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_曲伟

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_曲伟
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_曲伟

2002年第1期(总第138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ration No .1,2002 General .No .138

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

曲 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概况,明确研究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意义,认识黑龙江省

几大支柱产业升级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理解对黑龙江省加

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决策的理解和实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2)01-0077-06

一、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分析全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世界的、国际的产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调整和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各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有规律可寻。黑龙江省就是处于工业化的起步向中级阶段过渡。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那么像这些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70%,这就是一个规律。开始时是第一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工业化社会,中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占比重大。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在200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7.4%,第三产业占32%,这个比重要放在规律的、世界的和全国的格局上看,这样就能看出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力的水平,它是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第三产业化。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占比重非常低,在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缓慢地有所提高。研究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虽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包括黑龙江省的人口、面积和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基本可以算是个中等国家水平。就它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是处在中等以下,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像新加坡、香港、以色列、台湾等小国和地区就是例子。以色列面积是黑龙江省的1 20,人口是黑龙江省人口的1 6,但以色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黑龙江的3倍多。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节能技术先进,海水淡化技术世界一流。世界海水每吨淡化成本约为0.4美元,以色列可以达到每吨0.2美元。农业灌溉全部电脑控制。以色列农业资源贫乏,但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号称欧洲的“菜篮子”,农业高水平产业化。以色列在淡水缺乏、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森林覆被面积还在不断增加。透过一个省产业结构的分析,加上与周边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对比,就可以很好地分析世界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致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第三产业越发达,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越高。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像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不是均衡的发展,而是靠单一的石油资源富起来,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不能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能代表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有助于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固然有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至于结构的优化与否、经济实力增长的速度,透过产业结构的分析就可以了解。比如说美国的第三产业,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为主体,依靠通讯产业、旅游业、外贸流通业支撑,而且美国的第三产业渗透了其他领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它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接近9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的8倍。分析它的产业结构,结合我们自身产业结构,可以看清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世界 收稿日期:2001-10-12

作者简介:曲伟(195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从事国企政策、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产业发展的趋势有个第三产业化的趋势,所以一定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发展第三产业,不能脱离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实际,若没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作为支撑,就盲目地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过头了也不行,甚至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它还需要有一个大体相适应的过程。最近媒体上有报道,云南昆明的旅店业发展过快,发展到互相压价竞争,以至到了亏本的程度。哈尔滨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现在标准间淡季价格大约在400元左右也是亏本。所以政府要在宏观调控下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适度超前是对的,盲目发展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发展也要符合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第三,有利于正确衡量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国内生产总值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再来看看相关的产业结构指标,就可以分析出黑龙江到底是一个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的省份。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和全国差不多,低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要超过全国水平,大概多8个百分点左右;第一产业要低一些,低于全国7个百分点左右。从常规看,黑龙江省发展水平应该是和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的。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00多元,黑龙江是人均1000多元,要高于全国人均水平。那么黑龙江省的工业比重为什么这么大?2000年,本省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正常情况下,第三产业快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要快于第一产业,总的趋势也还要这样。与黑龙江产业结构相关的城镇化人口比重2000年为54%,全国是31%,要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为什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而城镇化比重是上游水平呢?这里边存在什么因素呢?主要是大多数林业局、农场、农垦局已被列入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多。从职工的人均收入上说,在全国是居下游的。1996年全省职工平均年工资只有456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46元,排在倒数第1位,近几年虽有所上升,但1999年也在20位。要是这样简单地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的工资水平低、生活水平低。但是还有一个情况,黑龙江城镇人口比重大,2000年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为7835元,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150元左右,和全国70%的农民人均收入差不多。农民人口比重大的省份,虽然城镇工资水平比较高,但是一平均就会下降。城镇化比重和工业化比重是相联系的。我们省工业化比重比较高,第二产业比较发达,城镇化比重较高,平均起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还是中游偏上的档次。

