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_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作者: 藤复
出版物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 8-14页
主题词: 王阳明;阳明学;先秦儒学;道德论;封建社会后期;经学思想;文化论;原始儒学;万物一体;思想启蒙
摘要:本文分析'拔本塞源论'是阳明传统文化论的一个重要思想:首先指出此论并非如一般的对'拔本塞源'的提倡,而是对它予以批判,批判孔孟以后儒学背叛传统的行为;第二,指出孔孟儒学本质上是一种主张道德内省、人性自我完善的自然道德论;第三,阳明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汉儒的经学传统和宋儒的理学传统;最后,指出此论批判的时代意义就在于通过复兴先秦儒学精神的形式,而具有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思想启蒙的色彩。

因而,此论已突破了理学的藩篱,反映了阳明思想中个性解放精神和建设新文化的理想。

答顾东桥书拔本塞源心得

答顾东桥书拔本塞源心得

答顾东桥书拔本塞源心得《顾东桥书拔本塞源》是一本对心灵修养有深远影响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我的感受中,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同时,书中的智慧和教诲也成为我一生的信条和指引。

首先,书中讨论的主题是关于心灵的根本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忙于应付各种事务,追逐名利,往往忽略了内心的深处。

而《顾东桥书拔本塞源》则告诫我们,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首先面对自己的内心。

只有拔除内心的根本障碍,消除束缚我们的无形牢笼,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书中的智慧和教诲给了我很多关于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书中强调了人们应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真诚和善意。

通过读书,我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真正的朋友并不多,而正确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则是拥有真诚和善意。

这种真诚和善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化解纷争和矛盾,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心流状态的重要性。

心流是指人在投入某项活动时,完全融入其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变得忘乎所以。

对我来说,这种心流状态是一种非常高效和充实的体验。

通过顾东桥的讲述和阐释,我明白了只有在心流状态下,我们才会发现工作和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满足。

同时,《顾东桥书拔本塞源》还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的问题。

人们常常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略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在书中,顾东桥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怀有感激之心。

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我们就会迷失在繁杂的世界中,忘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通过阅读《顾东桥书拔本塞源》,我也对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竞争激烈而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时常陷入追逐名利的漩涡,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和荣誉。

然而,书中的智慧和教诲告诫我们,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理解。

通过阅读《顾东桥书拔本塞源》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喜悦和希望。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

《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王阳明》读后感篇1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

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

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

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

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

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

”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

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

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

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

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

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

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

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

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

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

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王阳明》读后感篇2明武宗,朱厚照,以荒唐而闻名,人人都知道他亲近小人,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孤独。

朱厚照从小喜欢军事,天资聪慧,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于是他索性把政务全部交给别人管,比如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还有王阳明,这些人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点都没看错他们。

可惜到了史官眼里,皇帝不管政务全甩手给大臣,这就是不务正业。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

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

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

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

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

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

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

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

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

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

就如同堵塞住恶的源头,拔掉树根的恶根,才能使人心出现良知的光明,恢复万物一体之仁的本性,实现人心之间的流畅链接。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5篇)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5篇)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5篇)第一篇: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

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

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

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

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

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

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

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

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

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篇一:《阳明心学启悟:知行良知路,砥砺修身行》——读王阳明心得有感(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

生于官宦世家的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对世间万物皆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早年,他遵循传统儒家的求学之路,熟读经史子集,力求科举入仕,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因得罪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

这一时期,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龙场那恶劣的环境中,他历经了身心的重重磨难,却也在困境中不断思索与自省,终于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伟大的心学理念,史称“龙场悟道”。

此后,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南赣、宁王之乱等诸多叛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领导力。

在学术上,他广收门徒,传播心学思想,其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先生的这一语录,深刻地揭示了知与行的紧密关联,也成为我阅读其心得后反复思索的核心要点。

以往,我常常在求知的道路上陷入误区,以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便等同于拥有了应对世界的能力。

于是,我在书海中奋力遨游,汲取着各类信息,却发现当真正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那些看似坚实的知识架构竟显得如此脆弱。

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例如,我深知健康的重要性,明白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的益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依旧难以摆脱熬夜与暴饮暴食的恶习。

这便是典型的知行脱节,而先生的理念如同一记警钟,在我耳畔长鸣。

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理念,更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引。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时常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内心的良知被功名利禄所遮蔽。

而先生告诉我们,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它如同指南针,始终指向真善美的方向。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面临诸多抉择,有时,自私与狭隘的念头会悄然滋生。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清华⼤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王阳明的“拔本塞源”思想⽂/陈来王阳明的思想很丰富,其中如“知⾏合⼀”等主张,被研究和宣讲得很多,⼤家都已⽿熟能详。

⽽他在晚年提出的拔本塞源论,虽然在当时的王门中颇受重视,但在当代受到的关注较少。

所以,我们在这⾥对其拔本塞源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些梳理,以促进对这⼀思想的研究。

⼀、题解:“拔本塞源”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原为其《答顾东桥书》的最后⼀节,该书载于《传习录》中卷,⽽为之⾸。

《年譜》嘉靖四年九⽉下“答顾东桥璘书有⽈”,可见年谱是将此⼀答书系于嘉靖四年,王阳明是年五⼗四岁。

《答顾东桥书》是王阳明晚年的重要作品,其论学术思想的分量已相当于⼀部著书。

⽽“拔本塞源论”虽然本是答顾东桥书的结尾部分,但阳明⾃⼰已经指出,结尾之前的部分多是就分散的问题答问,还没有谈到根本性的问题。

“拔本塞源论”虽然只是答顾东桥书的最后⼀部分,但与答顾东桥书的前⾯部分主要针对顾东桥的具体疑问相⽐,这最后的部分具有总论根本的意义,直指“什么是圣⼈之学”这⼀根本问题。

从⽽也具有了相对独⽴的意义。

正惟如此,王阳明死后其弟⼦后学把这段⽂字独⽴出来命名为《拔本塞源论》,这使得此篇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享有了特殊地位。

明末⼤儒孙奇逢说:“拔本塞源之论,以宇宙为⼀家,天地为⼀⾝,真令⼈恻然悲,戚然痛,愤然起,是集中篇⼤⽂字,亦是世间⼀篇有数⽂字。

”本⽂即专就拔本塞源论这段⽂字的思想加以讨论,不涉及答顾东桥书最后这段⽂字之前的内容。

让我们先来关注作为引⾔的部分: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者将⽇繁⽇难,斯⼈沦于禽兽夷狄,⽽犹⾃以为圣⼈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时,终将冻解于西⽽冰坚于东,雾释于前⽽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卒⽆救于天下之分毫也⼰!“拔本塞源”⼀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九年,宋代理学创⽴者程颐说过“夫辟邪说以明先王之道,⾮拔本塞源不能也”。

程颐认为孟⼦深深了解趋利之弊,“只为后⼈趋者利便有弊,故孟⼦拔本塞源,不肯⾔利。

拔本塞源论

拔本塞源论

《拔本塞源论》阳明先生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

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孝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

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

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之孝其亲,弟(悌)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

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迨乎举德而任,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

效用者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

(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白皋白皋,皆相视如一家之亲。

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

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

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而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

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

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

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

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

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

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

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

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

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
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

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
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

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

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
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

就如同堵塞住恶的源头,拔掉树根的恶根,才能使人心出现良知的光明,恢复万物
一体之仁的本性,实现人心之间的流畅链接。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根源于己心;
2、去私欲,存天理,恢复道心,实现自己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
3、致良知,即在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光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