊教长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

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二、善面回族人也叫探埋体(尸体)。

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

回族人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当阿訇、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年龄、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

同时,如是夫妻一方殁了只许在净身前善面哭泣,净身以后不许再看面容。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未能埋葬,还得“坐夜”,须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

“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停尸的屋子要点上香烛直到天明。

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

三、备殓回族俗称缝“克番”。

给亡人穿上白色的洁净布料,包裹住全身。

男性用三块布,女性用五块布。

布料上不能有任何图案或文字。

受伊斯兰教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

”大伊玛目艾布·哈尼法也主张用白布做克番,不宜用色布、绸缎。

回民由于受这些影响,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四、净身回族人也叫洗尸。

这是由同性的亲友或专业人员给亡人清洗身体的过程,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

清水和香料需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则使用,洗去身上的污垢和不洁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山的丧葬习俗沂蒙山的丧葬习俗三姑86周岁寿终正寝,作为她的侄子,我们参加了她老人家的葬礼,亲身感受到了沂蒙山丧葬文化的全过程,应该说,我们这个地方的丧葬习俗还是比较简单和文明的。

我曾在浙江的萧山、宁波、温州等地亲眼目睹过豪华乐队参与的送葬场面,也曾目睹过山西平遥地区隆重的送葬队伍。

这些地区的丧葬习俗不仅隆重、繁琐、场面宏大,花费高昂,远远超出了哀悼的意义,甚至成为炫耀家族财富和地位的机会。

而沂蒙地区的丧葬习俗虽然掺杂了些许迷信的成分,但不乏文化的情调,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不信,让我与您细细说来:1、寿终正寝,告别,停丧:一旦老人进入弥留之际,需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临时床上,然后火速告知最亲近的儿女孙辈们回家来,看上最后一眼,即告别。

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待老人真正咽气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更衣,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

然后将其抬于灵床上,灵床用两条长凳上横门板而成,逝者仰面朝天,身体上盖上白纸。

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人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

烙薄饼,分3-5个一组,连同部分麸皮,分别装入死者两袖内,用生麻绑住,传说这些麸皮、薄饼是专供死者灵魂过蚂蚁山而准备,不然会多受折磨。

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枕头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招魂幡”,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

门前插白幡,以示乡邻。

逝世后,一般都要停尸1-2天,等完成以下程序后再埋葬。

停丧缘由,一是为亲人吊丧,瞻仰遗容,二是农家认为,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停丧1-2日,如“小鬼”误拿,死者灵魂或会被放回。

2、报丧: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由司仪(主持人)安排三服以内的晚辈或同辈,通过各种方式把老人逝世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亲友和村人。

收到报丧通知的人只要方便就会赶来。

报丧也称“通丧”,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们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要及时奔丧,吊丧,问明死因,灵前跪叩,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而来,近门前时,在家的女儿和媳妇要出门迎哭,见面后抱头痛哭,引致灵前一同嚎哭。

3、吊唁、哭悼:前来吊丧之人,需戴孝哭丧,孝服一般由主家提供。

亲友来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谓“陪孝”。

男子吊丧,先叩拜作揖,跪伏叩头,连哭三声,没有词;妇女哭丧,涕泪交流,嚎啕大哭,有调有词,谓“嚎丧”。

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

所有客人来吊,孝子孝女们要陪着痛哭,但客人行礼时不许哭。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

分两步:送葬时,只需带烧纸、香箔、蜡烛即可;第二步是上五七坟时,礼品要重,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之类,现在用现金、挽联、花圈等,并在其上书祭者的姓名。

4、哭丧(泼汤):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5-7次。

在村前或村头田地里树立一个灵牌,由泼汤的人引领挑着米汤罐子到田地牌位前烧纸、浇汤,晚辈们跟在队伍后面嚎啕并跪拜,目的是送老人升天后顺利进入,用迷魂汤堵住鬼神的嘴巴。

最后一次泼汤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隆重的,所有的晚辈和兄弟姐妹小者都要跟随泼汤,队伍长达数百米。

