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术 , 后随访 , 术 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 2例均获随访 , 时间 6个月 ~ 5年 。采用 J A评分标 准评价术 后疗 效 , O 患者全椎板切除 、 侧隐窝 及椎 间孔减压 、 经椎 弓根 螺钉 固
优2 例, l 良7例 , 4例 , 良率为 8 % 。结论 中 优 75
定 、 突间及小 关节后外侧植骨术是治疗 L S安全 、 横 S 有效 的手 术方式 。
Su g c lt e t e o a int t l r ia r a m ntf r32 p te s wih umba pi ls e ssf l r s na t no i o l n g ne a i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wi g de e r to ANG
H a X N epn , H NGXa —e , I u Z A GH o ( etf ieS re , eA- u , I G W t ig S A i w l N NGX , H N a - n l D p n ugr t f o yh
i ae H s t uy n d a lg , uy g, u h u 5 0 , C i ) f it o i lfG ia gMei l ol e G i n G i , 5 0 0 , h a l d pa o c C e a zo n
A s a t Obe t e T nlz n u ma z te e ne l h rc r t so m a s i l tn s o o igd — b t c : jci oa a ea d s m r e h l t aat i i f u b r pn c oi f lwn e r v y i i ac e sc l as s l
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高不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高不高
导语: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患上腰椎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众多的腰椎疾病腰椎管狭窄是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而且它会引起患者腰椎的剧烈疼
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患上腰椎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在众多的腰椎疾病腰椎管狭窄是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而且它会引起患者腰椎的剧烈疼痛,让患者感觉非常痛苦,而为了彻底的解决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疼痛,很多患者都会选择手术治疗来彻底的解决烦恼,那么腰椎管狭窄手术风险高不高?
1、肺部感染,由于术后长时间卧床导致,术前一定要戒烟2周以上,术后要勤翻身拍背;
2、泌尿系感染,多是由于手术时下导尿管所致,拔出尿管后多饮水可有助快速恢复;
3、褥疮,由于术后卧床长时间自体压迫导致组织缺血引起,避免方法参考上面的肺感染;
4、腹胀,便秘,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术前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以及锻炼床上大便,按摩热敷腹部;
5、切口感染,每一个手术都可能发生的情况,术后注意切口敷料情况,及时更换;
6、脑脊液漏,术后伤口少量渗液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体流出,属于术后正常反应;
7、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可常规给予抗凝药物保持血液流动性;
8、下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萎缩和功能障碍的发生.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分析

・
83 ・
老 年 腰 椎 间盘 突 出并 椎 管 狭 窄 症 手 术 治 疗 分 析
王 积 明
腰 椎 椎 管 狭 窄 多 见 于 老 年 人 , 椎 间 盘 退 行 性 变 是 导 致 老 腰
1 1 一般 资料 .
4 3例 中男 2 5例 , l ; 女 8例 年龄 6 7 2— 8岁 , 平
年腰椎椎 管狭 窄的主要原 因。老 年腰椎 间盘突 出并椎 管狭窄症
均 6. 88岁 。病程为 2个月 ~ 5a 平均 52a 1 , . 。临床表 现为不 同
例 。所 有 患 者 均 行 腰 椎 C T或 MR 检 查 , 示 所 均 有 不 同程 度 腰 I 显
受压加重 , 随病情 进展 行走 的距 离会 越来 越短 。合 并腰椎 间盘
突出后会使症 状明显加重和复杂 , 腰背 痛及下 肢活动受 限明显 ,
椎 间盘突 出, 椎管 管径变 小 , 部分患 者伴 有骨 质疏松 , 体后缘 椎
常合 并关 节 、 肉广 泛退行 性变及 骨质 增生 、 肌 腰椎 滑脱等 症状 ,
因此病情 表现较为复杂 。间歇性跛行是 腰椎管狭 窄 的典 型症 状, 患者多表现为安静 或休 息时症状较 轻或基本 无症状 , 行走一 段距 离后 出现下 肢疼痛 、 木 , 麻 这是 因为站 立时椎 管变小 , 经 神
骨质增生 , 隐窝狭窄 , 腰椎 滑脱 不稳 。将 随机分 为观察组 和对照 组, 观察组 2 , 照组 2 3例 对 0例 。2组患者在年 龄 、 别 、 程 、 性 病 临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吴苏稼 林思及, 叶根茂. 等. 全推板切除与腰推不稳 中华骨科杂
志, 1卯5 . 15 (10) : 661巧63 .
