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聚合机理

合集下载

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

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

聚全氟乙丙烯的制备聚全氟乙丙烯是四氟乙烯和全氟丙烯的共聚物,具有类似聚四氟乙烯的优良性能,又有热塑成型的特点,除使用温度低于聚四氟乙烯外,其他性能如耐腐蚀性、电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等与聚四氟乙烯相仿。

抗透气性及耐低温性能则优于聚四氟乙烯,而且与玻璃、金属等有良好的粘结力。

它是聚四氟乙烯最重要的改性品种,作为耐高温电线电缆绝缘材料是其最主要的用途。

其结构式为 :[( CF C )F n F C ]C F Fm英文名称为Fluorinated EthylenePropylene Resins ,简称FEP 。

聚全氟乙丙烯由美国DuPont 公司的SAUER 于1946年首先研制成功,在25~65MPa 、55~64℃下反应近lOh 制备可加工的FEP 薄膜。

在此基础上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如今它可通过本体聚合 、溶液聚合 引、悬浮聚合 和乳液聚合 制备。

由于各种方法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和缺点,因而并不是上述所有聚合工艺均适合工业化生产。

经过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的研究,现已工业化的聚合方法主要有三种:乳液聚合、悬浮聚合和超临界聚合。

现就三种工艺的共性与特性分别叙述。

1 乳液聚合1.1 聚合机理目前工业化生产的FEP 乳液聚合工艺的设计来源于杜邦公司的两篇专利,US 3132124和US2946763。

1992年5月,AUSIMONT 公司的专利US4789717进一步更新了FEP 的制备工艺。

乳液聚合工艺一般采用水性介质,容易操作,从而制备FEP 。

在此非均相工艺中,采用全氟表面活性剂如全氟辛酸和温和的搅拌可得到小椭球型的颗粒。

由于全氟表面活性剂具有极佳的水溶液分散稳定性,而且能够降低对表面活性剂分子进行的链转移反应,因而在制备聚全氟乙丙烯中广泛应用,此聚合工艺通常使用的引发剂为水溶性的无机过氧化物如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钾。

以无机过氧化物体系代表过硫酸盐引发聚合生成FEP 聚合反应机理如下:引发剂分解:-O3SOOSO3 2(·OSO3一)链引发:一03SO ·+CF2=CF2 -O3SOCF2CF2·链增长:一O3SO CF2 CF2·+ n(CF2=CF2) + (m —n)(CF3CF=CF2)-O3SO[(CF2 CF2)-CF-CF2-] ·CF3 n > m但是,硫酸酯根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所谓Rolthof 反应,这时候可以认为·OH 成为引发剂种子进行引发、增长反应。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答案完整版

高分子化学第二章答案完整版

第二章缩聚和逐步聚合思考题2.1简述逐步聚合和缩聚、缩合和缩聚、线形缩聚和体形缩聚、自缩聚和共缩聚的关系和区别。

解(1)逐步聚合和缩聚逐步聚合反应中无活性中心,通过单体中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每步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大致相同。

缩聚是指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间连续、重复进行的缩合反应,缩聚物为主产物,同时还有低分子副产物产生,缩聚物和单体的元素组成并不相同。

逐步聚合和缩聚归属于不同的分类。

按单体—聚合物组成结构变化来看,聚合反应可以分为缩聚、加聚和开环三大类。

按聚合机理,聚合反应可以分成逐步聚合和连锁聚合两类。

大部分缩聚属于逐步聚合机理,但两者不是同义词。

(2)缩合和缩聚缩合反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分子,并常伴有失去小分子(如水、氯化氢、醇等)的反应。

缩聚反应是缩合聚合的简称,是指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间连续、重复进行的缩合反应,主产物为大分子,同时还有低分子副产物产生。

l-1、1-2、1-3等体系都有一种原料是单官能度,只能进行缩合反应,不能进行缩聚反应,缩合的结果,只能形成低分子化合物。

醋酸与乙醇的酯化是典型的缩合反应,2-2、2-3等体系能进行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

(3)线形缩聚和体形缩聚根据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进行分类,可以将缩聚反应分为线形缩聚和体形缩聚。

线形缩聚是指参加反应的单体含有两个官能团,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得到线形缩聚物的反应,如涤纶聚酯、尼龙等。

