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地。
羌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精华不断地被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地再造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其特征。
一、文化生境1.自然环境羌族居住在青藏高原北缘,这里的气候、地理和土地等自然条件都对羌族口头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青藏高原地处高海拔和亚高山带之间,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多为寒冷干燥,生存条件较为苛刻。
因此,羌族的口头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强的特点。
2.社会生境羌族的社会生境也影响了口头传统文化的发展。
当羌族还是游牧民族的时候,他们在自然环境下生活,群居饲牛,半游牧、半农耕,以生产与交换为主。
此时,羌族人口散居在不同岗位上,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3.历史生境羌族历史悠久,有悠久的辉煌历史。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羌族人曾经统治过四川西北部和贵州东部的一些地方。
在这个地区,羌文化得到了繁荣。
传统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形式,都很有特色。
这些文化形式的长期沉淀,在今天的羌族文化中仍然存在。
4.文化交流羌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羌族所在地区内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结果。
例如,羌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是语言、文字、习俗、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交流。
这种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对羌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特征1.宗教信仰羌族人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包括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萨满教、传统宗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对羌族口头传统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得文化发展之后更加地多元化。
2.民俗活动羌族人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板凳舞、卓饼等。
这些活动都是以口头文学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3.体育竞技羌族人也比较喜欢体育竞技活动,如射箭、摔跤、拔河等。
这些活动也是以口头文学为基础,体现着人际互动和竞技性。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目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 (2)第一章.摘要 (2)第二章.羌族与羌语 (2)第三章.羌语的使用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3)1.羌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 (3)2.羌语的使用频率减弱 (3)3.羌语的使用环境恶化 (4)4.羌语的传承障碍重重 (4)5.羌汉语双语教育岌岌可危 (5)第四章.抢救与保护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遗产的对策 (5)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第一章.摘要羌语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其本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羌语也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是羌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载体,也是维系羌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羌语的传承日益困难,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使用范围正日益收缩、使用频率日益减少、使用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因此,抢救和保护羌族语言文字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羌族本身的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羌族与羌语羌族自称“尔玛”(Ramer),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贵州省的石阡县、江口县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
数千年来,羌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然而,在岁月的变迁中,羌族的文化正在遭羌族自称“尔玛”(Ramer),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贵州省的石阡县、江口县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