第四,有利于正确认识国家、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国家和黑龙江的“十五”计划,结构调整是个主线。为什么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是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结构调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产业结构包括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分析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对黑龙江的第一、二、三产业,提出口号就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三大产业都要发展,总体上讲还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黑龙江的发展水平来说,巩固第一产业才能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才能拉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调整的重点,一是对陈旧落后的设备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二是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要进行大规模重组,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过低的状况要通过大规模发展来改变。从综合水平上看,黑龙江的第三产业水平应该要高于全国水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占有适当的比重,同时也会大大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昆明的例子说明昆明旅店建设过于超前,而黑龙江省旅店业则相对有所滞后,应该利用旅游业超前发展的优势,大力发展包括旅店业在内的第三产业,以便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不联系实际,不能使知识得到应用。如果不能运用产业经济的理论来分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于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那么理论研究也就不存在什么意义。通过研究一个省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把握宏观经济,无论你是研究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或是经济管理,透过一个省的产业结构,也是对一个省省情的深层次把握。通过一个省的产业结构可以了解省情。不透过产业结构这个层面,只进行一些表面的认识是不可取的,是不真实的水平。笔者在1989年参加俄罗斯远东地区青年经济学家研讨会,当时写了一篇关于调整产业结构是中俄两国加快经济发展当务之急的文章,实际不只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战略任务。因为在当时早就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俄罗斯,近十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一半以上,是什么原因?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军事上的原因。但从产业结构上分析,20年前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多亿美元,要比中国高3000多亿美元,到200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到2000多亿美元,中国上升到了10000亿美元以上,超过俄罗斯8000多亿美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

工业比重太大,轻工业比重太小,日用消费品缺乏。另外俄罗斯对军事投入太大,民用太少。还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正因为这种产业畸形发展,经济发展受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导致民众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也是原苏联之所以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在全国也比较特殊,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除了在军事方面很类似俄罗斯的状况。近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调整,黑龙江的产业结构正向优化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工业都有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必须是有意识进行调整,它才能站稳,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调整,而是盲目地调整,违背规律的操作,它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劣化,所以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分析产业结构。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和主要特征

第一,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优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195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占45.8%,第二产业占30%,第三产业占24.2%。这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建国初期。一直到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的时候,出现了重大转折,这说明工业化进程加快。1958年,第一产业占30%,第二产业上升到48%,第三产业当时略有下降,占22%。当时原苏联在中国的156个项目,黑龙江省就拿到22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上逐年下降,到200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降到了11%,这是发展进步的表现。第二产业有所加大,2000年就达到了57.4%,第三产业增加到了31.6%,但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实际上,这些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逐渐加大,这都是比较健康、比较正常的现象。而且第一产业减少的30多个百分点有20多个转到了第二产业上,有10多个转移到了第三产业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边的比重下降,并不是说明基数变小,也不说明哪个产业停止了发展,实际上都在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不同而已。总体上都是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这里也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比如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停滞,第一产业在1966—1976年这十年间,比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在这期间,工业进步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第二,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建国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再由少到多的变化。即由1952年的占23.8%升到1964年的26.8%,又由1964年的26.8%降到1979年的15.5%,再由1979年的15.5%上升到2000年的31.6%。这说明,建国初期经济健康发展时,第三产业就稳步发展;十年动乱违背经济规律时,第三产业发生了某种萎缩。而在改革开放期间,第三产业是在稳步提升,大约每年提升接近1个百分点,这就需要第三产业以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2个以上百分点的增幅才能实现。这些年,第三产业中加快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以电子通信业为主的信息产业,以出口为主的外贸产业,以旅游景点饭店为主的旅游产业,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的金融产业,以交通、城市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产业等都有了长足发展与飞跃进步。但是同第二产业发展的配比来说,还是略低一些,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来说,应该是略高一些的。

第三,黑龙江省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比重占57%,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这说明黑龙江省的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上。这是从比重上看,但更详细分析可以看到黑龙江工业产业的利税2000年是835亿元,在全国是第1位。这主要是大庆的利税多达760亿元,不仅占黑龙江全省工业利税的90%以上,而且工业利润即达565亿元,占全国工业利润20%以上。其中石油涨价是特殊的因素。这种情况表明,黑龙江省的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处于中游偏上的水平,表明黑龙江省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老工业基地,具有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的巨大潜力,具有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面的实力。

