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作者:孙素芳马琦罗红艳张艳珍

【关键词】子宫切口感染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术后并发症也随之上升。其中,子宫切口感染导致溃疡形成,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子宫切除,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作者收集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20例(其中富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 13例、浦江县人民医院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 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感染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年龄19~40岁(平均29.5岁)。孕产次:初次妊娠12例、2次妊娠3例、>3次妊娠 5例。剖宫产指征:胎儿宫内窘迫3例,子痫前期2例,催产素引产失败5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3例,臀位2例,胎膜早破3例,疤痕妊娠2例。剖宫产术式:均采用下腹纵切口以及腹膜内子宫下段横切口。持续临床表现:20例患者6例高热、呈驰张热,其中1例术后5d出现阴道脓液流出,B超提示子宫切口处“瘘管”形成,另1例术后7d B超提示右阔韧带有一约6cm×5cm×4cm大小血肿。8例术后持续低热、体温在37.5~38℃右左,6例表现为反复出现大量阴道流血,量约800~3000ml左右。

1.2 诊断标准

术后5d进行超声检查:适度充盈膀胱后患者仰卧位,于下腹部作

纵横与侧向扫查,切口以纵向扫查为主,同时切面观察子宫、宫腔及宫旁组织。参照《实用妇产科诊断学》的诊断标准:(1)伤口愈合良好:肌层回声均匀或上段肌层厚下段肌层较薄,切口处轻度隆起,隆起处回声偏强,浆膜层、肌层连续,宫腔内无或有少量积血。(2)伤口愈合欠佳:切口处隆起明显,此处浆膜层连续或断续,肌层连续,但有小暗区(测试对缝线反应或有感染渗出),宫腔内多有积血。(3)伤口未愈合:①只有浆膜层连续,肌层连贯性差;②浆膜层及部分肌层连续;

③浆膜及肌层均连贯性差,切口处只有纤维素样回声,可见液态无声区。此3种情况宫腔内均有积血,有的合并盆腔积血。所有病例B超均提示子宫体积增大,前壁下段增厚,切口浆膜明显隆起,回声增强、模糊、杂乱,其中心部出现缺损现象并可见局部不规则低回声区或无声区。排除产褥感染、胎盘残留等引起的发热及产后出血。

1.3 治疗方法

加强抗感染治疗,联合第3代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同时缩宫素止血,阴道流血多者予输血纠正贫血,全身支持治疗10~30d。

2 结果

18例待体温正常,阴道流血止,B超复查见子宫切口无异常回声,则停用抗生素,改用中药口服巩固治疗,并随访至产后42d,除两侧外均以保守治疗获痊愈。其中1例因反复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保守治疗失败而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中见子宫下段切口0.5cm×0.5cm大小溃疡面,病检报告示子宫切口炎症改变,溃疡形成。另1例转上级医院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剖宫产率逐年增高,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也不断增多,就要求我们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诊治并治疗,现就临床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如下: 1.非感染性因素: (1)术后吸收热:是无菌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手术应激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一般不超过38·5G o,3天后会退热。 (2)泌乳热:产后3~4日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可引起发热,称泌乳热。一般<38.5℃,时间 <24h。术后3日或4日却突然出现中度热,伴乳房充盈、硬结及轻微触痛,无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 粒细胞的明显升高,经适当乳房按摩尤其是及时母乳喂养乳汁排空后,多于当日迅速退热次日不再 反复。 (3)药物热:一般药物热多由抗生素引起,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导致白细胞内致热源的释放,多见于术后6-10天突然高热或者体 温下降后重新高热;均在每次静滴用药后2小时左右出现,39-41摄氏度,呈 弛张热;应用一般退烧药效果差;停用抗生素后一周亦未在出现高热;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米索前列醇也可引起发热。 (4)脂肪液化:脂肪液化是脂肪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肥胖;使用电刀;术中机械刺激;酒精进入伤口;术中缝合技术 不佳,打结过紧,残留死腔等;内科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咳嗽;羊水污染;多次剖宫产等等,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及 时拆线,敞开引流,3-5天即可愈合。 2. 感染性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 (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感染

