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国人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认知、评价和情感的维度上的。秦向荣(2005)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成分。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Phinney(1989)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阶段的进程: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和内化。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11~20 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 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 20 岁又回升。

国内一些学者对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纳西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量化研究 (万明刚,2004;张庆林,2007;孙桂香,2009)。万明刚等(2004)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与民族认同有正相关。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本民族认同有影响,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父母的民族身份、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有影响。Phinney(1992)的研究发现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而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女性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海洋,2006;史慧珊等,2007)。Phinney 等(2003) 的研究表明, 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都持积极认同,能预示该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水平。高永久(2005)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够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本民族及祖国的强烈情感,二是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公正的强烈需求,三是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切。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某个民族的认同,其实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统一体的认同。费孝通(1989,2000)强调民族首先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自然也应包括对这两种身份,即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另外,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聚焦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多个民族的民族认同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国家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以思辨和理论探讨为主,包括国家认同的内涵、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国家认同感的发展和培养等。关于国家认同,有众多不同的研究取向,少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给予精确定义(Gibson, 2003)。佐斌(2000)的定义较为贴切,他认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分的知悉和接受。西方学者更多地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天然的矛盾,对于两者矛盾

的处理,曾出现同化论和多元化论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同化论强调优势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而多元化论强调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相互促进(钱雪梅,2006;刘娜,2007),有些学者则关注两者的矛盾及其解决(贺金瑞,2008)。综合我国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两者联系的天然桥梁。佐斌(2000)、陈晶(2004)对我国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龙耀(2007)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西南跨界民族子女的国家认同的现状。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维吾尔族的学生群体(王嘉毅 2008;孙桂香,2009),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还显不足。分析对国家认同的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华民族认同是连接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天然纽带。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各族人民的本民族认同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和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的认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 Review ofResearch[J]. Psycholoy Bulletin.1990,108(3).

2.王亚鹏,万明钢.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 ,10(1).

3.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

4.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9.

5.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36(1).

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民族出版社,2006.

7.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10.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_政治论文

民族主义是预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尽管有学者预言“当20世纪末临近的时刻,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是‘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注:G.莫德利斯基:《世界政治学原理》(GeorgeModelski,PrecinpleofWorldPolitics),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但冷战后民族主义浪潮的重新泛起,却使人们觉得这样乐观的预测未免太早,与此同时,对民族主义这种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并随着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而扩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冲击的意识形态,它在未来一个世纪中将会有何种走向,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民族主义的定义与分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在预测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势时,回顾对民族主义的性质的争论是十分有益的。欧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它坚持政治与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并断言,没有现代的国家政权,就没有民族主义问题(注:欧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ErnestGellner,NationsandNationalism),康乃尔大学1983年版,第1—5页。)。汉斯·科恩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个人对民族政权的忠诚高于一切。这种心理状态是同生养他的土地、本地的传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权威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注:汉斯·科恩:《民族主义:它的含义与历史》(HansKohn,Nationalism:ItsMeaningandHistory),纽约1961年版,第1-8页。)。哈维丁·凯却认为,民族主义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现代国家政权在近代初期欧洲西部地区的特殊的环境下长期行使权力而产生的(注:哈维丁·凯:《历史、阶级与民族国家》(HareyKaye,History,Classes&N-ation-state),伦敦1988年版,第138页。)。汉亭·昂格的看法是,民族的概念就如同自由的概念一样,是一个光辉的字眼,并指出那些不合乎自由原则的所谓民族主义根本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民族主义情绪早就?嬖冢 皇堑?8-19世纪才发展成为要求每个民族都 《民族主义》(ElieKedourie,Nationalism),建立本民族的政权的政治原则(注:伊利·凯多尔: 纽约1961年版,第1、15-18页。)。而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等人的论述,民族主义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民族主义是可以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种类型的,但从本质上讲,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9页。)。可见,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正因如此,如果对民族主义的含义缺乏基本的共同理解,就无法对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进行有意义的预测。事实上,每一个学者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民族主义的本质,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重要特征,因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客观上已经分为了几个大类,而在研究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各种含义不同的“民族主义”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使人很难在一个共同的基点上相互理解对方的观点。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一)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注:C.梯利:《欧洲革命(1492-1992)》(C.Tilly,EuropenRevelution1492-1992),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民族主义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注:E.B.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 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 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 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 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1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 体施压的国家。o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 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9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1o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09CM Z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5民族)国家与暴力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 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采用总体描述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展示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现状, 分析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 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并通过此次活动唤醒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大学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而谁又能给出准确理解?对于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御,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又会怎样呢?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 青年一代,当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 要么有严重的误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唤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就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 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重要意义 1.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 2.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的高尚情操。 三.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世界多元文化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唯有高擎中华文化的大旗,弘扬民族传统,加强国民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才能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学的时间是宝贵而又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更能增强爱国情怀.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我们对不同大学学生进行了采访与问卷调查.本课题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民族和民族主义》

