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复习过程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练习及答案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练习及答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材料①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②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③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
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
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
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分别写成的散文,两篇同名散文堪称双璧。
朱先生的这一篇,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美丽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秦淮河的向往之情。
“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
”这种对美好景致的期待,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领略秦淮河的风采。
在游览的过程中,作者着重描写了秦淮河的水和船。
河水“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仿佛是“六朝金粉所凝”。
而那一艘艘的船,有的“疏疏朗朗的”,有的“拥挤着”,各具形态。
船里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形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作者通过对水和船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秦淮河的宁静与灵动。
除了景色,作者还写到了秦淮河上的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对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不敢轻易接受她们的邀请。
这种复杂的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描写歌妓的过程中,作者的笔触显得格外细腻。
他写到歌妓的“装模作样”,写到她们的“强颜欢笑”,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女子背后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作者也通过与同伴的对话,探讨了对于歌妓的看法,展现了不同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妙。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将月亮比作女子,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姿态,让人眼前一亮。
又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把水光比作梦,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在结构上,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作者以游览的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秦淮河的景色、船上的见闻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讲义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讲义一、作品背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创作于 1923 年 8 月。
当时,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以这次经历为基础,二人分别写下了同名散文,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朱自清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了一些对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现实的思考。
二、文章结构这篇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从利涉桥到大中桥,主要描绘了秦淮河的船和桥,为下文的夜景描写铺垫。
第二部分,着重描写了秦淮河的灯火和月色,展现出一种朦胧而迷人的氛围。
第三部分,作者的笔触转向了秦淮河中的歌声,通过对歌女卖唱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第四部分,以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思索作结,既有对美景的陶醉,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三、语言特色1、细腻的描写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秦淮河的景色,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水光比作梦,把闪烁的光芒比作梦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秦淮河水光的朦胧和神秘。
2、优美的修辞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
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这里将灯光和月色相对比,突出了月色的清幽。
3、精准的用词作者用词精准,“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一个“汩——汩”,形象地表现出了桨声的节奏和韵律。
四、主题思想1、对美景的赞美文章通过对秦淮河夜景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秦淮河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秦淮河的灯光、月色、水光、歌声,共同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让作者陶醉其中。
2、对人生的思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作者也陷入了对人生的思考。
文中提到的歌女卖唱,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这种思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朱 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先生与俞平伯先生同游秦淮河后各自所写的同名散文,以其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我对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一些笔记。
文章开篇,作者便点明了游览秦淮河的时间和背景,“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简单的一句,却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
接着,作者描述了秦淮河的船,“七板子”,介绍了船的形状、大小和装饰,让人对即将乘坐的游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在乘船游览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着重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
他写河中“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这水光并非明亮耀眼,而是带着一种朦胧、虚幻的美,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而那“蜿蜒着的,是不整齐而又荒僻的河沿”,则展现出秦淮河岸的原始与古朴。
两岸的建筑也是文章中的一大亮点。
作者写“那临河的小窗,也许透出一两点灯光的,梦的眼睛似的”,将灯光比作梦的眼睛,赋予了灯光以灵动的生命感。
还有那“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繁华易逝的感慨。
除了景色,朱自清先生对声音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汩——汩”的桨声,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带着读者一同走进秦淮河的悠悠岁月。
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歌妓。
这一部分的描写十分细腻而真实,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一方面被歌妓的歌声所吸引,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这种内心的冲突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平实而优美,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将秦淮河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将垂杨树的影子拟人化,使其更具动态美。