线形缩聚的首要条件是需要2-2或2官能度体系作原料。

体形缩聚是指参加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一种含两个以上官能团,并且体系的平均官能度大于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成三维交联结构聚合物的缩聚反应。

如采用2-3官能度体系(邻苯二甲酸酐和甘油)或2-4官能度体系(邻苯二甲酸酐和季戊四醇)聚合,除了按线形方向缩聚外,侧基也能缩聚,先形成支链,进一步形成体形结构。

(4)自缩聚和共缩聚根据参加反应的单体种类进行分类,可以将缩聚反应分为自缩聚、混缩聚和共缩聚。

【精品】热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的合成工艺

【精品】热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的合成工艺

常熟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聚合物合成工艺课程设计题目:热引发苯乙烯本体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的合成工艺姓名:谭桂莲学号:150208138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班级:08级材料(1)班指导教师左晓兵起止日期2010。

12—2011.01目录一、聚苯乙烯简介1.1聚苯乙烯的常用特性1。

2聚苯乙烯的主要用途1。

3使用及生产近况二、聚合机理2.1、聚合过程2.1.1链引发2.1.2链增长2.1.3链终止2.1.4链转移2.2、聚合工艺2.2.1预聚合2.2.2聚合2.2.3分离及聚合物后处理三、聚合体系各组分及作用3.1单体苯乙烯3.2引发剂3.3添加剂四、聚合工艺流程图五、聚合工艺介绍4.1聚合条件4.2聚合设备4.3预聚合釜的作用4.4PS的性能与应用4.4.1聚苯乙烯的共混改性4.4.2苯乙烯系列共聚物六、参考文献一、聚苯乙烯简介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是四大通用热塑性树脂之一,它是由苯乙烯单体通过聚合反应而得到的高聚物,聚合方法有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等。

目前,大多聚苯乙烯生产厂家都采用本体聚合,通常用热引发或引发剂引发进行聚合反应而得到聚苯乙烯,其反应都属于自由基型的聚合。

1.1聚苯乙烯的常用特性聚苯乙烯是一种无定型的透明热塑性塑料。

其分子中仅含C、H两种元素,平均分子量在20万左右,密度为1。

04~1.16g/cm3,比聚氯乙烯的密度小而大于聚乙烯和聚丙烯.聚苯乙烯的主链上带有结构庞大的苯环,故柔顺性差,质硬脆,抗冲击性能差,其制品敲打起来能发出类似金属的声音。

聚苯乙烯无色透明,透光率为88%〜90%,折光系数为1。

59-1.60,透光性仅次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受到光照和长时间存放时,往往出现混蚀和发黄现象。

