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简介
少数民族羌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挑战
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 战,如缺乏传承人、文化内涵被误解、现代 化冲击等。此外,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 面临着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羌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传统传承方式
羌族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传承方式,如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这些传统方式在羌族文 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羌族的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
宗教仪式
羌族有许多宗教仪式,如祭山神、祭水神、祭祖等,它们是羌族宗教信仰的体现 和传承。
祭祀活动
羌族的祭祀活动有年节祭祀、丰收祭祀、婚礼祭祀等,它们是羌族人民祈求神灵 保佑和祝福的重要方式。
CHAPTER 04
羌族的生活习俗
羌族的饮食文化与特色美食
羌族饮食文化
羌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羌族人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同时也喜欢食用各种 肉类和蔬菜。在羌族饮食中,羊肉、牛肉、猪肉等肉类是常见的食材,而蔬菜则以土豆、萝卜、白菜等为主。
“火神节”
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举行,是羌族人 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R 03
羌族的宗教与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体系
自然崇拜
羌族对自然界的诸神灵,如山神、水 神、树神等,怀有敬畏之心,认为它 们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风雨、 丰歉等。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羌族视祖先为守护神,认为祖先具有 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人间的祸福。
羌族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风情。
语言文字
羌语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HAPTER 02
羌族的建筑与艺术
羌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01
02
羌 族

碉楼说明: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 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 立石础或 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 ,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 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 竹 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 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 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多神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 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 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 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 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 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 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 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 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金裹银: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 做法是待米饭将煮熟时在面上放入 玉米面,然后用筷子从上至下逐步 均匀拌合,蒸熟既成。由于大米是 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 裹银”。
酸菜汤:
将圆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 莲花白、野菜等蔬菜洗净,切细放 木桶里,烧制一锅沸水,掺少许玉 米面或麦面搅匀,待水滚开后,倒 入木桶里盖桶盖,第二天就可食用 。酸菜可炒、拌和烧汤皆可食用。 其中用圆根菜秧和野菜制成的更有 酸味,且可放置几个月不坏
03
羌族建筑
LOREM IPSUM DOLOR
建筑简介
羌族简介()PPT课件

西 夏 王 元 昊
汉归义羌长印
西夏文知足常乐
羌女送行图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由于羊与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羌人从古至今都供奉羊神,并将起作 为众牲畜之神的代表加以祭祀。
传说时代的羌族(2)
“羌”字最迟可能形成于夏代晚
殷期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人 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我 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即羌字。
最 古 老 的 羌
传说时代的羌族(3)
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
羌族的诞生——从农耕到游牧的嬗变。 在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人类的生产、 生活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一方面,其定 居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到了顶峰阶段; 另方面开始了一种与农业生产、生活背 道而驰的方以牧业为主的新生产、生活 方式。人们“不愿养猪,而养更多的羊, 不愿拥有太多、太大的陶器,而偏好小
件的随身饰物。”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
秦与羌族 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生存、发展状况
与秦国息息相关,而秦国的发展壮大也与羌 族为主体的西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秦厉公至秦惠公期间,因为“国家内忧,未 遑外事”,羌人赢得近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 时期。所以,“羌之兴盛,从此起也”。到 了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重拾对羌 人的强硬的政策和军事打击高压态势。这是 一些羌族部落以南边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 迁徙。
吹起羌笛跳锅庄

羌笛羌族人民的服饰: 羌笛
羌笛: 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
王焕之就有“羌笛”何须怒扬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的著名诗句,现在的“羌笛”都 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 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 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到处响起羌笛的声 音。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 锅庄舞: 锅庄舞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跳锅庄, 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跳锅庄, 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 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 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 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
五年音乐
吹起羌笛跳锅庄
执教者 梅清
简介羌族: 简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藏坝 藏族、羌族自治洲。 藏族、羌族自治洲。这是一个多民 族的聚居区, 族的聚居区,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 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 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羌笛”是 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 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 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 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本民族的文字, 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 己的语言, 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 生产。 生产。
