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介绍

合集下载

摘要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

摘要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

摘要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羌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优秀文化,在今天仍然焕发光彩。

羌笛是羌族特有的乐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同时羌族也是一个历经灾难和战乱的民族,进过长期的迁徙,从西北地区迁徙到了现今的聚居地,龙门山山脉沿线。

羌笛也在羌族长年的迁徙征战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形制。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_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龙门山沿线,发生了8.0级汶川特大地震。

这一场大地震使羌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

顷刻间,北川羌族自治县被地震夷为平地,阿坝藏羌自治州在地震中损失巨大。

除了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羌族精神文化上损失更为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修复。

羌笛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在三年的实地调研和详实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羌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重探讨了地震后羌笛的传承和发展模式。

本文主要分为“序言"“羌笛的形成发展与汶川地震前概况"“地震对羌笛的影响"“地震后羌笛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传承和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与启示"五章。

论文第一章序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二章描述了古代的羌笛、现代的羌笛、羌笛的制作、羌笛的吹奏方法、羌笛的演奏场合、羌笛的曲风及其成因和羌笛的社会功能,阐述和分析了地震前羌笛的传承人及传承方式、地震前羌笛的传承状况、地震前对羌笛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措施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传承人和传承方式的影响、对传承环境的影响、对羌笛制作的影响、羌笛文物、有声资料的损毁、对羌族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的影响以及对羌笛社会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分析了地震给羌笛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地震后羌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等。

第五章探讨和详细阐述了传承与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诸如通过商业旅游的介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地方法规保护、学校的教育等。

羌族文化之神圣的释比Microsoft Word 文档

羌族文化之神圣的释比Microsoft Word 文档

羌族文化之神圣的释比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今天作为一个民族族称的“羌”字,最早就见于甲骨文。

可见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羌族崇拜羊,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汉字“羊”是一个象形文字,以羊为字根——美、善、義、榜样的样、吉祥的祥,还有其他很多字,都是羊字加了一个偏旁,是美好的象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古老文化。

诞生了炎帝,大禹,蚕丛王,姜子牙,周武王等等伟大人物。

今天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县,松潘县,和涪江上游的北川、平武县等。

2008大地震,羌族地区受到巨大冲击,此后羌族文化更加受到世人关注。

我也是地震以后开始了关注羌族文化。

后来我到了北川工作,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了羌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越是学习了解,越是热爱喜欢。

我认为羌族文化的核心是释比文化。

“释比”,是羌语对羌族民间祭司的一种称呼,又称“许”、“比”或“诗卓”,汉语称为“端公”。

羌族民间信仰仪式和崇拜活动较多,无论是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小型的家庭祭祀仪式、丧葬仪式、婚礼仪式,还是驱除邪魔、治病、占卜等,释比都充当着崇拜仪式及活动的祭司角色。

释比传承,学习者必须通过拜师仪式,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观摩、实践后,掌握了释比唱经的全部内容及与唱经配合使用的羊皮鼓的演奏技巧、羊皮鼓舞的跳法等,熟悉各种信仰仪式的程式和内容,掌握各种法事活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精通占卜、咒语等,最后通过解卦仪式,才能成为正式的释比。

我既不是羌族人也不是羌族文化的专家,对于释比文化了解不多。

好在我和一些羌族释比有交流,也和一些羌族文化的专家,包括释比研究的专家,有一些交流。

对于释比法术有学习的兴趣。

平时我喜欢收集羌族地区的民间故事。

在介绍释比文化的一些情况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释比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汶川县城附近。

汶川七盘沟半山上。

相传,很多年前,有看风水的释比说此处埋下死人,儿孙中当出天官。

羌族舞蹈基本体态及手型要求

羌族舞蹈基本体态及手型要求

羌族舞蹈基本体态及手型要求羌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步、手型和服饰等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下面将从羌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手型要求两方面,介绍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羌族舞蹈的基本体态要求:1. 腰部:羌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腰部力量和柔韧性。

