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论编纂《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集成》的价值

的 , 以 调 查 人 的 主 观 臆 断 代 替 羌 人 的 宗 教 思 想 , 将 羌 人 某 些 个 别 宗 教 现 象 与 基 督 教 相 比 较 , 得
作 者 简 介 :孔 又 专 ,哲 学博 士 、教 育 学 博 士 , 四 川 大 学道 教 与 宗教 文化 研 究 所 副教 授 。( 川成 都 ,邮 编 :60 6 ) 四 104
四川 民族 学 院 学 报
J URN CHU O AL OF SI AN UNI VERS T O R N I Y F ATI AL T E ON II S
第 1 第 3期 9卷
21 0 0年 6月
VO . 9 No 3 J n 2 1 11 . u . 0 0
法 国学 者 石 泰 安 著 、耿 升译 《川 I甘 青 走 廊 的 古 部 落 》 从 历 史 学 的 角 度 , 对 羌 族 各 个 部 落 的 情 况 《永 生 的 信 仰 和 对 死 者 的 崇 《羌 、 姜 同 源 说 辨 正 》 一 文 通 过 对 进 行 了 详 细 地 回 顾 性 研 究 。 英 国 学 者 詹 ・乔 -弗 雷 著 、 李 新 萍 等 译 拜 》 对 羌 石 雕 和 碉 房 建 筑 文 化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韩 国姜 允 玉 姜 姓 诸 族 、考 古
希 望 得 出 与 基 督 教 之 上 帝 信 仰 一 样 的 解 释 ;葛 维 汉 则 注 重 羌 民 族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之 现 状 的 采 摘 ,
从 受 汉 藏 文 化 的 影 响 来 梳 理 羌 人 原 始 宗 教 信 仰 之 多 元 混 杂 的 现 象 。 二 者 各 为 其 功 , 构 建 了 研 究 羌 族 原 始 宗 教 文 化 及 其 变 迁 的宽 阔 视 角 和 平 台 。 … 钱 安 靖 如 是 评 价 ” “ 们 的 著 作 虽 出 于 传 教 目 他
羌族历史与习俗研究

可得儆备。【 代 , ”】 2 汉 除在西羌设置机构管理羌人外 , 苏毗羌等先后融人藏族 ;关 中的羌人逐渐融人汉 还将归降的羌人大量 内迁。 内迁的羌人,与华人杂 族 ; “ 甘青羌人融人到藏、 、 汉 蒙古等民族 中。岷江上 处, 数代 之后 , 族类藩 息 。” 嗍 游 的羌 人 因离 吐蕃 较远 , 又得 到唐宋 的庇护 而得 以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中原 地 区又 陷 入 了战 乱之 保 留下来 。 中。统治 者为 了加强对 西北 少数 民族地 区 的控制 , 元 、 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高度发 明、 更为 了争取 新 的兵源 和更多 的劳 动力 , 纷招 引 和 展 的时期 。 纷 封建 统 治者 比较稳 固地统 治 了各少
周毓华 : 羌族 历 史 与 习俗 研 究
校尉 “ 持节领 护 , 其怨 节 , 时循行 , 理 岁 问所 疾苦 。 又 自己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发展 到 了新 的高度 。 这一 时 期 的羌 人 除党 项外 的 白兰羌 、 白狗羌 、 大小 羊 同羌 、 数遣使 译 通动 静 , 塞外 羌 夷 为吏 耳 目 , 使 州郡 因此
— —
21 00年 9月
羌 族 历 史 与 习 俗 研 究
周毓 华
( 西藏民族 学院民族研 究院 陕西成阳 7 2 8 ) 10 2
摘 要 : 羌族 是 中华 民族 大 家庭 中一个 历 史悠 久、 布 广泛 、 响深 远 的 少数 民族 , 分 影 在我 国民族 史
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 从秦汉时期到元明清, 中央王朝 在 的统 治下 , 羌族社会 在不 断发展 的 同时 , 形成 了 自己鲜 明的 民族 风格 。 关键词 : 羌族 ; 史 ; 历 习俗 中图分 类号 :2 7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3 8 8 (0 )5 0 8 — 4 K8. A 1 0 — 3 82 1 0 — 0 4 0 0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