数千年来,羌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然而,在岁月的变迁中,羌族的文化正在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其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羌语已经成为了“显露濒危特征的语言”。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现代化进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快速地消失,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由曾经的日常变为如今的只在传统宗教仪式、重大节日或婚丧仪式中出现,甚至是仅存于博物馆里,成为历史的记忆。
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嬗变、融合与发展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从而对传统服饰进行完整准确的维护、再造、复原、传承和新的应用。
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羌"的记载甲骨卜辞中便多次出现。
由于中原王朝长期采用“土司”制度管理羌区,加上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羌族服饰各族群分支互不统属、色彩纷呈,成为族群认同与划分的文化标志之一。
羌族服饰的特点因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现就羌族服饰款式特征、纹样来源和图案结构形式作如下描述。
一、羌族服饰的性别、年龄差异羌族传统观念家庭以男性为主体,男人主要负责耕种、打猎和对外应酬等,女人主要负责耕种、割草、打柴、背水、喂猪、带小孩、织毪子、缝衣服、做鞋绣花等生产劳动,羌族女性忙于劳作,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多终其一生都与蓝天白云、深山大河、羊群杜鹃(羌人称为“羊角花)等为伴,将本民族的图腾信念、乡土民俗、个人情感等都倾注在刺绣纹样里。
羌族传统服饰虽因性别、年龄和地域的不同而在外观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变化,但服饰种类却不多。
羌族男性的服饰趋于现代而开放,款式简单,风格较为中性,各地之间的差别较小。
羌族男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和绣花鞋等基本类型,除此以外,头饰、背心、裹肚、通带和绑腿则为可选服饰品。
而羌族女性的服饰样式丰富、色彩斑斓、区域差异较大。
羌族女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绣花鞋、头饰、背心、围腰和首饰等基本服饰构件,袖套、飘带和绑腿为可选服饰(图1-1)。
其服饰色彩以蓝、红、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长衫的衣领边缘及门襟镶嵌或贴缝彩色滚边纹样,腰系彩色织带,大多以回形纹镶嵌,腰带两头有长长的流苏,背心有对襟和斜襟、长和短之分,头饰围腰鞋面都有大量的刺绣装饰。
四川羌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族记 忆和历史重要 见证 的传 统民族服饰及 工艺 , 亟待抢救发掘和有效保护 。
关键词 : 民族 服饰 ; 传承 ; 发 展
羌 族是 我 国西部历 史 悠久 的少 数 民族 之 一 , 又
子鞋或 生 皮 窝 子 。现 在 羌 族 男 子 多 穿 自织 麻 自称 “ 日麦 ” , 意 为本 地
经济 E t 益发展 的今天 , 在松潘 , 云云鞋 已不仅仅是 男女青年的定情物 , 而是成为一件非常受 中外游客
喜爱 的 民族 工 艺 品 。 已堂 而 皇 之 地 摆 进 各 大 商 店
的货 柜 。
作者简介 : 周裕 兰( 1 9 8 0 一) , 女, 江西 吉安 人 , 四川 民族学 院美术 系讲 师 , 文学学士 。研究方 向: 服装设计 。 基金项 目: 本文系 2 1 ) 1 5 年!  ̄ t J f l 省教育厅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项 目名称 : 四川省羌族代表性服饰( 头饰 ) 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5 s B o 2 2 9 ) 。
条 一样 长 , 中间一 条微 细 , 尾端 合 而为 一 , 用“ 乃 尔”
( 月 形或 方形银 片 ) 插人 发 际 , 头戴 一个 由多数 银 或
铜质小 圆片 串成的圈圈, 身穿褐衣或麻布短袍 , 脚
穿生 皮腰 子鞋 。
十分讲究。一般是拴成活结。两 片刺绣带要飘 于
裆 中, 长度 一般 是超 过衣 长 6 . 6厘 米 即可 。在 商 品
羌 民有 穿 长 衫 的 习俗 。男 人 以黑 色 和 蓝 色 为 主, 女 人 以红 色 和 天 蓝 色 为 主 。 年 轻 人 鲜 艳 色 为 主 。过去 男 女 都 喜 欢 穿 白色 的 麻 布 长 衫 或 毛 织 长
茂县羌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CI TY CU LTURE CAPI TA L
茂县 羌 族 文化 资源 的保 护 与利用 *
陈 颖 田 凯
摘 要 :位 于 岷 江上 游 羌 族 地 区的 茂 县 城 , 着 重要 的 地 理 位 置 、深 厚 的 历 史文 化 意 蕴 和 无 限 的 有
后世 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 ,西北 、青藏高原和 进入 中原 的羌族逐渐或 与其他 民族融 合 ,或被 强大的汉 族 、吐蕃吞 并。其 中 ,沿着岷江流 域 的西南 民族走廊 南迁 ,位于岷 江上游 的羌族 ,由于距离 吐蕃较
远 ,又 有 唐 宋 政 府 的 保 护 ,得 以 保 留 下 来 延 续 至 今 , 并 仍 沿 袭 着 许 多 相 当古 老 的 民 族 传 统 。 交通 的
wih t ep o e to n e e o m e t t h r t c i n a d d v l p n.
