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热岩勘查的有关技术问题
我国干热岩勘查的有关技术问题

我国干热岩勘查的有关技术问题
冉恒谦;冯起赠
【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年(卷),期】2010(037)010
【摘要】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热能大、分布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小、不受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优势.而干热岩的勘查开发利用在我国还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对干热岩勘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在简述国内外对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关键,并提出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需要做的工作.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冉恒谦;冯起赠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7;P634
【相关文献】
1.我国干热岩勘查的有关技术问题 [J], 冉恒谦;冯起赠
2.“中国陆区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靶区优选与勘查示范”荣获201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J],
3.干热岩勘查评价指标与形成条件 [J], 刘德民;张昌生;孙明行;韦梅华;关俊朋;康志强;熊爱民;周天禹
4.我国首次在青海共和盆地钻获高温优质干热岩体实现了我国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专家认为,共和盆地干热岩体埋藏浅、温度高、规模大 [J], 王丽华;康维海
5.青海干热岩勘查取得突破共和盆地应建国家干热岩示范基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热岩勘探开发技术现状和发展

干热岩勘探开发技术现状和发展
干热岩能源是指通过钻探开采地下深部干热岩资源,利用其中的
热能发电。
干热岩能源具有很高的开发前景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全球
普遍研究探讨的热点领域。
目前,干热岩勘探开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
几方面:
一、钻探技术
钻探是干热岩勘探的关键环节,包括岩芯取样和地下岩石物质分
析等。
常用的钻进方法有钻杆打压、钻粉式钻进和水力冲蚀式钻进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钻进技术如钻杆旋转压实、高压水力
冲蚀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地热能回收技术
干热岩能源的开发主要依靠地热能回收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
回收技术主要包括闪蒸回收和二元回收。
闪蒸回收是通过将热储岩中
的高温高压水液干蒸汽化,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二元回收是在热储
岩和工质之间建立开环或闭环工质循环系统,使热储岩中的热能转化
为机械能,再利用涡轮发电机发电。
三、井壁封固技术
干热岩开采工作中,需要进行钻井和封井,而井壁封固技术则是
保证井壁稳定和防止周边岩体水、气体渗入的关键。
常用的井壁封固
材料有水泥、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形态的高分子封固材料等。
此外,还
需要掌握精准可靠的井壁封固方法,以确保井壁的完美封闭,并保障
开采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干热岩勘探开发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
究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开采效率、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等方面。
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将实现干热岩能源的持续高效利用,为全
球能源安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干热岩地热开发钻井技术难点与对策

techniques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es, the future develop directions and issues urgently needed to be ad⁃
普遍存在的没有或仅有少量流体、 致密不渗透的热
岩体, 岩体温度一般在 150 ~ 650 ℃ 之间, 呈干热
产生 2 00 × 10 38 J 的能量。 科学估算, 我国干热岩
蕴含能量约为 2 09 × 10 35 J, 合 7 15 × 10 14 t 标准煤,
若按 2%的利用率计算, 相当于我国年均能源消耗
究表明, 仅开发地壳中 2%的干热岩资源储量就能
动, 实现干热岩的热量开发。 整个过程安全环保,
∗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低渗油气田高效开发钻井技术” (2011ZX05022) 的部分研究内容。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Key words: hot dry rock; drilling technology;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high efficient rock breaking;
drilling fluid
0 引 言
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 3 000 ~ 10 000 m 范围内
响, 定向螺杆的橡胶部件难以发挥密封作用, 直接
通过研究干热岩地质特征和赋存条件, 提出了干热岩钻井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 调研了国内外油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岩土工程勘察是为了了解地质和土壤状况以及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勘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勘察资料不全面勘察资料不全面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原因可能是勘察人员工作不认真,没有充分了解勘察对象的情况,或者勘察对象本身的情况比较复杂,难以获取完整的资料。
解决对策:勘察人员在进行勘察工作前要充分了解勘察对象的情况,包括相关的历史和现场资料。
可以采用多种勘察手段相互验证,如岩芯钻孔、试坑和地质雷达等,以获取全面的勘察资料。
问题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难题之一。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会使得勘察人员难以确定地层的性质和边界,增加了勘察工作的难度。
解决对策:在遇到地质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勘察方法相互验证,如地质勘探、地质雷达和地面地震等。
可以借助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质构造的模拟和预测,提高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三: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位过高是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土体的液化和软化,增加了土体的不稳定性,对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风险。