第四,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本省的农业单产低,不仅面临国际市场严峻的竞争,而且也面临国内市场的饱和。黑龙江的农业是发展的一大优势,历史上黑龙江粮食产量不是最多,大概排在第五六位,而销售提供的商品粮却多年居于全国第1位。全国各地都到黑龙江来买粮食。从过去黑龙江最困难的时候来看,饿死的人数也非常少。近年来,本省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减产,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下降,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以后,1999年、2000年仍然没有回升到1997年的水平,预计2001年产量会有所回升,但同1997年比,是大体持平的。我们现在讲2000年农

民收入水平和上年基本持平,实际上,这里讲的基本持平,就表示已经略有下降了。2001年有所回升,也只相当于1997年的水平。

三、黑龙江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第一,黑龙江是一个不富的省份,资源型原字号产品比重在工业总产值中占13还多。一个是石油,原油最高年产可达到5500万吨,原油价格已经涨到每吨1400~1500元之间,这一项就达到了700多亿元。第二项是原粮,每年接近300亿公斤的产量,平均1公斤原粮0.3元多,水稻、大豆、小麦相对贵一些,这一项可达300多亿元。还有原木,森林采伐木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年产量大概砍掉了一半,削减后年产量仍有五六百万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五六百元,这一项就达到了30多亿元。黑龙江原煤年产量在5000万吨左右,买方市场需求不大,加上南方市场煤平均价格在200元左右,每年产值大约在100亿元左右。这些加在一起就超过了1000亿元。主要是原油和原粮占的比重大。原字号产业比重大,加大比率太低,原粮经过初加工的比率不到20%。总体上,原字号产品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出售的占70%以上。辽宁原油产量不到1500万吨,加工能力却多达3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的大量原油都要拿到辽宁去加工,钱被辽宁赚了。由于加工率低,开采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大部分原字号产品都已经到了中老年时期。原油的开采,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每年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已经稳产了30年,自1998年以来连续减产,由每年减产几十万吨增加到上百万吨,直到2001年下降到了5200万吨,所以原字号资源比重过大,是本省产业结构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资源的开采,都在走下坡路,呈衰退的趋势,被称之为衰退的产业。黑龙江省的这几大资源,除了粮食受市场的限制,还要控制增产,解决多了卖不出去的问题。其他资源存在的问题还有生产多了就会带来生态后果或者是没有能力生产。比如说木材,生产多了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原煤既受市场的制约,也受资源的限制。油和煤都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石油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才能生成,这也是制约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石油和煤炭开采量减少,这是不可扭转的局面,现在开采1吨石油,含水量高达87%。而且需要注入天然气、聚合物来保持石油稳产,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原油的可采储量一般只占自然储量的50%。再继续开采,成本会大大增加,所以以适当的价格、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从国外进口石油是上策。美国就是放着本国的许多石油资源不动,大量进口石油,等待国际石油枯竭了再动用自己的石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石油是黑龙江省经济比较薄弱而且制约长远发展的致命问题,我们的资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的比重,这其中有不增长的而且还有下降的,需要23有增长的部分来拉动不增长的部分。目前石油涨价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寄希望于一直涨价是不现实的。而且原油产量会逐年下降已不可逆转,这将对黑龙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第二,由于本省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级的转化阶段,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产品加工的深度太浅。比如说石油,石油的加工在发达国家可以生产出几百种几千种产品,多一道精深加工就会大幅提升身价,甚至增值许多倍。而我们的石油化工只能生产几百种化工产品,比发达国家少生产10倍以上。最赚钱的、最精细的,甚至搞成化妆品的那一块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涉及得很少,一些高难的产品还生产不出来,而且有些生产用的是国外专利,进入国际市场,一旦加入W TO就会受到限制。对于木材加工,由于精深加工太少,初次加工也不多,加上经营机制不活,黑龙江省搞了许多亏本买卖,真正达到像光明、鹤牌家具这样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的企业太少;对粮食的加工差距也很大,总体上加工水平低,太粗浅,科技含量低。比如美国食品工业年产值多达5000亿美元,超过农业产值5倍,而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2∶1,黑龙江省又只有1∶1,可见差距之大。即使在黑龙江省相对而言加工深度比较高的石油化学工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加工的深度上以及产品的品种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的优势,有些还变成了包袱。

