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RNA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也得到了重大进展。

这项技术基于RNA测序技术,通过对不同细胞类型或不同环境条件下某一种生物体内RNA的序列分析,鉴定出各种代谢物,并进一步发掘代谢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在生命科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应用广泛。

一、RNA测序技术概述RNA测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细胞或组织在不同生理条件下的基因转录水平,从而识别功能相关基因;另一种是RNA剪接测序,用于检测RNA前体分子剪接产物,进而鉴定链型和剪接位点。

在RNA测序技术中,主要的两种方法是表达测序技术和单细胞测序技术。

表达测序技术是对基因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能够测定RNA在整个样品组中的产量,包括在两个或多个样品之间的比较。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针对生命体中单个细胞进行分析,可以展现各个细胞类型和亚型间表现的差异。

二、基于RNA测序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RNA测序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和代谢组逆推转录组。

转录组代谢组联合分析方案中,它能够识别不同生物条件下代谢通路调控的相关基因,从而分析和比较代谢通路路径中不同环节的差异性。

这样可以为深入研究各种代谢通路的机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代谢组逆推转录组方案则是针对代谢物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确定出相应的基因表达变化。

对于某些疾病诊断和预测方面,该方案应用较为广泛。

三、RNA测序技术的优势与局限RNA测序技术的优势在于:先进的高通量技术,使得对其他技术难以测定的低丰度基因或转录物进行研究成为可能;RNA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有助于研究转录水平的影响和生物体中其他代谢物的研究。

在代谢组学研究领域,RNA技术也为代谢物的发现、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突破。

然而,RNA测序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

除了技术成本高,RNA分子本身在样品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易被分解,同时存在重复和杂讯,加剧了实验误差。

代谢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代谢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代谢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应用前景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在生理生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代谢产物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近年来,代谢组学研究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阐述代谢组学的现状和应用前景。

代谢是生物体内能量和物质的基本转化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代谢组学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兴起。

代谢组学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产物(代谢物)的研究,揭示代谢物的丰度、组合和相互作用等信息,探究机体内的代谢过程,并发掘生物体内代谢物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

目前,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质谱、核磁共振、毛细管电泳等。

这些技术可分析成百上千种代谢物,精确测定其丰度和组合,进而研究代谢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其中,以肿瘤代谢组学研究较为成熟。

肿瘤的生长与代谢密切相关,通过代谢物的研究,可以了解肿瘤细胞自身代谢变化的规律,为肿瘤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

药物研发需要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物的生成情况和药物与代谢产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快速地获取这些信息,为药物研发提供可靠的数据。

此外,代谢组学研究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残留物,验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环境保护领域,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监测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代谢组学是生命科学中的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很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代谢组学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如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挑战、标准化操作方法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代谢组学这一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突破,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

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

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器官,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

线粒体内含有线粒体基因组,其中包含有许多与细胞代谢相关的基因。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越发深入,这对于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线粒体基因组为圆形DNA分子,大小为16kb,编码有13个氧化磷酸化系统的蛋白质,以及22个tRNA和2个rRNA,与人类DNA的染色体有所不同。

线粒体DNA是源于细胞内外的古代细菌,与真核细胞的合并形成了现代细胞,至今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在研究线粒体基因组时,我们可以通过扫描线粒体蛋白质的质谱图,得到包含有线粒体蛋白质以及氧化磷酸化系统的完整序列。

此外,也可以通过线粒体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来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和演化。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代谢组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质等的变化规律。

代谢组学可以研究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代谢状态、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等信息。

与传统的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一样,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它的相关应用领域包括药物研究、毒理学、营养学、医学和环境研究等。

代谢组学的核心技术是质谱和色谱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生物样本进行快速、高效的代谢分析,并在短时间内解析出千种代谢物的产物。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区分不同生物组织和不同疾病状态的代谢情况,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具有很大帮助。

三、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为与细胞代谢相关的中心,线粒体基因组在人类健康和医学方面的研究越发重要。

目前,线粒体基因组在一些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代谢组学研究在癌症、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例如,在癌症代谢组学研究中,代谢物质的变化可以用于癌症诊断与治疗,这其中又涉及到线粒体代谢的相关研究。