聚苯乙烯易于着色,有良好的可塑流动性和较小的成型收缩率,是成型工艺性最好的塑料品种之一。

因此易于制得形状复杂的塑件。

聚苯乙烯的力学性能与制造方法、相对分子量的大小、含杂质量和定向度有关,相对分子量小者,机械强度要低些,一般低于硬质聚氯乙烯。

丙烯酸酯橡胶乳液聚合车间的工艺设计

丙烯酸酯橡胶乳液聚合车间的工艺设计

目录1 项目简介...………………………………………………1.1 项目名称………………………………………………………1.2 项目设计根据…………………………………………………1.2.1 重要原料及物理性质……………………………………1.2.2 生产措施………………………………………………..1.3 设计根据及必要性………………………………………….1.4 市场前景分析……………………………………………….1.5 生产能力…………………………………………………….1.6 技术方案及设备方案……………………………………..1.6.1 技术方案……………………………………………1.6.2 设备方案……………………………………………..1.7 聚合反应机理及影响反应旳原因……………………….1.7.1 聚合反应机理………………………………………...1.7.2 影响反应旳原因……………………………………..2 生产措施及工艺流程………………………………….2.1 生产措施………………………………………………….2.1.1 原料选择……………………………………………..2.1.2 聚合机理……………………………………………..2.1.3 实行措施…………………………………………….2.1.4 操作过程……………………………………………2.2 集合工艺过程…………………………………………...2.2.2 引起剂旳选择………………………………………….2.2.3 乳化剂旳选择………………………………………….2.2.4 分散介质旳选择……………………………………….2.2.5 其他介质旳选择……………………………………….2.2.6 聚合温度旳选择……………………………………….2.2.7 所选物料物理性质…………………………………….2.3 工艺流程……………………………………………………2.4 工艺参数……………………………………………………2.4.1 工艺配方………………………………………………2.4.2 重要单体参数…………………………………………2.4.3 重要工艺参数…………………………………………2.4.4 产品技术参数…………………………………………2.5 重要设备控制方案………………………………………...2.5.1 反应器温度旳控制……………………………………2.5.2 反应器旳压力控制……………………………………2.5.3 反应器旳液位旳控制…………………………………2.5.4 泵旳控制………………………………………………3 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3.1 物料衡算…………………………………………………..3.1.1 物料平衡示意图………………………………………3.1.2 所发生旳聚合反应方程式……………………………3.1.4 确定重要物料投料数量……………………………….3.1.5 顺流程设备进行计算…………………………………..3.2 热量衡算…………………………………………………….3.2.1 搜集数据………………………………………………..3.2.2 热量计算………………………………………………..4 设备工艺计算…………………………………………….4.1 反应聚合釜旳设计………………………………………….4.1.1 釜体旳设计……………………………………………..4.1.2 釜体外形尺寸旳设计…………………………………..4.1.3 搅拌装置旳设计………………………………………..4.1.4 传热装置旳设计………………………………………..4.2 各物料进出管口直径确实定……………………………….4.3 轴密封形式………………………………………………….4.4 泵旳工艺设计……………………………………………….4.5 调整釜旳设计……………………………………………….4.6 引起剂罐…………………………………………………….4.7 单体乳化罐………………………………………………….4.8 过滤器……………………………………………………….4.9 工艺管口旳设计…………………………………………….5 参照文献………………………………………………….1 项目简介1.1 项目名称:1万吨/年丙烯酸酯橡胶乳液聚合车间旳工艺设计。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

第二章自由基聚合

2.3.2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
1、由链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组成 特征为: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 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总聚合速率的关键。
2、链增长反应使聚合度增加
反应混合物中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 聚合度变化小。
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分子量 与时间的关系
3、对分子量的影响 凝胶效应将使分子量增大。
2
CH3 2C +N2 CN
AIBN一般在45~65℃ 下使用;它分解后形成的异丁腈自由 基是碳自由基,缺乏脱氢能力,故不能作接枝聚合的引发剂。
2、有机过氧类引发剂
代表物:过氧化二苯甲酰(BPO) BPO中O—O键部分的电子云密度大而相互排斥,容 易断裂,通常在60~80℃ 分解。
★ 均裂成苯甲酸基自由基,有单体存在时,即引发聚合; ★ 无单体存在时,进一步分解成苯基自由基,并析出CO2 但分解不完全。
弱键的离解能一般为100~170kJ/mol
常用的引发剂有:偶氮化合物、有机过氧化合物、无机盐 过氧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等。
2.4.1.1 引发剂的种类
1、偶氮类引发剂
几乎全部为一级反应,只形成一种自由 基,无诱导分解; 比较稳定,能单独安全保存;
代表物:偶氮二异丁腈(AIBN)
CH3 2C N N C CH3 CN CN
自由基聚合过程中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4、少量(0.01%~0.1%)阻聚剂足以使自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2.4 链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首要条件是:在聚合体系中产生自由基, 常用方法是在聚合体系中引入引发剂,其次是采用热、光 和高能辐射等方法。
2.4.1 引发剂和引发作用
引发剂: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容易分解成自由基。

自由基聚合—聚合机理

自由基聚合—聚合机理

2.1 链引发
(a) I
R· 初级自由基 R· CH2 = CHX
H R-CH2-C· (b)

