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拓展点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年级要加强段的训练”,“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确,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语言,以及学习课文写作方法为目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也就是说,阅读课上应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及一些写作方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探索教学目标要求,确定训练的目标,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一、品味优美词句,学会遣词造句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略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精当,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主要是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的准确应用。课堂上我均让学生模仿课文段落进行片断练习,要求用几个动词具体描述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体现出动作的连贯性。学生写了骑自行车、打球、洗衣服等,并能按顺序把每个动作细致写出来,实在令人兴奋。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胡市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校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校1—6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方法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

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一夜的工作》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更好地体会周总理生活俭朴、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学生心理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无论在什么学段,阅读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策略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不能做到合理高效。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准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在这里我主要探讨学生备学的作用。学生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我认为学生的备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课前预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容和情感。 无论哪个学科,无论什么学段,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预习的这种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很多老师无意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预习文章的要求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有好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说感悟。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由此看来“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

小学五年级语文注重读写结合,创课堂之精彩----------《海伦凯勒》教学案例

注重读写结合,创课堂之精彩----------《海伦凯勒》教学案 例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试着以文本教材为载体,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写话训练,强化语文之根本---写作。因此,我让学生贴近于课本之中,参与到文本之内,在读中写,在写中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得到扎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有实效。 ●二、案例描述 《海伦凯勒》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课文通过描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学盲文、学说话的故事,感悟海伦凯勒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案例中,我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文第四自然段“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集中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但是,课文语句凝练概括,要读出其中内涵,则需要创设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想象与读写的最佳氛围。 师:无论白天黑夜,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所以她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出示句子“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所以她学起盲文来如饥似渴。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

地、仔细的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的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但是海伦年仅七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 首先,请想象海伦当时学习的情景,边读边想象,肯定可以读得更好。 (生各自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她是怎样如饥似渴呢? (学生沉思,教师继续点拨):夏日的午后。。。。。。;冬日的夜晚。。。。。。 指名一学生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画面,让我们也走进海伦的世界。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小海伦就早早起床,摸索到书桌旁开始摸读盲文了。 生:我仿佛看到—夜已经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了梦乡,小海伦却还在学习盲文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妈妈一声声的呼唤小海伦吃饭,但海伦似乎没有听见,她完完全全沉浸在盲文的学习中了。 师;你们真会想象,的确,小海伦就是这样不分昼夜,无论严寒酷暑,刻苦努力的学习知识啊。但是,我们能不能再想细致些,把其中那不言而喻的艰辛再像画面一样展示在大家眼前呢?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策略之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策略之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发展学生能力的需要 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还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在学生这个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往往只停留在查找有关资料,并给予原生态展示的层面,有的学生对于搜集的资料整段整段朗读,有的甚至朗读语句都不通顺,他们根本不会在收集的基础上经过分辨、筛选、分类、组织、理解。在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仅靠教师去搜集课程资源力量毕竟有限,那么如何让学生不盲目,不等待,树立主动搜集的意识,了解开发和搜集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让老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题。 二)深化阅读教学的需要 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窗口,让学生能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得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变“学教材”为“用教材”。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拓展,并不是教师教学就必须有拓展环节,拓展与否是看能否理解、深化、促进阅读。但是,我们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无度拓展,喧宾夺主。现在的课堂发现拓展的内容相当丰富,花大量时间搜集、再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汇报,甚至脱离了文本,而学生没有时间朗读、探究甚至理解文本,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课堂生命力的体现。可能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收集到了很多课外资源,这些资源他不忍心忍痛割爱,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把它全搬到了课堂里。比如一篇二年级学的《山行》这首诗,老师一会儿是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一会儿介绍诗人杜牧的一些生平,一会儿又拓展到许多有关秋天的诗歌。但是一堂课下来,孩子连《山行》这首诗都不能背下来,更谈不上正确的抄写下来,所以我困惑的是我们的阅读课到底要不要引进这么多的课外资源,文本阅读跟课外资源拓展关系该如何处理。 2、无序拓展,得不偿失。教学的环节设计很巧妙,拓展的内容很丰富,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拓展的内容不仅没有考虑文本的文体特点、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而且也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固有知识、阅读经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拓展,没有立足于他们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可以说无序的拓展,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还有些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在课外找了一些内涵比较深刻的一些课外资料。像三年级学《荷花》这篇课文,引进了不少的有关荷花的诗文,其中包括了对学生来说是深奥的《爱莲说》,孩子谈《爱莲说》的体会感受当然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3、无效拓展,不顾生成。有些课堂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论文]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 读与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写是读的趋向,只有为写服务的读,才能凸显读的真正价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化,更是对写的能力的促发,是一箭双雕的双赢之举。 一、触类旁通:在模仿中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规范意识,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范本。作为语文教师,决不能视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于无物,而是要在文本中探寻并挖掘出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的典型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模仿创作,使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同时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习作能力。 1.模仿典型句式,让表达有框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观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在加强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将言语指向于学生的表达维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本中典型性的语句保持一份敏感意识,不断引领学生在品折语言、玩味语言的过程中紧扣语句表达特色,继而向生活经历延伸,以积累之物形成自我的语言表达图式。 例如,《九寨沟》一文中连用四个“也许”,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稀有动物展示出独特而有趣的一面。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语言提取出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洞察言语表达的密码,体悟作者择取了动物中最具特色的神态、言行以展示其特点的表达方式。接着,可以设置走进野生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独特的言语密码的构句中用自我的想象模仿创作相关的语句。

