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认知

合集下载

第一章民族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民族学基础知识



三、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学(History)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 规律性的学科,历史学按时代顺序,以具体历史事实,揭示 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


四、民族学和民俗学的关系
民俗学(Folklore)是研究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规律和思想规 律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烟、 丧葬、节庆、礼仪和宗教信仰、习尚禁忌、口碑文字、思想 情感、思维方式等方面。

二、民族学的产生与发展
15世纪至17世纪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出 现了更多的民族学资料。 18 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一些民族学先驱的著作, 如有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的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 较》(1724年) 18世纪中期至末期,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展,部分进 步学者开始广泛利用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各种民 族学材料,论证人类社会最初阶段的的状况及其发 展规律。 但还没有形成一门具有自己独特研究对象、范围、 任务、方法等理论体系的学科。
中国的民族学遗产: 殷商(前1766-前1122)甲骨文 。 司马迁的《史记》。 三国至隋唐时代(220-907)的《吴越春秋》、 《越绝书》、《华阳国志》、《蛮书》等。 辽史、金史、元史、清史及各地地方志。 此外,中国的僧人、使者出访,对北方、东邻、以 及南亚和西方丝绸之路上的国外各族 都有记载。 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郑和七下 西洋。

《 英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民族学是对某些部落或 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调查和描述的学科。 《日本国语大辞典》认为民族学是对各民族的语言、 宗教、社会制度、法制、艺术、生产技术等生活方 式和全部文化的特点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对人类文 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举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
(3)民族团结与区域发展:认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统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
举例:讨论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共同发展的实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旅游业发展等。
2. 教学难点:
(1)民族分布的复杂性:中国民族分布特点表现为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居住,掌握这一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困难。
- 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民族主题的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模拟民族交流与合作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民族问题的理解。
- 实验:设计有关民族文化的实验活动,如制作民族美食、学习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 提出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总体上顺利,学生参与度高,对民族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民族知识和技能。但在课堂活动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活动设计不够吸引人,或者是对民族问题不够感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识别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分布特征,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特定区域的表现形式。
2. 地理实践: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其地理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3. 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问题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理解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义。

第一章第三节民族

第一章第三节民族

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第 2 页第 3 页课题第三节民族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 培养学生阅读民族、人种分布图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等技能。

学习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分布特点.学习难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361教学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案补充一、激情导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

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二、自学指导认真阅读15-20页内容,圈点勾画,标注困惑。

1.我国共民族,个少数民族,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族人口最多。

2.我国民族政策是什么?第 4 页3.读图 1.19,找出并熟记汉族和少数民族集中主要分布地区?4.总结并熟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2.读图1.18,小组讨论交流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些民族的文化特色?将图中的代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及节日进行连线匹配。

a──傣族──泼水节、b──藏族──雪顿节、c──回族──开斋节、d──蒙古族──那达慕节e──高山族──丰收节、f──汉族──元宵节四、拓展提高民族分布:读图1.19,根据民族分布图,判读各民族分布范围,分布省区;总结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请同学们在图上标出云南、青海、黑龙江等省区,看看它们主要有哪些民族?这些省区除汉族外,云南省还有很多民族,如:傣族、哈尼族、苗族、白族、彝族等,云南省是我国拥有民族数最多的省区;青海省还有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等;黑龙江省还有朝鲜族、满族等。

由上述两题,并读图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认识到我国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3.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借助地图及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重点与难点】1.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民族的分布特点。

2.充分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教学过程】一、趣味情景导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从歌词你知道吗:中华民族大家庭有多少个民族?这些民族是如何分布的?在人口数量上又存在着哪些差异?此图所示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互动回答进入新课学习)二、新课学习(一)中华民族大家庭1.我国的民族构成(1)自主学习:读56个民族人口构成情况统计图及教材P15页第一、二段,回答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族?(壮族,超过1600万人)(3)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0万的有哪些?(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4)有些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

如珞巴族、赫哲族等。

思维拓展:比较我国的民族组成与日本的差异我国: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日本:民族组成比较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2.民族地位: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读图,体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3.民族文化(1)语言:阅读材料了解我国的民族语言。

