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认知差异与管理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对他人的知觉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C对角色的知觉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

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

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

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

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考多选题)2)影响知觉的因素: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_真题-无答案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_真题-无答案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______A.感觉 B.感知 C.感想 D.思想2. 对人的知觉属于哪个范畴?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社会知觉 D.运动知觉3. 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的是______A.图形 B.平面 C.轮廓 D.构图4. 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______A.深度知觉 B.浅度知觉 C.空间知觉 D.一般知觉5. 同样大小和宽窄的物体,大的和宽的显得______,小的和窄的显得______。

A.视不同情况而定 B.差不多 C.远,近 D.近,远6. 双眼视差只对多少距离内的物体知觉起作用?______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700米7.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是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8. 关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______A.学会节省和管理时间 B.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 C.挤出来的时间使用效率低 D.学会诊断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是否准时、守时9. 先看瀑布,后看田野,会感觉田野飞起来一样。

这是属于______A.自动 B.真动 C.运动后效应 D.诱动10. 由“少妇与老妇”的双关图实验可以看出______A.活动性刺激物对知觉的影响 B.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C.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1. 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知觉影响因素的是______A.太强的刺激容易使人感觉疲劳 B.考虑扩大零件与车床的颜色对比 C.女孩对商场的漂亮衣服百看不厌 D.白纸在月光下和阳光下看都是白色的12. 儿童在逛商场时会特别关注玩具货架,而对其他商品基本毫无印象,这说明了______A.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B.需要对知觉的影响 C.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情境的影响13. 社会知觉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A.布鲁纳 B.武德沃斯 C.威廉·詹姆斯 D.罗斯14.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团体及组织属于______A.群体 B.社会客体 C.社会群体 D.社会主体15. 社会知觉的种类不包括______A.社会认知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16. “自我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的所有本质属性的总和”,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______A.罗斯 B.威廉·詹姆斯 C.琼斯 D.尼斯贝特17. 当人们在观察自己和观察他人时______A.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B.观察自己时掌握的信息较多 C.在知觉他人时,别人是观察者,自己是被观察者 D.在自我知觉时,自己只能是被观察者1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角色知觉的种类?______A.自我角色知觉 B.他人角色知觉 C.角色规范的知觉 D.关键角色知觉19. 商人追求利润,医生救死扶伤。

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高频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高频考点复习资料

课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绪论••••学习内容第二章 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学习内容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内容第六章 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八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九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建设••学习内容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管理•••考试题型与分值题型题量分值30题30分5题10分5题25分2题20分1题1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考点1 管理的职能考点2 心理过程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 个性心理特征考点4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考点5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考点6 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7 补充考点考点1 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先驱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2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考点3 法约尔的理论考点4 韦伯的理论观点考点5 梅奥和人际关系理论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6 四大人性假设考点1 感觉和直觉的定义考点2 一般知觉的分类考点3 知觉的基本特性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 影响知觉的因素考点5 社会知觉的种类考点6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①②考点7 归因偏差的克服考点8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效应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9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0015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第五节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第四节群体凝聚力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第一节协同效应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第三节群体沟通第四节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四节竞争与合作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第二节群体间冲突第三节冲突的管理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一节领导与决策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第一节行为第二节动机第三节需要和目标第四节激励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节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节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第六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概论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第三节组织行为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四节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第十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建立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辩析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辩析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双证书自考本科(工程管理)三、课程性质与目的《组织行为学》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考生在做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四、课程设计思路鉴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对学生组织行为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管理工作项目需要来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上对于组织行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组织行为管理的实践能力与积极的组织行为意识。

五、课程总体目标(一)知识目标1、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和开发;4、掌握群体的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有效沟通的障碍和群体冲突的管理;5、理解领导理论,领会激励理论的应用;6、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认识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特点,领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2、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懂得改变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3、能运用适当的手段管理压力、防御挫折;4、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正确分析并处理管理中的人际沟通问题;5、会对冲突进行管理,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6、能应用各类激励理论;熟知组织权力和政治的作用;7、会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2、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奋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00152 20XX年版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一)主观内在影响因素。