这样的教学既有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悦纳,也有自身的生命创造,学生言之有“制”,更言之有物。 2.模仿构段规律,让表达有序可循 当下,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序的毛病,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显得杂乱无章。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有序表达的文本进行教学。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课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了广场结构的布置。教学第三段时,可以先将原文进行改写,将表示方位的词语和具体介绍的内容删去:天安门广场有纪念碑,有纪念堂,有博物馆和大会堂。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缺少了方位顺序,众多的物体就显得杂乱无比:而表示方位存在的词语也可以富于变化,如运用矗立、是、遥遥相对等。接着,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原文中感受明晰的表达带给读者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构段方式描写自己房间的陈设与布置。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已的意思和看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在于说话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这同时也是考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面。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良好范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断地接触、模仿中总结提升。 二、日臻完美:在想象发挥中拓展 1.在留白中想象,补充文本 留白现象是文本创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西方建构主义认为:作者形成文字的表述与作者自身心理意识层面总是存在着意义的消殒和遗失。这些在由心理层面向书面层面转变过程中的流逝现象就给读者发挥想象,依据文本进行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索 一、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书籍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汇集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素养的理解,为小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阅读量少的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阅读水平远远不及阅读广泛的学生,大大限制了学生思考、语言表达和写作等能力的发展,更加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阅读教学拓展的意义 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通常小学语文教师会提倡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充实学生的知识面,丰富阅读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小学生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爱读书,快乐读书,能够多读书、读懂书的含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活跃上进,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情况推荐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符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延伸补充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有利于小学生语言知识的丰富与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中心延伸到课外阅读中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况 通过对几所小学的抽查,发现目前实际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小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不够精辟。一般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书籍,内容与品味都不够精辟,不能达到很好的阅读效果。一本好的读物,对学生的性情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够督促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2.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些学生的惰性很强,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或者就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