脑 干 出 血 临 床 与 预 后 分 析
王杰 脑 干出血是脑 血管疾病 中的危重症 , 者发病急 , 患 临床 症状复杂, 预后差且病 死率高。我 院自 20 1 年 1 月至 2侧 0 拓 年 1 月共收治 3 例脑 干出血患者 , 2 现对 其临床表现及影响 预后的因索进 行分析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资料 犯 例脑干出血 患者 , 22 例 , 1 例 , 男 女5 年 龄 4 一 岁 .平均 5 岁。既往高血压病史者 2 例. 糖尿病 1 7 2 9
, 讨论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 的常见病 , 其病 残率高 , 困扰 中 是 老年生活和工作最主要 的原 因之一 , 目前 尚无切 实有效 的治 疗方法 , 国内外亦无统一 的标准 , 将我院骨科 20 3 年 2 月 现 0 至 20 6 年 1 月手术随访且资料完整的 2 例总结报告如下。 0 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例 , 1 例, 习例, 4 男6 女 年龄 4 一 0 6 7 岁, 平均 56 岁 , 病程 3 一 年 , 1 2 平均 5 个月至 6 年 。其中伴腰 间盘突出 4 例, 合并脊柱滑脱 3 例 , 单节段狭 窄 4 例, 二节段 或二节段 以上 的狭窄 2 例, 0 全部 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后 腰 痛和双下腰麻木 , 间隙性玻行 , 直腿 抬高试验阳性 1 例 , 2 小 腿及足外侧麻木 1 例 , 0 鞍区线感觉减退 4 例。 1. 2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 , 部患者 均作 X 线脊柱 正侧 全 位片及动力位片检查 , 线片见不同程度退变, 例动力 位片 X 5 见脊柱不稳 。CT 检查, 全部患者 均作 CT 平扫 , 单纯侧 隐窝 狭窄 6 例 , 前后径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 例, 例有明显神经 8 2 1 根和硬膜囊受压征象 。MR 检 查和椎 管造影: M 检查 1 I I R 6 例, 造影检查 8 例 , 均显示不同程序下腰段 马尾囊弧形压迹, 神经根轴阳性征。 1. 3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或全麻后置于脊柱手术架 上俯 卧位, 常规 留置导 尿, 后正 中人路 。1 组 单纯全 椎板减 压 4 例浮 组全椎板减压加一侧关节突间关节切 除加 Us 系统 内 s 固定 1 例 ;3 组全椎板减压加双侧关节突间关节切除加 Us 6 s 系统内固定 4 例。2 、方 法组均作后 路植骨 :合并推间盘 突 3 出者同时作摘 除。 1. 4 术后处理 术毕常规置创 口内引流管 , 视引流量 多少 2 4 一 h 拔除 , 部患者 创 口均 1 期 愈合。1 周后 腰背肌锻 8 4 全 炼, 1 组卧床 4 一 周, 2 、 组 2 周后弹力护腰保护下下 第 6 第 3 床活动。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痛 ,2例 曾行硬 膜外 封 闭缓解 疼痛 。间歇性 跛行平 均 2
3 0 0-10 m) 6例 直 腿 抬 高 试 验 阳性 ,2例 下 6 m( " 0 0 。2  ̄ 3
肢有 不 同程 度 的感 觉减 退 ,1例活 动后肌 力下降 。 2
不 可能通过 手术治 疗 彻底 解决 , 高 龄患 者 手术 风 险 且
高 , 值不大 。但近 年 随着脊 柱 内固定 技 术 和方 法 的 价
不断 改进 , 已不 同几 年前 仅 强调 进 行脊 柱单 节 段及 多 节段狭 窄 ( 中央管及 侧 隐窝 ) 的减 压n , ] 而是 要 进行 脊 柱 稳定性 重 建 以及 矫 正脊 柱 部 分 畸形 。所 以手 术 的 成 功 与 否 , 全 取 决 于能 否 同时 解决 椎 管 狭 窄 、 柱 完 脊
止痛 药 , 活动 轻 度 受 限 ; 3例 , 痛 缓 解 < 5 %, 可 疼 O 使
用非麻 醉类止 痛药 , 动受 限 ; 2例 , 腿 痛症 状 比 活 差 腰 术前 加重 , 时 口服麻 醉类止 痛药 , 定 活动 障碍 。
3 讨 论
目前 , 对腰椎 退行 性椎 管 狭 窄症 的 高龄 患 者 是否
年人身 体健康 的 常见疾 病 , 保守 治 疗无 效者 常 采用 经 腰 椎管 减压术 治疗 , 若经 X线摄 片 观察 有腰椎 不 稳 时
应 同时行 内固定加植 骨融 合术 来缓 解 临床 症 状 、 控制 病 情发展 、 提高 生活 质量 。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我 院 自 2 0 . 0 2年 1月 ~2 0 0 9年 1月
定 , 仅 提 高 了脊 柱 的抗 旋 转 稳 定 性 , 且 有 助于 维 不 而 持 腰椎生 理前 凸及 椎 管容 量 , 护神 经 组 织 。对 脊 柱 保
Coflex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科学性测试结果
1.
