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

2.如图所示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向等质量的氧化锌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

3.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4.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5.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溶液为酸性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6.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7.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8.下列图象关系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9.某单质X能从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由此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X是金属时,Y一定比X活泼

B.X可能是铁,Y一定是铜

C.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X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

10.图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图:可能是双氧水溶液制氧气,a未使用催化剂,b使用了催化剂

B.乙图:可能是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

C.丙图:可能是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丁图:可能是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11.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液中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

①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和Zn

②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Cu(NO3)2和Zn(NO3)2

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可能有Zn(NO3)2、一定没有Cu(NO3)2

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和Cu(NO3)2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

A.1个B.2个C.3个D.4个

12.以太阳能为热源经由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程中,铁、氢、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C.过程I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3O4太阳能

6FeO+O2↑

D.过程II属于置换反应

13.用下列方法鉴别各组无色溶液,能够达到目的是()

待鉴别溶液试剂(均为溶液)

A HNO3和KNO3酚酞

B HCl和NaCl AgNO3

C AgNO3和Na2SO4BaCl2

D Ca(OH)2和NaOH Na2CO3

A.A B.B C.C D.D

14.向一定质量的Na2SO4、Mg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150.0g 3.42%的稀Ba(OH)2溶液、100.0g稀H2SO4,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5.24

B.a点沉淀的成分为两种

C.所用稀H2SO4的质量分数为3.92%

D.向e点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15.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液M的颜色可能是无色B.滤液M 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

C.滤渣N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D.滤渣N中可能含有三种金属

16.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选项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方法1方法2

A黄铜和黄金分别加稀盐酸分别浸入硫酸镁溶液

B铜粉和氧化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分别高温通入一氧化碳

C 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钠溶

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

分别升高温度,观察

D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分别溶于水测温度看一眼外观颜色

A.A B.B C.C D.D

17.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测碱溶液的pH结果偏小——直接把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B.用KMnO4制氧气时试管炸裂——在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C.粗盐提纯实验后所得产率偏低——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D.用6%NaCl溶液加水配制3%NaCl溶液结果偏小——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18.下列各组稀溶液中,利用组内物质的相互反应,就能加以鉴别的是()

A.Na2CO3、H2SO4、HCl、KNO3

B.CuSO4、KOH、NaCl、NaOH

C.Na2SO4、Na2CO3、BaCl2、HNO3

D.NaNO3、MgCl2、KCl、Ba(OH)2

19.下列图像与该反应事实相符合的是

A.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强热

B.镁条燃烧

C.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把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硫酸铜溶液中

20.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

B.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21.中考复习阶段,小胖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②向某固体

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③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④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刻度使所配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低;⑤粗盐提纯时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⑥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盐;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5 B.4 C.3 D.2

22.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

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23.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Ca(OH)2、NaNO3B.NaCl、K2CO3、H2SO4

C.HCl、BaCl2、CuSO4D.KNO3、NaOH、Na2CO3

2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H2SO4至过量

B.等质量的CaO和Ca(OH)2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C.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D. AgNO3和Cu( 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25.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气体CO气体通入氧气,点燃.

B Na2SO4溶液Na2CO3溶液滴入适量稀硫酸至无气泡产生.

C C粉CuO粉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u(NO3)2溶液AgNO3溶液加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26.美羊羊同学在购买回的袋装薯片中发现还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CaO、Fe;作用:防潮、防氧化;警告:“禁止食用”等字样,撕开小袋,发现里面的固体粉末有少许是棕红色,大多数是灰白色的。经过分析,她认为棕红色粉末是Fe2O3,灰白色粉末应该含有CaCO3和Fe,为验证自己的判断,美羊羊同学打算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实验目的)证实灰白色粉末中含有CaCO3和Fe。

(实验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预测与分析)

①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CaCO3,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若要证实样品中含有Fe,E中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此时C装置的作用是_____。

③看了美羊羊同学的分析结论,有同学认为小袋内灰白色粉末中还应该有别的物质,请你写出其中一种物质的化学式_____。

④D装置在实验前后的质量改变了3.2g,则已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

27.碱石灰是一种常用的干燥剂,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小辉对实验室已开封的久置在空气中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提示:Na2CO3+CaCl2═2NaCl+Ca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1)根据实验现象,小辉判断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2)取碱石灰样品加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几滴无色酚酞,如果溶液变红,则含有氢氧化钠,反之不含氢氧化钠;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的目的:_____;

(3)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碱石灰在实验室里要_____保存。

28.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5%的盐水的全过程

(1)请找出图中的错误(至少两种)_____、_____.

(2)操作步骤:①计算: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克,水_____克.

②称量:用_____称量,氯化钠应放在_____(填“左盘”或“右盘”).

③溶解: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量筒的规格是_____(从下列中选用:10mL、50mL、100mL);溶解氯化钠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

(3)反思:如果配制的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5%,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两条)._____、_____.