第三,重工业过重,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黑龙江省是全国国有企业比重最大的省份之一,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数量多,改革、脱困的任务相当繁重。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仍占84%,高于全国其他省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以上。黑龙江省又是重工业基地,坦克、汽车、货车、飞机都能制造。这些重型的制造厂包括钢铁厂、机床厂都存在着技术装备老化的问题,我们的电站设备集团

是原苏联援助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四个企业合在一起的(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继电器厂),现在它们一年的盈利是很低的,电站集团拥有103亿元的资产,2000年利润是6103万元。单看数字不算少,但利润不足1%,仅是资产总数的0.6%。衡量一个企业的效益,要看它的资产利润率。黑龙江省2000年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是82%,而全国重工业的比重则只有58%,我们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不仅如此,黑龙江不仅重工业过重,而且设备几十年不更新,产品几十年不变,跟不上世界潮流。重型产业结构属于装备工业,应该是先进的、规模的、有效益的,才是比较好的。就一个省来说,一定不要追求产业结构齐全。一个国家也不一定是产业又多又全。比如说芬兰,它有三大支柱产业,一个是以造纸业为代表的木材的精深加工业,一个是造船业,还有一个是以通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就要发展它的特色优势。通过国际交换,缺什么东西,在国际市场以公平的价格购买。如果样样都生产,既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必要。产业结构和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在效益的规模上。就一个省来讲,更应该是如此。

第四,轻工业过轻,名牌和规模都不到位。现在国际国内市场真正赚钱的是轻工业产品。黑龙江省家电的名牌在全国叫响的几乎没有,康佳还是和广东合资的,不及广东省顺德一个县级市,容声电冰箱、万家乐热水器等在全国叫响的轻工家电品牌多达五六个。可以说黑龙江省轻工业产品的特色还没有发挥出优势来。比如亚麻原料是黑龙江省的一大优势,但在加工方面比较粗糙。没有先进的设计和大规模的加工。不像一些国际名牌B OSS、皮尔·卡丹等。哈尔滨亚麻集团,它是一个拥有12亿资产的大企业,但2000年利润仅为140万元,资产利润率还不如电站集团。另外甜菜产量也大多集中在黑龙江省,但产量也越来越低,效益越来越差。历史上,黑龙江年产甜菜多的年份达到600多万吨,2001年大概只有300万吨;制糖工业年利税曾多达两三亿元,现在只有1亿元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失调,大量进口糖,冲击了国内市场;二是国际市场糖类价格大大低于国内;三是国外糖类生产的劳动力仅是我们的110,而规模却比我们大10倍左右,用人少、机械化水平高,产量也要比我们高。因此,国外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效益、工资都要高于我们。甜菜生产周期短,一季生产,四季开支,人员多、费用高而且全部都是企业拿钱,国外企业却不需要付这些费用。如果我们人员不精减,设备工艺不提高,怎么能在加入WTO后去参与国际竞争。虽然我们劳动力价格低,但其他方面上不去,仍然不行。美国教授年均收入折成人民币可达六七十万元,而国内最多也就三五万元。黑龙江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平均年薪还不到2万元。所以说包括轻工产业在内的生产力水平上不去,其他各方面也难以发展起来。

第五,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比重太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大概按改革开放的水平看,国有企业平均增长还不到5%,而集体企业增长达到10%左右,个体经济的增长也接近20%。这个趋势说明一个问题:公有化程度越低,增长就越快。比如浙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超前增长势态,它的非国有经济比重占90%以上,民营经济占60%以上。温州只有两三家国有企业。黑龙江也是这个趋势,从2000年黑龙江省50户企业集团的资产利润率来看,资产的数量,国有的比民营的多10倍以上。按利润来看,民营的要比国有的多近1倍。说明从省情和国情来看,要想加快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太超前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程度不适应生产力。黑龙江工业当中国有的比重还占80%左右,而全国是70%的为非国有。如果国有企业的改革退出的力度不加大,未来很难高速发展。

