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测试卷(含答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测试卷(含答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测试卷(含答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1.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太古代

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3.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4.现在农业提倡农田内多使用“农家肥”,使用“农家肥”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B.增加矿物质的含量

C.让它直接释放氮素养分

D.占据土壤空隙,减少水分,提高土温5.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A.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

6.“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7.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8.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9.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10.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水 B.空气 C.风力 D.生物

1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A.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B.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C.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D.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13.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14.自然带明显呈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的是()A.亚欧大陆 B.北美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15.下列山地自然带分异最多的是()A.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 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C.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 D.北美洲的落基山脉

16.下列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没有影响的是()A.施肥 B.育种 C.翻耕 D.灌溉

17.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分异也不相同,判断其中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18.亚洲东部地区,从中南半岛到白令海峡,自然植被分布顺序,正确的是

①落叶阔叶林带②苔原带③常绿阔叶林带④雨林和季雨林带⑤针叶林

()A.②—⑤—①—③一④ B.④—③—①—②—⑤

C.③—④—①—⑤—② D.④—③—①—⑤—②

19.城市绿地具有的主要作用中,组合正确的是()A.降低噪音、吸烟滞尘 B.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C.美化环境、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过滤空气

20.有关自然资源特征和规律的正确叙述是()A.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具有均衡性

B.有些地区资源环境相似,有些地区则完全相同

C.许多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

21.下列自然资源中,使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是()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

D、土地资源

22.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风蚀严重;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植被破坏严重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23—24题

23.下列因素:①大量砍伐森林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③海水体积膨胀④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下列措施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A.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25.读温带森林带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⑥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②⑤自然带类型相同

C.④⑤自然带类型与气候成因均相同

D.①④自然带类型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

二、综合题(共4小题,满50分)

26.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

则①带,

②带

其大致分界线是:

(2)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

则③气候,

④气候

(3)与①形成相同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主要分布的大洲有(2个以上)(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变化规律,主要受因素的制约

27.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然后完成各项要求:(14分)

早在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许多地质、地理、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对大峡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撩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深度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迫降为9.14‰动植物极其丰富,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基因库”

(1)图中山脉为,其形成

原因是

(2)图中河流A为,其上游以补给为主,最终流入洋

(3)大峡谷地区发育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到山顶,其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将下列大峡谷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填在右边的示意图中: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缘植被

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d、寒温带针叶林

e、暖温带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②影响大峡谷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因此,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呈现出规律

28.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资料一: 《伐檀》

《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资料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1500 年前从北朝时就传唱的游牧民族之歌

资料三: “洛阳三月飞胡沙”

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春天变了样“洛阳三月飞胡沙”是他的妙句

资料四:三条“黄龙”兵临甘肃

根据考察,影响甘肃的“黄龙”主要是西路、西北路和北路的3股沙尘暴实地考察又确定:西路和西北路携带的沙尘又是甘肃省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来源,其尘源区主要为环绕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地区

(1)“坎坎伐檀”之“檀”主要对土壤的作用正确的二项是()

A、加速径流导致土壤侵蚀

B、流入土壤的水分减少

C、“檀”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

D、“檀”覆盖使土壤免受烈日曝晒(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已成为了历史现在的草原并不如想象的绿,许多地方露着黄土,其成因正确的几项是()

A、过度放牧

B、滥砍乱伐

C、盲目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合理(3)“洛阳三月飞胡沙”,该诗句所示沙尘暴发生的时间为()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各项中,与我国沙尘暴暴发有关的是()

A、冷锋天气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空洞

D、太阳黑子活动(5)甘肃省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区,可能正确的二项是()

A、腾格里沙漠区

B、巴丹吉林沙漠区

C、撒哈拉沙漠区

D、科尔沁沙漠区

29.材料分析题(8分)

土壤的形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母质虽然没有肥力,但已具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释放少量的矿物养分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可能性而草本、木本等植物的着生,又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阅读上述文字,就“先有土壤还是先有植物”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150字以上)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B A B B A B C A D B B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D D A

C C B C A D

二、综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50分)

26.(1)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秦岭——淮河线(2分)

(2)热带季风(2分)热带雨林(2分)

(3)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

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

(写出一个得1分,2个可得全分,共2分)

(4)纬度地带分异(2分)热量(2分)

27.(1)喜马拉雅山脉(1分)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2分)(2)雅鲁藏布江(1分)冰川融水(1分)印度(1分)

(3)由下往上:a—f—c—e—d—g—b (7分,酌情给分)

(4)垂直方向上,水分和热量的变化(1分)

垂直地带分异(1分)

28.(每小题2分)

(1)CD (2)ABC (3)A (4)A (5)AB

29.略(能自圆其说,既可酌情给分,共10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A.宇宙演化B.水循环 C.生物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 答案 A 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答案 2.D 3.A 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

