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1. 引言1.1 沂蒙精神的概念意义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中的重要精神符号,是山东沂蒙地区红色根据地上涌现出的一种特有的革命精神。
其概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沂蒙精神强调了坚定信仰和崇高信念。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坚守信仰,不畏艰险,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付出一切。
他们以革命信念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向斗争的每一个阶段。
沂蒙精神体现了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气魄。
沂蒙人民在面对敌人的镇压和围剿时,敢于顽强抗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们敢于冲锋在前,敢于英勇牺牲,展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强调团结协作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公无私情怀。
沂蒙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紧密团结、互相支援的联合战线,共同捍卫革命事业,不计个人得失,为了集体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他们以大局为重,舍小顾大,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沂蒙精神的概念意义体现了革命信仰、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多重核心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继续前行,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
1.2 沂蒙精神的时代背景沂蒙精神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沂蒙地区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许多英勇的抗日斗士在这里诞生并英勇抗击侵略者。
沂蒙地区还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区域,许多革命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解放的胜利。
沂蒙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
这一精神以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为核心特征,体现了沂蒙人民对自由、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沂蒙人民坚守信仰,顽强抗击敌人,展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斗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沂蒙精神,支撑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的顽强抗击和长期抗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种精神不仅是当时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激励着我国人民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是指在沂蒙山区进行的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爱国主义、革命主义、民族主义的精神风貌。
它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以下方面体现:第一,奋斗精神。
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奋斗精神,其主要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坚持斗争的精神。
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地奋斗,深入抗日斗争的第一线,英勇善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奋斗精神不仅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时代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具备强烈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不畏挫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坚韧不拔的信念。
沂蒙精神中的一部分是坚韧不拔的信念。
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接受不了西方文明和先进的思想,但是他们坚信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正确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沂蒙人竭尽自身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献身。
这种信念向我们教导了一条重要的准则,即我们应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
第四,自力更生的精神。
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的军民裹粮秣,自力更生,抗战的衣食不供,抗战的温暖由群众自己互相热爱,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表明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助自助的精神。
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对于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也对于我们学习如何自力更生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总之,沂蒙精神虽然是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但是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的价值。
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自力更生的精神,这四种精神都对我们今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只有承续这些精神,才能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汲取历史的营养,更好地面对和领导当前的中国梦。
沂蒙红色文化 (1)

沂蒙红色文化在山东临沂,有一个响当当名字“沂蒙”,它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和风雨的吹打,是红色文化的产物。
沂蒙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继承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沂蒙精神,无数的临沂人把它当成一种信仰,作为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也许就不会有“沂蒙”。
饱经战火洗礼的沂蒙人民,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精神和血肉之躯践行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高尚品质。
正是经过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使以“忠诚”、“大爱”、“正义”和“实干”为本质特征的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以蒙山、沂水为主要象征的沂蒙山区,既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也是一块滋润中国革命的红色热土。
在临沂的孟良崮,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战役。
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在蒙阴县孟良崮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山地运动战役,也是一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华东地区战局的关键战役。
沂蒙人,用小米加步枪支撑起中国革命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幸福,他们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但,再多的泪也不怕,再多的血也无所畏惧。
