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
文化历史论文-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今天,正是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观点出发,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中华历史上的各民族所建的皇朝和民族纷争。
对于各民族的成就贡献,一概予以肯定,而对各民族统治者的倒行逆施,也一概予以否定,一视同仁。
这正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性高度,在历史研究中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
近一千年间,北方主要是女真和蒙古两个民族互为雄长。
女真族及其遗裔满族先后侵入中原,灭亡辽、北宋和明,建立了金朝和清朝。
特别是清朝,在开疆拓土方面有其成就。
但就坏的方面说来,金朝和清朝确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第一,是进入中原之初的强烈破坏。
金军所到之处,特别是对他们无法占领的地区,一律在事实上予以杀光、烧光和抢光。
如金军在岳家军进攻下,不得不撤离建康城(今南京)后,宋人收拾遗弃的残缺尸骨,竟达七、八万件。
这座城市常住居民约十七万人,在金军驱掳大批居民过江到北方之馀,驱掳不及者,就施行如此惨酷的屠戮。
亦非仅是建康一地,当时长江三角洲是全世界最富饶的谷仓,其他地区,如明州(今宁波)、临安府(今杭州)、平江府(今苏州)等地都相类似。
清军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亦为史家所熟知。
第二,金朝和清朝都在不同程度地强制推行落后奴隶制,破坏了中原地区的较先进的租佃制,使发生严重倒退。
金朝女真贵族将大量汉人驱掠为奴隶。
奴婢成为女真贵族的财产项目,可以作博戏时的赌注,贵人们死后,要生焚所宠的奴婢。
军队缺粮时,甚至杀戮奴婢作食。
第三,古代汉人长期保留蓄发习俗,《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汉人将蓄发看得极重。
金朝对汉人强行剃头辫发,清朝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在当时是对汉人的极大侮辱,严重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第四,大规模地掠夺田地,清朝谓之圈地。
这自然严重了广大汉族农民的生计。
第五,金朝迁居中原的以女真人为主体的猛安谋克户,也与清朝的八旗子弟经历了类似的腐化和衰败命运。
在金朝女真贵族的侵掠、屠杀和奴役政策之下,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民众,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其动员之广,规模之在,持续之久,在中国古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张献忠屠蜀”与清朝政治合法性之建构_张献忠

县土地的7/10。
当大西军进川时,这位富有的末代蜀王朱至澍还舍不得出银子,居然说自己没有积蓄,仅有承远殿一座可以卖了充饷。
张献忠于八月初九日攻下成都,改成都为西京,建立大西政权。
朱至澍和王妃投井死,张献忠将蜀王府改称皇宫。
三、江口沉银故事的启示。
清军入关后,大顺三年九月,迫于形势,张献忠率众50万退出成都,准备移师陕西。
十一月七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坡与清军战,中箭身亡。
此后江口沉银传说广为流传,直至21世纪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而留给我们的是国家转型与农民历史命运的沉重话题。
崇祯十六年在湖南长沙,大西政权曾发布檄文,宣布“钱粮三年免征”。
所谓“钱粮”,在万历年间全国清丈田亩统一征银、明朝财政体系发生从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重大转型以后,基本上是白银的代名词。
张献忠一路转战,获取了大量白银财富,为在成都正式建立政权提供了经济保障。
但是定都成都以后,一方面要解决庞大的军费和政府开支,另一方面“三年免征”,大西政权也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财政税收制度。
财政是政权存亡的命脉,在文献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大西政权实行按土地或人口征收赋税的政策,看到的是几十万大军和各级政权的消费,基本上依靠没收官库和打粮来获得。
这样一来,尽管张献忠严控财富,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私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刘景伯《蜀龟鉴》卷三,清刻本),并铸造了“大顺通宝”,但是大西政权不能建立财政税收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坚实的财政基础;打粮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正是张献忠徒有大量白银,只落得江口沉银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文责编:李成燕)“张献忠屠蜀”与清朝政治合法性之建构张献忠(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300191)由于常年的战乱,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剧减。
万历六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明会要》卷五十),至清康熙二十四年陡降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七)。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原文及读后感赏析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原文及读后感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原文及读后感赏析【导语】:《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山居笔记》,关于《一个王朝的背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将相故事-李成栋投降清朝后为清廷做的贡献 他反清真的是因为姬妾吗?

