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生物教案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生物组高一年级 2010年12月20日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课标要求:(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方式,原理和实质,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4)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材包括章首页,4节课文,2个实验,3个资料分析,3个探究,3个思考与讨论,1个“科学技术社会”以及“本章小结”和本章“自我检测”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及酶的三个特性。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具有与ADP相互转化的特性,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主要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以及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的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创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人的呼吸作用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的异同点等问题进入本章学习。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有关绿色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以及对真菌细菌与食品制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材一开始给出了概括性很强的细胞呼吸的定义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原理和实质,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高等动物和人在缺氧条件下以无氧呼吸方式暂时供能弥补能量不足,树立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课件或挂图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提问、启发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2.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安排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运用讲解,提问,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师生互动]

(一)有氧呼吸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

1.主要场所:线粒体。

引导学生复习线粒体的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

师:线粒体有哪些结构与呼吸作用相适应?

2..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呼吸的知识,在讨论中板书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即

C6H12O6+O2CO2+H2O+能量

呼吸作用的过程学生现阅读课本P93~P94相关内容,自己总结。然后教师讲解。

有氧呼吸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都有相应的酶催化。

关于呼吸作用过程的教学,可根据多媒体显示讲解,在讲解中讲清以下几点:

①首先应指出,下面以葡萄糖为例讲述呼吸作用过程。其他有机物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

②第一阶段:葡萄糖的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酶催化下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产物:丙酮酸、少量[H]和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的基质内。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

c. 产物:二氧化碳、[H]、少量ATP。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线粒体内膜上。

b. 过程:在酶的催化下,前两阶段释放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c. 产物:水和ATP。

(此处一定要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产过程和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

(2)在整理出三个阶段后,根据学生状况,进一步分析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将呼吸作用的反应式配平

即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配平过程中,提问,呼吸作用产生的H2O中的O,来自哪种原料?(学生回答出:来自O2),接着提出,消耗6分子的O2应该产生12个分子的H2O,可是,如果形成12分子的H2O,又需要24个H,一分子的C6H12O6,只有12个H,差12个H来自哪里?最后指出,呼吸作用还消耗水。因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应改为:

C6H12O6+6O2+6H2O6CO2+12H 2O+能量才能反映其本质。

(解决了这一环节,其他物质的来龙去脉就可迅速解释清楚。)

③分析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P94小字计算:1 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2 870 kJ的能量,其中1 161 kJ左右的能量被ADP捕获,储存在ATP中(约38 mol的ATP)。可见,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40%储存在ATP中,用于推动其他生命活动。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了。

教师: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如新鲜蔬菜、粮食等保存,通过控制呼吸速率,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根据有氧呼吸过程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人体的细胞会不会进行无氧呼吸?学生先思考讨论。

(二)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过程

学生阅读课本P94~P95相关内容,自己先总结。

教师讲解:

通常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中。

b. 过程:与有氧呼吸相同。

c. 产物:丙酮酸、少量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继续分解阶段。

a. 发生部位:细胞质基质。

b. 过程:在不同酶的催化下,丙酮酸继续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c. 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少量能量。

教师:请学生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提问:两种呼吸作用,有何共同点?

教师: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那时微生物的呼吸是无氧呼吸。随着大气中出现了氧气,细胞内出现了有氧呼吸的酶类,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优越,有氧呼吸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生物的主要呼吸形式,但还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使生物体或部分器官组织在缺氧条件下,作为有氧呼吸的补充,是生物的适应性的表现(举例)。

有些微生物,至今仍只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对其有很多利用(举例)。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无氧呼吸全过程。

参照有氧呼吸的概念,指导学生用准确而精练的语言概括无氧呼吸的定义。

3.发酵

无氧呼吸如果不用于高等动植物和人体,而用于微生物则叫做发酵。需要指出的是,工业上所说的发酵,并非完全是无氧的,如醋酸发酵就是需要氧的。

[课堂练习]

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对照课本P95,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应用的呼吸原理。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本节课内容。

[布置作业]

