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城市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研究

纳入城市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研究
纳入城市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研究

纳入城市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研究

陈锦根

【摘要】移动通信基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但一直以来未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主要由各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建设,面临着选址难、建设难等诸多困难。本文探讨了将基站纳入城市规划体系,通过编制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确定城市基站的整体布局,进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进行落实,有效增强了基站建设的可操作性。在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中,分析了基站站址与城市用地分类的匹配关系,研究了景观化建站和集约化建站的模式,最后对基站规划建设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移动通信基站景观化建站集约化建站

1.引言

移动通信发展初期仅用以满足语音通话的需要,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以及视频数据等新业务的急剧发展,尤其是2008年底3G网络大规模商用以来,用户的移动通信需求不断增长。为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和广度覆盖,城市建设中对基站站址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

出于对基站电磁辐射的担忧,市民干扰、阻止基站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城市管理部门出于土地、景观等方面的考虑对基站审批要求越来越严格,基站站址的获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何规范基站的规划与建设、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摆在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2.基站概况

移动通信基站(以下简称基站),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根据建设地点的不同,基站可分为室外基站和室内基站。室外基站涵盖了宏基站、微基站,其中宏基站由于具备发射功率强、信号覆盖面大等优点,是移动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的首选,也是基站布局规划的重点。室内基站涵盖了微微基站、室内分布系统,一般为单个建筑

服务,是室外基站的有益补充。

根据建设方式的不同,室外宏基站可分为楼顶塔基站和落地塔基站。楼顶塔基站附设于建筑楼顶,租用建筑物业作为机房,在楼顶安装天线实现网络覆盖,目前绝大部分基站采用这种建设方式。落地塔基站独立占地,通过架设铁塔和自建机房实现网络覆盖,主要应用于城郊地区的广域覆盖。

基站属于通信接入设施,具有体量小、数量多、分布广等一般通信接入设施的特点。目前基站主要由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建设、无线电主管部门管理台站执照、采取备案方式进行管理。

3.面临的问题

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以及视频数据等新业务的急剧发展,尤其是2008年底3G网络大规模商用以来,基站建设密度大幅增加,在基站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3.1 缺乏规划引导

基站从选址、建设到维护都缺乏必要的法律和规划指引,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其也少有指导和管理,完全由通信运营商通过购买、租赁等市场化的手段寻求站址。于是带有明显公益服务性质的基站建设变成了纯商业化的运作过程,导致社会和公众对基站选址和建设的合法性产生了质疑,公众认可度大大降低,最终在基站选址、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人为阻碍。

3.2 选址日益困难

由于市民对基站辐射的误解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投诉基站电磁辐射、人为阻挠甚至破坏基站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基站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

此外,城市大部分基站均为楼顶塔基站,租用建筑物业作为机房,而各种原因导致的租用合同终止都会给网络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网络布局的大范围调整,严重影响了网络的稳定性。

3.3 影响城市景观

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和约束,通信运营商普遍采用抱杆及拉线塔等方式来布设天线,造成城市建筑顶部裸露的天线林立,杂乱无章,对城市景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4 站址需求激增

移动通信网络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900MHz和1800MHz频段,发展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2000MHz频段,再到即将进入商用的LTE通信系统的频段,无线信号传播损耗逐渐

增加,因而基站站距逐渐缩小。

考虑到3G、LTE等网络建设需要增补大量的基站,对站址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基站建设选址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4.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基站具备着明显的公益服务性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完善有利于通信运营商更好地履行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基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但由于其具有体量小、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一直未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中,主要由各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建设,面临着选址难、建设难等诸多困难。因此规范基站建设,将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具体可采取先编制城市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进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进行落实的步骤。

城市移动通信基站布局规划属于宏观层次的规划,主要内容是明确基站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总结不同片区中各种类型基站的设置原则,整合和优化现状基站,确定城市基站的整体布局。

图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具体体现。基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适合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落实。将基站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能有效解决基站建设的合法性,将基站纳入设计要点、建设标准,推动基站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增强了基站建设的可操作性。

5.基站布局规划研究

5.1 片区划分

根据移动话务密度,可以将城市划分为4类片区:高密区、密集区、一般区和边缘区。针对各片区特点进行基站布局规划,高密区、密集区以满足容量为主,一般区、边缘区以满足覆盖为主。

按城市用地对基站的敏感程度划分,可将基站选址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其中适建区生态制约条件较少,对基站建设类型、天线外观、辐射强度的限制较为单一,主要包含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工业、物流仓储、公用基础设施、绿地等用地;限建区存在较为严格的生态制约条件,对基站建设类型、天线外观、辐射强度等方面有限制条件,主要包含居住以及军事设施等用地;禁建区存在非常严格的生态制约条件,禁止新建任何基站,主要包