5、守灵:老人亡故后,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亡者,谓“守灵”。

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为“长明灯”,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老盆”底部要钻眼,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顺序由长到幼。

孝子们不断在“老盆”里焚香烧纸。

老盆旁放一只碗,俗称“遗饭碗”。

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出丧时置篮内,放坟头上。

灵堂地面上撒着麦洋等,守灵期间儿女们不能吃荤的食物,只能吃馒头豆腐之类的素食。

6、入殓: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入殓又称“殓棺”或“合棺”,也即将死者装入棺材,是送葬前的最重要的一个仪式。

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

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

之后缓慢将逝者置人棺中,儿女们环绕着棺材看上最后一眼,嚎啕大哭方止。

入殓时有属相犯忌之说,某些属相的人不能在那一刻面见。

7、出丧、指路、摔老盆:出丧是殡葬仪式中最隆重的一环。

午饭后,主持人呵声震天,乡邻抬棺出正屋门,称“起灵”,送殡亲友汇齐,哭声连成一片。

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罗列,用白布拉灵,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亲疏排列于后。

此时,主持人持一柳木棍子,送交长子手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面朝西方,一边手指西方,一边说“爹啊(娘啊),西方大路去吧!”,连说两三声后昏厥,由主事者搀扶。

送葬队伍出发前,主事者将老盆用力在馆前摔破,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男眷步行在灵柩前,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浩浩荡荡,绕街出村。

8、下葬: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至墓地后(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放“长明灯”于棺前,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

亲人散开后,要将孝服迅速脱掉回家。

由乡邻将死者掩埋,堆起坟头,出丧结束。

9、送纸马,送盘传:殓棺结束,掩埋过后,夜深人静之时,孝男孝女们要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等至村外,纸扎的动物们面向西方,人前放一个桌子,由主持人喝令儿女晚辈们逐一祭奠叩拜后,主持人开始念念送行词:一里路,一炉香,一盏明灯照西方,西方大路明黄辉,我将亡人免一罪,杨柳枝,顺水漂,我送亡人第一程,直至9——18程。

最后将其焚化,汹汹大火中,儿女们边哭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此俗称“送魂”,好让长辈顺利升天。

10、护坟:埋葬后的前几天里,由孝子们亲赴林地(墓地)看护坟墓,叫守坟或护坟。

一般要带上豆秸和高粱桔、黄草等,点燃,燃烧有声响,把逝者的衣服等一同点燃。

11、圆坟:自古中国丧葬习俗中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逝者逝世3天后,由儿女们到墓地为父母圆坟。

摆上供品、祭奠完后,开始环绕坟头上香(插香),然后是踩院子(画阴宅宅基)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12、烧七及五七: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三次,即:一七(被三天圆坟所代替)、三七、五七(现在只烧单数,曰烧大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五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其中,五七活动是最隆重的,所有亲友们要随礼,用纸扎的各种现代化家具和设施齐全,鲜花、花圈等,一同送至墓地前,将随葬品燃烧后,最隆重的哀悼才算结束。

13、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孝子要穿孝帽、孝衣。

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

死者的儿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约两丈白布)。

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系带白头绳。

孝子贤孙所穿孝服,有孝帽子,白腰带。

不锁边,没有扣子,制作粗糙。

孝子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

孝子的手中还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纸包裹。

14、守孝禁忌:老人亡故后,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

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

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15、烧百天(百日祭)、烧周年(周年祭)、烧三周年: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

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

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

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 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 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方真正可以长眠于地下了。

【附】:不同的丧葬方式:土葬,用棺材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

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

丧葬仪式天葬:天葬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天葬师把尸体背朝着天,折断四肢,在尸体中央和两肩用力撕开皮肤露出肌肉,然后退开,苍鹰铺天盖地而下竞争啄食。

天葬台上剩下骷髅时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

有的天葬是“要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噬鸟喙”。

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1.漂尸式;2.投河式;3.撒灰式。

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

漂向哪里,哪里便是死者的美好归宿。

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或将尸体用布匹包捆后,坠上大石块抛到河中,以供奉河神。

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