当然,线粒体基因组和代谢组的研究离不开人类进行的基因组和代谢组的定量分析。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非生物胁迫如干旱、高温、盐碱等已成为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深入理解和应对这些环境压力,植物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述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这些技术在揭示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机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文章将首先介绍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领域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成果,最后讨论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

二、非生物胁迫的类型及其对植物的影响非生物胁迫是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之一,包括但不限于盐胁迫、干旱胁迫、冷胁迫、热胁迫、重金属胁迫以及UV辐射等。

这些胁迫条件通常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产生显著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盐胁迫主要发生在盐碱地或海水灌溉地区,过高的盐浓度会导致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失衡,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干旱胁迫则常见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植物水分亏缺,影响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过程。

冷胁迫和热胁迫则分别由低温和高温引起,它们会干扰植物细胞的膜结构和酶活性,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重金属胁迫通常发生在工业污染地区,过量的重金属会干扰植物体内酶的活性,造成代谢紊乱。

UV辐射则主要来自太阳,过量的UV辐射会损害植物细胞的DNA和蛋白质,对植物造成直接伤害。

为了应对这些非生物胁迫,植物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在代谢组学层面,植物会通过调整代谢途径,合成和积累一些特定的代谢产物,如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质等,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在转录组学层面,植物会调整基因的表达模式,表达和上调一些与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如转录因子、激酶等,以响应和适应胁迫环境。

研究植物在非生物胁迫下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变化,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应对环境压力的机制,为植物抗逆性的遗传改良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前景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前景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2 展及 其 在 肾病 综 合 征 中的应 用 前 景
陆 荣华 , 杜 玉 君
( 吉林 大学 白求 恩第 一 医 院 肾 内科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代 谢 组 学 技 术 是 检 测 体 内某 种 微 量 分 子 的 存 在 来 直 观 体现体 内代 谢 的过 程 , 从 而 推 断 代 谢 过 程 的 一 种 技 术 手
段_ 8 ] 。通 过 代 谢 组 学 的 研 究 不 仅 可 以 了解 疾 病 的 发 生 、 发 展 以及 治 疗 过 程 中机 体 的 状 态 和 变 化 , 还 可 以探 索 外 界 干 扰 因素 ( 微生 物 、 环境、 饮食、 药物 、 毒物及 生活方式 等) 对 机 体 的影 响 , 为 临床疾病 的诊断 、 防控 、 病 理 机 制 的探 索 、 临 床 治 疗 方 案 的评 价 甚 至 新 治 疗 靶 点 的 发 现 提 供 了新 的 途 径 和 思 路。 代 谢 组 学 的 支持 者 普 遍 认 为 , 在 所有组 学技术 中 , 代 谢 组学在发现生 物标 记物 方 面是最 具 有潜 力 的, 最 不 可 或 缺 的 。与 其他 组学 等 领 域 相 比 , 代谢 组学技 术更 为直接 的 、 更 为 显 而 易 见 的 呈 现 了 体 内 代谢 过程 。
1 代 谢 组 学 的简 介 1 . 1 代 谢 组 学 的定 义
随 着 代 谢组 学研 究 队伍 的逐 渐 扩 大 , 检 测 技 术 的水 平 也 在 飞 速 提 高 。串 联 色谱 、 多 维 质 谱 及 超 大 功 率 磁 共 振 平 台 等
概念正驱使代谢组学 相关技 术朝着 通量更 高 、 定性更 易 、 定

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药物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试验和验证。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成为了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就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探讨。

一、代谢组学技术的概述代谢组学技术是使用高通量的分析手段,对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和量进行定量和分析,并研究代谢产物在不同生物体系中的变化。

代谢组学技术包括代谢物谱学、代谢产物型谱学、代谢物组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些技术都是通过分析组织、血清、尿液、唾液等生物样本中的代谢产物,来了解生物代谢系统的状态和调节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关键的信息。

二、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1.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副作用等问题。

现在,代谢组学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可以对药物代谢的动态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帮助研发人员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2. 新药筛选和评估新药筛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定量分析体内代谢产物的种类和量,了解新药所引起的代谢变化,发掘新药的代谢途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从而评估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

