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

新化县桑梓镇坪溪中学杨运山

核心提示:《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

反思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天堂》,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ldq#from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来自学优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a3929168.html,/ end#uo;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比如对重点语句中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文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出自https://www.360docs.net/doc/ba3929168.html,/article/wk-3489530873225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3、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没有时间完成。

4、远迎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5、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6、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春到沂河》教案人音版

《春到沂河》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一首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蕴含希望的季节。这首柳琴独奏曲正是描绘位于山东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民歌音调分别在引子和第一部分中作节奏拉开和紧缩的处理,描绘了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以及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 第二部分的旋律由中板转慢板,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为基调,加以演变发展。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曲调,使音乐更富韵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优美如歌的段落同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热烈、快速,以活跃、强烈的音响,表现了欢腾的场景。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热烈的气氛。 2、本课学习认知了高音弹拨乐器——柳琴,它外形如琵琶,略小。是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流行很广的民间乐器,也是柳琴戏及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的音色清脆、明快,音域广,音量大,效果热烈、粗犷,在乐队中担任主旋律声部,有很佳的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欣赏课,根据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学设计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音乐需求,采用了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赏析之中。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欣赏内容丰富,需要视听结合完成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学唱《沂蒙山小调》,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从而加深对《春到沂河》的理解与感受。 (二)通过欣赏《春到沂河》并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提高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欣赏并感受《春到沂河》所表现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草原》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

2020年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开学第一课 【教学要求】 1.和同学分享寒假里的喜、怒、哀、乐及新发现、新收获。 2.交流展览寒假作业,对寒假工作做个总结。 3.了解高年级语文课本的结构,每单元特色,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4.对本学期的语文成绩拟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交流怎样落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学期语文课本的特色,明确学习方向。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松入课。 1.师谈话:愉快的寒假结束了,恭喜同学们长大了,现在老师就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曲《童年在长大》,同学们要认真听,听后谈感受哟! 2.(课件出示)我长大了,并配背景音乐《童年在长大》。 3.师: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引导学生谈出又长大一岁,应该承担更多的东西) 二、重温寒假,其乐融融。 1.师:这个春节,大家一定过得很开心吧,你能将你最想说的话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大家一定要畅所欲言呀!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作业展览,取长补短。 1.大显身手。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寒假过得愉快而有意义,现在,又到了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把最能代表你寒假成长的、你认为最有创新和意义的作业摆到桌子上,我们来个作业秀大比拼。 2.互动交流。

每位同学现在请携带自己的笔、本,走出自己的座位,去欣赏参观其他同学的作业,对于有深刻印象和感受的,随即记录下来。 3.学生参观。 4.全班交流。 (1)指名谈谈自己认为最出色的作业,并说出出色在哪里。 ①优秀对联的集锦。 ②优秀书法的心得。 ③出色的手工制作。 …… (2)优秀学生谈自己的经验。 (3)以不点名的形式给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提个醒儿:不能一放假就忘记自己学生的身份。 5.教师小结:凡是被选作“黑马”的同学,一定是怀揣着伟大的理想,目标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的人。 四、语文课本,新的朋友。 1.给语文课本这个“新朋友”起个亲切的名字。 同学们,请拿起你的语文书,轻轻地摸摸,仔细地闻闻,谈谈自己的感觉。你能给这位“新朋友”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2.浏览目录,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1)请你数一数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每个单元有几篇课文。 (2)教师介绍本册书的构成。(课件出示) 第一组“永远的童年”。 第二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三组“遨游汉字王国”。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六组“思维的火花”。 第七组“异域风情”。 第八组“语言的艺术”。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课题讲析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

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

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1)

第一课春景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

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 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 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五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五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开学第一课 李慧霞 学习目标 1.说说暑假里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2.让学生以新学期第一天的眼光和心情去观察、去感受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喜爱之情。 3.对照“语文课堂常规细则”,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回顾假期,乐趣无穷 亲爱的同学们,祝贺你们度过了愉快的假期生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1.师:从大家充满欢欣的脸上我看到了这个假期大家过的非常的愉快,生活的非常的幸福。暑假里你有哪些难忘的事和大家分享呢? 话题一:我最难忘的事 话题二:我学会的新技能 话题三:我的收获 2.孩子们畅所欲言聊暑期。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首先以“回顾”为题,让学生回忆节假日里一些难忘的生活镜头,提及快乐的记忆,触动心灵的体悟。 二、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1.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你认为五年级和四年级有什么不同? 2.听故事、谈感想 故事一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完,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正如古人所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只要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不懈,成功就会属于我们!) 故事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南瓜在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究竟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南瓜已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南瓜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试验人员不得不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测算时,这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才产生破裂。 然而,当试验人员打开南瓜时,发现它已经无法食用,只见南瓜里面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刨开泥土一看,南瓜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须都往不同的方向伸展,已延展到很远很远,一测量,超过了数万英尺,结果这个南瓜的根遍布了整个花园的土壤。 (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压力,而我们人呢?人对自己能够承受多大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小鸟小鸟》教案1人音版(最新版)

