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 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和向往,并由此派生出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许多国家的古代经典都曾谈到过“圆”在创世纪中的意义;“圆”是蛋,哲学意义上世界的蛋,是宇宙开端的核心,宇宙的萌芽状态③;当蒙古族先民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以自己为圆心,环视四周,他们感受到的是天似穹庐,大地似圆盘;因此蒙古族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圆”;这一学说在蒙古族神话传说中也经常出现;虽然这种“天圆地圆”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不能够成立,但是它作为蒙古族的宇宙观却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泰勒认为,神话起源于对当时的原始人来说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求知欲,神话的创作者力图以“构想或讲述一个故事去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和习俗进行解释”④;因此蒙古族的“天圆地圆”学说以及各种传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宇宙的敬仰和探索;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宗教信仰乃至军事阵列中,“圆”形的应用较为普,,;男女青年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由左向右慢慢移动并唱着音调悠长的歌曲;如果由右向左跳或不围成一个圈,被认为是一种灾难的象征,因为只有精灵在跳舞时才围成半圆形的圈,并由右向左跳;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全民皆兵、骁勇善战,蒙古骑兵来如迅雷、去若狂飙;在中世纪,游牧—马—速度,三者组成一个和谐有效的良性循环,将蒙古族推上世界历史舞台;这是战略优势,也是取胜的关键,但从精神、意念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军队在商讨军事策略或召开重要会议时都以圆形的阵队就坐或站列;最高首领位于中心点,其他人以层层圆圈依次排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内蒙古革命史上著名的“独贵龙”运动就是使用这种排列方式;“独贵龙”一词在现代蒙古语中是“组”或“小组”的意思,但是它的词根有“圆”或“圈”的含义;这点充分说明了古代的蒙古族喜欢以圆形进行组合阵列的普遍现象;因此,作为蒙古军队,乃至整个蒙古民族灵魂的“圆”形,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的形态、内涵、以及意向深深地植入蒙古民族集体深层意识之中;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圆”形的军事阵列,蕴含着蒙古族古老的宇宙观,就是以众人围绕而形成的圆形代表宇宙,大汗以及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巨大的力量;另外,这种圆形阵列也容易增强众人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而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在围猎动物、歼灭敌人时同样也产生着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的效果;在实际意义中,“圆”的放射或聚拢可随时形成,“圆”的中心也可随地确定,从而加快了集合与解散的速度,机动性和灵活性极强;另外,无论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圆”都有时空上的优势;因为“圆”形很容易将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中心点,其传达视觉信息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在物理学上,表示声波传递无限延伸的“圆圈”是无限扩大、没有边缘的;蒙古族图形体现着漂泊的精神和随时成圆形态势的可能;它是蒙古传统遗产的积,页;。
元朝的民族

元朝的民族第一节蒙古族成吉思汗建国后,被统一在蒙古国治下的蒙古高原各部落,以蒙古部人为核心,开始结合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①蒙古各千户一般以始封千户长之名为名,史料中也出现有某一部名之千户或某部,只是指其千户长及主体成员的部落出身,并非部落组织。
成吉思汗将各部落人户一律按千户制重新编组,共为95 个千户,分授由他直接任命的千户长管领,并重新划定了各千户的牧地。
一部分千户是由千户长原属部民,或收集离散的同部落人组成的,大部分则是由不同部落人口混合组成的。
千户制(千户、百户、十户三级划分)成为蒙古社会组织的普遍制度,从而废除了先前的部落、氏族组织,进一步打破了部落、氏族界限,这在蒙古民族形成中起了最重要作用。
原来的部落或氏族名称仍存,但不再是作为社会组织,而是作为出身姓氏的标志。
《史集·部族志》所载“称为蒙古人”的各部落和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之《氏族》条所列“蒙古七十二种”(其中因异译而重复者约占三分之一),大体反映了构成元代蒙古族的基本成分。
按《史集》的分类。
他们出自原先的三种类型部落。
第一类是“尼鲁温蒙古人”,即传说阿兰果火(成吉思汗十一世祖脱奔咩哩建之妻)在丈夫死后感天光所生三子的后裔分衍出的部落或氏族,其名称见于记载者约三十个(《史集》和《元朝秘史》所载互有歧异)。
这一类部落或氏族是大约九至十世纪之际迁到斡难河上游不儿罕山地区的一支蒙古部落发展而来的,他们被认为是出于同一祖先的血缘亲族集团,是成吉思汗氏族的亲族(uruq),互不通婚。
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吸收了不少其他部落(包括蒙古和非蒙古部落)的成员。
第二类是“迭列列斤蒙古人”,指尼鲁温蒙古以外的各蒙古部落,见于记载者有兀良哈、弘吉剌及其分部(亦乞列思、火鲁剌思等)、许慎、逊都思、伯牙乌等十余部。
其中有的(如弘吉剌)也发展成有众多分支的大部落集团,有的则逐渐衰落,很早就沦为尼鲁温蒙古的附庸。
这些部落与尼鲁温蒙古人没有亲族关系,可以互通婚姻,如弘吉剌部自古就是成吉思汗氏族的姻亲。
中国饮食文化—元朝时期饮食文化

NO“国朝大事,曰征战,曰 搜狩,曰宴飨,三者而已。”
NO.3 葡萄酒风靡全国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 在征服西亚时就开始饮用葡萄 酒。自那时起,葡萄酒便成了 蒙古人最为喜欢的饮料之一
NO.4 果料茶身价倍增
【奶茶】
蒙古草原上历来不产茶,蒙 古人也一向不喝茶;而自元代 起,饮茶才成为全国各民族、 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也正 是从那时起,茶才真正成为 “国饮”。
