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防治指南

婴幼儿腹泻防治指南
婴幼儿腹泻防治指南

婴幼儿腹泻防治指南

婴幼儿腹泻,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发病率最高。

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为“慢性腹泻”。不同类型的腹泻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急性腹泻

病因与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又称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如引起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感染。急性腹泻轻症者仅有大便次数增多,重者大便可多达10余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可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少数出现粘液便或脓血样便,表现感染中毒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与治疗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预防诀窍是合理喂养,注意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奶瓶餐具使用前要高温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流行季节应注意消毒隔离,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滥用抗生素。

一旦感染发生腹泻务必就医并遵医嘱,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饮食干预来巩固腹泻治疗效果。所谓饮食干预就是要注意减少乳糖的摄入,避免腹泻引发乳糖不耐受,导致腹泻迁延不愈。具体来说,母乳喂养儿应坚持母乳喂养,妈妈饮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并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来喂哺母乳以减少单次乳糖摄入量降低消化负担;人工喂养儿可改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粉喝1-2周。

同时注意辅食中不要添加含乳糖的奶制品;比平常做得要稀软些;适当减少食物种类,暂时停喂可能不利于腹泻缓解的食物,如偏寒凉的水果、不利于消化的肉类和谷物中的杂粮。另外急性腹泻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脱水,如果稀便便或水样便过多,要及时补水。

二、慢性腹泻

病因与临床表现

-乳糖不耐受慢性腹泻一个常见原因是乳糖不耐受,就是乳糖消化不良。当宝宝吃奶后,其中的乳糖在小肠内经过乳糖酶的水解后被吸收利用。但有的宝宝肠道先天缺乏乳糖酶或肠道发育不成熟导致乳糖酶暂时分泌不足,致使乳糖在小肠内不能或不能全部被水解而直接进入大肠。在大肠细菌的作用下产生酸性气体,刺激肠道因而导致腹痛、腹胀和腹泻。无论是吃母乳或是吃牛奶的宝宝均可发生。宝宝乳糖不耐受的典型粪便是水样便,可能有泡沫,酸臭味,然而大便常规往往是阴性的。宝宝一般食欲尚好,发育正常。

-牛奶蛋白消化不良经常发生的、程度较轻的、非感染性的拉肚子,除了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之外,还可能是牛奶蛋白消化不良。大多数配方奶都以牛奶蛋白为蛋白质来源,这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比母乳中的蛋白质难消化。宝宝的胃肠道还没发育成熟,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大分子的牛奶蛋白,一旦发生牛奶蛋白消化不良,可能表现出各种症状,其中包括慢性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急性腹泻如果治疗不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也有可能会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腹泻。

预防与治疗

慢性腹泻主要通过饮食干预来预防和治疗。

-母乳喂养儿:应坚持母乳喂养,妈妈饮食偏清淡,少吃油脂食物和生冷食物,以及海鲜类高蛋白食物。

-人工或混合喂养儿:可以尝试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更容易消化,减少乳糖、牛奶蛋白消化不好造成慢性腹泻的风险。几个国际奶粉品牌均有此类奶粉。以雅培为例,其低乳糖的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叫雅培亲护易消化配方,乳糖含量为2g/L,蛋白质是100%的乳清蛋白并全部水解为小分子,温和易消化。同时添加了GOS益生元,有助肠道健康,增加抵抗力。

-添加辅食:要注意宝宝是否能消化含乳糖或高蛋白的食物(如奶制品、海鲜、干果,甚至鸡蛋),如果有慢性腹泻的表现,需要延迟或避免添加这种食物。

三、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注意观察宝宝精神、面色、体温和大便。

-做好臀部护理,防止红屁股。勤换尿布,每次温水清洁后要抹一些护臀霜或者擦少许香油以隔绝排泄物。

(完整版)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腹泻是婴儿常见的病症。婴儿消化功能不成熟发育又快,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不当,就容易发生腹泻。常见的原因有: 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 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 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婴儿消化功能降低等; 4、食物或用具被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 5、婴儿患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也可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 6、环境温度过低、过高时,小儿也可能出现腹泻。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它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婴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症之一,也是影响婴儿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以1岁以内的婴儿更为多见,这种病症表现腹泻、呕吐,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末发育成熟,不适应食物的质和量的变化,所以一旦喂养不当、冷热失调或遇到感染时,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日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有时有少量水,但量不多,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偶有少量呕吐或溢奶,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它周身症状。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病程约3-7天,预后较好。 2、重症:腹泻频繁,每日排便数十次,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有酸臭味,伴有溢乳或呕吐。重者吐咖啡色物,伴有发热、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钙等。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一、未病先防

