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规律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

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

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

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

②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特点、应用情况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特点、应用情况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应用情况一、网络语言的产生语言文字是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都会对语言文字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语、外来词和旧词新义大量出现在媒体传播和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一些新词还被作为科技术语而收录入各类词典。

概括来说,其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语言的社会功能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丁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的空前活跃以及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

(二)语言的思维功能:网络语言的随意性表现在即使是对严肃问题的讨论,它也会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注重文字的字斟句酌。

网络技术传播的高效使得信息可以及时传递。

在网上发表文章只需键入和移动鼠标。

网络中的e-mail只需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可以发往世界各地,这种速度更是我们平常的书信接收所不能比拟的。

而聊天室中语言更是如平常口头交流一样直接、快捷。

网络语言包罗万象。

生活中所需要的都能在这里找到。

它给了我们生活中所需的各种信息。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与传统语言以声音或书面文字的传播形式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不受时空影响,交互性强的特点。

对象可以是故交,也能是素不相识的;交流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互动的;既可以是近在咫尺,又可以是远在天涯。

因此,网络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个性化网络语言采用的是书面的形式,内容却完全是口语化。

这使得它具有口语的很多特点。

上网者面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交谈的双方可以互不相识,谈话内容可以不任何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上网者由于学历、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他可以使用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实现交流。

而网名的使用就是展现个性化的舞台。

“不再犹豫”、“等你说爱我”“轻舞飞扬”、“一生只爱你一个”、“蜗牛的天空”、“羽化之蝶”等。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 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亿网民,而在年龄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⑤“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⑥也就是说,网络流行语总是标新立异的。
试论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特征
论文摘要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可见,在现实中,方言往往被普通话所同化,而在网络中,普通话却往往要被方言“异化”。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络流⾏语产⽣的原因2019-08-27摘要:作为互联⽹产物的⽹络流⾏语正⽇益影响着我们的⽣活和⽂化。

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来分析⽹络流⾏语产⽣的原因。

以帮助我们客观对待、合理引导和适当规范⽹络流⾏语,使之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络流⾏语;原因;健康发展⽹络流⾏语是在⽹络上流⾏的⼀种语⾔形式,它以实时或相对延时的形式,以⽂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存在于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络聊天室、⽹络社区、博客上,是⽹络语⾔中最为活跃和⽹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式。

南京⼤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英指出:“⽹络流⾏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在⽹络上⼏乎同步发⽣、迅速流⾏、风靡于⽹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络雷词”或者“⽹络热词”。

[1]⽹络流⾏语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新鲜事物,不同的⼈对它的看法都是各不相同的。

⼀、⽹络流⾏语产⽣的客观原因(⼀)⽹络时代的到来给⽹络流⾏语的产⽣提供了载体国际互联⽹Internet的出现,是20世纪末⼈类科技史上最伟⼤的事件之⼀。

⽹络对社会的渗透不仅仅体现在⽇常⽣活、⼯作、学习和娱乐上,还体现在对语⾔的渗透上。

⽹络对语⾔的渗透体现在它为⽹民们提供了畅通⽆阻、⽅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民们可以⽤这些交流⽅式畅所欲⾔,⽽⽹络流⾏语恰恰是由于这样畅所欲⾔⽽产⽣的。

⽹络为⽹民们提供的这样⼀种平台,是⽹络流⾏语产⽣和发展的必备的物质条件。

⽹络是⽹络流⾏语产⽣的基础。

从1994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络也越来越普及,⼈们办事情越来越离不开⽹络。

我国⽹民⼤多是年轻⼈,对于青少年来说,⽹络在很⼤程度上是⼀⽚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标新⽴异和崇尚⾃我的地⽅。

⼈们上⽹聊天的时候往往会使⽤⼀些幽默风趣的语⾔,由于没有⼈对⽹络语⾔进⾏限制,他们往往会使⽤⼀些标新⽴异的语⾔来彰显⾃⼰的个性,当这些语⾔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可能会在⽹络上⼴泛流传,传播的⼈多了也就成为了⽹络中的流⾏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且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飞快发展的速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和特点,它折射出了人们一定的社会心理。

标签:语言网络网络流行语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一)来自于事件本身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

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

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

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

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从流行语的类型看其发展规律

从流行语的类型看其发展规律

从流行语的类型看其发展规律[摘要]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诸如“粉丝”、“作秀”等大众之间比较流行的词汇,从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认知、文化等因素着手,我们可以大致地总结出现代汉语中词汇发展的总体趋势或规律。

[关键词]流行词汇新意发展规律一、流行语出现的原因(一)社会因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

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如“玉米”一词,本意是指一种庄稼,可以作为食物。

但是前几年湖南卫视开始举办的名为“超级女声”的娱乐节目,冠军得主李宇春她的歌迷也被称之为“玉米”。

“灌水”一词现在又有了新的意义就是“在网络的虚拟论坛上发表一些没有意义的帖子”。

(二)文化因素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而追求优雅、含蓄和美感,避免粗俗和太过直白。

