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虚与实的转换
略论英译汉中的转换法

略论英译汉中的转换法摘要:英语和汉语在用词、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在英译汉时恰当地进行词类、句型的转换,能够使译文自然通顺。
关键词:英译汉;转换;词类;句型英语和汉语在用词、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因此在英译汉时,对相同之处可采用一一对应的直译法,而对相异之处则需要进行“转换”处理,即采用转换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达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进行转换。
笔者就常见的几种“转换”做一点浅谈。
一、词类的转换词类转换法是英译汉中常用的方法和转换技巧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及优点就是无须借助词缀便可实现词类的转换。
在译文中巧妙地转换词类,可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但也要遵循“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一)英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转换为汉语的动词1.名词转换为动词:在现代英语中,名词出现率较高,使用范围广。
通常可将含有动作意义;由动词派生出来的以及有些后缀为—er的名词转移为汉语的动词。
The sight of the photo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看到那张照片使我想起了童年We are enemies of all wars. 我们反对一切战争。
Londoners are great readers. 伦敦人非常喜欢阅读2.介词转换为动词:英语中常用借此来表达动作意义,在汉译时下述几种情况可将介词转译成动词:> 在作表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常转译为动词,而连系动词则省略不译。
I am all for the proposal. 我完全赞成这个建议。
> 在作目的或原因状语的介词短语中,介词可以转译为动词。
It is our sacred duty to support their just struggl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支持他们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斗争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英译汉翻译技巧4主语转换

英译汉翻译技巧4主语转换1.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1)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原文:It can also be hard to choose cloth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both indoors and out.译文:很难有既适合室内又适合户外温度的衣服。
分析:整个句子为了避免头重脚轻,用it做“形式主语”,原来的结构是 to choose cloth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both indoors and out can also be hard。
(2)用作虚义词,代替的主语是难以言明的现象或情形,如用表示自然现象、时间、空间以及用于惯用语之中原文: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want to be safe.译文:我们想要安全自然是不用说的。
分析:It在此句中表示难以言明的情形。
(3)强调句原文:But it was Ransom Olds, a decade earlier, who had come up withthe idea of an assembly line to boost production of the Olds Curved Dash.译文:不过比这早十年,兰塞姆·奥茨(Ransom Olds)就已想出用装配线来提高奥茨Curved Dash车的产量。
分析:这句话是强调句。
强调句的结构一般是It is (was)+ 被强调部分+ that (who) + 句子其他部分。
2.不说出施动者英文常用被动样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表达法。
原文:However, it is believed that use is being made of the WRDMAP Training Facilities established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Management Bureau.译文:然而,我们相信 WRDMAP 项目的培训设备仍在石羊河流域管理局使用。
浅析英汉翻译中转换法类型及运用

浅析英汉翻译中转换法类型及运用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英汉翻译中必然存在不对等的问题,这给英汉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基于这一思考,本文从转换角度出发,运用大量例证来分析在英译汉中存在的词类及句子成分转换的可能性,从而解决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词类、句子成分的不对等问题。
关键词:英汉翻译转换法类型运用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把英语句子中的词性、句式一一对应照搬过来,则汉语译文会变成英式汉语,读者不易理解或无法理解,译文不通顺不流畅且带有明显的欧化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应用词性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的翻译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词性的改变,而且包括词性作用的改变和句子词序的改变。
如原文中的名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原文中的介词可以转换成译文中的动词等,反之亦然。
例如:1)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Africans of their extremely poor and backward,living conditions has prompted them to take resolute measures and create new ones.如果不改变词性,这句话可能会译得很拗口,不堪阅读,如: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对于他们非常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的日益觉醒促使他们采取坚决的措施,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如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将名词awareness 译为动词“意识到”。
同时将形容词growing 转换为相应的副词,其它部分也作相应的变化。
改译为: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已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异常贫穷落后,这就促使他们奋起采取坚决措施去创造新的生活条件。
2)Joseph beheld my style of cooking with growing indignation. (Wuthering Heights)我的这种做饭方式叫约瑟夫越看越冒火了。
翻译-英文和中文差异

In order to talk bout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o discuss questions such as whether it has a beginning or an end, you have to be clear about what a scientific theory is. 译文1: 译文1: 要谈论宇宙的本质和谈论它是否有开端 或终结这样的问题, 或终结这样的问题,人们必须弄清什么是科学 理论。 理论。 译文2: 要探讨宇宙的本质、研究宇宙是否有始 译文2: 要探讨宇宙的本质、 有终之类的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 有终之类的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科学 理论” 理论”。
6.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 6.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借助想像与持不同意见的人进 行辩论,是个很好的办法。
7.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 7.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 I am forgetting how to speak French. 我开始忘记如何讲法语了。
英汉双语
英语和汉语之间确实有十分切合之处 如: 吃一堑, 长一智。 吃一堑 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但中文和英文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中文和英文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需要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打破原文结构,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打破原文结构,重新组 织语言。 织语言。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It was so cold that the lake was frozen up. 天气冷,湖面都结冰了。 天气冷,湖面都结冰了。
汉译英翻译实践中“虚实原则”探究

