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纳米囊与纳米球脂质体

合集下载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药剂学脂质体介绍ppt课件

ABCD
制备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可能导致脂质体具有不同的粒径、 电位和药物包封率,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介质性质
介质中的离子强度、pH值等因素可能影响脂质 体的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策略
优化脂质组成
通过调整磷脂种类、胆固醇含量等脂质组成,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改进制备方法
采用更先进的制备方法,如高压均质、超声等,以获得更稳定的脂质体。
控制储存条件
在低温、避光、适宜pH值等条件下储存脂质体,以提高其稳定性。
添加稳定剂
向脂质体中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以提高其稳定性。
05
脂质体在药物研发中作用 与挑战
药物研发中作用
提高药物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能够保护 药物免受外部环境(如pH值、温 度)的影响,从而提高药物的稳
超临界流体技术
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2)的高扩散性和低粘度特性,将 药物、磷脂、胆固醇等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减 压或升温的方式使脂质体析出。
04
脂质体稳定性评价与影响 因素
稳定性评价方法
粒径分布测定
通过动态光散射等方法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 其分布,以评估其稳定性。
电位测定
利用电位测定仪测定脂质体的电位,以判断 其稳定性及可能发生聚集的倾向。
制备过程演示
01
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得到胶态脂质体。
02
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进行纯化。
3. pH梯度法
03
制备过程演示
利用药物在不同pH值下溶解度的差异, 将药物包载入脂质体内。
通常先将药物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 与碱性脂质体混合,通过pH梯度促使 药物包载。
结果观察与数据分析

药剂学:纳米乳,微囊微球

药剂学:纳米乳,微囊微球

2020/11/15
纳米乳
9
三、纳米乳的制备
(一)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形成条件
(1)大量乳化剂:用量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
一般乳剂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因为纳米乳乳滴较 小,界面积大,需要更多的乳化剂才能乳化
(2)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
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 (compliance),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 界面张力(interface tension),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亚 纳 米 乳 ( subnano-emulsion ) / 粒 径 在 100 ~
500nm,外观不透明,呈混浊或乳状/会分层/曾被 称为亚微乳
➢ 纳米乳形成的机理/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介于普通乳和
胶束溶液之间的一种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为胶束 乳(micelle emulsion)
2020/11/15
2020/11/15
纳米乳
19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例如:毒扁豆碱单用磷脂乳化时,其乳剂不稳
定/加入乳化剂poloxamer 即可提高毒扁豆碱 乳剂的稳定性/可能是在油-水界面形成了 poloxamer与磷脂的复合凝聚膜。
2020/11/15
纳米乳
20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环境所需的pH值和张力
2020/11/15
纳米乳
15
三、纳米乳的制备
(三)修饰纳米乳 (modified nanoemulsion)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亲水性,
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滞 留的时间。
例如在水相中加入经PEG修饰的磷脂酰乙醇胺(PEG-

聚合物纳米囊泡

聚合物纳米囊泡

聚合物纳米囊泡聚合物囊泡作为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摘要] 很多药剂学纳米载体,如纳米球、纳米囊、脂质体、胶束、囊泡等,已经被用于治疗性和诊断性物质的实验性或临床性递送[1]。

聚合物囊泡是由合成或天然改性的双亲分子自组装的一种超分子聚集体,类似于细胞膜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载体具有很多的优势,能够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及物理化学敏感等方式递送药物至靶位并控制释药,稳定性好、渗透性高、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应用广泛[2]。

本文首先对聚合物囊泡的基本特性和制备方法等进行简单介绍,并举例了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与诊断方面的应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 聚合物囊泡,纳米载体,肿瘤治疗,自组装[引言] 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其迅速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化工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大分子自组装技术的飞速发展,聚合物囊泡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载体,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积极关注,成为当前分子自组装新型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

1、聚合物囊泡的制备方法在许多的自组装制备聚合物囊泡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溶剂切换技术和聚合物再水化技术。

溶剂切换技术即溶剂置换法,是将两亲性共聚物先溶解在良溶剂中,然后溶于水相并充分水化成囊泡。

聚合物再水化技术即无溶剂法,是先将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除去有机相形成聚合物薄膜,加水使薄膜水化,自组装形成聚合物囊泡[3、4]。