小儿腹泻病及其液体疗法

小儿腹泻病 考试大纲: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5)液体疗法(小儿体液特点及其平衡失调、常用溶液配制、液体疗法基本实施方法) 考点明细: 充分理解小儿腹泻病的概念 重要的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各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要点 小儿腹泻的补液治疗 一、概念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与成人腹泻是不同的。 二、病因 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不成熟。 2)营养需求大,消化道负担重。 3)机体防御功能差,胃酸低、排空快;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初乳中)均较低。 4)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抗生素滥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 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其次有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2)细菌感染:致腹泻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空肠弯曲菌等。 3)真菌 4)寄生虫 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腹泻的临床分期(了解) 急性腹泻(小于2周)、迁延性腹泻(2周~2个月)、慢性腹泻(超过2个月) 三、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的临床表现:症状可轻可重,没有特异性。轻症往往由于饮食或肠外感染引起,重症常常由于肠内感染导致,中毒症状明显,常伴有脱水、严重的胃肠道表现和电解质紊乱表现。 (1)重点看重症腹泻的特殊表现: 1)胃肠道症状明显——上吐下泻,频繁,甚至于有消化道出血。 2)脱水:常发生等渗或低渗性缺水。 3)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2)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重点)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症状轻,大便蛋花汤样,量多,次数多,水分多。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相对较缓,大便臭。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临床表现与致病性大肠杆菌相似。)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急,腹泻重(更频繁),大便黏冻带脓血。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以腹痛为初期表现,然后再出现腹泻,也有血便。 黏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3)空肠弯曲菌肠炎,人畜共患,以侵袭性感染(中毒症状重,粘液脓血便)为主。 4)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动物或人直接传染,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穿孔或腹膜炎。 5)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 6)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暗绿色海水样便。 —真菌性肠炎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需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及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有无喂养不当、肠道外或肠道内感染等。 (2)鉴别诊断 首先判断患儿是属于侵袭性感染还是非侵袭性。在鉴别时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非侵袭性感染——主要与生理性腹泻、先天性肠道酶类缺乏或相对不足等进行鉴别,较简单。侵袭性感染——主要与菌痢和坏死性肠炎鉴别。 五、治疗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注意诊断准确,避免医源性感染);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调整饮食不是禁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脱水往往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液体疗法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问题。

婴幼儿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案

婴儿腹泻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目录 1病因 2症状 3治疗方法 4诊断要点 婴幼儿急疹 胃肠型感冒 细菌性肠炎 ( 母乳性腹泻 胃肠炎 细菌感染 寄生虫 抗生素

^ 1病因 婴儿腹泻 是多由饮食不当或肠道内、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功能紊乱综合症,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儿。婴儿喂食母乳时,正常每天大便次数会比喂食牛奶多一至二次,为黄绿色糊便;而喂食牛奶者,则为黄色成形便。腹泻则是指粪便中水分增加,且大便成分变质而言。一般而言,腹泻时大便的次数会增加、水分增加、大便颜色变成绿色、气酸臭。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天大便五至八次,可能伴随着轻微发烧或呕吐。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且呈蛋花汤样,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 2、中度腹泻:每天大便十次,稀水便、气味酸且臭,可能中度发烧。 3、重症:腹泻频繁,每天大便八至十五次,呈水样、量多,有酸臭味,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血丝黏液便,前囟门凹陷,皮肤及嘴唇干燥等。 4、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镁等。 2症状 ⒈轻度(单纯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5-6次,多至10余次,蛋花样或水样,黄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可有低热,溢奶,精神饮食尚好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 ⒉重度(中毒性消化不良):每天大便10次以上,水样便,黄色,呕吐,发热,尿少,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主要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月-2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和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和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气候变化时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天多喝水,加强体格锻炼。