将相故事-李成栋投降清朝后为清廷做的贡献他反清真的是因为姬妾吗?李成栋是明末清初之时的人物,也是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后世人在评价李成栋的时候,往往无法给出准确的判断。
因为他一生反复无常,效力过三个政权,李自成的起义军、南明政权、清朝。
而在每一个政权之中,他好似都十分尽职。
一生反复,的确很难判定。
不过本文今日,只从清朝说起,看李成栋为清廷做了哪些大贡献。
一、背黑锅,扬威名清军在占领南京之后,开始在全国实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但凡是违令不遵者,从严处置。
汉族儒家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损失毫分。
清廷下令剃发,不仅违背这古制,而且是对汉族人的侮辱,所以全国上下反对之声顿起。
当时很多已经投降了城市,因为这个命令,再次起义抗清。
对于这样的情况,清廷实行严酷的镇压,最大特点就是实行屠杀。
清军在征服汉人的过程中,有很多次大屠杀,其中“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十分有名的,而这两个都有李成栋的身影。
“扬州十日”是明明白白的清廷下令,而“嘉定三屠”则是李成栋为了给战死的弟弟报仇,所下达的野蛮血腥命令。
这两次大屠杀,给扬州和嘉定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城市里血流成河,尸堆成山,整座城市都被染上了白色。
但是大屠杀却是行之有效的,如此野蛮的行为过后,百姓们渐渐的臣服于清王朝。
清朝日后攻占,很多城市的官员为了保护百姓,纷纷选择投降。
亦或是贪生怕死之辈,很快就放弃抵抗,使得清朝加速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而好处是清朝统治者得了,恶名却是李成栋一人背定了。
二、剿灭二帝李成栋在帮助清军征战之时,杀死了南明政权的两位皇帝,隆武帝和绍武帝。
隆武帝和绍武帝是兄弟,在南明大臣的扶持下,建立隆武政权。
隆武帝是一个比较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有复国的大志。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建立政权,但是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
实际权力,被以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为首的郑氏家族架空,本人所能做的事情很少。
隆武帝想要北伐复国,郑芝龙却根本不给一兵一卒。
11.05.26-让无辜者有辜-被刻意掩蔽的辛亥屠戮现象

让无辜者有辜:被刻意掩蔽的辛亥屠戮现象作者:金满楼尽管旗兵们在武昌起义中没有抵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杀害了。
武昌城里,四大满姓家族(扎、包、铁、布)均被杀害,八旗会馆也被完全摧毁。
第二天的早上,当十八星旗飘扬在原总督衙门时,旗人们的尸体也堆满了邻近的街道。
辛亥革命是一场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来的革命,而民族主义又极容易发展成种族的仇杀主义,这种倾向在武昌起义的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参与起事的革命士兵吕中秋回忆说,最先发难的工程营在起事之前公议‚禁令十条‛,其中即有‚勾结满人者斩‛、‚私藏旗人者斩‛两条。
起义爆发后,测绘学堂的革命学生试图杀死他们的旗籍同学松景,后被人所阻止,而阻止的原因竟然是怕血腥杀戮会吓走学生,令其不敢出去革命。
据第三十标的革命士兵鲁祖轸回忆,当时他们所在标(标相当于团)的各棚都有一两名旗籍清兵,革命前已分配同志负责解决,起义时他和另一位革命士兵刘秉钧负责结果一名叫双璧的旗兵,但当他紧跟在双璧的后面,待机动手时,‚我棚正目陈佐黄见我迟慢,即高举枪托猛击双璧头顶,原期结果性命,不料枪托稍偏左,双璧顺势滚下楼梯,一溜烟向第一营旗兵营跑去‛。
武昌原本不是八旗驻防地,但随着清末新政的铺开,一些旗人(主要是荆州八旗)因为各种原因而移居到这个省会城市。
从1904年起,在湖广总督及荆州将军的安排下,荆州旗兵被轮派到湖北新军中受训(十名中有一名是旗兵),这些旗兵主要集中在第八镇第三十步兵标(团),其中第一营中的两个队(每营共四队,每队大概150人)和第二、三营的各一个队,大概一个营的兵力为旗兵构成,他们的统领也是旗人。
第三十一标也有一个队的旗兵,另外大概还有四分之一(大概250人)的旗兵分布在其他部队或军事学堂。
尽管这些人在当晚的起义中没有抵抗(或来不及抵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杀害了。
武昌城里,四大满姓家族(扎、包、铁、布)均被杀害,八旗会馆也被完全摧毁。
第二天的早上,当十八星旗飘扬在原总督衙门时,旗人们的尸体也堆满了邻近的街道。
多尔衮在清初实行了那六大弊政?-历史_历史故

多尔衮在清初实行了那六大弊政?-历史_历史故事清廷入关后采取了一些笼络民心,安定社会的措施,但摄政王多尔衮不久又实行了民族压迫的六项弊政。
这六项弊政是:圈地定义:紧急圈地有三次。
第一次,顺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将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死于战乱留下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兵丁。
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圈地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