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八: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九: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a、b、cEm、n、oshy;shy;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一、概述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在相同教育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涉及到个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业成就、性格等多个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惟独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学生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使得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下的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健康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例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期的身体不适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但此外一方面,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思量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分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4. 赋予及时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匡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也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应对?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 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 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 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 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 果归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向、自我 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 自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 失败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 力差;如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 做出个人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例题】形状知觉的构图原则有( ) A接近性原则 B封闭性原则 C主观性原则 D简单性原则 E几何性原则
答案:ABD
二、知觉的分类★
(4)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 的结果。单眼深度线索只提供距离的信息,双眼 深度线索提供距离和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 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 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 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 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 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 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 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二、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 关系的认识。包括: (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 (2) 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 (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有几个构图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封闭性原则 ④良好图 形原则 ⑤对称性原则 ⑥简单对称和共线组合 ⑦简单 性原则 ⑧共同命运原则
1主观因素
(1)兴趣差异(2)态度(3)需要和动机(4)过去的经验(5) 心理定势
2客观因素
(1)刺激物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重复 性(4)刺激物和背景的差异(5)知觉情境
【例题】人们在夜空中很容易看到启明星, 这是利用了知觉刺激物的()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答案:A
单眼线索:①物体重叠 ②线条透视 ③空气透视 ④ 明暗阴影 ⑤运动视差 ⑥眼睛调节 ⑦纹理梯度 双眼线索:①双眼视轴的幅合 ②双眼视差
二、知觉的分类★
二、知觉的分类★
2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影响因素:(1)物体运动速度。(2)观察者与运动物 体之间的距离。(3)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 状态,会导致参照系的不同。 运动知觉的种类:(1)真动,(2)似动,(3)诱动,(4) 自动,(5)运动后效。
4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 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人们 通过相互感知,彼此形成一定的态度,在此基 础上产生情感。 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 (2)主体本身的特点; (3)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3 归因的理论模式 (1)海德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将行为 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种。注意共变原 则、排除原则 (2)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 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如下4种归因:归因努力或不 努力的程度,归因能力的大小,归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归因 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1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 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 的方式与过程。归因是分析说明和推测人的行为活 动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2 归因的内容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 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等;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 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素质、个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生的行为及其 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行为。
3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 以内脏集体感觉、听觉、视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 程。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性,通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 性,根据知识经验可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出来的、予以反映的事物既是知觉对象;未被选择出 来的就是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大小、强度、对比、 重复、运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有关。
五、其他影响因素 线索偏差:人们由于他人言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 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医托、碰瓷、钓 鱼等。 迷信心理:有人把长相和人格错误的关联起来。 情绪:激情容易感情用事 投射:以己度人的偏见,个体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 上。 积极性偏差:过分乐观,以主观善良的愿望看待一切。 后视偏差: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现象产生的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过分相信自 己的判断而产生的偏差。 名人效应:依赖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 好感、关注、议论而产生的偏差。 自己人效应: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而产生的偏差。
第五节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1 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面试官可能 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2 影响绩效评估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多数可通过客观指标衡 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 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例题】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 A.社会心理学家凯利 B.心理学家维纳 C.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D.社会心理学家阿希 答案:C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二、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1.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性 因素,高估倾向性因素 1.2 认识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 知归因偏差的影响。行为者倾向将自己行为 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内 部因素,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 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一般知觉更多强 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社会知觉不仅强调对 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及对有 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 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听 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2)知觉者的主观特点
【例题】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 得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的认识,这属于( ) A.人际知觉 B.角色知觉 C.对个人的知觉 D.经验知觉 答案:A
2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 自我知觉(自我概念)包括物质与生理自我、社 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我三要素。也可分为: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 行为控制与调节等。 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形成过程和重要途径, 自我管理的方法。 【例题】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 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是指( ) A.自我知觉 B.自我意识 C.自我管理 D.自我感觉 答案:A
维纳的自我归因表
不稳定 努力、情绪、疲劳 运气、机遇 稳定 能力、聪明、身体特征 任务难度、环境障碍
内因 外因
【例题】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的是() A.运气 B.能力 C.任务难度 D.情绪 答案:D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 分为3种:①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的 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②一致性资料,与周 围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③一贯性资料, 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凯利的三维归因表 一致性 一贯性 低 高 高 低 低 低 特异性 低 高 高 归因于 自己 他人 环境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形成 积极归因风格 (2)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 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3)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 控制的因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 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归因 (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与观察其 他成员的正确归因,效仿和学习正确有 效的归因方式与行为。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念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 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 2.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 补充; 3.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 对象; 4.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