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郭建中教授的翻译理论观和翻译教学观——以《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为素材

合集下载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郭建中[文化与翻译]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问题,把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从过去的“语言”层次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从而打开了一扇翻译研究的更为宏观的大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认知科学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包括精神,都是客观物质世界以人的身体为中介,进入大脑所形成的一种体验,是一种主客观互动的产物。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事物特有的认知体验。

这个认知角度下的文化定义,虽然简洁,但包括人们对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并且可以从认知起源上对文化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自从翻译研究中举起了“文化转向”的大旗,人们便开始认识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文化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继“语言”之后的第二个“关键词”。

如果说翻译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之间的转换(跨语言),那么,翻译内在本质是实现“文化传真”(跨文化)。

此外,这个翻译概念的中心词是“交际活动”,而交际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所以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强调在翻译这个显性加隐性的转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源文的功能得以保留和实现,也就是要实现奈达博士推崇备至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纽马克先生提倡的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翻译)。

那英汉翻译中如何实现交际的“跨文化”转换?我们可以借鉴孙致礼先生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归纳的三种基本方法: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实行直译或异化翻译。

因为跨语言的转换只是实现了意义的传达,但要满足异域读者的猎奇心理,领略异国情调的东西就得保留源文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其中新鲜生动的意象和文化联想,借此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介绍了西方文化。

例如:1、Among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精选文档】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精选文档】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1. 初学翻译要求:一、忠实;二、通顺。

P62. 汉译英的基本功:就使用英语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拚法正确.怎样拼写,不可忽视.二、合乎用法。

一个词怎样用,和哪个词连用,很有讲究。

三、句子平稳。

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的.怎样读懂原文(一)单词释义:一(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

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

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

P25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

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5. 把握全篇而后译。

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全篇所谓翻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

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P36/p456.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

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

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

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p607.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释道安:主张直译《四阿含》《阿毗昙》,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和弟子僧肇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及在这四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提高一、概述中国翻译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翻译活动能追溯到夏,商两代,周朝已设译官。

最早的翻译多以口译为主,主要是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论层面。

在中国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尽管没有理论专著来记录他们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不断发展、进步并日益完善,最终将形成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

下面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四次翻译高潮1.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起初就存在着“文、质”之争,并向“直译”和“意译”转化,不管是“文、质”还是“直译、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的探索。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坚持忠实,并倾向直译。

东晋释道安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坚持直译的态度。

唐代玄奘,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者,他的“五不翻”原则使音译也成为一种翻译手段。

同时玄奘在译经中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佛经翻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有三位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主要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先河。

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提要: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在原文形式可能具有的意义或功能以及译文语言可用的资源两方面频繁地进行判断与选择,翻译操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有意义的选择牵涉到某种经过周密考虑的、确定的、且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原则,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

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包括:(1)阐明翻译活动的本质;(2)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各类文本的翻译原则,用于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分析翻译中的问题,以及品评译文的质量。

本文在分析评述中外翻译史上主要的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社会符号学理论及其翻译原则对于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要不要理论?高等院校里有关专业开设翻译课程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但是翻译教学界对于翻译课的教学中应否包括理论内容,以及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很确定的认识。

1985 年,王佐良先生召集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部分翻译课教师座谈翻译教学问题,有些教师在发言中就认为翻译教学用不着理论。

(劳陇, 1994 : 647 )其实,认为翻译教学用不着理论的观点只是整个翻译界存在着的某种缺乏乃至轻视理论研究的倾向的反映,诚如王佐良先生( 1994 :710 )所指出的那样:“研究工作最怕缺乏材料而空谈理论,但就翻译而言,情况却相反,是有丰富的材料而理论还停留在严复的信、达、雅三点论。

”但是,如果说成熟的职业翻译工作者可以不关心或者较少关心翻译理论问题的话,翻译课的教师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不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会直接或者潜在地影响到许多今天身为学习者而明天将去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这项工作本质的认识,并且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水平。