9 元朝 时期饮食文化
掌握元朝时期饮食文化特点 了解蒙古族的的饮食特点
【引言】
元朝忽必烈于1271年在 “大蒙古”国基础上宣布成 立的。元朝帝国幅员广大、 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决定 了饮食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 特殊性。
NO.1 四方饮食相互交融
【蒙古饮食】
粮食、蔬菜、果品所占比重明显增大, 而乳类食品相对减少。蒙古人原来没有 粮食酒,也没有茶。而在元代,朝廷却 专门设有负责饮食的宣徽院生产的酒均 以粮食酒为主。至于蒙古人饮茶,则始 于蒙古灭金之后。元灭南宋后,又明确 规定湖山顾渚茶、建宁北苑武夷山茶等 江南几处名茶为贡品。
NO.5 注重烹饪用水
【水】
元代名医十分注重饮食与健 康的关系,都认为饮食作为益 寿延年的物质基础,大有学问。 贾铭《饮食须知》中第一卷水 火篇,就对各类不同的水的属 性作了描述。如:天雨水 味甘 淡,性冷。
NO.6 冰淇淋传往欧洲
【冰淇淋】
冰淇淋原是中国人发明的, 是在元代有意大利旅行家马 可·波罗把它的制作方法带到 了欧洲。
元代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元代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个朝代,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因为这个原因,它的文化至今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创新和传承中。
元代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使用的语言、文学、艺术、建筑等维度,分别探讨元代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语言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元代蒙古族的书写语言是“典铁罕”,这是一种基于蒙古语言而创造出来的文字,因为蒙古族的贵族和政治权力都掌握在手中,所以它的语言对于元代文化的传承和影响非常重要。
元代以后,典铁罕成为了蒙古族的一门书写语言,同时也成为了中亚地区的共同文字。
在中国境内,除了蒙古族族人,还有许多留居中国的回族、撒拉族等民族也都使用典铁罕进行文字交流。
可以说,在元代,蒙古族文化中的语言方面的创新和传承,带动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传承。
二、文学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元代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蒙古族文学方面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
蒙古族文学的典籍《十四部》,记录了元代蒙古族文学的高峰时期。
在《十四部》中,最著名的是兀术传奇,它是元代文学的一大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重视的作品之一。
兀术传奇是元代蒙古语文学作品,通过情节曲折生动的叙述,刻画了元代社会的形象和作风,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篇章。
此外,元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的成就。
元代的诗歌以大量的“七言”诗为主,七言诗是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它的内部结构有特定的规则,可以突出诗歌的音韵美和韵律美。
元代的诗人们,利用七言诗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在诗歌的创作和传承上,对后世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艺术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元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它的发展对中国的艺术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代蒙古族艺术主要以宫廷文化为主导,包括了绘画、陶器、雕刻、漆器等多种艺术形式。
元代的画家们以飞禽走兽、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为题材,展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造力。
元朝的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居住与娱乐

元朝的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居住与娱乐元朝的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居住与娱乐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朝代。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元朝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与娱乐等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朝人的生活方式和相关文化特点。
一、服饰元朝的服饰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各个民族的特点。
元代盛行蒙古族传统服饰,男性主要穿着“袷里扎”或“撮里扎”(即袍子),女性则以“氈背旗”为主。
这些服饰制作精美,采用高质量的丝绸、麻布和绒毛等材料,常常配以金银装饰品和宝石,彰显了帝国的富丽奢华。
此外,汉族、回族、西域等地区的服饰也在元朝有一定影响,让元代的服饰更趋向多元化。
二、饮食元朝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到各个族群的影响。
蒙古族的奶制品、肉食是多数人的主食。
著名的蒙古火锅,用新鲜的羊肉切成薄片,加入蔬菜和面条煮熟,搭配精心调制的特色汤底,以其特有的鲜香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
此外,元朝还借鉴了南方的烹饪技巧,推崇炒菜和烹饪技艺高超的厨师。
驰名中外的宫廷宴席“蒙古三绝”即最能体现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居住元朝人的居住方式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
蒙古族的传统帐篷是他们常见的居住形式,以适应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
这些帐篷又称为“蒙古包”,采用牛毛毡制成,结构稳固,适应了高纬度地区的寒冷天气。