羌族的礼仪文化

吉礼
LOGO
羌族的嘉礼
LOGO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亲、买卖亲、调换 亲等,讲究门当户对,有“穷找穷嫁,富找富配”的说法。男女一 旦订亲就要刻意回避,少见面。还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 弟妇”的现象,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规矩。 茂县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有民谣曰:“六月麦子正扬花,丈 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丈夫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羌族的吉礼
祭祀: 羌族是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
LOGO
羌族的多神崇拜,有个最大的特点,所有崇拜的天神、地神、山神、 寨神和自然界一切神祗,都没有固定的偶像,而是融合在白石崇拜的祭 祀习俗中。羌人把一块白石供在山上石塔顶上,白石便代表天神或寨神; 如果把白石供在田边,它可以是田神、土地神。 祭山会 羌族是个嗜祭尚祀的民族。羌族民间,祭祀礼仪,名目繁 多,模式不一。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每年的祭山会是最隆重,规模最 大,礼仪最为完整,极有代表性的一种。 “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
民族歌舞
LOGO
民族歌舞 羌族传统民族民间歌舞形式—萨朗,是羌族文化 中最具代表的艺术精华。
LOGO
《萨朗》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 治县的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在羌族人民中普遍流传, 每逢节日、聚会或丰收之后,歌舞之声遍及村村寨寨, 他们围火塘而舞,饮“咂酒”以助兴,通宵达旦,尽兴方 散。
羌族的释比,远在古羌部落社会时,已经出现。据某些史志记载。 当时,古羌部落中,释比的职司是由部落酋长,(头人)一身兼施。部 落酋长,一方面执掌部落行政、军事、生产等行政事务,同时,又主持 羌部落中的一切祭祀礼仪婚丧嫁娶活动。在思想领域里起着精神领袖的 作用。 “释比”是羌族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和通晓羌族历史和传说的说唱艺人。 羌族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者。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概括
现在羌族的服饰包括了衣、裤、褂、头帕、围裙、腰带、 裹肚、绑腿和佩饰则有头饰、耳饰、项饰、腰饰和手饰等 等。
• 衣,羌语称为“普”(本文所指羌语,为羌族南部方言桃坪语,下
同)。羌族男女都穿长衫,形似旗袍,右衽,长过膝盖。面料主要为毛、麻 织品及棉布,色彩亦以白、黑、蓝、红为主。自产自织的毛、麻织品均为白 色或黑色的原本色。因羌族地区没有棉纺织和印染技术,所以棉布均到市场 购买,棉布的颜色白的、黑的、蓝的、红的都有。从衣着色彩习惯上讲,老 年人(包括男女)喜穿面料为毪子或棉布的黑色和蓝色长衫,素色居多,装 饰较少。青年男子喜着面料为毪子、麻布的白色长衫,在领口、袖口、斜襟 及叉口等处缀有红布、黑布或蓝布条花边,还有用羌族桃花刺绣作花边装饰 的,大方美观;在与藏区相邻的地方,也有用普鲁作花边装饰的。中青年妇 女的衣服色彩比较丰富,主要基色为白色、红色和蓝色,在托肩、领口、袖 口、斜襟、叉子和前后摆都绣有艳丽花边,也有用色布条镶嵌的条型花边, 根据不同的衣服底色来搭配花边的颜色,比如白色衣服就配以黑色、红色、 蓝色或黄的、绿的颜色来装饰;而红色、蓝色衣服,则搭配白色、黑色和黄 色,以此类推。中青年妇女的衣服给人的色彩印象是既丰富又协调。
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白大小挑刺点缀。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中 完成的民间工艺品,赤不苏、沙坝等地区编挑的腰带、鞋面、鞋底清秀明丽;较长、土门等地区串挑 的围腰鼓兜,黑白相间,刚健淳朴。 剪纸:赤不苏、沙坝、较长地区羌族妇女常信手将纸剪成各种花边图案贴于布面绣制服饰、鞋面。
•
时,适于面积大的围腰装饰。
• •
于飘带、鞋面、头帕。
羌族刺绣构图,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 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桃、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
羌族习俗文化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之所以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一是因为他们所居的房屋位置,羌族习惯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山腰,占据着比较有利的高位置。
二是因为他们喜穿富有特色而绣有漂亮云纹的精美绣花鞋“云云鞋”,因此,羌族又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二、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羌族歌曲““尔玛情”曾经获得四川省第二届民歌大赛表演二等奖创作二等奖。
羌历年;关于羌历年的来源。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玉皇大帝的幺女木姐珠。
因看上人间羌族小伙子斗安珠。
执意要下凡同斗安珠结婚。
临行前,父母陪奁了树种、粮食、牲畜等。
木姐珠来到人间,很快繁衍了人类,所带的树种很快长成了森林,粮种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
她怀念父母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向[url]http://天祝[/url]祈。
这一天,正好是羌历年十月初一。
以后,羌族人民就把这一天作为自己的节日。
羌历年其实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与崇拜,即所谓“祭天还愿”、羌族的服装;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
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喜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
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 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 1 次或2—3 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 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 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 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教民耕织,从炎黄到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
贾逵《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
”《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
”姜即羌。
《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
”《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广柔在今羌族地区。
《水经注·沫水》广柔县条:“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今羌族聚居的茂县、理县、汶川、北川县皆有禹迹及记载,尤以北川县禹里乡的大禹遗迹、记载、传说等更为完整。
学术界多数认为,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北川禹穴当为禹所生地。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据由汉至晋五百年间长期流传的羌族传说,我们没有理由再说夏不是羌。
”(徐中舒:《我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见《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所以,古代羌族对缔造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贡献是昭然史籍的。
古代羌族主要活动在西北的广大地区,迁徙到中原地区的羌族大多华夏化。
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
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也有一些羌人从事农业生产。
(徐中舒:《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论文集》,第27页。
)羌族是殷商王朝的“方国”。
商王朝中也有羌族首领担任官职,武丁时期就有羌可、羌立作商王朝的祭祀官。
(《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歌颂了殷王朝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羌族与殷王朝的密切关系。
周人与羌人关系更加密切。