(2)文字:读图了解几种民族文字对“我爱中国”的写法及奖状上的民族文字。

第一章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

第一章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
Βιβλιοθήκη (四)建国前中国民族的政治制度
• 较发达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封建宗法的政治制度 • 中等水平民族:封建王公的政治制度、土 司制度 • 落后民族:瑶老制、石碑制、山焕制度等
二、中国是各民族缔造的统一多民 族国家
• • • • • •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1.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 2.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科学文化 (四)各民族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创建了新中国
云南
大理古城
昭君
昭君墓1
昭君墓2
三、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 建立
• 1.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 (1)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 (2)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 林业、草原业、农业、水利资源、 • 矿产资源、旅游业资源 • (3) 居于边疆。
清明上河圆
泰山
龙门石窟
天安门
响沙湾
黄果树瀑布
成吉思汗陵
(三)建国前中国民族地区的社会 经济制度
• 1. 在回、壮、满、白、侗、畲、苗、瑶、朝鲜、土家、裕固、保安、 哈尼、布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以及蒙古、维吾尔、彝、黎等民族 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解放初期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 2.在藏族、傣族、部分蒙古族、维吾尔族地区,当时处在封建农奴 社会阶段。 • 3.在云南、四川交界的大小凉山,约有100万人口的彝族地区还处在 较为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 • 4.云南边境地区的独龙族、怒族、佤族、傈僳族、布朗族、德昂族、 景颇族、基诺族和内蒙古、黑龙江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鄂温克族全 部、大部分或一部分,当时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01第一章 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

01第一章 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

第一章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教学目的及要求:主要了解世界民族的基本情况。

包括世界的民族概况、世界五大洲的民族构成和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等。

着重了解世界各大洲民族构成的特点,以及世界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发展演变的趋势。

第一节世界民族概况一、人口状况1、人口全球约有3,000个民族,60亿人口。

特点:世界各民族人口数量差别较大,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2,000多个民族中,人口上亿的民族有7个:汉族 11.2亿印度斯坦人2.11亿美利坚人1.85亿俄罗斯人1.45亿孟加拉人1.65亿日本人 1.2亿巴西人 1.1亿千万以上的民族有65个。

主要有:德意志人意大利人墨西哥人瓜哇人朝鲜人英格兰人泰米尔人京人法兰西人乌克兰人土耳其人埃及人波兰人西班牙人缅甸人泰人罗马尼亚人豪萨人波斯人匈牙利人葡萄牙人澳大利亚人希腊人泰卢固人马拉地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马拉雅兰人奥里雅人拉贾斯坦人比哈人千万以下的民族有280多个此外还有人口稀少的民族:南美火地岛上地阿拉卢夫人只有100余人奥纳人和雅干人各只有40余人菲律宾地道特巴多人只有150余人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微型民族:印度安达曼岛上的大安达曼人总人口只有27人。

2、分布全世界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亚洲占58%;欧洲占17%;美洲占14%;非洲占10.5%,大洋州占0.5%。

二、种族状况种族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种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皮肤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和发形、面容、眼色、鼻形、嘴唇等生理特征为标志,由此而划分出了黄种、白种、黑种、棕种等。

一般划分为三个或四个大的种族:1、蒙古利亚人种,亦称为亚美人种,俗称黄色人种。

其主要体质特征是:黄皮肤,黑色直发,绝大多数人胡须少,体毛不发达,颧骨突出,脸庞扁平,鼻根低矮或中等,唇厚中等,黑色的眼睛,外角一般高于内角,并有内眦褶遮盖泪孔。

蒙古利亚种族主要分布于东亚、印度尼西亚、中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全世界人口的41%。

初二地理第一章人口和民族知识点

初二地理第一章人口和民族知识点

初二地理第一章人口和民族知识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第一章人口和民族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地理第一章人口和民族知识点1、中国的人口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

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

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第3节《民族》课件(52张PPT)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第3节《民族》课件(52张PPT)

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 况是: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 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分 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 西北、东北。各民族分布具有“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 特点。
民族文化我来展示!
藏族的集体舞
藏族的集体舞
朝鲜族的长鼓舞
舞 蹈 家 杨 丽 萍 (
白 族
吊脚楼
民族政策我来寻找!
课堂反馈练习
1.我国有____个民族,人口最多 的是____族,人口占总人口的____% 2.我国有____个少数民族,人口最 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族。 3.我国汉族主要分布遍及全国各 地,以______和_______最为集中。
4.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______、 ______和______地区。
►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没有一个县或者市的居 民是单一民族的。
►南通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达22021人,人口 占多数的民族是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 族、回族等。目前,南通有53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3%。
5 .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
云南省,有26个民族,15个是独有的 ,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
、东北。
3 .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 自治区?
4 .全国有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 单一民族的?
5.从图中观察出我国少民族最多的是 _______省。
6.把下列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少数 民族相对应
A马头琴 B泼水节 C集体舞 D长鼓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认识构成民族的六要素
民族的六个要素在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中均有特定的内容,每一个特征都在 民族特征中处于一定的地位,起着一 定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 发展过程中的原因,六个要素在每个 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就 民族的一般特征而言的,并非每一个 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同时完整地具 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民族。
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 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 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 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 族分化、民族组合是民族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 分,特别是在过去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 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 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现 象和社会过程。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内部 制 约 因 素 外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往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民族素质 人口状况 宗教信仰 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模 式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前资本主义民族
类 型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 征。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共同地域 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 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 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每个 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 民族都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 展的基础。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形 同心理素质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 人们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成的人们共同体。共同语言、共同经济 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 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 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基 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 础上形成的。 它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 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的。 学、语言、艺术、哲学、美学、宗教、道德、
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社会风尚、风俗 习惯等各个方面。
继承和发展性 科学与完整性 针对性和批判性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 理论与实践

