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急危重症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和护理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和护理病情观察:一、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要点与处理技巧(一)常见急危重症的范畴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以上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脑功能衰竭:如昏迷、中风、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2。
各种休克: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
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3.呼吸衰竭: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
心力衰竭: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5。
肝功能衰竭: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化。
6。
肾功能衰竭: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尿毒症”)。
7。
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A。
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B。
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800ml)C.C1:心悸或者,C2:昏迷D。
正在发生的死亡(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10分钟)(二)急危重症的快速识:要点生命“八征”(T、P、R、BP、C、A、U、S)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查,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重症生命八征1.体温(T):正常值为36~37℃。
2.脉搏(P):正常60~100次/分、清晰有力、未闻及杂音。
3.呼吸(R):正常14~28次/分、平稳,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未闻及干湿罗音。
4。
血压(BP):平均动脉压﹥70mmHg(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一旦低于此值,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性。
5、神志(C):正常神志清楚、对答如流,如果:病人烦躁、紧张不安——往往提示休克早期;神志模糊或嗜睡-—说明即将发生昏迷;各种急危重症的晚期都会出现——昏迷6、瞳孔(A):正常直径3-5mm,双侧等圆等大,对光反应敏;瞳孔散大并固定——心跳停止;瞳孔缩小——有机磷或毒品中毒;瞳孔一大一小——脑疝形成7、尿量(U):正常﹥30ml/h;﹤25ml/h称为尿少(或24小时少于400ml);﹤5ml/h(或24小时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提示发生了胶水、休克或者急性肾衰。
常见急危重症

常见的水电酸硷失衡之类型:
水失衡—— 如脱水(绝食、腹泻等 原因)、血容量不足(各种休克都 可引起),或者相反为水中毒(稀 释性低血钠)、血容量过多(急性 肾功能衰竭、急性左心衰竭); 电解质失衡——如低/高钠血症、低 /高钾血症、低血钙、低血镁等; 酸硷失衡——如代谢性酸/硷中毒、 呼吸性酸/硷中毒、混合性酸中毒
4
2、各种休克(循环功能衰竭) 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 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 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 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 合征。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 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 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 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5
3、呼吸衰竭: 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 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 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心力衰竭: 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 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 端坐体位 — 立即开放气道
— 给予有效吸氧
23
(2)先“开枪”、再“瞄准”!
B、大出血(Bleeding)
— 立即彻底止血
— 建立静脉通路
— 快速补液扩容
24
(3)先“开枪”、再“瞄准”!
C1、心悸(Cardiopalmus)
— 端坐体位
— 有效吸氧
— 建立静脉通路
25
(4)先“开枪”、再“瞄准”!
8
二、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 要点——生命“八征”
(T、P、R、BP,C、A、U、S)
9
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 检查,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 重症——T、P、R、BP,
C、A、U、S。 1、体温(T): 正常值为 36 ~ 37℃; 体温超过 37℃称为发热,
常见内科急症的处理

6、瞳孔(A):
正常直径 3~4毫米,双侧等大等 圆,对光反应灵敏; 瞳孔散大并固定提示心跳停止, 瞳孔缩小提示有机磷或毒品中毒,而 一大一小为脑疝形成。 7、尿量(U): 正常人24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如果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ml称为少尿;24 小时尿量小于100ml或12小时完全无 尿称为无尿,提示发生了脱水、休克 或者急性肾功能衰竭。
3
3、呼吸衰竭: 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 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 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心力衰竭: 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 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4
5、肝功能衰竭:
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
化。
6、肾功能衰竭:
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 性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 “尿 毒症”)。
救命第一,先稳定病情再弄清病因
时限紧迫,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应争分夺秒、强化时间观念,赶在 “时间窗”内尽快实施目标治疗 注重器官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障 碍,必须全身综合分析和支持治疗
17
1、最重要的专业思路与对策
——对有生命危险的急症者,必须先 “开枪”、再“瞄准”,即:
判断、但暂不诊断 对症、但暂不对因 救命、但暂不治病 所谓先“救人”、然后再“治病”,而 不遵循“治病→救人”的常规! 18
5
7、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
A. Asphyxia 窒息及呼吸困难 (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 B. Bleeding 大出血与休克 (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800ml) C. C1: Cardiopalmus 心悸 或者 C2 : Coma 昏迷 D. Dying (die) 正在发生的死亡 (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 ~10分钟)
常见急危重疑难病的基本知识

2、各种休克: 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
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 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 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休克的 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低血容量 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 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4
3、呼吸衰竭: 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
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呼衰(单 纯低氧血症)、Ⅱ型呼衰(同时伴有 二氧化碳潴留)。
生命垂危患者
()
有生命危险急症者
()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
()
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
()
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 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非急诊患者
()
20
(1)先“开枪”、再“瞄准”!
A、呼吸困难()
— 端坐体位
— 立即开放气道
— 给予有效吸氧
气道异物者尚能维持通气,能强 力咳嗽,应鼓励病人坚持用力咳
4、心力衰竭: 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
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和泵衰竭 (心源性休克)等。
5
5、肝功能衰竭: 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
死和慢性肝硬化。
6、肾功能衰竭: 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
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 “尿毒 症”)。
6
7、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
AB..(常见窒大胸息出部及血穿呼与透吸休伤困克、难气胸或上呼吸道梗阻) C. C(1:短时间心内悸急性或出者血量>800) D. (C(心)2脏:正停在搏发昏时生迷间的不死超亡过8 ~10分钟)
23
(4)先“开枪”、再“瞄准”!
C2、昏迷()
— 开放气道,患者平卧,
头偏向
一侧或侧卧,解开衣
领、腰带;
八大急危重症抢救程序