29.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b→c→f→e→d (填写字母)。

⑵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作用是。

⑶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① 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假设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

标准状况下为VmL);

② 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设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

B 中;

③ 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④ 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⑷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⑸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⑹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图装置来测定一定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如下: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向试管B中加入镁条;

③ 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

④ 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 B中不在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

Ⅰ、甲同学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D管注水,C、D两管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冷至室温外,还应;

Ⅱ、甲同学认为镁带在实验前应打磨,目的是;

Ⅲ、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理由是。

Ⅳ、以上是乙、丙两位同学所用实验装置,在步骤⑤读数时所处的稳定状态图,则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假设其余步骤完善且操作准确无误):乙,丙(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图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填“放热”或“吸热”)。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

①;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盐酸后,小试管中发生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发现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都变红,请你分析两条试纸变红的情况是。

A.下面先变红,上面后变红 B.上面和下面一起变红

C.上面先变红,下面后变红 D.以上均有可能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可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验证①、验证②。

31.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着火,不能用CO2熄灭。”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CO2与Na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CO、Na2O、Na2CO3。

【查阅资料】

①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O2、H2O等物质反应。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④向氯化钯(PdCl2)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序号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解释

①打开a,关闭b,由长颈漏

斗注入浓盐酸

A中产生大量气泡E中出现

浑浊

E中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_________

②当E中出现浑浊时,打开

b,关闭a,点燃酒精灯

D中Na剧烈燃烧,产生白

烟内壁附着黑色、白色固体

G中产生黑色沉淀

反应产物一定有____

和______

③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

加水溶解,再加入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反应产物还有___

(2)实验反思

①实验记录②中,E中出现浑浊,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_____________。

②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_________。

③检验第4种反应产物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据分析:若在实验过程中至少需要8.8g二氧化碳参加反应,则最少需要含杂质20%的石灰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A. 设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x=20g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选项正确;

B. a 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剩余的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硫酸铜等三种,选项错误;

C. bc 段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是碱和盐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不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选项错误;

D. 2NaOH+ H 2SO 4 = Na 2SO 4+2H 2O ,2NaOH+CuSO 4= Cu(OH)2↓+Na 2SO 4,可得关系式: CuSO 4~2NaOH~ H 2SO 4,所以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分子个数比为1∶1,质量比为160:98,选项错误。

故选A 。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A 正确;

B 、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氢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22ZnO +2HCl =ZnCl +H O 8173136

222Zn(OH)+2HCl =ZnCl +2H O 9973136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氧化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时,反应的盐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氯化锌质量相等,最终氧化锌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锌质量大,图像与事实相符,故B 正确;

C 、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时间应该相同,图像与事实不相符,故C 错误;

D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水,溶液的pH 会逐渐降低至无限接近于7,但不会低于7,图像与事实相符,故D 正确。

故选C 。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锌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与银,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反应后的滤液显蓝色,表明滤液中仍含有硝酸铜,锌可能与部分硝酸铜反应,也有可能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也可能不含铜,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选项错误;

B、锌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滤液仍为蓝色,表明滤液中有硝酸铜的剩余,说明锌可能与部分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与硝酸铜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滤液仍为蓝色还说明滤渣中一定没有锌,否则锌还会继续和硝酸铜反应,选项错误;

C、锌先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且反应后的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选项错误;

D、锌先和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金属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将金属逐一进行置换。

4.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灼烧Cu可得CuO. CuO和硫酸反应生成CuSO4。CuSO4。+Fe反应生成Cu.故①正确。在催化剂作用下双氧水分解为水和氧气,水在通电作用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由氧气到双氧水一步不可实现,故②错误。二氧化碳通入NaOH溶液可得碳酸钠,碳酸钠和石灰水生成碳酸钙,碳酸钙煅烧生成CaO,故③正确。

考点∶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转化关系。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该实验是把碱氢氧化钡滴加倒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a点时溶质没有减小到最

小,所以剩余硫酸溶液显酸性,是正确的叙述;

B选项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零,说明氢氧化钡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是正确的叙述;

C选项c点时氢氧化钡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钡,不是硫酸,故叙述是错误的;

D选项因为b点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没有硫酸与之反应生成沉淀,故两点生成的沉淀质量相等,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C

6.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说法错误;B、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故说法错误;C、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故说法错误;D、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故选D。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7.D

解析:D

【解析】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而一氧化碳不反应,能成功除杂,不符合题意;B、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和盐酸不反应,能成功除杂,不符合题意;C、碳酸钙难溶于水,而氯化钠易溶于水,加水充分溶解后固体只有碳酸钙,能成功除杂,不符合题意;D、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会在盐酸中引入新的杂质,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符合题意;选D

8.B

解析:B

【解析】分析:A.从碱溶液稀释后PH值变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7;

