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中医英语翻译的难点

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Nigel Wiseman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医翻译难。很少有人能够、更少有人原意从事这项工作”(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

中医英语翻译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呢?李照国先生曾在《中医翻译导论》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概括:

“首先,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亦不免有诘屈聱牙之弊,更何况译成外语?

其次,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译文难免有‘葡萄酒被水者也’之嫌。

再次,除了汉语及具有汉文化背景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可供译者选择的中医对应语。译者只有亲自到译入语中去比较筛选可能的对应语。然而‘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要使译文至善至美,谈何容易?

最后,中医翻译并不只限于中国,实际上大量的工作是在海外进行的。由于译者既无方便途径交流切磋,又无协调机构咨询释疑,‘误解作者、误达读者’在所难免。”

从目前的翻译实践来看,中医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应语的缺乏

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以中医上最常见的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他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例如“阴阳”、“五行”、“精气”、“气”、“命门”、“三焦”等等中医概念在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应的说法,翻译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乏对应语又为译者的尽情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一位译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某一概念或用语作出“合情合理”或能“自圆其说”的翻译。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下面这组术语目前流行的各种不同的翻译形式就是这种状况的反应:中医用语各种不同的翻译形式

五行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

命门gate of life; vital gate; vitaport; Mingmen

三焦three warmers; three burners; three heaters; triple energizer 经脉meridian; channel; conduit

相火prime-minister fire; ministerial fire; the “prime”fire

五脏five solid organs; five zang-organs; five zang-viscera

六腑six hollow organs; six fu-organs; six fu-viscera

辨证论治selec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planning treatment according to diagnosis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decide treat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从上面这些用语的翻译可以看出,中医翻译目前的确很不统一。但需要说明

的是,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目前虽然还不统一,但却有规范化的趋势可循。例如“经脉”的翻译目前尽管还不完全统一,但较为流行的翻译形式基本上为meridian 和channel。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以此来规范我们的实践,也就是说在翻译“经脉”时要么采用meridian,要么采用channel,任何其他形式的翻译都是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在世界卫生颁布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经脉”的首选译语为meridian。但事实上目前meridian 和channel两个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可以视为“经脉”的两个并行的对应语。

二、理解的偏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的变化,给翻译中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下面这几个词语的翻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黄帝内经Yellow Emperor’s Interna l Medicine

带下医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

失笑散Powder for Lost Smiles

仔细推敲一下上面这几个概念的翻译,便很容易发现理解方面的偏差给译文带来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显然不是Yellow Emperor(黄色的皇帝),“内经”也不是Internal Medicine (内科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译文,自然是由于翻译人员的望文生义。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译,现在一般改译如下:

Huang di’s Canon of Medicine

Huangdi’s Classics on Medicine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长期的交流传播,“Yellow Emperor”这个译法在西方相当流行。如果我们仅仅将其视为一本书的名称而不考虑其内涵,似乎也可以将错就错地使用下去。但在我们日常翻译工作中,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

“带下医”译作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显然是误译了。“带下医”实际上指的是“妇科医生”,所以译作gynecologist才对。

“失笑散”译作Powder for Lost Smiles可谓“误解作者、误达读者”。根据《医方发挥》的解释,“失笑散”“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根据这一解释,这里的“失笑”实为“得笑”,译为Lost Smiles 岂不南辕北辙?有关方剂名称的翻译问题我们将在第二十二课详加介绍。

中医英语翻译中的理解问题

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将其准确地翻译成的外文。在中医翻译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在译文中的正确表达有多方面的要求。下面简要地谈谈与此相关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根据语境与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原文

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就是同一音(形)能同时联系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其语义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翻译时也应正确理解,灵活处理。现以“精”为例说明如下。

1.肾藏精,精舍志。

此句中,“精”指的是“精气”,所以这句话可译为:

The kidney stores essence and the essence maintains mental activities.

2.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根据中医“肾主骨”之说,此句中“精伤”之“精”当指“肾精”(kidney essence),而“精时自下”之“精”显然指的是“精液”(semen)。所以这句话可译为:The damage of the kidney essence causes aching and flaccidity of the bones as well as cold sensation in the limbs, which will further leads to frequent seminal emissions.

3.脉理精微,其体难辩。

此句中的“精”指“精深”(abstruse or profound),所以这句话可译作:

The theory of pulse is very abstruse and the conditions of pulse 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二、根据语言背景和交流实际来理解原文

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还必须结合语言的背景与交流的实际来进行。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1.“中西医结合”的翻译问题

《中西医结合杂志》将“中西医结合”译作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似已约定俗成。但正如该刊所发表的许多讨论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这一译法不符合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不少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目前尚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水平上,其“结合”充其量是combine(结合)而不是integrate (合而为一、融为一体)。所以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译作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才符合中西医结合的实际。

但是这样的译法是不是就完全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实际内涵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原始涵义。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毛主席1956年“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在我国医药界逐步约定俗成的。随后周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对“中西医结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中西医结合”指的是吸取了中医和西医的精华而创建的另外一种医学体系,即所谓的中国第三医学(其他两种医学分别是中医和西医)。应当指出,“中西医结合”由方针政策到医学科学概念的过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肃的医学科学问题,最终能否按照人们的初衷而构建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初对“中西医结合”的阐述和早期医药界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结合”译作integrate无疑是恰如其分的。然而,从当前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来看,“结合”译作combine似乎更切合实际。孰是孰非似乎还得看“中西医结合”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新医学的创建问题,医学界和哲学界还在争论之中,定论短期内显然是不会有的。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按照“中西医结合”的原始涵义翻译为妥。这样看来“中西医结合”似乎应译作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一词必须加上,不然traditional一词的语义便没有限定了。因为不但中国有传统医学,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传统医学。这里western也可以改为modern。我们中国人习惯上将与中医对应的现代医学称为“西医”,但现代医学并非西方所独有。它虽然源于西方,却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世界医学界和科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那一“方”的独创。所以现在国际医药界多称其为“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以别于各国固有的民族医学。

2.“中医学”的翻译问题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中医学”的英译形式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为TCM)大概是第一个规范化了的译语。但是不少人对这一译法提出质疑,认为将“中医学”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有自我贬低之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当初将“中医学”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翻译人员着眼于中医的“历史悠久”的缘故。事实上这一译法是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的界定而译出的,与对“中医”的理解本身没有关系。WHO将现代医学以外的其他各种医学体系统称为traditional medicine。按照这一界定,“中医学”当然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其他各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定名的,不存在贬低与否的问题。

有人认为traditional一词会使西方人认为中医是“原始的”、“陈旧的”、“非科学的”等等。实际上在高度现代化的西方,traditional一词的联想意义比modern 要好得多。

还有人认为traditional一词没有时间概念,忽视了中医已采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的事实。不错,中医现在的确采用了不少现代的方法、仪器和理论进行研究并在努力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但这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其理论的传统性。所以,即便将来中医实现了现代化,但只要其理论核心没有变,那么它仍然是traditional。这就如同一本古书一样,现在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多么优质的纸张来印刷,都无法改变它的“古老”性。

从上面各例的分析来看,对原文的理解既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对译文的表达既要考虑到原文的实际内涵,也要注意译入语的语义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的实际内涵较为准确地再现于译文中。

阴阳学说的翻译问题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下面简单地谈谈阴阳学说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一、“阴阳”的翻译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概念,很早就传入了西方。最初,人们曾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sun and moon(日月),masculine and feminine(男女),negative and positive (阴极与阳极)等等。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总觉得这样的译文不能很好地揭示“阴阳”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内涵,于是逐步将其音译为yin and yang,这也符合“语言国情学”的理论要求。目前“阴阳”的音译形式yang and yang已普遍为海内外学者所接受并已收入《威氏大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

音译“阴阳”现在已成为大家所广泛接受,但在具体的拼写方式上仍有一定的差异。如有的采用大写,有的采用小写,有的采用斜体。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这几种书写方式都较为流行。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小写似乎更自然一些。当“阴阳”作为两个独立概念使用时,我们可以将其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但当“阴阳”作为一个统一概念使用时,我们可以将其译作yinyang或Yinyang。