2. 3. 4. 5. 6.
7.
8.
机械测试: Coflex装置的外形设计和量纲一直未变,目前应用的装置由碾磨 工艺生产。测试表明,碾磨工艺生产装置确保Coflex装置在最小尺寸上可以承 受足够的机械强度。 压力测试:实验表明,给于钛合金(Ti6Al4V)小于15Hz频率的周期性应力不 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静态压力测试:结果显示,Coflex植入人体所受的平均压力为239N。 动力压力测试:对于1000万个周期应力作用下, Coflex装置可承受3倍于棘突 对装置应力的负荷。 扭转力测试:主要测试翼状突起的受力情况,因为脊柱受到扭转力作用时, 翼状突起对椎板产生阻力,并且受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影响。 扭转疲劳测试:在1000万应力周期的作用力下, Coflex装置所能承受的最大 的扭转力为75N。 Coflex装置的磨损特征测试: Coflex装置是由钛合金碾磨而成的一个整体部 件,无其他附属结构。这种设计减少了磨损消耗以及产生碎屑的可能性。 Coflex装置的体内负荷环境:机械测试以及其他临床应用前的测试表明,该 装置可以承受各种生理条件下产生的应力负荷,无装置断裂以及棘突受损情 况发生。
Coflex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1
L34椎间
L45椎间
2
MRI
3
X-ray
4
治疗方案?
椎管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
椎弓根钉内固定Biblioteka 固定节段:L34、L455
融合手术的缺点 腰椎融合节段活动度 的丧失 创伤大,内固定需取 出 促进相邻节段的退变 -“导致不稳、椎管狭 窄以及椎间盘退变性 疾病等 等。。。”
14
生物力学研究 1、在腰椎病变间隙上下两棘突之间 置入撑开装置,可使相应节段保持轻 度前屈,阻止其过度后伸。脊柱中后 柱在纵向牵引力的作用下,突入椎管 的黄韧带皱褶以及纤维环后部被拉伸 展开,椎管面积增大;小关节负荷减 轻,突向前方的关节囊后撤,侧隐窝 以及椎间孔相对扩大,从而解放受压 的神经组织,恢复其血液供应,达到 治疗目的。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50例报告)

T e t n f u a ia e o i b u g r ( 0 c ssrp r) ra me t mb rs n l tn s y s r e y 5 ae e o t ol p s s
Yi S i j 0 h nS u—w n n h — i ,C e h a e
td 2 c s swee u d r e t n e o e o r s in o e lmb r a a u h r d mi a c fa tr rp t oo y a e i ls e .1 a e r n e w n tr rd c mp e so f h u a n d et te p e o n n e o ne i a h lg .4 c s scr e a i t c l o o c s i a a a e o r s in pn c n ld c mp e so .T e ci ia u c me e e ga e n oe c l n 、 g o 、 fi a d p o a i go h p ti r d y tm l h l c l to sw r r d d i t x el t o d ar n o r sn n t e E s n ga es se n o e b e
A s at bet e oepoe eopc vl t ug a eet f u br pnl tns .Meh d:Ff ae tw r e- b t c:O jci :T xlr rt set e esri l f c o m a i eoi r v r i yh c f l s as s to iyp tns eet a t i r
t e p se o l ft e l mba pna a a tala e td lv l t e o na o tro o p e so ft u a l me t o ss h o t r rwalo h u r s i lc n la l f c e e eswih pr d mi ntp se rc m r si n o ne r lee n sc n i- i i he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西安710068)常彦海 马战胜 李 勇 祁 洁 刘时璋 徐洪海 凌 鸣 罗振群 摘 要 目的:评价腰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81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使用特制限深椎板骨刀后路切开椎管减压。
43例单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仅行椎管扩大椎板关闭成形手术;38例复杂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减压椎板关闭成形加钉棒系统内固定。
结果: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诊73例,随访时间6月至6年,平均2年7月。
回植关闭的椎板棘突愈合。
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87.7%。
结论:该手术操作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脊柱稳定性好,能有效地预防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主题词 腰椎管狭窄症 老年人 椎管扩大成形术 内固定The sur gical tr eatment of senile people withdegener ative lumbar ver tebral canal stenosis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Xi’an710068) Chang Yanhai Ma Zhansheng Li Yong et al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luminoplasty for senile people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vertebral canal stenosis.Methods:81cases of senile people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using the special depth2limited bone knife,cut vertically the lamina and decompressed the canal thoroughly.43cases of typical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 only by laminoplasty. Another38cases with complex lumbar vertebral ca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 by laminoplast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s system fixation.Results:73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6months to6years(averaging2years and 7months),the signs of lumbar and lower extremities were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All the reduced lamina and spinous process healed.According to