练习P96 1、2、3、4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细胞的呼吸和呼吸原理的应用

(一)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过程

(1)第一阶段 C6H12O62丙酮酸+4 [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的基质)(2)第二阶段 2丙酮酸+6H2O6CO2+20 [H]+少量能量(2ATP)(线粒体基质)(3)第三阶段 6O2+24[H] 12H2O+大量能量(34ATP)(线粒体内膜)

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2.有氧呼吸概念

(二)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总反应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无氧呼吸概念

3.发酵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对于两种呼吸方式的过程能过清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有氧呼吸的三阶段要求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于有氧呼吸的整体过程掌握较好,但对于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具体过程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有氧呼吸三阶段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巩固复习,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人体的呼吸系统教案.docx

精品文档 课题第 2 节人体的呼吸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呼吸、模拟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人体呼吸运动。 设计思想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通过探究、自主、合作等教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互动中共进、在体验中感悟、在升华中创新。 教学进程 课堂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刚出生的婴儿观察图片,体验呼吸对生命的 意义。 师:从一条小生命呱呱坠地开始,生 命不息,呼吸不止。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火【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对生命的 重要性。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师:一场大火突袭,在这样的场景中,受。 人们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沙尘暴【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 师:沙尘暴袭击了整座城市,你正行走在大街上,此时你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潜水员 师:潜水员潜水前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为什么呢?受。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说出潜水员关爱自己生命的原因。

教师:——可见呼吸对人体是多么重要。人体时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从空气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氧气,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 些器官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 么?呼吸系统的各部分分别担负着怎样 的职责和使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一起去感受、去探究人体的呼吸。 感受呼吸 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呼吸: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胸部下侧,另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 思考: ①鼻孔前面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②胸部有什么变化? 【精讲点拨】 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 的活动,考察学生的自主情况。 活动一:“按序排队” 活动规则:请各小组分别将写有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字样的纸版,按呼吸系统各器官的次序排 队,看哪些同学反应得快、知识掌握得准确。 活动二:“找朋友” 活动规则:“活动一”中的小组同学继续参与“找朋友”活动。分别将写有“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的纸板,去找和相对应呼吸器官的纸版。看谁找得最快最准。 精品文档 【表达交流】 体验、感受并比较空气的变化: 鼻孔前空气 胸廓的变化 的变化 吸气扩张干燥、常温 呼气收缩湿润、温暖 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资料:课本 114 至 115 页内容,以及“信息库” 123至124页有关“呼吸道的组成”的相关知识。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第 2 题。 思考问题: 1.人体的呼吸系统从上到下 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的功能是 什么? 2.经鼻腔进入肺内的空气发 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 表达交流呼吸系统 【表达交流】识图辨识结构说 出功能 1 2 3 4 56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3)

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葛亮一、课标分析: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下位概念: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本质及主要场所) 理解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下位概念: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证) 说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下位概念:利用氧气具有助燃性的原理验证) 举例说明呼吸作用的意义。 (下位概念:促进植物呼吸作用与抑制植物呼吸作用的应用) 由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分析得出,帮助学生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参与物质和生成物质以及能量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相关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中的第二节教学内容,重点描述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之后,进一步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识。通过对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等实验的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探索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充满热情,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但好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身边事物并归纳得出规律的能力,将复杂的演示实验简化成学生容易操作的分组探究实验,可以让他们直观的得出结论。七年级学生对于化学玻璃仪器的操作毫无基础,如何创新简易的实验装置即是关键。另外,学生容易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区分。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 2.说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观察演示实验,设计分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2.利用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实验时处理火柴梗等事例,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 1.设计和分析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实验。 2.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3.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八、 1.设计和分析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实验。 2.呼吸作用为生命提供能量。 七、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lant respir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

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人体的呼吸系统教案

课题第2节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系。 能力目标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呼吸、模拟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人体呼吸运动。 设计思想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通过探究、自主、合作等教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互动中共进、在体验中感悟、在升华中创新。 教学进程 课堂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刚出生的婴儿 师:从一条小生命呱呱坠地开始,生 命不息,呼吸不止。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火 师:一场大火突袭,在这样的场景中,人们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沙尘暴 师:沙尘暴袭击了整座城市,你正行 走在大街上,此时你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 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潜水员 师:潜水员潜水前仔细检查呼吸器具 和氧气瓶。为什么呢? 观察图片,体验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受。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受。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说出潜水员关爱自己生命的原因。