含幼儿园、小学、保护文物以及医院等用地[2][3]。

5.2 基站布局

5.2.1 站距设置

基站布局对应于传播环境及话务密度分布情况,站址规划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片区的用地性质,不同的用地性质,其话务密度、无线数据业务需求不同,基站覆盖半径也有所差别。

综合考虑蜂窝接入容量和覆盖的要求,结合移动话务模型及3G技术的应用,基站站距大致按如下原则设置:

高密区、密集区:结合现有基站站址的分布,综合按200~300米左右;

一般区:600~800米左右;

边缘区:800~1200米左右;

5.2.2 楼顶塔基站

为节约土地资源,新建基站将尽量避免独立占地的落地塔建设方式,主要以依托建筑的楼顶塔建设方式为主。

在站址选择排序上,按照政府机构办公建筑、行政事业单位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商业办公建筑、工业和仓储建筑、居住建筑的先后顺序进行[4][5]。

5.2.3 落地塔基站

在基站选址周边无合适建筑可依托时,采用独立占地的落地塔建设方式,一般结合泵房、垃圾转运站、公交场站等公用设施用地以及绿地设置。

5.2.4 多种建站方式

综合利用多种建站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基站站址的落实,提高实际站址与规划站址的吻合率,有利于促进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和谐发展。

在部分面积较小的区域(如路边绿化带),由于面积受限,仅能建设落地塔而无法建设机房,此时可采用边际网基站的建设模式,采用无需机房的室外型设备安装开通基站。

在城市人口密集、话务量大的地区,利用路灯杆基站模式快速建站,既能解决传统方式建站困难的问题,又能降低成本。具体可将BBU置于绿化带或附近机房内,RRU单元通过馈线或光纤拉远,实现道路及两侧建筑的连续覆盖。

对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街等区域可采用“书报亭”、“广告箱、牌”等方式建设街道站,且采用基站+数字直放站或射频远端+低增益分布天线进行。

5.3 景观化建站

景观化建站即通过对基站的杆塔、机房和天线进行美化,使基站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减少基站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5.3.1 美化杆塔

对落地塔基站,综合采用仿生树、景观塔以及广场灯等多种立杆方式,美化基站杆塔塔型。

(a)落地景观塔(b)落地广场灯

图 1 常见美化杆塔

5.3.2 美化机房

美化机房是指根据基站站址周围的环境、景物颜色等特征对基站机房的外面进行美化。

5.3.3 美化天线

景观化建站的核心内容是大力推广美化天线的使用,所谓“美化天线”,也可称作“伪装天线”,即通过各种手段对天线的外表进行伪装、修饰来达到美化的目的,既美化了城市的视觉环境,有效减少居民对电磁环境的恐惧和抵触,还可以延长天线的使用寿限,并保证通信质量。

工程实际中采用的美化天线主要有:(1)外墙装饰天线。对于需要安装在建筑物外墙面的天线,可以将天线的抱杆、天线罩漆上与建筑物外墙一样的图案和颜色,减少视觉差异;也可以将天线罩加上传播损耗率低的玻璃纤维罩,或伪装成假空调外壳,或加以颜色涂敷使之成为建筑物本身装饰的一部分,融于建筑物之中。(2)楼顶仿真天线。这种天线是通过材料修饰成灯塔、空调、水罐的形式来达到天线美化的目的,这种做法能够减少居民对天线的恐惧感,也起到与建筑楼顶实物协调的目的[6]。

(a)排气管形美化天线(b)方柱形美化天线

图 2 常见美化天线

5.4 集约化建站

集约化建站是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减少重复性建设最有效的建设策略。集约化建站的主要思想包含基站的共建共享和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两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稀有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避免先进入者对资源垄断。这种方式包含以下主要内容[7][8]:

5.4.1 室内综合分布系统共建共享

为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各大通信运营商在室内可采用多网合一共用天馈分布系统的方法。其主要技术采用各类信号源经多频合路系统合成,再经由天馈分布系统发射出去。

5.4.2 室外宏基站共建共享

基站资源主要包含站址建筑(机房)、杆塔、电力供应系统和电池、电缆、天线以及传输设备等。所谓共建共享就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通信运营商共同参与基站建设,并对基站共同享有权益。

通过室外宏基站的共建共享,不但有利于通信运营商获取基站站址,节约基站建设成本,更有利于消除城市众多杆塔和天线,有效改善城市景观,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5.4.3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对于拥有2G网络的通信运营商来说,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2G的现有资源来进行3G网络的建设,这样能有效节省3G网络投资建设成本,加快3G网络建设速度。在3G网络建设过程中,可考虑采用共用2G站址、传输、天馈或室内分布等多种方式。

6.相关建议

6.1 立法优先

建议借鉴上海、深圳、中山、汕头等城市经验,制定“城市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基站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规范基站的选址、建设,并保

护基站的正常运行,实现移动通信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建议借鉴香港、上海等地的管理经验,出台政策支持楼顶塔基站建设,率先开放政府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建筑的天面,使其成为基站的可选站址,拓展基站站址资源。

6.2 创新模式

传统的基站建设工程往往是主体建设完成以后,再进去安装基站设备和管线,势必需要破坏建筑物,既浪费又无法保证工程质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建设模式,推行基站与城市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并与施工方同步对接,同步投入使用,既节约建设成本,又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永海.探讨城市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J].城市规划,2010,34(11):83-87.