B.从氢氧化钠久置在空气中会变质生成碳酸钠,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C.等质量的镁和铁与稀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产生氢气的质量较多进行分析;D.从饱和溶液和溶解度进行分析。

A.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溶液仍然显碱性,pH不会等于或小于7;

B.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加入盐酸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等质量的镁和铁与稀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产生氢气的质量较多;

D.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也就意味着溶液的浓度不变。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点睛】加水稀释,酸性溶液中H 的浓度变(小),酸性(减弱),pH变(大);加水稀释,

碱性溶液中的浓度变(小),碱性(减弱),pH变(小)。

9.C

解析:C

【解析】

A.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X能从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X是金属时,X一定比Y活泼,不符合题意;

B. X可能是铁,Y一定比铁的活动性弱,可能是铜,不符合题意;

C. X是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如:Fe+CuSO4=Cu+FeSO4 ;Fe +2HCl== FeCl2+H2↑符合题意;

D. X不一定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如:Cu +2AgNO3 == 2Ag+ Cu(NO3)2;故选C

10.B

解析:B

【解析】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所以a是使用催化剂,b是未使用了催化剂;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中不变,但是反应中固体的总量减小,所以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后不再改变;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只发生一个反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溶液的变化只有两种;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碱的浓度降低,碱性变弱,溶液的pH变小,但不会等于7或小于7.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在一定量AgNO3和

Al(NO3)3的混合液中加入铜粉和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然后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但都不与硝酸铝反应,即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铝、硝酸锌,固体中一定有银。①当锌粉较多,只有锌与硝酸银发生反应且有剩余时,固体乙中一定含有Ag、Cu和Zn,当锌的量较少时,一定有银,铜和锌不确定,①正确;②由于锌一定能反应,故溶液甲中一定含有Al(NO3)3和Zn(NO3)2,正确;③若溶液甲是蓝色,说明溶液中有硝酸铜,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Cu(NO3)2和Zn(NO3)2,正确;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Al(NO3)3、Zn(NO3)2,一定没有Cu(NO3)2,错误;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锌有剩余,硝酸银一定被反应完,则溶液甲中一定没有AgNO3,铜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没有Cu(NO3)2;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程中,由四氧化三铁转化为氧化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3价转化为+2价,有单质的氧气和氢气生成,故铁、氢、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正确;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正确;

C 、过程I 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 3O 4太阳能6FeO+O 2↑,正确;

D 、过程II 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O+3FeO =H 2↑+ Fe 3O 4,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故选D 。

13.D

解析:D

【解析】

中性、酸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不能用酚酞鉴别HNO 3和KNO 3;HCl 和NaCl 都能与AgNO 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硝酸银和氯化钡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没有现象,可区分开。选D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第一个拐点在消耗50.0g3.42%的稀Ba(OH)2溶液处,可知此段是氢氧化钡和硫酸钠以及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所以a 点沉淀的成分为两种。

设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y

2424Ba(OH)+MgSO =Mg(OH)+BaSO 17158233

50.0g 3.42%17150.0g 3.42%17150.0g 3.42%=582330.58g 2.33g

x y x y

x y ↓↓

???=== 所以此时沉淀的总质量为0.58g+2.33g= 2.91g

由于50.0g 氢氧化钡对应的硫酸钡是2.33g ,则150.0g 氢氧化钡溶液对应的硫酸钡的质量为

6.99g ,而加入硫酸50.0g 也对应2.33g 硫酸钡,所以a-b 段是氢氧化钡只和硫酸钠反应,到b 点时硫酸钠完全反应,之后是氢氧化钡过量。

所以m 点是继续在2.91g 的基础上继续生成硫酸钡,且50.0g 氢氧化钡对应的硫酸钡是

2.33g ,所以m=2.91g+2.33g=5.24g

由于加入硫酸50.0g 也对应2.33g 硫酸钡,所以设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z

24224H SO +Ba(OH)=2H O +BaSO 98233

50.0g 2.33g 9850.0g 1.96%233 2.33g z

z z ↓

??==

所以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96%。

d点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所以之后是硫酸过量,即之后溶液呈酸性,所以向e点所得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故只有C不正确。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 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一定有铁、铜,可能有锌,溶液中的CuSO4完全发生了反应。

【详解】

A、若溶液中的铁完全被置换出来,溶液变为无色,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确定铁是否完全被置换出来,故溶液可能是无色,故A正确;

B、若溶液中的铁没有被完全置换出来,滤液中含锌离子和亚铁离子两种金属离子,故B 正确;