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
傅斯年《姜原》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或者是更大之族之两支。
”传说姬姓周的始祖“弃”的母亲姜源是姜部落之女,姬姓周和姜姓羌应是互为婚姻的两大集团。
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
周朝立国以后,把一些姜姓羌人分封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分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阳一带的申、吕、许都是姜姓国。
周时进入中原的这部分姜姓羌人,历西周之世,已基本上与华夏人相融合,成为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平王东迁以后,一些以羌人为主体的羌戎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后汉书·西羌传》:“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
”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晋国大夫中有不少人是依靠羌戎的力量壮大起来的,晋国因和戎而称霸,大量的羌人也融入晋人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
文献记载了这部分羌人由射猎进到田畜的传说。
《后汉书·西羌传》说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后教羌民"田畜"。
此后羌族进一步发展和分化。
《后汉书·西羌传》说:“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谓首,灭狄、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
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从河湟流域向西南迁徙的诸羌与当地原居民逐渐融合而发展为今天藏缅语族诸民族。
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其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
后为秦所灭。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从地域划分,有东羌和西羌两大类。
进入中原的东羌人已基本上与汉族融合,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青河湟地区,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此时,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有若羌等羌人部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发羌、唐牦等羌人部落。
汉代居住在西南地区的羌人,有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和冉(马尨)羌等众多部落。
牦牛羌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清溪镇,辖四县:牦牛县(郡治)、严道县(今荣经县)、青衣县(今芦山县)、徙县(今天全县)。
牦牛羌也称越嶲羌。
汉越嶲郡在安宁河、金沙江以至雅砻江流域,都是羌人聚居地。
牦牛羌以西,今甘孜州东南部有白狼等羌人部落。
白马羌主要在今四川绵阳地区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地区南部,这些地区属蜀郡北部都尉和广汉属国都尉,故又称广汉羌。
冉马尨部落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长建后秦政权,列于“五胡十六国”之中。
这时期,陇西有岩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有邓至羌。
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川藏高原的羌人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羌人部落。
上述诸羌多数被吐蕃所融合。
活动在甘、青以至川西北的党项羌,在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
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
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青、川交界地区的西山诸羌,一部分融合于藏族,一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来源之一。
古代羌人分布极广,岷江上游是古羌人分布的重要地区。
史前时期传说时代的大禹便出生于这一带,其后的有文字以来的史籍均载这一地区为羌人所居,这些便是冉马尨为主的羌人。
这部分羌人逐渐融合了从川、甘、青等地各个不同时代迁来川西北的邓至、岩昌、白马、白狗、党项等诸羌人,以及少部分已分化为其他民族后又迁入该地的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秦汉以来迁入的部分汉族而形成了现今的羌族。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今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地。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
秦汉之际,岷江上游羌区完成了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羌汉人民交流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羌区的发展。
唐时,唐王朝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
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
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
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了封建领主经济,也进一步加强了羌区和汉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区的发展。
清朝自乾隆至道光,羌族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真正加强了与汉区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发展。
这时期羌区的集镇手工业、商业繁荣起来,汉、羌商户云集茂州等地,兴旺发达。
1838年后,法、英帝国主义势力开始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在羌区设置“屯殖督办公署”;1935年在羌族地区设立“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具有革命传统的羌族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英勇的革命斗争。
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
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
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羌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
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
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
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0年1月羌族地区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建筑,碉楼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左马右龙)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
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种。
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
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
羌族特有的建筑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3000多年前,他们就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有30万人。
羌族人所居之地山高谷深,有不少石头,再加上对于石头的崇拜,这就深刻影响了羌族村寨的总体格局以及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形成了以石头为材料的碉楼式建筑,富有个性、形式多样。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多。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枝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的场地,也可供孩子、老人游戏休歇。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羌族的碉楼,这些坚固而雄伟的古代摩天大楼,用天然石块建成,或方形或星形,像锋利的刀刃直插云霄,是过去为防止外族入侵以及羌族内部的械斗等原因而修建的,主要功用是瞭望与防守。
经检测,最古老的碉楼已有1200年的历史,最年轻的也有500年。
大部分古碉楼都已经没有了原建碉顶,但仍能看出典型的防御建筑特点来,这也是羌族村落所特有的。
古碉楼从功能上有家碉和寨碉之分,家碉大多不会太高,10—20米不等,以户为单位,建于房前屋后,或者与住房连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