《春意——小鸟小鸟》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 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 聆听 《致春天》 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歌谱挂图、录音机、磁带、脚踏风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 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 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视听《致春天》。 (1)问: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吗? (2)教师可适时指导,如听第一段的主题片段,以及第二段再现主题的片段。还可帮助学生听辨第二部分的低音区的伴奏片段等,以降低学生听赏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听辨三段体的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 3.复听《致春天》。 学生在座位上用脸部的表情或微小动作,表达出三段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4.完成教材中的书面作业。 (1)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说明第一与第三部分旋律是相同的, 但情绪不同。 2如用同样的线条,可以用线条的粗细表达其热烈的情景。还可以根据想像在图形谱上添加其他的图画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教案

16.草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并选择一个自然段抄写。 3. 通过“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场面描写,感悟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美丽,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品读第一段,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远迎客人”“亲切握手”“盛情款待”“联欢话别”4个场面描写体会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抓住一二段景物描写部分体会访问草原的愉快心情。 难点: 学习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主题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音乐铺垫、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天堂》这首歌。 2.师谈话导入: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回答)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观看课件草原图片,板书课题:16 草原) 3.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 勾勒骏马鞭子无限礼貌举杯摔跤 马蹄渲染拘束低吟迂回羞涩天涯襟飘带舞 (1)区别“渲”的形近字。 渲()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 1草原 新盛小学张少贵 知识与能力: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4. 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卡农歌》教案花城版

卡农歌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合唱歌曲,引导学生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并与同学协作完成歌曲《卡农歌》的合唱。 2、进一步的进行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使合唱声部清晰、均衡,声音和谐。 教学重点:完整学会演唱合唱歌曲《卡农歌》。 教学难点:通过合唱练习,提高演唱音准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红星歌〉 1、游戏: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分组读,看谁读的准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样的演唱形式叫什么?——轮唱 3、轮唱也叫卡农。它是卡农的一种,同一旋律在各声部上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模仿。第一声部称“起句”,其余声部的重复称“应句”,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打开课本25页,我们读一读课本上的这一段关于卡农的解释。 4、今天我们来学习歌曲《卡农歌》 5、这首歌曲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黄自的作品。他在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6、初听歌曲,说说歌曲有几个声部,这两个声部是按同样的顺序进行的吗 7、学习第一声部 8、用“LU”音跟琴轻声唱 9、读歌词 A:师带读第一声部 B:师:你们能不能用轮唱的形式来读第一和第二声部的歌词呢?我们来试试吧! C:生读一声部,师读二声部 D:生生配合读 10、同学们,你们真棒! 11、来,跟音乐默唱第一声部 12、跟音乐轻声唱 13、跟琴唱 第二课时学唱〈卡农歌〉二声部 一、复习一声部 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二声部的旋律,它与一声部旋律有什么区别吗——二声部与一声部完全一样,只是二声部比一声部出现晚两个小节 三、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做的读歌词的游戏吗?来,我们开复习一次——按高低声部出现的先后顺序读歌词 四、你们的节奏真准!你们能用唱的吗?来,我们试一试 五、师弹琴,生唱第一声部,师唱二声部 六、交换。师唱第一声部,生唱二声部 七、生生合作唱 八、跟录音机完整演唱歌曲 九、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轮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也叫做卡农,它的特点就是各声部有规律地进行模仿,这样的形式你们喜欢吗?希望以后我们还能接触更多这样的演唱形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 识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_________ ①[耘田]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盐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钮]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磐}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口]随口。 [译文]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地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我会写: 昼:昼夜白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田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田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jiè押解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最新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春》