二、与阴阳学说相关用语的翻译

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常译作theory of yin and yang或doctrine of yin and yang。将“学说”译作theory或doctrine均可。只是doctrine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许多英

语词典中,doctrine的首要释义便是“beliefs and teachings of a church”(教旨、教义)。例如,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 h-Chinese(《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在doctrine一词的解释中所举的两个例子均于宗教有关:

(1) a matter of doctrine教旨问题

(2) the doctrine that the pope is infallible教皇永不会错的说法

当然doctrine有时也用以指科学的“学说”或非宗教的理论或主义。例如《新英汉词典》在doctrine词条下所举的两个例子便是很典型的用法:(1)the reactionary Monroe doctrine反动的门罗主义

(2) the doctrine of evolution进化论

由此看来,用doctrine翻译“阴阳学说”之“学说”也未尝不可,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theory似乎使用地更广泛一些。

2.阴气与阳气

“阴气”与“阳气”过去译作yin-energy和yang-energy,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气”译作vital energy。还有的译作yin principle和yang principle。随着“气”的音译形式“qi”或“Qi”的普及,“阴气”现在一般可译作yin qi或yinqi,“阳气”译作yang qi或yangqi。

3.阴中之阴与阳中之阳

“阴中之阴”“阳中之阳”以前多译作a component part of yin within yin,a component part of yang within yang。现在这一译法已逐步得到了简化,主要是删除了a component part of这样的解释性词语。这样就使得译文具有较强的回译性。请看以下各例:

阴中之阴yin within yin

阳中之阳yang within yang

阴中之阳yang within yin

阳中之阴yin within yang

4.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现一般译作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但也有的译作yin and yang are rooted in each other,yin and yang have their roots in each other 或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这样的译法虽然回译性较强,但在语义上略嫌生硬,不如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自然易解。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可译作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既有回译性,又能见词明意。国外亦有人译作yin-yang conversion或mutual convertibility of yin and yang。

6.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一般可译作natural harmony of yin and yang,这是从字面释义。实际上“阴阳自和”指“在病理情况下,阴阳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经过适当的治疗,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趋向平衡”。正因为如此,国内有人将“阴阳自和”译作reestablishment of equilibrium between yin and yang。应该说这一翻译在语义上与原文是比较吻合的。国外的译法有spontaneous harmonization of yin and yang 或natural restoration of the yin-yang balance。前者属字面对译,所以具有相当的回译性;后者即是释义性翻译。

7.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译法:即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yin

and yang及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前者属释义性翻译,后者属借喻性翻译。wax指月亮的渐圆,引申为增长;wane指月亮的亏缺,引申为衰落、衰退。

8.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指阴气和平,阳气固秘,两者相互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所以这个用语可简单地译作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但目前国内外的翻译很不统一。国内的常见译法有Yang steadies while yin calms或Yin is in peace and yang in density。国外的译法有calm yin and sound yang等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相关用语的翻译

阴阳学说贯串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下面概要地谈一谈这方面有关用语的翻译问题。

1.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而出现阴阳相对偏胜偏衰的病理,常译作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或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国外亦有译作yin-yang disharmony。中医学上的“失调”有多种含义,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译法。如在“功能失调”中应译作dysfunction。

2.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指阴虚与阳虚证候同时并见的病理现象,常译作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或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也有的译作simultaneous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and yang。国外的译法有dual vacuity of yin and yang和yin and yang vacuity。将“虚”译作vacuity似有不妥。因为vacuity一般指“空、空白”或“精神空虚、内容贫乏”等。有关中医学中“虚”的翻译,可参见第一课“中医翻译的特点”中的“多样化”一节。

3.阴阳乖戾

“阴阳乖戾”意即阴阳之间失去相互协调的正常关系,所以一般可译为dysequilibrium between yin and yang或imbalance/dis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亦有译作perverseness of yin and yang或perversion of yin and yang。

4.阴阳离绝

“阴阳离绝”意即阴阳正常关系的分离决裂,是阴阳失调发展到最严重阶段,一般译作separation of yin and yang,也有译作divorce of yin and yang。从实际应用来看,separation的使用更为普遍一些。

5.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一般可译作excess of yin causing cold或predominance of yin leads to cold syndrome。前者是词组式,比较符合术语的翻译要求;后者是句子式,属于词典解释性翻译。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两种译法使用得都比较普遍。这里的“则”实际上表示“导致、引起”的意思,所以一般译作cause或lead to 或result in等等。类似于这种结构的属于还有很多,例如:

阳胜则热excess of yang causing heat

Exuberance of yang leads to heat.

阳胜则阴病excess of yang causing disorder of yin

Exuberance of yang leads to disorder of yin.

阴胜则阳病excess of yin causing disorder of yang

Exuberance of yin leads to disorder of yang

阳虚则热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causing heat

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leads to heat

阴虚则寒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causing cold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leads to cold

阳虚则外寒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causing exterior cold

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leads to exterior cold.

阴虚则内热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causing interior heat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leads to interior heat.

6.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一般译作impairment of yin affecting yang 或consumption of yin involving yang。同理,“阳损及阴”可译为impairment of yang affecting yin或consumption of yang involving yin;“阴阳俱损”可译为impairment of both yin and yang或consumption of both yin and yang。“阴阳俱损”有时也译作simultaneous impairment of yin and yang 或simultaneous consumption of yin and yang。

7.阳病治阴

“阳病治阴”一般译作treating yang disease from yin aspect;同样的,“阴病治阳”可译作treating yin disease from yang aspect。

8.阴胜格阳

“阴胜格阳”指阴寒内盛,阳气被拒于外,常译作predominant yin rejecting yang或excessive yin repelling yang。同理,“阳胜格阴”可译作predominant yang rejecting yin或excessive yang repelling yin。

五行学说的英语翻译问题

一、五行学说的翻译

“五行”一般有三种译法: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five elements 最为流行,且有约定俗成之势,值得采用。“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亦曾有人将“金”译作gold,这是不妥的。“五行”中的“金”实际上指的是金属。有人将“土”译作soil,太具体化。因为soil在英语中的含义是“the top covering of the earth in which plants grow”(植物赖以生长的地表之土),而earth的含义则较为宽泛和抽象。另外,earth翻译“土”也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对于“木”的翻译,以前也有过不同的意见。比如有的人认为,wood指木材,意即砍到的树木;而“五行”的“木”则是指生长中的“树木”,所以建议用tree来翻译“木”。其实wood在英语中并不一定就是指经过加工的木材。例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wood下的第一个定义就是“the material of which trunks and branches of trees are made, which is cut and dried in various forms for making material, for burning, for making paper or furniture, etc.”(构成树木主干和枝节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砍到和凉干,用以制作材料、燃料、造纸或做家具,等等)。

二、五行之间各种关系的翻译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作用,其相互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生:在“五行学说中”,“相生”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一面。常译作mutual promotion, mutual generation或inter-promotion, inter-generation。mutual 和inter-都表示相互的意思,只是mutual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来使用,而inter-则不能作为独立词语使用,只能作为一个构词成分使用。“相生”还有人译作engendering和generation in the five elements等。

2.相克:在“五行学说”中,“相克”指事物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一面,常译作mutual restraint, mutual restriction, mutual inhibition或inter-restraint, inter-restriction, inter-inhibition。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mutual (inter-) restraint 和mutual (inter-) restriction使用的最为普遍,虽然mutual(inter-)inhibition在语义上也有可取之处,但其使用范围远不及前两种译法广泛。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人不用mutual和inter-的,直接使用restraint或restriction。

3.相乘:“相乘”指克制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常见的译法有:over-restraint, over-restriction,也有译作subjugation。

4.相侮:“相侮”指相反方向的克制,常译作counter-restraint, counter-restriction或reverse restraint, reverse restriction。国外也有译作rebellion,显然是意译了。还有译作inter-insult,有点质直了。

6.“我生”“生我”:“我生”一般译作“to generate”而“生我”则译作“to be generated”。

7.“我克”“克我”:“我克”一般译作“to restrain”或“to restrict”,而“克我”则译作“to be restrained”或“to be restricted”。

8.制化:“制化”指五行之间既相互制约,有相互生化的关系,常译作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 restraint and promotion, 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等,意思基本一致。

应用于中医学的五行关系及其翻译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不仅被用作理论上的阐释,而且亦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现就与其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用语的翻译介绍如下。

一、“五行”的直译与意译问题

在上一课有关“五行”翻译问题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分别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和water,这也是国内外普遍的做法。但当它们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等问题时,其翻译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例如当我们翻译“抑木扶土法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这句话时,我们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木”、“土”究竟是按照“五行”的译法译作wood,earth,还是按照“五行配五脏”的实际内涵译作liver,spleen呢?