事长 诗《 木 姐珠 》 、 《 羌 戈大 战》 ; ② 钱安 靖发 表羌族 端公 经调 查 , 约4 O余 部端 公经 问世 。 ④ 赵 曦发表岷
江上游 释 比经调查 。 提 出释 比经 与释 比文化 概念 。 ④ 相关 文化馆 与学 术单位 如西 南 民族 大学 加入调 查, 形 成 了羌族 释 比文化 是 羌族 的百 科全 书 的共识 , 极 少 的羌寨 恢复 了释 比活 动 。第二 个 阶段 , 从 2 0 0 0年 到 5 . 1 2汶川 特 大地震 前 , 把 羌族 释 比文化 作 为非物 质文 化 的抢救 , 国家角 色 的全 国少数 民
① 纳 日碧力戈 : 《 灾难的人类学辨析》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 O O 8 年第 9 期。
② 李绍明 : 《 汶川大地震后羌 区文 化重建 问题 》 , 《 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 o 0 8 年第 9 期。
赵 曦: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非常态再建应用取向●●以羌族非物质释比文化灾后重建为案例
灾难人类学视野下常态文化的断裂与 非常态再建应用取 向
— —
地 方 文 化 研 究
以羌 族 非 物 质释 比文 化 灾后 重 建 为 案例 赵 曦
( 中 国非物质 文化 研 究院 , 中国 北京 , 6 2 1 0 0 0 )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 从 灾难人 类学的 角度看 , 灾后文化重建是人类传统文化 常态的断裂与非常 态建构前所 未有的重要活动 。
灾难 人 类 学 的研 究 必然 以文 化 为 视 角 , 突 出社 会 与人 文 关怀 。一 方 面调 和 常 态 变与 不 变、 宏 大与 微 观 序 列 过 程 ; 一 方
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的羌族医药研究

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的羌族医药研究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医药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在原始宗教文化影响下,羌族医药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羌族医药研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羌族崇尚自然、崇拜山川、树木、动物等自然元素,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在医药研究中,羌族人民注重从自然界中寻找药材并进行研究利用。
他们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矿物等,将其加工研究,制作成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羌族医药研究把握了自然的规律,注重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思想,强调了医药研究的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
羌族医药研究融合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羌族传统宗教中,羌族人民崇拜神灵,认为疾病与邪恶有关。
在医药研究中,羌族人民常常会进行祭祀、祈福等仪式,以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治愈疾病的力量。
他们相信神灵降临,会赐予医药人员治疗疾病的能力,因此羌族医药研究中经常有神灵信仰、宗教仪式等因素的介入。
羌族医药研究强调经验积累与口传传承。
由于羌族医药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此医药知识主要通过口传的方式传递,经验积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羌族医药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将其口头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保留了羌族医药研究的独特特点和精华。
原始宗教文化的影响下,羌族医药研究呈现出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融合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强调经验积累与口传传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界和宗教的敬畏和崇拜,也积淀了羌族医药研究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羌族医药研究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必将继续发展壮大。
浸说羌族古老文化

浸说羌族古老文化
刘敬民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由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我国羌族文化中至今保留了不少古代遗风。
我国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这两种文学形式
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
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类似汉文中的
四言诗与七言诗。
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
族神话著名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刘敬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传说的发现、版本流变与文本价值——以岷江上游羌族的“羌戈大战”传说为例[J], 高琳;石硕
2.羌族的族群记忆——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 [J], 周毓华
3.羌族民间传说中的族群历史叙事 [J], 任晓楠;林婧婧
4.“伊玛堪”——破译赫哲族古老文化的密码——以葛德胜说唱的《满斗莫日根》
为例 [J], 王威
5.蓝虎的传说:一种古老文化的渗透 [J], 杨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作者:郭依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关键词:北川羌族;景观展示;建构传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的地震之后,北川被异地重建于距离原址20余公里处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
新的北川县城在建造中突出了很多景观,如“巴拿恰”商业街、羌居式的建筑、禹王桥等。
有人说新的北川是“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认为北川俨然已成为一个代表羌族文化、展示羌族传统的场域。
一切都像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悠远流传的传统的民族——羌族。
而在现在北川新县城中所突出的景观中,有一些是从别处将文化符号移植过来或是吸收各种元素整合而成的新的景观。
在本文意在探讨北川新县城中是为何选择以及如何建构景观以突出其羌族特色的。
一.大禹崇拜的景观展示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内有着禹王桥和禹王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他们都将大禹作为符号来加强“禹是羌人的始祖,大禹精神是羌族的精神”这样的观念,同时以此来证明北川县与大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方,是大禹出身地的正宗。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新的北川县城是异地重建于板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否与大禹有关尚不可考,而据现有资料表明,真正与大禹的传说相关的另有其地。
在北川自治县虾辖有一个叫做禹里的地方,这里是原来的北川县城所在之处,在这里原修有大禹纪念馆和塑像,据当地人讲述,此乃大禹出生的地方,有关此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中的“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这就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官方的文本资料。
北川境内也确有石纽山,说北川是大禹的降生之地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北川羌人自称是禹的后代,但对于大禹的祭祀,他们却并不是最先便有体现的。
陶然士_羌族原来是_犹太人_周永健