四、黑龙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第一,从所有制结构看,黑龙江应该加大国退民进步伐。就全国来说,这一步伐不慢,这种提法不一定对。但就黑龙江省来说,有强调国退民进的必要。为什么?因为黑龙江省是全国国有企业比重最大的省份。实践证明,国有经济在很多领域缺乏生机和活力,包括一些大企业集团,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制约障碍。只有把这一块放开,效率才能提高。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还应该保持国有企业的国有地位并减少国有股份。不要以为不能把国有企业股份让出去,好的国有企业让出去也一样提高控制力和竞争力。所有制并不决定它对国家贡献的大小,不管是中央的企业还是地方的企业,也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只要效益好,就可以增加上缴财政款项。税收是主要的,黑

龙江如果能够把国有企业比重降到全国平均的水平,那么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还有可能大大提高,这种体制的转换产生的速度和效益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第二,从三次产业布局上看,黑龙江应该按照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经济。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得更为合理,这样有利于全省企业的协调和健康发展。这个结构上的优化也能够产生效益。现在三次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第一产业来说,我国与美国农业资源差不多,美国农业产值与中国相近,而美国农业人口只有300多万,我们是3个多亿。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发展旅游业就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具有多种拉动作用的产业。现在黑龙江省大森林、大湖泊、大冰雪、大界江的广告几乎在中央电视台天天可见。这不仅可以在第三产业发展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且可以拉动第一、二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第一产业方面主要是打绿色牌,走特色路。通过发展产业化来提高农业的效益。因为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最大问题是产量太多,库存太大。现在黑龙江库存粮350多亿公斤,人均接近1吨库存,足够黑龙江人民五年不产粮,也能过得去。黑龙江生态环境好,森林覆被率达到42%,全国为16%,新疆仅为5%。黑龙江必须走绿色食品道路,往特色上调整。常规的品种不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绿色食品再加上产业化加工,那么黑龙江未来的农业发展将一片光明。同样是1斤粮食,配上优质的品种,身价就可大增50%。另外经过精细加工、外包装还有品牌,这样又可以增值几倍。加入W TO 以后,尤其需要加快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因为本省畜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还有比较大的优势,同时又能消化大批库存粮食,可以一举两得。

第四,第二产业主要是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任务相当艰巨。这是工业化加快步伐、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为黑龙江是老工业基地,如果不抓紧改造,将会难以生存。一方面,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几千亿元才能到位。在这方面,大规模技术改造比新上项目至少可以节省50%的投资。因此,困难再大也要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机遇,在“十五”期间完成本省工业技术改造的任务,老工业基地才能重振雄风。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每年以20%~30%的增幅发展,力争经过“十五”计划,使本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由目前不足工业的10%,提高到20%以上,这样本省工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才能明显增强。

第五,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应当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信息产业,这是未来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带动的不仅是第三产业,也包括第一、二产业。二是金融保险证券业,这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经济越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就越重要,黑龙江应迅速改变在全国相对滞后的状况。三是旅游服务业,也是黄金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会增加这方面的需求。黑龙江省具有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的独有旅游资源优势,做好这篇文章可以大有作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第三产业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仅是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需要,也可以大大拉动第一、二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加快发展也大有潜力。

Analysis o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industrial structure

QU Wei

(Heilo ngjiang Pro vincial A 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 arbin150018,China)

A 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on the structure of Heilongjiang's industry,gives a survey of overall situation,clear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ucture studies,r ecognizes the Heilongjiang's Characteristics of prop industrial upgrading,re-searches 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ces to understand and realize the structural shift strategies of the province.

Key words:industrial str ucture;industry structural upgrade;industry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责任编辑:王 刚〕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贵州省要加大金融业改革力度,把金融资源重点投资投入到烟草业、旅游业、白酒制造业、中医药苗药制造业、能源电力业和特色旅游食品产业的开发上。一、贵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趋势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调整,贵州产业结构出现了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再向“二、三、一”型的转变,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的方向转化。第一产业。牧业发展较快,林业、渔业均有小幅上升,初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单一传统生产格局,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综合协调发展,但一产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重工业有所下降,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提高,贵州省加快了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强建设能源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以卷烟和饮料酒为主的轻工业的发展。在巩固“两烟一酒”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电力、铝和铝加工、冶金、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贵州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仍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近年来,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尤其是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上升势头强劲,同时,商业、饮食业快速增长,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运输、邮电行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近几年,我省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倔起,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很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贵州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时期,表现在:一