这就是沂蒙人,这就是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都是沂蒙精神的内涵,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升华优秀民族文化品质。
它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时期的考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充实,达到新高度,进入新境界。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沂蒙山区开辟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人民饱受日寇残酷的扫荡,也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沂蒙精神的初心意蕴

沂蒙精神的初心意蕴沂蒙精神是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地区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革命精神。
沂蒙地区位于山东省东部,以其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勇敢坚毅的人民著称于世,因此成为了沂蒙精神的象征。
沂蒙精神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畏强敌的民族精神,它蕴含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沂蒙精神的初心意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情怀沂蒙精神最根本的初心意蕴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的人民以其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积极参与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的斗争。
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这种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正是沂蒙精神初心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精神的坚韧与自强沂蒙地区的人民一直以来都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勤劳朴实、自强不息,勇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在曲直不阿的品质中,他们砥砺前行,从未放弃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都展现出了不服输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民族精神无疑是沂蒙精神初心意蕴的重要内涵。
三、正义意识的坚守沂蒙地区的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的也积极参与了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他们深知自己的利益和命运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是分不开的,因此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对正义的一边,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
正义意识始终贯穿于沂蒙人民的骨子里,无论是对外抗战,还是对内斗争,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不为任何利益动摇,这正是沂蒙精神初心意蕴的重要内涵。
四、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在沂蒙地区,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抵御敌人的侵略。
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沂蒙人民才能在战争年代里克敌制胜,在和平年代里团结奋斗,为家乡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团结合作的群体意识不仅使他们在困难时期能够共克时艰,也使他们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更加团结互助,这是沂蒙精神初心意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沂蒙精神核心内涵及历史传承概述

沂蒙精神核心内涵及历史传承概述沂蒙精神是指中国山东省沂蒙山区域内特有的一种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它源自于辽东半岛的辽阳地区,穿过河北的魏县、双桥、遵化、深州等地,蜿蜒地延伸至山东的烟台、临沂、菏泽等地。
沂蒙精神以其崇尚真理、励志向上、坚守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特点而闻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强调传承与创新。
沂蒙山区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略区域,数以万计的先烈在这里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献身。
他们以决不背离初心、勇往直前的精神,坚定地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摇篮。
沂蒙精神强调勇敢与坚韧。
沂蒙山区地形险峻,地势复杂,在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考验,更要面对敌人的迫害和剥削。
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与之抗争。
正是这种勇敢与坚韧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勇士的摇篮。
再次,沂蒙精神强调团结与合作。
沂蒙山区人民面临的问题繁多而复杂,唯有团结一心、携手合作,才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正是这种团结与合作的精神,使得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合作的摇篮。
二、沂蒙精神的历史传承沂蒙精神的历史传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次伟大斗争中,辽阳、深州、临沂等地区的人民积极参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在这个时期,沂蒙精神开始在中国人民中传承。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沂蒙山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沂蒙山区的人民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英勇的勇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在这个时期,沂蒙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
近年来,沂蒙精神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摘要】沂蒙精神是指在沂蒙山区域孕育的一种精神风貌,具有坚韧不拔、团结奋斗、艰苦奋斗等特质。
本文将从沂蒙精神的历史渊源、核心理念、抗战体现、传承发展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沂蒙精神在抗战中体现为抗日敢死队和游击队,展现了坚定的抗敌意志和英勇的斗争精神。
在新时代,沂蒙精神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沂蒙精神的当代意义主要体现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团结奋斗、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当今社会,沂蒙精神的传承是必要的,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沂蒙精神、重要性、定义、历史渊源、核心理念、抗战、传承、发展、启示、当代意义、传承必要性1. 引言1.1 沂蒙精神的重要性沂蒙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它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忠诚、勇毅、正直、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沂蒙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物质丰盛的背景下,沂蒙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它强调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倡导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忍不拔的品质,引导了人们向上向善,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1.2 沂蒙精神的定义沂蒙精神是指山东省沂蒙山区域特有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沂蒙精神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朴实、坚毅不拔、乐观向上的品质,代表了沂蒙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无畏精神。
