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实用]草地生态学

[参考实用]草地生态学
[参考实用]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lawof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

b.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lawof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植物耐荫性shade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

植物生活型life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亲本投资: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耗。

性选择: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生理、生化与遗传特征上,如自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之间的竞争现象等。

生活史lifehistory: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亦称为生活周期。

绝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相对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r-对策者是不断地侵占暂时性生境的种类,基本上是机会主义者。

K-对策者具有稳定的生境,其进化的方向是使它们的种群保持在平衡水平上和增加种间竞争力。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个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期。

C-选择: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长。(竞争型)R-选择: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主要将资源分配给生殖。(干扰型)S-选择:资源分配的主要方式是分配给维持,在资源有限或由于生理胁迫限制了资源利用的生境中,将主要的资源用于维持存活,这就是胁迫忍耐种。(胁迫忍耐型)

CS:草本胁迫忍耐竞争型:资源充分,不受干扰,非生产性生境,多演替后期木本植物。

SR:胁迫忍耐杂草型:非生产性生境,干扰中等,多一年生小型草本植物,或因胁迫而多短命的多年生植物,如沙漠植物。

CR:竞争杂草型:资源丰富,干扰适中,阻止高竞争种和高适应种,开花前营养生长期长,植株较大,能利用竞争种的低生产力季节,或占据有泛滥、强度放牧等场所。

种群population: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存形式;

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内禀增长能力: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的潜在增长能力(或速率)。用在不同条件约束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rm来表示。

逻辑斯谛曲线增长:在有限资源空间中的简单种群的增长。在早期,资源丰富,死亡率最小,防止尽可能的快,种群内个体可达到内禀增长率。种群呈集合式增长,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可持续支持的最大程度,这个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当种群更加拥挤时,种群增加率减少到零,种群大小处于稳定状态。A开始期B加速期C转折期D减速期E饱和期

生态入侵(ecologicalinvasion):指某些生物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稳定扩大的过程。

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都差不多。

自疏:密度增大后,种群内的部分个体死亡,种群密度有所下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歇地现象:连作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的现象。连作轮作。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近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密度制约、逆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定法则2)-3/2自疏(self-thinning)法则

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逻辑斯谛方程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最小面积:又称为表现面积,指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realized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nicheoverlap):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nicheseparation):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

竞争释放(competionrelease):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

生态位宽度:物种对n-维资源空间的适应范围,是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高斯假说(生态排斥原理)有共同资源需求的两物种间存在竞争,生态需求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完全相同的两物种不能共存。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包括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species);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species)。亚优势种(subdominant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多度(丰富度)abundance:是目测估计指标,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D=N/S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分种盖度(分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频度frequency: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用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它们在群落中占有同一功能地位,是等价种。

层片是群落的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第一级层片是同种的个体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或减少)的趋势。

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群落更新:群落优势种被相同物种后代个体所取代的过程。

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群落演替(community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先锋群落。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食物链(food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

生物扩大:由于生物体对于某物不能代谢,它们就累计在个体的体内,这就导致在更高营养级上的有机体中的积累。

营养级(Trophiclevel):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林得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正反馈: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受外界干扰后,自动调节的极限。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简述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自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限制因子原理食物链原理

生态问题:1.沙漠化日益严重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3野生动物大量灭绝,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许多动物绝种,影响生态平衡4世界人口急剧增长5饮水资源越来越少,供饮用的甜水源逐渐减少,人类饮水问题越来越大6渔业资源逐渐减少7河水遭到严重污染8大量使用农药,这不仅使农作物受到影响,也给人体带来危害9地球温度明显上升10酸雨现象正在发展。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和间接作用,限制性作用

植物性选择的生态学意义:保证最适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增强后代存活能力,限制异种交配、种间生殖隔离,保证种的相对稳定性。

动态有哪几种主要形式:1、数量动态①季节消长②不规则波动③周期性波动④种群爆发⑤种群平衡⑥种群衰亡⑦生态入侵2空间动态(1)空间需要生物有机体需要一定的空间以获取必要的物种、能量。从而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空间格局

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干扰可以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为干扰使许多竞争力强的物种占据不了优势,其他物种乘机侵入。如果要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就不要简单地去阻止干扰。实际上,干扰可能是产生多样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这种思想在自然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自然界生态系统总是趋向于保持一定的内部平衡关系,使系统内各成分间完全处于相互协调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是达到和维持平衡或稳定的重要途径。

气体型循环物质与沉积型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异同?