是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了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畜牧养殖业比重有所提高,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二是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最高,是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两烟一酒”、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旅游业、生物药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但工业产品中的主流产品仍集中在初级产品加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而机械、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还很小,产品结构层次仍然很低;三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有加速增长之势,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迅速倔起,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一定规模,旅游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房地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四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制造业比重仍然较大,服务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五是资源有效配置呈合理化趋势,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产业发展已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六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瓶颈”对优势产业的制约得到缓解;七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双百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取得成效,城镇化水平达到23%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征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相对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900 (计划范本系列)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XX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xx”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XX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 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XX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XX年的73.0:24.5:2.5调整为 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 09 风险管理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 言 ..................................................................... ..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 整 ..................................................................... .. (3) (一)产业结构概 述 ..................................................................... (3) (二)产业结构调 整 .....................................................................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 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 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 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 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 涵 ..................................................................... .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 化 (13)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 比较分析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发展极。三大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所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将近六年,但在自身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拉动上并没有达到如同浦东新区和深圳一样的高度。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一、三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征比较 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主线,更是反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选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选择。应该说,无论是其产业发展经验还是教训,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经典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深圳年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6年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大物流的发展:2010年前三季度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同比增长%;另一方面,深圳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新趋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本上与第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甚至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演替特征正逐步显现。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逐渐形成了机及外设设备、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培育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企业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①90%以上的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②90%以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或来源于企业;③90%科技成果主要产自于企业。 3、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由表2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万美元。对外贸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_曲伟

2002年第1期(总第138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ration No .1,2002 General .No .138 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分析 曲 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 要: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概况,明确研究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意义,认识黑龙江省 几大支柱产业升级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黑龙江省产业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理解对黑龙江省加 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决策的理解和实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2)01-0077-06 一、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分析全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世界的、国际的产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调整和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各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有规律可寻。黑龙江省就是处于工业化的起步向中级阶段过渡。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那么像这些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70%,这就是一个规律。开始时是第一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工业化社会,中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占比重大。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在200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7.4%,第三产业占32%,这个比重要放在规律的、世界的和全国的格局上看,这样就能看出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力的水平,它是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第三产业化。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占比重非常低,在进入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缓慢地有所提高。研究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虽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包括黑龙江省的人口、面积和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基本可以算是个中等国家水平。就它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是处在中等以下,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考虑人口、面积等因素,像新加坡、香港、以色列、台湾等小国和地区就是例子。以色列面积是黑龙江省的1 20,人口是黑龙江省人口的1 6,但以色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黑龙江的3倍多。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节能技术先进,海水淡化技术世界一流。世界海水每吨淡化成本约为0.4美元,以色列可以达到每吨0.2美元。农业灌溉全部电脑控制。以色列农业资源贫乏,但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号称欧洲的“菜篮子”,农业高水平产业化。以色列在淡水缺乏、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森林覆被面积还在不断增加。透过一个省产业结构的分析,加上与周边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对比,就可以很好地分析世界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致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第三产业越发达,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越高。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像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不是均衡的发展,而是靠单一的石油资源富起来,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不能代表国民生产总值,同样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能代表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有助于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固然有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至于结构的优化与否、经济实力增长的速度,透过产业结构的分析就可以了解。比如说美国的第三产业,就是以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为主体,依靠通讯产业、旅游业、外贸流通业支撑,而且美国的第三产业渗透了其他领域,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它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接近9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的8倍。分析它的产业结构,结合我们自身产业结构,可以看清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世界 收稿日期:2001-10-12 作者简介:曲伟(195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从事国企政策、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曹妃甸区域经济定位及产业结构展望