JOA(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score of spine,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was87.7%.Conclusion:This operative approach is easy to decompress thoroughly,it can supply intrinsic stability of spine,and minimize the postoperative epidural adhesion.It is an ideal and adjuvant method for senile lumbar vertebral canal stenosis. KEY WORDS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enile people Laminoplasty Fixation,internal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常见病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要点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9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6-24个月,术后优良率82.1%,总改善率为83.3%,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腰椎管狭窄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融合术 腰椎管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以脊柱退行性病变为主因的常见病症,减压手术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患者原有的腰椎结构的不稳定及减压手术造成的腰椎稳定性下降,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技术被众多医生所采用。笔者自2008年-2011年,采用全推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30-72岁,平均54.4岁。其中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34例,伴滑脱14例。间歇性跛行者32例;下肢皮肤痛触觉减退者27例,肌力下降者21例。全部病例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突内聚、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腰椎管狭窄征象。病例纳入标准:1)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非手术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2)临床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CT,MRI等检查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并排除其他疾病;3)X线表现:a、椎间隙明显狭窄;b、腰椎序列异常或动力位片示:椎体滑移>3mm,和/或椎体在屈伸过程中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20度,其上节段>15度;4)出现低位骶神经受损症状,如会阴部麻木或大小便障碍;5)有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者。排除标准:①邻近手术部位的活动性感染;②明显的骨质疏松或其他原因的骨丢失;③严重肥胖;④真性腰椎滑脱;⑤椎间隙有显著的终板硬化;6)有精神障碍或其它较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7)不同意临床治疗及观察者。 1.2手术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俯卧位。常规留置导尿管,双侧髂骨前部垫高,使腹部相对悬空,避免受压,降低腹腔内压,减少硬膜外静脉丛充血,以减少术中出血。取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的脊柱后正中入路,显露相应节段的椎板、小关节和横突,电刀切除横突骨膜,用咬骨钳咬平小关节,打磨关节突、腰椎峡部外缘及横突,制备植骨床;在相应节段打入椎弓根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后行全椎板、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突出者行脱出髓核摘除,其后安装内固定器连接棒及横梁,确定内固定稳定;将切除的棘突、椎板骨修剪成骨颗粒,平均每节段单侧应用约5mm,植于双侧植骨床上并压实,明胶海绵覆盖暴露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常规放置伤口引流管,严密缝合伤口。融合节段:L4-518例,L5-S12例;多个节段L3-57例;L4-S18例;L3-S13例;L2-L51例。 1.3术后处理常规应用甘露醇及β-七叶皂苷钠等脱水剂3-5d,减轻神经的水肿。卧硬板床,床上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引流管少于50ml/24h后拔除,卧床6-8周后带腰围保护下床活动,术后3-6个月后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39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症状改善,疗效根据评分标准为[1]:优24例;良8例;可7例。根据JOA腰椎疾病患疗效评分系统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总改善率为83.3%,详见表1。本组未发生内植入物植入不当而二次手术病例。 表1 39例手术前后的JOA评分
采用SPSS11.5电脑系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与术前评分比较P<0.05,提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3.1腰椎管狭窄症的成因、临床特点及手术要点:腰椎管狭窄症源于腰椎管的结构性改变,任何导致腰椎管容积减小的结构性变化,均可能使硬膜囊受压,出现马尾神经及相应的神经根症状。椎管狭窄的初始原因多为相应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形成前方压迫,同时由于继发的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失稳,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相邻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后部小关节失稳导致小关节突尤其是上关节突的增生和内聚,黄韧带皱褶,椎板向后重叠,致使椎管侧方及后方形成压迫。临床上具有:①发病慢,病程长,多见于中老年;②常伴有间歇性跛行;③症状多,体征少(腰部体征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无明显神经根定位体征。本组病人就诊时平均12.5个月,因病史较长,直腿抬高及加强实验阳性20例,下肢皮肤痛触觉减退者27例,与上述特点不符。因此,症状多、体征少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病早期,随着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狭窄的不断加重,对相应神经根的卡压也逐渐加重并最终导致神经根变性,出现一系列神经定位体征。