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筋膜疝
腰脂肪疝14例诊治体会

腰脂肪疝14例诊治体会
万世勇;孙道植;姜民浩;孙福祥
【期刊名称】《沈阳部队医药》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腰脂肪疝(顾云五,尚天裕主编.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常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就诊,误诊率较高。
我院自1995年7月至1999年1月,共收治腰脂肪疝14例,现将诊断及手术治疗的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
【作者】万世勇;孙道植;姜民浩;孙福祥
【作者单位】第203医院骨科;1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2
【相关文献】
1.小针刀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84例报告 [J], 肖峰;李永灿;高淑杰
2.松筋针微创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86例临床观察 [J], 唐茶娣;姒学东
3.多功能液针刀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的临床观察 [J], 刘兆石;刘长松;刘秀梅
4.扬刺滞针法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临床观察 [J], 邓伟
5.疝切除加疝孔扩大与臀上皮神经松解术治疗腰骶脂肪疝42例 [J], 陈兆金;宋玉军;曾金丰;杜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法治疗腰骶部脂肪疝所致下腰痛28例

四、 治疗方法 :
经确诊后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 是很关 键 的, 治 疗 的关 键在 于通经 活络 , 促
时不处 于运动状 态 , 不论行走 、 站 立或坐位 , 均在负重 。维持关 节稳定 的因素如 进腰部肌 肉有效的血液循环 , 血氧交换 饱和度 , 才能真正 加强腰部 肌肉 , 恢 复腰 关 节囊 、 韧带稍有损伤 , 关节面稍有 不对称或不适 , 即可发生 疼痛 。腰骶 部疼痛 部肌 肉, 周 围韧带的腰椎 保护作用。可达到通经活 络 , 消 炎止痛 , 促进腰 部肌 肉 血氧交换饱和度 , 防止腰部 肌 肉向纤 维化改变 , 可真 正加强腰 是腰骶部劳损的主要表现 , 局部常有僵硬 感, 腰 部活动可受 限。受 风着 凉、 天气 有效 的血液循环 , 变化、 过度疲劳可使症状加 重及反 复发生。急性 发作 时腰骶 部疼痛 较为 剧烈 , 部肌 肉, 恢复腰部肌肉和周围韧带的腰椎保护作用。从而有效治病 。 腰骶 两侧局部 肌肉痉挛 , 腰部 活动 障碍 , 站 立及行 走亦受 影响 。体 格检查 除腰 以消除及缓解腰腿痛症状 为主。对病 程短 、 症 状较轻 、 肿物较 小 的患者先
下做小切 口, 先 将疝环切开 , 松 解卡压 的神经 、 血 管, 将 穿 出的神经 皮支及 血 管
脂肪由深筋膜的血管和末梢神经孔道 中疝 出, 疝颈 处由于卡压 而致病 。本 束切 断, 并 病 的发生 , 主要是 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 的深筋膜有许 多神经末 梢支伴有 血 率 。本病一般预后 良好 。
、
腰骶部概述
腰 骶部是指臀 部上缘水平 面 的脊椎 及 以下的所 有脊椎 骨 , 包括 五块腰 椎、
筋膜炎治疗方法

筋膜炎治疗方法
筋膜炎治疗方法:
状顽固,久治不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手术时可发现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从裂隙中疝出,这就是临床上所扪及的结节。
脂肪与周围组织包括筋膜及邻近的皮神经分支相粘连,这可能是疼痛的原因。
腰背筋膜炎外敷萄保的的古顺敷堂筋膜舒络平痛贴配合锻炼就可以
1.“飞燕式”
俯卧床上,双臂放干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
反复锻炼 20~40次
2.腰部前屈后伸运动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两手叉腰,作好预备姿势。
然后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四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3.腰部回旋运动
姿势同前。
腰部作顺时针及道时针方向旋转各一次,然后由慢到快,由大到小,顺、
逆交替回旋各八次
4.“拱桥式”
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
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
反复锻炼20~40次。
疝腹股沟疝解剖图谱

前支:从腹股沟管外环正上方旳腹外肌腱膜潜 出,向下支配耻骨上区旳皮肤。 侧支:在髂棘正上方旳腹外斜肌潜出,支配臀 部上侧方旳皮肤
• 髂腹股沟神经—支配部分腹内斜肌,不穿出肌肉,经过腹股
沟管外环,伴随精索下行,支配腹股沟韧带 远侧旳下肢内侧、阴茎根部、阴囊前上部皮 肤。在女性,支配阴阜和大阴唇。
腹股沟直疝
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斜疝
股疝
腹横筋膜 筋膜束带
股疝
腹股沟韧带 股动、静脉
髂腰肌及筋膜
股神经 髂外动、静脉
腹壁下动脉
小肠 迷走闭孔动脉
股环 耻骨结节 耻骨联合
腔隙韧带 隐静脉开口处 股疝 大隐静脉
联合腱:由腹内斜肌 + 腹横肌形成
腹股沟管解剖6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旳前壁
腹股沟管(两口、四壁)
•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上方 旳1/2处,是由外上方斜
向内下方旳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 精索即走行于腹 股沟管中。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经过。腹股沟斜疝 也就是经过腹股沟管伴行于精索,可进入阴囊。
• 耻骨疏韧带—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上,称为