C、锌与FeSO4、CuSO4发生的是置换反应,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当锌有剩余时,滤渣N中含有锌、铜、铁三种金属,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一种较活泼的金属(钾钙钠除外)与几种活泼性不如它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首先置换出来的是活泼性最弱的金属,最后置换出来的才是这几种盐溶液中活泼性最强的金属。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黄铜是铜和锌的混合物,其中锌是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大量气泡,黄金是不活泼金属,加稀盐酸时,无明显现象能鉴别;锌、铜、金都比镁的活动性弱,都不与硫酸镁溶液反应,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错误;

B、铜粉和氧化铁都不溶于水,无法鉴别;分别在高温条件下通入一氧化碳,铜粉和一氧化碳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固体由红色变成黑色,能鉴别,错误;

C、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能鉴别;分别将溶液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有固体析出,溶液变浑浊,氯化钠溶液升温时,变成不饱和溶液,无固体析出,能鉴别,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能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都是白色固体,不能通过观察

外观颜色鉴别,错误。故选C。

【点睛】

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17.C

解析:C

【解析】A. 测碱溶液的pH结果偏小—试纸用水润湿。故A错误。B. 用KMnO4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与试管口有没有放一团棉花没有关系。故B错误。C. 粗盐提纯实验后所得产率偏低——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故C正确。D. 用6%NaCl溶液加水配制3%NaCl溶液结果偏小——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验结果的成因分析。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把其它没有确定出的物质确定出来;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详解】

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Na2CO3溶液与H2SO4、HCl溶液反应均能产生无色气体,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B、CuSO4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的是KOH、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但无法区别KOH、NaOH溶液,不加其他试剂不能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NO3,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2SO4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MgCl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能产生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木炭与氧化铜混合加强热,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有

气体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 、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故固体的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镁也是固体,故固体质量不是从零开始增加,不符合题意;

C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气体生成,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符合题意;

D 、把一定质量的铁片加入硫酸铜溶液中,44=Fe+CuSO FeSO +Cu ,56份的铁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 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甲>乙,因为该温度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

B.将t 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为该温度时二者的溶解度恰好相等,但是丙会析出晶体,而甲不会析出;

C.将t 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 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 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甲>乙>丙,因为该温度时三者的溶解度的大小时甲大于乙大于丙。故选B.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水就是均一稳定的,但水属纯净物不属溶液,故错误; ②活泼金属也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向某固体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故正确;

③中和反应特指酸和碱的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错误;

④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刻度,水的实际体积偏大,所以使所配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低,故正确;

⑤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错误;

⑥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能解离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盐,也可能是酸,故错误。 正确的有2个。

故选:D 。

最新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NaCl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用①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B.应用②在制备烧碱的过程中,水参与了反应 C.应用③为提高产率应先通NH3,再通CO2,制备过程中还能得到一种化肥 D.生产中提纯粗盐时可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再过滤、蒸发 2.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3.下表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其中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Cl2溶液HCl滴入碳酸钠溶液 B CO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OH Na2CO3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uO Cu加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后再过滤 A.A B.B C.C D.D 4.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5.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C.稀释pH =2的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6.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B. C.D. 7.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人教版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doc

中考化学试卷11. 若有化学反应4A+B?=2A?B,且 A 与 B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1:2 ,则 12g B? 完全消耗时生产A?B 的质量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A. 15g B. 18g C. 24g D. 36g 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2 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蜡烛熔化 B .铁水铸锅 C.纸张燃烧 D .海水晒盐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多选不给分;有 2 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2.( 2 分)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一个且符合题意的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给分) A.氧气 B .氮气 C.水蒸气D.二氧化碳11.( 2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2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A.人体缺少必须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 A.河水 B .氯酸钾C.三氧化硫 D.五氧化二磷B.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此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了 4.( 2 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C.一氧化碳有毒,燃着的煤炉会产生一氧化碳,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人中毒 A.酒精 B .汽油 C.氢气 D.天然气D.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则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 5.( 2 分)糖类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成分,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12.( 2 分)下表中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蔬菜 B .鸡蛋 C.玉米 D.豆油选项需要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6.( 2 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稀盐酸、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石蕊溶液 A. B. C. D. B 硫酸钾、硫酸钡、碳酸钙加入足量的水 7.( 2 分)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C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A.磷矿粉B.硝酸铵C.硫酸钾D.氯化钾 D 铁粉、木炭粉、氧化铜粉末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8.( 2 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香色,物理性质却又很大差异,其主要A. A B. B C. C D. D 原因是()13.( 2 分)下列除杂方法(括号内为杂质)中正确的是()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B.硝酸铜溶液(硝酸银):加入足量的铜粉,过滤 C.金刚石、石墨和 C60里由不同种原子构成C.碳酸钙固体(氯化钙):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金刚石、石墨和 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D.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9.( 2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4.( 2 分)氨基钠( NaNH2)是生产维生素 A 的原料.工业上将金属钠于97~100℃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液氨(NH3),再加热至一定温度生成氨基钠和氢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 3 价 A. NaNH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2 B. NaNH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0.( 2 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a+4NH34NaNH2+H2↑ B.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15.( 2 分)下列示意图与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C.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A. D.合金被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合金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具有更多优良性能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水