舞者应保持腰部的自然发力状态,用腰部的转动来带动身体的起伏和摆动。

2. 身体姿势:舞者的身体应保持笔直站立,胸部紧贴肩膀,颈部挺直,头部微微仰起,呈现出健美挺拔的形态。

3. 手臂和手部:舞者的手臂要下垂自然,放松放在身体两侧,手腕呈自然弯曲状。

手部的肌肉要有一定的张力,手指掌缝略微收敛,呈现出优雅的曲线。

二、羌族舞蹈的手型要求:1. 手指:舞者的手指要细腻而有力,舞蹈中的手指手势要求具有一定的张力和稳定性,以突出舞蹈动作的韵律美感。

2. 掌心:舞者的掌心要向下,手腕要放松自然,不得生硬。

手掌要自然地与身体产生联系,保持与舞姿的和谐统一。

3. 手臂:舞者的手臂和指尖要配合舞蹈动作的节奏和节拍,手臂的协调运动要与身体的姿态相统一,呈现出舒展自如的效果。

4. 手部形状:在羌族舞蹈中,手部形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非常重要的。

舞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手势和变化来诠释舞蹈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要求舞者具备一定的手部灵活性和表现力。

羌族舞蹈基本体态及手型的要求是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通过对基本体态的要求,舞者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优美姿态和舞蹈的独特魅力;而手型的要求,则更能凸显出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舞蹈的情感内涵。

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帮助到对羌族舞蹈感兴趣的人们,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羌族舞蹈的独特之处。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现代化进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快速地消失,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由曾经的日常变为如今的只在传统宗教仪式、重大节日或婚丧仪式中出现,甚至是仅存于博物馆里,成为历史的记忆。

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嬗变、融合与发展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从而对传统服饰进行完整准确的维护、再造、复原、传承和新的应用。

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羌"的记载甲骨卜辞中便多次出现。

由于中原王朝长期采用“土司”制度管理羌区,加上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羌族服饰各族群分支互不统属、色彩纷呈,成为族群认同与划分的文化标志之一。

羌族服饰的特点因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现就羌族服饰款式特征、纹样来源和图案结构形式作如下描述。

一、羌族服饰的性别、年龄差异羌族传统观念家庭以男性为主体,男人主要负责耕种、打猎和对外应酬等,女人主要负责耕种、割草、打柴、背水、喂猪、带小孩、织毪子、缝衣服、做鞋绣花等生产劳动,羌族女性忙于劳作,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多终其一生都与蓝天白云、深山大河、羊群杜鹃(羌人称为“羊角花)等为伴,将本民族的图腾信念、乡土民俗、个人情感等都倾注在刺绣纹样里。

羌族传统服饰虽因性别、年龄和地域的不同而在外观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变化,但服饰种类却不多。

羌族男性的服饰趋于现代而开放,款式简单,风格较为中性,各地之间的差别较小。

羌族男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和绣花鞋等基本类型,除此以外,头饰、背心、裹肚、通带和绑腿则为可选服饰品。

而羌族女性的服饰样式丰富、色彩斑斓、区域差异较大。

羌族女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绣花鞋、头饰、背心、围腰和首饰等基本服饰构件,袖套、飘带和绑腿为可选服饰(图1-1)。

其服饰色彩以蓝、红、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长衫的衣领边缘及门襟镶嵌或贴缝彩色滚边纹样,腰系彩色织带,大多以回形纹镶嵌,腰带两头有长长的流苏,背心有对襟和斜襟、长和短之分,头饰围腰鞋面都有大量的刺绣装饰。

羌族饮食总结

羌族饮食总结

羌族饮食总结引言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羌族饮食进行总结,并介绍其特色菜肴和饮品。

特色菜肴萨堵饭萨堵饭是羌族传统的主食之一,制作萨堵饭需要将黍米放在锅内炒熟,再将其磨成黍米粉,烹煮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

