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调查
浅谈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特殊教育是关注和帮助具有各种学习和发展障碍的学生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这篇文章将讨论聋哑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聋哑学生可能面临着自尊心受损的问题。
因为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方式有所不同,他们可能感到自卑和孤立。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通过鼓励和赞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学校应该设立适当的支持系统,例如由心理咨询师和教师组成的支持小组,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聋哑学生可能面临着沟通障碍的问题。
他们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被误解和孤立。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沟通工具和技巧来帮助他们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学校可以提供手语课程,并鼓励其他同学和教师学习手语,以便与聋哑学生更好地交流。
聋哑学生可能面临着社交困难的问题。
由于沟通的问题,他们可能很难与其他同学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为聋哑学生创造一个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鼓励其他同学主动与聋哑学生交往,并提供适当的社交活动和机会,让聋哑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交友能力。
聋哑学生可能面临着学业压力的问题。
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知识,他们可能感到压力很大。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个性化教学。
学校应该根据聋哑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取得进步。
在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采取适当的对策,如提高自尊心、改善沟通、建立社交关系和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实现全面的发展。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聋哑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关爱,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浅谈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聋哑学生是指在听力和语言方面存在缺陷,需要特殊教育帮助的学生。
由于其与普通学生的差异,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与普通学生不同,如沟通障碍所带来的孤独感、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消极情绪的积累等。
首先,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我认知方面。
由于缺乏语言能力,聋哑学生在与外界沟通时会有很多限制和障碍,这可能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陷入孤独、自卑和自闭的心理状态。
针对这一问题,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聋哑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通过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来增强自信心,从而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情绪。
其次,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交方面。
由于与外界沟通的障碍,聋哑学生可能无法与家人、同龄人和社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对此,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协调家庭和社会资源,为聋哑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聋哑学生还可能面临学习和未来发展方面的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语言能力,聋哑学生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可能对他们的学习情绪和自我价值感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需求,精心设计学习课程和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其潜能和特长,并提供适当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聋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22卷第2期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3月Vol.22No.2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Mar.2012*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赵润平(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北碚400715)摘要:目前,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普通学生.在针对聋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指导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近年来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逐渐增多,并且研究开始由论辩型转变为实验型,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转变为将方法实际运用到聋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关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转向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248(2012)02-0091-050引言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全国兴起心理健康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两者融合,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现有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1]在关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自然不能忽视约占13%的听力语言残疾儿童.邓文(1997)、蔡希美等(1998)和杨素华(2001)都曾采用SCL-90对聋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聋生在阳性项目数与各因子分上都显著高于国内常模.[2]因此,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采用SCL -90调查显示,[3]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较严重的症状表现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因此,在21世纪的第2个十年仍需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毛颖梅(2005)提出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4]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特殊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从聋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聋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促进聋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主要包括以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以预防、矫治心理问题为主的心理咨询活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研究来提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以提高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转变:第一,由思辩型逐渐向实证型研究转变;第二,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逐渐向将方法运用到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转变;第三,由关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逐渐转向到关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分析1.1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国外,Luetke—Stahlman(1991)等指出,听力损伤可能会损害幼儿在社会、情绪和语言上的发展,即使是中等听力损伤的儿童也可能在与同伴交往和建立友谊方面遇到困难(郑裴和马伟娜,2008).[5]Schlesinger(1976)、Levine(1986)、Greenberg(1993)均认为: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基本表现为固执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易受他人暗19*收稿日期:2011-11-12作者简介:赵润平(1987—),女,重庆永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示等.[6-8]由此可见聋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Iqbal and Hall(1991)研究显示,[9]会说话前致聋的聋人因为心理障碍长期住院的比例为20.3/1,000,比因为精神疾病长期住院的比例高得多.