3. 疾病诊断和监测代谢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和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不同的疾病会引起不同的代谢变化,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和量,来评估疾病患者体内的代谢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传统诊断技术的不足,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进展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研发领域对代谢组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代谢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代谢组学技术还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 技术标准化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研究群体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并不相同。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是一种研究生物样本中代谢产物(代谢物)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一下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讨论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学(NM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技术,可以分析各种生物样本中的化学组分。

在代谢组学研究中,NM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代谢产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仪可以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样本中每个原子的位置和类型,从而分析样本中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近年来,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和药物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例如,在癌症的研究中,核磁共振代谢组学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早期诊断和预测治疗效果。

通过分析生物样本中的代谢物谱图,可以识别癌症相关的代谢物标志物,从而为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核磁共振代谢组学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和代谢产物的分解情况,从而指导药物治疗的个体化。

除了癌症研究,核磁共振代谢组学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在食物科学中,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可以用于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并评估其对人体的影响。

此外,核磁共振代谢组学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物在生长和逆境应对中的作用,从而为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尽管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在生命科学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磁共振技术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样本分析中的应用。

其次,核磁共振技术对样本的要求较高,需要高纯度和高溶解度的样品。

此外,核磁共振波谱解析的复杂性也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核磁共振技术和分析方法。

例如,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和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高核磁共振波谱的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提高代谢物的检测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分析)和计算模型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代谢组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通过研究生物体中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变化,来揭示生物体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代谢特征的技术。

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对茶叶的品质、营养、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就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喜爱。

茶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但茶叶的品质、品种、产地等因素会对其化学成分产生显著影响,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茶叶的化学成分对茶叶的品质评价、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茶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手段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茶叶中多种化学成分的信息,但无法全面揭示茶叶在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的代谢特征。

而代谢组学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代谢组学技术将高通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可以全面、系统地研究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变化。

目前,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茶叶品质评价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对茶叶中代谢产物的分析,揭示不同茶叶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等因素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评价不同茶叶的品质特征,为茶叶的品种鉴定、产地溯源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成分,从而辨别不同产地茶叶的特征成分,为消费者挑选优质茶叶提供科学依据。

二、茶叶加工工艺控制茶叶的加工工艺对其化学成分产生重要影响,而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茶叶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的代谢特征,为控制茶叶加工工艺,保证茶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的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规律,为优化茶叶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代谢组学简介:研究策略

研究思路
→ 发现生理差异 → 检测代谢配置,找到代谢差异 → 找到代谢差异的原因 → 调控代谢差异的机制,应用
1. 代谢组学简介:代谢配置差异,定位化合物


1 代谢组学简介 2 经典案例解析√
结合思考,运用到烟草种子相关的研究
3 合作的探索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Study of sugars & interacting entities
1.代谢组学简介
1.代谢组学简介: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
核酸 蛋白 碳水化合物 脂类
1.代谢组学简介: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
1.代谢组学简介:检测手段

代谢组的关键技术:高通量、高灵敏度各类质谱,NMR

缺点: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能鉴定的化合物数量有限
Buchanan et al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2002年,引用率230多次。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2004 “自然 生物技术”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2008年,JBC。《自然中国》评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突出研究成果。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高山流石滩 海拔4500m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2.经典案例解析:膜脂代谢

待发表论文(重要种子生理现象机制解析)

吸胀冷害,表型→ 基因型差异→ 组学解析→ 机制验


顽拗型种子,表型→ 组学解析→ 突变体→ 基因→ 蛋 白表达/细胞定位变化→ 应用


1 代谢组学简介 2 经典案例解析
3 合作的探索√
结合思考,运用到烟草种子相关的研究
3. 合作的探索:层次
- In vitro reaction:
lysates of bacteria + substrate (FPP)
? ( examining by GC-MS)
Putative Germacrene D
FPP = franesyl diphosphate, a substrate in sesquiterpene synthesis
FC0592: a cultivar-specific and mature-petal-specific expression.
FC0592功能验证3: 离体证据 体外实验证明能催化香气合成反应
To determine whether FC0592 codes for a sesquiterpene synthase & what type sesquiterpene produced: - FC0592 was cloned into a vector to obtain a active combinant enzyme.
比较: 第四阶段开始。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问题的提出(生理)

