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其理论基础包括一系列基本原理,形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知识、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改革开放是鼓励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 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3. 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决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非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加体现在实践中。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论文摘要:我国自从上世纪}o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置疑的。

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不仅表现在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的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上述这些重大论断,高屋建骊,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同时也不难看出十七大的报告对改革开放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r重要的贡献,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的内容。

在分析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页献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词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是一个极度概括、极度系统的范畴,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科学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从学科层面_!说,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从所包含的内容上说,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思想,而且包含其继承者的理论和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形态,其内容十分广博;从研究的内容上说,不仅有本土化、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而且有与时俱进时代化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上说,不仅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成就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且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知道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我国的文化成就

我国的文化成就


我国的文化成就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正 确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的形势及时代特 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意识,因此必须坚持这一理 论不动摇。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都是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坚持邓小平理论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我们要坚 持这一理论,使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的文化ຫໍສະໝຸດ 就文学艺术日益繁荣

文艺创新成绩斐然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 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 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 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 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 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 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 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 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 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 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 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治理体系的建设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确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对中国国情深入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的发展路径。

这条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致力于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

中国坚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社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为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视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全民福祉水平。

中国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三、文化建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还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推进上。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播。

中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法治理论的指导。

中国加强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范畴,凝聚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积极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视野和对外交流。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再局限于国内问题,而是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建设。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通过改革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全面幸福。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件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件
二、围绕着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观。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围绕着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 题形成了新的执政党观(或建党观)
四、围绕着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 “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形成了新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 经验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经验,有区别,又有联系,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中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是在总结经验中 发展,在总结经验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有十 三次。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给我们供了许多 启示。究其要点而言,主要有:(见附件)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附件:
第七次是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 话《论十二大关系》。
第八次是党的十五大报告。 第九次是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十次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十一次是党的十六大报告。 第十二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
第十三次是胡锦涛在纪念“三中” 全会大
会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附件:
考察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党对历史经验的 科学总结,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发展。 启示之二,总结历史经验的关键在科学。 启示之三,紧紧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主题。 启示之四,以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重点。

论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作用(1)

论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作用(1)

论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作用(1)[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源泉;改革开放增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改革开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的更高起点。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立足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革命。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1978年。

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理论依赖于实践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立足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革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

一、改革开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源泉改革开放作为一种开拓性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和积累着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鲜经验。

这就为我们党据此作出合乎规律性的理论创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国有企业改制。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正是这些伟大创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层的根据,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历史再一次说明:丰富多彩、生动变化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去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课件插图:报告共分12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党中央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成就,令人鼓舞。

今天,我从:“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提出的要求:青年学生要做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课件插图: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是中央委员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投票下面讲三个要点:一是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二是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三是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第一个要点: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课件插图:1987年10月25日,召开了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课件插图: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课件插图: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对“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了明确而又完整的表述。

邓小平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

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

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至此,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蓝图已完全形成。

到1987年10月25日,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写入了十三大政治报告。

第二个要点: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经如期完成了前两步发展目标。

在告别20世纪之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10亿美元,人均854美元。

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了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求。

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市场供求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课件插图: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任务就转到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

为了达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课件插图:1997年9月12至18日,党的十五大召开。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战略部署。

课件插图:《报告》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说的“建党100年”,即2021年;“建国100年”,为2049年。

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后百年“中国梦”在最后50年的追求,也可以说是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

由于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合为一个总目标——建立小康社会。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党中央又将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目标分解为“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也合为一个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件插图: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这是大会会场。

课件插图:课件插图: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个要点: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课件插图:十七大政治报告第四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课件插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这些新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

课件插图: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课件插图: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课件插图: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播放课件插图:《父女对话》、《我爱人民币》课件插图:孟祥斌事件。

课件插图: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孟祥斌飞身入水舍己救人的事迹被总结归纳为:“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一座城感动了全社会”课件插图:2007年12月4日,孟祥斌同志的追悼会场景课件插图: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课件插图: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课件插图:改革开放30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成就:(1)gdp已达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突破3.6万亿美元,世界第四,思想汇报《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2)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达到5.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

财政增幅几乎等于gdp增幅的3倍。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

世界第三。

进出口相抵,外贸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4)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加,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世界第一。

(5)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

世界第一。

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课件插图:2007年全球gdp总量排名前10位序号国家总量单位1 美国 12.955 万亿2 日本 4.5905 万亿3 德国 2.7901 万亿4 中国 2.329 万亿5 英国 2.202 万亿6 法国 2.118 万亿7 意大利 1.726 万亿8 西班牙 1.131 万亿9 加拿大 1.119 万亿10 巴西 0.796 万亿当然,这是美国人说法。

还有美国人说,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经济发展就更惊人了。

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巨无霸指数:麦当劳汉堡包一份在美国需要5块钱;在日本要花400日元;在北京买一个汉堡花10块钱,人民币和美元比值不是8比1,7比1的问题,而是2比1。

在美华人说,在北京月收入3千人民币,和在美国月收入3千美元的生活质量差不多。

就是讲,人民币还是很值钱的。

去年我国公布的人均产值平均1700美元,美国的战略家提出来中国按照人均价格算已经达到5700美元,那绝对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课件插图: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30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3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的30年。

第二个部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