解决对策:在遇到地下水位过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降水处理的方法,即通过井点降低地下水位,以减少对勘察工作和工程建设的影响。
可以进行地下水位的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问题四:勘察技术难于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影响勘察工作的进行。
解决对策:勘察单位应加强对勘察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包括勘察资料不全面、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位过高和勘察技术难度大等。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广泛,涉及的领域包括建筑、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
在岩土工程的勘察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地质构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对此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样,有些地区的地壳运动比较频繁,地质环境也比较恶劣,导致勘察十分困难。
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地质构造及预测地质灾害,就变得尤为重要。
解决方法:在勘察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三维扫描仪、激光雷达仪等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勘察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钻孔、地质雷达、地震勘探等多项勘察手段,全面收集地质信息,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二、土体性质复杂不同地区的土体性质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勘察人员而言,需要对土体的特性有透彻的了解。
例如,某些土壤可能是粘性的或易液化的,这对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勘察过程中,准确了解土体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十分重要。
解决方法:拓展勘察手段,利用精密仪器和敏感传感器进行快速、准确的土体性质测试。
例如,使用土壤密度仪、万能试验机、三轴试验机等设备,测量土体的密度、含水量、抗剪强度等参数,可以较容易得出土体的特性。
此外,也可以通过现场试验、模拟试验等手段,对土体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三、勘察场地不确定性大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由于场地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例如勘察设备被损坏、场地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勘察的准确性和效率,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解决方法:在准备勘察前,应该先了解勘察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土壤类型、地质构造等。
同时,要对勘察设备进行充分检查和保养,确保其可以正常运行。
岩土工程勘察环节常见技术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环节常见技术问题以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其中,很多勘探组织机构低价中标,为节约勘察成本,购买低端设备,利用落后技术手段,以致于岩土勘察环节经常出现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手段;勘察;问题;对策岩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勘察的主要对象是地下地质体,通常很难直接观察到。
多数拟勘察岩土体表现出非均质性以及各向异性特征,而且受力状态也非常的复杂,自然条件具有多变性。
在该种情况下,容易遇到多样性岩土工程勘察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否则勘探工作难见成效。
一、勘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1、参数准确性差对于岩土工程项目而言,其勘察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参数问题,集中体现在残积土、风化岩和粗颗粒土取样比较困难等方面,岩土层变形指标、承载力设计参数等不精准。
在此过程中,严重忽略了试验所得状态强度、土层性状等是否符合原位测试结果,以致于报告统计时的参数、本数之间存在着偏差;对近似的关联性概念没有进行细分,参数相互混淆在一起,影响了勘察报告数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勘察依据实用性差岩土工程项目勘察前,应当有明确的项目设计意图作为指导,而且还要大量收集工程影响资料,比如勘察对象的情况,工程结构性状和规模等,同时还包括地基荷载以及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等资料。
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很多岩土工程项目勘察前期所收集的资料并不完善,比如界面划分以及地质形态不清等,严重影响了勘察质量,勘察依据的实用性非常的差。
3、勘察报告的指导性差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岩土勘察资料信息数据的失准,直接会影响勘察报告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因此勘察报告难以为岩土工程结构勘察与设计所利用,甚至会影响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施工质量。
除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外,如果勘察报告中仅对基础参数做出了阐述而对岩土工程地基评价不切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则会导致勘察成果失去利用价值,勘察功效丧失殆尽。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解决措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迴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一、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技术问题1、地质形态和岩土参数问题: 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深度的确定。
岩土参数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如粗颗粒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 承载力、变形指标等) 难于确定。
2、综合能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归纳总结的能力。
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3、技术素质问题: 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1、重视勘察现场的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工作。
岩土取样和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探结果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成为解决岩土工程勘探技术问题的重点。
这首先是由于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没有完整、可靠、适用的测试数据,一切分析评价都是空中楼阁。
