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文化元素研究

合集下载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一: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

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

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

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

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

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

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

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

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

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

少数民族羌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羌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挑战
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 战,如缺乏传承人、文化内涵被误解、现代 化冲击等。此外,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 面临着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羌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
传统传承方式
羌族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传承方式,如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这些传统方式在羌族文 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羌族的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
宗教仪式
羌族有许多宗教仪式,如祭山神、祭水神、祭祖等,它们是羌族宗教信仰的体现 和传承。
祭祀活动
羌族的祭祀活动有年节祭祀、丰收祭祀、婚礼祭祀等,它们是羌族人民祈求神灵 保佑和祝福的重要方式。
CHAPTER 04
羌族的生活习俗
羌族的饮食文化与特色美食
羌族饮食文化
羌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羌族人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同时也喜欢食用各种 肉类和蔬菜。在羌族饮食中,羊肉、牛肉、猪肉等肉类是常见的食材,而蔬菜则以土豆、萝卜、白菜等为主。
“火神节”
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举行,是羌族人 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R 03
羌族的宗教与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体系
自然崇拜
羌族对自然界的诸神灵,如山神、水 神、树神等,怀有敬畏之心,认为它 们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风雨、 丰歉等。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羌族视祖先为守护神,认为祖先具有 超自然的能力,能主宰人间的祸福。
羌族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和民族风情。
语言文字
羌语属于汉藏语系,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HAPTER 02
羌族的建筑与艺术
羌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01
02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目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 (2)第一章.摘要 (2)第二章.羌族与羌语 (2)第三章.羌语的使用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3)1.羌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 (3)2.羌语的使用频率减弱 (3)3.羌语的使用环境恶化 (4)4.羌语的传承障碍重重 (4)5.羌汉语双语教育岌岌可危 (5)第四章.抢救与保护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遗产的对策 (5)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羌族语言面临的困境及抢救对策第一章.摘要羌语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其本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羌语也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是羌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载体,也是维系羌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羌语的传承日益困难,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使用范围正日益收缩、使用频率日益减少、使用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因此,抢救和保护羌族语言文字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羌族本身的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羌族与羌语羌族自称“尔玛”(Ramer),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贵州省的石阡县、江口县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

数千年来,羌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然而,在岁月的变迁中,羌族的文化正在遭羌族自称“尔玛”(Ramer),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高原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贵州省的石阡县、江口县以及云南省的文山州等地。

数千年来,羌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然而,在岁月的变迁中,羌族的文化正在遭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其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羌语已经成为了“显露濒危特征的语言”。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羌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在多年前是形成中华少数民族的重要因素,它与藏族、彝族联系十分密切。

羌族把自己本族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因此许多民族多多少少都保留着羌族的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羌族人民不但创造了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羌族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这为我们音乐工作者研究羌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理清羌族文化脉络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一、转山会转山会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4月初八,羌民们为了祈祷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举行了转山会。

中国文革期间,转山会这类民俗文化活动被披上迷信色彩,渐渐被其它民俗活动所取代。

30年后,转山会又陆续恢复。

每年的转山会羌族人民会准备祭山神的祭品,羌人们要杀肥壮的毛牛、山羊、绵羊,蒸“瓦达”(羌族特有的用荞面和豆腐做成的蒸饺),用荞面做成不同色彩的猪、羊、狗,以此来感谢山神的保佑,保佑这一年来的五谷丰收,感谢上天的眷顾。

早些年,转山会只允许男人参加,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腰间插旗子一边唱一边转山,来庆祝转山会的顺利举行。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的意识建立起来,每逢转山会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带上砸酒、祭品参加节日活动。

转山会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祭祀活动,活动场所由释比选出一座山,在山上用石块垒成两米多高的塔形。

转山会由释比主持,祭祀时在塔前放上一坛砸酒,把晾干的柏树枝点燃,杀鸡、宰羊,把鸡血、羊血洒在塔子的周围,端上三刀头(羌族人民称为一块三斤重的猪肉)。

随后,释比开始做法,唱着经文,祈祷来年丰调雨顺,边击打羊皮鼓、边唱经。

此段唱经结束,把羊角挂在塔顶,男子们把腰间的五彩旗子插在塔子上。

男女老少跳着萨郎舞,唱着羌族山歌,互相敬酒,烤好的羊肉也互相分享。

第二个部分是跳萨郎舞。

祭祀结束,年轻的男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旗子返回村寨,游行村寨的时候,每家每户领一份祭了山神的羊肉。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1. 引言1.1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羌族口头传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羌族口头传统正面临着传承与再造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羌族口头传统的定义羌族口头传统指的是羌族人民通过口头语言、歌谣、故事等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内容。

这些口头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羌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羌族口头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授等方式进行传承。

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场合,老一辈的人们会将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内容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得以传承。

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主要是指传统民间故事悠久传承的地区。

这些地区常常是羌族人民生活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羌族口头传统的特征包括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深邃的文化内涵、动人的表现形式等。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羌族口头传统的独特魅力。

面对传承断裂和失传的现实压力,羌族口头传统需要进行再造与保护。

这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口头传统收集整理工作等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并为其再造与传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希望羌族口头传统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为羌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羌族口头传统的定义羌族口头传统是指羌族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化遗产,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谜语等。