(3)切口部位血肿 (4)泌尿系感染 (5)下肢静脉栓塞 (6)全身性因素:贫血等 手术切口的感染 曾经管过一个也是剖腹产术后的病人,术后一直都是发热,最高到过39度左右,因为后来应用了高级的抗生素,血Rt wbc也正常了,体温不算太高了,都术后6天了,刀口的脓液才出来,切口感染,把切口清创之后,体温就正常了。2呼吸系统 术后的上呼吸到感染,病人咽部充血,红肿,或是有脓苔,发热还是体温比较高的,更严重还有肺炎的,所以,发热的病人一定要仔细查体。 3泌尿系统的感染 就是我这个病人,术后虽然我们就留置尿管24小时,可是也有感染的,所以,遇到发热的,一定要检查血尿常规。 4脱水热 一般是婴幼儿的事情,咱们术后都大量补液了,而且术前禁食水的时候也很短,一般不考虑。 5输液反应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 年第9 期总第24 期( 上半月刊) >> 经验交流 陈鹃2006-7-3 1:05:32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 年 5 月第6 卷第9 期 关键词: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做了1602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39例,感染率2.43%,现结合文献分析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根据外科疗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因素[1]。 术前相关因素为潜在高危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初产、腹壁脂肪层厚、破膜时间延长(>24h)、产程延长(>12h)、羊膜腔感染、子宫内胎儿监护(>8h)、阴道检查及多次肛诊、全身感染、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疤痕子宫等。有文献报道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社会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 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论证了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为51~ 63min[3]。如手术时间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术中出血,筋膜下血肿<5cm可自然吸收,但容易造成粘连,血肿>5cm的大多数变成脓肿。产妇表现有感染体征,大约1个月左右,筋膜下血肿破溃,脓肿经筋膜腹壁伤口排出。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的存在。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将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资料显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3]。 术后因素主要为手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 2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预防方法 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及时纠正贫血,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对有阴道炎的孕妇及时治疗,晚期避免性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 1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1.1.2营养不良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 1.2 医源性因素 1.2.1消毒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2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 科别:妇二科床号:12床住院号2014001985 姓名::*** 性别:女年龄:26民族:汉职业:农民籍贯:甘肃文化程度;初中发病节气:立夏入院方式:步入 入院日期:2014-05-13 手术日期: 2014-05-14 现病史:患者,女,26岁,主因:孕40+2W,无产兆要求入院剖宫分娩,门诊以“孕足月待产 ”收住。入院时见: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腰酸下坠感,无阴道流血流液,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 。产查胎方位ROA胎心140次/分,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于2014-05-14 08;30在“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程顺利术中于9:00剖娩一男婴,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响亮,面色口唇红润。常规结扎脐带。体重3600克,产妇术程顺利,术毕于10:00安返病室,麻醉清醒,术后予去枕平卧切口至沙袋抗炎缩宫补液等对症处理。产妇切口疼痛可忍,切口敷料整洁无渗出,已虚恭,进食半流食后无腹胀,子宫收缩可,阴道恶露量适少,其子面色口唇红润,吃奶水可,二便调。现产妇术后第六天,神志清,精神可,线已拆,切口愈合良好,食纳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T:36.8℃ ,P:96次/分,R:23次/分,BP:118/73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月经史:15岁初潮,婚育史:26岁结婚,孕1产0。 辅助检查:B超提示:晚孕,单活胎,头位。胎儿双顶径约9.6cm,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妊娠足月西医诊断:1.妊娠40+2W;2.巨大儿? *术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子宫收缩有关 2.焦虑与担心术中疼痛、新生儿性别与期望不符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产后生活护理不了解 4.潜在并发证脐带脱垂,羊水栓塞。 胎儿1.有受伤的危险与胎儿巨大引起头盆不称有关 2.潜在并发证宫内窘迫,缺氧 三.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介绍入院环境,包括责任护士,主管医生 2.告诉患者生产前,宫缩痛是正常的,让其正确对待疼痛。 3.做好术前护理宣教,术前禁食水, 4.保持床单位的整洁,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给患者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准备及注意事项。 6.讲解相关知识,消除焦虑心理。 (2)病情观察1.入院后左侧卧位,必要时给与氧气吸入 2.监测胎心,胎动听胎心每日6次,吸氧30分钟每日两次,自数胎动1小时每日3次 3.观察产程进展,如出现阴道流血流液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置。 *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术后切口疼痛子宫收缩有关 2.营养失调与禁食水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术后生活护理不了解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和留置尿管有关 5.有亲子依恋改变的危险与术后疲惫,疼痛和婴儿性别有关。 6.呼吸形态紊乱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7.潜在并发证尿潴留,腹胀,切口感染,乳房胀痛,产后出血 新生儿1.有受伤的危险烫伤 2.潜在并发证窒息,臀红,脐部感染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床边接班,产妇被送回病房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了解术中出血,补液等情况及目前状况。,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体位,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以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持续沙袋加压切口8小时。手术8小时后取半卧位,以减少炎症及腹胀的发生。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3疼痛护理:疼痛无法耐受时,遵医嘱於止痛针剂。告知患者,产后应用缩宫素也会导致宫缩痛,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子宫复旧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14例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14例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诊疗。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4月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1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并与传统经阴道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效果良好, 标签:剖宫产术;子宫憩室;B超;宫腔镜;腹腔镜 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危及母儿的安全时必须行剖宫产术,尤其是急诊剖宫产挽救了无数高危妊娠分娩的母子生命。随着剖宫产术的改进,以及麻醉、输血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发展,剖宫产已广泛应用。近年来子宫切口憩室报道渐见增多。诊治子宫切口憩室1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憩室是指腔隙样脏器的黏膜向壁层外突出的局限性扩张或囊样突出,常见于消化道,很少见于子宫,因为子宫肌层较消化道肌层为厚,不易产生内膜向肌壁外突出。憩室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子宫憩室与子宫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通常很少见。后天性子宫憩室也称假憩室,有报道称可能因损伤、变性、感染、神经分布异常等造成。憩室一般无症状,主要由于并发症而发现,或经放射影像学诊断[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经确诊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14例,年龄19~35岁,平均25岁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孕1产1为4例,孕2产2为7例,孕8产3为1例,孕5产3为1例,孕6产2为1例,其中8例为2次剖宫产术。剖宫产指征:持续性枕后位4例,胎儿宫内窘迫2例,巨大儿4例,臀位1例,前置胎盘1例,多胎妊娠2例。发现切口憩室距剖宫产7个月~2年发病。 1.2临床表现每个患者剖宫产前月经正常。剖宫产后已经来潮分别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阴道流血淋漓不尽。经期10~20d,平均(14±1.6)d,伴有或不伴有腹痛。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诊断方法:B超检查是诊断子宫切口憩室最简捷、无创的方法,但有的子宫切口憩室狭小,仅靠超声容易漏诊。宫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子宫壁切口憩室的位置,但对于子宫憩室较深者有盲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能明确诊断子宫憩室的部位、大小、深度、窦道的方向以及子宫壁内膜肌层浆膜层的情况[2]。 阴道B超发现子宫下段可见宫腔内向外凸向浆膜层的楔形缺损,憩室深度为2~18mm,平均(8.2±0.25)mm,缺损区可有积液,边界模糊,回声欠佳,肌层较薄,宫腔内膜线中断。