若按照“五行”的一般译法来翻译,那么这句话则应译作:The method of suppressing wood and supporting earth is used to treat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lso known as 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applicable to the treatment of subjugation of earth by hyperactivity of wood and failure of wood to soothe earth.

若按照“五行配五脏”的实际内涵来翻译,则应译作:The method of suppressing the liver and reinforcing the spleen is used to treat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lso known as 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applicable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subjugation of the spleen by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failure of the liver to soothe the spleen.

第一种译法强调了“五行”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并力图在译文中保持中医的固有特色。从“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的理论,完整准确地再现中医的信息”这个角度来看,第一种译法无疑是值得推广的。因为这种译法初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却承载了丰富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理念与实践,使其始终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第二种译法强调了对原文实际内涵的再现。广大的西方读者对于中医的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相当陌生的,如果能以较为明确易解的语言翻译较为晦涩的中医理论,这无疑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医理论和中国文化。这种译法是比较符合现代翻译学的理论的,现代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translation i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我国唐代学者贾公彦在其所作的《义疏》里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的话大概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这两种译法实际反映了两种翻译理念,无孰优孰劣之分。但在一般的交流活动中,首先强调的应是信息的准确快捷的传递,其次才是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保持。具体到中医翻译上,如果是专业书刊的翻译,第一种译法是值得倡导的;如果是一般性交流或大众性读物的翻译,则以第二种译法为妥。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这两种译法是可以兼取并用的。例如,有时人们在翻译诸如“抑木扶土”这样一些概念时,采用直一译意译兼取之法翻译为suppressing wood (liver) and reinforcing earth (spleen)。有时人们也采用类似于中医上讲的“肝木”、“脾土”、“肾水”等说法,将这些概念直译作liver-wood, spleen-earth, kidney-water。咋一看,颇为怪异。但仔细推敲,岂不正合中医理论与文化之辙!

二、有关传变问题的翻译

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相生关系传变中的“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的翻译问题。

五行学说中的“母子”关系过去译作mother-son relation。有人感到译的太“白”,故改译为the generator and the generated relation。这一改似乎“雅”了一些,但似乎也丢掉了中医的特色。实际上在英语里也常用“母”或“子”表示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事物或现象,如生物学上的mother cell(母细胞),化学上的mother liquid(母液),航海上的mother ship(母舰)等等。由此看来将“母子”关系译作mother-son relation在英语中既有语用学基础,有能保持中医的特色。但son最好改为child,这样较为合理一些。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的翻译问题就好解决了。

“母病及子”一般可译作disease of the mother-organ affecting the child-organ,“子病犯母”可译作disease of the child-organ affecting the mother-organ。mother 和child之后加上organ一词既限定了mother和child的内涵,又说明了其属性。目前国内外的常见译法还有:diseased mother affecting the child, disease of the mother affects the child。如果mother 和child之后不加上organ一词,mother和child的内涵与属性就不明确了。

“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中的“犯”与“及”也可译作involve,如有人就将这两个概念译为:illness of a mother-organ involves its child-organ, illness of a child-organ involves its mother-organ。

藏象学说的翻译问题

根据中医理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正因为如此,有的译者将“藏象”译作viscera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但从中医长期的实践来看,更注重的是“象”,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这种观察和认知的方式即是所谓的“以外测内”,有的译者据此将“藏象”译为visceral manifestation。此外,还有译者将其译为state of viscera。这一译法可以说只译出了“藏”,而没有译出“象”。为了避免意译的偏差,有时人们也采用音译法将“藏象”译为Zangxiang。因“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音译也符合“语言国情学”的理论要求。

藏象学说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三类: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一般采用音意结合法译为zangfu-organs, zang-organs and fu-organs 或zang-viscera and fu-viscera。也有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solid and hollow organs。国外也有意译作bowels and viscera,甚至还有译作treasuries and houses的。从目前的翻译实践来看,将“脏腑”译作zangfu-organs, zang-organs and fu-organs或zang-viscera and fu-viscera比较流行,也比较可取。从使用频率来看,前者高于后者。

所以,“五脏”常译作five zang-organs或five zang-viscera;“六腑”常译作six fu-organs或six fu-viscera。如果我们不强调“脏”或“腑”,而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使用的话,则可将其浅化性地译作viscera。例如:

1.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The viscera in the theory of Zangxiang (or visceral manifestation) is not only a simple anatomical conception, but also a conception that generalizes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a certain system.

2.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

The theory of Zangxiang (or visceral manifestation)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viscera.

“奇恒之腑”的翻译目前还比较统一,一般译作extraordinary fu-organs或extraordinary fu-viscera。用extraordinary对译“奇恒之腑”中的“奇恒”国内外基本一致。这主要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采用extraordinary对译“奇经八脉”中的“奇”字。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译法。如国内译作peculiar hollow organs的,国外也有译作extraordinary organs的。

在藏象学说中,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下面概要地谈谈它们的翻译问题。

1.三焦:“三焦”的译法比较混乱,常见的译法有three warmers, three heaters, three burners, tri-jiao等等。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将“三焦”译为triple energizer。尽管这一译法也不尽准确,但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作为一个规范化的译名向全世界作了公布,而且我国也参加了该组织主持的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因此我们就应该予以接受。况且“三焦”的实质问题中医界本身也存有争议,翻译上的“准确”也很难完全落到实处。

2.命门:自从难经提出了命门这个概念以来,历代医家对其生理功能和解剖部位多有争议,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困难。现在常见的译法有:the gate of life, vital gate, life gate。也有人感到这些译法在英语语言中显得玄而又玄,甚至莫名

其妙。因此主张将“命门”音译为Mingmen,似有一定道理。但从回译性开看,直译无疑是最为可取的。

3.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常见的译法有vital essence, essence of life, essential qi, essence等。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采用essence。事实上在现行的翻译活动中,essence已基本上约定俗成地用以翻译“精”和“精气”这样的概念。例如“精、气、神”一般就译作essence, qi and spirit。所以“先天之精”就可以译作prenatal essence或congenital essence,而“后天之精”则可译作postnatal essence或acquired essence。

4.神:神是精神、意识、思维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一般译作spirit, mind, vitality等。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意境而采用不同的译法。如在“精、气、神”三宝中,“神”就可译作spirit;在“安神”中,“神”则可译作mind,所以“安神”就可译为tranquilizing the mind;如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可译作vitality。

5.开窍:这里的“开窍”不是指治疗学上的“开窍”疗法,而是指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在体表某个特定部位的反映,如心开窍于舌。这个意义上的“开窍”常译作open into。例如:

心开窍于舌:The heart opens into the tongue.

肝开窍于目:The liver opens into the eyes.

脾开窍于口:The spleen opens into the mouth.

肺开窍于鼻:The lung opens into the nose.

肾开窍于耳:The kidney opens into the ears.