(完整版)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浅谈婴幼儿腹泻的护理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黄莉 婴幼儿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6个月~2岁的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婴幼儿死亡的原因之一。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主,秋季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症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惊厥,伴有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时,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甚至出现皮肤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少尿等休克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由腹泻所致的身体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死亡。治疗腹泻主要是:控制感染、调整饮食、消除病因、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因此除合并细菌感染外,一般不用抗生素。对腹泻患儿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1.饮食护理 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合理的饮食是重要环节之一。对呕吐、腹泻严重患儿可禁食6~8小时,以利肠道休息,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从稀薄到浓稠,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少食脂类和蛋白质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剧腹泻,导致胀气。对于母乳喂养者延长喂哺的间隔时间。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 严格消毒隔离 护理患儿前后及更换尿不湿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奶具每日应煮沸消毒一次,每次用完要洗净,在用时开水烫一下。不要用不洁净的手去摸奶具,注意消毒隔离和患儿卫生,病房每天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防止感染。 3.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3.1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口服补液盐。 3.2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及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尽快补充血容量,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补钾浓度应小于

腹泻诊疗方案——儿科杂志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我国对腹泻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视,制定了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在我国本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发病率仍然较高,且存在滥用抗菌药物、滥用静脉补液等问题,为规范腹泻病的诊治,特制定此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儿童与成人。 一、诊断 1诊断依据: 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 ②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病程分类: ①急性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病程在2周以内。 ②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s):病程在2周至2个月。 ③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s):病程在2个月以上。 3病情分类: 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②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4 5 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 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成人发生在5~6月份要考虑成人型轮状病毒肠炎;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病人粪便为粘脓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腹泻是宝宝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季节变化时为多。腹泻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使宝宝营养不良,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小儿腹泻常见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五种: 1.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 2.饮食不当: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无季节性,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养不当造成的。 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婴儿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 4.细菌性肠炎或痢疾:是由细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 5.病毒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所致,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为发病高峰,又称“秋季腹泻”。 总而言之宝宝的腹泻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与脾胃虚弱有关,最多见的当然是伤食。喂养不当,饥饱无度,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进食油腻、生冷、不洁食物均可引起宝宝的腹泻。 那么,小儿腹泻护理措施有哪些呢?推拿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推拿时可以用麻油、葱姜水、滑石粉作为介质,宝宝会感觉舒服一些): 〖适宜范围〗 出生后3月(含)至6周岁(含)的婴幼儿、病程≤7天、体温<38.5℃、轻度以下脱水的急性腹泻者。七路彩虹中医辨证属于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者。 1、补脾经 推拿方法:旋推宝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100-300次。 2、清大肠 推拿方法: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 3、推板门 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腕横纹经大鱼际直推至拇指跟100次。 4、运内八卦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护理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较高的常见病之一,多发于秋季,以病毒感染为主。重症腹泻并呕吐可致大量体液丢失,出现脱水,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症,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儿健康,甚至威胁生命。通常10次/d,黏薄水分多,伴有呕吐﹑纳差﹑精神萎靡﹑嗜睡,常可引起脱水,表现为口干唇燥,眼眶和前卤凹陷﹑哭时无泪﹑尿少。严重脱水时,常伴有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口唇樱红﹑呼吸既深且快,甚至可出现皮肤花纹﹑脉搏细弱﹑四肢厥冷﹑少尿等休克症状。更甚至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病毒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治疗腹泻一般以调整饮食﹑控制感染﹑消除病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为原则。针对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症状,护理要点如下。 1严格消毒隔离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婴幼儿前后及更换尿布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紫外线照射30 min/d,用具﹑便盆分类集中消毒,污物放入污物桶内统一处理。 2饮食护理 ①调整饮食。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②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母乳喂养者缩短每次母乳时间,并在喂奶前喂适量的开水;人工喂养者可先给米汤或稀释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渐浓。吐泻严重者暂时禁食8~12 h,以利肠道休息。