切口妊娠

子宫切口妊娠 全称为【全称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cesareanscarpregnancy,CSP) 【定义】:孕囊、绒毛或胎盘着床于既往子宫切口处,随着妊娠得进展, 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严重者可穿透子宫造成子宫破裂。 就是因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瘢痕宽大或瘢痕上有微小裂孔,胚胎着床于子宫切口瘢痕得微小缝隙上。就是少见得异位妊娠类型,它就是剖宫产术后一种罕见而危险得远期并发症之一 .随着妊娠进展,有可能导致阴道大出血或子宫破裂而切除子宫,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发病率】:异位妊娠,其发生率为0、45%。在有剖宫产史得异位妊娠中占6、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诊断为CSP得时间与上次剖宫产术得间隔时间:长短不一,6个月-—--12年,有报道18年,多在术后6年以内。 【CSP得两种结局】: 1、一种就是孕卵向子宫峡部或宫腔内发展,结局就是继续妊娠,个别形成低置胎盘或前置胎盘,有可能生长至活产,但胎盘植入得机会大大增加,若植入较深、面积大应切除子宫,否则会大出血危及产妇生命; 2、一种就是妊娠囊从疤痕处向肌层内深入种植,形成早期妊娠绒毛植入,在妊娠早期就可有出血发生。 简而言之,CSP危害大且后果严重,应及时诊断、恰当治疗,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规范化得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 【辅助检查】