链引发两步反应各自的特征
单体自由基 X
反 应 热表现
活化能
( kJ/mol )
速率常数
(s-1)
(a)
吸热
高/约105 ~150 小/10-4 ~10-6
(b)
放热
低/约20 ~34
大/102 ~104
但反应(b)又必须划归到链引发反应中,因为体系中一些副 反应可以使初级自由基失去活性从而其无法继续进行到链增长 阶段,表明链引发没有发生。例如与氧、阻聚杂质的作用、两 个初级自由基的重结合等。
基元反应
链增长 链终止
速率常数 (s-1)
102 ~104 106 ~108
浓度 (mol/L) 1 ~ 10 10-7 ~ 10-9
✓ 受自由基的扩散控制 ✓ 与自由基浓度成正比
链终止和链增长 是一对竞争反应
无法增长成高分子?
微观上从单一反应速率来看,终止速率显然远大于增长速 率,但从整个聚合体系宏观来看,总体上,单体浓度1 ~ 10 mol/l 远大于自由基浓度10-7 ~ 10-9 mol/l,结果增长的总速率要比终止 总速率大得多,否则将不可能形成长链自由基和聚合物
每一根分子链生成过程
整个聚合过程
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单体由引发到终止转变成
大分子,时间极短,不能停留在中间聚合度阶段,反应混合
物仅由单体和聚合物组成:
反应体系
单体 聚合物
在聚合过程中,单体浓度逐步降低,聚合物浓度相应提高。 延长聚合时间主要是提高转化率,对分子量影响较小。
Conversion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概述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概述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概述1.引言“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它克服了分子量及其分布不可控,难以合成嵌段聚合物等缺陷,做到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聚合物结构可控等一系列要求。

这类聚合反应主要是有效降低了增长活性中心的浓度,抑制了双基终止的发生,延长了自由基的寿命和分子量的统一性;使用快引发的方式,保证不同分子链同时增长。

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机理得到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基于引发-转移-终止剂(Initiator-chain transfer-terminator)的活性自由基聚合(Iniferter法)、基于氮氧稳定自由基的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nitroxide-mediated stable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SFRP)、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基于可逆加成碎裂链转移剂的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和退化转移自由基聚合(degenerative transfer process-DT)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实现“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当中,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方法。

2.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概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是1995年由卡内基梅隆大学Matyjaszewski课题组提出的一种“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新机理Wang, J-S; Matyjaszewski, K.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J. Am. Chem. Soc. 1995, 117: 5614–5615.。