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忠诚、勤劳和乐观。
沂蒙人民经历了苦难和挑战,却始终坚守信仰、勇敢抗争,展现出坚定不移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他们勤劳耕耘,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永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共同的精神象征,是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承载着沂蒙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念,是他们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沂蒙精神的内涵与起源》ppt课件

人,1943年达到5万人。伪军的总人数达到8万人,1943年伪
军多到28万人。1940年底,日军占领山东几乎所有县城,控
制铁路和公路5000公里,建立1156个据点。对中共根据地和
国民党军政驻地普遍连续“扫荡”、蚕食、分割、抉剔。
14
国
民
党
山 自1938年1月沈鸿烈任省政府主席,率省政府机 东关辗转于鲁西、鲁北。1939年1月进入鲁南山区, 府沈鸿烈主要致力于重建全省国民党各级行政机构。
此后,山东军区向东北输送第一、二、三、五、六、 七师等7万余人。4000名地方干部。
同年,山东分局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入鲁并
兼山东军区。华东局领导华中分局并直接领导山东五大战 略区。
1947年5月以孟良崮战役为标志,蒋介石集团重点进 攻战略失败。华东兵团分作东西两个兵团,实行内外线作 战。
1947年12月以胶东保卫战胜利为标志,山东战场 转入战略反攻。
1948年10月的济南战役为标志,华北与华东解放区 连城成一片,预示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即将进行。
1948年底进行淮海战役。
24
25
1948年10月以济南战役胜利为标志,与华北
解放区联接成一体,国共两党战略决战即将拉开帷 幕。
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淮海战役结束,国民 党军队的主力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被席卷殆尽, 紧接着4月举行渡江战役、5月举行沪杭战役,6月举 行闽、赣追击战。中原厘定,天下大局定于一。
党面临一个生死悠关的选择,是紧跟国军走还 是坚持敌后?国民党实行战区制,蒋介石原来意 图把共产党的部队调动到第十战区属蒋鼎文指挥 的建制。
8
9
毛泽东果断地提出在华北作战略侧背牵制,拉 住牛尾巴,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沂蒙精神是指山东沂蒙地区在长时间压迫和迫害下,人民以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对抗压迫和迫害。
沂蒙地区包括临沂、蒙阴等地,也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这里孕育了众多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和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
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沂蒙精神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沂蒙地区的人民始终坚守信仰,牢记初心。
他们深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无论遭遇怎样的压迫和困难,他们都始终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
第二,沂蒙精神体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
沂蒙地区的人民经历了数十年的战火和纷争,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战斗意志。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到底。
沂蒙精神体现了忠诚的品质。
在沂蒙地区,有许多为了信念和理想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人物。
他们不畏强暴,坚守信仰,甘于牺牲,忠诚于革命事业。
他们的忠诚精神,成为了革命的楷模,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第四,沂蒙精神弘扬了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在沂蒙地区,人们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形成了紧密的群体凝聚力。
在战争年代,沂蒙地区人民共同抵抗侵略者,共同为了自由和独立而奋斗。
他们知道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实现伟大的理想。
沂蒙精神让人们明白,只有坚持正确的信仰和理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诱导,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而沂蒙精神通过英雄的事迹告诉人们,只有坚守内心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世界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沂蒙精神提醒人们,只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才能取得胜利。
无论是个人的事业还是国家的建设,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沂蒙精神中的斗争精神,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沂蒙精神强调了团结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8月作者:侯振岩
沂蒙山区,峰奇崮秀,风景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古文化内涵。
近代,沂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谱写出光辉的历史篇章,沂蒙山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根据地。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告别落后的经营方式和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全国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脱贫致富。
从古至今,在沂蒙人民身上,既有淳厚清新的民风、民情,典雅古朴的民俗,又有着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品格;既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德,又有着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独特的自然条件,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
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讨、研究地方特色的文化,以继承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意义是深远的。
那么,沂蒙文化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它所包含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
沂蒙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其层面很多,包容甚广,内涵极为丰富。
概括起来,沂蒙文化内涵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沂蒙自然文化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东南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
境内大小山岭七千余座、七十二崮,有全省第二高峰和第二大河流。
著名的蒙山蜿蜒八百余里,蒙山龟蒙顶高度仅次于泰山,其峰奇崮秀,古迹荟萃,景物壮美,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东汉文学家蔡邕来此登山观光,并留下墨迹;沂河自北而南流贯于沂蒙山区,婉若彩练,盘曲铺展于绵绣的山岭之间,美不胜收。