1、血β-HCG:与正常孕妇没有差别,与相应得妊娠周数基本符合。高血清β—HCG水平说 明胚床活性好,血运丰富,盲目清宫易引起大出血. 2、B超:子宫增大,内膜增厚;子宫前壁峡部原手术瘢痕处可见胚囊附着或混合性包块. 诊断标准:(B超)子宫内无妊娠孕囊;宫颈管内无妊娠囊;妊娠囊生长在子宫峡部前壁;妊娠囊与膀胱之间肌壁菲薄。 (彩超)不仅能准确判断孕囊得位置,并能观其周围血流得情况,为治疗(药物/介入清宫时机)提供参考。 【分级】根据团块或孕囊与肌层得关系,将其分为4级。 0级:未累及肌层,与肌层分界清楚;(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1级:稍累及肌层,与肌层分界较清楚;(采用药物治疗加清宫术) 2级:位于肌层内,与肌层分界不清,未累及浆膜层;(需结合局部血流情况选择治疗方法,血流不丰富者可行药物治疗加清宫术,血流丰富者可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加清宫术) 3级:团块或孕囊膨向浆膜层,并向膀胱方向突起;(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加子宫修补术)需注意,清宫术前必须复查阴道超声,探查团块周边得血流情况,若血流丰富切不可盲目清宫. 【治疗】 一经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目得:杀死胚胎排除妊娠囊,保留生育功能与止血,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控制出血为原则. 1.药物治疗 早期妊娠者若要求保留子宫,可先予以药物治疗.?甲氨蝶岭(MTx)全身或局部应用,B超引导下向妊娠囊内注药杀胚,或口服米非司酮杀胚 同时应密切监测血、尿β一HCG得变化。?多需清宫,若B超复查示妊娠组织逐渐被吸收,则可不予行清宫术.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

剖宫产手术流程 含图

剖宫产 一、切开腹壁打开腹腔 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下腹部横切口一般采用Pfannenstiel 切口,即耻骨上两横指(3 cm)的浅弧形切口,长约12-13 cm。切开脂肪层,在中线两侧筋膜各切一小口,钝头弯剪沿皮肤切口弧度向两侧稍剪开筋膜(剪刀尖应上翘,勿损伤筋膜下方的肌肉组织)。 钝性撕开脂肪及筋膜至皮肤切口等长,则不易损伤切口下血管。纱布或蚊式钳钳夹止血。术者和助手分别用Allis 钳提起筋膜上切缘中线两侧,食指钝性向脐孔方向从筋膜下游离两侧腹直肌。 并用钝头弯剪剪断筋膜与腹白线粘连。同法用Aliis 提起筋膜下切缘并分离锥状肌。分离两侧腹直肌,暴露腹膜。用Kelly 钳轻轻提起腹膜,先用刀切开一小孔或用Kelly 钳打洞,再用剪刀向两侧各横向剪开1-2 cm,左右撕开腹膜。术者和助手双手重叠放入腹腔,提起两侧腹壁和腹膜,向两侧牵拉以扩大腹壁和腹膜切口。用力应均匀、缓慢、逐渐增强。此时术者应评估腹壁切口各层大小是否能顺利娩出胎儿,必要时扩大切口。 二、暴露和切开子宫下段 观察子宫下段旋转方向,形成情况,看清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子宫下段上缘标志)和膀胱位置。耻骨上放置腹腔拉钩,充分暴露子宫下段。 将子宫扶正,子宫切口选在子宫下段上缘下2-3 cm 处。需注意的是如果不利用这一基准点,医生可能选取的子宫切口位置非常低,在阴道而不再子宫。确定中线后,用手术刀轻轻划出一个 2 cm 的水平切口。 第一刀划下之后的每一次划刀都要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掠过切口,一遍看清子宫肌层的层次。当切开部分肌层时,用食指压迫然后放松切口的中央,如果余下的肌层非常薄,通常会引起随后被切开的隔膜水泡,这种切开子宫的方法几乎可以完全消除划伤胎儿的风险。 三、娩出胎儿和胎盘 子宫切口扩大后,继续快速吸净羊水,移除耻骨上腹腔拉钩;术者以右手进入宫腔,四指从胎头侧方越过头顶到达胎头后方,托胎头于掌心,手掌要达到枕额周径平面; 术者手指以盆底为支点,屈肘向上向孕妇足方用力,同时助手左手向上向孕妇头方提起子宫切缘上份,右手在宫底加压,利用杠杆原理缓慢将胎头娩出子宫切口。 胎头娩出后,术者立即用手挤出胎儿口、鼻腔中液体;继而助手继续向下推宫底,主刀顺势牵引,娩出前肩、后肩和躯干; 主刀将胎儿置于头低位,再次用手挤出胎儿口鼻黏液和羊水,助手钳夹切断脐带,胎儿交台下人员处理。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10 U 入液以预防产后出血。术者和助手迅速用卵圆钳钳夹子宫切口出血点,尤其注意切口两端,也可换用Allis 钳夹。钳夹切口完成后,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l0 U。 需要注意的是不主张常规从腹腔内托出子宫(Thomas F.Baskett 主编的产科手术学- 第11 版)。除非子宫切口撕裂或大量出血。 给予宫缩剂后,不要急于徒手剥离胎盘,耐心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后牵引娩出,以减少出血量。娩胎盘时要注意胎膜是否完整,特别注意子宫切口边缘及宫颈内口上方有无胎膜残留。 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并用卵圆钳钳夹纱布块擦拭宫腔 3 次,蜕膜组织过多者,可用有齿卵圆钳伸入宫腔悬空钳夹清除之。 四、缝合子宫 用1-0 薇乔(VICRYL Plus) 可吸收线,分两层连续缝合。 第一层从术者对侧开始,先用两把Allis 钳夹好切口顶部,在其外侧0. 5-1 cm 作「8」字缝合后,打结,不剪断缝线,然后全层连续缝合至术者侧,最后一针扣锁缝合,也要超出角部0.5-1 cm。 第二层从主刀侧向对侧将浆肌层(包括反折腹膜) 做连续包埋缝合,应在第一层缝线中间进针,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 五、关腹 关腹前先检查子宫及双附件有无异常。彻底清除盆腹腔积液,仔细清点纱布器械无误。 1. 以2-0 薇乔可吸收线或1 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

