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经济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紧环京津、渤海湾,南接石家庄,西沿太行山,京深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纵贯其中。由于其在环渤海和环京津经济圈中的特殊地位,进入21世纪,保定市依托京津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由于保定市是河北省第一大市,人多地广(面积22,113万km2,人口1,042万人,分别占河北省的1/9和1/6)。所辖市县众多(18县,4个县级市,3个区)。所以,保定市及各县经济区域差异及变化趋势,必然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分析区域内部差异及变化,按照效率与公平原则,协调好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对加快推动保定市宏观经济的增长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经济差异特点分析
1.1 经济发展水平由中轴向东部和西部递减,较落后县分布于西部
保定市各县市地理位置沿中部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布的县市有:市区、涿州市、高碑店市、徐水县、满城县、清苑县、定州市、望都县和定兴县;铁路以东有雄县、容城县、安新县、高阳县、博野县、蠡县和安国市。中东部各县市总人口占保定市总人口的60.1%,面积占34.8%。西部有涞水县、易县、阜平县、唐县、顺平县、涞源县、曲阳县,上述各县人口占保定市39.9%,面积占65.2%。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可知,中轴地带和东部人口较多,地域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西部各县人口较少,地域广阔,经济较落后(见表1、图1)。
1.2 中东部与西部经济区域差异从整体看呈不断扩大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保定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历史资料1949-1994》,《保定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1965,1975,1985)》、《保定市经济年鉴(1995,2000)》计算。
从表1可见,1991?1999年间中部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而西部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说明90年代保定市发达县市与落后县经济比重差异是逐渐扩大的。为进一步讨论保定市区域差异变化状况,本文采用标准差(S)和变差系数(CV)计算出各指标数相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S)由各变量与平均数的离差之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求得(见公式1,2)。CV值越大,表示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反之越小。

式中:S为标准差,X为某经济指标的数值,N为县市总数,CV为变差系数,i为某市县,j为某年,X为平均数。
从表2可以看出:①从1965年到1999年,非农业人口的CV值逐渐降低,表明城市化差异逐渐减小。此外,城市化率从1965年的6.5%、1994年的12.7%到2000年的25%,仍低于河北省27%和全国30.9%的水平。说明从整体看,保定市城市化水平也较低。②人均工业产值的CV值减小与人均消费水平CV值的增大不协调。由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收入和全民单位人

均工资构成的CV值反映出的消费水平是逐渐扩大的,与人均工业产值的CV值变化趋势相反。这说明生产和消费是不协调的,甚至出现高消费低产出,或高产出低消费的不合理现象。
表3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综合指数(TZ)及变化Tab.3 Thevariationo
资料来源:根据《保定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历史资料1949?1990》,《保定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1965,1975)》,《保定市经济年鉴(1992,2000)》计算。
1.3 经济区域差异综合指数变化呈扩大趋势
由于变差系数CV值仅从单要素角度描述相对差距和离散状况,而区域整体离散状况难以反映出来,所以应采用综合差异指标(TZ),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区域整体的离散程度及变化。该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数值为正,则表示在平均值以上,反之则在平均值以下。区域差异综合指数通过数列中特定数值与平均值的差数除以标准差得出商数,然后将各指标的标准值求和即得(见公式3、4)。


式中:Z为某市县某年的标准值;S为标准差;x为某经济指标的数值;i为某市或县;j为某年;TZ为综合差异指数;n为指标项数。
根据表2的5项指标,并将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的CV值计算在内,保定市1965?1999年综合区域指数状况及变化如表3。从表3TZ值反映出的1965?1999年间各县市变化情况看,升高较明显的县市有:涿州市、高碑店市、定州市、安国市、徐水县、满城县和蠡县;降低较明显的县有:阜平县、曲阳县、唐县、望都县、顺平县、涞源县、博野县和定兴县。30余年的过程中,多数县的TZ值仍为负值,并且TZ较高值与较低值之间的差距拉大,进入90年代拉大程度更明显。
2 区域差异形成及演变原因分析
2.1 自然条件差异使工业布局差异趋于减小,而使农业区域差异增大
从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矿藏、地形和水源来看,保定市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占总面积50%的西部山区,多为太古代、元古代和寒武系地层,矿产种类多,但规模较少,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向原料和燃料产地集中的大型资源密集型企业。505?680mm的年降水量,使地表水系相对贫乏,蓄水能力差,限制了耗水量大的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所以使工业布局差异减小。保定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1,215.78万ha,山区宜林荒山529万ha,水库总库容32亿m3,中型水库四座,上述特点使发展农业条件较为有利,使东部、中部种植业与西部林果业差异较显著。
2.2 区位条件使区域差异扩大,中轴区位优势得到加强
首先,由于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纵贯中部,使区位优势由中部向东部、西部递减;京九铁路