但是不少人觉得将“开窍”译作open into太质直了。于是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译法,如as the window of, as the orifice of, specific body opening to等等。但从使用情况来看,这些不同的译法均不如open into 应用得广泛。顺便介绍以下,“开窍”疗法一般译作opening orifice,也有译作resuscitation therapy。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1):自然性原则所谓“自然性原则”,指的是英语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应是译入语中自然的对应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到中医的固有特点,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具体到中医用语的翻译上,对一些与现代医学较为接近的概念可采用相应的术语予以翻译。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自然性。因为这样的译语才是译入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

比如“牛皮癣”有人译为oxhide (牛皮) lichen (苔藓),“带下医”有人译作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从字面上看好象原语与译语一一对应,但在内涵上已南辕北辙了。所谓的“牛皮癣”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上的“银屑病”,即psoriasis。有现成的psoriasis,何必硬译为oxhide lichen呢?让读者徒生隔膜。所谓“带下医”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上的“妇科医生”,即gynecologist。译作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 实为费解。psoriasis 和gynecologist不但是“牛皮癣”和“带下医”在英语中最自然的对应语,而且是现代医学上的医学专用术语。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这些对应的现代医学术语来翻译相应的中医概念,而不必逐字对译,对号入座。

在翻译中医的时候,强调中医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是对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共性,从而把中医与其它自然科学对立起来。在理论上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确迥然不同,有着强烈的不可通约性。但其研究的方向和服务的对象都是完全一样的。即都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都是为防病治病,保障人的健康服务的。从这点出发,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两个医学体系之间应该有

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对人体结构及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况的认识,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探讨,中医和现代医学之间就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具体的病症上。下面是一组中医病名和现代医学病名,比较其异同。

中医病名现代医学病名

疫毒痢中毒性菌痢(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寸白虫绦虫病(taeniasis)

痨瘵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疳积小儿营养不良(infantile malnutrition)

瘰疬颈部淋巴结核(tubercul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脱肛直肠脱垂(prolapse of rectum, proctoptoma, proctoptosia)瘿甲状腺肿大(goitre, thyroid enlargement)

从上面这组中西医病名的比较来看,二者之间的相似形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翻译这类中医病名时,可以大胆地比照相关的西医病名来进行,而不必按照中医病名的结构生搬硬译。如将“寸白虫”硬译成inch white insect,固然与中文在结构上丝丝相应,却违背了名词术语翻译上的“自然性”原则的要求,实不可取。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原则(2):简洁性原则

中医用语的突出特点是简明扼要,将其翻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理应保持这一特点。然而从目前的中医英语翻译实践来看,中医用语言简意赅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几乎丧失殆尽。有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成英语时简直就不是一个术语了,完全成了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小段落。

比如,“辨证论治”较为流行的译法是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 等。与中文原文相比,译文显然过于冗长了。

在科技名词术语的翻译上,除了注意译文意义的准确外,还要注意译文的信息密度。所谓信息密度,指的是在计算机记忆中储存的单位信息所占用的空间越小,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的信息密度就越高;一单位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所需要的时间越少,运载这一单位信息的词的信息密度就越高。在考察信息密度时,我们可以参考如下公式来进行:

原文词的意义单位(实词)数

信息密度= ----------------------------------------

译文词的意义单位(实词)数

信息密度标准可分为三个档次:A 挡为0.5,B 挡为0.25,C 挡为0.1。最佳信息密度不低于A 挡,低于B 挡的词应反复推敲,低于C 挡的词不应采用。

如果我们用这个标准来检验现行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便会发现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需要改译或重译。但在实际翻译时,特别是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应当辩正的看待这一标准,既要遵守,又不能拘泥。因为中医术语,或者说汉语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般信息密度都非常高。这一点是英语语言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中文书的英语译本总是比中文原本在字数上要高出2-3倍。这也是为什么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与原语相比显得那么冗长。我们虽然在翻译的时候无法作到信息密度上的绝对一致,但至少可以将其差异控制在最低限度。

比如“辨证论治”,我们虽然无法使译文和原文一样的言简意赅,但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法使其尽可能的简洁化。实际上翻译界的不少人士一直做着这样的努力。如有人将其简化为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比原来的译文简洁了不少;有的人将其简化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更为简练了,这一简化手法显然受到临床治疗程序的启发;还后人主张将其简单地改译为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的确简单了,只是省略了syndrome后differentiation 好象就失去了主旨。

还有人从中英文对比和信息重组出发,将“辨证论治”译为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decide treatment,颇有新意。

那么“辨证论治”的翻译究竟应该以何者为准呢?这就有赖于语言自身的运动规律(即约定俗成)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管你如何翻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辨”“证”和“治”这三个字基本一致译为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和treatment,这一点在具体翻译时是应该遵守的。虽然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语翻译目前还没有标准化,但却有明确的标准化趋势可循。我们在翻译时虽然没有标准化的译语可供采用,但却有标准化的趋势可以遵循。比如说“气”的翻译现在还没有标准化,但一般常用的译法是vital energy 和qi。如果你使用第三种译法,那显然背离了“气”英语翻译标准化的发展趋势,自然是不可取的。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原则(3):民族性原则

中医学虽然与现代医学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客体,但因其具有特殊的认识体系,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等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规定性;在观念体系、理论系统与操作系统方面,都与现代医学有着强烈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就文化特征而言,中医学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点在名词术语的翻译上应予以体现。

在中医翻译的基本原则中,我们强调借用英语语言中固有的医学用语翻译中医的必要性。但在中医语言中,实际上只有一部分用语能在英语医学语言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语,还有一部分是找不到的。为什么呢?答案在“语言国情学”里。

“语言国情学”是研究语言和民族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理论核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应词”。如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称呼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应该能找到对应的说法。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属于人类共同经验宝库中的一部分。但是“语言国情学”还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中国儒家信奉的“礼”,中医的“阴、阳”等。所幸的是这类词汇在一国的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少。但是尽管如此,它们的作用却极为重要。因为它们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广义上讲,大部分中医用语也都处于人类语言的“共核”之中,但也有一部分是汉语或中医所特有的。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

在翻译时如何处理这类词语呢?在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是采用“原词照借”的方式来解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进行中医的英语翻译时显然无法“原词照借”,而只能采用音译法。如将“阴、阳”译为yin, yang,将“气”

译为qi等等。

还有一部分中医用语在英语中有其“形”,但却无其“意”,如“表里”、“六淫”等。在英语中有external/exterior(表)和internal/interior(里)这样的词语,也有wind (风)、cold (寒)、summer-heat (暑热)、dampness (湿)、dryness (燥)、fire (火)这样一些概念,但却没有中医上的特定内涵。再比如英语语言中有heart(心)和fire(火),但却没有heart fire 这样一个概念。那么在翻译时如何处理中医的这些概念呢?一般的做法是借用英语语言固有的词汇,按照中医概念的特定内涵重新组合其结构形式,从而使其能承载中医概念的信息。如将“心火”译为heart fire,将“肾虚”译为kidney asthenia或kidney deficiency等。严格地讲,这样的翻译还只是“表层”翻译,原概念的“深层”含义还游离于其新组合的形式之外。其“形”与“意”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磨合,逐步得以实现。

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的原则(4):回译性原则

所谓“回译性原则”,指的是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这样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中,就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如将“肺气不足”译为insufficiency of lung qi,将“活血化瘀”译为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将“湿热”译为damp-heat等等,英译的中医术语与原文相比,在结构上和字面意义上都比较接近,因而具有一定的回译性。这样的翻译称为回译性翻译。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为什么要强调回译性呢?原因有三:

首先,在目前中医翻译尚不太发展,中医人员外语水平有待提高及国际中医药工作者业务能力较为有限的条件下,具有回译性的译语有利于翻译人员准确地传递信息,有利于中国中医人员能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英语。同时,也有利于国际中医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中医医理并有效地进行业务交流。

其次,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减少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的损益程度。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而中医又纯属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中医走向世界并保持其固有特色。