10 邱志芳《民族与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民族的概念: 至今尚无一个通论或标准规则,可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即使有人宣称“民族认同”乃是他们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价值所系,已无法解决此项明确界定的难题。(p5) 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因为这个历史新生儿才刚诞生,正在不断的变化,且至今仍非举世皆然的实体。语言、族群性等,其实都非常的含糊不清,想用他们来判断民族,无异缘木求鱼。(p6) 作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立场 1.我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采用盖尔纳的定义,亦即“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p9) 2.作者认为“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创立。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p10) 3、民族,并不光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反应,同时也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4、“民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有居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p11) 总结: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就是自有民族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所从事的学科性质、政策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分别给民族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较有权威的是,1913年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概念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民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民族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总在试图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在衡量判断什么是民族时,便有了众多不同的见解。地理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家们则把民族看做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政治学家们认为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哲学家们认为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社会学家们则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心理学家们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病学家们则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从民族主义来研究“民族”的概念 “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p21)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袁娥 2012-10-10 16:45:07 来源:《民族研究》(京) 2011年5期内容摘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①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

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②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他们就会考虑分离。③ 一、采借初探: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 “认同”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义。“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⑤后来,埃里克森(E.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因此把“认同”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指出“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⑥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

《民族主义》读后感

《民族主义》读书感触及联想 最近,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的建议,草草的读了历史系教授徐迅的著作《民族主义》,对“民族”这个词又有了新一层面的理解。对民族问题也有了皮毛的了解。 .书中对于"民族"一词及其涵义的讨论 "在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的社会力量从底层推动了民族主义潮流:1.受教育的认输激增;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使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两种特殊的社会力量摆脱了传统文化,使得民族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转变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在这种态势下,民族国家表现为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意识,后者为对国家的忠诚提供了文化合法性." 在书中,根据目录及书本的引言作者有以下论点: 1.民族主义是现代现象,反映了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格局. 2.民族主义问题紧密地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和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合法性交织在一起. 3.民族的大量存在,大量地以国家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的产生和国家形式的演变,以及国家之间够成的国际关系,就是世界近现代的政治史.要勾勒各国民族主义的历史,只能从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去把握才有可能. 4.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问题,包括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政府和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 5.战争催化和锻造了民族国家,同时国家从结构和功能上的演进,也进一步激发了战争. 那么什么是民族主义呢?民族与民族主义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又构成怎样的复杂的关系呢?徐迅的《民族主义》主要从民族、民族主义、现代国家极其之间的关系来阐释他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以及民族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同一民族的人们,往往拥有相同的语言,聚集在某一特定地域,有着相互联系的经济生活和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共同的心理素质,追求一种文化认同。作者认为,民族是人们的“臆想群体”,民族认同感对其成员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完整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是现代性的,因此也就形成了现代国家。现代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它强调本民族主权,存在于与他国的关系中,以完成本民族利益为目标。 现代国家的政治述求体现了民族主义,同时民族主义又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历史力量。民族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它的核心是国家权力,它不断地通过其内部的社会文化认同来推动正果民族完整的文化形象,同时整合社会力量。因为其自身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以及其强大的倾向性和情绪性,能够动用其煽动力量来达到动员社会成员的作用,因此民族主义往往能够与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现代政治运动,使其民族能够长久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某种成功。 正是民族与民族国家以及民族主义的相互推动和作用,使得世界的民族发展历史具有相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将当前世界的民族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民族主义总体来说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西方世界的具有强烈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另一个则是非西方世界的经历过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之后产生的民族独立运动。作者认为,早期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分界线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自由,以欧洲和美国为典型代表。而德国和日本是以中央霸权为核心,为了满足其所谓的民族野心,走上了侵略的道路。 随着世界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的展开,世界各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世界逐渐走向了两大阵营和三个世界的体系中。在新的体系中,各国民族主义、由于民族而产生的问题也有了新的转变。 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同许多被压迫、被殖民的国家一样,