[2]谢勇,庄文雅,陈霖青.基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移动通信基站站址规划研究[J].移动通信,2010,第22期:85-88.

[3]沈阳.关于把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上海城乡规划体系的探讨[J].上海城市规划,2010,第5期:63-67.

[4]祁超,全依婷.解读《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 [J].上海信息化,2011,第8期:28-31.

[5]全依婷,王元方.加强基站建设规划适应城市发展要求—解读《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J].上海信息化,2010,第11期:20-21.

[6]方杰雨.论移动通信基站的敏感站点之美化建设[J].科技促进发展,2010,第6期:106.

[7]陈楚链.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管理与3G规划布局[J].科技创新导报,2009,第24期:242.

[8]陈惠玲.3G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和管理策略[J].通信世界,2007,第19B期:12,14.

作者简介:陈锦根(1982—),男,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附件一: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一、图例的适用范围与作用 第1条.该图例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 该图例可作为规划总图CAD图例绘制的统一技术标准。 二、图例的分类依据 第2条.该图例的建设用地分类依据为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图例的分类范围与精度 第3条.该图例分类范围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H”类的全部用地类别(“H1—H9”)和《城市建设用 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全部用地类别。 第4条.该图例分类深度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大、中、小全部类别。 四、图例的绘制原则 第5条.颜色选择以AutoCAD颜色索引为基础。 第6条.图例中相同大类的图例颜色应尽量处于同一色系。 第7条.当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与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 地标准》(GBJ137-90)涉及的用地性质相同或相近时,

应尽量沿袭旧版图例绘制的习惯。 第8条.图例中大类以“颜色”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中类和小类出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中类以“颜色”为主, 其中部分以“颜色+符号”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 类以“颜色”、“颜色+符号”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 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颜色+符号”的小类用地性 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代替);另一种版本是中类 以“颜色”为主,其中部分以“颜色+文字符号”作为用 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类以“颜色”、“颜色+文字符号” 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xx 色+文字符号”的小类用地性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 代替)。 第9条.当总图中某一类用地仅划分到“大类”时,应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大类)制图图例”,且该类用地的“大类” 与“中小类”不得同时出现。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自古至今,住宅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了一个承载生活的角色。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水平和生活面貌往往通过住宅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体现出来,因此居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和规划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提供满足人们身心需求的住区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而中国城市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变革也在居住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住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以北京为例,人口规模已超过现有各项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出现过度拥挤,交通阻塞,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已经转向了住房,人们迫切需要尽快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因此住区建设已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它已经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 20 年,中国城市建设和乡镇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和政策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近 10 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大约以 0.6%的速度增长。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 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2001 至 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专家预测,到 2020 年,5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2050 年,将有 7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可以说,21 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 城市住区建设水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注重生态价值、社会原则和人文关怀的住区规划理绪论与空间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不久,是规划与建筑学科的重要前沿,反映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总趋势。 住区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住区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块,关系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良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

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此外还设一环形道路连通南北,以疏解纵横干道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与分割。如此,被两条城市干道分割的基地便组成了有机整体。广东中山翠享槟榔小区,则采用多轴线的平行和交叉布局,将绿化景观、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尤其使一个个亲切的院落小空间统合成整体,不求宏伟场景但求温馨和谐。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及分类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 及分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用地是由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居住、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郊区等6大功,能用地所组成。 一、城市工业用地 (一)工业布置要求 1.建设用地要求工业布置对用地形状、大小、地形、水源、能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特殊要求均应满足要求。 2.交通运输要求包括铁路、水运、公路和连续运输等形式。 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防止有害气体、废水、废渣及噪声的污染。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应距离近便,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工业区应考虑工业协作关系、工业区的性质与形成、工业区的组成、工业区的规模。 (三)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分类,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为10—25m2之间。 (2)要符合工业布置的原则。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3种布置情况。 (四)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工业与居住的用地布置形式有平行式、垂直式和混合式3种。