文化长廊汉译英翻译实践中“虚实原则”探究李杰 外交学院摘 要:在汉译英实践中,笔者发现掌握翻译的“虚实原则”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虚实原则”,以及通过案例论证“虚实原则”的重要性。
在开展大国外交新的时代背景下,译者掌握“虚实原则”,可以让译文输出更加准确,不易引起歧义。
笔者也希望此文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翻译维度,以期为汉译英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译英;虚实原则;译法研究;翻译理论作者简介:李杰(1996-),男,汉族,安徽巢湖人,外交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162-01一、前言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准确地把握源语(即汉语)的虚实度至关重要。
尤其在开展大国外交的时代背景下,译者需要正确地理解源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发出中国声音。
而实现如上目标,需要译者熟练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思维差异, 以及具备超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要对中英两种语言形合意合、高低语境的语言差异了然于心。
当然,这些能力都要求译者注重翻译的合理度;笔者希望,通过介绍翻译的虚实原则,可以对提升译文合理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虚实原则”的定义关于翻译理论的探讨,学术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在翻译实践中,“信”和“达”究竟哪个更重要,“归化”和“异化”究竟谁更胜一筹,向来都是国内译者争论的前沿。
国内著名翻译学者许渊冲、钱歌川、张培基等前辈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观。
于此,笔者强调的是翻译中的“虚实原则”;目前学术界对于译文虚实的讨论一直都有,但很少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单独阐述。
“虚实原则”,在本质上还是归因于两种语言的差异。
中文是高语境文化,注重语言的意合,主要信息往往掩藏在字里行间;而英语通常属于低语境文化,注重语言的形合,语义往往需要见诸于 语句表达。
在这种差别上,难免会有中英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汉译英实践中,中文表达通常注重意境,更多强调字面以外的意思,如果不注重这种表达的虚实度,轻者译文显得蹩脚,严重者会引起对方严重歧义,甚至词义扭曲。
英汉语“虚实”表达对比研究

英汉语“虚实”表达对比研究作者:王向东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9期“虚”与“实”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虚”往往意味着“空缺、虚幻”,而“实”则意味着“真实、实在”。
本文就英语和汉语表现形式的虚与实进行对比研究。
英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文字的生成与语言形态结构和语法结构各异,加之英汉民族各自所持的哲学观念、思维形式不同,采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与修辞频度,使用不同的语篇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英语的“实”和汉语的“虚”的状况。
一、中外哲学思想之虚实研究不容置疑,文化与语言“血肉相连”、“息息相关”。
《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而特定语言反映特定文化特征。
陈定安认为:“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
民族文化和哲学却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法以及其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研究思维不研究各个民族的哲学观就不能深刻说明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的表达就是特定哲学观(世界观)的反映。
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哲学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
“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在哲学上,中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
王向东认为:中国人讲究顺其自然、重形象思维、重直觉、重模糊、重经验、重身心统一,而西方人追求人物两分、重逻辑推理、重清晰、重论证。
从上述对比来看,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中,中国哲学重“虚”的成分多,西方人重“实”的成分多。
就宗教文化而言,“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技巧

In sc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state a law or a principle accurately. 在科学方面定律或定理的准确叙述十分重 要。 With slight repairs, the machine could be in motion. 只要称加修理,这台机器便可以运转。 From the front, back and both sides we kept a strict watch on the enemy. 我们在前后左右严密地监视敌人。
Exercis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 system of states shall not be an obstacle to their approach and cooperation.
国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应妨碍彼此的接近与合 作。 It is our goal that the people in the undeveloped areas will be finally off poverty. 我们的目标是使不发达地区的人民最终摆脱贫 困。
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技巧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 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英译汉 时常常有必要改变表达方式,使译文 通顺流畅、地道可读。这种变通技巧 就是转换法(shift of perspective)。转 换的形式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7种: ①词类转换,②句子成分转换,③表 达方式转换,④自然语序与倒装语序 转换;⑤正面表达与反面表达转换, ⑥主动式与ey had a dozen children, six boys and six girls, in seventeen years. 在17年中,他们生了12个孩子,6男6女。 (5) She has been a widow only for six months. 她丈夫死了至今才不过半年。 (原文是从妻子的角度加以陈述的,而译文是从 丈夫的角度加以陈述的。如果不改变表达方式, 而搬用原来的表达方式,那译文就是:"她只当了 6个月的寡妇。"这就会给人以错觉:她很快就改 嫁了。) (6) ──Is there a special rate by the month? ──Yes, there is a 10% discount. ──按月计算有什么优惠吗? ──有,可以打9折。
英语翻译之词类转译法