这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聋生的生活质量.国内,戴梅竟等(1990)以南京市133名聋哑学校的男女学生为调查对象,[10]对智力、人格和情绪反应进行调查研究,指出聋哑学生智商低于同龄正常学生,从聋哑学生与正常学生人格度群体结构分析发现,聋哑学生P型(精神质型)和内向稳定型比例比正常学生高,聋哑学生的SDS(抑郁量表)、SAS(焦虑量表)的标准分均高于正常学生.可见,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通学生多,需要针对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适合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王玲凤(2004)对浙江省聋哑学校156名聋学生采用自我概念量表和MHT进行调查,研究显示7-9年级聋学生的自我概念,除了在行为因子上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因子和自我概念总分均不存在年级差异,自我概念对7-9岁聋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11]陶新华等(2007)使用SCL-90调查显示,[12]聋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正常学生,在总分以及躯体症状、焦虑担忧、抑郁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学生.采用社会支持量表测量显示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要高于正常学生,采用学习动机量表测量显示聋生的成就动机也高于正常学生,而面对压力,他们的行为应对方式却较多退缩性.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采用SCL-90调查[3]、王美玲和陈国宏(2010)使用MHT调查,[13]均显示聋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还有对聋生认知水平(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思维发展、心理旋转能力与心理投影能力、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发展、推理能力、语言发展)和人格的研究.[5]1.2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目前对聋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主要采用SCL-90、MHT量表进行测量分析后与普通儿童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陈光华、孙崇勇、王玲凤、王美玲、林于萍、马宏斌).此外还有采用中文健康问卷(陶新华等2007)[12]、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检测问卷(林于萍2000)[14]、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王玲凤2004)[11]、自我效能量表(马宏斌2008)[15]等,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或将量表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还有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林于萍(2000)[14]、王美玲和陈国宏(2010)[13]的调查均显示,聋女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聋男童低.综上,调查结果一致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儿童低,聋生除了在社会支持上获得的社会支持、成就动机较普通儿童高,在自卑、自我效能等方面均较普通儿童低.但各研究的调查结果有不同之处,如陶新华等(2007)[12]、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3]均采用SCL-90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的阳性因子不同.主要原因是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不同,不同学校的聋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另一原因是调查时间不同.从1990年到2010年,20年间聋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而使调查结果不同.此外,聋生做问卷需要手语翻译老师,而手语翻译老师的不同对调查结果的干扰很大,也会影响调查结果.目前聋生仍存在较普通学生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对聋生投入较普通学生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满足其特殊需求,提高聋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及其分析2.1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国外,Hindley(2005)的研究显示有效的早期交流(使用口语或英式手语)及对聋生父母的支持能预防许多心理健康问题.[16]在国外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目的性行为”模式、辅导-心理教育模式、辅导-全员服务模式.[17]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中,刘德芳(2003)指出聋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8]其次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再次是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注重家长的辅导与培训.郝振军(2005)探讨了团体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19]苏州市盲聋学校注重教师培训、校园环境和设施29的建设、家长培训,为聋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特色的人文环境有画信(绘画和写信)、双语(中挪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网络(QQ、blog、E-mail).[20]在教育实践中,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对沈阳市某聋校47名聋生进行第二课堂的教育干预,[3]结果显示第二课堂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马宏斌(2008)对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200名学生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通过高校体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主要的干预手段为采用聋人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同班教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成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区服务、采用多媒体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等.[15]此外,近年来,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在逐年增多.如,王芳(2008)[21]和韩秀美(2008)[2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徐丽茹(2005)[23]、马宏霞(2005)[24]、史斌艳(2007)[25]、柴丽娟(2008)[26]、蒋春芳(2009)[27]分别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形体训练、体育、地理、数学及活动课中.2.2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分析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本世纪开始,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显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研究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范围.其中,较有特色的是苏州市盲聋学校的画信(绘画和写信)、双语(中挪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网络(QQ、blog、E-mail).[20]聋生虽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如普通学生,但仍可以在语言的书写能力上寻求进步,甚至赶超普通学生.研究也显示,目前国内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特殊学校中进行,聋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几乎没有为聋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种模式:心理课程、心理训练、环境感染、学科渗透,均已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在对普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提出的六结合式:坚持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辅导教学与行为矫正训练相结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相结合、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习策略指导与心理素质优化训练相结合、立足本校大胆创新和对外交流协作相结合,[17]均可以运用到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3研究进展3.1实验研究的出现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由论辩型到开始出现实验型.从鲍红安(2000)提出要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如何针对聋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8]到陈光华和于政泉(2007)对第二课堂的教育干预,[3]实验型研究开始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出现.实验研究可以揭示自变量———心理健康教育、因变量———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随着实验型研究的出现,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指导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3.2研究不仅局限于教育方法的探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转变为将方法实际运用到聋生的教育教学中.