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根据病情,补充液体 3.1根据脱水情况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吐泻频繁者多有口渴、唇干、明显烦躁,在不宜口服时可用棉签蘸温开水润湿润口唇。 3.2静脉补液吐泻严重者必须按量、按时、正确输入,及早纠正电解质紊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30 min)补充血容量。②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0.3%,补钾总量静脉滴注时间不应短于6~8 h/d,严禁直接静脉推注。③加强巡回:密切观察临床症状,鉴别脱水程度及类型,输液量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3.3正确记录24 h出入量。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10-08T13:14:36.99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作者:国红霞 [导读]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国红霞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 256400 【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发于2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脆弱、自身的抵抗力差,常会出现腹泻,其严重的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以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为中心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日后小儿腹泻护理给与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出现腹泻的小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小儿腹泻主要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常见病症,病原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引起的,此外,肠道外感染或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的肠道真菌紊乱、过敏或是家长喂养不当、气候等都会引起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的起因小儿腹泻的起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 1.1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其可能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导致的,从临床医学来看,其中由于病毒和细菌而引发的小儿腹泻的比率最高。 ①细菌感染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细菌主要是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弯曲菌以及其他细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涉及到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以及粘附-聚集性的大肠杆菌;与肠炎相关的弯曲菌则包括空肠型、结肠型及胎儿型三种;其他的常见细菌有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及变形杆菌等等。受到这些细菌的感染都会是小儿出现腹泻的症状。 ②真菌致使小儿腹泻的真菌只要有念珠菌、曲菌以及毛霉菌,而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是白色念球菌。 ③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之一,常见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④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主要是多发于寒冷季节,此时小儿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出现腹泻的症状。致使小儿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2)肠道外感染消化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现象,而且年龄越小情况越常见,该种腹泻的情况不严重,其大便耳钉性状轻微改变,为稀糊状,未出现大量的水分及脓血。 此外,滥用抗生素也会死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病因之一。 其往往表现为慢性及迁延性的腹泻。 1.2 肠道外感染因素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气候等因素都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 (1)饮食护理不当而出现腹泻主要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小儿。由于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是食物以淀粉类为主、突然断奶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 (2)一些婴幼儿对牛奶或是大豆等事物存在过敏的现象,进而会引发过敏性腹泻;(3)小儿自身的免疫力差,时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导致小儿腹部的不适,进而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出现。 2.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2.1 护理注意事项对于出现腹泻的小儿首先评估相关的因素,进而除去病源。小儿腹泻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是场内出现感染导致的,因而应该立即停止可能被污染的所有食物以及会导致消化不良、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对于由于感染引发的腹泻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使用抗感染的药物;第二就是做好观察和记录工作,及时的记录小儿排便的次数、性状以及腹泻量等数据;第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主要注意的是因为小儿的抵抗力差,需要对其进行消毒隔离,饮食器具、衣物及尿布等物品专用,护理患儿前后注意洗手,腹泻患儿的大便、被污染的衣服、床被依次进行消毒,以免出现交叉感染。 2.2 营养不足的护理患有轻型腹泻的幼儿需要进行日常的饮食护理,但是需要暂时停用辅食;而对于重型的患儿则主要遵照医嘱禁食,等症状好装后及早的喂食,患儿恢复饮食后需要少食多餐,进食量逐渐增多;由于病毒侵袭导致腹泻的幼儿因为双糖酶缺失,需要使用豆制乳品或是发酵乳。当患儿腹泻停止后需要加大营养,每天增加一餐,需要2 周的时间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2.3 皮肤受损的护理措施患儿由于出现腹泻的症状,其局部的皮肤会出现受损的情况,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选用清洁和柔软的尿布进行护理,避免使用塑料布等包裹,同时及时的更换;患儿每次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涂油,以保持患儿会阴部及肛周的皮肤干燥,预防出现红臀现象。当患儿出现局部发红或是有渗出及潜在溃疡时,需要采用烤灯、理疗床面干燥愈合的方法。 2.4 电解质紊乱的护理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在进行补液后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观察其精神、肌张力及腱反射的变化情况,注意是否伴有低钾血症及低钙血症的症状;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按照的医生嘱托及时的进行采血进行电解质分析。 对于钾、镁、钙等电解质的补充需要遵照医嘱进行。输液后患儿有尿时就可以开始静脉补钾,组要引起注意的时氯化钠的浓度不能超多0.3%,其速度不宜过快,禁止使用静脉推注的方式,以免患儿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当患儿在补液的过程中出现抽搐是需要静脉缓注钙剂,时间不能少于10 分钟;而对于镁剂的注射需采取深部肌肉注射的方式。 2.5 对症护理处理(1)眼部护理出现严重脱水的患儿泪液较少,其结膜干燥,昏迷时眼见不能闭合,其角膜暴露在外容易导致感染,因而护理人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浸润角膜,点眼药膏,使用眼罩覆盖;(2)发热护理对于伴有发热现象的患儿时时检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需要使用物理或是药物降温的方式,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潮湿的衣物及被子,同时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护理工作。 3.小结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小儿的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力差,给患儿带来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因而需要对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 戚新玲,张丽.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314.[2] 李华英.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5):25.[3] 杜粉霞.社区医院小儿腹泻的针灸治疗及护理体会[J].中医儿