耻骨疏韧带(Cooper’s韧带)
• 腹股沟管外环(浅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
膜形成近乎三角旳裂孔,称为腹股沟管外环
INTERNAL
OBLIQUE 腹内斜肌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m)
腹内斜肌层旳组织构造
• 腹内斜肌 • 提睾肌—腹内斜肌旳最下部发出某些细散旳肌束和腹横肌旳下
腹股沟管旳下壁 :腹股沟韧带陷窝(腔隙)韧带 Cooper’s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2 腹股沟管旳下壁
疝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疝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疝气是一种与遗传和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举重物等工作会加重发病的概率,而且多见于男性,其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患病主要是因为额外的压力,超过身体负荷,攻击了机体薄弱的组织或器官。
我们常见的咳嗽、哮喘、肥胖、腹部受力等,都会诱发疝气的发生,临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术后会出现并发症,那么并发症有哪些呢?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预防呢?1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呢?1.1肿胀临床常见的是血肿或水肿,原因可能是术中的止血不彻底,机体中的疝囊壁继续分泌液体,在网片与腹横筋膜或膜外,这个部位存在一定的间隙,就易造成血肿或水肿。
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术中进行精细的解剖,术中做好止血,术后还要对切口进行压迫,一般是6-12小时。
另外,手术治疗对于小疝囊完全剥离,大疝囊离断后要把残端充分敞开,让分泌的液体全部流出,然后可以被皮下组织吸收,也可以将远端疝囊尽可能全部剥离。
1.2易发感染感染情况多是由于术中没有有效控制无菌操作,或者术后发生护理不当,这些都能让病患术后伤口出现局部红肿的情况。
当发生感染的情况,经常会诱发体温升高,因此,当出现感染时,要及时处理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等消炎药物。
1.3尿潴留疝气术后有时会改变人们的排尿姿势,影响排尿习惯,这就容易发生尿潴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改善尿潴留的方式很多,如用热毛巾敷腹部、给膀胱按摩、播放流水声等,进行诱导排尿,达到改善的目的,但很多严重的病患需要采取留置尿管。
1.4术后出血引起术后出血主要是因为术中存在止血不彻底、伤口裂开等原因,这些原因引起了术后切口出血,情况更为厉害的会有大量出血。
这时候要密切关注病患术后切口恢复情况,一旦发现皮缘较小的渗血,可以用纱布进行加压包扎,小出血会自行停止。
对于有大出血的情况,要立即重新打开伤口,找到出血点,进行血肿清除再进行加压包扎,做到及时止血。
老年疝气怎么办 中药、手术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年疝气怎么办中药、手术治疗方法
导语:由于身体体质下滑,腹壁抵抗力的薄弱和腹内压的增高,致使很多老年人患有疝气。
疝气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老年人疝气可以
由于身体体质下滑,腹壁抵抗力的薄弱和腹内压的增高,致使很多老年人患有疝气。
疝气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那么老年人疝气可以怎么治疗呢?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法。
一:老年疝气怎么办
1:如果病情不太严重,用这种方法婴幼儿约90%可获得治愈,避免手术。
疝气可采用单纯的中药疝气袋疗脐疝袋法治疗即可治愈各种腹股沟疝气和脐疝。
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以在回纳疝内容物后,用医用疝带阻止疝块突出。
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的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对手术治疗造成困难。
3:如有疝气嵌顿,应急诊治疗。
建议:一般均需由专科医生诊治后再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4:中药疗法:中药橘核丸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
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适用于中老年人。
5:中药疝气袋脐疝袋疗法:能迅速起到温阳散寒,理气生肌之功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新陈代谢,促进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加速内环口的闭合,以达到治愈目的。
6: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有疝修补术、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外科学》腹外疝 ppt课件

1
第1节
概述
ppt课件
2
概念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 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 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 的薄弱点、缺损或孔 隙进入另一部位,称 为疝(hernia)。
ppt课件
3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
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如腹股沟管、股管、脐环等处;
②腹白线发育不全;
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感染、肥胖、老年、久病等。