此外,在城市和宫廷中,居住以砖木结构的房屋为主。
大量使用朱雀、黄瓦和木构架,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又加入了蒙古族和西亚风格的元素。
四、娱乐元朝人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体现了他们闲暇时光的无忧快乐。
马术、射箭和摔跤是最受欢迎的体育竞技项目之一,蒙古族出色的骑马射箭技术在元朝得到了充分发扬。
另外,元朝宫廷还推崇舞蹈、音乐和戏剧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元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元代还融入了南宋时期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文艺复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综上所述,元朝的生活方式在服饰、饮食、居住和娱乐方面展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蒙元时期蒙古族衣着左右衽与尊右卑左习俗

【摘要】蒙古族在室韦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一样皆着左衽式服饰,后来到大蒙国时期和元朝时期,大多服用右衽式服饰,只有少数妇女和侍女等服用左衽式服饰。
文章对此衣衽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此衣衽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盛行的尊右卑左习俗密切相关。
【关键词】蒙元时期;蒙古族;衣饰;习俗【作者简介】董晓荣: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与蒙元史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
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一、蒙古族先民室韦人的衣衽关系蒙古族的族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和讨论的重大课题,并曾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
孙进已先生认为,蒙古族的族源虽然有许多个,但其中的主源应该是室韦系各族,蒙古族是以室韦系各部为主体吸收其他各族的成分融合而成,蒙古之名就是从室韦中的蒙兀室韦音转而来。
蒙古族的语言属蒙古语族,而古代居住在室韦以西的各族则大都属突厥语族[1][P112]。
这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看法。
在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居住,《北史·室韦传》载:“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
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
女妇束发作叉手髻。
”[2][P3129]《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
被发左衽,其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
”[3][P5357]从上述记载得知,此时期的室韦人主要从事牲畜饲养和渔猎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
此时期室韦人的服饰是左衽式的,当时居住在室韦周边的突厥、契丹等族大多着圆领窄袖长袍、束腰、穿短靴等适合于游放狩猎生活的服装,衣衽皆左衽式。
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格局,而且也在文化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是一支来自蒙古高原的民族王朝,它的创立者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之一。
因此,蒙古族文化成为元朝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对于元朝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元朝创立背景与蒙古族文化特征元朝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成吉思汗是蒙古人,他创立大蒙古国并征服了中国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宋朝。
元朝统治时期,元朝王室仍然保留了蒙古族人的文化特点,例如,元朝官员都要学习蒙古语和汉语,并用蒙古名字作为他们的官方名称。
此外,元朝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如契丹、党项、西夏、回族等)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二、元朝对于蒙古族文化的重新诠释元朝在文化上不仅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份,而且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发展。
例如,在音乐、武术、诗歌、绘画等方面,元朝王室进行了积极的推广和发展,在北元时期更是发达,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此外,元朝还发展出了独特的逍遥派文化和打坐修行文化,其中不乏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对儒家思想的消解和否定方面,元朝有着深厚的蒙古化倾向。
三、元朝建筑与蒙古族文化元朝的建筑具有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例如,在蒙古族和西藏文化的影响下,元朝建立了许多寺庙和塔式建筑,例如白塔和大佛寺等。
此外,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元代的建筑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实用性,更加强调光影效果和氛围创造,例如,在灯棚、屏幕、彩绘、花样头等方面吸取了蒙古族的建筑特色和美学技巧,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四、元素出版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元朝是中国书籍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时期。
元朝时期,在成书技术、纸张技术、印刷技术上均有所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书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元朝还在西方航海、科学技术、人文思想等方面领先于欧洲。