最近几年还有文献[5]报道层-层静电自组装法和改变pH值诱发的自组装和氢键诱发的自组装微囊泡。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基于静电相吸原理,即聚电解质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多层膜[6]。

滕伟[7]等人发现载基因载基因脂多糖胺纳米囊泡/透明质酸通过层层自组装构建具有独特三维纳米结构的聚电解质多层膜,其增长方式为指数型,具有纳米级粗糙度和非致密性的特点。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着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kraff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难溶性药物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着下降的物质。

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的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无菌制剂: 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的灭菌方法。

D值:系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

Z值:系指降低一个1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生物材料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生物材料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生物材料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许多药物存在溶解性差、稳定性低、生物利用度不高以及毒副作用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效果。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生物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应运而生,为药物的有效传递和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生物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特定功能的材料,它们能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而不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

将药物负载于生物材料中,可以改善药物的性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常用的生物材料药物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胶束、微球和纳米凝胶等。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结构,具有类似细胞膜的性质。

它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通过增强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例如,阿霉素脂质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减少了阿霉素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聚合物纳米粒是由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纳米级粒子,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良好的控释性能。

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材料,可以调节纳米粒的表面性质和降解速率,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释放。

例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在疫苗传递和癌症治疗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胶束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级聚集体,其内核为疏水区域,外壳为亲水区域。

疏水性药物可以被包裹在胶束的内核中,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同时,胶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靶向给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微球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微粒,通常直径在 1 250 微米之间。

微球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例如,亮丙瑞林微球是一种长效的激素治疗药物,通过微球的缓慢降解,实现了药物的长期稳定释放。

纳米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纳米级水凝胶,它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温度、pH 值、光等)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这种智能响应特性使得纳米凝胶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

药剂学中的新型药物剂型研究药剂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的学科,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型药物剂型的研究逐渐成为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介绍药剂学中新型药物剂型的概念、分类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概念新型药物剂型是指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合理选择和设计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形式以及药物与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手段,开发出的新型给药系统。

二、分类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新型药物剂型可分为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外用剂型以及其他给药途径。

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指通过口腔进行给药的一种途径。

在药剂学中,口服剂型可以分为固体剂型和液体剂型两大类。

(1)固体剂型固体剂型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固体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它们在给药效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药剂学家们开始尝试开发新型的固体剂型。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剂型成为固体剂型研究的热点。

纳米颗粒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口腔薄膜剂型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口腔薄膜剂型采用在口腔黏膜上放置薄膜的方式进行给药,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和高生物利用度。

(2)液体剂型液体剂型是指药物以溶液、悬液、乳剂、微乳剂或胶体等形式进行给药的剂型。

传统的液体剂型在研究上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近年来,药剂学家们开始关注微型包裹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或聚合物纳米粒子中。

这种新型液体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实现靶向给药。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指将药物通过注射途径直接注入体内的剂型。

传统的注射剂型主要包括溶液剂型和悬浮剂型。

然而,这些剂型在逐渐被新型注射剂型所替代。

目前,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微球和纳米乳剂等注射剂型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新型注射剂型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持续释放效果,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3. 外用剂型外用剂型是指将药物应用于身体表面的剂型。

药剂学简答题整理(第一版)

药剂学简答题整理(第一版)

药剂学·简答题1.请简述药物成型的必要性。

(1)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a.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b.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c.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d.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2)为适应药物性质的需要(3)为提高药物的生产利用度(4)为运输、贮存、使用方便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试分别解释各学科的定义。

(1)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的核心,是研究药物制成稳定制剂的规律和生产设计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2)物理药剂学:是运用物理原理、方法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有关剂型、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缘学科。

(3)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剂型设计和制剂处方中常用的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功能与应用。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学科,致力于研究从机体用药到药物排出体外全过程中有关药物量变和质变所有问题。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体内经时过程与药效之间关系的学科,具体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或浓度)的变化与实践的关系,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量化指标。

(6)临床药剂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等与临床治疗学紧密联系的新学科,亦称临床药学。