剖宫产术后切口处憩室的超声诊断

剖宫产术后切口处憩室的超声诊断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后不明原因的不正常出血(经期延长,经血过多或阴道淋漓不尽出血)常有发生,经超声检查后发现本症状与子宫切口处憩室形成有关,本文对15例此症的声像图特点与临床表现作出相关总结,现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症患者共15例,年龄23-40岁,平均31岁。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1月-11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有程度不等的腰痛、下腹痛史,11例有程度不同的阴道流血淋漓不尽或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史,其中合并盆腔炎1例,合并憩室处妊娠1例。 使用Aloka-1700及迈瑞DC-6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7.5MHz。对于流血较多的、腹壁薄且膀胱充盈良好的患者,用3.5MHz探头取仰卧位经腹进行子宫纵、横切扫查;其余用7.5MHz经阴道超声扫查,清晰显示子宫及附件,尤其是子宫下段切口处情况。 2结果 所有各例切口处憩室患者,均清晰显示子宫下段切口处肌壁的不规则形状的缺损/裂隙,除其中一例合并妊娠患者于裂隙处探及一大小约1.0cmX0.6cm的妊娠囊(其内可见卵黄囊)外,其余患者的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表现,笔者总结归纳后试分为以下三度: 1.轻度:表现为子宫下段切口处肌壁的裂隙状缺损,多如”V”型改变,一侧与宫腔相通,另一侧可见薄层内膜与肌壁,浆膜层连续。患者临床上表现较轻,部份仅表现为少量淋漓出血或腰痛与下腹胀痛。此型多见。 2.中度:子宫下段切口处肌壁缺损达浆膜层,肌层甚薄,但浆膜层尚平整连续。此型多表现为经期延长,经血过多;或伴有随月经周期而加重的下腹胀痛不适。 3.重度:病情延续与发展,可因伤口愈合不良导致子宫下段薄弱,切口处可见内膜、肌层及浆膜层呈疝囊样向外突出,形成明显的憩室样改变。个别憩室内甚可见到中/偏低的不规则血块样回声。此型患者临床表现重,阴道持续淋漓出血。 3讨论 剖宫产后切口处憩室形成属于后天性子宫憩室,称作假憩室。Rubovits报道可能与损伤,变性及感染或神经分布异常造成。最常见为剖宫产史患者,可能由于剖宫产时切口有撕裂而缝合又欠妥,或手术缝合时将内膜带入伤口内,或切口端有出血,感染造成愈合不良,伤口内储血逐渐增多而形成憩室。其大小形态及程度可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临床表现也因此而有不同,轻者仅为腰腹痛,继而经期延