【于兰 杨俊峰 2010】论翻译研究的伦理倾向

【于兰 杨俊峰 2010】论翻译研究的伦理倾向

2010年 第2期 总第25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作者简介:于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英语教学;杨俊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文学研究论翻译研究的伦理倾向

于 兰1 杨俊峰2(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2.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摘 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只有正确认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关系,才能促进各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翻译作为一种必要的交流手段,需要对文化间、主体间的双向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伦理学可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异域文化;本土文化;翻译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0)02-0073-04

1.引言:研究理据与内容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石春让,2008)以来,从文化角度考察翻译,一般以文化为中心,考察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翻译角度考察文化,考察文化在翻译发展中的作用。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研究已经由转向前的单纯的语言或语篇层面而转向关注翻译文本之外的文化因素。文本生产相关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政治权利等因素都进入研究视野。翻译不仅是语言或语篇层面的转换,而且还要把源文本内外各种或显或隐文化因素移译到目标文本的文化翻译和阐释。“文化翻译最为关注的是文化差异,以及由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读、误解和误差。”(孙艺风,2008:12)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把翻译置于全球文化语境下,使我们超越单一思维模式,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学科意义。翻译表征上是人类有意识支配为实现预期目的所选择的实践性活动,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人类跨语言文化的人际交流活动。“人”为因素的诸多存在,需求创造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因为“有了人的活动与生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伦理的存在,伦理就会发生作用”(王海明,2004:2)。同时文化间因各种差异性的存在,本身在交流中时有冲突、碰撞发生,而因为翻译所引发的文化误解更是比比皆是。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一种必要手段,连接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面对众多主体。如何处理主体间关系,协调文化间冲突,伦理学提供了崭新视角。翻译伦理研究的目的在于:从伦理视角研究翻译,取得对翻译一种新的认识,推进翻译良性发展,促进文化共同进步。为此,我们在全球语境下从伦理视角揭示翻译中文化间、主体间伦理诉求。从文化间因差异性存在而引发交际冲突为切入点,在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上着力,论述现代译学研究者需站在伦理的角度加以审视文化间的交流发展;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论述译学研究者需秉持伦理的观念,处理翻译中文化间、主体间关系。2.文化交流对伦理诉求2.1翻译与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的关系研究现代翻译中文化间、主体间问题,需先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着手。全球化使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生活交往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进行全面接触,结果是民族的文化身份的趋同大为增加,各民族本土文化身份的差异大为减少。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促使各国本土文化更快走向杂合身份,而各国本土文化相遇时,遭遇身份不明困境,由此引发本土文化的身份焦虑。全球化所导致的本土身份差异的消失,常被看作是对国家、民族精神和个性的抹杀。由于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无论愿意与否英语得到广泛应用,欧美文化很自然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与此同时,各族本土文化,则受到排挤,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分析》摘要:要:翻译理论在实践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翻译理论的优劣也通过翻译实践体现出来,哲学中指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决定理论,而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可以为实践提供明确的道路与正确的方向,这是二者之间辩证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作用,要用科学的、合理的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的践行,为翻译实践指导明确的方向郭慧婷摘要:翻译理论在实践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翻译理论的优劣也通过翻译实践体现出来。

而最能表现翻译实践的则是将其运用到翻译教学中,当下许多高校,尤为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并且设立了相关的学习与研究机构,为翻译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毋庸置疑,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这一观点进行阐述,详细地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联系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作用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翻译这个职业也越来越火热。

早在清末时期,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思想家严复,翻译的西方代表作《天演论》与《国富论》等一系列作品,在当时掀起一股新潮,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的理论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把西方的著作翻译过来,让国人与先进人士从中汲取营养,实现思想的变革。

可见,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翻译理论的科学范畴精介哲学中指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决定理论,而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可以为实践提供明确的道路与正确的方向,这是二者之间辩证的关系。

而翻译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国际联系与竞争力等外部因素,这也是其内部驱动的结果。

自古以来,许多翻译家的理论都源自于实践的基础之上。

而正确的理论对翻译实践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使翻译工作少走弯路,减少错误的发生,进行合理规划的翻译工作。

对于翻译的内容,以前只是局限于书本,在不同国度与不同语言之间,肤浅的进行直面翻译。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阅读书目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阅读书目

