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1. 引言1.1 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民族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在现代社会,各类文化交流、融合增多的情况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民族文化认同可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人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同时也能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认同也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各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而只有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生,避免文化同质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民族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挖掘。

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交流,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和平衡。

1.2 民族文化认同的定义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越来越受到重视。

民族文化认同不仅仅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对自己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包括对民族语言、习俗、传统、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和接受。

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某一特定民族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是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认知和接受。

民族文化认同还体现了个体对自己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态度。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认同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文化背景的认知和接受。

民族文化认同对于一个人的身份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民族文化认同的概念和内涵,但对于其基本结构和特征的探讨却相对缺乏。

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基本结构以及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民族文化认同的本质。

通过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和挑战进行研究,可以为未来制定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最大的多民族国家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仅深厚而且复杂多样,而这些民族文化也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的基础。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

一、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从语言、宗教、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来探讨。

1. 语言中文是中国主要的语言和文化载体,另外,还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字。

2. 宗教中国有五大宗教,即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另外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

3. 文学中国的文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形式。

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文学传统。

4. 艺术中国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包括中国画、雕塑、民间艺术、建筑等。

5. 音乐中国的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两个部分,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等,古典音乐有琴、瑶、箫、笛、鼓等乐器。

二、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

现代化是推动中国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正在经历的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世界看法,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1.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体系、语言、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

2. 现代化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个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认同。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断探索和尝试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寻求着中国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建设着与世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未来。

民族认同与经济发展

民族认同与经济发展

民族认同与经济发展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团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自豪感和认同感。

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份认同,也紧密地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当代社会中,民族认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探讨民族认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民族认同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为社会提供持续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使得民族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共同追求目标,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协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巴西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吸引着大量的国际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民族认同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经济繁荣的动力源泉。

然而,民族认同也可能对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为了维护民族认同,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采取保护主义的政策,限制外国商品和投资进入,这可能导致经济闭塞。

此外,过于强调民族认同也可能产生排他性和歧视,使得来自其他民族的人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受到不公平对待。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社会分裂,进而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平衡民族认同和多元化的需求,充分发挥各个民族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民族认同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认同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并更有动力去追求成功和幸福。

在职场上,民族认同能够促使个体保持自信,积极参与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民族认同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切实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强烈民族认同的人更易克服逆境,避免身心健康问题。

因此,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是个体提升自身能力和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过于强调民族认同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会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会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会在当今世界,民族主义思潮正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民族认同的问题。

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每个中国公民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当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第一个认同是对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集合体,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在现代社会,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作为具有知识和见识的群体,应该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只有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这个民族中的定位,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第二个认同是对国家的认同。

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只有牢固地认同国家,才能建设起强大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大学生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明确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

在面对国家利益和民族使命的时候,要始终站在国家的一边,全心全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个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方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只有牢固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找到自己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

第四个认同是对当代文明的认同。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明交流碰撞交融。

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应该通过广泛的视野和深入的思考,加深对当代文明的认同与理解。

只有了解和尊重其他文明,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个认同是对未来发展的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每个中国公民都有坚定的信念和使命。

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的概念民族认同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语言、历史、传统等方面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是人们在某一民族群体中所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情感联系,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所持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认同是人们对于自己民族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和特征的认同和归属。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价值观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和群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

通过与这些文化和特征的相互关联和传承,个体和群体逐渐形成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还包括对于共同历史和记忆的认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记忆,这些历史和记忆也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元素。

个体和群体对于自己民族的历史、遭遇、成就等方面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与自己民族的历史和记忆的联系,个体和群体建立起“我们”的概念,形成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还包括对于民族传统和习俗的认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它们是民族的独特特征和文化符号。

个体和群体通过参与和继承这些传统和习俗,逐渐形成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认同意识。

民族传统和习俗的认同也是建立在个体和群体与自己民族的共同体验和共同参与之上的。

民族认同对于个体和群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认同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