2019-2020年中考二模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二模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七大题,满分100分(不含听力口语3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位置上,并认真榜对二维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相符合;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樣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读项涂黑。 1. Good news! We’ll have ________ one-day holiday. Let’s go on a spring outing. A. a B. an C. the D. / 2. —A friend of ______________ thinks he won’t pass the exam. —I think he should believe in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A. my cousin; himself B. my cousin’s; him C. my cousin’s; himself D. my cousins; his 3. —May I have some wine to drink? —No, you ____________. You have to drive home later. A. can’t B. needn’t C. mustn’t D. may not 4.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he railway station? —We’re ________ our way there, why not join us? A. at; on B. to; in C. in; at D. to; on 5. —Why _______ you ________your homework so far? —Because I __________a football match from 9 to 11 yesterday evening. A. haven’t; finished; was watching B. won’t; finish; watched C. do n’t; finish; watched D. didn’t; finish; was watching 6. —Finding information is not a big deal today. —Well, the is how we can tell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is useful or not. A. courage B. message C. challenge D. knowledge 7. fast runner Su Bingtian is! He finished______ in the 100- metre race in 9.99 seconds. A. How; first B. What a; first C. What a; the first D. How a; the first 8. —What will be on show next week? —The photos _________________. A. were taken by Henry B. that was taken by Henry C. will be taken by Henry D. taken by Henry 9. —I hear it 's not easy to get a ticket for Captain America Ⅲ, everyone wants to watch it. —Exactly. You can’t find a ____________ film this year. A. less excited B. more exciting C. most exciting D. 1east excited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 (2)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届中考化学二模试题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必须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和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Na-23、Mg-24、Cl-35.5、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冰红茶 B.液态氮 C.碳素钢 D.大理石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物变质 B.海水晒盐 C.矿石粉碎 D.石油分馏 3.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氯化铝——AlCl B.Fe2+——铁离子 C.2个汞原子——2Hg D.纯碱——NaOH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煤气不慎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B.甲醛浸泡海鲜,防止腐烂变质 C.禁止使用农药,保护水体资源 D.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合理利用 5.下列对物质的归类不正确的是(▲ ) 选项归类物质 A 常见碱氨水、烧碱、熟石灰 B 化石燃料煤气、石油、天然气 C 有机化合物甲烷、醋酸、纤维素 D 常见净水物质氯气、明矾、活性炭 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下列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甲乙丙丁 A.装置甲:制NH3B.装置乙:制NaHCO3 C.装置丙:分离NaHCO3 D.装置丁:干燥NaHCO3 7.下列实验设计错误的是(▲ )

A .用蒸馏的方法可以使硬水软化 B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 3 C .用灼热的铜网除去N 2中的O 2 D .用100mL 量筒量取5.6 mL 溶液 8.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 )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 .加碘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变蓝 B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C .氯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出现白色沉淀 D .鸡蛋清溶液中滴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10.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 .乙和丁为氧化物,一定条件下可相互反应 B .反应生成丙和丁的个数比为1:1 C .甲为有机物,其中C 和N 元素质量比为3:7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实际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 ▲ ) A .炼钢的本质:C+O 2 CO 2 B .酸雨形成的原因:CO 2+H 2O =H 2CO 3 C .湿法炼铜:2Fe+3CuSO 4═Fe 2(SO 4)3+3Cu D .电石跟水反应制取乙炔:CaC 2+H 2O =Ca(OH)2+C 2H 2↑ 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于炼钢 B .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D .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C .人体中元素含量: 由高到低 由大到小 汽水 糖水 肥皂水 A .氮元素的化合价: NH 3 N 2 NaNO 3 由低到高 B .金属的使用年代: D .常见溶液的pH : 由先到后 Al 、Cu 、Fe Ca O C 点燃 催化剂 + + 一定条件 甲 乙 丙 丁 氢原子 碳原子 氮原子 氧原子