【摘要】本文运用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工业集聚的理论,对曹妃甸未来经济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得出其将成为京津唐经济圈的一个制造业中心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曹妃甸产业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一、曹妃甸历史及目前状况简述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沿海的南堡地区,它是渤海湾中惟一不需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不需疏浚维护即可建设大型深水泊位(40万吨级)的天然“钻石级”港址资源。曹妃甸自1895、1900两次强风暴袭淹后,岛民已迁徙。截止到首钢搬迁、与河北省共同筹建码头前,岛上唯一建筑是一座为引导船舶夜航所用的航标塔。2002年6月,首钢、河北省建投、唐钢、唐山市四方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曹妃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启动码头通路工程建设,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2005年初,中国中央政府相继批准了包括曹妃甸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和首钢搬迁曹妃甸实施方案,曹妃甸港口建设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按照国家规划,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新加坡大。到2010年,曹妃甸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其经济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到目前为止,曹妃甸二十五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开航,七十多公里的通岛道路已全线贯通,迁曹铁路已经通车,供电、供水项目已经基本完成,码头、钢铁、电能项目建设也全面铺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07年3月12日上午已宣布曹妃甸“新首钢”开工建设。曹妃甸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仅2007年将完成投资300亿元。曹妃甸本来是冀东渤海之滨的一个小镇,名不见经传,但随着首钢的搬迁,声名雀起,曹妃甸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决定了其在中国的经济布局中将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伴随着一个钢铁基地的兴建,必然对其相关行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河北省与首钢正在联合打造一个新兴的工业重镇,兴业伊始对未来产业布局的规划尤为重要:到底是以基地为依托打造一个专业的钢铁城市,还是以钢铁产业为支柱各种产业全面发展;着眼于富甲一方,还是放在整个京津唐经济圈考虑,构筑一个产业集群的次增长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应如何选择,曹妃甸未来在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定位已是迫在眉睫。二、曹妃甸未来产业定位分析1、曹妃甸的产业带动能力及规模经济分析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石化工业抑或是大型码头带来的航运业的发展均可以直接带动周边地区的煤炭、机械、采选矿业、食品工业、化工原料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其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需求量的激增。上述三大产业横向、纵向产业链很长,而且对各行业产品的需求量较大,因而对上述不同行业会形成较大的拉动力。其次,降低相关企业的金属材料成本。钢铁、石化机械制造、电力等企业,其产品和原材料区位重量较大,运输成本占交易费用的比例较大,因而大型钢铁企业有利于相关行业的企业降低成本。具体的带动作用可有产业间的关联度来说明,产业间的联系可分为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两种:顺向联系是指某些产业因生产工序的前后,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即最终产品为止;逆向联系是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而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电力对其他产业的顺向关联度都非常高,因而曹妃甸未来的产业带动力将是巨大的。曹妃甸的起步就在于钢铁工业,首钢曹妃甸搬迁后,将由首钢、唐钢联合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最终年产能1500万吨的精品钢材基地;一期计划实现年钢产量500万吨,二期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其规模列目前国内第二位。据国外的专家测算钢铁企业的最佳规模为500-1000万钝,首钢在曹妃甸的钢铁项目规模效益应该是能实现的。另外已列入规划中的项目有:航运业包括矿石、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内的76个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多种泊位并存、单体工程量最大的港口);1500万吨的华北原油储备基地;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宁德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丽水和宁德两市地域相连,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同在2000年左右撤地设市以后,两市均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产业变化看,两市各种要素资源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十二五”期末,丽水初步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宁德则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 一、两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2015年,丽水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02.34亿元,少于宁德3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290美元,略低于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6.4%,高于宁德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8.3:45.6:46.1,第三产业明显优于宁德(见表1)。 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划分标准,人均GDP在4086至1261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高于1261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丽水和宁德人均GDP 同处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标准的中间水平。

根据国际上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判断工业化程度的标准,两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丽水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特征。 二、两市经济结构比较 (一)丽水民营经济相对发达。所有制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 其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决定了经济的增长。丽水身处民营经济大省,在经济改革中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私经济已逐渐成为丽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宁德所有制结构改革起步较晚,私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成果,丽水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的85.3%,有证个体经营户8.61万户,从业人员21.36万人。而宁德私营企业占比仅为52.0%,比丽水低33.3个百分点;有证照个体经营户6.43万户,从业人员17.25万人,均为丽水的八成左右。 (二)丽水三次产业结构优于宁德。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2000年丽水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5.8:37.4:36.8,与同期宁德三次产业结构32.5:28.8:38.7相比,丽水第二产业比重占优,主要是工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宁德5.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丽水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9.3个百分点。而十五年间宁德第二产业变动最为明显,占比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提高1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则分别回落15.5个和6.8个百分点(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