除了印刷书籍之外,元朝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其中不乏蒙古族人或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女子发型

元代女子发型的发展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范围覆盖了现今中国、俄罗斯、中亚和东欧等地。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的文化和习俗对其他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型和服饰方面。
早期发型:在元朝早期,蒙古族女性的发型相对简单,主要是将头发分为两部分,分别编成两条长辫子,然后缠绕在一起,盘在头顶。
这种发型被称为“椎髻”。
此外,蒙古族女性还会在发髻上插上各种装饰物,如花朵、珠宝等。
后期发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逐渐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女子的发型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贵族女性开始模仿汉人的发式,将头发做成更加复杂和华丽的造型。
例如,她们会用假发来增加发量,使发型更加饱满。
同时,她们还会使用各种发饰来装饰自己的发型,如金簪、玉钗等。
文化交流的影响: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许多外国文化和艺术形式传入中国,对女子的发型也产生了影响。
一些贵族女性开始模仿西方的发式,将头发做成卷发或波浪状的造型。
此外,她们还会使用香料和化妆品来使自己的发型更加芬芳和美丽。
社会地位的影响:在元朝社会中,发型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贵族女性的发型通常更加华丽和复杂,而平民女性的发型则相对简单。
同时,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发型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艺术表现:在元朝的绘画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发型表现。
例如,《元世祖后像》中的皇后就展现了一种华丽的元朝女性发型,而《洛神赋图》中的女性形象则展现了元朝女性柔美、飘逸的发型特点。
总的来说,元代女子发型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从早期的简单椎髻到后期的华丽复杂造型,从模仿汉人发式到吸收西方元素,再到反映社会地位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展现了元朝女性发型的多重特点。
元代女子发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椎髻:元代蒙古族妇女多椎髻,少女多梳辫。
●辫发:已婚妇女发分二辫下垂,并用发袋装饰成圭状。
少女婚前,要梳七辫盘于头顶,结婚时方分二辫并也要装入发袋装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
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
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
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
“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
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
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
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三、居住元朝的刘秉忠为元朝设计规划了两座都城:元上都与元大都。
元上都一般被称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则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和《周易》中象天设都、阴阳八卦的理念。
“匠人营国”的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是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轴心的城市规划方法。
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
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个棋盘格式的居民区。
连马可波罗都忍不住赞美:“其美善之极, 未可言宣!”而传统的住所便为我们熟知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转移式,一种是冬营地半固定式的。
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四、婚姻蒙元时期,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冥婚等模式。
拾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
《蒙古秘史》记载说,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
婚姻不计较辈分也是当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成吉思汗征服了客列亦惕部后,该部首领札合敢不有两个女儿,成吉思汗娶其长女亦巴合为妃,次女沙儿合黑塔泥则赐给了幼子拖雷为妻,她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身母亲。
蒙古人还有收继婚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元史-乌古孙良桢传》),当然,生身母亲除外。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
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饮“布浑察儿”,也即许亲酒,还要设“不兀勒札儿”,也就是许婚筵席。
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贵族之间的嫁娶称为“忽答”,也就是姻亲。
五、丧葬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不留痕迹,即使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建筑。