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循环功能完善,其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O.C.N循环;特点是贮存库主要是岩石、沉积物、土壤等,循环过程缓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容易出现局部短缺。P,S循环

生态工程的评价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综合效益,第二层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第三层为各种具体指标。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I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IV在自然界生物

鸟类知识简介

鸟类知识简介 三、行为生态 1鸟类的食性 鸟类的食性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大类其中肉食性又可分为食肉类、食鱼类、食虫类和食腐类。 食肉鸟类:包括隼形目、鸮形目中的绝大多数以及少数其它鸟类如贼鸥等。这类鸟嘴呈钩状爪利两翅强健善飞其中多为捕食者食腐类严格地说也属于这类。 隼形目(猎隼) 鸮形目(猫头鹰) 蓝翡翠(佛法僧目) 鹬(鸻形目) 食鱼鸟类:种类极多主要为水鸟和海鸟捕猎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另外不少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涉禽也属于这类。

食虫鸟类:为鸟类中最多的一类又以雀形目为最这类鸟通常飞行迅速而敏捷眼尖嘴快我曾亲眼看到我养的白头鹎雏鸟原地吃到飞过它身旁的苍蝇的情况。一般来说哺雏期间这类鸟会大量捕食有害农林的昆虫所以这类鸟绝大多数为农林益鸟 植食性鸟类:这类鸟通常情况下吃植物种子、果肉和花蜜有些能储藏食物如松鸦等。左边这只乌鸫(雀形目)既食植物果子也食昆虫因此所谓植食性的鸟类多数并非严格的只吃植物食物。但象蜂鸟这样的鸟类则是终生以花蜜为食的某些硬嘴鸟也是终生以植物为食这类属于狭食性鸟类有的甚至是专食性的。一般地说广食性的鸟类种群优势比狭食性的要大。 杂食性鸟类:其实许多食虫鸟类和植食性鸟类都可列入到这类中这类中最典型的是乌鸦只要是人能吃的它们都吃。左边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乌鸦(雀形目)右边是麻雀(雀形目)。严格地说上页的乌鸫属于杂食性鸟而麻雀由属于植食鸟。 2、鸣啭鸟类的鸣啭 一次在湖北安陆一处洪荒山中流连一周多听到黄鹂的鸣啭声让我激动不已当时就对它们的鸣声做了一些记录在短短几天里发现至少有五种不同的叫法。可惜的是我不懂鸟声学无法理解那些有什么意义。不过我知