(完整版)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A B C D 中考化学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4 S 32 Cl 35.5 Cu 64 一、选择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物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镁条在空气中失去银白色光泽 B .石蜡受热熔化 C .食盐水蒸干后得到食盐晶体 D .酒精挥发 2.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A .氧气 B .氮气 C .氢气 D .甲烷 3. 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A .二氧化碳 B .空气 C .高锰酸钾 D .氧化汞 4. 净化少量自然界的水,可以采用右图的简易净水器。净化后的水一定是A .蒸馏水 B .软水 C .纯净物 D .混合物 5.高铁酸钾(K 2FeO 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高铁酸钾(K 2FeO 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A .+3 B .+4 C .+2 D .+6 6.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有关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B.Fe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 C.维生素、糖类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D.羊毛、塑料和合成橡胶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8.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硫酸钾B.氯化钾C.磷矿粉D.氯化铵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一氧化碳用作燃料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剂 C.金刚石切割玻璃D.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10. 某同学分别用1g的甲金属、乙金属、丙金属粒与足量的某酸反应以制取氢气。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与当地的金属价格见下表: 物质所需时间价格 甲金属粒约13900s1000g/10.00元 乙金属粒约50s500g/20.00元 丙金属粒约20s25g/10.80元 从上述实验中得出实验室应选用制取氢气的金属是 A.甲金属B.乙金属C.丙金属D.甲和丙金属 11.下列物质中,不密封保存会变质的是 A. 浓硫酸 B. 氢氧化钠 C.浓盐酸 D. 大理石 12.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变化, 种不同的原子。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3. 所给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模英语试题及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英语模拟试卷(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因本试卷不考听力, 第Ⅰ卷从第二部分的“阅读理解”开始, 试题序号从“21”开始。 2.答卷前, 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并将其贴在指定位置, 然后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3.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 卡上将该项涂黑。 A You may have your favorite family spots on Long Island where you frequently take the kids. But there may be unexpected places you haven't explored yet. American Air power Museum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AM's mission is to preserve the legacy(遗产)of all American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to defend our liberties. They seek educate new generations about their courage, bravery and heroism by presenting aircraft and armor(盔甲)in tire museum through displays, exhibits and programs. Telephone: 020 7841 3600 Cradle of Aviation Museum The Cradle of Aviation Museum features more than 75 planes and spacecraft, a dozen cockpits and 30 hands- on exhibits in nine galleries. A favorite among kids is the Sesame Street show featuring Big Bird, Elmo and more as they learn about the Big Dipper, the North Star the sun and the moon. Telephone: 020 7414 3428 Tackapausha Museum

科粤版2020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科粤版2020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Fe 、Cu 、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选用下列各组试剂,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 .Cu 、Ag 、FeSO 4溶液 B .Cu 、FeCl 2溶液,AgNO 3溶液 C .Fe 、Ag 、CuSO 4溶液 D .Fe 、Cu 、稀硫酸,AgNO 3溶液 【答案】A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进行思考,Fe 、Cu 、Ag 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 >Cu >Ag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边的金属可以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可以选择相应的金属和盐溶液进行反应来证明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A 、因为铁的活动性在三种金属中最强,所以Cu ,Ag 都不能和FeSO 4溶液反应,得不出Cu ,Ag 的活动性强弱,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B 、Cu ,FeCl 2溶液,AgNO 3溶液这三种物质中,铜与FeCl 2溶液不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铜与AgNO 3溶液能反应,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此方案可行. C 、铁可以置换CuSO 4溶液中的铜而出现红色固体,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银和CuSO 4溶液不反应,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因此,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可行. D 、Fe ,Cu ,稀硫酸,AgNO 3溶液四种物质中,铁能与稀硫酸反应,也能与AgNO 3溶液反应,证明铁比氢和银的活动性强,铜和稀硫酸不反应,但能与AgNO 3溶液反应,证明铜的活动性比氢弱,比银强,也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可行.故选B . 2.向盛有一定质量MgO 和MgCO 3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42 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0 g 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A .5.3% B .5.6% C .12.7% D .1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22MgO 2HCl=MgCl H O 409540 ++溶液增加质量 3222MgCO 2HCl=MgCl H O CO 848444=4044 +-↑++溶液增加质量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020届浦东新区中考化学二模(含答案)

如果您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祝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化学部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六、选择题(共20分)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 27.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O2B.N2C.CO2D.H2O 28.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冰块融化C.汽油挥发D.矿石粉碎29.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B.蒸馏水C.矿泉水D.地下水 30.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白糖.C.白醋D.麻油 31.白色涂料中常添加二氧化钛(TiO2),其中Ti的化合价为 A.+2 B.+4 C.﹣2 D.﹣4 32.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A.吸附性B.可燃性C.稳定性D.难溶性 33.科学合理使用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Cl B.(NH4)2SO4C.KNO3D.Ca(H2PO4)2 34.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铁丝B.红磷C.木炭D.氢气 35.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FeO——氧化铁B.2He——2个氦气 C.2H——2个氢原子D.Cl2——2个氯分子 36.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放入铁钉B.滴加试剂C.收集氢气D.加热液体37.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匹配正确的是 A.水银Ag B.干冰H2O C.熟石灰CaCO3D.胆矾CuSO4·5H2O 38.过滤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烧杯B.蒸发皿C.玻璃棒D.漏斗 39.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 22MgO+C,反应的基本类型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点燃