如:顾瑞华(2009)介绍了苏州市的盲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20]特殊教育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2005年马宏霞的《体育教育促进高校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研究》开始,近几年的研究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中.2008年,何侃等编写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出版,使得特殊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了专业参考书籍,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3心理健康教育对聋生的作用更多聋人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聋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证明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提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有效.但近两年的调查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较普通学生低,仍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分析如下.3.3.1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资源仍不够政府及社会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资源仍不够.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39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21.1万人,听力残疾2.9万人.“先要吃饱才能吃好”,我国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但部分聋生无法接受正常学校教育,也就无法接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只有提高聋童的入学率,才能提高聋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3.3.2资源分配不均匀只有部分聋生能享受政府与社会提供的充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整体水平提升不明显.沿海城市的聋校教学环境、设施较中西部城市先进,而各省城聋校又较乡镇聋校教学环境、设施优良.这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的聋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而使其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提升,但整体提升不明显.3.3.3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聋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所提升.自1908年心理健康运动兴起以来,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资源也在逐渐增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所以聋生心理健康水平虽有所提升,但相对于普通学生仍较低.4研究展望4.1扩大研究范围从地域上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聋生,而对中小城市、乡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极少.已有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反映聋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针对不同教育教学环境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不同.如网络教育对于设施差的小城镇的特殊教育学校无法实施.从年龄上看,对中小学的研究较多,而对幼儿园及大学的研究较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聋生也是如此,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因此,需要扩大研究范围,根据每个地区的教育现状、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4.2加强干预研究和纵向研究国内研究中,干预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偏少.现有的如:陈光华和于政泉等(2007)[3]、马宏斌(2008)[19]分别采用前测、后测实验设计研究第二课堂和体育教育对提升聋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分析和探讨性研究较多,实验和个案研究均较少.实验研究中跨时均很短,跨时超过1年的研究极少.而干预研究和纵向研究均可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有助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因此应予以加强.4.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作用.目前研究中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评估.主要原因是干预研究很少,少有研究证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而此类实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中评判聋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同,因而无法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中哪种更为有效.因此,应该在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对比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参考文献:[1]蔺万斌,漆大鹏.我国大陆地区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探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1):14-20.[2]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4):83-86.[3]陈光华,于政泉.第二课堂对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25-30.[4]毛颖梅.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5(1):76-80.[5]郑裴,马伟娜.国内外聋哑儿童心理特点研究及心理健康教育建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3):197-200.[6]Meadow K P.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af Children.Psychology of Deafness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J].University Park Press,1976(16):67-80.[7]Kirk S,Gallagher J J.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6:227-229.[8]Greenberg M T,Kusche C A.Promoting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Deaf Children[J].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3(24):10-11.[9]Iqbal Z,Hall R.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Deaf People:a Need Identified[J].Public Health,1991(10):467-473.49[10]戴梅竟,王沁丹,王蓓,等.聋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0(4):11-14.[11]王玲凤.聋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5):44-47.[12]陶新华,朱艳,张卜林.聋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07(6):1074-1093.[13]王美玲,陈国宏.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02-104.[14]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珠教育,2000(4):9-12.[15]马宏斌.体育教育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3):74-75.[16]Peter A H.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Deaf Children[J].Current Paediatrics,2005(15):114-119.[17]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34-38.[18]刘德芳.浅析聋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43-44.[19]郝振君.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0):26-31.[20]顾瑞华.柴园———聋生心灵成长的港湾———苏州市盲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35-37.[21]王芳.小议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33.[22]韩秀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J].素质教育论坛,2008(3):96.[23]徐丽茹.聋校学生形体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J].少年体育训练,2005(5):18.[24]马宏霞.体育教育促进高校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79-180.[25]史斌艳.聋校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41-43.