急危重症抢救程序
二四二、心肺脑复苏程序
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惊厥)
↓
迅速判断是否心脏骤停,(目睹者)
↓
置病人于硬板床呈仰卧位,触颈动脉搏动消失,
↓
立即右手拳击病人胸骨中点一次
↓
触颈动脉仍无搏动
↓
BLS及ALS并举
↓
↓
复苏成功或终止抢救
二四三、急性呼吸衰竭抢救程序A:急性呼吸衰竭 B: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建立通畅的气道
↓
↓
↓
控制感染
二四四、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程序
院前紧急处理
↓
↓
限制和缩小梗塞范围
紧急处理严重并发症
二四五、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抢救程序
基本抢救措施
↓
正性肌力减轻前后负荷
↓
二四六严重心律失常抢救程序
基本抢救措施
↓
↓
二四七、休克抢救程序
维护重要脏器供血供氧
↓
迅速病因治疗
↓
严密监护,防MSOF
↓
二四八、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
早期
↓
少尿期
↓
二四九、急性中毒抢救程序
2
维护呼吸与循环功能
↓
进一步清除已吸收毒物
↓
↓。
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第—篇急危重症护理常规一、急危重症一样护理常规一、对于急危重患者, 护士应全面、认真、紧密地观察病情, 推断疾病转归。
.必要时设专人护理, 详细记录观察结果、医治经过、护理措施, 以供医护人员进一步诊疗、护理作参考。
二、急危重患者的病情监测1、急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病情改变快, 因此对其各系统功能进行连续监测可以动态了解患者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以及各系统脏器的损害程度, 对准时觉察病情改变, 准时诊断和抢救处理极为重要。
.2、中枢神经系统监测: 包含意识水平监测、电生理监测如脑电图、影像学监测如CT和MRI、颅内压测定等。
.颅内压的测定可以了解脑积液压力的动态改变, 从而了解其对脑功能的影响。
3、循环系统监测: 包含心率、心律、无创和有创动脉血压、心电功能和血流动力功能监测如中心静脉压等。
二、呼吸系统监测: 呼吸运动、频率、节律、呼吸音监测;痰液的性质、量、痰培养的结果、血气分析、胸片等。
其中血气分析是较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护士应了解其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及其意义。
三、肾功能监测:包含尿量、血清钠浓度, 血清尿素氮, 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去除率测定等。
四、体温监测:正常人体温较恒定, 当代谢旺盛、感染、创伤、手术后体温多有升高, 而极重度或临终患者体温反而下降。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六、清醒患者应鼓舞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 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患者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逝, 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等积聚喉头, 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 准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医治、吸痰等, 预防分泌物淤积、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等。
七、加强临床根底护理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按要求为患者进行晨晚间护理, 必要时行床上擦浴, 准时更换污浊的床单。
保持口腔卫生, 必要时进行口腔护理。
对不能经口腔进吃者, 更应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眼睑不能闭合者应注意眼睛护理, 涂敷眼药膏或用盐水纱布覆盖患者双眼, 以防角膜枯燥而引起的溃疡、结膜炎。
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

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流程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以上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脑功能衰竭:如昏迷、中风、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
2、各种休克: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
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3、呼吸衰竭: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心力衰竭: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5、肝功能衰竭:? 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化。
6、肾功能衰竭: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尿毒症”)。
7、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A.? ? Asphyxia? ? 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B.? ? Bleeding? ? 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800ml)C.? ?C1:??Cardiopalmus??心悸? ? 或者C2 :Coma? ? 昏迷D.? ?Dying (die)? ?正在发生的死亡(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 ~10分钟)二、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要点——生命“八征”(T、P、R、BP,C、A、U、S)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查,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重症——T、P、R、BP,C、A、U、S。
1、体温(T):正常值为36 ~ 37℃:体温超过37℃称为发热,低于35℃称为低体温。
2、脉搏(P):正常60~100次/分、有力;同时听诊心音,心律整齐,清晰有力,未闻及杂音。
3、呼吸(R):正常14 ~ 28次/分、平稳;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未闻及干湿罗音。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一、各科抢救工作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科主任、护士长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护士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
二、特殊病人或特别重大的抢救工作或需跨专业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向科主任汇报,由全科统一组织力量进行抢救,若需多科配合,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总值班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成立抢救小组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凡涉及纠纷或争议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三、对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均需积极组织抢救,按常规向家属或代理人发出病危通知单,并对病情危重性进行必要的讲解,将告知内容如实记入病程记录中,让家属在病危通知单上签名。
四、在抢救中,各级医护人员应本着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做到观察细致,诊断准确,及时进行救治、记录完整,对疑难及诊断不明病人,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或组织会诊。
五、医生未到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配血、止血等,并提供诊断依据。
六、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记抢救药品的编号、定位、用途、剂量、用法等。
各辅助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全力协助,不得以任何借口延误抢救工作。
七、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述一遍。
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八、对危重不宜搬动的病员,应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由医护人员护送到病区,对需立即行手术的病员应在诊断确立后及时送达手术室施行手术。
急诊医师应向病区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
九、各有关科室遇有危重病人之检查、治疗、取药、住院等均应及时处理,不得过分强调手续,以免延误抢救。
十、不得因抢救而忽视正规操作和传染病人之消毒隔离,严防事故和交叉感染发生。
十一、科室或病区的抢救药品、器材定点定位放置,每班交接清楚,指派专人负责,定期做好清洁、消毒、清理、补充工作。
十二、抢救结束,主管医师(主管医师不在时,由值班或参加抢救医生)在当日病程中据实完成抢救记录,准确、及时、完整记录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