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研究 一、以读促写 (一)点燃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小学教师应当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掩盖了语文充满情趣的真相。语文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简单地教学生进行字词的识别和记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的教学要求。由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点内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突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些句子的优美之处,细细地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课文。 例如,教师在讲授老舍先生《林海》的时候,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文中轻松语言的解读上,让学生通过老舍轻松的笔调了解林海的趣味,并通过联想自己看到的美丽自然风光同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谈论自己曾经见过的美景,并引导学生以踏青为背景,像《林海》一样写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 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教授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当在课外读物中选取一定量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领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在经过长期的阅读积累之后能写出充满感情的文章。 (二)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而且能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与纯熟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不应当只是注重“多练”,还应当强调“多读”,积累素材,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强化课文诵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均选用的是古今中外长期积累下来的名篇佳作,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与深入地品析,不仅能领悟文中所饱含的思想与感情,也能从中汲取精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荷花》教学中,课文的第二小节有许多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精妙语句,笔者采用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阅读与品析文章,以感受荷花美妙婀娜的形态。在对该文章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感受到荷花的美丽,而且也有助于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三把抓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的三把抓手 发表时间:2016-10-12T17:19:15.0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作者:安霞[导读]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的基本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为了发展将来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安霞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头沟小学733000 摘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的基本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为了发展将来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语言表达口语表达训练方法效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阅读并获取知识,帮助其丰富语言积累,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提升写作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为了进一步深化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论述如下: 一、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选择读书的内容也是不一致的。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阅读内容的确定。 在第十一册教材中,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第三单元的“人”这一主题进行阅读。那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在课堂上就从“导”字下功夫,使他们懂得学习方法,再把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学习《穷人》,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应提出相关的要求,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细细地体会这些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词句,投影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用了这么多省略号是因为桑娜心理活动的断断续续,从中可以体会到桑娜内心的矛盾,那是因为毕竟是在家庭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来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渔夫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所以她不得不担心渔夫会骂她、会打她。通过矛盾心理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桑娜内心的善良,宁可自己挨打、挨骂也义无返顾。在课内指导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文章或书籍,如《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让他们把课内学过的方法用到课外相关阅读上,比如《绿山墙的安妮》一文中,安妮那种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就特别细腻,一下就把学生给吸引住了。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欣赏水平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其参与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拓展阅读课堂。 二、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氛围 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课文《伯牙绝弦》的最后一句话。 当课文讲到最后,孩子们无不为俞伯牙、钟子期之间互为知音的真挚情感而感动,孩子们在我创设的情境——子期墓前,替伯牙说着心里话:伯牙曰:“子期死,我心亦死。鼓琴已无谓。世上无知音,谁人懂我心?君既离,为何鼓?” “子期死,伯牙鼓琴,又有何用?伯牙所念,又有何人得知?知音难觅,得而复失,心中乃无望,鼓亦死,乐为谁?乐为谁?何人听我琴?高山流水,谁人知我心。终身不复鼓又有何妨?悲!”……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自然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三、填补文本空白,开发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召唤着我们去想象未定的空间。从语言空白处入手,激发想象,利用文本情景进行阅读拓展训练,可以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课堂上,一个孩子轻轻读着《老人与海鸥》中的这段话: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教室里静极了,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所有的孩子再一起读,我听到的仍然是伤感,我不禁问自己:“难道老人遗像中那默默地注视仅仅是因为伤感吗?”我特别想说点什么:“老人静静地看着他这些可爱的儿女们。那是独脚,老沙也来了。”突然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独脚,你的脚伤还没有痊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老沙你年龄最大,一定要带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公主还小,你要替我照顾好她……”我的心被孩子们的话揪得紧紧地。是啊!亲人间的生离死别,除了伤感,更多的是牵挂、是不舍、是放不下。当孩子们再读这段文字时,我已听到了老人那默默注视的深意。“默默注视”只是一个简单的词,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补白去扩充、去挖掘,让这个词所体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由此而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18263832.html,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巫超君 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07期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如今,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因素,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以写固读,读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拟题目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功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让人耳目一新,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学生自拟习作题目时,往往因为对拟题不够重视或者没有掌握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导致所拟的题目不是偏题就是离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以事件命题的课文,有《大自然的启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以人物或动物命题的课文,有《乌塔》《卡罗纳》等;以事物命题的课文,有《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等;以时间命题的课文,有《中彩那天》等;以地点命题的课文,有《长城》《桂林山水》等。