学术硕士/翻译硕士翻译理论研究阅读书目贝尔.《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M].(秦洪武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陈志杰.《文言语体与文学翻译——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董乐山等.《第三帝国的灭亡》(William L.Shirer著)[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28-31.冯国华、吴群.《英译汉别裁》[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冯树鉴.《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贺晓丽.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3):23-25. 胡德良、孙红艳.论写作与翻译的关系[J].《小说评论》,2001,(2):277-280. 黄邦杰.《译艺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金敬红、李思国.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44-47.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金圣华.《外文中译研究与探讨》[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1998.金圣华.《因难见巧》[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劳陇.意译论[J]. 《外国语》,1996,(4):13-15.劳陇.试论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探索途径[J].《外国语》,1994,(4):5-6.劳陇.从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谈直译和意译问题[J].《中国翻译》,1989,(3):10-13.劳陇.怎样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J].《国际关系学院》,1983,(1):74-77.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刘法公.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 47-51. 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罗新璋.《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罗新璋.释“译作”[A].《因难见巧》[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 2004,(1):102-106.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潘文国.“读文写白”是提高中文水平的根本途径[J].《中国外语》,2010,(4):33-34.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中华书局,1979.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思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选评》[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孙迎春.《张若谷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孙致礼.评《名利场》中译本的语言特色[J].《中国翻译》,1984,(1):37-4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谭载喜.《奈达论翻译》[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王丹阳.《文学翻译中的创作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结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0-15. 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夏德勇、杨锋.《当代大学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4):2-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J].《中国翻译》,1999,(2):4-9.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2-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杨士焯.翻译教材编写方法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教学研究专辑,2008:85-88.杨士焯.简论翻译写作学的建构[J].《写作学》(高级版),2008,(3):19-20.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杨士焯.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谈文言文词语、句法在译文中的妙用[J].《上海科技翻译》,2002,(1):23-26.杨士焯.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英汉翻译技能[J].《中国翻译》,2002,(6):55-56.杨士焯.从一篇翻译看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0,(3):30-34.杨士焯.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J].《中国翻译》,1998,(1):48-50. 83-89.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J].《翻译通讯》,1980,(1):19-2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张美芳.罗杰·贝尔的语言学翻译研究视角[J].《外语与翻译》,2001,(3)11-16.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郑海凌.《译理浅说》[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郑延国.《翻译方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Bell, Roge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Catford, John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Chesterman, Andrew.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Ab, 1989.Delisle, Jean.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88.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Nida, Eugen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Brill, 1969.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pe, 1957.Shttleworth, Mark &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Tytler, A. F.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 London: Dent, 1790. 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8.。

翻译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theoriesandPractice

翻译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theoriesandPractice

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英)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Notes for Senior College Students(2005年9月)刘国忠2578706*************.cnTopics at first:1. 解读汉译英《教学大纲》2. 解读汉译英《考试大纲》3. 汉译英学习指导①重要性②特性③实践性汉译英精典教材:1.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喻天根《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天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92.《汉英翻译基础》陈宏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23.《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宋天锡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4.《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冯庆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5.《实用汉英翻译教程》曾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6.《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刘宓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汉译英主要内容:•一、汉译英实务教学•二、历届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三、汉译英练习与评析•—汉英翻译强化训练汉译英实务教学主要内容一、汉英词语对比二、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一)汉英句子的主语比较三、汉英句法基本差异(二)汉语谓语动词的分析和翻译四、被动语态的翻译五、汉译英中的主谓定位六、汉译英中的句子整合问题增补内容:七、如何避免翻译中的Chinglish八、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九、公示语的翻译十、历届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十一、汉译英练习与评析—汉英翻译强化训练汉译英学习指导(一)如何保证翻译课的教学效果1.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无论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文都需要准确、通顺,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表达准确的基础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译者必须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每个词、每句话和作者的意图。

表达通顺的基础是对译入语的熟练运用。

我们在做汉译英时,存在一个天然的劣势: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做到表达的准确和通顺相当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