2017-2018年宁夏大学考博试题草地农业生态学

宁夏大学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8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2、生态位 3、斯太普(Steppe) 4、生态系统服务 5、能值 6、草地基况 二、问答题(共52分) 1、草地农业系统的生物因素包括了哪些因子?每个因子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有哪 些?(6分) 2、叙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6分) 3、生产中一些养殖户会购买年龄在1.5岁以内的羊只进行短期育肥出售,请用次 级生产积累规律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年龄段的羊只?(6分) 4、提高净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有哪些?(6分) 5、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草地生产力是一回事吗?有何区别?(7分) 6、叙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后评估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7分) 7、建设和发展草地农业应遵循哪些原则?(7分) 8、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蕴藏在哪些方面?(7分)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放牧草地由于放牧家畜的介入,使之与未放牧草地在元素循环方面产生了较大 差异。请论述家畜放牧及其排泄物对草地元素循环产生了哪些影响?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草牧业,2016年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 提出推进粮改饲、发展现代饲草生产体系。请基于植物生产系统和动物生产系统相悖及耦合理论,结合我国草畜产业发展现状,论述国家提出草牧业和粮改饲的背景、并论述系统耦合理论对发展草牧业和推进粮改饲有何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宁夏大学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卷 考试科目:草地农业生态学适用专业:草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阐述草地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四个生产层)及其特征。 2.简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 3.水热综合因子如何影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类型 间的发生学关系? 4.降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的影响如何? 5.从草地农业力能学的观点着眼,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可以从哪几个力能学 效应考虑? 6.简述斯太普、普列里及萨王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布及其特征。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理论在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2.基于大草食动物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阐述实施围封禁牧政策的利弊及其可持续性。 第1页,共1页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 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植物耐荫性shade tolerance:植物对环境郁闭度的敏感程度。用植物在地上方光照和剧烈竞争上的生存能力来衡量。 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植物生活型life form:植物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 生活型系统: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草本。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a.变温促使种子萌发 b.促进干物质积累 c.对开花结实有影响 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物候学(phenology):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在形态上形成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 生长期:从叶芽萌动到落叶为止的这段时期,称为~或生长日数。 生长季:一年中适于生长的时期。近于无霜期。 地理替代现象:树种对水分需求不同,水条件不同的相邻地区,常可见到一些地理替代种。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在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吸收和消耗的水分数量。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蒸腾强度不能反映水分利用程度。 植物需水量(蒸腾系数):生产1g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系统 (System)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生产者 (Producer) 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 消费者(Consumer)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或其他生物其他生物为生的各种动物。 分解者 (Decomposer) 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一样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如甲虫、蠕虫、白蚂蚁和某些软体动物。 生物圈 (Biosphere)地球上存在生物有机体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水圈和土壤圈全部。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分结构 (Components Structure)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垂直结构 (Vertic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农业生物也因适应环境的垂直变化而形成各类层带立体结构。 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亦即由农田、人工草地、人工林、池塘等类型的景观单元所组成的农业景观结构。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流动,是驱动一切生命活动的齿轮。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主要是指生物为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它们沿着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最终归还环境,并可被多次重复吸收利用,构成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Information Transfer)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产生的物理信息(声、光、色、电等)、化学信息(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等)、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和行为信息(生物的行为、动作)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传递,把生态系统的各组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功能。 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农业生态系统不但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网,而且还利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网,利用电话、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教育、推广、邮电、计算机网络等方式高效地传送信息。 价值流(Value Flow)价值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组分间转移。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转变成生产形态的价值,最后以增值了的产品价值形态出现。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以价格计算的资金流是价值流的外在表现。 种群 (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出生率 (Natality) 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

鸟类群落生态学报告(三) 关于水鸟群落的研究 方慧51111300113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说,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才能显示出来。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近年来对我国对水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包括对水鸟群落的结构及其变化、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等研究。 一: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长江中下游湖泊是越冬水鸟的重要栖息地,随着湖泊渔业养殖强度的不断加大,湖泊湿地严重退化,水鸟的越冬生态受到影响。为揭示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越冬水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特征,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3 月,通过扫描取样法采集安徽省长江沿江升金湖、菜子湖和武昌湖3 个浅水湖泊30 种越冬水鸟的取食行为百分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越冬水鸟进行集团划分,并采用无倾向对应法( DCA) 分析越冬水鸟的取食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庆沿江湖泊越冬水鸟群落可分为4 个集团,即深水取食集团G1、挖掘和啄取集团G2、浅水取食集团G3 和泥滩拾取集团G4。G2 集团的鸟种最多,共有13 种,优势种为鸿雁( Anser cygnoides) 、豆雁( Anser fabalis) ; G3 集团次之,共6 种,优势种为小天鹅 ( Cygnus columbianus) 、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 ; G4 集团共5 种,优势种为黑腹滨鹬( Calidris alpina) 、鹤( Tringa erythropus) 和红脚鹬( Tringa totanus) ; G1 集团水鸟种类有6 种。这些水鸟的觅食生境主要在湖泊滩涂和浅水区域,其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觅食对策共同决定群落组成结构。 DCA 分析表明,取食方式及取食时运动方式组成的觅食对策决定了集团食物资源的分割,草滩中取食鸟类主要采用静止取食和啄取方式,泥滩取食集团主要采取拾取及奔-停取食,深水区取食集团则主要采用潜水方式取食, 二:水鸟群落的结构变化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2006 至2010 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3 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量呈严重下降趋势( ANOV A,P= 0. 009) ,而雁鸭类和鹭类总数量在上升( ANOV A,P = 0. 015; P = 0. 00) ; 在种类数量方面,鸻鹬类和雁鸭类差异不显著( ANOV A,P = 0. 597; P = 0. 523) ,鹭类种类数变化极显著( ANOV A,P = 0. 00) 。同时,通过对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因子偏好的分析,发

北京林业大学801草地生态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801草地生态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草地生态学》考试是草学学科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教育部授权的各草学硕士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试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草地生态学》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草地种群生态学、草地群落生态学、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生产性能、放牧生态学、草地火管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实践分析及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 《草地生态学》考试测试以下内容: 1. 草地生态学的概念与背景知识; 2.草地种群生态学; 3.草地群落生态学; 4.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 6.放牧生态学; 7.草地火生态学; 8.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 三、考试要求 1、透彻理解草地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2、理解并注重草地的种群生态、草地群落的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草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放牧和火管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主要的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等内容。