把这些课文的题目归类罗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拟题目的方法,并在写作中尝试用恰当的方式确立习作的题目。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拟定题目。在作文讲评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习作题目串成一段话,在全班学生面前深情地朗诵:“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人夸《挺身而出的英雄好汉》《让座的老人》,更有人《难忘那位清洁工阿姨》。不要问《你的勇气在哪里》,《请伸出你援助的双手》,让《血在脸上流,暖在心中淌》,让浓浓的《邻里情》《师生情》,《温暖》着你我的心田。人人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起《慈母情深》,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母爱似水》《母爱深深》《母爱如温暖的春风》,让李丹祺、江梓明对《妈妈的手》情有独钟,让官心《“我”想做妈妈的妈妈》,愿我们的母亲幸福安康。然而,张立希认为《谁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看那《大雨中的父与子》不正诠释了《父爱如山》吗?还有那《雪中送‘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愿《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此一来,学生知道了作文题目原来可以这样生动特别,可以拟得这么精彩! 二、模仿练笔是读写结合的基础 这种练笔主要是根据课文提供的某一方面知识或内容进行类似的练笔,可以是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或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很有特色,那就作为重点讲,然后让学生观察冬天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的外貌,指导学生写一个片段《学校门前》。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桑娜复杂、矛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18-12-19T17:18:46.12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12期作者:占光华[导读] “有效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崔峦说过: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准确深入的理解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三是灵活机动实施教学过程。 江西省乐安县第五小学占光华 “有效教学”,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崔峦说过: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是准确深入的理解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三是灵活机动实施教学过程。 一、深刻把握文本内涵 教师要用心触摸文本。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要大胆解读文本。朱自清的《匆匆》,那个时代的处境,朱自清的朦胧笔触,现在的学生如何读懂,我们又该如何引导?1.找准一个切入点。课文开篇便有一段景色描写,因此,将“触景生情”作为一个突破口,循着朱自清的设问句层层推进,会给人一咏三叹的感受,且发人深思;2.创设一个情境点。朱自清在房内踱步,那愁绪不正是彷徨心境的表露无遗吗?三种样子均因“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而起。这一意境与课本插图不谋而合。于是,三次复现课本插图,抓住样子,三次叩问,回旋复沓,这样的情境正是文路、教路的和谐统一;3.明晰一个训练点。咀嚼《匆匆》,不得不叹服用词之准确,语言之精妙,排比、拟人、比喻、设问、叠词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品语言、学语言、用语言应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于是,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抓住关键词(溜)、句(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品味其妙处,用想象来丰富,用朗读来体验;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揣摩其特点,练写排比句;第四自然段的六个问句,链接背景资料采用情境引读体会出问的用处及妙处,达到深文浅教的效果。这些策略的实施让学路与文路、教路整合一线,相得益彰。 二、创造进行教学设计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围绕目标,容量适度。如果我们仔细解读教学文本,会发现它的教育因素十分丰富,但必须有所取舍。取舍的标准,宏观的来说是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对照年段目标,我们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具体的来说是我们设定的整篇课文的目标和课时目标。根据目标决定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下决心舍去。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效果”,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 其次要做的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课堂上较多见的是浅表层面的推进,较少见到抓住一点深入开掘。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要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至少也是在某一方面有价值的语料。这种语料一般是语段,至少也应是句子,避免孤立地抓几个词语。选取的“点”不一样,教学效果差别就很大。“点”应当置于整体之中、联系整篇课文的来细读,避免脱离整个文本来研读。 最后要注意立足文本,恰当拓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是,过多地引进大量课外材料,甚至有的离文本很远,只会削弱和冲淡文本的教学,最后落得两败俱伤。例如:《江雪》要感受作者借诗中的人物表现自己清高孤傲的品格,需要介绍柳宗元的经历。那么,《泊船瓜洲》需不需要介绍王安石二次为相的背景?让小学生读这首故事,感受他的思乡之情以及锤炼字句的写作态度已经足够,不必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 三、注重阅读教学过程 亲历阅读,自主感悟。阅读是一种个体活动,既不能用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也不能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以为某个学生的发言就代表全班学生的理解水平。阅读必须让每一个学生亲历过程。阅读不能只是了解事实或知道故事情节,还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任务的情感,感受作家创造的形象,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并通过讨论,交流自己和文本对话的感受、收获。 亲历阅读过程就不能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认真地做作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要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牵着学生匆匆忙忙往前赶。阅读教学过程多用归纳法还是多用演绎法?现在不少课先让学生得出一个概念,然后再到文章中寻找表现,这就把原本完整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把生动的文学形象变成了抽象的概念,阅读过程变成了乏味的“理性分析”,学生根本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其实,在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想,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形象比形成概念更加重要,至少也要在充分感受形象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过早地抽象概念不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以学定教,顺势而导。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而不是一味死守既定的教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正视他们的困惑,重视他们的发现,鼓励他们的创造,灵活应变。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是指课文不同,采用的方法就应当有变化,不是“千篇一律”。 “因人而异”是指班级不同,学生个体有差异,我们的教法有变化。“因人而异”还指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要明白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千人一面”。 阅读教学无疑应当以读为主,注重讨论与对话。在阅读课的课堂上,我们希望学生经历初读、复读、熟读、美读的过程,在读中体察和感悟,希望有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用诵读来传递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要和思考结合,这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想象补白感受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长泰县实验小学严文莉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工作,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临死前的严监生》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物”这一单元,讲述了严监生临死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吴敬梓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经典之作。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反复朗读、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如果说本文的语言具有特色,那么也是人物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点就是通过动作、神态想象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补白人物心理活动的文