Ke r s ywo d :Qin ain utrl eo re ;ub nd v lp n ;poet na dd v lp n a gn t ;c l a su c s r a e eo me t rtci n e eo me t o u r o
“ ” ,是 华 夏 民 族 共 同 的 祖 先 , 期 西 北 先 民 的 统 称 。 在 中 华 民族 产 生 的 过 程 中 ,他 们 做 出过 很 羌 早 多 的 贡 献 ,其 流 传 可 以涉 及 到 汉 、 藏 、西 北 和 西 南 众 多 的 民族 ,所 影 响 的地 区 也 相 当广 泛 。在 石 器 时 代 羌 人 已经 在 青 康 藏 高 原 繁 衍 ,发 展 出 当 时 较 先 进 的畜 牧 业 和 农 业 ,并 逐 渐 向 中 原 地 区 迁 徙 。 在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羌族文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民族特色,具备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潜力。
本文将对羌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羌族文化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羌族文化产业现状1.1 羌族文化资源丰富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
羌族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1.2 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对羌族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知,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传统的羌族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节日等都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以羌绣、羌饰等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也逐渐受到认可和热捧。
1.3 羌族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虽然羌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羌族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
其次,羌族文化产业缺乏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有待提高。
再次,羌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度不高,文化传承和创新存在困难。
二、羌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2.1 引入创新科技提升羌族文化产品价值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羌族文化产业中引入创新科技是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羌族文化的虚拟展览、文化游戏等;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推动羌族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服务。
2.2 加强羌族文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要提升羌族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
通过制定品牌策划和推广计划,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通过传媒渠道、互联网平台等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羌族文化。
论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14年3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羌族刺绣是羌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与羌族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凸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是羌族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
在经济文化产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羌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对于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以及振兴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羌族刺绣传承现状首先,羌族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在传统的羌族地区,家庭和社区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母女相传、同伴相传是羌族刺绣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个别传承和群体互传是羌族刺绣传承的基本形式。
在羌族传统社会,刺绣是衡量羌族女性聪明才智的主要标准,羌族姑娘从6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刺绣,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从事纺线、织麻布、织毡子和挑花、刺绣,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
(149)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刺绣不再是衡量一个羌族女子才能的重要标准,而货币成为人们衡量个人能力或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
只要能挣钱,就能从市场上买回任何必须的生活品;只要勤劳,有能力,善持家事,经济收入提高了,妇女能力也就得到了表现。
在羌族地区80%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随着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少,又由于对教育的重视,儿童普遍进入学校学习,而以往这正是他们学习刺绣的时间,目前掌握羌绣技术的人年龄普遍偏大。
由此可见,羌族刺绣工艺明显地呈现出衰落现象,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长期下去,羌绣工艺将会面临失传的境遇。
其次,羌族刺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随着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羌族刺绣传承和发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现在羌族地区传统的自织自纺布、线和自己加工的燃料被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化学燃料、化工色布以及丝线所取代。
据笔者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老者多保留穿戴羌族服装的习惯,而50岁以下,尤其30岁以下的中青年基本改穿现代装,甚至很多羌族人一生都没有穿过羌服。
在宁强县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的几点建议

在宁强县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的几点建议——在中国·宁强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讨会上自古以来,宁强就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地。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县境内却只有少量居民的户籍为“羌族”,羌族传统文化流失严重。
据我所知,早在21世纪初,在当时宁强县委、政府的重视下,拯救羌文化的行动已经开始。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此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日,参观了县宣教中心、博物馆、千山茶厂、牢固关等,让我感受到了宁强县很浓的古羌遗风。
尤其是郭老师的精彩表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宁强人很热情、很周到,相信与会的专家和代表都有与我一样的感触。
结合自己几年来学习和传播羌族文化的不懈经历,谈谈我对“羌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看法:一、何为“羌族文化”?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
“5.12”特大地震中,约有十分之一的羌族同胞遇难。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宁强虽然在户籍上难以找到“羌”字(将来在文化逐步恢复后,可沿用“三代为羌”的民族政策在民间自愿恢复族称),但我认为宁强仍然是羌人的生活区域,纳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无可厚非。