参与临床正确选择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疗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7)医药情报学:以收集和评价庞大的与医药品相关的情报为依据,谋求最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

3.药剂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3)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4)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7)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4.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将原料药物(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备成适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医药品。

纳米中药

纳米中药
人体有自己的一整套免疫系统,血脑屏障是对绝大多数药物 具有完全屏蔽作用,传统中药很难通过血脑屏障。
经过改进的纳米粒子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把药物定向地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而 发挥作用。利用纳米包合技术制备而成的甘草粉体和绞股蓝粉体纳米微胶囊 微粒粒径仅为19nm可跨越血脑屏障,实现脑位靶向治疗。
如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给小鼠后,发现喜树碱在老鼠的脑肝及脾脏富 集,其中脑部AUC/dose和MRT分别提高10.4和4.0倍,说明这种纳米微粒能 通过血脑屏障。
破裂,同时其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促进了药物的溶 解。
减少了药材的浪费,和用药量。
灵芝 由于一般粉碎技术不能将其孢子破壁,使其功效大打折扣,通过纳米级处
理技术,可以成功地将其孢子破壁,从而萃取出灵芝孢子脂质活性物质,使其具 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
5 通过血脑屏障定向作用于中枢神经
参考文献
Thank you
纳米中药的分类
纳米中 药
药物纳 米粒子
药物纳 米载体
• 1纳米脂质体
是一种具有同生物膜性质类似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载体。脂质体作为 药物载体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可保护药物免受降解、达到靶向部位 和减少毒副作用。
现在制备的中药脂质体有: 类胡萝卜素脂质体、长春新碱脂 质体等。
• 2固体脂质纳米粒(SLN)
纳米中药使原本只能注射的药物可以直接口服而 不破坏疗效, 大大简化用药途径,使中草药在临床 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Damge等人报道, 含胰岛素的纳米胶
囊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 作用可维持20 天, 而且在同样实验条件下, 口服游离 的胰岛素并不影响血糖水平。
传统膏药
• 传统中药敷贴的缺点:难以透过皮肤或者进药量小。 • 难点:如何使更多的药物透过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提 高药物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法不适合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2020/11/15
纳米囊
15
举例
举例说明
明胶NP(gelatin nanoparticles)
明胶溶液/药物/乳化(芝麻油)/乳液在冰浴中冷却/ 明胶乳滴胶凝/丙酮稀释/过滤/丙酮洗涤去油/固化 (甲醛丙酮溶液)/丙酮洗/干燥/即得明胶NP
此法不加热,适合对热敏感的药物
第五节 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
2020/11/15
纳米囊
1
十六章 制剂新技术(III)
key points
一、纳米囊与纳米球
概述(纳米粒、纳米囊、纳米球)、纳米囊与纳米球制备 固体脂质纳米球制备、磁性纳米球制备、纳米球修饰 影响包封率、收率、载药量因素 纳米囊与纳米球稳定性、质量评价
二、脂质体
概述(脂质体)、脂质体理化性质、脂质体特点 制备材料、制备方法、脂质体修饰 质量评价
2020/11/15
纳米囊
2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Narty等人首先将纳米囊与纳米球作为
药物载体,30多年来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纳 米粒(nanoparticles)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骨架实体, 药物可以溶解、包裹于其中或吸附在实体上。纳米粒可分 为骨架实体型的纳米球(nanospheres)和膜壳药库型的 纳米囊(nanocapsules)。
体内过程
依赖
载体理化特性
2020/11/15
纳米囊
4
2020/11/15
纳米囊
5
一、概述
纳米囊(球)对肝、脾或骨髓等部位具有靶向性,或包衣 结合直径为10~20nm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粒子,可有特殊的 靶向作用。这些特性在疑难病的治疗及新剂型的研究中得 到广泛的关注:
(1)作为抗癌药的载体/纳米囊(球)直径小于100nm,能 够
2020/11/15
纳米囊
16
(三)液中干燥法
(in-liquid drying)
药物/聚合物(PLA, PHB)/溶于氯仿/加至明 胶水液/超声乳化/得油包水乳液/蒸发去溶剂 /离心/洗涤/冻干/即得药物NP
2020/11/15
纳米囊
17
(四)自动乳化法
基本原理:在特定条件下,乳状液中的乳滴由
于界面能降低和界面骚动,而形成更小的纳米 级乳滴。接着再固化、分离,即得纳米球。
2020/11/15
纳米囊
18
三、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
固体脂质纳米球(solid lipid nanospheres, SLN)/
指以生物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纳米球/由 于骨架材料在室温时是固体,故SLN既具有聚合物纳米球 的物理稳定性高、药物泄漏少、缓释性好的特点又兼有脂 质体毒性低,易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是极有发展发展前 途的新型药物传递载体
2020/11/15
纳米囊
12
Nanospheres Preparatio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2020/11/15
纳米囊
13
(二)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天然高分子材料可由化学交联、加热变性或盐析脱水 法凝聚成纳米囊或纳米球。
一般制备工艺:
➢ 天然高分子材料/乳化/温度变化/蛋白质变性、胶凝(凝 胶)/产生固化/形成NP
常用的高熔点脂质有: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硬脂酸、混合
常有:
(1)白蛋白纳米球; (2)明胶纳米球;
(3)多糖纳米球。
2020/11/15
纳米囊
14
举例
举例说明
白蛋白NP(albumin nanoparticles)
白蛋白/药物/溶于水/加入油相(棉籽油)/搅拌或 超声乳化/得油包水乳液/滴加至热油中(100- 180ºC)/白蛋白变性/形成NP/冷至室温/醚分离 /离心/醚洗涤/得白蛋白NP
二、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一)乳化聚合法 (二)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三)液中干燥法 (四)自动乳化法
2020/11/15
纳米囊
9
(一)乳化聚合法
分散 (高分子材料)单体
引发剂
单体聚合
或高能辐射
加入水相 形 成
乳化剂
NP
形成
胶团或乳滴
胶团或乳滴/是提供单体的仓库 乳化剂作用/相分离后会产生聚合物微粒/乳化剂
2020/11/15
纳米囊
11
举例
举例说明
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NP(PiBCA NP)
亲脂性药物油溶液/PiBCA溶于无水乙醇/两者混合溶解得透 明溶液/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luronic F68)作乳化剂/搅 拌/形成NP/真空蒸发(至1/5体积)/过滤/即得PiBCA NP
直径为200-300 nm
2020/11/15
纳米囊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概述
在药剂学中/纳米囊(球)指粒径在1~1000nm的粒子, 它们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
经典药物剂型
化学结构
药物
片剂 软膏
不能调整 体内的行为(分布和消除)
注射剂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影响
生物特性
蛋白亲和性 膜受体亲和力 对酶生物转化敏感性
药物 纳米囊(球)载体
隐藏
结合
药物理化特性
达到肝薄壁细胞组织,能从肿瘤有隙漏的内皮组织血管中逸出 而滞留在肿瘤内,肿瘤的血管壁对纳米囊(球)有生物粘附 性; (2)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治疗细胞内细菌感染的 功效;
2020/11/15
纳米囊
6
一、概述
(3)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多肽、疫苗类和一些药物在消化 道的失活,提高药物口服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如胰岛 素微球不受蛋白水解酶的影响,灌服可使糖尿病大鼠明显降 低血糖,禁食服50U/kg、不禁食服100U/kg,都可维持低
可防止聚集,产生稳定作用
2020/11/15
纳米囊
10
(一)乳化聚合法
常用材料有: (1)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olyalkylcyano-acrylate,
PACA)/极易生物降解,在体内几天即可消除;由OH离子作引发剂;
( 2 ) 聚 甲 基 丙 烯 酸 甲 酯 (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由辐射乳化聚合法或化学引 发聚合法制备,可在水介质中进行聚合,避免用有机溶 剂。
血 糖20~26天; (4)作为粘膜给药的载体/如一般滴眼剂消除半衰期仅1~ 3min,纳米囊(球)滴眼剂会粘附于结膜和角膜,可大大延 长作用时间,还可制成鼻粘膜、经皮吸收(作为微贮库在角 质层贮藏)等各种给药途径的制剂,均可延长或提高药效。
2020/11/15
纳米囊
7
2020/11/15
纳米囊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