聚合反应工业实施方法—四大聚合方法及其特点

聚合反应工业实施方法—四大聚合方法及其特点
体中析出而沉淀下来,形成非均相体系
✓ 如果气态和固态的单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聚合的话,按
照定义,应属于本体聚合的一种,可以分别称为气相聚 合和固相聚合。由于所得聚合物将必定和单体产生相分 离,所以气相聚合和固相聚合肯定为非均相聚合
特点几乎都和体系组成的简单有关
✓ 产物纯净
体系中除了因实际需要而加 入少量的助剂如色料、增塑 剂、防老剂、分子量调节剂等 之外,只有单体,产物纯度高
一般聚合液直 接使用
比较纯净,可 能留有少量分
散剂
留有少量乳化 剂和其它助剂
由于介质是水,价格低廉,且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不存在危险 性和环境污染问题,更适宜直接应用胶乳的场合,如乳胶漆、粘 接剂等
➢ 后处理问题
乳液聚合物的粒径约0.05 ~ 1μm,如需以粒子形态或固体聚 合物使用时乳液要经过与水介质的分离、干燥等工序,使生产成 本提高
➢ 杂质的影响
乳液聚合的产品中残留有乳化剂等杂质难以完全除尽,这将 有损于一些应用性能如防水性、电性能等。
和聚合速率
✓ 应选择聚合物的良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使聚合反应在均相体
系中进行,以尽量消除凝胶效应
✓ 工业上,溶液聚合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涂
料、胶粘剂、浸渍液、合成纤维纺丝液等,因此,还可以根 据应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
2.3 悬浮聚合及其特点
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 在水介质中,各自独立地 进行聚合
特点
➢ 机理独特
聚合反应分别在各自孤立的乳胶粒中进行,表现出不同的动 力学特征,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提高聚合速率的同时而不降低产物 的分子量,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聚合
➢ 工艺过程
因以水作为介质,聚合场所在粒径很小的乳胶粒中,乳液的 粘度与聚合物含量及分子量无关,有利于散热、搅拌、管道输送 和连续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尾结构
头-头结构
尾-尾结构
(3)链终止反应
消耗自由基
偶合终止
歧化终止
偶合大分子
• 单基终止------消耗一个引发剂自由基
R CH2 CH + R' X
.
.
R
CH2 CH R' X
双基终止------偶合终止;歧化终止
R
CH2 CH + CH CH2 X X
.
.
R
R
CH2 CH CH CH2 X X
至少由三个基元反应组成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还可能伴有链转移等反应
(1)链引发反应
引发剂 初级自由基
1
吸热
2
放热
单体分子 单体自由基
初级自由基
初级自由基 引发剂分解为吸热反应 反应的活化能较高,约为100~170kJ/mol 反应速率较慢 分解速率常数一般为 10-4~10-6/s 引发剂分解反应-----控制总的链引发反应速率
k p 10 增长速率常数 [L/(mol· s)] 单体浓度 [M]: 10~10-1 [mol/L] 增长速率 ], s)] R p k p[M][M· 10-4~10-6[mol/(L·
3
k t 10 终止速率常数 [L/(mol· s)] 自由基浓度 [M· ]: 10-7~10-10 [mol/L] 终止速率 Rt k t [M·2, ] 10-8~10-10 [mol/(L· s)]
热均裂 光照
氧化还原反应
高能粒子辐射
自由基的化学反应
自由基加成反应
自由基偶合反应
自由基歧化反应
自由基分解反应
自由基转移反应
① 自由基加成反应
② 自由基偶合反应
③ 自由基歧化反应
④ 自由基分解反应
O C O
.
.
+ CO2
⑤ 自由基转移反应
R' + R
.
R
R'
R +R
.
2.1.2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延长反应时间主要提高转化率,对分子
量影响较小,凝胶效应将使分子量增加。 • 少量(0.01 % ~ 0.1 %)阻聚剂足以使自 由基聚合反应终止。
(3)1,2-双取代单体
位阻效应大,一般都难以聚合
如马来酸酐难以均聚,但能和苯乙烯或醋酸
乙烯酯共聚
(4)三或四取代乙烯
一般都不能聚合
但取代基为氟原子的例外 氟原子半径很小,故氟代乙烯、直到四氟乙
烯都能很好地聚合
表2-1 常用烯类单体对聚合类型的选择性
聚 合 类 型 自由基 负离子 正离子 +

终止的方式 ------ 单体结构和聚合温度
取代基大-----歧化终止的可能性增加
聚合温度低----有利于偶合终止反应 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的相对比例:
Ate ( E tc Etd ) / RT 偶合终止几率(c) k tc e 歧化终止几率(c) k td Atd
表2-2 某些单体自由基的终止方式
单体 苯乙烯 对氯苯乙烯 对甲氧基苯乙烯 聚合温度 偶合终止 歧化终止 0~60 ℃ 60、80 60 80 0 25 60 40,60 90 100 % 100 81 53 40 32 15 92 0% 0 19 47 60 68 85 8 ~100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腈 乙酸乙烯酯
链增长反应和链终止反应的比较

2.1 自由基聚合机理
2.1.1 自由基的反应 2.1.2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2.1.3 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
2.1.1 自由基的反应
只要存在有未成对电子(孤电子),都可构
成自由基 如果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称为单(自由) 基 有两个未成对电子时,称为双(自由)基
自由基产生的方式
取代基的的位阻效应
位阻效应-----取代基的体积、数量和位置 动力学上-----对聚合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一般不涉及对不同活性中心的选择性
单取代基的体积效应不明显
(2)1,1-二取代的烯类单体
一般仍不考虑体积效应,只是综合两个
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决定单体的活性和选 择性 如:MMA α- Me-St 但两个取代基都是苯基时,由于苯基体 积大,只能形成二聚体而不能进一步聚 合
吸电子基取代
将使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减少
并使形成的负离子活性中心共轭稳定 因此有利于负离子聚合
腈基和羰基(醛、酮、酸、酯) 为吸电子基团
自由基聚合有些类似于负离子聚合 如有吸电子基团存在,使乙烯类单体双
键的电子云密度降低,易与含有独电子 的自由基结合 该吸电子基团又能与形成的自由基的独 电子构成共轭,使体系能量降低而使自 由基稳定性增加
7
(4)链转移反应
向单体转移
向溶剂(或分子量调节剂)转移 向引发剂转移 向大分子转移
[1] 向单体转移
CH2 CH + CH2 = C CH2 CH + CH2 = CH X X
. .
.
X
X
CH = CH + CH3 C H X X
[2] 向溶剂(或分子量调节剂)转移 .
CH2 CH + YZ X CH2 CHY + Z X
+
+ + + +
自由基聚合是重要的一类链式聚合反应, 是高分子化学中极重要的反应:
工业上处于领先地位: 自由基聚合产物占总聚合物的60%以上,约占热塑 性树脂的80%。 理论上也较完善: 自由基活性中心的产生和性质,各基元反应和反 应机理、聚合反应动力学、分子量及影响分子量 的因素, 聚合反应热力学理论, 都较为成熟。 这些理论常作为研究离子型及配位聚合的基础。
2 自由基聚合
2.1
链式聚合
2.2
2.3 2.4 2.5
自由基聚合机理
引发剂和引发反应 自由基聚合速率 分子量与链转移反应
2.1