萨堵饭煮熟后呈糯黏状,口感绵软。

通常搭配羌餐的其他菜肴一起食用,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风味。

涮羊肉涮羊肉是羌族招待客人或节日庆典时常见的菜肴之一。

羊肉切成薄片后,放入热汤中煮熟。

煮熟的羊肉肉质鲜嫩,口感极佳。

同时,在涮羊肉中,人们还可以品尝到羌族特有的调料或蘸料,如花椒、辣椒和大蒜等,增添了菜肴的风味和辣味。

干烤土豆羌族地区的土豆以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而著名。

其中,干烤土豆是羌族特色菜肴之一。

制作时,将土豆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翻煎,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干烤土豆色香味俱佳,口感脆嫩,可以作为正餐的配菜,也可以作为零食享用。

饮品酸奶茶酸奶茶是羌族的传统饮品之一。

制作酸奶茶时,将奶茶和酸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使其充分融合。

酸奶茶清爽甘甜,具有一定的酸度。

在夏季,人们常常饮用酸奶茶以解暑消暑,并补充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

木耳汤木耳汤是羌族传统的润肺饮品之一。

制作木耳汤时,将纯净水烧沸后,加入切碎的木耳和适量的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木耳具有润肺生津的作用,常饮木耳汤可以起到滋补养颜的效果。

结语羌族饮食以其独特的特色菜肴和饮品而闻名,且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味。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对羌族饮食有了初步的了解。

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体验羌族的饮食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和饕鬄。

浅析羌族特色建筑及文化发展

浅析羌族特色建筑及文化发展

浅析羌族特色建筑及文化发展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时间:年月日第一章序章1.1背景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在古代指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部落,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已有对“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历史文献及出图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耕种与放牧结合,并以养羊著称于世的民族。

羌人自称“尔玛”,即本地人,其主要分布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汶川、黑水县、松潘县内。

羌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羌族分布的地区,山峦重叠,河流纵横,地处高山峡谷之内,被称之为云朵上的民族,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度,但由于居住海拔、地形差异大,其气候也有极大差异,常常形成河谷地带百花盛开时,高山之上依旧大雪纷飞,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原因,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羌族人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利用石头木材搭建令人惊叹的精美建筑。

羌楼,石板木屋,村寨聚落等都是其典型代表建筑。

而本文将通过对羌族一些典型建筑的详细介绍,来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他们的民族特质,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

1.2文章结构及要展开的工作第一章简介羌族的历史、分布及生活环境,以及本文的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将详细介绍传统羌族特色建筑碉楼的结构、功能以及成因;第三章将详细介绍现代羌族聚落新北川县城的大致情况及背后的原因;第四章将总结前面几张的内容,探索羌族特色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

第二章羌族特色建筑之碉楼2.1碉楼的来历及历史羌族人称碉楼为“邓笼”,在秦末汉初,羌人由西北来到岷江上游开垦土地由游牧转向定居,于是,他们抛弃原来的帐篷,在山间取石为材在深山间将一座座碉楼矗立起来,而到了汉朝后,在2000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记载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屠数重,门内以楫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其下,高于二三十丈者称鸡笼,高于十丈者谓之碉。