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b11134849.html, 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 作者:聂文翠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2期 【摘要】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 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血肿、切口疝等。通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病原因分析,得出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由多因素引起,提高认识,正确指导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围手术期给药预防、控制病房内细菌数量、减少手术时间及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是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60(2014)02-0200-011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 1.1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切口脂肪液化,大多发生在手术后4~12 d,一般无发热,少数也可伴有发热 ,渗液中混有脂肪滴,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给予换药并以镊子探查,发现皮下有空腔隙,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有液化组织,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第二类为切口感染,伴发热, 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 1.2诊断标准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1.3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治疗方法 第一类如切口较浅,局限于皮下组织,给予拆除缝合线,每日换药,后期可用蝶形胶布拉合。如果裂口较深, 需先行切口撑开引流,拆除皮下缝线,清除坏死组织,清除死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及0.5%甲硝唑液冲洗切口,0.5%甲硝唑液打湿纱布或康复新液打湿纱布后行切口局部引流,1次/d,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二期缝合。对于第二类切口,需先行切口撑开引流,拆除皮下缝线,用片状刮匙搔刮切口,清除坏死组织,清除死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及0.5%甲硝唑液冲洗切 口,0.5%甲硝唑液打湿纱布引流,1次/d,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二期缝合。 2 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2.1 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原因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治进展探讨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治进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6-10-24T14:00:18.5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作者:陈世杰刘霞 [导读]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胚胎附着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微小缝隙上。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射洪 629200 【摘要】子宫切口妊娠是临床一种特殊性异位妊娠,在目前剖宫产率不断上升背景下,子宫切口妊娠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临床上易导致误诊、误治,早期合理的诊治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切口妊娠对CSP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做回顾性分析,探讨CSP的早期诊治方法。 【关键词】子宫切口;妊娠;诊治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胚胎附着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微小缝隙上,是少见的妊娠类型[1]。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CSP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CSP的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导致误诊、误治,清宫时发生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或丧失生育功能,为方便患者得以早期合适的诊治,下面就CSP的诊治做一阐述。 1 子宫切口妊娠的发病机制 CSP的发病率为0.45‰,Yial等分析认为,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有两种不同的妊娠结局:一种是孕卵向子宫峡部或宫腔内发展,结局是继续妊娠,个别形成低置或前置胎盘,有可能生长至活产,但胎盘植入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种是妊娠囊从瘢痕处向肌层内深入种植,形成早期妊娠绒毛植入,在妊娠早期就可有出血发生。 2 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 2.1 临床表现子宫切口妊娠发生必定有剖宫产史在,和正常妊娠临床表现一样,有停经史,有些患者也会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有时候量多有时候量少,因此也就导致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容易被诊断成为宫外孕。因此其临床出现阴道流血淋漓不尽,在实施人工流产过程中刮出物出现绒毛,即要考虑患者出现子宫切口妊娠。有文献报道在临床诊断中,提出子宫切口妊娠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子宫切口妊娠出血。也有作者指出子宫切口妊娠在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发生误诊,临床可以将阴道彩超作为是临床重要诊断方式。 2.2 影像学检查有文献报道在临床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其指出阴道B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高达84.6%,并指出这是临床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重要诊断方式。张向群[2]也将B超作为是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的主要辅助检查方式,指出其在子宫切口妊娠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张会敏等[3]在临床对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妊娠患者实施经阴道彩超诊断,其诊断准确率为84.2%。潘志立等则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MRI诊断结果加以分析,其中MRI技术在子宫切口妊娠患者诊断中能够清楚显示孕囊,包括其孕囊位置和孕囊形状等,从而为临床患者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张向群等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MR影像特点加以分析,其中18例患者可以清楚的显示孕囊,MRI显示为不规则条状长T1和短2异常信号,最终指出只要能够对MR影像特点准确把握,也就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2.3 病理诊断在对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实施子宫切除术的时候,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明显看到子宫下段有膨大,并且超过了子宫大小,膨大处呈紫蓝色,并且很薄。在切开子宫后壁的时候,或出现大量血块堵塞,有时会看到胚胎组织。 3 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治疗 由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发病率低,至今对该病的处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3],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且保守治疗愈来愈受到妇产科医师的关注及重视。 3.1 保守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是临床一种比较危险的妊娠类型,通常在临床上一旦发现确诊,其治疗中首先就要立即终止妊娠,杀死胚胎,以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最大化的避免对患者实施刮宫,以免造成大出血情况发生。