(2)工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有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布置3种形式。 (3)工业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形成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对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以改善交通、卫生、生产、生活等情况为主,可采取留、改、并、迁等方式进行。 工业如何分类 ①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工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等。 ②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的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业有废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 ·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 ③城市用地分类中,工业用地分三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强制性条文规定: 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_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一、总则 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 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围,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0.3 市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市形成因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场区小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划 4.城市人口 5.城市绿地 6.城市用地区划 7.城市用地 8.热岛效应 9.城市空间系统 10.三类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 12.对外交通用地 13.居住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 15.城市总体布局 16.城市开敞空间 17.分质给水系统 18.干道网密度 19.城市用地选择 20.城市设计 21.城市更新 二.问答: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20.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1.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三.问答题: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1按集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3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5近远结合、利旧图新 6保护环境,美化城市 7重视对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构思 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区域分异。 部分城市旧城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旧城区拥挤杂乱,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2旧城区街坊式布局的生活居住区居住环境较差 3旧城区的一些工业企业分布在生活居住区 4由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城市蔓延,使外围的工业区被居住区包围 5旧城基础设施落后 6大规模商业区集中布局在市中心,,城市扩张后,加大了居民购物的出行距离和成本 旧城区总体布局调整: 1扩大城市规划的地域范围,建设新城区、卫星城和新城市 2“腾笼换鸟”,企业外迁,在城市外围建设专业化工业区 3拆迁改造旧城中心区的生活住宅区,建设现代居住区 4在主城外围建设绿化带或绿环,限制主城区用地的无限制蔓延 5建设城市铁路、轻轨、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路网络 产业园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优越的地理、政策、社会环境条件,将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相对集中的优势,吸引产业逐渐集中,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浅谈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作者:————————————————————————————————日期: 2

浅谈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22班车天宇 201218010220 摘要: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的深度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自然环境与城市 规划布局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管理者们值得深刻探讨的 话题。 关键词:自然环境规划布局环境规划 正文: 1.自然环境 1.1 什么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1.2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真正产生影响,主要是有文明史以来的几千年时间,尤其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越大,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环境问题就是这种反作用引起的必然后果。 2.城市规划布局 2.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2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的建设的结果。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中心式 集约式 围合式 规划布局 常见形态 牛块式 隐喻式 轴线式 1、“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流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体)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式居住区中心。 〃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构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2、“隐喻性”布局形态:〃将其一种食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为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上某种联想与领悟,增强环境的感染力。 〃注意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做到行、神、意的融合。 3、“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供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照环境条件可设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领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空间,日照、通风、视觉环境较好,可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 4、“轴线式”布局形态:〃空间轴线常为线性道路,绿地、水体等,有强烈的聚集性、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引导,轴线两侧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居住区城县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由均衡特色。 〃当轴线过长时,可转折,曲化等手法并结合建筑,水品、绿化处理丰富环境。 5、“先块式”布局形成:〃住宅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成民、块、组、团布置。 〃尽量采用按区域变化的方法,强调可识别性,在居间有绿地、水体、公共设施分隔,保证居住空间舒适性。 6、“集约式”:〃将住宅,公建紧凑布置,尽力开发地下空间,地下、上贯通,室内外参透,形成居住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布局空间。 〃省地,有利组织邻里交往。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布局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布局 摘要:如何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小城市建设工作,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简单地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且就如何进行合理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城市规划;合理布局;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how to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inherent law of city development, to do a new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 better adapt to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ren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existence, become the an urgent task;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how to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layout puts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Importa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引言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心人口、交通、土地等出现紧张的状况,并随着环境的污染严重,因此城市的合理规划显得非常的重要。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能否协调发展。 1、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2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2.1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 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7.什么是区位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本次课重点:1.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2.居住区规划结构 的基本形式;3.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本次课难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第一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概念 是指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公共 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三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又称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 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 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 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见下图。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有利于保 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有利于城市道 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的规模: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 服 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规模

为 10-35hm 。 2.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又称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这种组织方式一般不划分 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的小区形式。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见下图。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 人,用地规模为 1-9hm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 3. 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 团,见下图。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 2-3 个 居住组团组成。 三、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等级 依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居住区分成三个 等级结构: 1.二级结构 居住区二级结构由居住区——居住小区组成(以居 2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刘华安 我国传统城市的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的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的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的山城。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的城市数量最多。但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这种传统体系,也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

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和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的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上述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而居住区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块状、带状的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的功能划分、较完善的游憩设施和容纳相应规模的出游人数的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的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0.4hm2。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的来说标准比较低。各类公共绿地的设置容应符合表6-2的要求 。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休息、交往和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是居住区绿化的重点地带。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和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公园的设施比较丰富,有各年龄组休息、活动用地(图6-1)。 此类公园面积不宜过大,位置设计适中,服务半径500~1000m。该类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居民使用,常常规划在居住区中心地段,居民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达。可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利于提高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