链式聚合
按反应活性中心的性质,链式聚合又可分为
自由基型、正离子型、负离子型、配位离子型等。

各种类型的链式聚合反应一般都是由链引发、 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
[3] 向引发剂转移
CH2 CH + R X
.
R
CH2 + R. X
[4]
向大分子转移
CH2 CH + X
.
CH2 CH X
CH2 CH 2 + X
CH2 C X
.
2.1.3自由基聚合反应特征
自由基反应在微观上可以明显区分成链
的引发、增长、终止、转移等基元反应。 其中引发速率最小,是控制总聚合速率 的关键。可概括为:慢引发、快增长、 速终止,易转移。 • 只有链增长反应才使聚合度增加。无中 间体,体系中只有单体和聚合物组成。
2.1.1 单体结构与聚合类型

单烯烃、共轭双烯烃、炔烃、羰基化合物和 一些杂环化合物大多数在热力学上能够聚合

然而,各种单体对不同聚合机理的选择性具
有较大的差异
取代基
(1)单取代乙烯类单体
CH2=CH-X, 其取代基X 的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或共轭效应
能改变双键的电子云密度,对所形成的活性中心
R
R
CH2 CH + CH CH2 X X
.
.
R
R
CH2 CH 2 + CH = CH X X
R
双基终止 ------ 偶合终止; 歧化终止
偶合终止----有一个头头结构单元中, 聚合度为两个链自由基的单体单元数之和。 生成的大分子的两端即为引发剂残基。 歧化终止---聚合度为原链自由基中所含的单体单元数, 各自含有一个引发剂残基端基, 而链端的化学结构两个大分子互不相同, 一个是饱和端基,另一个是不饱和端基。 终止反应的方式取决于单体的结构和聚合温度。
CH2=CH2 CH2=CHCH3 CH2=CHCH2CH3 CH2=C(CH3)2 CH2=CH-CH=CH2 CH2=CCl-CH=CH2 CH2=CHC6H5 CH2=CHCl CH2=CCl2
+ + + + +
+ + +
+ + +
配位 + + + + +
+ +
表2-1 常用烯类单体对聚合类型的选择性
强吸电子基团的单体倾向于负离子聚合,而
弱的适合于自由基聚合
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既可进行负离子聚合,
又可进行自由基聚合。
卤原子的诱导效应是吸电子,而共轭效应却
有供电性,但两者均较弱。
共轭烯烃
由于π电子的离域性较大,易诱导极化,能
进行上述四种类型的聚合。 常见单体: 苯乙烯 丁二烯 异戊二烯
的稳定性有影响 决定着单体对自由基、负离子或正离子活性中心 的选择性
给电子基取代
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大,有利于正离子进攻与
结合 给电子基团可使正离子的活性中心稳定,使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因此,给电子基团使乙烯类单体容易进行正 离子聚合
烷基、烷氧基、苯基、乙烯基 为给电子基团
实际上烷基的给电子能力不强 区分丙烯与异丁烯

单体分子
单体自由基
. R

+ M
. RM
. RM
单体自由基
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加成,生成单体自由基 打开烯类单体的π键、生成σ键的过程, 是放热反应 反应活化能较低,约20~34kJ/mol 反应速率常数很大,是非常快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