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
况不断加重,使动脉血流减少,
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
性疝。此时,肠系膜动脉搏动
消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
蠕动能力,变黑坏死。
ppt课件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为小肠, 肠管色泽变黑、变暗,蠕动减弱,系膜 血管博动消失,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
11
第2节
腹股沟疝 Inguinal Hernia
IV 型:复发疝。
ppt课件
22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ppt课件
23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岁以下婴幼儿有自愈可能,无嵌顿史者可暂不手术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可用医用
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ppt课件
46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ppt课件
47
第4节
其他腹外疝
ppt课件
48
一、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ppt课件
49
概念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 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 上比较常见,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腹外疝ppt课件

腹外疝初发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 痉挛等。因此,医生在接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 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02
腹外疝影像学检查
Chap03
腹部立位平片
可显示膈下新月状游离气 体,提示腹腔空腔脏器穿 孔
腹部平片
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 钙化影,有助于诊断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
腹外疝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 焦虑、抑郁等情绪,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VS
康复辅导
指导患者进行腹壁肌肉锻炼,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教授患者正 确的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以减少腹内压 突然增高的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发生于腹直肌外侧缘的 疝,表现为半月形包块
突出。
腰疝
肌疝
发生于腰部的疝,较为 罕见,表现为腰部包块
突出。
因肌肉损伤而形成的疝, 多发生于小腿后方,表 现为局部包块及疼痛。
05
腹外疝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Chapter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 力。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准确地评估疝 内容物及周围组织情况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
1 2
首选超声检查 对于大多数腹外疝患者,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3
结合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 行综合判断
防。
新型治疗技术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0 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 Mongolia Med J 2006年第38卷第6期
腰背筋膜脂肪疝误诊10例分析
姜卓力,张长春,张福明
(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铁路医院外三科,内蒙古包头014040)
[摘要】目的:探讨腰背筋膜脂肪疝的诊断及治疗,以避免该病的误诊误治。
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O例
腰背筋膜脂肪疝误诊病例的临床经验。
结果:对于该病只要诊断正确,处理得当,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对于腰痛患者应注意有该痛的可能性;经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疝块后,腰痛均消失。
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
该病的认识。
以避免误诊,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腰背筋膜脂肪疝;误诊;手术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
1004.0951(2006)06.0550.02
腰背筋膜脂肪疝是引起下腰部疼痛的一种疾
病,而引起下腰部疼痛的病种繁杂,如不重视,常常
会造成误诊误治。
我院在1995年7月~2005年7
月共遇到1O例该误诊病例,现报道如下。
I 临床资料
I.I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7例,女3例;年龄在38~62岁,平
均43岁。
其中误诊为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肌筋膜