代谢上的差异√

与香气有关的化合物的差异

查找导致代谢不同的原因
找到相关的基因


潜在的运用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 收集挥发物 → GC-MS 分析 实验A:比较FC和GG的挥发物差异。 实验B:比较花瓣不同阶段的挥发物。 香气物质 FC > GG 香气物质 后 > 前


1 代谢组学简介 2 经典案例解析 3 合作的探索
1.代谢组学简介
◆ 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内小分子化合物的: 全分析、功能解析、高通量分析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脂类组学
Study of lipids & interacting entities
糖类组学
代谢组学
(细胞、组织或者生物体 内的小分子化合物)
FC green, GG red
FC red, GG green
Scatterplot of average signal values
Average value of the Cy5/Cy3 in A log A
Average value of the Cy3/Cy5 in B log B scatterplot (logA, logB)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0.95
1. 代谢组学:应用

疾病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


药物毒理学、新药筛选、药物安全评价
中药研究及中医结合


植物和农业研究
微生物与发酵研究
食品健康、食品安全和保健品研究
新能源发掘
1.代谢组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
吸胀
萌动
科学问题:膜脂变化?质体/叶绿体的生成?
1.代谢组学简介: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海量数据,生物信息学方法
1. 代谢组学:工作流程
Biological or Tissue Samples
Extraction
Biofluids or Extracts
ppm
7
6
5
4
3
2
1
Data Analysis
Chemical Analysis
1. 代谢组学:产生和发展
植物代谢组学相关论文近年来的发表情况:
注:以 plant AND metabolomics OR metabolome OR metabolite profiling OR metabolite profile为主题收索ISI得到的文献记录情况。
自己制作芯片 利用已经数据库注释(推测基因功能)作为探针 经过几个步骤。
微阵列实选出350基因做芯片探针
350探针putative functions: 因为两种花瓣在大小/颜色等有差异(科学家的经验)。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tabolism, development, transcription, cell growth, cell biogenesis and organization, cell rescu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ESTs with unknown function.
FC0592功能验证1:
序列比对: 与已知功能的基因,相似性高。
FC0592 is 2092 bp and bears an open reading frame coding for 565 amino acid. The deduced protein sequence exhibited the high similarity (50% identity) to the deduced cotton (+)--cadinene synthase, which is a sesquiterpene synthase. Figure 4. Alignment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FC0529 (the putative rose germacrene D synthase) with those of cotton (+)--cadinene synthase and tomato germacrene 功能 FC :1834克隆 注释 GG:1039克隆 比较表达丰 度高的基因
FC中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推测)表达高。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没有商业化的芯片(非模式植物) 已经的基因组信息很少(非模式植物)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问题的提出(生理)√

历史上玫瑰有浓郁香味
现代玫瑰消失了香味


代谢上的差异
查找导致代谢不同的原因


找到相关的基因
潜在的运用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Fig1. Rose flowers of cultivars Golden Gate (GG) and Fragrant Cloud (FC)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microarray was reliable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比较:FC4和GG4,FC1和FC4
结果:找到40个基因,既在FC中表达高,又在FC4中表达高。
2.经典案例解析:与玫瑰花香气有关的基因
40个基因中,部分基因注释(推测)功能和表达样式
挑选有代表性的基因(FC0592)做下一步实验。
大根香叶烯(一种倍半萜烯)合酶.
FC0592功能验证2: Northern 杂交检验表达的时空特性
与微阵列数据作用重叠,用一种技术的结果验证另一种技术的结果
Figure 5. RNA gel blot analysis of the putative sesquiterpene synthase
T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FC and GG young (YL) and mature (ML) leaves and from FC and GG petal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1, 2, 4, and 6) and analyzed for FC0592 expression
The putative Germacrene D was conformed by comparing its mass spec with computerized reference of Germacroene D. Figure 6B: Identity = 99%
In vitro evidence: FC0592 is 大根香叶烯 synth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