1 2 3 4 56

识别1是鼻,说出鼻子的功能:鼻的腔内有鼻毛,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能分泌黏液。 问题1:冬天长跑时,用嘴呼吸后,喉咙会有什么感受? 问题2:.如何才能使进入体内的空气温暖起来? 问题3:.在患重感冒时,往往用嘴呼吸。在这种情况下,早上醒来会嗓子非常干。用口呼吸和用鼻呼吸到底哪个更好更卫生? 问题4: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识别2是咽,说出咽的功能。 识别3是喉,说出喉有什么功能。 师:张张口动动嘴就可以有说有笑,我们总认为这是嘴巴的功劳,其实这是喉的功劳,在喉部有声带帮助我们发声。 引导学生体验:咽唾液时还能不能呼吸?为什么? 师生交流:喉口有会厌软骨,呼吸时打开,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食道。大家可要小心啦,不要边吃饭边谈笑,否则,食物误入气管那可就麻烦了。 识别4是气管,说出气管的功能:气管是气体的通道,其内表面有纤毛,还能分泌黏液。分泌黏液,使内部保持湿润,同时也可以湿润进入的空气。粘液中还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模仿了这样的结构?两者有何相似之处?为何许多器材中采取了这种波纹结构? 【表达交流】冷,不舒服。 【表达交流】用鼻呼吸。 【表达交流】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表达交流】与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较,北欧人的鼻子显得大一些,鼻腔也相应地长一些,这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表达交流】咽是气体与食物交叉的通道。 【表达交流】喉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声的器官。) 学生体验 【互动探究】分小组观察:学生观察鸡的气管,体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说出气管的特点。 (环纹状结构) 【互动探究】分小组观察:观察饮料吸管的环纹状结构和直管处的柔韧性和牢固性。

呼吸作用的教案

第九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阐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阐述有机物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农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情感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复习提问 (一)5分钟复习回顾: 1、默写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 2、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条件、产物、物质转变、能量转变?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回顾总结、查阅教材等, 填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3分钟请同学们憋住气,停止呼吸,有何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我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那么绿色植物要不要呼吸呢? (三)结论: 1)呼吸作用的公式:线粒体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水+ 能量 2)呼吸作用的定义: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释放的能量的去向:①转变成热量散失 ②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有机 物的合成与运输;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等 5)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内的线粒体 6)呼吸作用是生物共同特征:所有的活细胞时刻都进行呼吸作用 (四)检验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释放了能量--------实验一:将萌发的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装入甲 保温杯中,乙煮熟后装入保温杯中,并各插入一只温度计,密封。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甲内的温度计的度数大,乙小,

(完整版)人体的呼吸教案

人体的呼吸教案 一、设计思路 呼吸是人体共有的生命现象,有关呼吸系统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内容,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关呼吸运动,学生有亲身体会。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认识到呼吸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呼吸运动的原理,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成分数据,解释气体成分变化的原因。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测定其肺活量,然后通过比较肺活量值,说明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这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的过程”;第二课时完成“气体交换”和“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概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掌握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测定的方法,初步学会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呼吸系统的知识的学习,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当地环境保护作贡献。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 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呼吸运动的原理。 ③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 ①理解胸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②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要给“非典”病人用呼吸机?这说明什么? 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呼吸》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关注环境。 呼吸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115页的图,每组第一名同学抽签选择号码,然后挑选相应的小帽子,看谁又快又准。 每个小组代表一种器官,由第二名同学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本器官的特点和功能,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看哪一组介绍的最好。(先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作知识铺垫)根据刚才的学习、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生活中应养成的卫生习惯。 老师自制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别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设计好两个游戏活动:(1)对号入座;(2)自我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考纲 第五单元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核心命题点: 1.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呼吸的调节 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原动力) ●吸气肌:肋间外肌、膈肌——使胸廓扩张; ●辅助呼吸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辅助吸气)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壁肌