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问卷

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 您好!我们是XXX,现在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民族认同感方面的调查,现在恳切需要您的协助,将会耽误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填写问卷。本调查问卷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需回答您的真实想法即可。我们对所有回收的问卷都会保密。感谢您的参与和合作! 一、 您的个人信息(请填写或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性别:1、男 2、女 所在班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民族: 家庭居住地:1、城市 2、乡镇 3、农村 二、 请仔细阅读题目,在符合您看法的相 应选项上打“?” 1、我知道自己民族的一些独特风俗习 惯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我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不大理解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我知晓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4、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传说故事和象征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5、我知道中华民族的含义 选项同上 6、我知道中华民族的一些典型的风俗习惯 选项同上 7、我知道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一些区别 选项同上 8、我知道自己是本民族的一员 选项同上 9、您对其他民族的一些传统饮食文化,宗教习俗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知道 D、了解一点儿 E、完全不了解 10、您对民族区域自治是否了解 A、非常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知道 D、了解一点儿 E、完全不了解 11、我看重自己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 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一般 D、比较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 12、您对党的一些民族政策是否了解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 王纪芒 【内容摘要】中国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关键词】朝鲜族;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王纪芒,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一、引言:概念的界定、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背景 1.概念的界定。在讨论本文的主题之前,须首先澄清关于“民族”这个概念的不同层次的含义,因为在现代的语境中,民族是一个蕴含丰富的社会现象和概念,一般来说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指一个源于(或自认为源于)同一祖

先、血缘的“族性群体”(ethnic group);其次它可以是指一个具有共同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共同体——民族;最后指一个众多拥有平等权利成员组成的主权实体——民族国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还可以在更多情况下,民族是上述几种意涵的错综结合或者重合。区分民族的这几层含义是有意义的,因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中国朝鲜族,具备了上述所有关于民族的层层含义: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族群(ethic group),与其他诸多的民族或族群一起,是中华民族这个国家(民族国家,nation)的一员,同时,它与中国境外的朝鲜和韩国的朝鲜族,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那么,对于中国朝鲜族的认同问题的研究也相应地具有三个层次:族群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2.问题的提出。目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资源的全球化流动,人员的流动及其带来的民族国家的认同问题亦引起学者的关注,现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内部的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需要越来越强烈,民族国家日益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即如何让文化、民族上的多元与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内部秩序和谐并存。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复苏的时代,表现在对既有的民族国家的挑战及各地以民族性为基础的认同(重)建构;现今的历史阶段,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想要保持其完整的自主权,还是否认自己国家构成的多元性——都面临崩溃瓦解的命运。”[1] 还有学者宣称,20世纪的后半段,将会成为民族主义高涨及扩散的时代……这种要表达自己的认同且被别人确切地加以认可的急迫感有着越来越强的感染力[2]。著名学者亨廷顿更是指出,冷战后世界的根本冲突将不是意识形态为主的或以经济为主的,人类的重大分野和冲突的主要根源将是文明的或文化的;民族国家虽然是世界事务中最有力的行动者,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跨越国家疆界、信仰不同宗教、分属不同文化的民族和族群之间[3]。

别把爱国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

别把爱国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 本文厘清四个概念,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兼议国际主义和帝国主义。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定义,二是定义的历史演变,旨在澄清有关认识。 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义 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是内向的、防御性的。民族主义是外向的、进攻性的。 因为人类利益被国土疆界区隔的“国族”深刻分化,爱国主义不易演化为国际主义。因为天然的外向性和歧视性,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义。 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原本很容易区分:国际主义帮助他国,帝国主义欺负他国。但现如今,世界各国人民密切互动,帮助与欺负的界限经常被模糊。贴哪个标签往往取决于言者的价值取向。比如,支持列强入侵伊拉克和利比亚的说那是国际主义,反对者称其为帝国主义。同时,原本清晰的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间的界限也含糊了。一部分人讨厌本国政府或一部分

国内人民,称帮助外国摧毁本国社会共同体为“真爱国”,称抵抗外国势力的人为“爱国贼”。 上述四个概念的定义并非从来就有。定义来自对历史演变的认识。 祖国在我心中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历史演变 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百年后的1618年欧洲爆发了持续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即“宗教战争”。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三大原则,是为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开端,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欧洲各国的生存竞争日渐严酷,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人民的凝聚力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于是,为王公立国的“诸侯国”观念逐渐式微,以“民族”(nation)立国的观念逐渐强盛。 “民族”大致是个以共同地域、宗教、语言为界