在网络语言中,也时常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美眉”为例,“美眉”不仅与“妹妹”读音相谐,而且符合双声叠韵等传统语音美。

古有“娥眉”,今有“美眉”,用美丽的五官,特别是美丽的眉毛来比喻美人也是古已有之的修辞传统。

“美眉”虽然新颖时尚,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但骨子里与“娥眉、红颜、粉面、秋水”之类一脉相承。

(三)认知因素从言语交际心理来看,固定词语时尚用法、借用外来语、“网络词汇”的直接动力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的求新猎异,即对言语交际的“陌生化”的要求。

正是在对言语交际的“陌生化”的心理追求下,人们才敢于突破固有词语的使用范围,大量借用外来词、发明网络语言,最终丰富了汉语词汇。

另外内因在词汇的发展演变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网络词汇中出现了“菜鸟、大虾”之后,由于在内容上对立,形式上不对称,语言的自我表现调节机制为了追求新的平衡,出现了“老鸟”与“菜鸟”对应,“小虾”与“大虾”对应,这样便产生了新的平衡。

但任何新词汇的产生都是对社会生活需要满足的结果,词汇内部的自我平衡只是一种调节。

二、流行语的类型及其发展规律(一)谐音所谓“谐音词”就是不用原有的词语,而是将它们的读音略加改变而使用另一个词形所产生出来的词语,这种“新词”一旦得到千万网民的认可,就可能借助网络传播的巨大法力,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规律
初等教育学院084 何文昌0811011104
【摘要】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我们平时根本不认识的字或根本不知道意思的词语一个连着一个出现。

本文主要以各种网络流行语为例阐述网络流星语的四大规律。

【关键词】网路流行语;规律;谐音;象形;缩写;热门事件衍生;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网络热词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应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感情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民谣、顺口溜这样在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变得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刻的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词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二.概念界定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经验总结法。

文献查阅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规律
(1)谐音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词趣。

出现形态:这类网络上流行的字或词大多是根据一些常用词语的谐音,演化并固定下来的。

产生原因:这类字词出现的原因有几种。

第一种,长期使用QQ拼音或者搜狗拼音输入法的人,打出的错别字,但又不愿意修改,久而久之形成的。

第二种,故意选用的谐音字词,以突出乐趣,如“什么——神马,版主——斑竹,旅友——驴友”。

第三种,为了规避一些敏感词汇故意选用谐音的代替。

第四种,与方言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发展成的网络流行语如:人——银(这是谐东北方言的字音),鞋子——孩子。

第五种,英语转化为汉语的谐音,如伊妹儿(E-mail)。

(2)象形
象形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出现形态:这类词语是最容易理解,即使不认识该字的读音。

根据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外形或者组合就能知道其所要表达的意思。

看起来有点会意,但是,却是原来象形字的“挪用”。

产生原因:起源于日本的BBS,通过键盘上简单的符号就可以表现出一些小图像。

这类词主要是网友偷懒打字,喜欢用一个象形文字来代表所要表达的意思,因其本身形神兼具,所带来的诙谐幽默是它流行的前提条件。

如“Orz”,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除了一开始的“无可奈何”或“失意”外,它还引申为“钦佩”的意思。

另外也有较反面的“拜托!”“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的意思。

(3)缩写
使用中文或者英文的文字语言中,对于常用的词组(多为专名)以及少数常用的词所采用的简便的写法。

出现形态:最开始的缩写是形成于外文中的缩写,而现在不少网友也以英文缩写的方式,将中文拼音缩写,大多采用汉字拼音的首个字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产生原因:缩写产生的原因也分为几种。

第一种,网友图省事,几个缩写代替了在键盘上繁复的敲敲打打。

第二种,潮人聊天都喜欢用缩写,越是让外人看起来高深莫测,自己心里头越是得意非凡。

第三种,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缩写中,不少网友也是规避一些用语的不文明词语。

(4)热门事件衍生
顾名思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是从现实社会中的热门事件或新闻中产生,变成某种意味深长的网络流行词汇开始流行。

出现形态:网络生命力的强盛波及到了现实社会的每个角落,许多有冲击力的、感人的新闻或网络热帖往往会产生一个词或一句话流传下来,也算是这个事件的代号或精华。

产生原因:如今国内外发生任何事件在网上都会极快地传开,加上网友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一些事件的嘲讽心态,就造就了热门事件的归结点也被当成网络的流行语,也许它是由这个热门事件中人物名字加上事件而来,如:范跑跑、周老虎,也许它是事件中某人说的一句话,如:“我是来打酱油的。

”这些词或句像血液一样弥散在生活的每根血管中,这种有效、开放、透明的表达方式从一方面表现出民众对社会的关注和监督。

五、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对于网络流行语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存在即是合理,网络流行语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万亮,第一时间读懂网络流行语[N];重庆时报,2010.2.8
[2]张淑梅,“山寨”、“打酱油”等网络词汇之我见[A];语言文字,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