故此体征应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力依据而不是疑点。手术一定要做到充分减压,减压彻底与否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Guigui研究发现手术失败病例中,56%是因为减压不充分造成的[2],手术应针对椎间盘、增生的黄韧带及小关节引起的中央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进行逐步减压。手术根据硬膜囊搏动及神经根的活动度,明确判断减压是否充分。但要防止减压后部不稳或未达到受压部位的充分减压[3]。 3.2内固定的作用和意义充分减压,广泛的椎板、棘间韧带和小关节突等的切除可引起或加重腰椎不稳,造成术后顽固性腰痛[4]。当椎板全切且双侧关节突破坏明显时,重建脊柱稳定性是必须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疗效逐渐下降,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腰椎稳定性受到破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及椎间融合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腰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5]。徐宏光等[6]认为,减压和脊柱固定可改善腰椎管狭窄伴不稳定性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的临床症状,内固定的应用可复位滑脱的椎体,并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从本组病例术中观察到,腰椎越不稳定的病例,黄韧带及小关节的增生越严重,我们认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与脊柱的稳定性有关,可以推断腰椎不稳和退变是腰椎管狭窄症的重要基础。Hitchon[7]认为,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可对脊柱提供较强的刚度,明显增加融合率,并可减少制动时间,避免了长期卧床并发症,对老年患者尤为实用。由于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减压范围必须超过椎间关节内侧1/3的病例,通过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使减压手术带来的不稳定获得后方稳定的代偿作用。内固定还可以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的高度得到维持,并减少残余或进一步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脱移。为了提高融合率,术中要认真处理植骨床,植骨要充足,将切除的椎板、关节突骨质修剪成颗粒状后置于关节突外侧和横突背侧。当腰椎减压实性内固定和植骨时,应注意相邻节段的稳定性。有报道,不稳定节段固定术后,相邻节段不稳定的发生率可达24.6%[8]。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达36.7%。因此,在手术实性三步法彻底减压的同时,应注意责任狭窄区的确认和此区域的充分减压,避免多节段、大面积、非责任区的减压手术。大量的影像学和临床手术观察报道,腰椎管狭窄症病变总是分布在椎间盘-黄韧带-椎间关节水平,此区域也是脊柱活动区和不稳定区。因而手术应重点对此区域进行探查和减压。本组病例多为中老年患者,术前腰椎滑脱14例,近80%的病例伴有椎间关节增生。因此,可以认为本组病例大部分存在减压前或减压后的不稳定因素,手术减压和植骨固定对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具有同样的意义。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减压,不但减压彻底,而且经固定术后稳定,取得优良结果。 3.3术后康复及调理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目的并不是治愈,也不是治疗腰背痛,而是改善腿痛、间歇性跛行、神经功能缺失等压迫症状,尽量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通过手术固定课可以起到短期的稳定的目的,植骨融合可以增加远期稳定的作用。对于减压固定术后病人的康复应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制定病人的功能锻炼几乎,渡过术后危险期,安全进入术后康复和骨质融合期。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病例2周内主要是进行床上功能训练,以防止硬膜粘连及加强神经根活动度。2周后视情况开始行走练习。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起到稳定腰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很多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本组的资料也支持了这个观点。
参 考 文 献 [1]侯树勋,史亚民,吴闻文,等.腰椎滑脱手术治疗适应症和术式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2):707. [2]Ragab AA,Fye MA,Bohlman HH.et al.Surgery of the Lumbar Spine for Spinal,Stenosis in 118 Ptients 70Years of Age or Older[J].Spine,2004,28(4):348-353. [3]Benglis DM,Elhammady MS,Leve AD,et al.Minimlly invasive anterolateral approa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ank pain and adultd egenerative deformity[J].Neurosurgery,2008,63(3):191-196. [4]Schermann J,Reynolds J,Herzog W,et al.Hydroxyapatite com-positeand diagnostic evaluation.Spine,2003,28(3):400-403. [5]Madan S,Boeree NR.0utcome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nersus posterolateral fusion for spondthesisy10lytic spondy-10listhesis[J].Spine,2002,27:1536-1542. [6]徐宏光,王以朋,邱贵兴,等.腰椎管狭窄症伴不稳定性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23-726. [7]Hitchon P W,Goel V K,Rogge T,et al.Spinal stability with anterior or posterior ray threaded fusion cages.Neurosurg,2000,93(1 Suppl):102-108 [8]Aota X,Kumano K,Hirabagashi S.Postfusion instability at the adjacent segments after rigid pedicl srew fixat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disorders[J].J Spinal Disord,1955,8(6):4644-473. [9]王沛,郭世绂.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2):19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