[26]柴丽娟.浅谈在聋校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166.[27]蒋春芳.以活动促发展———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09(19):18.[28]鲍红安.要重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0(6):27.[责任编辑邓杰]The Status and Prospect in Research onDeaf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ZHAO Run-ping(Research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At present,the level of deaf students'mental health is still lower than common students.So it is important to provide mor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deaf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some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to deaf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could guide the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are conducting on it,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pay attention to it an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concern on its effect.Key words:deaf students;mental health;mental health education59。
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

聋哑学校聋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聾哑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语言表达和听力方面存在先天障碍,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参与到生活、学习及社会适应当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之而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针对我国聋哑学校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使学生的心理能够科学、健康的发展。
标签:聋哑学校;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干预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近几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特别是聋哑学校的学生,受各方面环境影响,其心理现状是否健康,成为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
1.我国聋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通过对我国现有聋哑学校学生的了解分析,所得结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认为目前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正常。
这种结果是通过教育观察、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等几种方法得出来的。
教育观察可以从多方面、各角度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调查问卷通过提问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意义上能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从而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访谈的方式是通过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从侧面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
第二,认为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普遍低于正常学生心理水平。
因先天缺陷导致聋哑学生普遍存在强迫、偏执、躯体化等心理问题,同时,对聋哑学校学生分析,其焦虑程度和自卑心理高于普通学生。
积极健康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对培养聋高中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抵制和调节不良心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想搞好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第一,要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把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等健康的心态上。
第二,要营造科学的学习环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特别是对那些过去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更要热情鼓励,具体帮助。
聋哑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引导浅探

聋哑学校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引导浅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中聋哑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需要有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心理健康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学校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引导方面也有着很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德育、心理健康引导等方面浅探聋哑学校的情况,以期为这一群体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聋哑学生的特殊性聋哑学生是指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造成听力或者言语方面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学生。
他们需要通过手语或者其他辅助工具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有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相比普通学生,聋哑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和挫折感,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引导方面需要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工作。
二、聋哑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聋哑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谐、平等、尊重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自主、自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特别是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和情感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还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
由于聋哑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普通学生不同,他们更容易陷入一些安全事故和违法行为中,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
三、聋哑学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在聋哑学校的心理健康引导方面,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针对聋哑学生的特殊性,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管理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心理素质和抗逆能力。
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听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每年的毕业季总要和一些朝夕相处的孩子们道别,也和一些孩子一直保持联系,看着他们长大,工作,结婚生子……,毕业后的学生们在社会上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同学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美甲店,理发店,蛋糕店;也有的同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成了我的同事;还有的同学被社会上不良人士诱惑,误入歧途,这是我最担心的一种情况,每有公安人员到我校寻求手语翻译时,我的心总是揪的很,为什么有的同学能生活的很好,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为什么有的同学就不能呢?这中间要反思的除了社会、家庭因素外,学生本身心理健康的问题更是我们要认真思索的。
和孩子们相处中,会发现听障生有一些心理误区,如自卑、猜疑、焦虑、与周围人敌对或者刻意讨好等。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处理的最多事情一是偷东西,偷同学的东西,偷老师的钱;二是早恋;三是伤害自己。
这些行为大都伴随着很大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必须要指导、干预,让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们日后生活能否幸福的关键。
一、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听障儿童走上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