这些口头传统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观念。

羌族口头传统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羌族人民心灵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羌族口头传统的定义并不局限于文字传承,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在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口头传统被融入到各种场合中,如家庭聚会、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等,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

羌族服饰纹样研究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现代化进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民族服饰快速地消失,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少数民族服饰大多由曾经的日常变为如今的只在传统宗教仪式、重大节日或婚丧仪式中出现,甚至是仅存于博物馆里,成为历史的记忆。

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起源、嬗变、融合与发展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从而对传统服饰进行完整准确的维护、再造、复原、传承和新的应用。

羌族自称“尔玛”,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羌"的记载甲骨卜辞中便多次出现。

由于中原王朝长期采用“土司”制度管理羌区,加上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羌族服饰各族群分支互不统属、色彩纷呈,成为族群认同与划分的文化标志之一。

羌族服饰的特点因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现就羌族服饰款式特征、纹样来源和图案结构形式作如下描述。

一、羌族服饰的性别、年龄差异羌族传统观念家庭以男性为主体,男人主要负责耕种、打猎和对外应酬等,女人主要负责耕种、割草、打柴、背水、喂猪、带小孩、织毪子、缝衣服、做鞋绣花等生产劳动,羌族女性忙于劳作,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大多终其一生都与蓝天白云、深山大河、羊群杜鹃(羌人称为“羊角花)等为伴,将本民族的图腾信念、乡土民俗、个人情感等都倾注在刺绣纹样里。

羌族传统服饰虽因性别、年龄和地域的不同而在外观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变化,但服饰种类却不多。

羌族男性的服饰趋于现代而开放,款式简单,风格较为中性,各地之间的差别较小。

羌族男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和绣花鞋等基本类型,除此以外,头饰、背心、裹肚、通带和绑腿则为可选服饰品。

而羌族女性的服饰样式丰富、色彩斑斓、区域差异较大。

羌族女装主要包括长衫、长裤、腰带、绣花鞋、头饰、背心、围腰和首饰等基本服饰构件,袖套、飘带和绑腿为可选服饰(图1-1)。

其服饰色彩以蓝、红、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长衫的衣领边缘及门襟镶嵌或贴缝彩色滚边纹样,腰系彩色织带,大多以回形纹镶嵌,腰带两头有长长的流苏,背心有对襟和斜襟、长和短之分,头饰围腰鞋面都有大量的刺绣装饰。

羌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羌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羌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①摘要: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人口30607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②。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

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③注解:①作者姓名:杨赵南,作者简介:四川崇州人,中南名族大学电信院,学号:2012214462。

②《中国名族理论新编》附录二,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修订,第333页。

关键字:羌族旅游文化舞蹈服饰建筑保护地震重建羌族的禁忌: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

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

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

羌族传统文化空间研究

羌族传统文化空间研究

第34卷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7月:!垒些!:垒』!坠堡生垡!i垒堕墼!!i!坠!!i!i坠!!i!坠堕f呈塾i壁塾¥垒坠鱼!丝i生曼!i!坠】』坚!:三鱼!!羌族传统文化空间研究周毓华1,赵曦2(1.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成阳712082;2.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四川汶川623002)摘要:羌族的文化空间包括火塘坪、神树坪、勒色坪、芋坝初、议话坪、火塘堂屋、照楼台等,其功能主要有宗教性质的,涉及一些固有的巫术,如驱鬼、解秽赶邪等;也有仪式性质的,涉及大型的祭天仪式“刮巴尔”、“国若”、释比的出师仪式、家庭的还愿仪式等;也有文化性质的,如锅庄、歌舞的表演等;还有政治性质的,如议话坪议话、议话坪盟誓等。

羌族的文化空间具有悠久性、传统性、现实性、丰富性的特征,是羌族传统文化存在、表现、传承、演化、演变的核心生命所在。

关键词:羌族;文化空间中图分类号:K28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88(2013)04—0099—11在羌族释比的经典中,有不少经典唱颂羌族般每年举行仪式或者特定的文化活动的时候才的远古祖先从高原迁徙而来。

《后汉书》记载:“羌,走,连接着寨子后面神树林边的缓坡上。

应该说,西戎牧羊人。

”《西羌传》云:“羌人依随水草,居无这些细长的山路也是羌族文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所常。

”从经济形态的演变看,羌族经过很长时间分,甚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在羌族释比的的狩猎经济、游牧经济,最后才转向农耕经济。

从古老经典《九位老人走神路》中就有专门的经典传空间文化形态的变化看,羌族是从草原文化向山唱,说这条道是神走的道,每当祭祀仪式举行时,必地农耕文化转换的。

在这个缓慢的历史过程中,羌须有九位以上的老人先走这条路,这条路通往寨子族群居而作,群聚而祀,群合而战,群连而乐的生的公共场“寨坝”,羌语称为“歙跺”。

这些坝不是生产生活、宗教祭祀、战争等社会活动方式,使羌人产、狩猎或者放牧、农耕的田亩、草原、牧场,而是创造了非常丰富、充满活力和凝聚族群生命力的“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者集中表现传统文化的空间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