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思考

合集下载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五篇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五篇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五篇一提到城市与农村,便会有滔滔不绝的话题。

通常就是一种对比的话题,比如环境啊、思想啊、房价啊、教育啊等等。

作为一个大三学生,从小在一个不断进展并逐步现代化的农村长大,现在在城市读书的我来做一个对城市与农村比较的概述吧。

首先广义的定义下城市与农村.农村,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与第一产业)为主,包含各类农场(包含畜牧与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与蔬菜生产等。

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

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含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通常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之城市(city),通常包含了住宅区、工业区与商业区同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

10年前的农村,可能就是很多人懂得的那种落后、贫穷的地方,而城市是一个现代化、繁华高度进展的地方。

农村里的建筑是低矮、落魄的,规范是毫无规则的。

在农村,你根本看不到高于6层楼的建筑,大多数都是两三层的民房,有些甚至破旧不堪。

建筑总是毫无规则的座落在地面上,因此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受。

城市的建筑则是高大的、气派的,规范是有序的。

城市总是会有一座座摩天大楼座落在繁华地段,而这些建筑的设计都是比较现代化的,建筑间的距离也是有讲究的,在高楼上一眼望去,往往给人一种干净、规范有序的感受。

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收入来源是有很大差别的。

农村人靠耕种各类各样的农作物及养殖各类家畜卖到市场后来获取收入来源。

城市人则是靠为单位、为公司工作来获取收入来源。

农村人大多干的是体力活,而城市人大多干的则是脑力活。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思考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思考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思考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农村建设目标也有了很大的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美丽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也寄托了我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时代中,美丽乡村的建设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在确保农村物质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保证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准。

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景观引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发展受到的影响逐渐提升。

特别是在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观点的情况下,各乡镇在发展过程中提出,只有使用科学的规划,才能在保证发展的同时提升城镇化进程。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案,不光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整体增加了农民的幸福感。

1、村庄规划的必要性在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与改造,才能保证区域乡村建设水准。

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无论什么类型的建设都无法缺少资金的支持,在人民的角度来看,物质生活是否得到合理的改善,取决于自身的经济水准是否得到了提升。

只有将经济方面搞好,那么才能为其他问题解决,提供良好基础。

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结构,农村发展始终采用粗放的结构与管理模式,因此出现了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乡村发展经过了很多转型和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常明显的阶段特征:从人民公社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城乡融合、脱贫攻坚,最后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时代。

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对拉动内需、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和新时代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若想构建良好的农村,需要对农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利用,然而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环保理念进行合理应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模式遇到的必然问题。

基层智慧治理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基层智慧治理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关于基层智慧治理情况的调研与思考伴随着新兴技术与治理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技术赋能基层的智慧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加强基层智慧治理模式创新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基层智慧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基层社会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

”随着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规划,各地基层政府纷纷展开智慧治理实践探索,但同时,由于基层面对的实际治理事务与所配置的资源不相适配,使得基层治理在治理思维、治理工具、治理主体、治理产出、治理制度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急需找准推动基层智慧治理向好向快开展的有效策略,从根本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一、基层智慧治理的现状1.治理思维创新性日益显著。

目前,基层政府充分利用技术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在为民众提供多元化且兼具人性化服务的同时,进一步统筹解决基层治理发展中潜在的隐患,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例如,北京市平谷区利用接诉即办平台通过人工语音对话的方式,克服了网站平台不稳定、APP操作复杂和回应迟缓等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

贵州遵义务川自治县镇南镇在开展基层治理工作时,对于群众间产生的矛盾纠纷,借助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逐一排查,通过一系列排查隐患、控制苗头、调解处理、提供服务、解决困难等工作流程,有效解决问题堵点,把矛盾纠纷控制在最小。

