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的教文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从时代背景简介中渗透德育

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介绍时代背景是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教学中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国。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割地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却敢怒不敢言。从学生们的神情中,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对清政府和侵略

者的憎恨,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激励。二.从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把握文章内容必先从课题入手。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解题。问:什么叫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崛起作何解释?生:为中华的振兴读书。学生对课题的把握,了解了周恩来伟大的爱国情怀,自然而然发出敬佩的赞叹,此时,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三.在自读自悟中渗透德育

优秀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让学生去自我感悟,寻找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我让学生首先自我感知。问: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状况,自觉会产生一种悲愤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怀又一次加深。四.在课文分析讲解中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两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文本为依托,潜移默化的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我主要从以下几个重要的句子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了你的心。通过表情,我们明白了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我们感到气愤。

2.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很伤心难过。这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她此时能指望的只有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

把她训斥了一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愤怒个不幸的妇女。

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干什么?——惩处那个洋人。

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分析,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当时中国的状况,中国危机之重,寻求途径改变现状迫在眉睫。通过理解,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愿望更加强烈,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弥漫在整个课堂。

教学之以教书育人为目标,教育不仅仅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教学更不可把两者分离开来,相反,我们需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德育渗透高中语文学生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

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

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

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创新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

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

么特点……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

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文章,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的熏陶。身残志坚的霍金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至诚友爱的韩愈,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屈原的《离骚》让学生知道了高洁自守,爱国忧民,学生的德行深受其影响;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不再厌学,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二、教学中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语文课堂应注重“写作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写

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1 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加强阅读,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

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①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②鼓励学生读《二十六史》、《诗经》、唐诗宋词、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③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本校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白求恩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

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德育氛围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1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

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

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

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明确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

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沈括的《活板》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的课本等书籍是怎么印刷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思考:我国古人是怎样印刷书籍的?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活版印刷术的介绍,从而教育学生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骄傲,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分析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再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的赤诚之心。

4、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一个人的素质像座冰山,露出水面容易被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小面积,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一个大面积——进取性、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可作德育教育的诱机。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对这些教材,或深追细究,以“渐入佳境”,或质疑讨论,以明辨主旨。初中教材《荔枝蜜》是一篇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高尚精神的讴歌之作。教学时,可把注意力放到对劳动的认识上,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劳动是平凡的,但精神是可贵的。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如举办读书会、朗读会、话剧表演、古诗鉴赏等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 【篇一: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案例】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正如“道非文不著,XXX不生”所表达的,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 育之间有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行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严格筛选,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和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学生在研究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道德情操和思想行为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合文学和道德教育。 教学案例:

一、在审题和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核心,我在每节课中都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两个环节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研究,再播放电视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壮士们的英勇气概。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勇敢和无畏,以及是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这样既利用教材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传达了缅怀先烈和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和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我的德育课堂案例——《梦圆飞天》 宁夏路第二小学刘伟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梦圆飞天》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梦圆飞天》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成真的喜悦与激动,还有无尽的自豪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飞天前——飞天时——飞天后”三大块,通过朗读、感悟练说的方式进行组织课堂并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过程如下: [片断一] 师: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在等待着什么?生:(齐)等待着“神五”上天。 师:那有哪些人来了?他们的心情如何呢?(指名读这一节) 生:有与杨利伟朝夕相处的教练,有一些专家,还有少先队员们,他们非常激动和高兴,因为这是中国载入史册的一幕,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与发展,令人期待,令人喜悦。 生:可能还有杨利伟叔叔的家人也来到了现场,他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杨利伟能成功,祝愿中国能成功! 生:还有许许多多热爱祖国,关心杨利伟的人都在关注着,虽然他们可能不能到现场为“神五”送行,为杨利伟送行,但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挚诚的爱国情。