解放后,沂蒙山区
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山造水,重整山河,使这里变成了山岭水果香,平原稻浪翻,河湖鱼虾欢的江南景色。
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光,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吟诗作赋、歌咏不尽的好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自然文化。
二、沂蒙历史文化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积淀区”。
在我国多如繁星般的名人中,沂蒙山区可谓英才辈出之地,涌现出许多杰出入物及前贤先哲。
被称为“武圣”的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在马陵山大捷之后,携其弟子到“山水环绕,境极幽僻”的甲子山(莒南境)隐居,潜心研究,终于撰成不朽之作《孙膑兵法》;被称为“智圣”的三国时期伟大军事政治谋略家诸葛亮,就是琅琊阳都(沂南县)人;被誉为“书圣”的南朝王羲之、唐朝颜真卿也都是琅琊(临沂)人;被称为“算圣”的刘洪,亦是蒙山脚下的蒙阴县人;被称为“文圣”的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以及文学家鲍照,分别为沂蒙山区的东莞莒(莒县)人和东海(苍山县)人;南朝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是海郯(郯城县)人,还有民族英雄左宝贵等等。
足见沂蒙山区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不乏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而称雄于世的才子英杰。
另外,从目前这里收藏及现存的我国唯一的西汉早期的金缕玉衣、最早的一部历法《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汉石画像、凤凰岭、黑龙潭细石器遗址、红袄军旧址、平邑汉阙、齐长城等文物古迹来看,也足以证明了沂蒙山古文化之灿烂。
以上言及者,都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是形成沂蒙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沂蒙民间文化沂蒙山区,在全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培养了沂蒙山人勇敢、善良、正直的优秀品格;深山密林、山水纵横的较封闭的环境,又使这里产生出清新的民风,淳厚的民情和典雅古
朴的民俗,这一切又造就出色彩浓烈厚重的沂蒙民间文化。
像郯城樊岭的旋木玩具,苍山小郭和临沂褚庄的泥玩具,都有着较长的历史。
这些玩具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在国外民间艺术展览中都获得好评;苍山相传悠久的手工印花布所制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及饰品,曾出国展览,载誉中外;临沂民间名吃八宝豆豉、糁和反映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的兰陵美酒皆在全国独树一帜。
这一切,不仅反映了沂蒙人民的创造智慧,也反映出沂蒙民间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厚的。
四、沂蒙革命文化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沂水、蒙阴、莒南、费县等地,就有了党的活动。
30年代初,当土地革命燎原烈火烧遍大江南北时,沂蒙山区就发生过多次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暴动,并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纵队”,“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鲁南特委、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创建所在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所部大都战斗在以临沂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当时许多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像刘少奇等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当时460万沂蒙儿女中就有120多万人参军支前,军民并肩,艰苦转战,屡战屡胜。
特别是著名的孟良岗战役,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对山东和全国的战局,都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为了解放这片热土,沂蒙人民有六万余名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涌现出大量抗日模范村和“红嫂”、“沂蒙六姐妹”。
沂蒙人民的革命斗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革命文化,在我国革命斗争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现在的甲子山战斗遗址、山东省战工会旧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以及建国后建立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临沭、文峰烈士陵园、孟良崮纪念馆等,都包蕴着厚重的沂蒙革命文化内涵,是学习继承沂蒙革命文化及革命传统的主要场所。
五、沂蒙当代文化沂蒙当代文化,是沂蒙特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沂蒙人民继承发扬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同时又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他们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使沂蒙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国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沂蒙人民走出封闭的山门,告别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投入到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中,一大批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脱颖而出。
像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多次表扬的全国劳动模范王廷江,像艰苦奋斗改变落后贫穷面貌的九间棚党支部,像全国知名的罗庄镇等等,这些先进典型,都闪烁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现代观念。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沂蒙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的丰收,而且也为自己树立起“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如今的沂蒙山区人民,既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又有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这种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又会反转过来给予社会的、时代的客观实践以巨大影响和有力的推动,其精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意义深远。
实践证明,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在沂蒙这块文化沃土上,吸取沂蒙文化的甘露,采撷素材,提炼主题,创作出一大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像长篇小说《红日》、《沂蒙飞虎》,影视作品《红日》、《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舞剧《沂蒙颂),歌曲《沂蒙山小调》、《我的家乡沂蒙山》等等。
可以说,是沂蒙文化底蕴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是沂蒙圣土孕育了伟大的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反过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又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建设。
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探讨研究沂蒙文化的内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