名词→ 转译成动词
再如: Xu Beihong’s paintings of horses are exceptionally good. 原顺序:徐悲鸿的马的画像特别好。 改为:徐悲鸿画马画得特别好。 试译: Insulin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The government call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technical schools. 政府号召建立更多的技术学校。
名词→ 转译成动词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英含有动作意思的名词转译成动词。 如:The thought of fat meat makes me sick. 一想到肥肉我就恶心。 A view of the villag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tower. 从塔上可以看见这个村庄。 Tom looked his good-bye at the garden. 汤姆看了看园子,跟它告别。
1、英语中很多名词派生的动词或由名词转用的动词,在汉语中往往不易找到合适的动词,这时可以转译成名词。 例:The earth is shaped like a big ball. 地球的形状像个大球。 His speech impressed(使…印象深刻) the audience deeply. 他的演讲给听众的印象很深刻。 Socialist revolution aims (瞄准)at liberat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中虚与实的转换英汉翻译中虚与实的转换:英语用词抽象概括,词义虚化手段多样。
而汉语则用词具体,语言形象。
二者在表达上的这种差异决定了英译汉时必须进行动静之间、虚实之间的
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满足人们表达上的某种需要。
而汉语则缺乏相应的词义虚化手段,因而常常使用具体的表达方式。
与英语的措辞抽象,含义晦涩相比,汉语以用词具体,表意清晰,语言形象而著称。
所以,在实际翻译中,通常要进行
动静之间、虚实之间的转换,将抽象向具体引申,从而使译文语言地道自然。
英语中虚化、抽象的表达首先是在于大量抽象名词的使用。
像这一类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抽象名词,转换
(2)His arrogance sent him into isolation and help lessness.
译文:他的傲慢态度使他孤立无援。
(3)Not to educate him (the child) is to condemn him to repetitious ignorance.
译文:不对儿童进行教育,就等于让他沦入永远的
(6)The least alarm of their movement would bring the enemy upon them.
译文:只要他们在行动中露出一点惊慌失措的样子,敌人就会向他们猛扑过来。
(7)She stopped listening. She felt as though she had been slapped to the extreme outer edge of life, into a
其次,对于英语里的那些由动词添加名词词缀而派生出来的抽象名词,或直接由动词转用作名词的词语,因其本身具有动作的含义,可以在进行英汉转换时,直接使用其动词形式,以动代静,以实代虚,从而避免固守原有的语言形式造成的语言生硬及不自然。
(1)He felt the need of a breath of fresh air and a drink of water, but did not venture to stir.
译文:他感到想呼吸点新鲜空气,喝点水,但他不
译文:政府呼吁建立更多的技术学校。
(4)I marveled at the relentless determination of the rain.
译文:雨无情地下个不停,我感到惊异。
(5)We also realized the growing need and necessity to industrialize certai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译文:过去我也常常有点胡思乱想。
(9)Tell us what happened. We’re all ears.
译文:告诉我们出了什么事,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呢。
(10)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
(2)“Would you hook me?”she said.
译文:“你替我扣上扣子,好吗?”她说。
(3)Then I told what a tall z, upright, graceful person their great-grandmother Field once was; and how in her youth she was esteemed the best dancer…
译文:然后,我告诉他们,当年外曾祖母费尔德个
译文:众所周知,过度肥胖或消瘦肯定是不健康的。
(2)Nature has no kindness, no hospitality, during a rain.
译文:下雨之时,大自然对人类毫不容情,似乎不让我们有容身之地。
(3)TV dinners are cooked and often served on throw-away trays.
的态度。
(6)A foretaste of the seriousness of incivility is suggested by what has been happening in Houston.
译文:休斯顿所发生的情况预示:如果不讲文明,将会产生何种严重的后果。
(7)Society then had not lost its exclusiveness nor its brilliance.
eyes of the wild spring flowers by the roadside.
译文:脚下柔软而有弹性的湿草,路旁春天的野花微妙的笑容,都给他以一种喜悦的感觉。
(2)So we drove along between the green of the park and the stony lifeless elegance of hotels and apartment buildings.
译文:车子朝前开着,一边是青翠的公园,另一边
译文:至少我听出里屋有喋喋的说话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厨房用具)
(2)He cooks to perfection.
译文:他烹炸煎炒样样拿手。
(烹饪)
形象性词语以具体象征抽象,使语言生动传神,充满灵性和生气。
汉语中虽抽象词语缺乏,却拥有着非常丰富
(2)Due to poor management, the venture is now at the end of its tether.
译文:那家企业因为管理不善,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3)The list of these objects could go on, but examples of two kinds of sea-shells tell the story.
译文:今年高考他又名落孙山了。
(6)The two teams are well-matched, and the score seesawed all the time.
译文:这两个队旗鼓相当,比赛中比分交替上升。
(7)Look! You are wet through.
译文:瞧!你淋成了落汤鸡。
译文:你受的苦与她遭的罪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在英语中,有些语义概括的抽象词语通常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语构成搭配,而在汉语中这样的搭配通常是行不
通的。
这类虚指的抽象词语在翻译中一定要注意其上下文的搭配。
为了做到准确表达,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搭配,将其译为不同的具体化词语。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3)…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a
good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译文: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
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