师:说得多好!带着这份心情,一起来读。(齐读) 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份“情”呢? 生:“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时的天气十分寒冷,但人们却“从一大清早”就来到了这里,说明他们对此事的关注程度是多么得深。 师:是啊,如此凛冽的寒风,吹冻着每个人的身体,但冻不住的是人们那颗爱国心,那颗民族的自豪感,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啊,你来读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来解读文本,让每个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为什么“人人脸上写满喜悦与自豪”?那皆是因为他们爱着这个“家”,所以他们无惧寒冷,来这里亲眼见证中国的强大,这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并为之自豪。 [片断二] 师:“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读得比较紧张、迫切)你们听到那急促的呼吸声了吗?(生:听到了。)从那呼吸声中,你们仿佛听到了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有人紧握着双手,嘴里不停地喃喃道:“一定要成功啊,一定要成功……” 师:还有一分钟就要发射了,杨利伟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显得非常地冷静从容,他知道,作为军人在这关键时刻一定要镇定,不能辜负祖国、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必须成功。 师:还有十秒、九秒、八秒……还剩一秒,这时每个人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场中的人还有谁,他们会想想到什么? 生:杨利伟的儿子紧紧地盯着“神五”,他坚信爸爸一定会完成这一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健康心理,不仅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一些德育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案例一: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如讲述一些关 于文明礼貌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文明礼貌的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老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长辈,培养孝敬师长的美德。 案例二:利用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课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教学 《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欣赏诗词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 热爱之情;教学《小时候的船》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童年时的快乐与美好,培养对纯真、快乐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 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案例三: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公民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培养 公民素质。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启发学生 关注生态环境,提倡节约资源,保护自然。在教学《一粒种子的力量》这篇课文时,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美德,并通过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行为。通过这 些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 会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课程融合育人”精品案例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而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再者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一、介绍时代背景、审明题意中渗透德育 一篇优秀文章,题目是关键,课题也往往是文眼。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探索题目背后的故事,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课文时代背景,更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在教学《伟大的出征》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题,思考为什么出征出征干什么什么样的出征才算得上是伟大的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了解到神五飞天,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为了这一天,我国人民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他是国人的骄傲,是神圣的,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划时代的领域。从而让学生感到作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的教文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将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从时代背景简介中渗透德育 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介绍时代背景是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教学中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英、法、德、意等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贫穷落后,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欺负我国。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割地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常在中国人自己的领土中却被外国人欺辱。大家却敢怒不敢言。从学生们的神情中,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对清政府和侵略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第一篇: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期行》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的熏陶的载体。下面我就以《期行》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 《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讲的是东汉时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的故事。二人本约定正午,可过了正午友人未到,太丘独自离开,友人到了之后,见到太丘七岁的儿子元方,怒骂太丘,元方据理力驳,友人惭愧,欲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 同学们在疏通文意后,我适时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1、本文出自“方正”篇,在本文中指的是谁?从哪一句可见其‘方正’?同学们认为太丘舍去和元方对友人的驳斥,可以看出陈氏父子的“方正”,因为做人要讲究诚信,待人要讲究礼貌,友人做为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更应做出榜样。 2、友人“下车引之”表明还认识到错误,表示了歉意,而元方不理,你认为元方做得对吗?学生议论纷纷,讨论十分热烈,形成了两种十分鲜明的观点:一种认为元方做得对,对待一个无信无礼之人,不值与之为伍,一种认为友人已认错,就应给人改错的机会,元方既然指责友人无礼,就应对父亲的友人以礼相待,否则自己也就成了“无礼”之人。在同学们激烈争辩之后,我没有选边站,而是适时引导,元方只有七岁,不能强示一个孩子如何去做,元方面对友人对父亲责骂,生气不理亦在情理之中。 3、学过本课后,大家有什么感想?明白什么道理?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做人要讲究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就要信守诚诺,有说待人要有礼貌,知错必改。 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二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_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案例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不 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通过各种案例和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念。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案例,希望能对广大 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案例一:通过阅读故事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比如诚实、友善、宽 容等。有一次,我选择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小马因为一时贪玩,跳河玩耍,导致了妈妈的担心和后果不堪设想。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个 问题:小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妈妈会担心?为什么小马的行为会导致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讨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辨,逐渐意识到了行为的后果和责任意识,从而在情 感上认识到了诚实和守约的重要性。 作文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经常通过 作文写作引导学生表达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与理解,促使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高尚的情感。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我眼中的好人》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们描述身边一位值得尊敬 的人,描述他们为什么会尊敬这个人,以及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个作文题目,我想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助,从而培养 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心,使他们认识到了身边好人的可贵和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课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好机会。我常常挑选一 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要求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真情流露表达出对人生、对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小草》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们在朗读时,通过生动的语调和饱 满的情感,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重,引导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从而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这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在快乐中感悟到了美、善 与爱,从而在心灵上得到了锻炼和陶冶。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享,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一件难事,只 要我们善于利用故事、作文、课文朗读等教学资源,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和感悟,就 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到美好情感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以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 生们营造更加丰富多彩、高尚美好的语文课堂,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愿我们的孩子们在美好的语文世界中,茁壮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阳光少 年!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学背景】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5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5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第1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育 手段,而课外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教师通过积极的 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有效 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 的意志力,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但是,书也有“好”、“坏”之分,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够使学 生真正的通过课外阅读获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思 想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积极的为学生推荐各 种优秀的读物,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 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特别是要让 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1]。例如,有些学 生喜欢阅读一些谈情说爱的书籍,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 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提高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 充分的感受相关书籍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 正确的阅读习惯,避免一味的阅读情节曲折的书籍,而是要能够阅 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有益的感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且,教师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订阅各 种报纸、杂志,促使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很多的课文的中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段言简意赅的话语进行概括。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内容,对其进行重点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记录,并时常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牢牢的进行巩固[2]。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正式上课之前,引导学生共同朗读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并将其进行记录,还可以将其写到黑板的角落上,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报的醒目位置,每天写下一条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对其含义进行讨论和分析,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每天为全校的师生播放一条名言警句,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通过环境对学生产生影响。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第2篇