并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元代天子无论死于何地,都要前往漠北起辇谷安葬,葬处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
因为葬俗神秘,所以有多种记载,且说法不一。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
他们笃守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地安葬。
天葬葬法有两种:一是将死者尸体用白布裹身后安放车上,用鞭猛抽拉车的牲畜,车辆无人驾驭,让牲畜任意奔走,三日后家人沿车辙寻找尸体,如发现已被野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进入天堂;如未被野兽吃掉,则认为死者罪孽深重,须请喇嘛念经赎罪,超度亡灵。
六、姓名称谓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
蒙古族婴儿取名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湖海、日月星宿等命名,以父母或家中长者的意愿命名。
从元代始,既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尔、魏赛音、赵伯颜等,主要是出于民族间交往的需要。
以上便是蒙元时代的风俗简介,下面浅谈一下元代的文化。
谈到元代的文化,不得不提及元代的戏曲文化。
世人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元代戏曲的出现,开拓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条新的路线,它使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因此,元代成了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它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
另外还有一类称为南戏,两者发展历史不同。
杂剧是种新兴的剧戏样式,产生于金末年初,发展和兴盛开始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
而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故与杂剧不能一比高下。
后人在提到元戏曲时一般所指都为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元杂剧以思想深刻以及艺术精湛与唐诗宋词地位并称,当然这也离不开元代杰出的文人们,他们提高了元杂剧的欣赏层次,使元杂剧不管在故事情节还是创作灵魂方面都得到了升华。
但其实戏曲向来都被认为是邪宗,中国戏曲萌芽虽较早,但发展很是缓慢,戏曲一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戏曲和戏子也一直都只是作为人们娱宾消遣之用。
有着浓郁市民色彩的元杂剧,在文人墨士眼中更是难登大雅之堂,故在奠基期,元剧研究者的主要使命就是为戏曲正名,替那些不为“高尚之士、性理之学”所重视的元杂剧阐明其具有的社会作用,从而达到肯定其历史地位的目的。
当时元戏曲更是被统治阶级利用,希望能通过戏曲美的力量以及其浅显世俗直观的内容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
元代戏曲故事情节一般取自平常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寄托着小人物的理想,唱词优美且简单易懂,所以也得到普通人民的广泛欢迎。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卓越的戏剧作家,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他们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中以关汉卿为代表,他为四大家之首,号“己斋叟”,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大都人(今北京),在元代剧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他的那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被誉为经典。
关汉卿著作众多,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元朝的戏曲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喜欢,这与戏剧作家们息息相关。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很低下,使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可能接近人民,熟悉人民生活,深知人民爱憎,了解人民疾苦,因而能以血痕泪水,和墨蘸笔,控诉封建统治对人民的迫害。
元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问题突出、社会问题严重,这在元代戏曲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彰显善良和正义,对于处在阶级压迫的劳苦大众以及怙恶不悛的恶势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便为代表。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写了一个楚州山阳县的穷书生窦天章因上京赶考而借贷,把七岁女儿端云抵给了债主蔡婆婆,蔡将之收为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十年后,窦娥与丈夫成亲,当年就不幸丧夫。
有一天,蔡婆婆出门向赛卢医讨债,赛无钱还债,无奈之下遂生谋害蔡婆婆之意,幸遇张驴儿父子相救。
张驴儿父子欲娶蔡婆媳二人,遭到窦娥强烈拒绝。
张驴儿百般刁难,欲乘蔡生病之际毒死蔡,威胁窦娥,不料却害死自己父亲。
张又乘机威胁窦娥“私了”,窦不从,张又买通官府,对窦严刑逼供,并以毒打蔡婆婆相威胁,窦娥含恨招认。
临刑前,窦娥声泪控诉罪恶的天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以示其冤枉,死后,誓言一一灵验。
三年后,其父窦天章重审此案,凶手伏法,窦娥昭雪。
这出戏曲给人以巨大的恶扬善“惩恶扬善”。
其实大部分人在读剧本或看戏曲时都希望正直善良的人幸福,有好的结局,而对于一个邪恶的人都希望他受到惩罚。
如果要使人们在善恶的斗争中汲取教训,受到教育,那么惩罚罪恶彰扬善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在看到无数善良的行为得到表彰获得胜利之后,就会有意识使自己保持善行,避免罪恶,从而自觉归依于善良正义的一面,戏曲起到的教育作用正在于此。
其实,“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曲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曲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