2019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9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共18小题,每题两分,共36分) 1.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 B.硬度 C.稳定性 D.溶解性 2.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 A. 活性炭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B.干冰汽化 C.点燃蜡烛 D.分离液态空 气制取氧气 3.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水银Ag B碱石灰CaOH C.酒精CH4O D.烧碱NaOH 4.吸烟有害健康,其原因是吸烟时会产生多种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害人害己。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最容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物 质是 A.一氧化碳 B.尼古丁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铜 B.氯化钠 C.氧气 D.金刚石 6.下列混合物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食盐水 B.泥水 C.碘酒 D.澄清石灰水 7.右边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8.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化学在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处理不符合这个思想的是 A.增加污水处理工厂 B.向燃煤中加生石灰固硫

C.大量使用含磷酸钠(Na3PO4)的洗衣粉 D.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理 9.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时,没有听到任何响声,表明氢气已纯净 B.用适量的水能够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用100ml的量筒量取8.55ml的水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然后再测定 10遵守实验室规则,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 不准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液体的量取 C.液体的加热 D稀释浓硫酸 11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准确 的是 物质选用试剂(过量) 操作方法 A CO2(CO) O2 点燃 B Fe(Cu) 稀盐酸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 C CuSO4溶液(H2SO4) 氧化铜加入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 D 盐酸(H2SO4) Fe 加入Fe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12.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如下: 物质食醋牛奶食盐水牙膏肥皂水 pH 2~3 6~7 7 8~9 9~10 当我们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从而使皮肤肿痛。要减轻痛痒,应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2019-2020年初三英语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年初三英语二模试卷及答案 请注意:考生须将1~50题所选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从下列每题所给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5分) 1. I like living in _____ Taizhou. It’s _____ beautiful city with lots of interesting places. A. a; a B. a; the C. /; the D. /; a 2. --Peter sits ______ the window every time he travels. --I know. He enjoys watching the beautiful views through it. A. by B. in C. on D. behind 3. Daniel spends all his free tim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He________ plays football. A. often B. sometimes C. seldom D. never 4. My grandpa’s favorite food ______ rice dumplings at a very young age. But now he eats little. A. is B. was C. are D. were 5. --Have you got __________ ready for the sports meeting? -- No. We still have ________ to do. A. anything; nothing B. something; everything C. everything; something D. anything; everything 6. --Is it John Smith who will give us a talk tomorrow? --It _________ be. I’m not sure about that. A. must B. could C. should D. has to 7. Peter tried to ____ the underground, but failed. He just saw it passing by at the station. A. get on B. get off C. get away D. get out 8. The TV program called “ A Bite of China” is a ________ that records different kinds of delicious food from various parts of China. 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local culture from it. A. cartoon B. documentary C. chat show D. game show 9. --The missing Malaysia Airlines plane hasn’t been found so far. --_________, but an international effort is continuing. A. Bad luck B. Sounds terrible C. Sorry to hear that D. Cheer up 10. “Wechat”(微信) really makes a great _________ to people’s life. It’s easy for us to keep in touch with others. A. choice B. surprise C. progress D. difference 11. --Frank, you look worried. Anything wrong? --Well. I ________ a test and I’m waiting for the result. A. take B. am taking C. have taken D. will take 12. While the door __________, please go in one after another. Don’t push. A. opens B. closes C. is open D. is closed 13. It’s __________ of him to donate all his collections to the country. A. helpful B. polite C. outgoing D. generous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

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来测定某气体X的组成。在注射器A中装有0.32g气体X并慢慢通过不含空气并装有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的玻璃管B,使气体X完全反应。得到以下实验结果:实验前B管重20.32g,实验后B管重20.00g,B管中出现红色粉末。C管中收集到的无色液体是水;注射器D中收集到生成氮气0.28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管中发生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B.气体X是氨气(NH3) C.该反应中生成的水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气体X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7:1 【答案】D 【解析】 【详解】 A、X气体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所以一定不是单质,氧化铜属于化合物,所以B管中反应一定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B、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0.04g,收集到生成的氮气0.28克, 气体中氮元素质量为0.28g,所以氮元素与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0.28g0.04g :=1:2 141 ,所 以气体不是氨气,错误; C、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0.04g,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 0.32g+0.04g=0.36g,该反应中生成的水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0.36g0.28g :=20:1 1828 ,错 误; D、实验前B管重20.32克,实验后B管重20.00克,所以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为0.32g,因为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所以氢元素质量为:0.04g,收集到生成的氮气0.28克,气体中氮元素质量为0.28g,气体X中氮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0.28g:0.04g=7:1,正确。 故选D。 【点睛】 根据气体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来分析X的组成,氮气的质量就是气体中氮元素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带解析)