婴幼儿腹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儿童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是由于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 并且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该病对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 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 故加强对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青岛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 本研究对2013年青岛儿童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 作者单位:266012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检验科(薛爱国 丁伟), 呼吸科( 李海燕), 中心注射室(宋冬) 通讯作者:丁伟 婴幼儿腹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薛爱国 李海燕 宋冬 丁伟 【摘要】 目的 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 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 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 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 志贺菌8株(10.0%), 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 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 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 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 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 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 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 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 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 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关键词】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耐药性;轮状病毒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ct in 2012 and its sensitivity analysis XUE Ai-guo, LI Hai-yan, SONG Dong, et al.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Qingdao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Qingdao 266012,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ct in 2013 and analyz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drug-sensitivity,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Pathogen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fresh faeces of children preliminarily diagnosed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Drug-sensitivity testing was performed using paper disc diffusion method, and rotaviruses of A group were identified qualitatively with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to detect viral antigen. Results 80 strains of pathogens belonging to six species were isolated from 526 samples of faeces with the detection rate of 15.2% (80/526), including 38 strains of Salmonella (47.5%), 8 strains of Shigella (10.0%), 8 strains of 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 coli (10.0%), 4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5.0%), 19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23.7%) and 3 strains of Candidid albicans (3.75%). 7 strains of Shigella belonged to S. flexneri, 1 strain of Shigella belonged to S. boydii. Drug-sensitivity testing showed that for Salmonella and Shigella, the rates of drug resistance are as follows, to ampicillin, 60.5% and 87.5%, to SMZ-TMP, 21.1% and 37.5%, to Ciprofloxacin, 15.8% and 25%, to Ceftriaxone, 21.1% and 25%,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07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rotavirus of group A.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s causing bacterial diarrhea in children from Qingdao distrinct in 2012 are Shigella, mainly infecting infants below two years old, whi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prefer to infect infants below one year old. And bacterial diarrhea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Candidid albicans are induced mostly by enteric dysbacteriosis owing to long-term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Rotavirus of group A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causing diarrhea of infants in autumn and winter. Therefore, clinical usage of antibotics should be regulated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should be monitored regularly. 【Key words 】 Children; Infectious diarrhea; Pathogens; Drug-resistance; Rotavirus 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以期为临床的预防治疗 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肠道门诊中粪便常规镜检显示WBC ≥10/HPF、RBC ≥0/HPF, 临床初步诊断为急性腹泻病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526份, 置Carry-Blair 运送培养基, 立即做细菌培养, 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做快速A 群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临床护理措施 摘要】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发于2 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脆弱、自身的抵抗力差,常会出现腹泻,其严重的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本文中,笔者以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为中心进行研究,旨在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日后小儿腹泻护理给与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小儿腹泻;护理措施 小儿腹泻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症具有多病原和多因素引发的特点,是一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出现腹泻的小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的现象,同时还伴有发热、呕吐、腹痛及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小儿腹泻主要是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常见病症,病原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引起的,此外,肠道外感染或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进而导致的肠道真菌紊乱、过敏或是家长喂养不当、气候等都会引起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的起因小儿腹泻的起因可以分为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两种。 1.1 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肠道内感染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之一,其可能是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是寄生虫导致的,从临床医学来看,其中由于病毒和细菌而引发的小儿腹泻的比率最高。 ①细菌感染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细菌主要是致腹泻的大肠杆菌、弯曲菌以及其他细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涉及到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以及粘附-聚集性的大肠杆菌;与肠炎相关的弯曲菌则包括空肠型、结肠型及胎儿型三种;其他的常见细菌有耶尔森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糖菌及变形杆菌等等。受到这些细菌的感染都会是小儿出现腹泻的症状。 ②真菌致使小儿腹泻的真菌只要有念珠菌、曲菌以及毛霉菌,而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是白色念球菌。 ③寄生虫寄生虫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罪魁祸首之一,常见的寄生虫为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以及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④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主要是多发于寒冷季节,此时小儿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出现腹泻的症状。致使小儿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等。 (2)肠道外感染消化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现象,而且年龄越小情况越常见,该种腹泻的情况不严重,其大便耳钉性状轻微改变,为稀糊状,未出现大量的水分及脓血。 此外,滥用抗生素也会死导致小儿出现腹泻的病因之一。 其往往表现为慢性及迁延性的腹泻。 1.2 肠道外感染因素饮食护理不当、过敏、气候等因素都会导致小儿出现腹泻。 (1)饮食护理不当而出现腹泻主要发生于人工喂养的小儿。由于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是食物以淀粉类为主、突然断奶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腹泻。 (2)一些婴幼儿对牛奶或是大豆等事物存在过敏的现象,进而会引发过敏性腹泻;(3)小儿自身的免疫力差,时候的突然变化常常会导致小儿腹部的不适,进而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的出现。 2.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2.1 护理注意事项对于出现腹泻的小儿首先评估相关的因素,进而除去病源。小儿腹泻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是场内出现感染导致的,因而应该立即停止可能被污染的所有食物以及会导致消化不良、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对于由于感染引发的腹泻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使用抗感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9,47(8)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7条)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2008 3.Keating JP Chronic diarrhea[外文期刊] 2005 4.EAS Nelson;WK Ko;E Kw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 in Young Children 2003 5.WHO The treatment of diarrhoea:A manual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Senior health workers 2005 6.WHO Diarrhoea treatment guidelines including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ORS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for clinic-based healthcare workers 2008 7.WHO Technical updates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IMCI.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adaptations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叶礼燕.聂晓晶.YE Li-yan.NIE Xiao-jing"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2.叶礼燕.金英姬.张亚明.YE Li-yan.JIN Ying-ji.ZHANG Ya-ming对"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的一点疑问及答复[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Neonatology and Child Health Care,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Cardiology,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晕厥诊断指南[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The Pediatric Bronchoscopy Collaborative Group,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Immunology,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就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与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就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 月-2 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与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与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与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 、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与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 、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 、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与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