又如“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那波光粼粼的水面。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五、结论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们曾于1923年同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文章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但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一、背景介绍朱自清和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两人都热爱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一同游览了南京秦淮河,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为了纪念这次美好的经历,他们决定以同题作文,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在文章中,两位散文家通过对河上桨声、灯影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宁静。
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虽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上相似,但他们在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优美、抒情;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议论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1.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抒情散文”的代表。
2.俞平伯:俞平伯的散文风格则更为朴素,注重思想内容和哲理性的表达。
他的作品以议论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在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融入议论。
五、结论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充满诗意;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最新版)目录1.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简介2.两篇散文的异同点3.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4.总结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是指朱自清的《背影》和俞平伯的《背影》。
这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虽然在题材上相同,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各有特点。
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
散文中,朱自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
朱自清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如父亲给他买橘子、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关爱。
这些细节虽然平凡,但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俞平伯的《背影》则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散文中,俞平伯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俞平伯在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如父亲在田间劳作、在雨中送他上学等,来表现父亲的艰辛和付出。
这些描写虽然朴实,但却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两篇散文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上,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朱自清的《背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父亲,而俞平伯的《背影》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描写父亲。
最后,在描绘父亲形象上,朱自清的《背影》描绘了一个慈爱而又严厉的父亲形象,而俞平伯的《背影》则描绘了一个勤劳、善良、负责的父亲形象。
两篇散文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篇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次,两篇散文都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和描写,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
最后,两篇散文都是运用平实的语言来表现父爱,让人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总结,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都是描绘父爱的经典之作。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1 ) 教 情 分 析
作为一名高中生,语文教学中需要掌 握的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了,要加强学生 对文章背景的理解、感知和分析。学习散 文,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散文类阅读理解 的做题方法;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 美层次,从而在作文题中更能写出打动阅 卷老师的文章,获得高分。
(2) 解 说 教 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第一课《荷塘月色》的 延伸散文,将这两篇散 文进行对比阅读,更能 掌握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也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 面,加深对散文知识的 了解。
+
(5):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简介 二:文章主题 三:文章段落 四:文章情感 五:知识延伸 六:散文知识 七:好词好句
(一)作 者 简 介
迹 诗 旧 南 任 学 文 致 大 新中 大 故生 朱 》 人 居 下 中 英 集 力 。 诗学 学 又于 自 、 、 , 任 国 国 《 于 创教 哲 自江 清 《 学 西 文 , 背 古 作书 学 称苏 ( 背 者 南 学 影 典 。。 系 扬省 影 , 联 系 》 文 年 在 , 州东 》 年 大 主 , 学 任 大 人海 、 其 月 教 任 年 成 的 清 学 。县 , 《 主 授 。 回 了 研 华 年学 大 国 发 年 因 习 著究 欧要 。 学 , 表 毕 日 祖) 和 名。 游作 仍 散 教 长中 业 年父 杂品病 , 记 有 逝 年 在 文 授 诗学 后 中、 字 》 《 。 年 抗 清 作 , 《任 在 学父 佩 。 雪 现 回 日 华 家 年 开 毁教 江 毕亲 弦 代 北 战 大 。 出 始 灭时 苏 业都 朝著京争学 版创》 、后 , 》 名 清 爆 任 第 作 ,期 浙 考定 号 秋 、 散 华 发 教 一 散 影开 江 入居 扬 始 《 文 大 后 并 年 本 文 响 多 北州 实 踪 家 学 , 兼 留 散 并 很了 所 京 。 , 、 1925 1948 8 923
朱自清散文集的阅读笔记20篇

朱自清散文集的阅读笔记20篇文章里那个在火车站台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真的超级生动。
尤其是那个“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的描写,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有些笨拙、却又无比努力的父亲的身影。
这种爱啊,它不张扬,就藏在那些小小的举动里。
我想起自己的老爸,有时候他也是这样,不会把爱挂在嘴边,但会默默地为我做很多事。
就像每次我回家,他总会提前准备好我爱吃的菜,却又假装很随意地说“刚好买多了”,嘿其实我都懂啦。
时间就像那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不知不觉就溜走啦。
文章里那些对时间流逝的描述,像“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读着读着,我就觉得时间在我身边“嗖”地一下就跑远了。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好快啊,不能总是稀里糊涂地过日子。
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然等时间都溜走了,才后悔就来不及喽。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那简直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啊。
从“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始,我的心就跟着欢快起来啦。
他描写的那些花啊、草啊、雨啊,都好像有了生命似的。