第三,强调译语的回译性,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限制滥译。

当然,对回译性的追求以不影响信息的再现为前提。例如,“开鬼门”指用发汗的方法以解除表邪,如译作“opening the ghost door”回译性固然有了,但却有点辞不达意了。其实按照“自然性原则”,这里译作diaphoresis或sweating method/therapy无疑是较为恰当的。再比如“千金要方”,现多译为“Prescriptions Worth One Thousand Gold”。仔细推敲起来,将“千金要方”中的“千金”译作one thousand gold似乎大有商榷之处。衡量黄金多少应有一个计量单位,古代有“两”,现代有“克”,有“盎司”。One thousand gold究竟是多少?这个问题姑且不论,先看看《千金要方》中的“千金”,真的是指“一千金”吗?恐怕不能这样断定。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自序”中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以“千金”命名其书,意在强调该书旨在扶困救危,所录方剂至关重要。所以过去有人将《千金要方》译为Valuable Prescriptions。当然,作为书名,《千金要方》完全可以音译为Qianjin Yaofang,这样就具有了完全的回译性。

有时在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时,还须注意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发展。比如“三焦”以前多译作“three warmers”, “three heaters”, “three burners”等等。可以看出

译者都在下意识地追求回译性,尽管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并不完全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将“三焦”的英语译名确定为triple energizer。这个译语虽然既缺乏回译性,又缺乏语义的对应性,但由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性以及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我们还是应该予以接受,而不必为求回译性而另行一套。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原则(5):规定性原则

规定性原则指的是对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在内涵上加以限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提出这样一个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上内涵的对等问题。

由于英语语言中缺乏中医对应语,所以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常常使人觉得“言不尽意”。因此有人认为中医的基本概念是不可译的。这个观点当然是片面的。因为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符号,其外壳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已然的或必然的事实。正如荀子所言:“名无固名,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实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所以在翻译中医名词术语时,我们可以对其译语的内涵加以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释义的一致性,又能消除种种误解。例如“辨证”尽管一般人多译作syndrome differentiation,但对这一译法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医的“证”不同于西医的syndrome。但是,如果我们从“名”与“实”的辨证关系出发来考虑问题,便可以将syndrome differentiation加以规定。规定其只能表达中医“辨证”这个概念,不能作任何其它的解释。在这一规定下,译语的内涵与原语的内涵便趋相等。在约定俗成的力量作用下,这一规定很快便成为习惯。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针灸经穴名称”的国际标准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定。它规定“三焦”的英语译名为triple energizer、“经脉”的译名为meridian、“冲脉”的译名为thoroughfare vessel等等。如果我们将其英语译名与中文原文加以比较,便会发现诸多“不相对应”或“不相吻合”之处。然而由于对它们的内涵作了规定,所以并没有在实际的交流中引起人们想象中的“混乱不堪”。这就是规定性原则的作用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规定性原则的应用有其严格的语用学要求。并不是任何概念的翻译都可以随意地加以规定的。这一原则的使用一般有两中情况。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是首次翻译某个概念,可以在透彻理解原意和慎重选择译语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加以适当的翻译并对其内涵加以限定。例如欧明教授主编了第一本《汉英中医辞典》,对主要中医名词术语进行了翻译和解释。其解释实际上就是对其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内涵的规定。比如将“五行”译作five elements并对其内涵作了这样的解释“a theory on philosophy in ancient China, classifying the materials of the five elements (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 These five elements are considered as the essential constituents of the material universe. In TCM, the five element theory is chiefly used for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viscera of the human body, their mutual relations,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It is also served as a guide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sease”。在这一规定性的解释下,“五行”与five elements在语义上就趋相等,成为对应语。

对于学术界和国家有关方面来讲,对于经过长期的使用、较为流行的译语应适时地加以规定,使其逐步规范化,消除不必要的混乱。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现在虽然还没有标准化,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某种趋势。有关方面可按照规定性原

则的要求对这些趋势加以规定和引导,使其沿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方法(1):借用西医用语

借用西医用语翻译中医相关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人体解剖方面的用语

不少人反对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翻译成英语的heart, liver, spleen, lung and kidney,而主张一律音译为Xin, Gan, Pi, Fei, Shen。他们认为中医对人体各个脏器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解剖学层次上,而更多的却是将其看作是功能概念。因而认为借用现代医学的概念来翻译中医的脏器名称会造成混乱。但在实际交流中,人们还是倾向于借用现代医学的词语来翻译中医的相关概念和表达法,并没有引起中西医混淆不清的状况。因为语言有它自己的使用范围,在什么范围应用,它就发挥着转达什么范围的内容。

其实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之间的相互借用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语言自身丰富与发展的一种标志。在当今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一种“洁身自好”的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成分“身兼数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transmission在无线电工程学中是“发射”、“播送”;在机械动力学中是“传动”、“变速”;在物理学上是“透射”;在医学上是“遗传”;在计算机专业上则是“传输”、“传送”。这个例子说明,在这五个不同学科的用语中,也存在着相互借用(也可称作“混杂”)的现象,但各学科语言的交际功能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

况且当初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是借用了中国传统医学固有的生理、病理知识和用语来翻译相应的西医概念的。当时的译者没有因为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就将西医的heart(心)音译为“哈特”以示忠实。他们借用中医用语来翻译西医概念的尝试,不但没有妨碍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相反,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因为这样做使西医获得了同中国传统医学相联系的捷径,使它一开始便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从而得到了吸收营养的可靠保证。

假如当初的翻译人员两眼只是死盯着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而根本无视人类文化的共性,因此将西医术语一概音译为“斯普理”(spleen)、“肯德尼”(kidney)、“盘克累斯”(pancreas)……的话,很难想象有几个中国人能理解这种文同天书般的舶来医学。其结果必然会使西医与中国人国有的医学知识格格不入,因此也就很难在中国大地上扎根,更不用说开花结果了。

当前的中医对外交流与翻译的实践也表明,借用某些现代医学用语翻译相应的中医解剖概念是可行的。但是借用也不是没有原则和限度的。一般来讲所借用的概念所表达的都是人体实实在在存在的器官或组织,如“五脏六腑”等等。对于中医上一些特有的、与解剖学似乎相关的概念,在翻译上却需另加处理。例如“三焦”是中医上一个大“腑”,但其概念在现代医学上空缺,因而一般译作triple energizer(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译语,也有译作three burners, three warmers, three heaters等等)。

二、有关病症名称

由于疾病属于客观存在物,不管你如何称呼它,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在其他民族的人身上也会发生,因此中国人对某个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称呼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应该能找到对应的说法。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属于人类共同经验宝库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翻译中医的有关疾病名称时,可以借用相应的现代医学用语。例如:

中医病症名西医病症名

心悸palpitation

便秘constipation

呃逆hiccup

遗尿enuresis

黄疸jaundice

白喉diphtheria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

经闭amenorrhea

纳呆indigestion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中西医疾病名称在语义上都是完全对应的。事实上对应的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对应的。对于这部分用语的翻译,我们将在下一课中详加介绍。

三、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中西医也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所以,这方面用语在中西医中完全对应的情况也不罕见。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中医疗法名称西医疗法名称

放血bloodletting

驱虫anthelmintic treatment

正骨reduction

止血hemostasis, hemostasia

止痛analgesia

止泻antidiarrhea

按摩疗法massotherapy

总的来说,中西医用语语义完全对应的情况在疾病名称及解剖部位名称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治疗方法上较为次之,基本概念方面极为罕见。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方法(2):直译法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和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译语具有较显著的回译性,因而有利于交流。不足之处是运用不当则使译语显得生硬或不符合译入语的词法和句法习惯。直译法在中医翻译上常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前者一般音译为yin and yang,后者则多译为five elements。论述这两个理论的有关概念一般采用直译法译为英语。例如:

阳化气yang transforming into qi

阴成形yin constituting form

阴阳的相互转化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阴中之阴yin within yin

阳中之阳yang within yang

阴胜则寒predominance of yin causing cold

阳胜则热predominance of yang causing heat

阴阳偏盛relative predominance of yin and yang

母子关系mother-child relation

木生火wood generating fire

金克木metal restricting wood

抑木扶土inhibiting wood to strengthen earth

培土制水supplementing earth to control water

补母泻子reinforcing mother-organ and reducing child-organ

严格地讲,这里的所谓“直译”尚带有一定程度的意译在内。例如将“补母泻子”译作reinforcing mother-organ and reducing child-organ,“organ”就属于为表达的需要而加上去的词语,这就带有某种形式的意译在内。再如将“抑木扶土”译作inhibiting wood to strengthen earth,也有一定的意译成分在内,因为“抑”和“扶”这两个概念在英语中都可以用许多词语来翻译。但总体上将,这种翻译仍属于直译的范畴,特别是在结构方面。

二、生理

中医对人体的生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释。这方面的表达法在英语中也是没有对应语的,人们一般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英语,以便保持其固有特色。例如:

心开窍于舌The heart opens into the tongue.