羌族传统民歌概述

羌族传统民歌概述

一、羌族历史文化背景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它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延 续。在羌族的各类生活习俗中依附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 现阶段羌族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 , 主要是在其传统的民间音 乐和舞蹈上 , 具有活的“文物”价值 , 它集中地反映了千百 年来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斗争。本文主要从传统民 歌进行阐述。 二、羌族传统民歌 羌族传统民歌按歌词内容分为劳动歌、山歌、风俗歌、 舞歌四大类,接下来对这四类进行简要介绍: (1)劳动歌 劳动歌:羌语称“直布勒惹木”,是羌族人民在从事体 力劳动过程中演唱的歌曲。依据不同的劳动场合和劳动时间, 劳动歌又可分为以下三类:1. 劳动中的“直布勒惹木”:是 羌族男女在犁地、撕玉米叶等劳动时演唱的歌曲。歌者常根 据当时的劳动情况和心境即兴创编。其中,《撕玉米叶歌》 数量最多,特色很浓。2. 劳动间歇的“直布勒惹木”:是羌 民在劳动间歇休息时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声二人对唱为主,演唱中多用颤音唱法。歌 词内容均无具体含义。3. 收工时的“直布勒惹木”:是在收 工或背粮食回家的路上演唱的歌曲。主要流行在北部方言区, 其演唱形式以男女群体的合唱式对唱为主。音乐旋律活泼, 节奏、节拍规整,调式交替规律,两个声部之间常常有声部 交叉,歌词无具体含义,歌中常以“纳登卡”作为固定衬词。 (2)山歌 山歌 : 羌语称“喔都惹木”,是羌族男女在山野田间演 唱的民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演பைடு நூலகம்场合,可分为“纳吉纳那”“哈 依哈拉”“尕罗”“娄”四大类。1. 纳吉纳那:是南部方言 区单声部抒情山歌的泛称。根据羌族的习俗,青年男女谈情 说爱不能在家中,表达爱情的歌曲只能在山间田野中演唱。 歌词内容常常表现羌族青年男女逗趣、赞美、思恋等。旋律 悠长,节奏灵活。演唱形式多为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男女 对唱。2. 哈依哈拉:是北部方言区羌族青年男女在山上放牧 或山野行走时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此类山歌音调高亢、旋律 舒展,常有四、五度跳进,节奏较平稳、悠长。歌词内容主 要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歌咏和自我心境的抒发。演唱形式多为 男声重唱、男女声合唱式对唱。3. 尕罗:是北部方言区不拘 泥于演唱场合的二声部山歌。音乐特点与“哈依哈拉”相似, 但演唱人数限为两人,演唱时常用颤音唱法,音高常带游移性。 4. 娄:是专指北部方言区羌族妇女在地里锄草或结伴而行时 演唱的二声部山歌。歌中常用“勒唔”作衬词,演唱人数为 2-8 人,演唱形式主要采用女声二重唱。音乐充满羌族妇女自由 悠闲的生活情趣。 (3)风俗歌 风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喜庆节日 等风俗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此类歌曲在羌族民歌中的数量最 多,依据演唱场合与歌词内容,风俗歌又可分为酒歌、婚礼歌、 节日歌、丧葬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姑娘山地处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 由横断山脉中四座毗连的山峰组成,根 据当地居民的传说,为四个美丽的姑娘 所化,因而得名。
这是一条由东向西全长30余公里的狭窄山谷, 大自然的神力在山谷里形成了罕见而奇特的 自然景观。景区内雪山、奇峰、怪石、幽谷、 森林、秀水溶为一体,峡谷笔直处高达400米, 巍峨雄壮、挺拔峻美;峡峭壁耸,瀑布层迭, 激流奔腾,实为一方天存的净土,令人赏心 悦目。
羌族日常餐食
【金裹银】先煮大米,后下玉米搀和粗粉,焖熟后,黄裹白,吃时配酸菜或