表:呼吸运动的形式 形式表现主要参与的肌肉出现的可能原因 腹式呼吸腹壁起伏膈肌提示胸部疾患,也见于幼儿胸式呼吸胸壁起伏肋间外肌提示腹部疾患 混合式呼吸腹壁和胸壁都有起伏膈肌和肋间外肌正常呼吸形式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吸气是主动 呼气是被动 平衡均匀 用力呼吸运动时; 吸入气氧含量减少时、二氧 化碳含量增多时 吸气、呼气都是主 动的 深快,费力; 当严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会出 现呼吸困难 平静吸气时,参与呼吸动作的主要肌肉是 A.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 B.膈肌和肋间内肌 C.膈肌和肋间外肌 D.肋间内肌和腹壁肌 E.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正确答案』C 2.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呼气末:-3—-5mmHg 吸气末:-5—-10mmHg

胸内压作用: ①牵引肺,实现肺通气 ②促进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3.肺内压(肺泡内压力) ——由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简单的事情术语化—— 肺通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

→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肺泡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 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B.主要成分是糖脂复合物 C.可防止肺气肿的发生 D.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E.主要作用是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正确答案』A 气道阻力 请思考? ——为何阻塞性肺病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原因是 A.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时肺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肺弹性阻力大 C.吸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小,呼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大 D.吸气时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大 E.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呼气时胸内负压增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吸气——肺扩张——气管扩张——口径加大——阻力减小; 呼气——肺缩小——气管缩小——口径减小——阻力加大。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基本肺容积:基本肺容积是指相互不重叠、全部相加后等于肺总量的指标。 ①潮气量 ②补吸气量 ③补呼气量

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生物教案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生物组高一年级 2010年12月20日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课标要求:(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方式,原理和实质,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4)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材包括章首页,4节课文,2个实验,3个资料分析,3个探究,3个思考与讨论,1个“科学技术社会”以及“本章小结”和本章“自我检测”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及酶的三个特性。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具有与ADP相互转化的特性,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主要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以及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的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创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人的呼吸作用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的异同点等问题进入本章学习。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有关绿色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以及对真菌细菌与食品制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材一开始给出了概括性很强的细胞呼吸的定义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原理和实质,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ATP.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高等动物和人在缺氧条件下以无氧呼吸方式暂时供能弥补能量不足,树立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呼吸作用教案

《呼吸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2)通过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逐步了解生命及生命现象的本质,建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成功,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2)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难点: (1)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2)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三、课时:一教时

五、板书设计 一、植物的呼吸现象 1、萌发种子吸收氧气 2、萌发种子释放二氧化碳 3、萌发种子释放能量 二、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三、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概念 公式 实质 意义

《呼吸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要讲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生活方式,作用及意义及绿色植物的生活史。而第5章正是通过学习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本节内容位于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是在学过《光合作用》之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呼吸作用的物质前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又是其它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能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现象和本质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本质产生更多的顿悟,有助于他们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呼吸作用也是高中生物课的重要内容,研究呼吸作用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过渡和衔接。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对各个学科都有一个调节、适应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调节,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作为生物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感性的“他主”学习向理性的“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的感性“他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对生物学一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对教材中的图片感兴趣,但却表现出思维表浅,不愿耐心仔细地进行文本的阅读,表达能力也显得较弱。尤其是层次较差的学生,表现出浅尝辄止的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品质和生物学素质是摆在我们初中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教学设计拟从借助多媒体设计问题情景引导,促使学生阅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同时借助多媒体大容量,快反馈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知识的逻辑演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对策