中国民族报/2013年/1月/25日/第007版理论周刊・时空陶然士:羌族原来是“犹太人”?周永健1896年,24岁的英国传教士陶然士来到中国。
在华期间,他曾参与华西边疆研究协会的实地调查与相关研究活动,先后发表多篇有关羌族研究和四川考古的学术论文。
截至1937年返回英国,陶然士在华生活长达40年。
1918年,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进行传教和田野调查。
据《汶川县志》载:“民国九年(192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托伦士(即陶然士),群众称为陶牧师,在县城绵虒建立福音堂传教。
”每年七八月,陶然士就会在羌族地区开展传教旅行,因此,他对羌族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陶然士认为川西的羌族山区就像“巴勒斯坦或中东,因为建筑是如此的相似”,平顶石头房和高塔“让人联想起这样形式的房子从小亚细亚,跨越北印度和中亚,再从甘肃到达华西的传播路径”。
密密麻麻沿山脉而建的寨子,“其外观很像扩大了若干的中世纪城堡”,此景此物似乎“使人回到了大主教时代”。
他认为羌族女子发饰上的银圈让西方女性的头饰“在后面掉了一大段路,没有一个欧洲人能描绘出它的天然动人处,只有心爱的情郎用他的热忱才欣赏得出来”。
1920年,陶然士出版专著《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较为系统地阐述他对羌族历史、习俗和宗教的研究。
陶然士谙熟西南方志等地方文献,并对川、黔、滇的少数民族文化颇有兴趣。
他认为最早进入四川的并不是汉族人,“汉人是较后才逐渐占领大部分四川的,而且至今仍然有大量非汉族的残余居住在这里。
”他所关注的羌族就是其中之一。
陶然士认为,“即使这些非汉族的后代们,在今天因为环境的限制,相较于他们的‘领主’更贫困,但他们仍然具有吸引力。
没有人会瞧不起一片美丽的陈旧的瓷器,即使它的颜色可能暗淡,或边缘有裂痕,或者被钉上铆钉以防脱落。
每一个种族都代表它自己的古老文明,即使他们早期的艺术、技能在汉人的侵犯浪潮中淹没遗失,但总有一种美和价值保留下来”。
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