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决定于计算模式和计算参数,计算参数比计算模式更重要。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问题与措施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技术问题与措施岩土工程勘察是箭在弦上必须发的工程环节,也是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
它的作用是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详细勘察、分析和研究,为岩土工程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充分的技术参数和依据。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和难点。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和难点,结合措施进行浅谈。
一、岩土勘察的技术问题1. 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勘察的第一步是地质勘察,它是影响整个项目进程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工程勘察中,地质勘察却有着很多问题,如:出现误差、漏勘、掩盖等。
这些问题会使得地质部分的结论存在偏差,为后续工程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工作人员的水平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门需要高度专业技术和严谨工作态度的学科。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骨干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勘察质量和效率,还会引发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3. 技术手段现代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技术手段非常多,而每一种技术手段都有着自己的适用条件和不足。
有时候,由于技术手段的选择不当,或是操作不当等原因,会使得勘察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4. 测量数据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有时候很难达到预期准确度,因为现场环境的复杂性会给测量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数据,岩土工程的勘察结果就无法得到科学准确的证明。
二、应对技术问题的措施1. 强化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岩土勘察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勘察的成败。
只有强化现场管理,做到人员的到位和分工、机器和材料的科学调配、现场无障碍施工等,才能够有保证的完成勘察任务。
2. 建立助学机制岩土工程勘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这不仅是勘察人员和骨干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队伍建设的需要。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助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实习、交流等形式来提升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3. 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推动力量,它能够为勘察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冉恒谦(1963-),男(汉族),重庆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地调科研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地质工程专业,博士,从事钻探装备研究工作,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77号,ranhq666@heinfo.net;冯起赠(1971-),男(汉族),吉林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钻探机械专业,从事全液压车装水井钻机及大直径套管钻机的研发工作,fengqizeng@126.com。
我国干热岩勘查的有关技术问题冉恒谦,冯起赠(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摘要: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具有热能大、分布广、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小、不受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等优势。
而干热岩的勘查开发利用在我国还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对干热岩勘查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简述国内外对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关键,并提出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需要做的工作。
关键词:干热岩;勘查;地热能;热交换;热发电;钻井中图分类号:TD87;P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28(2010)10-0017-05SomeTechnicalIssuesonHotDryRockExplorationinChina/RANHeng-qian,FENGQi-zeng(TheInstituteofEx-plorationTechniques,CAGS,LangfangHebei065000,China)Abstract:Asarenewableenergyresource,hotdryrock(HDR)hasadvantagesofstrongheatenergy,widedistribu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notbeingaffectedbynaturalconditions,suchasseasons.Hotdryrockexplora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isbasicallyablankfieldinChina,thestudyonthiskeytechniquehasaveryrealisticsignificance.Basedontheintroductiononthecurrentsituationofhotdryrockexplora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bothinChinaandabroad,thepaperanalyzedthekeytechnologyandputforwardthemainstudytargetandworktoberequired.Keywords:hotdryrock;exploration;geothermalenergy;heatexchange;thermalpower;drilling1 干热岩的概念干热岩(HDR-HotDryRock)是指埋深超过2000m、温度超过150℃的地下高温岩体,其特点是岩体中很少有地下流体存在。
当然,这是比较宽泛的干热岩概念。
干热岩的热能赋存于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中,较常见的干热岩有黑云母片麻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
干热岩上一般覆盖有沉积岩或土等隔热层。
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一个温度超过150℃的地下高温岩体的存在,一定会给周围的地温环境带来很大的异常,所以许多研究人员也把地温梯度是否超异常来研究地下是否存在干热岩体。