肺主气司呼吸The lung controls qi and manages respiration.

通调水道regulation of the water pathway

脾主运化The spleen controls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肝藏血The liver stores blood.

肾藏精The kidney stores essence

藏而不泻storage without excretion

泻而不藏excretion without storage

三、病理

中医对人体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也是独特的,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因而有关表达用语在英语中也是缺失的。在目前的翻译活动中,人们一般也是采用直译的形式来翻译中医的有关用语,只是在形式上略微有所调整。例如:阴阳失调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热入心包invasion of heat into the pericardium

脾失健运failure of the spleen to transport normally

肝不藏血failure of the liver to store blood

胃失和降failure of the stomach qi to descend

气虚不孕sterility due to qi asthenia

风热腰痛lumbago due to wind-heat

肾阳不足insufficiency of kidney yang

在中医翻译上,直译法不仅仅体现在词语的翻译上,而且在句法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例如“脾主运化”译作The spleen controls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就是典型的“汉化”句式。这样的例子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很多很多。

中医用语英语翻译的方法(3):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这种方法

在翻译上使用得最为普遍,在中医翻译上也是如此。

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这一点在用语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例如“乌风内障”、“乌轮赤晕”、“乌痧惊风”三个词语都是描述眼睛的病理变化的。若直译成英语则很难理解,例如国外有人将“乌风”译为black wind,很不好理解。所以象这样一些用语直译是很难达意的,一般都应根据其实际含义加以意译。如上面这几个中医用语可依次意译为glaucoma, ciliary hyperemia, infantile convulsion with cyanosis。如果直译就会给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但在现行的中医翻译活动中,仍可见到对这类用语的逐字直译。下面的这些词语的翻译就是典型的例子。

白虎历节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

牛皮癣oxhide lichen

鹤膝风crane’s knee wind

天行赤眼heaven-current red eye

天柱骨celestial pillar

上面这几个词语的翻译都与原文在结构上和表层意思上十分接近,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回译性。但是读起来总觉味同天书。例如“天柱骨”就是指的“颈椎骨”,译作celestial pillar就不知所云了。中医上讲的“天柱骨折”和“天柱骨倒”实际上就是指的“颈椎骨折”(fracture of cervical vertebra)和“项软”(flaccidity of neck)。

中医上讲的“天行”就是“流行性”(epidemic)的意思。翻译成英语时,“天行”有时也可不必译出,因为英语中相应的术语本身就含有这曾意思。例如“天行发斑疮”、“天行赤眼”、“天行瘟疫”译成英语就是smallpox, acute contagious conjunctivitis, pestilence。

以pestilence为例,其在英语中的基本意思是“a disease that causes death and spreads quickly to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esp. bubonic plague)”(瘟疫,恶性流行病,尤指鼠疫),与中医上讲的“天行瘟疫”意思十分接近。所以在翻译时就不必画蛇添足地再加上heaven-current,而且将“天行”译作heaven-current也不好理解。

“白虎历节”实际上就是指的acute arthritis,译作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很不好理解。“牛皮癣”就是英语中的psoriasis(银屑病、牛皮癣),译作oxhide(牛的皮)lichen(苔藓)看了不禁使人有一头雾水之感。

像上面提到的这样一些用语,还是根据其实际含义意译为好,以免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现行的中医对外翻译中人们在追求回译性的同时,也常常采用意译法翻译中医的一些用语,下面这组中医用语就是典型的例子:

白屑风seborrheic dermatitis

白陷鱼鳞keratohelcosis

白膜侵睛phlyctenular keratitis

缠腰火丹herpes zoster around the waist

脏燥hysteria

胬肉攀睛pterygium

角弓反张opisthotonos

意译法翻译使得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得到了较好的表达。如果采用直译的话就可能给理解造成困难。

但是在具体翻译时,并不是说直译意思表达不清楚的就一定用意译法。有时直译法更有利于保持中医的固有特点。这就涉及到意译法的使用范围的问题。一般来讲,如果中文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在英文中有相应的说法,那么可采用意译法予以翻译,上面各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英文中没有这样的概念,则宜采用直译法。这样既保持了中医的独特性,有为英语输入了新的概念和表达法。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十一课中专门予以介绍。

意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实际上不仅仅体现在术语或用语的翻译上,在句子的翻译中也表现得很突出。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为例。这句中医上的经典话语常被译成Yin and yang are the way of the heaven and earth或类似的形式。在这句话中,“天地”实际上指的是自然界或宇宙(natural world or universe),“道”则指的是“基本法则”(basic law)。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可将这句经典用语意译为Yin and yang serve as the basic law of the universe。这样意思就清楚得多了。

从长期的中医翻译实践来看,意译法在中医翻译上使用得比较普遍,这也符合现代翻译学关于翻译的概念(translation i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由于中医自身的特点及中医国际交流的实际,直译能够达意的当直译,这样可以使译语具有一定的回译性,有利于中外交流。如果直译有损于信息的表达或易生歧义,则应考虑意译。因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这里的“忠实”主要是指忠实于原文之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流的目的。

中医用语的翻译方法(4):音译

在谈到中医用语的翻译方法时,我们强调了借用现代医学用语的必要性以及使用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翻译时便会发现,只强调这三点是很不够的。因为在中医语言中,还有一部分用语在现代医学了既没有对应语,在西方各国语言中也没有类似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在“语言国情学”里。

“语言国情学”是研究语言和民族文化背景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核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语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对应语”。但是语言国情学还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思想和观念而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语的词语。如中国儒家信奉的“礼”,中医的阴阳等。所幸的是,这类词语在一国的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尽管如此,它们的作用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们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象征。

对于中医语言来说,大部分用语也都处于人类语言的共核之中,但也有一小部分词语是中医所独有的。一般来讲,这类词语反映着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及辨证论治的要旨。

在翻译中怎样处理这类词语呢?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一般都采用原词照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时,显然不能采用原词照借的办法,而只能采用音译法,如将阴阳音译为yin and yang 或yinyang,把气音译为qi等等。这样,就避免了理解上的偏差。

其实,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中的民族性问题。如唐代大翻译家玄奘(602-664 A.D.)在翻译佛经时就提出了“五种不翻”的观点。《翻译名义集》序中称这五种是:

中医英语术语翻译重点教学文案

中医英语术语翻译重 点

中医英语术语翻译重点 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寒凉药物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 滋阴降火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 整体观念concept of holism 开窍(of the five zang-organs) open into 生长化收藏sprout, grow, transform, ripen and store 同病异治different therapeutic methods used to treat the same disease 异病同治same therapeutic method used to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从阴引阳drawing yang from yin 阴平阳秘balance of yin and yang 寒极生热extreme cold generating heat 热极生寒 extreme heat gernerating cold 病机总纲general rule of pathogenesis 祛风散寒eliminating wind and dispersing cold 实则泻之treating excess syndromes with reduction 虚寒证deficiency cold syndrome 实热症 excess heat syndrome 潜阳熄风suppressing yang and eliminating wind 补其不足 supplement insufficiency 泻其有余 reduce excess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木曰曲直wood characterized by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 火曰炎上fire characterized by flaring up 土爰稼穑earth characterized by sowing and reaping 金曰从革metal characterized by clearing and changing 水曰润下water characterized by moistening and descending 母病及子illness of mother viscera affecting the child one 子病及母illness of child viscera affecting the mother one 相乘相侮over restriction and counter-restriction 心火亢盛exuberant fire in the heart 肾阳式微declination of kidney yang 平肝和胃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水火不济between water and fire 奇恒之腑extraordinary fu-organs 藏象学说the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藏而不泻storage without discharge 泻而不藏discharge without storage 形体诸窍physical build and various orifices