肉菜。 【荞面条】和荞面时要掺“野棉花”(一种野菜)。荞面条的长度是衡量主 妇炊事水平的标志。搅团 原料为杂面,配“酸辣汤”食用。 【酸汤面】以酸菜熬汤,再煮面。 【面疙瘩】将麦面、荞面或玉米面,拌成小疙瘩煮熟。可与大米稀饭共煮。 【玉米汤圆】以玉米粉包馅(腊肉、油、盐、白苏等)制成。 【大米干饭】过年时才吃。 【烧洋芋或蒸洋芋】蘸蜜或盐吃,也属于主食,也可将熟洋芋做成糍粑,或 摊薄饼卷菜吃。 【馍馍】在羌民主食中,馍有重要地位,饭稀则上馍馍。馍馍用白面加上玉 米面及肥肉粒、盐、花椒等做成,供直接食用或切片炒食。馍馍不可称馒头。 因为“馍”“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 【副食品】副食中常见者有酸菜、驼驼肉、苦荞凉粉、血豆腐、猪血灌肠、 猪肚子骨头、油炸洋芋片、腊肉等,也吃火锅。 【驼驼肉】系用猪膘(腊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一人一驼。 【猪肚子骨头】宰猪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熏制,再挂 户外晾起来,吃时丛中取出些骨头熬汤。
推杆竞力论英雄!
羌族传统体育游戏——
抱蛋
释比,是古老的 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 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 化现象。是羌族中最 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 集成者。
近代释比的传承是以师徒的形式完成 的。老释比授徒要进行严格的挑选。由于 当时羌族无文字书本,所有经典全凭口传 耳授,且只能在劳动之余或阴雨天进行, 所以只有记忆力强,能吃苦,心无恶念之 人方可拜师授业,学艺短则3 年长的9 年, 而拜师后能学成盖卦者屈指可数。
羊皮鼓舞
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 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 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表演中许多击鼓 的舞姿,粗旷、稳健,技巧性强。在去 掉迷信色彩后,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 舞蹈。其中像“商羊腿跳击鼓转”“拧 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 很精彩。
喜事锅庄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 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 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 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 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 舞”以及“农节舞”、 “游戏锅 庄”等。
黄龙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黄龙沟景区的顶端,距黄龙沟口约3.5公里。 背倚玉翠峰,面向黄龙谷,是一座古朴大方的木结构建筑。建于明代, 因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共有前、中、后三寺,全部随山势而 建,规模宏伟,风格独特,现存有观音殿、十八罗汉塑像等。寺后有一 黄龙洞,深不见底,洞内遍布钟乳石,千姿百态。洞中还有建于明代的 三尊坐佛,如今身上已披满钙化结晶,是人工与天工完美结合的产物。
1、历史传说 2、羌族艺术 3、羌族印象 4、礼仪风俗
5、节庆娱乐 6、宗教信仰 7、饮食医药
பைடு நூலகம்
羌族的历史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 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 江堰,雅安,贵州省江口县,甘肃南部、四川 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 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 西族、白族、哈尼族、普米族、景颇族、基诺 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羌族信仰食俗
喇嘛会: 四月初八举行,全寨都参加,杀白羊,祈天赐福。尔后,煮食羊肉。认为吃