直隶的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的徐州、山西的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因驻扎八旗兵,这些地方的无主荒田也分给他们。
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
三次被圈土地16万余顷。
其中有很多是有主土地。
后果:圈地后,大量汉人失去土地,流落他乡或沦为庄田的农奴。
颁布剃发令定义:顺治元年五月十一日,清廷颁布剃发令。
所谓剃发,是指男子必须依满洲习俗剃发:前部头发剃尽,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不遵令者当”逆命之寇”。
后果:剃发令迫使汉民改变几千年的习俗,引起愤怒和反抗。
颁布投充法定义:顺治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颁布投充法和逃人法,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
满洲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
投充法规定,投充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
后果:投充法使人心惶惶,在各地引起巨大骚动。
逃人法定义:清兵入关后,八旗官兵将所俘的汉人和投充者当奴仆。
由于忍受不了虐待,大批奴隶逃亡。
顺治元年清廷下令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并株连他人,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
凡窝藏逃人,处死籍没,还要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
后果:逃人法使人人自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加深了人民的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
禁关令定义: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
这就是禁关令。
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后果:禁关令造成东北的人口严重不足,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本文导读:满清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
大同之屠:多尔衮怒屠全城斩杀十万
大同之屠发生在1649年,其主角是反正归明的满清大同总兵姜瓖,以及清朝第一王爷多尔衮。
当时姜瓖带领义军占领了西北、晋南广大地区,满清朝廷自然不敢答应,于是调遣了绝大部分兵力前去围剿。
在姜瓖抵抗下,大同久攻不下,导致多尔衮恼羞成怒。
最后姜瓖死在了自己的部下手中,并开城门迎接清军。
多尔衮亲自下令,将大同城内军民全部杀死,以除后患。
一时间,尸体狼藉,血流成河,使大同变成一座死城。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斗争,清军又把城墙拆除五尺,毁坏一切防御工事,从屠杀开始到结束,大同十万多人全被杀光。
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
大同之屠过了三年之后,大同府迁回大同时,城内仍然人烟稀少,荒废不堪,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清朝只好从各地往大同迁移人口,可想而知大同之屠死了多少人。
清军实施大同大屠杀后,全城只剩下5个重案犯。
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5个人了。
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将相故事-明末清初军阀李成栋简介 李成栋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明末清初军阀李成栋简介李成栋是怎么死的?李成栋是明末清初著名军阀,早些年的时候参加农民起义,后来跟随高杰降明,成为南明宁夏王。
后来又率部降清,为清廷统一作出贡献。
受到清廷重用之后,又反清归明,为南明的延续作出重要贡献。
李成栋出身不高,所以对于他早期的记载并不详细,出生年月不详,甚至就连出生地也不是那么确定。
有说他是山西人,但也有说他是陕西人。
真正让他进入史书的,是在他参加农民起义之后,作为闯王李自成麾下的将领而被人所知。
李自成麾下有许多大将,这些人帮助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而李成栋,就是李自成重要部下,绰号“翻山鹞”的高杰的属下,李成栋当时号“李诃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覆灭明朝之后,吴三桂就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
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与清军交战,大败,随后在九宫山自尽。
李自成去世之后,他的部下四分五裂,有继续搞军阀割据的,也有人投靠南明,联明抗清的。
高杰选择投靠南明,而作为他属下的李成栋,自然也就随之降明。
在南明政权中,李成栋坐到总兵的位置,奉命守徐州,为徐州总兵。
公元1645年,高杰在睢州被许定国刺杀。
许定国早年是明朝官员,后来投降清朝。
高杰去世之后,清军长驱直下。
豫亲王多铎率军直下江南,一路毫无阻挡。
于是李成栋就奉上高杰的妻子邢氏,就这样投降了清朝。
李成栋率部降清之后,在贝勒博洛底下当值,随其攻打福建,立有战功,授为广东提督。