地 震 前 后 。 政 府 支持 和学 界 努 力 下 . 批 有 关羌 在 一
族 文 化 调 查 和研 究 的成 果 相继 推 出 , 如 《 族 释 诸 羌 比经 典 》 《 族 E头遗 产集 成 》 《 族 释 比文 化研 、羌 l 、羌 究 》 《 去何 处— — 紧急 保护 羌族 文 化遗 产 专家 建 、羌 言 录》 《 、羌在 汉藏 之 间—— 川 西羌 族 的历 史 人类 学 研 究 》 《 楼 与议 话 坪— — 羌 族 习惯 法 的 田野 调 、碉
者 的话来 说 . 朗 “ 羌 人对 高 山 、 萨 是 羌寨 、 白云 蓝 天 、
查 》 《 危 羌 文 化 — —5 1 后 羌 族 村 寨 传 统 文 深 谷 大 川 、 夏 秋 冬 、 流 江 河 等 自然景 观 和 社 会 、濒 ・2灾 春 激 化 与 文 化 传 承人 生 存 现状 调 查 研 究 》 等 , 到世 历 史 、 等 受 神祗 圣 灵 、 人情 世 故 、 喜怒 哀 乐等人 间 万象 抒
礼仪 ; 羌人 对 天地 万 物 的认 识 、 感悟 ; 人对 人情 世 羌
释 比 的 由来 及传 承 、 比的祭 祀 及 法 术 、 比的经 故 的理解 、 置 ” 凡 此种 种 ,有 很 多是 通过 萨 朗这 释 释 处 , “
典 及 分类 。 察 了释 比文 化对 羌 民生 产生 活各 方 面 考
人关注。其中,羌族释比文化研究》 自羌地学者 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 出 。作 为羌族 民间文化群体
陈兴 龙教 授 之手 。这 部 系统研 究 释 比文化 的专著 . 以洋 洋 近 4 0万言 的篇 幅 ,条分 缕 析地 阐述 的起 源 、 展 ; 人 的 习俗 、 “ 发 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传教士对四川羌族地区文化的研究
经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发现外国人对四川羌族地区的研究的主要是先通过宗教原因,以基督教在羌族地区的传播活动为主。
如在《羌族史》、《茂汶羌族自治区概况》中,从政治角度出发,部分谈及了外国传教士在进入羌族地区的情况,汶川、北川、理县的《县志》中以大事记的形式按时间、人物、事件对于外国传教士在羌族地区的活动进行简单的罗列,《四川基督教》虽详细介绍了基督教在四川的活动,但其仅在一小部分内容里谈及了在羌族地区办学和设立医院。
此外就很少有对与外国传教士在四川羌族地区的记载了。
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外国传教士还是处于一个很浅显的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认识。
直到此后出现两位在羌族研究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外国人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解开了序幕。
这两个人便是芝加哥人类学博士兼传教士葛维汉和传教士陶然士。
/ 两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写出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关于四川羌族文化研究结果。
其中葛维汉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羌族的习俗和宗教》与《川西调查记》著述里。
而陶然士则是在《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中国西部的土著居民》、《羌族宗教的基本灵性概念》、《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等。
/尽管两人都有传教士的身份,但其对于羌族文化的研究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就葛维汉而言,其还是一名人类学家,所以他在研究羌族文化是采用的花上很长的时间,与羌族民族的人们对话,调查他们的宗教遗迹,探察历史档案。
这样做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靠得住的结果。
陶然士则是作为一个细心的考察者,经过长期的切实接触,与该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且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从而得到更加贴近真实的结果。
/我们具体来看看两位传教士是如何在四川的羌族地区进行文化研究的。
/葛维汉,芝加哥人类学博士,1911年以教士和学者的身份来华,1913年抵四川,至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退休回国,总共在四川度过了36年。
其多次进入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 1925年夏,葛维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到松潘和黄龙沟考察中途经汶川、威州、茂州和叠溪等羌族地区,于归途中还参观了瓦寺土司的官寨,并与一些羌人接触,拍摄了不少照片。
1933年夏,利用暑假到羌族地区(克枯、阿尔、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嘉绒所在县的杂谷、涂禹山脑等),为史密斯·索尼学院搜集羌族自然历史方面的资料。
在九子屯,观看了羌族舞蹈,拜访了羌人的家、神庙、神林、神龛,进行了记录和拍摄。
1941年夏,到了茂州、理番、威州、汶川、克枯、木上寨、龙溪寨、东门外、桃坪、大和平寨、簇头寨、簇头沟以及涂禹山等地。
次年夏,又更远的羌族地区。
此外他还带了羌人到成都研究,多次参观过羌族的驱鬼仪式,进入羌族神林观看盛大的祭典。
同时,葛维汉还在中国和美国收集了许多中文史籍中有关羌族的记载,以及现代中国学者近期发表的关于羌族及其历史文化的文章。
/陶然士,传教士,于1896年从苏格兰来中国传教,最初是中国内地会的一员,后来转入美国圣公会,供职于四川成都的华西传教士组织中,做了40年的福音使者的工作,于1937年返回爱丁堡。
/他作为基督福音的忠诚使者,努力“要引起基督教会对生活在四川西部山区的羌人和他们的宗教之普遍关注” ,在向住上海的中国执行秘书J·R·海凯斯博士直陈了想要了解羌族一神论信仰更多的情况的意愿得到批准之后,陶然士大约于1916年在进入四川与西藏接壤的边疆地带的基督福音传播旅行途中首次发现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部落,他发现高地羌族的白石崇拜是羌族原始宗教神灵信仰的最主要的特征,认为生活在高地上的羌人信仰唯一的最高天神———白石。
羌人尚白是因为在羌族的宗教观念中,白色代表宗教与道德上的纯净。
所以“上帝是圣洁的,而白石神是人类得救和祈福的根源,这就构筑起了羌族信仰之基本的真理”。
那么在羌族起源于万能之上帝的显圣的最高神观念与犹太人关于现身于祭坛的耶和华是他们的光明希望和救世主的观念之间惊人的一致,说明二者的关系亲密无间,以至不能把羌族宗教看作另类,而只能是一神教,和犹太人的宗教同源。
”因此这更加吸引他深入羌区,与羌民一起生活,从内部仔细地了解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他们传播福音,发展信徒。
/从上我们可以得到陶然士研究羌族文化真正想做的是要拾遗一个古老民族保持至今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风貌,希望得出与基督教之上帝信仰一样的解释;而葛维汉则注重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之现状的采摘。
尽管加曼教授(著有《关于羌族起源和信仰的几点评论》与《四川西部的羌族:被误称为“中国西部的犹太人”》两文。
)他根据自己1938年在中国西部生活的亲身经历,比比较陶然士和葛维汉在羌人中所做的工作,几乎反对陶然士的所有观点。
他指出,陶然士把羌族宗教说成是一神教,或把羌族的信仰习俗作为犹太人习俗的特定参照物之范例,都是没有任何真正联系的,或是最不理智的。
并总结道:“陶然士之…中国西部犹太人‟的命题,只是他自创神话中的想象人物。
但是羌族宗教文化的早期研究者各为其功,构建了研究羌族宗教文化及其变迁的宽阔视角
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