中医英语答案1到4单元

第一课 一.术语翻译 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中国医药学 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基础理论 3. clinical experience临床经验 4.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辨证论治 5. miscellaneous diseases杂病 6. Chinese pharmacy 中药学 7. four properties and five tastes/flavors四气五味 8.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mox 针灸 9.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古代中国哲学 10. sweating therapy; diaphoresis汗法 11. purgation 下法 12. vomiting therapy; emetic therapy 吐法 13. the School of Reinforcing the Earth补土派 14. etiology 病因学 15. prescription; formula 方剂 16. medical practice 医疗实践 17. therapeutic principles 治疗原则 18. 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 寒凉药物 19. 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滋阴降火 20. diseases caused by blood stagnation瘀血致病 二.句子翻译 1.TCM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s a summ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experience in their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s.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2. TCM has a unique and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 中医学有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3. TCM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of life as well as the occurrence, progres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的一门科学。 4.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has supplemented what was unaddressed in th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in many respects, especially in pulse lore. 《难经》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脉学上,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6.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of Various Diseases is the earliest extant monograph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s in China.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最早的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7. Yang is usually excessive while yin is frequently deficient.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Internal impairme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causes various diseases.

中医翻译研究[1]

中医翻译研究:回顾、现状与思考 (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周恩) 摘要:本文对过去几个世纪关于中医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成就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医;回顾;成就;不足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urvey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It 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transl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chievements; weaknesses 1.引言 中医翻译早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诸国。然而,在我国同那些国家那时所进行的医药交流中,却鲜有翻译活动的记载。直到17 世纪中叶,我国开始与欧洲诸国进行医药交流,才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翻译历史提供了比较详尽资料(李照国1997)。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中医翻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此,我们将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大致的介绍,并提出中医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 2.中医翻译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医翻译从17世纪至今,其发展大致可以分文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逐步深入阶段和逐步成熟阶段。下面我们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回顾。 2.1 早期萌芽阶段 17 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为中医向欧洲传播的始发阶段,进展比较缓慢。在欧洲仅出版了19 部有关中医的译著。而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末的这一百年间,中医学在欧洲的传播有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范围有了一定得拓展,先后出版了137 部有关中医的书籍。

中医翻译参考_toStudents

中医翻译参考 一、阴阳学说: 阴阳(Yin and Yang);阴中之阳(Yang within Yin):对立(opposition);互根(interdependence);消长(waning and waxing);转化(transformation) 二、五行学说: 五行(five elements);木(Wood);火(Fire);土(Earth);金(Metal);水(Water);相生(promotion 或generation);相克(restriction);相乘(over-restriction或subjugation);相恶(counter-restriction) 三、精、气、神等: 精(essence);气(Qi);神(spirit或mind);魂(ethereal soul);魄(corporeal soul);命门(life-gate);正气(healthy-Qi,vital Qi);元(原)气(primordial-Qi);真气(genuine-Qi);宗气(pectoral-Qi);卫气(defensive-Qi);营气(nutrient-Qi);心气(heart-Qi);中气(middle-Qi);气化(Qi-transformation);卫分(defensive-phase);气分(Qi-phase);津(thin fluid);液(thick fluid);津液(body fluid);汗(sweat);涎(drool);涕(snivel) 四、脏腑: 脏(Zang-organs);腑(Fu-organs);脏腑(Zang-Fu organs或viscera);三焦(triple energizer,Sanjiao);奇恒之腑(extraordinary Fu-organs);运化(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生化(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肃降(purify and descend);水道(water passage);天癸(Tiangui);先天(innateness, Congenital Constitution);后天(Acquired Constitution);纳气(reception of Qi) 五、经络(十四经名称及穴位名称按WHO所颁布之标准翻译): 经(meridian或channel);络(collateral);正经(regular meridians或regular channels);经气(meridian-Qi或channel-Qi);孙络(minute collateral);浮络(superficial collateral);穴位(acupoint) 六、病因: 病因(cause of disease);邪(pathogenic factor);六淫(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风(pathogenic wind);寒(pathogenic cold);暑(pathogenic summer-heat);湿(pathogenic dampness);燥(pathogenic dryness);火(pathogenic fire);内风(endogenous wind);毒(toxin);五志(five emotions);七情(seven emotions);(有形之)痰(sputum);(无行之)痰(phlegm);饮(retained fluid) 七、病机: 病机(pathogenesis);偏盛(relative predominance);偏衰(relative decline);虚(deficiency);

中医英语翻译重点

中医英语翻译句子翻译重点 1.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Since syndrome, covering the location, cause and nature of disease and conditions of healthy and pathogenic qi, indicates the nature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a phase during the disease progress, it more comprehensively, profoundly and correctly uncovers the nature of disease than symptom does. 2.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The so-call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figuring out the location, cause and nature of disease and conditions of healthy and pathogenic qi by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patients collected by four examinations including inspection, listening and smelling examination, inquiry and palpation, and finally identifying the disease as a certain syndrome. 3.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orrelated and inseparable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sease, show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methods, formulas and medicinals 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serve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中医术语翻译的诀窍 由于中医术语高度概括,抽象深奥,且多采用古汉语表达,故给中医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的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 中医英语翻译乃是一种双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古汉语,古代文化与现代汉语,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然后再实现从现代汉语向英语,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跨越。这要求译者在具备翻译功底的同时,还须熟知中医学理论和扎实的古汉语知识。本文就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科技英语常用构词法科技英语构词中,普遍运用复合法,缀合法,缩合法,首字母缩略等。在中医术语翻译时可借鉴之。 1、复合法这类术语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其含义大多是各个词含义的叠加。采用这种译法的优点是容易找到对应词,结构明了,易于理解缺点是译文往往不够简洁,例如活血化瘀。 2、缀合法此类术语的含义为词缀与词干意义的相加,特点是简洁,专业性强,与西医术语的可比性强,便于学术交流。但在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这类词的使用比例并不高,如针灸。 3、缩合法其含义通常是构成该词的两个部分的词语意义相加,其特点类似缀合法。例如针压。 4、首字母缩略这种方法在科技英语(包括医学英语)中使用得非常广泛,但在中医英语中却很少使用。目前被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普遍接受的只有”中医”一词。当然,也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将温病缩略为。 首字母缩略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构词方式,可提高单位词汇的信息量。但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使中医术语趋于简洁,规范,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其他翻译方法 1、词性的转换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时要将中医术语的结构进行转换。较常用的方法是将中文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转换成英文中的名词性词组或非限定动词词组。例如: 止痛等。对症状的描述也多采用类似的方法。由于症状表示的是一种状态,而非具体动作,其中文可采用主谓或动宾等词组来描述,而在英语中则常采用名词(词组)或动名词(词组)的形式。如盗汗等。 2、结构调整中医术语大多形成于中国古代,故语言形式上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讲究工整对仗。但在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对这类结构进行调整,采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结构,实现意义上的忠实。如神疲肢倦,心悸怔忡等2.3音译法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中西医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有不少中医术语很难在西医(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用意译的方法则译文过于冗长,不符合术语简洁精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必要时可加以注释,以弥补音译的不足。例气一,气功一,阴阳一。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指人体的生命物质,也可以指人体的生理功能。用音译法来翻译,则最直接,最简洁地反映出了”气”的真实内涵。 三、翻译中须注意的问题 1、求同存异对于在英语中有完全或部分对应词汇的术语,应尽量采用对应语,以与国际通用术语接轨,符合术语标准化的要求,又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如腰,胃痛,头晕耳鸣等。尽管象”腰”,”胃”等术语在中医中的含义与西医并不完全一致,但如果采用其他