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MgCO3 +2HCl ==CaCl2+ CO2↑ + H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3+HCl====NaCl+H20+CO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选C 2.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 错误; B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的反应事实,选项B 正确; C 、图中所示,溶液的pH 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 正确; D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的反应事实,选项D 正确。故选A 。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3.已知: 3 2322Fe(OH)Fe O +3H Δ O ,现将CO 气体与21.4g Fe (OH )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 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 x O y 混合物12.8g ,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CO 2和H 2O 共8.6g B .混合物中含5.6g 铁元素 C .Fe x O y 为Fe 2O 3 D .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答案】D 【解析】

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月 日 化学试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70 分,与物理共用 12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是( ) A .燃放烟花 B .食物腐烂 C .剪贴窗花 D .钢铁生锈 2.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O 3)属于( ) A .单质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D .混合物 3.“森林重庆”的实施,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哪种成分的含量?( ) A .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4.下列燃料中发球清洁燃料的是( ) A .煤炭 B .汽油 C .氢气 D .柴油 5.学校安全无小事,下列做法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是( ) A .扇闻气体的气味 B .先预热,再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 C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把水慢慢注入浓硫酸中 6.西南大旱提醒我们节约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污染与人类活动无关 B .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净的水 C .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D .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 7.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 .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 .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红色固体 8.今年四冰岛火山爆发迫使欧洲的民航飞机停飞,火山灰里含有大量的硅酸钙(CaSiO 3),硅酸钙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4 C .+5 D .-4 9.下列关于生活和健康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 B .用地沟油烹饪的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C .水果和蔬菜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 D .甲醛溶液可用于水产品保鲜 10.核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氘和氚都是未来生产核能的燃料。氚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氚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A .1 B .2 C .3 D .4 11.下列叙述与化学知识相符合的是( ) A .汽油中加入乙醇可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污染 B .酸雨主要是由于农村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的 C .用水灭火是因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塑料是天然有机材料,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 12.右图是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 A .1 处 B .2 处 C .3 处 D .4 处 13.有关铝、铁、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三种金属中最活泼的是铁 C .铝可以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D .铜可以用来做电线 14.化学无处不在,右图是物质间发生反应时的颜色变化,其 中 X 是( ) A .稀盐酸 B .稀硫酸 C .硫酸钠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

广州二模英语试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第I卷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A Many people would love to leave their jobs behind and have a life-changing adventure overseas. They imagine lying under palm trees as the sun goes down. However, life overseas is not always easy, and many are not prepared for the shock of living in an alien culture. The honeymoon period At first, for those who actually decide to move abroad, life is an exciting adventure. They enjoy exploring their new surroundings, and life seems like an extended holiday. They don’t mind trying the local cuisine and discovering the local culture. They can even afford to practice their foreign-language skills without fear of making mistakes. Trouble in paradise In many cases, when people consider moving to another country, they often fail to realize how different life will be. As time goes by, they become frustrated when language an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become a daily headache. In this stage, the visitors begin to withdraw from life in the host country and avoid spending time with local people in favor of mixing with others from their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road to recovery Gradually, most visitors realize they must accept the differences and not fight against them. This change encourages them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slowly they manage to do the things they could easily do at home, such as opening a bank account. This new-found confidence enables them to see a side of life which very few tourists get to witness. Adjusting to life abroad can often be a real problem. The secret to overcoming it is to stop trying to change your host country: you will not succeed. If not, you risk losing your dream and having to return to the old life you wanted to leave behind. 21. Why do people moving abroad feel excited at first? A. They find foreign living much easier. B.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language skills. C. They love the adventure and exploration. D. They enjoy meet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2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is the main problem many people moving abroad face? A. Homesickness. B. Culture shock C. Health problems. D. Lack of employment. 23. What would the author suggest people moving abroad do? A. Study the local language. B. Go on holidays frequently. C. Learn how to open a bank account. D. Seek out people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B Australia loves interesting money. In 1988, it was the first country to replace paper money with special plastic banknotes. Now it’s introduced a new five-dollar bill so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that many experts are calling it the money of the future! At first glance, the new note looks much like the old one. It has the same pink colour and main pictures on the front and back. But look closer, and you will notice a clear window running down the middle, surrounded by images of the yellow Prickly Moses, a type of Australian plant. Tilt(使倾斜)the note a little and you will see the Eastern Spinebill, an Australian bird, beating its wings as if trying to fly away. Turn the bill from side to side, and you will notice the picture of a small build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note spins, and the image of “5” changes position. While these moveable features are impressive and entertaining, that was not the reas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officials spent ten years developing them. Their primary purpose was to make it impossible for criminals to produce their own fake notes. The new five-dollar note also has something to help blind people easily identify the money. It has a raised bump alongside the top and bottom, enabling blind people to quickly determine its value. The credit for persuading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to add this all-important bump goes to 15-year-old Connor McLeod. The blind Sydney teenager came up with the idea in 2014 after being unable to tell how much money he had received for Christmas. Connor says he was so embarrassed at not being able t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tes that he only carried coins to pay for food at the school cafeteria. 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