湘教版五年级下:1《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他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语言优美、简朴、意思简明、主题明朗。全文看似一目了然,却又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设计理念】 为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应巧妙地设计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反复品读。精讲“春草图”引领学生阅读后面几幅图,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不同形式的读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的语言及蕴涵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趟、混、酝、酿、巢、嘹、薄、烘、疏、筝、”10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2.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一般的抒怀笔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体会文中用词的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学习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春天的写作方法。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4.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揣摩文中生动的词句。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奇妙。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春天的写作方法。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及描写春天的四字词、《春天在哪里》歌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听《春天在哪里》歌曲,生跟唱。 2.“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你的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用带有“春”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说一说。 3.教师谈话: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看看这些诗文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 (1)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综俯《春游湖》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指名背诵自己积累的诗句) 是呀!春天一直是文人们爱写的话题,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朱自清赞美春天的散文《春》,板书课题:《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简介作者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作者利用 什么手法描写草原?下面是由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草原预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 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 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 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一、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五年级下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意 教学目标: 1、“春水”、“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乐曲,感受相同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2、继续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习切分音。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态环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很喜欢小动物,哪些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加以保护。(生答略)你能说出描绘春天的词语? 二、学习歌曲《小鸟小鸟》 1、聆听范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拍子、拍号及情绪。 2、学唱曲调: (1)老师范唱曲调:曲调每一乐句有什么规律?每起句的第一拍有什么规 律? (2)学唱第一部分、复习6/8的指挥图式。 (3)学唱合唱部分曲调。 3、学唱歌曲 (1)完整地唱全曲曲调,要表达出欢跃、活泼的情绪。 (2)用“LA”唱全歌。 (3)填入歌词要唱的更有感情 4、纠错:注意指导合唱部分的和谐;用稍快的速度表达喜悦的心情;注意 休止符。 5、表演歌曲:在完成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表演歌曲的处理。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小鸟小鸟》 1、分声部演唱歌曲。 2、进一步指导学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二、欣赏《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导入: 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3、初步聆听,想:你能根据伴奏及旋律的不同表现手法区分作品的段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课后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课后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fènɡxiàn qūɡǎn yǎn zòu yīdōu jīnɡchà ( ) ( ) ( ) ( ) ( ) dǎbàn jiěshìbácǎo pàn nìzhèn zuò ( ) ( ) ( ) ( ) ( ) 二、下面词语中,字形及画横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享台楼阁姿态篱笆威吓(hè)哺(pǔ)育 B.烂竽充数分辨记载勉强(qiánɡ)侍弄(shì) C.魂牵梦萦溶解竞赛磨盘(mò)炽热(chì) 三、根据阅读积累,按要求答题。(8分) 1.这个学期我认识了不少英雄人物,有一生清贫的烈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英勇跳崖的,的诸葛亮,我获益匪浅。 2.齐宣王使人吹竽,。宣王死,湣王立, ,。 3.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 4.八月初一雁门开,。 四、用“激”字组词,并填入适当的句子中。(5分) ()()()()() 1.他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得哭了。 2.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的拔河比赛, 3.会场上想起了()的国歌。 4.经过()扫描的大蒜基因变异,你还敢食用吗? 5.他的举动()了我的创作灵感,我要必须立刻拿起笔来一吐为快。 五、换一换句中画横线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4分) 1.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的船只的幻影。() 2.我期待着,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着。() 4.“他真像活龙!”一位老者赞叹道。() 六、句子加工厂。(8分) 1.暮色吞没了那些娇小的花朵。(改“被”字句) 2.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人们之间传开了。(缩句) 3.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改为间接引语) 4.清澈的溪水流向远方。(改拟人句) 七、判断题。(9分) 1.海洋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狼牙山五壮士》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诺曼底”号的失事原因是雾大撞上冰山。() 4.“荒凉、荒地、荒岛”中的“荒”字意思是相同的。()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草原》

1、草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意 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教材分析:

《小鸟小鸟》是故事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13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乐的音乐动机“”这个主导乐汇以先上行模进、后下行模进贯穿其中,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表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在六度大跳后紧接连续同音反复和下行级进进行,并用“”这样的节奏,配以连贯的衬词“啦啦啦……”一气呵成,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乐,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课时: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 2、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体会身边的春天 教学难点:表演《小鸟、小鸟》 教学过程: 一、聆听《致春天》 1.介绍作曲家的国籍及作品的背景为导入。 (1)设问:“挪威”地处欧洲的哪里?那里的气候条件如何? (2)讲解:春天对地处北欧的挪威人民是多么的美好,作曲家格里格热情地谱写了这首钢琴抒情小品。 2.初听《致春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作者:来淑敏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赞美,对民族团结互助的歌颂。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我们美丽的祖国教案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我们美丽的祖国教案 Su Shao's fifth grade volume II music lesson o ne: our beautiful teaching plan for the mother land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一课我们美丽的祖国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唱:《我们美丽的祖国》 2、做:设计动作表演、节奏填空、听音填空 3、听:潜海姑娘 4、八孔竖笛:落水天、la’的指法、山楂树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我们美丽的祖国》,感受歌曲表达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并能用连贯、流畅的歌声富有感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时声音整齐、和谐。 2、通过设计动作表演练习,让学生感受三拍子旋律,并把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 3、在节奏填空和听音填空练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音记谱能力和创作能力。 4、通过欣赏,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情景和管弦乐器的表现力,感受吉他的音色。

5、八孔竖笛:进一步巩固高音孔的掐孔方法,初步学会la’的吹奏方法,能富有表情地吹奏两首乐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二声部合唱时声音整齐、和谐。 2、难点:培养学生的听音记谱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八孔竖笛等。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 标: 1、能有表情的表达歌曲,感受歌曲的内涵。 2、初步学会二声部合唱。(高声部) 3、培养学生间合作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 点: 1、能唱出歌曲的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