比如说“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闹”字,把整个春天都写活了,让我仿佛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看到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样子。
读这篇文章,就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美好的春天里啦。
我仿佛跟着他的脚步,来到了那个宁静的荷塘边。
月光洒在荷叶上,像“笼着一层轻纱”,那种朦胧的美,让人陶醉。
荷叶田田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有那水里的鱼儿,仿佛都在这月色下变得更加灵动了。
文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感觉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围越是安静,那些细微的声音就越显得清晰,让人的心情也变得格外宁静。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杯茶,越品越有味道,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呢。
他描写的梅雨潭的绿,那可不是一般的绿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比喻用得太妙啦,把绿写得既有形态又有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俞平伯散文
俞平伯 (1900—1990) 古典文学 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曾加 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 “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 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 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 化”。 他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 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 《冬夜》、《古槐书屋间》,散 文集《燕知草》、《杂拌儿》。 《红楼梦辨》是“新红学派”的 代表作之一。
旧文化的影响,大学四年攻哲学的
经历,使朱自清一方面忧伤温和,庄重
而矜持;另一方面,又敏锐郁愤,正道
而嫉俗。朱自清一生始终与时偕行,不
过地干预生活。他的清风亮节始终
与污浊的现实表现为鲜明的对立。
朱自清: “五四”时期散文的思想内容
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在思想内 容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之作以潇洒 不羁而独具特色,恰如其好友朱自清所说:
“这一派人的特征……大约可以说是‘以趣 味为主’的吧?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什么 礼法,什么世故,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字, 也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 。
“我们有些日常生活,饮食言动间,只觉 得它舒服,不曾问它通不通;通不通是向 来没有标准的,我吃我的冰淇淋(!), 你喝你的热开水,不但大家都已舒服,而 且大家都会对的”。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 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
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 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
情厚意。
《背影》
一篇回忆性的抒情 散文
以父亲的背影为线 索,在描写无微不 至的父爱的同时, 写出了独特的人生 感受。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
《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 托作家的情思,即明月与荷花。
不同之处:
朱自清
重游(情与思结合) “每一刹那间有每一刹那
间的意义和价值” “惆怅着过去,忧愁着未
1.抒发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激情(政治 檄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2.倾诉家庭离难之苦(亲情散文).如: 《背影》、《你我》、《给亡妇》、 《儿女》、《冬天》等。
3.描写山光水色(写景美文).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 《绿》、《荷塘月色》等。
一、时代背景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
四年的时候。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
比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
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
卅’的前夜为止,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
4、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善用多种修辞手法,通感、比喻、 拟人《荷塘月色》
用词朴实,口语化,正如他的为 人,有一种“用笔如舌”的说话 风《儿女》、《背影》、《给亡 妇〉;
语言充满动态美,文章避免使用 “是”、“有”、“在”等限定 性动词,多使用叠词,如《匆匆》、 《春》.
背影
叙事性散文:
《悼亡妇》深深地怀念和痛悼已亡的 妻子武钟谦。作者回顾妻子把自己的一生 全部献给了儿女和我还有我的书。当时和 作者一块到前妻祭坟的还有新婚的陈竹隐。 武钟谦给朱自清生过六个儿女,最后操劳 担忧而死,朱来到妻的坟前,真有“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相顾无 言,惟有泪千行”的思念。在叙家庭事, 写儿女情中,表现了人间的至情至性。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鉴赏
讲授者:吴雪琼
朱自清散文
一.生平
1.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实秋实。祖籍浙江 绍兴(扬州),生于江 苏东海。
现代诗人、著名散文 家、爱国学者
朱自清:积极的狷介者
朱自清的一生为人谨慎,品性狷介。 他的挚友尊崇他是“积极的狷者”。
“狷介自守”原是正直的士大夫的性 格,历来给予它的诠释是洁身自好,不 肯随俗、同流合污,实则乃是消极的向 现实的抗衡。即所谓“小心狷介,不敢 行也。”或曰“狷者,守公有所不为 也。”
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 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 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 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 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写秦淮河上的 水色、天光、月态、灯影。
《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
“盼春”——“描春”——“颂春”。在 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 结构美。
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
是同一苦闷彷徨。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
街头徘徊。”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二、共同之处
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很难从秦淮河的 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贮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 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 己思想上的苦闷。
——《燕知草·眠月》
《城站》与《清河坊》是两曲参悟人生的 俗世之歌。“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 切的”,俗界之人谁能不“萦萦于我们的归宿”? 俞平伯一笔笔地勾勒着游子归乡的情景,那不是 迈向家门急切的脚步,不是“近乡情更怯”的犹 夷,而是对走近家门那一刻的人生喜悦的细细品 味。
“西泠桥畔露坐憩息,月上了去荡桨,画舫在孤月 中天的湖上,穿梭走动。中宵月华的皎洁难于言 说,湖心悄且冷,船的声音更增加了清寂之感, 叮叮当,叮叮冬,那船在西倾的圆月下响着。”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VS俞平伯
这样两位现代文学史上几乎齐名的大家,同乡同学同事同 志同情趣,同为好友,连做文章也同题,这不能不说是现 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国内某知名作家撰文说,朱自清、俞 平伯不但把秦淮河作尽了;也把同题散文作尽了;把写景 散文也作尽了,把作文才气也作尽了。一连串作尽,吓得 后人不敢再作同题文章了。事实上也是这样,作同题文章 在朱、俞同题散文前后都曾有过,都不曾有朱、俞二位大 家取得的齐名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