后来又跟随清军攻打扬州,有了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历史上清军屠杀汉民的惨痛事件。
李成栋在这个时候,算是清军的刽子手,被清军安排屠杀。
继扬州十日之后,又有“嘉定三屠”。
如果说扬州十日,还是李定国受清廷指挥,将屠刀对向普通百姓,那么嘉定三屠就全由李定国下命令。
在这场血腥事件中,江南一片血海,尸堆成山。
全户灭绝,女人惨遭强奸,就连幼小的婴儿也不放过。
正是这件事情,让李成栋在日后归明之后,尽管为南明做了不少贡献,十分忠诚,但是仍然受到后世的痛恨。
嘉定三屠,用一片血腥,镇压了百姓反清之心,此后“远近始剃发,称大清顺民云”。
历史趣谈揭秘震惊历史的剃发易服竟只是个误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震惊历史的剃发易服竟只是个误会?导语: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剃发易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样的强制手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剃发易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样的强制手段,必然会引起反抗的斗争,那么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呢?关于剃发易服死了多少人的记录,历史上从满族人入侵中原开始就有了。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满族人首领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占了辽阳,随后就颁布了“剃发令”。
但这种法令让当地人不能接受,他们杀死了满族人派来的传令官,然后所有人都逃到了鸭绿江边。
满族人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军队去了鸭绿江边。
当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与满族军队进行了斗争。
但最终斗争无果,逃跑也没有了去处,最终数万人都投进了鸭绿江。
这件事在朝鲜历史资料上有详细的记载。
崇祯十七年,清军攻入山海关,立即下令推行剃发易服制度。
同年五月,清军占领北京,第二天就发布了“剃发易服令”,但这次遭到了许多民众的强烈反抗,甚至揭竿而起反对。
清政府认为统治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就废除了这项法令。
后来清军占领江南地区,又一次推行“剃发易服”,这一次清政府对反抗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这次镇压持续了三十七年。
在常熟城,杀害了不下五千人,并掳走了数千人。
在福山塘,全乡的人都被清军杀害。
“嘉定三屠”中有三万多人被害。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是个误会历史上震惊的剃发易服,竟然有人说剃发易服是个误会,那么这个误会,又是怎么来的呢?生活常识分享。
夏完淳绝唱
绝唱——夏完淳就义360年祭夏立君一1647年(清顺治4年,丁亥年)9月19日,夏完淳等43名抗清义士在南京同时遇难。
此前,夏完淳的好友杜登春去南京打探消息,恰巧遇上处决义士的场面,杜登春得以目睹夏完淳就义过程。
这成了杜登春一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遇难者中有夏完淳的多位好友及岳父钱栴,行刑方式是斩首。
夏完淳与好友刘曙携手昂然而出,拒绝下跪,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
夏完淳是看着屠刀就义的。
夏完淳(1631—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生存于明清易代之际,殉难时虚岁17,生存于人间仅不足六千个日夜。
三百多年来,少年完淳倒下的躯体砸疼了无数人的神经。
其生命短暂如慧星,其精神重量比之恒星亦不为过。
360年,对历史来说,可以说是漫长,也可以说是瞬间。
不仅夏完淳为之尽忠的大明王朝远逝,他所誓死反抗的清朝也只留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帝制结束已近百年,眼前堪称繁华世界。
歌舞征逐,灯红酒绿,似乎再也不需要夏完淳式的悲壮了。
我自少年时代知有夏完淳这个人物起,就一直向往能拥有一部《夏完淳集》,历几十年竟未得。
新世纪之初,借助喧嚣的因特网,终于搜求到了一部煌煌五十多万言的《夏完淳集》(白坚笺校本)及其他相关史料,我因此得以窥见这位少年英雄创作全貌,并能对其精神世界有个略显深入的探察。
读《夏完淳集》,感受其悲壮的文心,雄伟的灵魂,我感动不已。
在如此短暂的岁月里,经受如此激烈丰富的人生,爱恨情仇达于极端,十六七岁时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强度,古今中外,罕有其匹。
夏完淳是一个奇迹。
面对这位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刻下深深印痕的少年,我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疑问,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没有。
哪些因素使夏完淳如此早熟?人格在冷酪的历史面前有没有独立价值?夏完淳把自己作为忠孝节义的符号捧上历史的祭坛,有无意义?……夏完淳被捕时,以一首五律辞别故土,这就是有名的《别云间》(云间是松江县古称):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