2•治理工具应用服务逐渐增多。

由于基层日常琐碎复杂事务逐渐增多,使得治理工具的规模和数量呈递增趋势。

基层政府除了在政务门户网站、政务平台公开信息和提供业务办理服务外,也借助微信小程序、微信、微博等渠道,方便群众能及时行使参与治理的权利。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镇域经济的发展与思考
03 镇域经济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 短板,制约了经济发展潜力。
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镇域经济受到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 ,发展条件存在差异。
镇域经济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 ,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镇域经济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 ,制约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06
总结与展望
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总结
镇域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 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 。
ABCD
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 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形成特色产业和竞争优 势。
镇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注重 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 续发展。
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吸引更多企业投 资镇域经济。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 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 动镇域经济转型升级。
04
镇域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镇域经济的创新路径
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 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镇域经济 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 的主体。
转型升级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镇域 经济开始转型升级,向更加绿色 、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02
镇域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镇域经济发展状况
01
镇域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 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

湖北省乡镇“七站八所”改制后的运行现状和问题

湖北省乡镇“七站八所”改制后的运行现状和问题

题。一是乡镇 “ 七站八所”单位性质改 受此影 响 , 外来服务 主体一般很难 打破 工作繁重而忽视 了对服务人员 的专业技
革了 ,但改制运行至今 ,后续相关配套 地域界 限参 与当地 的农村公共服务市场 术培训 ,人员服务水平仍停 留在改革前 政策措施 出台较少 ,改制单位 的运作方 竞 争。 式不明晰 ,缺乏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的
目的是 , 通过建立农村公益事业 “ 以钱养 以成为合格 的市场主体 ,以至于 自 身发 伍 建设依然滞 后 ,不能适应农 村公共服 事” 新机制 , 积极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和农 展受到阻碍。 业 生产 的发 展 , 解决 乡镇 政府 机关 工作 务市场的现实需 要。一是农村 公共 服务 农 村公共服务市场缺乏充分有效竞 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某县级市农技
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制单位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市场 的地域 性限制 。
发现 , “ 以钱养事”改革之初制定 了较 为 系统 的用人制度 ,但在实际 的运作过 程 中却未能严格落实 。三是有些单位 因
的运行实践也 出现 了许多新 的情况 、问 农村公共服务往往具有一定 的地域性 ,

均 1 0 0 0 元, 2 0 1 4 年市综改办要求人 均工
共服务 的质量 和效率低下 。这些都需要 某县级市 的畜牧兽 医服务 中心没有乡镇 资上涨 2 5 0元 。即使如此 ,该镇 民办非 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的顶层设计 , 进 兽 医化验室 ,缺少化验仪器设备 ,缺少 企业单 位人 员的工资仍低 于该 市社 会平
服务多元化运行机制 。三是对 乡镇改制 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的提升 。调研发现 , 个 良陛市场化运作机制 ,以致农村公 条件受限 ,缺乏必要的物质资金 。如 ,

对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考

对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的思考
时地 加入《 海牙信托 公约》 进 而减 少 因为 , 法律适用 的不确定导致我国涉外信托市场
信 托 ,假 设委 托人 设 立 信 托 的意 思 表 示 发 生 在 英 国 而合 同签 订 地 在 中 国 , 照 “ 托 依 信 关 系 发 生地 ” 一 连 接 点 , 这 ; 法 依 然 难 以 隹据
为周边生产、 生溯 艮 务的中心 ; 四是要被纳入 条应当在今后的修 改过程 中将信托财产的
管理地纳入进来。 ( ) 四 选取 连结 点 不 够 科 学
信托关 系即告成 立 ,即便 受托 人拒绝接 受
信 托 或 因法 定 原 因无 法 担任 收 托人 ( 民 如
事 行 为能 力 问题 )也 不 影 响信 托 关 系 的成
笔 者 认 为 ,信 托 关 系 发 生 地 ” 一概 立 — — 遗 嘱 执 行 人 将 成 为 临 时 的 受 托 人 , “ 这
念 同样存在 疑惑。按照 民法原理 , 法律 关
实 ” 又包 括 引起 法 律 关 系 发 生 的状 态 和 事 的 下 落 不 明 等 )后 者 指 某 种 客 观 情 况 的产 ,
直到重新设定受托人为止 。而 大陆法系的
规 定 “ … 以其 他 书 面 形 式 设 立信 托 的 , … 受 1 3条 第 2款 规 定 “ 嘱 指 定 的 人 拒 绝 或 者 遗 无 能 力 担任 受托 人 的 ,由 受益 人 另 行 选 任
便生活的角度出发, 应该是相对集聚。 平原区,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城镇化的范畴。《 意见》 强调 “ 加快新型城 城市 郊 区集聚程 度要 大 , 、 陵 区等集 聚 山区 丘
程度要小: 用地适宜且有条件的地区集聚程度