特殊群体从特校毕业后面对复杂的社会,不同于自己的人群,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社会,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问题,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适应现实生活。
要么靠社会救济过着贫苦后生活,要么误入歧途,沦为社会的负担。
所以,我们的教育除了教给孩子们必要的文化知识,特别要加强心理教育,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培养坚强的耐挫力和进取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克服种种困难,有自己的生存之地。
二、听障学生心理问题分析1、耳聋缺陷的影响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缺少语言,接受到的信息很少,容易在思想上产生主观片面的毛病。
还因为听力障碍,与正常人交往困难,缺乏热情,容易产生不合群的现象,久之便孤僻、胆怯。
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

聋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摘要采用scl—90对200名聋生和健听学生进行测试,探讨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表明: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健全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抑郁上明显高于健全学生,其中男生更为明显。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水平1.引言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心理辅导活动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而听障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初中聋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一方面,作为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中学生,经历着较大的生理心理变化,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耻难于开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开始关注异性的变化,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出现“单相思”,学习无心或恋爱不成而苦闷,自暴自弃;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的原因造成了聋生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以及伴之而来的语言障碍,致使他们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与猜疑,从而引发出不适当的情感和行为问题。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陕西地区聋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了对聋生的心理测查活动,为培养聋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康的心理等提供事实和理论上的依据,同时有利于为聋生的个别化教育和人格教育提供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取样为西安市盲哑学校、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初中生。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其中男生118人,女生79人。
2.2研究方法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取样,对测试结果保密,强调真实填写。
2.3 测量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10个因子90道题构成。
2.4数据处理测试数据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3.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现状3.1.1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检验对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分析(见表1),聋生在心理症状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健全学生,而在抑郁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5),这表明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健全学生。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调查报告1. 简介本调查报告对聋哑儿童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聋哑儿童的心理、教育和社交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聋哑儿童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2.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聋哑儿童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聋哑儿童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交流方式、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学校、社区和亲友圈等地发放问卷,并采用匿名方式收集数据,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面对面的访谈调查。
我们采访了一些聋哑儿童及其家长,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情况和社交问题。
通过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聋哑儿童的内心世界和需要。
2.3 文献研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了解聋哑儿童的教育方法、社会支持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为聋哑儿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3. 调查结果3.1 聋哑儿童人口统计信息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聋哑儿童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大约有 xx% 的聋哑儿童是男性,xx% 是女性。
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 x 到 x 岁之间,其中 xx% 的聋哑儿童在教育阶段。
3.2 聋哑儿童的心理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聋哑儿童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
由于沟通困难和社交障碍,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一些聋哑儿童还存在自尊心低下和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社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3 聋哑儿童的教育情况调查显示,聋哑儿童的教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部分聋哑儿童接受了特殊教育,而另一部分则在普通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
然而,不论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聋哑儿童都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足等问题,对他们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 聋哑儿童的社交问题由于沟通障碍,聋哑儿童在与听力正常的人交流时存在困难,导致他们在社交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调查 时间:2011-03-22 09:44:27 进入发布者主页:hzstsxx; 访问统计
【摘要】关于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相信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
而言,不是陌生的事情。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当今研究普校教育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火如荼的同时,也应关注研究聋哑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争取聋哑学生与健全人的接轨,与社会的接轨。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等方法,以惠州市特殊学校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师生(家长)对聋生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等进行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在加强聋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视角上有创新之处,同时希望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见解。 关键词: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原因,建议 问题与现状 片段一: 2009年6月10日呼和浩特市几名聋哑学生被一名聋哑男同学从学校骗了出来之后,一个戴眼镜的聋哑女人将他们带上了火车,几经周转后被骗到成都,在成都,那个聋哑女人把他们单独关在家里,每天“教育”他们以后要出去偷东西挣钱,并告诉他们,聋哑人偷东西无罪,后来,经警方的全力营救,他们才得以逃出“魔掌” …… 片段二: 特殊学校的九年级学生李某,在一次因为和同学之间闹矛盾后,私自离校回家,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厌学、不愿与人接触的心理…… 片段三: 学生黄某,因为家庭的变故,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变成弃学的孩子…… 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当前部分聋哑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心理素质较低,缺乏了相应的教育知识与社会保护。