炎3例、腰扭伤2例、脂肪瘤2例,全组1O例均行手
术治疗切除疝块,术后腰部疼痛均消失,效果满意。
I.2 典型病例报告
病例1:女,62岁。
肥胖体质。
因腰及双大腿后
外侧疼痛半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并经中西药、针炙、理疗等治疗近5个月无显效。
于1995年8月3日门诊以“腰椎骨质增生、椎
管狭窄”收入院。
既往有腰扭伤病史。
查体:腰4、5 椎体两侧髂嵴上方内侧可触及皮下结节,近圆形、光滑、弹性硬,直径约2~3cm;右侧可触及1个结节,左侧可触及3个结节。
触痛明显且向双大腿后侧放散。
神经反射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X线片显示“腰椎轻度骨质增生”,腰椎CT显示“黄韧带轻度肥厚”。
鉴于腰椎骨质增生及椎管狭窄症状体征及x
片表现不明显,故考虑腰痛不是以上两种疾病所致。
而患者具备下腰部疼痛伴皮下痛性结节,故诊断为“腰背筋膜脂肪疝”。
于1995年8月9日手术切除
下腰部两侧皮下结节,术后腰部及双大腿后侧疼痛
消失,病理检查为脂肪组织。
随访5年。
腰痛无
复发。
病例2:男,38岁。
肥胖体质。
下腰部肿物伴腰
痛半年,腰痛反复发作渐加重,腰部肿物也渐增大。
门诊诊断为“腰部脂肪瘤”,给予对症治疗无显效,于1998年l1月29日收入院,既往有腰扭伤史。
查
体:第4腰椎右侧髂嵴上方皮下可触及一长椭圆形
肿块,光滑、弹性硬,直径约4cm,触痛明显。
人院诊断为“腰背筋膜脂肪疝”,于1998年l1月30日手术
切除腰部皮下肿块,术后腰痛消失,病理检查为脂肪组织。
随访5年腰痛无复发。
病例3:男。
39岁。
肥胖体质。
因抬重物时不慎
扭伤腰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给予中西药物、理疗等治疗2个多月均无效。
于2000年4
月12日来我院就诊收入院。
查体:第4腰椎右侧髂
嵴上方皮下有一长圆形肿块,光滑,触痛明显并放散至右臀部,肿块直径为3.5cm,人院诊断为“腰背筋膜脂肪疝”。
经手术切除腰部皮下肿块,术后腰痛消失,病理检查为脂肪组织。
随访5年腰痛无复发。
2 讨论
腰背筋膜脂肪疝是引起下腰部疼痛的常见疾
病⋯,诊断治疗均不复杂。
其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
临床医生对该病不十分重视,并且在书刊乃至“腰痛”的一些专著中都叙述较少,因而使一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够而造成误诊。
以下就此病的诊治
要点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复习,以便使大家对该病有
一个完整的认识。
2.I 发病机理
在骶髂关节外上方的筋膜处因臀上皮神经和伴
随的小血管在此处穿过形成圆形孔隙,且此处筋膜
薄弱常可因扭伤而撕裂,使筋膜下丰富的脂肪组织
从裂口疝出形成脂肪疝。
因疝出的脂肪组织挤压疝
口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J。
2.2 诊断标准
诊断腰背筋膜脂肪疝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有下
腰部疼痛或同时有放散痛;二是在下腰部两侧即第
4、5腰椎两侧髂嵴上方皮下触及到结节或包块,有
压痛,一般有腰扭伤病史。
2.3 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效果不佳,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只
有切除脂肪疝块解除压迫,才能解除症状;只有扩大
疝孔防止脂肪组织再次嵌顿,才能避免复发。
另外
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 Mongolia Med J 2006年第38卷第6期 551 还应注意把脂肪疝周围粘连的小神经予以分离、松
解,必要时切断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术后应加强
腰背肌锻炼,以消除长期腰痛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肌
肉萎缩。
[参考文献】
[1】粱金堂。
车福芝,李奎斌.等.骶髂筋膜脂肪疝60例诊治体会[J].实用外科杂志,1985。
10(2):525.
[2】邵宣,许兢斌,主编.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15.
[收稿日期】2005.12,29
[作者简介]姜卓力(1957一 ),男,内蒙古包头市人。
医学
学士。
副主任医师。
臀筋膜脂肪疝Buttocks anadesma adipocele ◇【概述】周秉文主编《腰背痛》在髂嵴以下臀肌表面的深筋膜称为臀筋膜,沿髂嵴后部外缘处,有腰神经后外侧支的皮神经支及小血管穿出,脂肪丰富的人,特别是女性,常有脂肪球经此裂孔疝出至皮下,如果发生嵌顿,则形成痛性球形的包块,称臀筋膜脂肪疝嵌顿,简称臀筋膜脂肪疝或皮下脂肪疝。
早在1944年Copeman及Ackeyman报告腰背部筋膜疝出之脂肪可以导致腰臀部痛。
Cyriax报告骶棘肌表面腰背筋膜处的疝出的脂肪球可出现症状,称为筋膜炎,或肌硬结。
1987年李兆顺报告骶髂筋膜脂肪疝所致腰背痛,以后报告渐多,称骶髂筋膜或腰骶筋膜脂肪疝。
常见的脂肪疝主要位于臀肌表面,此处深筋膜解剖命名为臀筋膜,故应称为臀筋膜脂肪疝。
臀部皮下脂肪球在女性臀部检查时常见,正常不痛。
当受到嵌压时,可因伴随的血管或神经组织受卡压缺血、炎症,而产生疼痛。
疼痛限于骶外侧及臀部酸痛、钝痛或锐痛,可涉及大腿后,弯腰劳累时易发作。
扪诊可发现疼痛的球形
肿块,多不能还纳。
推拉或按压肿块,疼痛加剧,直腿抬高及"4"字试验阴性。
普鲁卡因肿块根部封闭,可立即止痛。
本症应与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的骶后疼痛区别。
主要鉴别是局部球形肿块,及推挤肿块引起疼痛。
◇【治疗】周秉文主编《腰背痛》多数较轻病例经休息或局封后即可治愈或缓解,崔建国局封治疗120例,优良率81%。
无效者可用小针刀经皮刺入脂肪球根部,划开臀筋膜的疝环,松解卡压的血管神经束。
方西平等用针刀治疗23例,经1-3次切割,21例痊愈。
顽固者亦可常规手术切开或切除。
手术切除术: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俯卧骨盆垫高,于球形处纵切口,切开皮肤及部分正常皮下组织,即可见球形的纤维脂肪团,其下有蒂与深筋膜相连,分离粘连,切除脂肪球,可见其下的筋膜缺口(即疝环),缝合疝环,缝合浅筋膜及皮肤,橡皮片引流。
◇【参考文献】周秉文主编《腰背痛》,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