中国民族与国家认同

浅谈中国多民族文化与国家合法性 摘要:民族和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国家是政权的延续。民族的交融或独立都是人类自然发展的结果。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暴力的结果和维护利益的结果。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中华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但是,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却成了国内外阴谋者意图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领土的重要借口。他们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帜煽动民族分裂,破坏国家主权。对于此,本文将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 关键字:民族国家合法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有一个课题简称“东北工程”,这本是中国内部正常的学术研究,可是引起韩国强烈的不满,他们提抗议,发动十万人围攻中国使馆,甚至逼中国领导人“表态”承认中国东北领土在历史上是他们的,后来他们成立一个"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公然篡改历史,不仅把高句丽说成是韩国的,而且将中国古代东北的渤海国、扶余国也说成韩国的。这几年他们不断招开所谓的“国际学术会”,招集蒙古、日本等国研究所谓东北历史问题,他们的主张就是:中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都不是中国的民族,而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辽、金、渤海、西夏等自然也就不是中国政权,它们的历史也就不是中国历史了。他们鼓吹元清不是中国的朝代,而是外来政权,元朝,清朝的疆域不能成立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中国的传统北方疆域就是长城。“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声称他们的任务就是让世界了解“东北亚历史真相”,也让中国人了解“历史真相”。 面对这样公然的挑衅,我们中国学者进行强烈的反驳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政策以证明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此我将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角度分析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 一、民族与国家 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他们既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孪生体,也是两个利益和要求并不完全一致的政治实体。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里,二者既有利益的一致性,也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

民族与民族主义

《民族与民族主义》书评 《民族与民族主义》主要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1780年以来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他在书中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他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看到序言以后,知道了作者对于本书的一个大概的定位,本书要讨论的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而且是“倾向欧洲中心观点”。导论之中,作者大胆想象地球因为核战而毁灭,星际史学家探究地球满目疮痍的根本原因,就会发现探究地球近两个世纪的历史竟然不能绕过“民族”及其衍生出的种种概念。这一设想折射出作者的悲观心理,作者认为民族主义终将导致更大的战争和分裂——“到底民族对人类有何意义可言?这个问题即是揭发人类毁灭的奥秘所在”。 在“民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作者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作者认为“民族原本就是人类历史上相当晚近的新现象,而且还是源于特定地域及时空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于是划分民族的标准很难界定,也就是说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语言、民族特性都不是划分民族的绝对标准。在中国很多地方民族语言和地方语言是有交叉使用的,这就证明了语言并不可以成为划分民族的绝对标准。既然客观标准被否决,很多民族主义理论转而寻求主观标准。例如在1960年以后大受欢迎的族群认同,这一自我认同或者说是集体认同的方式被民族主义者借用来推动实施民族建国。作者对客观标准和主观认定都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他在文中写到“不论是民族的主观认定或客观标准,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反而会误导大家对民族的认可”。 什么时“民族与民族主义”?这个问题是我读完整本书后急于寻找答案的中心问题。霍布斯鲍姆在书的序言里点明,这本书要讨论的是“19 世纪到20 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而且是“倾向欧洲中心观点”。在导论中,霍布斯鲍姆大胆想象地球因为核战而毁灭,星际史学家探究地球满目疮痍的根本原因,就会发现探究地球近两个世纪的历史竟然不能绕过“民族”及其衍生出的种种概念。这一设想不仅将民族主义运动在现今政治上造成的变动展现出来,也从某个侧面折射出霍布斯鲍姆的悲观心态,即认为民族主义终将导致更大的战争和分裂———“到底民族对人类有何意义可言? 这个问题即是揭发人类毁灭的奥秘所在”。 那么在他的观念里,何谓民族、何谓民族主义呢? 让我们从霍布斯鲍姆开列的长长的文献开始解读。首先是白芝皓所谓民族的无从定义———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民族但却自以为很清楚。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主义: 趋势报告与文献目录》一书确是绝佳的参考资料。第二国际阵营中进行“民族问题”讨论的主要是卢森堡、奥托·鲍威尔等人。但他并不推荐所谓“民族主义双父”海耶斯以及科恩已经过时的言论。随后他才真正列举包括罗奇、安德森、盖尔纳等在内值得阅读的12 本书。 在他所列举的文献中都讨论了“民族是什么”的问题。霍氏认为“民族原本就是人类历史上相当晚近的新现象,而且还是源于特定地域及时空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于是划分民族的标准很难界定,如斯大林提出的“四个共同”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民族,也就是说“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语言、民族特性都不是划分民族的绝对标准,例如中国的地方方言与民族语言的交叉区别。既然客观标准被否决,很多民族主义理论转而寻求主观标准,例如族群认同,而这种自我认同或者集体认同的方式在1960 年以后大受欢迎,被民族主义者借用推动民族建国。霍氏对这两种标准都是持批判态度的,“不论是民族的主观认定或客观标准,都不尽令人满意,反而会误导大家对民族的认识”。 “当任何一群足够大的人群宣称他们属于同一民族”,那么霍氏在本书中便会视他们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