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员和社会热心人士对特殊教育产生了兴趣和研究,特别是特殊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也引起了不少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有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当中也包含不少对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政策。这也将为特殊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惠州市特殊学校成立一个心理辅导小组,并聘请了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在校内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学校目前还处于摸索的阶段,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十分必要。 根据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聋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及方面: (一)、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生理的缺陷,聋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些都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这些情况在初入学的聋哑儿童表现的更为突出。通常一年级的新学中,刚入学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卑、孤僻、恋家、哭泣……是许多老师和家长所头痛的问题。另外,有些聋生的家长在开始时无法接受亲戚朋友的背后议论,没有把孩子送到正规的特殊学校就读,而是在就近的普校就读。这就放大了聋生的自卑感,更加形成了聋生对社会、对学校、甚至对家长的抵触……研究和事实证明,开始在普校就读的聋生再转学到特殊学校来的孩子,心理问题要比一直在特殊学校的孩子严重的多。 (二)、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家庭因素)是问题的根源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我校的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甚至从未有过。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不洞察,不过问,而是任其发展。即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导致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本校学生黄某,原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心里的佼佼者……成绩优异,特别是文艺方面,经常出现在舞台上。但是因为一次意外,母亲车祸瘫痪了。在本身的身体条件的缺陷下,面对这样的变故,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对学习、舞台失去了兴趣。往往是刚刚回到学校,就开始闹着要回家,告诉老师,她不想读书要回家。但是,面对这样的变故,其父亲因为经济和子女多等等,根本无暇顾及有缺陷的她……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不得不休学在家…… (三)、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心理问题的导火线 相信在特殊学校工作的老师都会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导火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孩子会因为同学之间的矛盾,产生吵(打)架、形成帮派、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等,从而产生厌学,脱离集体等现象。九年级学生李某,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即使是聋生的难题---英语,也学得很不错,但因其是个插班生,六年级才从普校转到聋校,交心的同学很少,而且把在普校的自卑感持续到这里,因此他显得那么不合群:经常独来独往;内心总觉得同学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玩;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显得那么不屑……在这种矛盾的恶化下,在一次和同学的吵架后,他趁老师和同学的不注意,偷偷地跑回家,不想来学校,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还将这种不愉快发泄到家长身上,殴打自己的父亲…… (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深化研究不够是客观原因 学校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大部分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们学校来说,虽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成立一个心理辅导小组,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在校内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学生遇到什么心理问题第一时间都不是找老师解决,而是找同学倾诉或者压在心理,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另外,一般的聋校教育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封闭状态或半封闭状态的。这就限制了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增加了心理压力。还有一部分学校存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现象,学生心理的种种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这无疑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再者,心理辅导室的成员是老师,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懂得用最好的办法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 另外,校外一些犯罪团伙投机取巧,利用聋哑人的法律保护条例。蛊惑聋哑学生进行违法犯罪的事,导致很多聋哑人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些原因都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而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深化对聋生现状的心理健康研究分析,笔者对惠州市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数据、资料、文献的搜索、阅读和整理等,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在分析和调查的同时,借鉴一些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本研究的现状,明确意义、目的及内容,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问卷调查,对聋生心理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调查中,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确定论文研究的内容。将问卷问题分为两部分,分别从教师、家长(他人卷)和聋生自身(学生卷)通过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 主要的结果与分析如下:
结果与分析
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100%,而今有效问卷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下表为本次调查对象的结构: 表一 调查对象结构
学生卷:
性别 年级 男 女 合计
四、五年级 8 11 19 六年级 6 6 12 七、八年级 10 12 22 九年级 5 6 11 合计 29 35 64 他人卷: 性别 年级 男 女 合计
教师 4 5 9 职工 4 5 9 家长 5 5 10 合计 13 15 28 笔者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两份不同的卷,针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这些数据的特征中比较深入地认识开惠州市特殊学校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现状,以下为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 (一)学生的心理状况 1、表二 你会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自卑吗?如果有,严重吗? 项目 会,比较严重 经常会,但是在聋哑同学之间有所减少 一般,在健全人中偶尔会有 没有
统计结果 35% 55% 10% 无 从表二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聋生带有自卑心理:35%的人会比较严重;55%的人经常会;只有10%的人偶尔才会有;而没有自卑心理的在这些孩子中是不存在的,毕竟,先天条件的缺陷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而这些数据也将反映出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在心理上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的,这将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2、表三 你喜欢别人同情的眼神或帮助吗?为什么? 项目 不喜欢,觉得那是施舍 喜欢,觉得被人重视了 还好,基本可以接受
结果 30% 40%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对特殊学校的孩子给以了关注和支持。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团队的热心人士带着一大把的零食或学习用品来这里与他们一起学习(游戏)……但是,这种形式的东西多了,就变质了。久而久之,还会给这些孩子带来一种错觉:“觉得别人对他(她)的好事应该的,是一所当然的。”缺乏感恩的心。 表四 如果遇到思想或生活上的问题,你首先想到的是谁? 项目 父母 老师 兄弟姐妹 聋哑同学或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