想要有效保留患者子宫,在患者早期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其中甲氨蝶呤是临床常用药物。卢灶红等[4]在临床对剖宫术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实施单用甲氨蝶呤、甲氨蝶呤结合米非司酮药物治疗效果加以对比分析,发现联合使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患者临床治疗成功率、住院时间、出血时间以及检测项目消失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单用甲氨蝶呤患者,由此说明甲氨蝶呤在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和米非司酮结合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卢灶红等则对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不同保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实施对比分析,将120例患者分成三组,分别对其实施甲氨蝶呤、宫腔镜以及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患者手术中的各项指标实施记录分析,最终得出患者的三种治疗方式治疗后均能够得到显著效果,每种治疗方式均就有各自优势,其中动脉栓塞治疗效果要优于其他两种。卫金金[5]在对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保守治疗效果分析中,则提出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米索+清宫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患者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在临床多加推广应用。 3.2 手术治疗在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是其最终选择方式。吴妍等[6]对子宫下端剖宫产妊娠患者实施髂内动脉结扎和子宫切口妊娠病灶切除联合术式的临床效果加以分析,最终手术成功8例,术后患者7-14d内血β-HCG全部都恢复到正常,并在其手术后第三天,女性激素水平也恢复到正常范围。其中有1例患者在手术中探查,其呈现子宫切口妊娠包块破裂问题,并发生比较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问题,对其实施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痊愈出院,总体来说这一联合术式在临床具有应用必要性。吴妍在分析了子宫切口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其中有1例患者因为先兆子宫破裂,选择实施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最终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在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治疗中,首选保守治疗方法,一旦患者发生子宫破裂,难以控制大出血情况,就要立即对其实施手术切除治疗,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子宫切口妊娠患者临床诊治中,一定要早期实施诊断,确认病症后对患者早期实施保守治疗,以保留患者生育能力。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出血情况必须实施手术治疗,也要做好患者的手术预后工作。总之选择合适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并且有助于避免过度医疗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志立,吕维富,刘影.子宫切口妊娠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7):76-77. [2]张向群,许乙凯,罗小琴.子宫切口瘢痕内妊娠的MR影像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9):52-53. [3]张会敏.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8例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265-266. [4]卢灶红,涂尚云.不同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5):81-83. [5]卫金金.子宫切口妊娠10例保守治疗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14,2(5):142-143.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发表时间:2014-05-15T13:04:44.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莫虹华 [导读] 术中切口位置要正确,子宫下段横切口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 莫虹华(蒙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0000) 【摘要】目的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上升,剖宫产术口感染率也随着上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做了1432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1.24%,均作渗出物高倍镜检查,提示有支/衣体感染10例,葡萄球菌感染3例,见大量脂肪球9例,现结合我院预防切口感染所采用的办法,浅谈预防切口感染方法。 【关键词】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探讨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56-01 (一)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根据外科疗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因素; 1.1术前相关因素为潜在高危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初产、腹壁脂肪层厚、破膜时间延长(> 24h)、产程延长(>12h)、羊膜腔感染、阴道检查及多次肛诊、全身感染、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疤痕子宫等。有文献报道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社会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2?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论证了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为51~63min;如手术时间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术中出血,筋膜下血肿<5cm可自然吸收,但容易造成粘连,血肿>5cm的大多数变成脓肿。产妇表现有感染体征,大约1个月左右,筋膜下血肿破溃,脓肿经筋膜腹壁伤口排出。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的存在。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将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资料显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 1.3术后因素主要为手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 (二)?我院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所采取的预防方法 2.1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及时纠正贫血,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对有阴道炎的孕妇及时治疗,晚期避免性生活。进入产程的孕妇应密切观察,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对产程中有异常的产妇,助产士报告医师直接进行阴道检查,检查前认真消毒会阴,避免双重检查增加阴道检查机率,从而增加上行感染机会。如果阴道检查次数、导尿次数>2次或肛查次数>3次,可增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对有阴道分娩困难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避免延长产程,对不能进食者应注意适当补充能量、液体、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2.2术前手术环境加强无菌管理。 2.3术中切口位置要正确,子宫下段横切口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太高切口下缘厚薄不一,对合不良;位置过低,宫颈主要是纤维组织,血供差,切口不易愈合。防止切口向两端撕裂,如遇切口撕裂活动性出血时,应从裂口处找到退缩的血管,单独缝扎止血,防止血肿形成,避免盲目反复缝扎,过密缝合,导致局部供血不良,组织坏死影响切口愈合。近几年来我院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在新式剖宫产术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1.