字,丰富语言积累,感悟其吝啬。 二、案例呈现: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1:吝啬 生2:爱财如命 生3:守财奴 …… 师:严监生在临死前的哪些行为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 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一个人的动作往往是他内心活动的真实体现。不信,我们就通过严监生的动作揣摩他的内心世界,明白了他的心思,你对其吝啬形象的感受也就越深刻。 (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读得真好。他一连几天都说不出话来了,他一定有无限的话想说,到底有多少话想说呢,他想说: 生:自由猜测说严监生想说的话 师:同学们,注意,说话时要有称呼,语言要符合人物特点,想象当时的情境。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引起我的注意,这学期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抓住一些时机多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活动。 一、抓住机会,进行读写训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读中补写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运用的“活”的语言。读中仿写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读中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① 延伸情节 延伸情节,续写精彩。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② 角色转化 角色置换,提升感悟。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言语表现,这种表现有外显性和内隐性。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说而未说出的空白点,顺势给学生提供补白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置换角色的体验,把作者未曾言说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读中抒写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让学生抒写感言,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充分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写感言,是对文本的纵深挖掘,学生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实的语言文字。塑造精神和培育情感的同时,“写”为阅读教学增添了亮

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途径

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途径 发表时间:2018-12-26T15:30:38.5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期作者:黎文洁 [导读] 如何开展有效的拓展阅读,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其视野,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黎文洁(龙台镇中心小学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拓展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一股潮流。如何开展有效的拓展阅读,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其视野,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9)01-0054-01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文章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阅读并获取知识,帮助其丰富语言积累,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提升其写作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欣赏水平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激发,调动其参与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语文拓展阅读课堂。 例如:小学生一般都很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读物,如《少儿科普知识》《童话寓言故事》等,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也可在班级设置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认为较好的书籍带入图书角,与其他同学进行传阅与交流,增强其互助、交流的机会,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如一些相关植物方面的阅读材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校园,近距离地观察植物,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观察中领悟阅读材料的内容,并在自由讨论中获取新知识。 三、善于阅读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师应善于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激发其进行拓展阅读的热情。而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之中,学生也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内涵。 例如:在《二泉映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播放《二泉映月》这个经典乐曲的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和绘声绘色的描述,讲述一下瞎子阿炳及其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此曲的由来,体会瞎子阿炳用自己的琴声向世人诉说的内心情感。此时,学生也会置身在阿炳的故事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基调。 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很自然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阅读积极性,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体会阅读的精彩。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合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拓展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注重拓展阅读的多样性,重视多样化阅读类型的加入,让学生的阅读信息达到全面性发展的目的。而伴随着信息化社会进程的脚步加快,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信息量大、类型广泛、较强的检索功能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优点。网络信息能够为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增强其便利性。因此,小学生的拓展阅读也可以向网络化方向不断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网络型拓展阅读加以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突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培养其对内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不断提升其思维概括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化教育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的关键。良好的拓展性阅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思维空间的发散与拓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与探索,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实现阅读拓展教学的高效性,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明,蔡文丽.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1(81):50. [2]石存新.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途径[J].快乐阅读,2015(12). [3]贾晓丽.谈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途径[J].俪人:教师,2016(5):136. [4]刘同金,王玉霞.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J].读写算:教师版,2015(46):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