生理学-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考纲分析及考分预测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呼吸肌,胸内负压,肺泡活性物质; 基本肺容积: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和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概述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包括三个过程: 一、肺通气 1.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节律性的扩大和缩小。 2.胸膜腔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都低于大气压故简称胸内负压。1)行成原理: ①胸膜腔密闭。(气胸时负压消失) ②胸廓的发育大于肺的发育。 ③肺是弹性组织被牵张时有回缩力。 2)胸腔负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0-肺回缩力 可见胸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决定的。 3)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3.肺通气的阻力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2)生理作用: 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基本肺容积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残气量(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3.肺活量:尽力吸气后所尽力呼出的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储备量的多少。 4.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5.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 (三)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1.肺(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 2.(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3.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意义: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三、呼吸气体的交换 1.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动,直至两处压力相等(可见压力差决定气体方向)。 2.压力差是交换的动力。 分压差:不同器官内同一气体的压力差距。 小结: 1.肺换气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2.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效能。 3.PO2和PCO2何处最高? (1)PO2: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2)PCO2:组织细胞>血液>肺泡。 4.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1)呼吸膜面积和厚度:3亿肺泡总面积100m2。6层厚度不到1微米。肺毛细血管血量60-140ml(半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呼吸作用教案

5-3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 ②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③举例说出生活中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例。 2.能力目标: ①探究植物发生呼吸作用的部位。 ②运用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原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 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式分组合作学习法的过程和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②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规范的实验习惯。二.教学重点: ①植物呼吸的现象。 ②探究植物细胞呼吸作用的实验。 ③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①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②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活动安排: ①观看呼吸作用的动画视频,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结论。 ②体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的过程,说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 理,得出植物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 ③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密闭的卧室中放生长旺盛的植物是否科学”和“进 入地窖之前应该采取的措施”。 ④从概念中总结出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和场所,从而写出呼吸作用的 反应式。 五.课的类型: 教学常态课 六.教学模式: 探究式分组合作学习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内容要点:(板书设计)

5-3 呼吸作用 一、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热量。 二、呼吸作用在细胞中进行澄 清 石 灰 水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遇二氧化碳 1.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变浑浊 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线粒体 一部分以热量散失 2.呼吸作用的意义 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 九.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程序、教师行为和学生活动及目标达成。 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所需教学工 具所用教学 技能 设计意图 导入(两分钟)同学们,你们能利用日 常的生活经验解释以 下问题吗? (1)萝卜放久了为什么 会糠心呢? (2)粮食为什么要晾干 后贮藏呢? (3)冷藏的蔬菜为什么 能较长时间地保持 新鲜呢? (4)花盆的底部为什么 要有洞呢? (5)植物要进行呼吸作 用吗?…… 学生表现出极大 的好奇心并引起 其学习本节内容 的兴趣。 多媒体 提问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便于 整个课堂的开 展与进行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 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动态的课件展示,阐明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解决方法: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特征,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6.2人体的呼吸系统教案

课题第2节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在模拟呼吸运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完成呼吸的关 系。 能力目标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了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懂得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懂得更加珍爱生命,培养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呼吸、模拟实验和观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人体呼吸运动。 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通过探究、自主、合作等教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互动中共进、在体验中感悟、在升华中创新。 教学进程 课堂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刚出生的婴儿 师:从一条小生命呱呱坠地开始,生 命不息,呼吸不止。 多媒体展示图片:大火 师:一场大火突袭,在这样的场景中,人们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沙尘暴 师:沙尘暴袭击了整座城市,你正行 观察图片,体验呼吸对生命的意义。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受。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感受呼吸。 说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感受。

走在大街上,此时你的呼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图片:潜水员 师:潜水员潜水前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为什么呢? 教师:——可见呼吸对人体是多么重要。人体时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从空气中源源不断地获取氧气,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呼吸系统的各部分分别担负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感受、去探究人体的呼吸。 感受呼吸 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呼吸: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胸部下侧,另一只手放在鼻腔前,缓慢吸气和呼气。 思考: ①鼻孔前面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②胸部有什么变化? 【精讲点拨】 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活动,考察学生的自主情况。 活动一:“按序排队” 活动规则:请各小组分别将写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字样的纸版,按呼吸系统各器官的次序排队,看哪些同学反应得快、知识掌握得准确。 活动二:“找朋友” 活动规则:“活动一”中的小组同学继续参与“找朋友”活动。分别将写有“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的纸板,去找和相对应呼吸器官的纸版。看谁找得最快最准。 表达交流 【表达交流】 观察图片,说出潜水员关爱自己生命的原因。 【表达交流】 体验、感受并比较空气的变化:胸廓的变化 鼻孔前空气 的变化 吸气扩张干燥、常温呼气收缩湿润、温暖 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资料:课本114至115页内容,以及“信息库”123至124页有关“呼吸道的组成”的相关知识。学生完成学案中的第2题。 思考问题: 1.人体的呼吸系统从上到下由哪些器官组成?各器官的功能是什么? 2.经鼻腔进入肺内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 【表达交流】识图辨识结构说出功能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案例呼吸作用 一、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八节。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与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并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2、知识点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