了这种羊肉或喝了羊肉汤可免灾得福。有老少未来者,能尝点带回去的肉或 汤,也会大吉大利。 哑巴会: 农历四月十二至四月十五,天天上山到庙里去念经。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每 天月亮出山前,谁也不能说话,更不能逗引别人说话,否则就是对山神不敬, 因而得名“哑巴会”。也要举行酒宴,饮咂酒。祭品中有用面制的各种形态 的小牛、小羊、小鸡等家畜,还有用萝卜和肉做馅的三角形大饺子。 敬山节: 农历五月十五,敬奉以白石为象征的山神、天神,由喇嘛主持。这天,青年 男子要背上猎枪,带上箭,向预定的山顶冲去。其余的人则带上咂酒和熟猪 肉以及一些印有自家图章的月牙儿形的有色麦面馍。全寨的人共同给山神敬 献五谷粮食和一只大红公鸡(当场杀死),每户献一个月牙麦面馍。喇嘛要 把收到的馍一部分分给第一个冲上山顶的男人和一直为大家烧火热菜的妇女。 最后,以大家吃肉、喝酒、吃馍结束。 清明上坟: 要给坟墓加土、加石,在石缝中夹些钱纸,叫“挂坟”。旧时也叫烧纸,献 酒肉等。
羌历年是羌族人民最 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每 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 一般五天至十天。这时 收获已毕,皆杀猪宰羊 庆祝丰收,还要饮酒、 轮流宴客(以寨为单 位),跳沙朗舞,举行 各种欢庆活动 。
瓦日俄足节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茂县北部的 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 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他们都要举行瓦日俄足,汉 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的活动。因是羌族女性唯一的习俗活 动,当地人又称“妇女节”,在活动中全寨的女性们载歌载舞,一派 喜庆热闹的景象。
羌族食俗讲究药膳
典型食品:羌族非凡讲究药 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 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 加杜仲1-2两清炖。以上三种 都能补肾。黄芪炖鸡或黄芪 (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 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虫 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民间疗法
1.艾灸是用艾绒或药物点燃直接或间接在人体表某穴位进行烧灸。 将艾揉成包谷籽大的圆形小体,在选好的穴位上将艾团旋转于上, 以火烧艾尖端,边烧边吹,待艾绒将烧尽,医生即用拇指迅速压在 烧尽之艾团上,稍压片刻即可;亦有羌族用一片薄姜片放在穴位上, 将艾团置姜上烧;还有的用大蒜切成薄片,放在穴位上,置艾团于 蒜上面烧。常用于慢性劳伤病、着凉、腰痛、骨节痛、湿气肿痛、 昏倒等疾病。 2.刮痧是选用边缘光滑的银圆或铜圆,寒症蘸热菜油或姜汁,热症 用酒,在背部从上到下刮“介”字,直到发出许多乌色的籽块。一 般常用于伤寒受凉、落枕、中暑、腹痛、呕吐、腹泻、头痛、出鼻 血、发烧等病症 。 3.提背法是让患者脱掉上衣,施术者用双手拇食二指从患者脊梁骨 尾逐步向上用力翻转皮肤至颈部为止,翻毕,在脊骨凹陷处由下到 上逐节地用力提,每次提响。此法有消隔食、散气血、止痛之效。 用于小儿疳积消瘦、隔食、肚子痛,另有强身健体之功。
有花在中它 趣由羌国是 。来族十羌 的地大族羊 传区名地角 说流花区花 和传之的又 典着一名名 故关。花杜 ,于 ,鹃 十羊 也花 分角 是,
酒 歌: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 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 山 歌:这类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 较宽,调子高亢,以独唱为主。 情 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 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 兴,很易上口。 风俗及仪式歌:每年的五月初五, 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 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 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 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 哦、罗”等衬词 。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 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 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 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 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 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1、九寨沟 3、西羌大峡谷
2、四姑娘山 4、四川黄龙寺
5、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
7、克枯栈道 9、飞沙关
6、罗卜寨莲花寺庙
8、玉蟾望月 10、姜维城垣
四姑娘山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气候特殊,垂直高差显著, 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的山山水水都是那样的原始、古 朴、幽静和神秘。春风中百花盛开;夏日里草木葱茏;金秋 时节色彩缤纷;寒冬季节白雪皑皑。四时风姿,各擅其美, 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一派秀美的南欧风光。
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熊
猫的故乡,位于四姑娘山东麓的皮条 沟两岸。皮条沟又名卧龙沟,沟内河 流称皮条河,水流湍急,一泻千里, 汇入绵江后经岷江流入长江。河流两 岸,峡峰对峙。河中岩石高达三四米, 矗立江心,经倾泻的河水撞击激起朵 朵浪花,犹如碎玉飞琼,景色十分雄 伟壮观。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 建立的保护区之一,1980年被批准 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 护区网,同年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合作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保护区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 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 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20万 公顷。
羌族“摸洞”进门习俗
聚居在四川西部茂县、汶川、 理县、黑水、松潘等地的羌族, 因为居住的地方远离城市,地势 海拔较高,因此被称为住在云端 里的民族。羌族民风淳朴,路不 拾遗,每家门口的墙壁上,都会 留个小洞。外人进门之前,要先 摸墙洞,如果墙洞里面放着小石 头,说明没人在家。如果摸不到 小石头,说明家里有人。在汶川 县萝卜羌寨,游客如果想进羌家 小院参观,可先摸墙洞,如没摸 到小石头,就可推门进去,不必 叩门叫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