语文德育渗透课例三篇

德育渗透课例 --------五年级上册古诗"游子吟"教案 **中心校*瑜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感受母亲博大的爱,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4.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语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前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呀,母亲的爱,是神圣而伟大的,古今中外,好多诗人都满怀真情,写出好多赞美、讴歌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

二.学习"游子吟" 1、教师*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写的这首"游子吟"。 2、今天请同学们按――“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附自学提示:步骤要求方法 〔1〕朗读读全诗注意读音 〔2〕细读懂词义看注解 〔3〕译读直译每行诗意 〔4〕通读串诗意意会、串讲全诗 〔5〕品读悟情境品评、领悟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五读学诗法〞自学本诗。 3、好,自学到这里。 ①指名读;生齐声朗读全诗,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②结合齐读情况,指导读准字音、停顿和重音。 4、学生讨论对诗中词意的理解: 5、把上述词意带入诗中,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同桌互说互听,再指名说给大家听。〕 6、指名朗读全诗并说说全诗大意。小组讨论全诗意思,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说,注意词序的变通、句意的完整、过渡衔接和语气的把握。 7、总结全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哪里写得好"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通过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吗?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1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一夜的工作》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各处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由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既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又是在当前课改形势下一个崭新重要的课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语文德育渗透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1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2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篇3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篇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姚集中学刘立 二〇一四年三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文育人,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 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陶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我仅就《骆驼赋》一课浅谈一下是怎样进行德育渗透的。《赂驼赋》是一篇震撼人心,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作者借物喻人,通过对顽强坚忍的骆驼和英勇献身的驼工刻画,热情歌颂了珍爱生命,为抢救国家公共财产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以及为勘探和开发油沙山而献身的烈士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物质的热爱之情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在教学中,我分别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1 、从简介时代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本文叙述的是1954 年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简介这一内容时,我把事先搜集好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图片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在那个时代, 我国石油工人都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分析细节中进行渗透 本文作者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而是通过感人的细节展示人物美好的心灵,因此,在分析本文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时, 我抓住细节描写分析这一环节,随机进行德育渗透,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时,驼工向队长?