的建成,将增加东部各县的区位优势;其次,保定市到天津市高速公路的建成,及保定市到霸州市铁路的兴建,加强了安新县、雄县、容城县的区位优势,加强了保定市与天津市的联系,使保定市有了出海口;第三,中轴线上的涿州市、高碑店市区位趋向北京市,定州市趋向石家庄市,满城县、清苑县、徐水县趋向保定市区,使其与定兴县、望都县的区位差异扩大;第四,2001年“大北京”经济圈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也会加剧西部山区中远离北京的阜平县、曲阳县和唐县与接近北京的涞水县、涞源县和易县的区位差异。综上所述,区位差异加剧了中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的经济区位差异。
2.3 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低,对周围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小
伴随着区域经济工业化过程,城市化经历先聚集后扩散的过程,产业结构也经历轻工业、重工业和服务业的功能演化。受矿产资源劣势和华北产棉区的优势影响,保定市已发展成为中轻型城市工业体系。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兴建西郊八大厂(化纤、变压器、钞票纸、热电厂、胶片厂、棉纺厂等),但受行政管理分割影响,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关链性强且乘数效应大的产业垂直和水平分工,没有通过产业扩散扩大工业区规模,使市区规模较小(市区126km2,城市人口82.3万),整个城市化率仅25%,与河北省第一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虽然在1986?1993年间陆续建立了县级市:涿州市、高碑店市、安国市、定州市,但由于没有大型主导产业,使其专业性和综合性功能及城市规模都没有起到对周围各县经济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结果与保定市区间仅形成产业结构松散,首位度较低的城市体系。因此,使区域差异没能扩大到使整体经济效益很高的地步。
2.4 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收支的平均化且不稳定,限制了区域差异的扩大
对地区产业的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国后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片面强调消除三大差别,追求区域利益平均化和自给自足的地方工业体系,忽视乡村工业城镇化,从而限制了产业规模扩大。从CV值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的波动变化(见表4)说明投资和财政支出的分散化,没有带来规模效益。这是保定市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区域差异扩大不显著的最直接原因。

资料来源:根据《保定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历史资料(1949-1994)》,《保定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1965,1975,1985),《保定市经济年鉴》(1992,1995,1997)计算。
2.5 建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动大,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保定市的行政区划变动在河北省是较大的(见表5)。虽然行政区划变化在集权与分权、

利益分割上曾有利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消极影响是条块分割,机构职能重叠,管理政策不稳定,投资主体多元化、平均化,低效率重复建设,最终使区域经济整体效益不高。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威廉逊(J.G.Williamson)区际收入趋同假说①(或称经济增长与区际差异之间的倒U相关律)认为:国内地区差异由扩大到缩小的临界人均收入为600?1,200美元;国土面积较大会使区域差异扩大并会推延临界点到达时间;工业化初期市场作用为主,后期政府作用为主。结合保定市人均GDP仅为695美元(1998年),低于全国800美元的平均水平,可确知,保定市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所以在向成熟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必然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为此,必须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今后仍需向区域差异扩大的方向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此笔者认为:
3.1 优先发展中轴,推动西部,实施环京津都市圈外向型带动发展战略
保定市目前已有涿州、高碑店、定兴、徐水、容城、雄县、安新、涞水、易县、涞源10个县市划入环京津都市圈中。根据梯度推移的非平衡协调发展理论,也随着“大北京”战略的实施,保定市应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为:中间突破,两翼拓展,依托京津,沿路领先,山淀呼应,梯次推进。即优先发展中轴地带沿路区的涿州、高碑店、徐水、满城、清苑5个县市,通过发展城效型、开放型、高科技型经济,形成经济隆起带,同时安国市、蠡县也应同期发展;然后环淀区的东部各县,凭借保霸铁路、津石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的辐射力渐次拓展;最后整体带动西部发展。
3.2 加强极化作用,促进较发达县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使县域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按照增长极理论,工业化初期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工业化成熟期扩散作用大于极化作用。保定市的产业布局应加强极化作用,通过集聚效应以扩大区域差异,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首先对较发达县市应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骨干企业,提高塑料制品、建材、制药、食品、造纸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术;重点支持市区内的优势企业集团,如乐凯(胶卷)、天威(变压器)、天鹅(化纤)、风帆(蓄电池)、八达(啤酒)、依棉(轻纺)、田野(汽车)。第二,加强高新技术区的极化作用,发挥好“一区三园”(高开区、涿州、高碑店火炬园区、北市区民营科技园区)的带动作用。第三,改革户籍、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城建体制。为此,应推动保定市11个县

域特色经济(安国制药,满城草莓,望都辣椒,蠡县皮毛,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高碑店白沟箱包,顺平肠衣,曲阳石雕,博野油漆等)中小企业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向城镇工业区集中。

3.3 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并形成京津、发达县市与落后县的纵向分工的产业体系
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保定市成为服务京津市场的外向型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并借助京津产业调整之机,接纳京津转移出的中轻型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西部山区应从农、牧、林、果、土特产、矿和建材中寻找增长点,就地精加工或将西部山区的农矿加工业与中东部发达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纵向分工与联合,使西部山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比较优势。第三,大力开发西部旅游资源,面向京津客源市场,多渠道解决交通的投资问题,跳跃式发展西部经济。
3.4 加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经济辐射力度
针对保定市区面积小的现状,为把保定市区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首先,应扩大市区规模,完善1999年调整到315km2后的城区规划。其次,使高新优势产业向市区,尤其是铁路和高速路沿线及市区以北方向聚集,形成加工混合型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对市区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区,形成现代风貌和古城特色兼有的园林式大城市。第四,加强市区基础设施和内外环交通网和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建设保霸铁路,筹建保定机场,加强保定在冀中和首都经济圈中交通次中心的地位。
3.5 适度倾斜与必要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
在市场条件下,区域非平衡发展必然带来区域差异扩大,当超过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社会不安定。所以,在向发达县市倾斜发展的同时,应健全区域补偿制度,对落后地区进行造血型扶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建立区域差异扩大与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调节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力度,有效避免因区域差异扩大而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