儿科护理常规全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热情按待病儿及家长,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姓名和联系电话。为病儿安排床位、通知医生,配合治疗及抢救。 2、评估病儿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并制定护理计划。 3、加强饮食管理,根据医嘱、病情及年龄选择适宜的饮食(配方奶、婴儿饭、普食、治疗饮食)、特殊饮食,核对正确后再执行。 4、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做好晨晚间护理,室内通风2次/天,20分钟/次。 5、保持病儿皮肤、衣服、床单位清洁、整齐。 6、病儿入院测量体温2次/天。发热病儿测量体温4次/天;特级护理、危重病儿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4小时,或根据病情随时测量生命体征。 7、每天记录大便次数,3天无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病重者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8、每周测体重1次,严重水肿病儿每天测体重。尿检查阳性者,每周2次尿常规检查。 9、病儿每周更衣2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每周给病儿剪指甲一次,酌情理发。 10、针对疾病做好健康宣教,及时向家长和病儿介绍喂养及饮食知识、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1、做好心理护理,缓解家长和病儿紧张及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做好出院指导,如休息、饮食、活动、药物用法、疾病观察及护理等。 13、病儿出院后,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心率、心律、血压和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监测的次数根据病情而定,重症患儿须连续24小时监测。除此之外,还须观察皮肤色泽、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尿量等变化。 (3)昏迷患儿还须观察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受压部位是否有压疮的发生。 (4)观察患儿体温及周围血白细胞的变化、咳嗽、咳痰的性质,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 (1)防止窒息:保持安静,避免躁动、剧烈咳嗽后痰液堵塞呼吸道。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松解患儿衣扣,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将舌轻轻向外牵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卧床时头肩抬高25度-30度。以利于颅内血液回流。 (2)协助排痰:鼓励清醒患儿用力咳痰,对咳痰无力的患儿每2小时翻身1次,并经常轻拍胸背部,边拍背边鼓励患儿咳嗽,使痰易于排出。 (3)吸痰:咳嗽无力、昏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儿,及时给予吸痰。吸痰前应充分给氧。吸痰时应取仰仰卧位。 (4)湿化和雾化吸入。 (5)按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地塞米松等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气道粘膜水肿。 (6)必要时应用人工辅助通气或气管切开,维持有效通气。 3、合理用氧 应低流量持续吸氧以维持PaO2在65-85mmHg为宜。一般中度缺氧吸氧浓度为30%-40%;重度缺氧为50%-60%。在抢救急性呼衰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发绀,可用100%的纯氧,但应注意吸入的时间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氧中毒。急性肺水肿时,可给酒精湿化的氧气吸入。常选用鼻导管、面罩和头罩等方法吸氧。 4、保证营养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