苦 苦哀求?, 当骆驼顽强地支撑起前蹄,毅然站了起来,?迈着沉重但充 满无限希望的驼步,一步步向勘探队走来时⋯⋯” 和他跪倒在地?紧紧地抱着队长的双腿?? 失声大哭?那些细节,来充分感受驼工那金子 般善良的爱心,通过对?他的上衣袋中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 一个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他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这个细节描写 分析,了解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从中认识到小人物也有大境界。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震撼。 三、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骆驼赋》一文环境描写着墨不多,但紧扣主题,烘托了人物的心灵。如?1954 年,当第一支石油勘探队踏入这浩瀚的生命禁区时,运载物资、陪伴他们前行的只有‘沙漠之舟’——骆驼?和?远处绵延起 伏的阿尔金山?? 那被风沙撕裂的道道褶皱???‘? 苍苍戈壁,戈壁苍苍, 只有沙砾,只有沙砾?——这些描写,在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时,我先 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和点拨,得出 这些环境描写暗示了工作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面临的困境,烘托出石油工人不怕困难和本文主人公义无反顾,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渗透思想教育。 四、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本文内涵深刻,叙事生动,并于叙述中融入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我在本文教学中根据文章特色将指导朗读贯穿始终,尤其是抓住那些表现力很强的细节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段落,如?我也仿佛听见范介民说:我永远和骆驼同在了??’ ??不远处——永垂不朽 ??31 年了,他和那峰骆驼一直走向我们心灵深处?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使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从教学案例出发,将德育渗透与高中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探讨不同课型中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一)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永远的学校》。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天,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你上了四、五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 • • • • • • • • • • • • • •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在品德和人格上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表现之一为价值观由萌芽到初步确立。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深入渗透德育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此谈一点本人的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格魅力,树立个性化理想。说到理想,在好学生那里比较清楚,就是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受夸奖长大的孩子也伴随有傲慢、危弱、虚荣等倾向,所以他们的理想未必能够顺利实现。 案例一:05级高一有位学生王某,第一次考试是全级第一,上课时的反应非常突出。后来由于生病,成绩退步后,就老请假来逃避。虚荣让他没能走出低谷,后来很遗憾只上了一个高职。在遇到意外和起伏时,没有把握好自己,所以,坚韧的品质才是理想的重心。

另外,我们的学生中学困生为数不少,考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遥远,一般的情况是接手家中的生意,或者学一门技术,基本上是到外面看几年然后回家乡生活。所以,成为一个有沟通能力、勤奋乐观的人是令人向往的。 由此看来,理想的内容之一是: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关于这一点,语文教学中人物生平、性格等内容可深入挖掘。 我们的.学生,由于地方文化的浸染,有一定特点:盼望被肯定,被接纳;有热情才有劲头。 案例二:在上《陈奂生出城》时,安排了自由朗读的环节。虽然是小说,可学生读的非常投入,我记得有一位叫陈某的同学,眼睛近视,伏着身子盯着书:“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读着读着他把书拿起来,坐直身子来读:“他只有自卑,他只好羡慕,他不知道生活中还有精神生活这个名词……”他眼睛闪着激动的光芒,肩膀随着节拍在动,我的确被充斥在其间的底蕴感染了,阳春白雪是一种高雅的境界而通俗也大有人间乐趣,谁说我们的学生一天大呼小叫,油里油气,内心就没有过感动没有过激情呢? 具体的夸奖会让学生很受鼓舞 爱是教育的根基学生各不相同,但每个个体者是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个性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他是从弱者(学生)出发的意识。高二(1)班梁某同学在一次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中说:既使在一个家庭里同,幸福也是要用行动去争取的。学生愿意改错的,要给他机会,孩子就是孩子,每一个成长中的问题都是孩子发展的机会,要尽力宽容和应凉解,因为一切成功的要素中,胸怀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舞台。当然,宽容不是不闻不问,而是需要定期不定期的沟通努力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藉此为他的人生导航。 “教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育人”成果的取得,有赖于教师对学生们循循善诱,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以平等、平和、平易的心态对待学生。

2023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十四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篇一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 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一、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 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一些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典型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典型案例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的心目中,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下面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还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背影》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常见的德育渗透方法之一――于无声中传真情。 语文课堂教学对字、词、句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文章词句、篇章的反复咀嚼、揣摩中发扬课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云体味、感受,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完全投入到文章真挚的情感当中去,受到更深层的教育。这种教育如春风细雨般,不露声色,不着痕迹,悄悄地滋润学生心田。 如《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要不断剖析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的特点。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又如《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从而既感受了老班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