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全面总结我国50多年
来民族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民 族理论和政策的12条基本观点,其中提出: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 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 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 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 民族定义的新发展。
进行了各民族社会发展 年国务院 第一次进行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
理论依据、事实依据
依据
民族意愿——按照“名 从主人”的基本原则
1、灵活运用民族定义(理论依据); 2、注重调查研究(事实依据); 3、要求有本民族的代表参与识别; 4、尊重民族意愿(名从主人的精神)。
第一、1950年至1954年的了解情况、确定对 策并取得成果阶段; 第二、1954年至1965年的民族识别并对民族 支系进行归并阶段; 第三、1978年至1987年民族恢复和更改阶段, 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绝大 多数的民族成分都已得到确认。

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民族不同于氏族、部落; 民族不同于种族; 民族不同于阶级; 民族不同于宗教; 民族不同于国家。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首先,我们从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 其次,我们在具体的识别工作中,即重 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视每个民族的特点,包括现实的特点和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 历史文献反映的特点,充分利用了考古 性相结合,在实地调查识别、综合考察 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 研究的基础上,以民族的客观特征和民 人类学的相关资料和手段,又重视本民 族的主观意愿为依据和标准,力求稳妥 族的意愿,广泛征求各民族人民群众, 特别是知识分子和爱国上层人士的意见。 慎重的甄别,从而使民族识别做到了历 史性、现实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章 民族认

主讲:袁仁喜
教学目的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马克思主 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内容;民族与其他人 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形 成的基本条件。 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因素,民族发 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向。 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同化 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

恩格斯
“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 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 告解散。但在个别地方,最初本是亲 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 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 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从部落发展到民族
原始群 语言 地域 经济 音节 流动 采集
氏族 氏族语言 固定
部落 语言统一 扩大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
民族概念的最早使用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公 元前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 亚特》当中。 在中国最早使用汉文“民族”一词的 是王韬,他在《洋务在用其所长》 (1882年)一文中称:夫我中国,乃 天下之大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
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至文明时代 的低级阶段
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决定性 因素; 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 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中外民族的形成,大体都经历了氏族—— 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这样 一些阶段(民族形成途径)。 前四种人们共同体与民族人们共同体是有 本质区别的。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后者主要是以地域关系 为基础。 民族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一般是经过血 缘部落到地域部落的过程和部落联盟的阶 段,部落联盟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 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 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 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是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的产物。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 特征。三是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人们共同体。

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民 族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三节 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
民 族
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 与实践
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 “民族”这个词(伊利亚特)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三、民族的消亡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民族形成的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 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 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 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西方学者 的研究
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的观点
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的 观点
古代
中国学者 的研究
民族一词不具体指个 人和族体而是分开使用的。
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 所长》一文使用。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 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
近代
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 的民族届说介绍到中国。
构成民族的六要素
共同历史渊源 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共同生产方式是指同一民族群体的人 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 语言在民族构成诸要素中占有特殊地 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 们,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物质资料的生 共同风俗习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 位。它既是民族内部相互交往和表达 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 的地缘渊源、族体渊源等。 共同心理认同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喜 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联系 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 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表 好、习俗、禁忌,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 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 等行为方式的总和。 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 现形式。 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 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 价值、道德、风俗等。 传承的行为方式。 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第一阶段:1949----1953(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认定了38个民族 第二阶段:1954----1964(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认定了15个民族 第三阶段:1964----1982(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1965年8月,认定珞巴族 1979年2月,认定基诺族
第一、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使党和国家 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使中国 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第二、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完成,使我国的民 族数量和民族称谓得到了确定,从而为顺利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三、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完成,增强了各民 族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了各少数民族对党和政府 的信任,推动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