中医英语翻译作业

【原文】 故张氏云:“《内经》谓肝主疏泄,故元气之上脱,即由肝之疏泄也。惟可重用萸肉以酸敛直趋肝脏,防其疏泄,藉以杜塞元气上脱之路,则元气可不上脱。《内经》谓肝行肾之气,故元气之下脱亦由于肝,因肝能为肾行其气,即能泻元气自下而出,所以元气下脱亦可重用山萸肉”。张氏在来复汤方解中又云:“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 【译文】 So MR.Zhang (refers to Zhang Xichun)said:"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holds that the liver governs the free flow of qi,so the depletion of primordial qi from the upper is caused by the liver's dysfunction.Shanzhuyu is sour in taste and astringent in nature,therefore,to treat this syndrome,you can use lots of shanzhuyu to stop the liver qi's dispersion,and block the pathway of depletion of the primordial qi.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also told that the liver 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the kidney qi.(The mechanism is that

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对照表

中医术语英文翻译对照表 治则在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针对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原则。 急则治标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及时救治标病 缓则治本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针对病势缓和、病情缓慢的情况,从本病的病机出发,采取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标本兼治针对病证出现的标本并重的情况,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治未病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同病异治表现相同的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病型的各异、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表现不同的病证,由于发病机理相同,采取相同治法的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考虑到时令气候寒热燥湿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因地制宜考虑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因人制宜 's 考虑到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

以及过去病史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治法、方药的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祛邪扶正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扶正固本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 攻补兼施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可采用既祛邪又培补,即攻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 正治法又称“逆治法”。 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寒者热之针对寒性的病证应使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 原则。 热者寒之针对热性的病证应使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的 原则。 虚者补之又称“虚则补之”。 针对虚弱性的病证应采用补益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实者泻之又称“实则泻之”。 针对性质属实的病证应采用攻泻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 针对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的情况,

中医英语翻译

中国医药学:traditi onal Chines e me dicin e 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 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本草:materia medica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TCM, a medical system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years,has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ccumulating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s. 2.中医学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has eventually evolved into a medical system with unique theory through long term medical practice. 3.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 治的一门科学。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is a science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the human body as well as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4.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医疗成就和治疗 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 Th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has summed up the medical achievemen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since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establishing the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5.难经内容十分丰富,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 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The Canon on Medical Problems is rich in content, supplementing what th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lacks and servi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latter generations 6.阴常有余,阳常不足。 Yang is frequently in excess while yin is often in deficiency 7.温病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其诊治 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Epedemic febrile disease is a clinical specialty concentrating on the study of the occurrence , developing tendency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brile diseases in the four seasons. 8.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家学说In its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TCM has developed into various schools of theories. 9.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The interior impairment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ould bring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diseases. 10.中药不但包含有草药,而且包含有矿物药和动物 药等。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cludes not only medicinal herbs but also minerals and animal parts. 1.中医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 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During the long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2.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 用的结果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the world is material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yin and yang 3.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elestial qi and terrestrial qi 4.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这种精气先 身而生,具有遗传性 According to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essence is the essential substance for life. Such an essential substance exists pri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and is hereditary 5.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rental essence is the primary subst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fetus 人体各组织器官共处于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 是在病理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All the tissues and organs in the human body are in a unity which associate with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both 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疾病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防治的 Diseases are cognizable, preventable and curable. 治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谓的治病必求 于本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ust focus on the root cause. That is what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ust concentrate on the principal aspect “ means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Cold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by warm therapy, while febrile disease should be treated by cold therapy, deficiency syndrome should be treated by supplementing therapy, while excess syndrome should be treated by purgative therapy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自然界有着密切 的联系 Human being is one of the components in nature and keep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地 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 The process of life activity is a course in which yin and yang in the human body realize unity after constant contradictory movement 1.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TC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cept of organic wholenes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2.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the human body is an organic whole. 3.人体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 互影响The components of human body functionally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pathologically affect each other 4.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和治疗的 各个方面 The concept of holism permeates through all the fields in TCM, including physiology, pathology,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5.人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 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ertain part or region of the human body are usually related to the conditions of viscera, qi and blood as well as yin and yang in the whole body 6.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都 可呈现于舌The condition of the viscera, qi , blood and body fluid all can be manifested over the tongue 7.心开窍于舌并与小肠相表里 The heart opens into the tongue and is exteriorly and interiorly related to the small intestine 8.人与天地相应 The human beings are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universe 9.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the pulse appears floating and large, while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the pulse appears deep and small 10.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 The yang-qi in the human body tends to flow in the exterior in daytime and in the interior at night

《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大纲教程

《中医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601100590 课程名称:中医英语翻译 英文名称:TCM English Translation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48 学分:3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 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英语适用层次:本科 先修课程:中医英语词汇 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中医对外交流传播能力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本课程是连接学生所学中医知识与所掌握英语能力的桥梁,是对学生所学中医与英 语两大知识体系的高度综合和强化,担负着完成专业设置目标的重任,因而在整个 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中医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基础上设立,是对前面课程 所培养能力的高度应用,直接影响着专业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树立优良的翻译道德,既要做到忠于原文,又要对译文读者负责。 2.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中医英译史,掌握中医英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中医术语的英译,并能胜任一般的中医翻译工作。 2)方法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自如地应用中医英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完成一般的中医翻译任务,进行简单的中医对外交流活动。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中医英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掌握中医英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培养学生从事中医英译工作的能力;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应用中医英译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从事中医英译的能力。重点章节是第1章、第2章、第3章、第5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难点章节是第1章、第4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英语翻译》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以学生翻译实践为基础,讲解中医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与讲评学生翻译相结合,真正做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学生中医英译能力的不断提高。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中医英语翻译》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实践 指导 自学 小计 1 总论 2 2 PPT 2 辨证论治 2 3 PPT 3 阴阳学说 2 3 PPT 4 五行学说 2 3 PPT 5 脏象学说 2 3 PPT 6 气血精津液 2 3 PPT 7 经络学说 2 3 PPT 8 望诊 2 3 PPT 9 闻诊 2 3 PPT 10 问诊 2 3 PPT 11 切诊 2 3 PPT 12 八纲辨证 2 3 PPT 13 脏腑辨证 2 3 PPT 14 卫气营血辨证 2 2 PPT 15 三焦辨证 2 2 PPT 16 六经辨证 2 2 PPT 17 中药 2 2 PPT 18 方剂 2 2 PPT 合计 48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WHO 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1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

中医常用词汇英文翻译

中医常用词汇英文翻译01

中医英语常用词汇英文翻译02 气化不利dysfunction of qi in transformation 畏寒喜热aversion to cold and preference for heat 气分热盛excessive heat at qi phase

气郁化热stagnation of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 温养脏腑warming and nourishing the viscera 瘀血阻络blood stasis obstructing the collaterals 清肺润燥clearing the lung and moistening dryness 破瘀通经break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menstruation 内伤头疼headache due to internal injury 祛瘀eliminating stasis, expelling stasis 逆传心包reverse transmission into the pericardium 气不摄血failure of qi to check the blood 宁心安神calming the heart and tranquilizing the mind 血液循行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惊悸不安palpitation due to fright 气的运动形式the moving styles of qi 血液生成不足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f the blood 平肝止血soothing the liver to stop bleeding

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465-47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c14330347.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c14330347.html,/10.12677/ml.2020.83064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of Logical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Texts for TCM Yushu Yan, Rongzheng R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Received: Jun. 9th, 2020; accepted: Jun. 23rd, 2020; published: Jun. 30th, 2020 Abstract “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seemingly has been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Based on plent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 found that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actually lies in their distinct ways to express logical relations, which seem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barrier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logical relations could be a bridge of the huge gap between “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In this paper, I firs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logic relations to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n the features of texts to publici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well as the typical logical problems in these text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ble suggestions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make C-E translation of texts to publicize TCM easier and more readable by case studie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to 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texts. Keywords Logical Analysis, C-E Translation, Publicity Texts for TCM, “Parataxis” of Chinese, “Hypotaxis” of English 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 运用 严钰淑,任荣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