4—1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呼吸作用的知识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化学知识和认知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是理解生物呼吸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 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伴随ATP的形成,ATP进一步推动其它生命活动的进行。又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呼吸作用中有一系列的中间产物产生,这些中间产物,可以是形成其它有机物的原料,由此理解呼吸作用对其它有机物代谢的意义。 学生虽然知道,呼吸作用可为其它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通过这一作用供能的必要性,一般说不清楚。其原因是,学生对生物体能量摄入、贮存、释放和利用规律的认识不清。通过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可使学生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 在呼吸作用意义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呼吸过程中的一些中间产物,说明这些中间产物,可以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体内脂肪等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进入呼吸过程彻底分解,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是各种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4—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三、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的设计: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三、教学准备: 1.FLASH:(1)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2)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3)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2.准备“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器材。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实质 1、呼吸作用 2、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二、呼吸作用的意义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在早晨、傍晚、深夜在同一植株上分别摘取三片叶子并标记为甲、乙、丙,用打孔器在三片叶子上取同样大小的圆片,脱色后用碘液处理,结果蓝色较浅的是______________,较深的是______________,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植物吸收______________,分解___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并释放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2.同一植物体的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度是不同的。() 3.高等植物除淀粉外,蛋白质、脂肪也能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分解释放能量。() 四、简答题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八年级生物教案)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知识,以及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2、知道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有利于青少年呼吸系统的发育和加强。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余时间收集与课上内容相关资料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课上利用分析得到的信息为所学内容服务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自己不吸烟,并劝家长、亲友戒烟;宣传吸毒的危害一一误国、害民、坑家庭、毁自己,下决心永远不沾毒品。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积极锻炼身体,讲究呼吸卫生和禁止吸烟、吸毒的道理是本节的重点。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节无难点。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应该是终身必要的。同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正处于对吸烟好奇的时期,家庭、社会的影响常常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不吸烟、尤其是终身不吸烟则更难。吸毒常自吸烟开始。必须让我们的青少年深刻认识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对社会的巨大危害,使他们自觉地远离毒品,也是学生终身自我教育的难点。 教法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呼吸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呼吸系统保健的措施。关于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联系学过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与肺活量的关系,结合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体会,领会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良好作用。讲述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第一节中学生测得的胸围差和肺活量,指导学生对本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不经常进

呼吸作用优秀教学设计

《呼吸作用》优秀教学设计 《呼吸作用》的教学设计方案不知道该如何设计?为了让大家有所参考,下面带来《呼吸作用》优秀教学设计示例,以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八节。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与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 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并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2、知识点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 4—1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尽管学生在

初中阶段对呼吸作用的知识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化学知识和认知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 是理解生物呼吸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 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伴随ATP的形成,ATP进一步推动其它生命活动的进行。又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呼吸作用中有一系列的中间产物产生,这些中间产物,可以是形成其它有机物的原料,由此理解呼吸作用对其它有机物代谢的意义。 学生虽然知道,呼吸作用可为其它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通过这一作用供能的必要性,一般说不清楚。其原因是,学生对生物体能量摄入、贮存、释放和利用规律的认识不清。通过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可使学生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 在呼吸作用意义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呼吸过程中的一些中间产物,说明这些中间产物,可以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体内脂肪等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进入呼吸过程彻底分解,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是各种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4—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