所谓“羌族文化”,就是羌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羌语、羌歌、羌舞、羌服、羌食、羌礼等等。
羌人居住地现有的依托羌人存在的地域文化也属于羌族文化的范畴,例如宁强的傩戏、茶艺、山歌、北川的花灯戏、舞龙,同样是必须受到保护、得到传承的。
但是这些地域文化,只能算是羌文化的非主流文化。
因为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羌文化核心区是被界定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尤其是上山区赤不苏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摘要】羌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这里山脉重叠,地势陡峭,风景秀美。
在羌族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羌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与人文成就的体现,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绣,就是羌族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羌族;羌绣;传承;困境
羌绣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羌绣的产生:羌绣的来源说法不一,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三国以前,羌族妇女能征善战,孔明派姜维到汶山屡被羌族女将打败;后来孔明就用符咒组成挑花围腰送给羌女。
羌族妇女争相效仿,挑花围腰就在她们中流传开了。
谁知,围腰上孔明画的符,把羌族妇女的心给迷住了,从此,羌族妇女便不会打仗出谋,只知挑花刺绣。
从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出,羌族挑花刺绣艺术原来最初是由汉区传入的。
经过生活的实践和提炼,既汲取了汉族挑花刺绣的基本针法的成分,又继承了古羌文化的传统,它的构图、纹彩,早已具有羌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了羌族独特的艺术珍品。
二、羌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刺绣技艺就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后来挑花技艺逐渐取代了刺绣技艺而为羌族妇女所擅长。
羌绣是羌族妇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劳动而逐步创
造形成的,其构图、配色、针法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三、羌绣的现状:羌绣在今天面临愈来愈烈地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首先,羌绣面临着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
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人们的视线转移到了经济发展上来,而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淡化了很多;同时又因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外文化进入中国分散了很多国人的注意力,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羌绣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次,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一种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一种文化载体-文字,而羌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羌绣的发展。
再次,羌族和羌绣的主要分布区域处在我国偏远的山区。
羌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这里属于我国的大西部,自然环境险峻,山脉重叠,地势陡峭,直接造成了这里交通阻塞,贫困落后,市场狭窄,缺乏宣传的工具和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存在很大的差等。
最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了这个民族无情而沉重的打击,使得其推广更是举步维艰。
随着羌族自然的聚居地遭受重创,羌族原生的文化栖息地受毁严重,羌族传统文化面
临着消失的危险。
然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系,因此灾区民族文化重建与灾区经济重建同等重要,同时,文化的重建发展,
对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羌绣的市场潜力分析
一、羌绣特点: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间刺绣中有“南夷北羌”之说,已自成一体。
羌绣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羌族的挑绣不仅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绚丽,起到美观的效果,而且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易磨损处的耐磨性,延长绣品的使用寿命,具有实用价值。
刺绣用色艳丽大胆,对比强烈。
如采用黑色或蓝色的布料,使用白线绣花,这样搭配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
羌绣色彩应用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胆想象,很多参照物是生活中的花草树木,但是绣制出来图案则是经过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例如:大红色的花朵,翠绿色的叶子配以蓝色的花茎。
羌绣图案中的题材,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如植物中花、草、瓜果。
二、羌绣文化意义:早在中国古代,哲人宣扬的“天人合一”已反映了物质世界人性关爱的辩证认识。
时代进步、社会变迁,物质产品与人之间的“语言”越来越密切,一方面达到物质产品价值正确的传递,超越冷冰冰的机器与人之间的隔阂达到交流的目的,带给使用者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物质产品本身寓意的提升和改变来感动更多的人群。
羌绣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思想文化、艺术观念和生活态势的物质载体,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浓缩着羌族人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俗。
在“5.12”地震后,它更是成为羌族人民克服磨难、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1.传统羌绣艺术中的人性关爱:羌绣的文化属性同样决定了它与生活中各要素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古羌人的宗教信仰代代沿袭,传递着羌族的古老历史,也充分体现着后世羌人对先民的崇敬与尊重,体现着血脉相连的人文情结。
2.尊重礼仪,在人际交往中表达不同情爱: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处处以礼待人,讲究长幼有序,忌讳不雅之习。
无论在哪里首先要尊老爱幼,对长辈要使用敬语,对小孩倍加关怀爱护。
羌绣制作中,针对不同对象,图案选用会有所不同,如对老人多选用福禄寿类的图案、对小孩多选用虎狮等能辟邪的图案。
3.关注自然,体现对万物生灵尊崇的爱:羌族是“云朵上的民族”,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给羌人提供了丰富的装饰素材,把日常生活中很多的花鸟鱼、山川、草木作为挑花刺绣的题材,比较完整的反映了羌人现实的生活,是生活的略影。
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羌绣以及它所承载的羌文化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消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已经处于岌岌可危、急待保护的
状态。
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也从当代大学生视角创新性的去看待这门传统文化,为它注入新的血液,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们前期的工作主要放在了对羌绣市场的了解,包括目标群体、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等以及研讨了中国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众多高校专家学者的文献、著作、译文,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解决。
过去羌绣只作为羌族人自己装饰生活的用品,或以赠送他人,从未进入市场。
不具有蜀绣、湘绣那样成熟的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5.12大地震以后,全国人民对羌区的救灾和援建,更多的人了解羌文化,爱上羌家绣品,羌绣开始走向市场,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