2 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人们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发电。
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已经掌握了干热岩发电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干热岩发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深井将高压水注入地下2000~6000m的岩层,使其渗透进入岩层的缝隙并吸收地热能量;再通过另一个专用深井(相距约200~600m左右)将岩石裂隙中的高温水、汽提取到地面;取出的水、汽温度可达150~200℃,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冷却后的水再次通过高压泵注入地下热交换系统循环使用。
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
见图1。
图1 干热岩地热发电系统干热岩存在于地壳浅层的某些构造区,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
全球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比蒸汽型、热水型和地压型地热资源大得多,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热能总和还要大。
干热岩地热资源与核能(裂变和聚变)、太阳能或者其它可再生的能源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干热岩地热能是巨大的,在许多国家存在并广泛分布。
例如美国高等级地温梯度的地热资源约占全国面积的10%,中等地温梯度大约占30%,低级地温梯度约占60%[1]。
(2)干热岩地热资源的使用,没有废气(CO2、SOx、NOx等)排放,也没有其它流体或固体废弃物,干热岩地热资源系统可以维持对环境最低水平的影响。
(3)干热岩地热开发系统是安全的,没有爆炸危险,更不会引起灾难性事故或伤害性污染。
它适合于基本负荷或高峰负荷的电力供应,是能源计划中最理想的组成部分。
(4)干热岩地热开发可以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不受季节、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5)美国、日本等国的高温岩体地热前期开发试验已充分说明,高地温梯度(80℃/km)的高温岩体地热发电电价,在今天已具有商业竞争能力;而对中等和低级地温梯度的高温岩体地热资源,通过进一步改进开发技术,也可以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电价有商业竞争能力。
3 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关键3.1 地下热交换系统的建立水通过深井注入地下干热岩体,渗透进入岩层的缝隙并吸收地热能量,即在干热岩体内形成热交换。
形成地下热交换系统有如下3种模式。
(1)人工高压裂隙模式,最早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提出,即通过人工高压注水到井底,干热的岩石受水冷缩作用形成很多裂隙,水在这些裂隙间穿过,即可完成进水井和出水井所组成的水循环系统热交换过程。
(2)天然裂隙模式,由英国卡门波矿产学校(CamborneSchoolofMines)提出的,即充分利用地下已有的裂隙网络。
已有的裂隙虽然一方面阻止了人工高压注水裂隙的发育,但另一方面当人工注水时,原先的裂隙会变宽或错位更大,增强了裂隙间的透水性。
在这种模式下,可进行热交换的水量更大,而且热量交换得更充分。
(3)天然裂隙-断层模式,由欧洲Soultz干热岩工程中的研究人员提出。
这种模式除了利用地下天然的裂隙,还利用天然的断层系统,这两者的叠加使得热交换系统的渗透性更好。
该模式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的挑战,即不需通过人工高压裂隙的方式连接进水井和出水井,而是通过已经存在的断层来连接位于进水井和出水井之间的裂隙系统。
以上3种模式研究最多的是人工高压裂隙模式,即靠人工建造具有充分尺度和相当寿命的、可以获得各级温度梯度的热储层。
通过人工热储的致裂、监测和连通实现与地表的水流连通,形成地下热交换系统。
3.2 地面发电供热系统从生产井提取到高温水、蒸汽等中间介质后,即可采用常规地热发电的方式发电,包括直接蒸汽法、扩容法以及中间介质法等[2]。
由于直接蒸汽法要求从井下取出高温蒸汽,效率较低,因此应用较少。
扩容法是将生产井中的热水先输送至扩容器,通过减压扩容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
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即属扩容法地热发电。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应用中间介质法地热发电,例如有机朗肯循环,或用氨/水混合物作二次工质的卡里纳循环等[3]。
蒸发器是中间介质法干热岩发电的关键设备,地热水通过蒸发器把低沸点物质加热,使其产生高压蒸汽并通过汽轮机发电,做完功的排气在冷凝器中被还原成液态低沸点物质。
3.3 钻井技术注水井和生产井数量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异。
井的配置方式有:一口注水井和一口生产井(两井模式),一口注水井和2口生产井(三井模式),一口注水井和4口生产井(五井模式)。
根据各国试验站经验,一般采用三井模式,沿热储构造长轴方向布置注水井,在注水井的两侧各钻一口生产井,保证获取足够的热量。
如果应用于大规模的发电站,采用五井式或更多。
干热岩地热能源供应的价格主要由钻井和人工储留层建造的费用所决定。
较低的单井钻井成本和较高的储层流动速率将大大降低供应的电价。
降低低温度梯度资源钻井和储留层建造费用,将大幅度减少干热岩地热开发费用。
所以,使用先进的钻井技术,减少在硬岩中和干热岩体中高额的钻井费用,将能够降低干热岩地热发电的价格,从而使干热岩地热资源在世界各地都具有竞争优势。
4 国外的试验研究以及开发利用状况4.1 美国利用地下干热岩体发电的设想,是美国人莫顿和史密斯于1970年提出的。
迄今在干热岩发电技术方面迈出最大一步的试验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能源部在新墨西哥州芬顿山进行的试验。
该试验始于1973年,最深钻孔达4500m,岩体温度为330℃,热交换系统深度为3600m,发电量由最初的3MW到最后的10MW。
试验地选在火山地区,干热岩体为花岗闪长岩,每平方米的地热流值是地球表面平均地热流值的3倍,达250mW。
2001年,美国能源部终止了在芬顿山的干热岩试验项目,开始了名为“增强型地热系统”计划。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nhancedGeothermalSystems)是指在干热岩技术基础上提出来的。
美国能源部的定义是采用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采出相当数量深层热能的人工地热系统。
增强型地热系统通过注入井注入水在地下实现循环,进入人工产生的、张开的连通裂隙带,水与岩体接触被加热,然后通过生产井返回地面,形成一个闭式回路(图1)。
建立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第一步是进行勘探,以鉴别和确定最适宜的开发区块。
然后施工足够深度的钻孔,达到可利用的岩体温度,进一步核实和量化特定的资源及相应的开发深度。
如果钻遇低渗透性岩体,则对其进行水压致裂,以造成采热所需的大体积储水层,并与注入井-生产井系统实现适当的连通。
如果钻遇的岩体在有限的几何界限内具有足够的自然渗透性,采热工艺就可能采用类似于石油开采所采用的注水或蒸汽驱油的成熟方法。
其他的采热办法,包括井下换热器或热泵,或交替注入和采出(吞吐)的方法。
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建立一个关于干热岩的政府-私人间的合作计划。
该计划要求美国地质调查局勘探、优选并划分出全美国不同利用潜力的干热岩地区,还要为干热岩的利用做些开发活动并发布相关信息。
4.2 日本从1985年开始,日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开发组织(NEDO)在Hijiori实验站开始了对干热岩发电的钻探、水压人工裂石、裂隙构图、人工热储水库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1991年,该实验站通过一个注水井(SKG22)和3个生产井(HDR21、HDR22和HDR23),将地下1800m温度为250℃的热水和蒸汽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