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华,说明该河已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但无论结果怎样,三峡工程建设是利大于弊。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5.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地方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土壤肥力下降 D.洪涝加剧 6.引起三峡库区水污染、滑坡、泥沙淤积的原因是() ①含沙量提高②水位上升③水流缓慢④水量增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4.C 5.B 6.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训练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训练题(三)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句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 20oN穿过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于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3. 分布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4.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 6.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 7.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西藏自治区B.广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D.甘肃省读“世界某地区图”,回答8~10题。 8. 图示海峡 A.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 B.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 C.沟通了红海与印度洋 D.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 9.下列关于图中A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有结冰现象 B.含沙量大,水能丰富 C.有冬汛 D.夏季水量大,水位高 10. 甲乙两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A.甲为硬叶林 B.乙为落叶阔叶 C.甲为荒漠 D.乙为阔叶林 读图,回答以下11-12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含两套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章末练习题 1.读亚洲部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①带,②带其大致分界线是: (2)如果③和④表示两种气候类型:则③气候,④气候(3)与①形成相同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 主要分布的大洲有(2个以上)(4)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变化规律,主要受因素的制约。 2.阅读以下文字资料和相关地图,然后完成各项要求:

早在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把目光投向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许多地质、地理、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多学科的科学家对大峡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性长时期的考察,终于撩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被世人誉为“20世纪人类的地理大发现”。1998年10月该峡谷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该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深度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峡谷平均迫降为9.14‰。动植物极其丰富,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基因库”。 (1)图中山脉为,其形成 原因是。 (2)图中河流A为,其上游以补给为主,最终流入洋。 (3)大峡谷地区发育了丰富的天然植被,从河谷到山顶,其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将下列大峡谷地区植被类型的字母代号填在右边的示意图中: a、热带季雨林 b、寒带冰缘植被 c、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d、寒温带针叶林 e、暖温带针叶林 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g、亚寒带灌木丛、草甸 ②影响大峡谷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因此,大峡谷地区自然带呈现出规律。 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一: 《伐檀》 《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题

班级 第五章练习题 姓名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 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 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 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图, 完成1-3题。 1读图,判断方框i 、n 、『 W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D ①③②④ A ①④③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④②③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差异性特征 D 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④渔业产量下降 A ①②③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回答4-6题 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 4图中所示自然带①是 A 热带雨林带B 亚寒带针叶林带 C 苔原带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从图中判断北纬10度 的自然带垂直分异中,积雪冰川带位于 A 5000M B 4000M C 6000M D 3000M 6从图中可以判断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的 是 A 低纬度地区 B 中纬度地区C 高纬度地区 D 全部都明显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A ?H 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图中R 为年辐 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 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回答 7-8题: 7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自然带的更 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CCf Ff GfH DCfFfGfH ()米以上。 7 歹乞车 7 助 ?(in} KUO i2? n i(t wo 卿 0 用 40* 掰 MH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案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 宋华冰 余干中学教学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有一个多媒体大礼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这节课的时候,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有些同学对课堂教学形式有些厌倦,其次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1.导入: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 师:请大家看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生:拿起课本边看,边回忆回答 教师整理归纳,投影仪上出现相应文字: 师:归纳总结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这各特性叫做整体性。 2.案例过程实录 师:请大家说出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多大反应) 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师:(对)如果用下列图表示,应该非常清楚。(切换下一个课件) 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整体 (系统) 地貌 大气循环

生: 非常直观……(学生专注看图) (接下来我依次给出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合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合生物循环的彩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 生:(学生全部聚精会神看团) 师:那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声音稀疏)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此外,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对)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例子来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的表现。 师:我们先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总体特征,有同学知道么? 生:我国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海洋湿气不能到达,所以其气候非常干旱……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接下来我放出一副中国地形彩图,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通过这个图,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生:这么远啊!果真是气候比较恶劣(学生比较激动) 师:可能大家对这个图还是比较抽象,下面大家看些在这个地区的河流、植物合地表形态是不是符合干旱的特点。 (我依次给出塔里木河,胡杨林,戈壁荒滩的彩图) 生:哇……(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叽叽喳喳的讨论) 师: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师:我们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局部必须是合=和整体保持一致性,那么,如果其中的某个局部发生了变化,其对整体的影响是否存在呢? 生:肯定有!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我把我国东北森林20世纪前和20世纪后的林种结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生:(看的非常仔细) 师: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寒温带 针叶林 温带针 阔混交林 改善生 态环境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有机质 北部 南部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

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gzdl]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 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 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后练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后达标 1.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2~3题。 2.松花江和长江中下游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B.②C.③D.④ 3.下列地貌的形成属于⑥环节的是( )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功能 B.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C.平衡功能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5.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 A.植树种草 B.修水库 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6~7题。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7.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测试卷(含答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A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1.恐龙盛行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太古代 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3.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4.现在农业提倡农田内多使用“农家肥”,使用“农家肥”的目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B.增加矿物质的含量 C.让它直接释放氮素养分 D.占据土壤空隙,减少水分,提高土温5.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A.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 6.“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7.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8.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9.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10.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水 B.空气 C.风力 D.生物 1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A.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B.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C.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D.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13.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14.自然带明显呈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的是()A.亚欧大陆 B.北美大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