撕拉法进腹,可使走行于皮下脂肪、腹膜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而完整地保存下来,不需要结扎止血,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了血肿形成机率,有利于术后恢复;2.?子宫切口采用一次连续缝合法,既保证了切口止血又保证了切口血运,减少缝线过多造成对组织产生刺激,又缩短了手术时间; 3.皮下脂肪作为一层仅缝3-5针,起到关闭创腔止血的目的,减少了缝线刺激,避免了缝线过多,吸收不良,异物反应,有利于渗出物引流,并节省时间; 4.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过度损伤组织,引起术口渗血形成血肿、皮下脂肪组织液化等发生机率,减少了术口感染发生的机率; 5.待胎盘自行剥离后再取胎盘,与徒手剥离胎盘比较,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 6.对具有胎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试产时间相对过长、阴道检查次数相对较多等手术结束前用络合碘原液擦洗宫腔、甲硝唑注射液清洗腹腔及术口; 7.对肥胖腹壁较厚的产妇常规采用引流条引流皮下层促进渗出物引流排出; 8.手术结束时用纱垫挤压干净创口内的渗血,术后腹部加压沙袋压迫术口6小时防止术口内渗血。经上法处理,对降低了剖宫产术口感染发生起到了很大作用; 2.4合理应用抗生素。无论产妇是否存在影响切口的高危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剖宫产术属于Ⅱ类手术,手术感染是混合性的。厌氧菌、大肠杆菌、G+球菌成为产科感染的三大主要敌人,用药时需注意对厌氧菌和需氧菌、G+球菌及G-杆菌的统筹兼顾。预防性用药一般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点滴足量的抗菌药物,使术中抗菌药物能在切口及其周围保持有效,术后再用1~2次即可停药。 综上所述,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故术前的保健、手术的环境无菌条件、术中的精细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均是降低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方法。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月4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652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及总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其中不同体质量指数、妊娠期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及贫血情况者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652例剖宫产产妇共发生3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91%,肥胖、伴有妊娠期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较多及贫血者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不低,且其相关影响因素较多。 标签: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剖宫产对产妇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手术创伤,并且手术切口术后有发生感染的可能,而切口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妇产后康复较差,对于产妇生理及心理不良影响均比较明显,并且会对新生儿的哺乳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感染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1]。因此对于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的控制是产科研究的重点,而要达到预期控制感染的目的,首先要对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就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月4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65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9~39岁,平均(28.4±5.5)岁,初产妇603例,经产妇49例,孕周36.5~42.5周,平均(40.4±0.9)周,BMI≥29 kg/m2的肥胖者49例,1 h者33例,手术时间≤1 h者619例;阴道检查次数≥2次者28例,<2次者614例;贫血者103例,未伴有贫血者549例。 1.2 方法 将652例剖宫产产妇中轻度、中度、重度及总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其中不同BMI、妊娠期疾病情况、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及贫血情况者感染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以感染范围不足整个切口的1/3为轻度感染,占1/3~1/2为中度感染,在1/2以上为重度感染[2]。 1.4 统计学方法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而重要的手术,是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14年制定《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对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等提出了建议。缝合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并发症与切口缝合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的缝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规范。在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缝合技术与材料选择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制定本共识。 剖宫产术的缝合根据手术步骤分为子宫切口缝合,壁层腹膜、腹壁肌肉及筋膜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的缝合。 1 子宫切口的缝合 子宫切口缝合的目标是:恢复解剖结构、止血、降低切口感染风险。现有证据表明子宫切口双层缝合优于单层缝合,连续单纯缝合优于锁边缝合。 1.1子宫切口的缝合方法子宫切口的缝合分为子宫肌层及脏层腹膜的缝合。子宫切口缝合推荐使用连续单纯双层缝合。方法:子宫切口第一层缝合从术者对侧开始,Allis钳夹好切口顶部,对齐子宫切口上下缘,多使用1-0 可吸收线,从一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1.0 cm 开始全层连续单纯缝合子宫肌层全层,尽量不穿透内膜,注意对合,

针间距约1.5cm,针与切缘间距约0.5 cm。缝合至切口顶端,最后一针扣锁缝合或单独缝合打结,注意超过切口顶端0.5~1.0cm。见图1。 子宫切口第二层缝合从术者侧向对侧将子宫体部浆肌层(含子宫肌层外1/3~1/2及反折腹膜)使用1-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进针应在第一层针距间,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也可以单独打结)。缝合完毕后常规检查切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需缝合止血。见图2。 1.2 子宫切口的缝合材料目前国内大多使用1-0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其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好,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反应小。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子宫切口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铬制肠线、丝线等。在同等条件下推荐使用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并减少线结反应和切口疼痛。2016年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和2017年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关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指南》均推荐各类手术中使用含抗菌剂(如三氯生)的缝线,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为了减少职业暴露机会,对有体液传播疾病风险的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时,推荐使用防刺伤针。美国CDC及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分别于1997年及2007年发布健康与安全公告,强调防刺伤针在减少手术人员经皮穿刺损伤方面的有效性,并同时推荐有条件的临床医生术中使用防刺伤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