个体的认同感是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位置和归属感的重要途径,而民族认同作为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可以帮助个体确定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从而为个体提供一种认同和依靠的感觉。

其次,民族认同有助于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特征,而民族认同可以促使个体和群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民族认同可以强化个体和群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促使个体和群体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中。

最后,民族认同对于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认同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通过促进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可以减少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第一,认同的客体不同。

民族认同的客体是“民族”。

关于“民族”的内涵,马克斯·韦伯最早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10]。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11]。

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

所以班顿则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12]。

郭洪纪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

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

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

”[13]2005年我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全新的界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4]此处探讨的“民族”应为以共同血缘意识和祖先意识为核心,并具有共同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人群共同体。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状态:一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永远保持其民族特性(ethnicity);二是融合于另一个族群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三是由于对所在国家的统治不满而滋生出一种民族情绪,并发展成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建立或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后果最为复杂,极易引发国内和国际冲突,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民族冲突的根源。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语言习惯等的认同感受和认同态度。

它是个体与所处环境中的民族群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既是民族自我认同的结果,也是社会认同的一种表达。

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以下内涵和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包含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受。

个体在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和内化了与自身民族相关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从而形成了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受。

个体对于自身民族的独特性和身份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和基础。

民族文化认同涉及到对于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日庆祝、艺术表现形式等。

个体通过接触、学习和参与这些文化实践,逐渐与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建立起联系,形成对于民族文化特点的认同态度。

这种认同可表现为个体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自豪和自觉传承的意愿。

民族文化认同还包含对于民族历史传统的认同。

民族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民族的基本元素之一。

个体通过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故事、传说、英雄人物等的了解和传承,形成对自身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受。

这种认同反映了个体对于自身民族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也对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遗产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依附和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还涉及到对于民族文化的语言习惯的认同。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象征和创造。

个体通过掌握和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形成对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的认同态度。

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上,也表现在对民族语言的珍视、保护和传承上。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

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

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

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

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

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
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

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

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

陈晶(2004)认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认知、评价和情感的维度上的。

秦向荣(2005)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成分。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Phinney(1989)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阶段的进程: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和内化。

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11~20 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 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 20 岁又回升。

国内一些学者对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纳西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量化研究 (万明刚,2004;张庆林,2007;孙桂香,2009)。

万明刚等(2004)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与民族认同有正相关。

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本民族认同有影响,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父母的民族身份、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有影响。

Phinney(1992)的研究发现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而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女性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海洋,2006;史慧珊等,2007)。

Phinney 等(2003) 的研究表明, 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都持积极认同,能预示该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水平。

高永久(2005)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够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本民族及祖国的强烈情感,二是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公正的强烈需求,三是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切。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某个民族的认同,其实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统一体的认同。

费孝通(1989,2000)强调民族首先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

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自然也应包括对这两种身份,即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

另外,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聚焦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多个民族的民族认同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国家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以思辨和理论探讨为主,包括国家认同的内涵、民
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国家认同感的发展和培养等。

关于国家认同,有众多不同的研究取向,少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给予精确定义(Gibson, 2003)。

佐斌(2000)的定义较为贴切,他认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分的知悉和接受。

西方学者更多地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天然的矛盾,对于两者矛盾的处理,曾出现同化论和多元化论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

同化论强调优势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而多元化论强调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相互促进(钱雪梅,2006;刘娜,2007),有些学者则关注两者的矛盾及其解决(贺金瑞,2008)。

综合我国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两者联系的天然桥梁。

佐斌(2000)、陈晶(2004)对我国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

龙耀(2007)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西南跨界民族子女的国家认同的现状。

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维吾尔族的学生群体(王嘉毅 2008;孙桂香,2009),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还显不足。

分析对国家认同的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华民族认同是连接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天然纽带。

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各族人民的本民族认同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和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的认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 Review ofResearch[J]. Psycholoy Bulletin.1990,108(3).
2.王亚鹏,万明钢.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 ,10(1).
3.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
4.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9.
5.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36(1).
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民族出版社,2006.
7.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10.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