依托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农家书屋”的思考

依托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农家书屋”的思考

公共 图 书 馆 建 好 、管 好、用 好 “ 家 书 屋” 农 ,确 保
“ 家 书 屋 ” 真 正 发 挥 作 用 , 谈 几 点粗 浅 的看 法 。 农

长泰县现有的 “ 农家 书 屋” 多数 属 于 “ 一次 性 ” 援
建 , 各 乡镇 村 比较 重 视 初 期 建 设 , 对 后 续 管 理 与 服 务 重视不够。致使部分 “ 家书屋”开办不久即关 门。 农
按照 “ 府规 划 建设 ,鼓 励 社会 捐助 ,农 民 自主管 政
理 , 建 立 长 效 机 制 ” 的 思 路 建 设 与 运 作 。 但 是 , 因 为 我 国 广 大 农 村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不 一 样 ,各 地 “ 家 农
书屋”的建设也不平衡 。
现,最受农 民欢迎的是农业种植业 、养殖业技术方 面
“ 家 书屋 ” 建 设 发 展 的对 策 。 农 关 键词
“ 家 书 屋 ” 工 程 是 2 0 初 由新 闻 出 版 总 署 、 农 0 7年 中 央 文 明办 、农 业 部 等 8部 委 共 同 发 起 实 施 的 一 项 科
技 致 富 工 程 , 是 一 项 惠 及 亿 万 农 民群 众 的 民 生 工 程 ,
的 书 刊 , 但 “ 家 书 屋 ” 中 这 类 书 所 占 比例 不 大 。 此 农
长泰县地处 闽南金三 角 中心结合 部,历史悠 久。
全 县 总 面 积 9 2 6 平 方 公 里 , 人 口 1 .6万 人 。 1 .7 94
外农业科技更新很快 , “ 农家书屋 ”配置 的书籍 却多 是几年前的版本 ,赶不上时代变化 ,其 中介 绍的许多 农业种植 、养殖技术 已经过时 。再者 ,由于各地 农业 生产结构不 同,不 同乡镇 农民群众 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也不同。对某些 乡镇 村有用的农业技术书 ,对其他 乡

江城县加禾乡农村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江城县加禾乡农村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对江城县加禾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加快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根据加禾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018-02江城县加禾乡是集少、边、山、穷四位一体、在江城县属较为贫困的山区民族乡。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离小康目标依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造成这样的结果既有历史、现实和自然的原因,也有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深刻剖析制约加禾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对于加快加禾乡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禾乡基本情况加禾乡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33公里。

地处东经101°22′-102°33′,北纬22°14′-22°58′之间。

东与红河州绿春县隔江相望,南与国庆乡毗邻,西与宝藏乡接壤,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

东西最大横距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2公里,全乡总面积545.5188平方公里,折合81.83万亩。

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共有82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

全乡总户数2940户,总人口12967人,人口密度为25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等9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9%,是一个多种民族杂居的民族山区乡。

2011年底,加禾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只有1955.70万元,粮豆产量只达727.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18元,农民人均口粮只有351公斤。

农民增收缓慢,财政增长困难,收入与支出的矛盾很严重。

加禾乡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充沛。

海拔差异形成的山区立体气候较为明显,云雾较多,1200米以上气温较低,1000米以下气候较热,适于热区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