四、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约占30分) 2、填空题(约占30分) 2、简答题(约占50分) 3、论述题(约占40分)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书 1.《草地生态学》,周寿荣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6 2. 《生态学》,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草地农业生态学》,任继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就是生态系 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年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与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就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过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与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 ●野外就是首选、并且就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就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就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 较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与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型 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与其她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与。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与(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

草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天然草地: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灌丛极少甚至没有,或完全没有乔木(moore ,1964),一般被称为永久性草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及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草地:通过人们精心播种与培育的农业栽培草本植被,但经过长时间的演替,也会有外来种侵入,物别是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种,使人工草地打上天然草地的烙印 草地:具有更广泛的农学涵义,而不等同于植被类型概念,应与“草原”一词作划分,也就是说草地是指可作为家畜放牧或打草利用的比生态学上草原植被类型更为广泛的范围,其中包括草原,也包括草原以外天然的或人工的供畜牧业利用的草地。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研究草地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系统关系的科学。它是草地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科学,是农业生物学与生态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因而又是应用植物生态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A·G·Tansley 1935年提出的 草原:主要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以夏绿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缺乏乔木,有时夹以小灌木,小半灌木。它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即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即称为草原。 典型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克氏针茅草原 荒漠草原: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沙生针茅草原 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 紫花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和冰雪融化等各种来源的水分)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也包括那些适盐耐盐的所谓盐中生草本植物。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 草场:通过放牧,割草或其它方式为家畜等食草动物提供食料的自然,地段(李特),一般是指在其上进行着草群培育过程的生产地段,在每一段时间内,草场都处在一定的生产状况之下,产生若干一定品质的草群。 草地(Grassland):一般译为草地,狭义指禾草草地,包括Prairie(高禾草草地)和Steppe (矮禾草草地)。广义的草地应与草场相同。草本植物群落的泛称,即能放牧或割草,提供牲畜饲料的自然地段。 草地资源: 一般是指提供家畜所需要的放牧场与打草场的自然资源。 在论述草地资源前,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概念,即草原,草甸,草地,草场。一般情况下草地和草场是农学的概念,草原和草甸是植物群落的概念。

实验18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实验18 家鸽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鸟类的解剖方法。 2.通过家鸽的外形观察和解剖及其骨骼系统的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活家鸽、家鸽解剖示范标本、家鸽骨骼系统标本、家鸽神经系统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粗剪刀、骨钳、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各种镊子、吸管、棉线或尼龙线、棉花、吸水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观察 家鸽身体呈纺锤形,体表被羽,具流线型的外廓。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部分。 1.头部 喙上下颌向前极度延伸,前 端覆有角质膜。 蜡膜为上嘴基部隆起的软 膜。 外鼻孔1对,位于蜡膜下面两 侧,呈裂缝状。 眼大而圆,有可活动的眼睑 和半透明的瞬膜。 耳位于眼的后下方,外观为 一椭圆形的孔,称耳孔。鼓膜内陷 图18-1 鸟翼上的各种羽毛(自郑作新)

形成浅短的外耳道,耳孔外覆以羽 毛,称耳羽。 2.颈细长,灵活。 3.躯干略呈卵圆形,紧密坚 实,不能弯曲。 泄殖孔位于躯干的后端腹面,尾的下面。 4.翼(或称翅)前肢特化而成,其上着生各种羽毛,分上臂、下臂及手,弯曲成Z 形,飞翔时能伸展,为飞行器官。 飞羽构成翼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图18-1)。 初级飞羽着生在腕掌骨和指骨上,为最长的1列飞羽,9-10枚。 次级飞羽着生在尺骨上,较初级飞羽短。 三级飞羽亦着生于尺骨上,为最内侧的次级飞羽,但其羽色和羽形常与其余的次级飞 羽有所不同。 5.脚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股或大腿为脚的最上部,与躯干相接,被羽。 胫或小腿在股的下面,跗跖的上面。鸽的胫部裸出。 跗跖在胫的下面,趾的上面,为脚部最显著的部分,其上着生角质鳞片。 趾4个,3趾向前、1趾在后,先端具爪,为常态足。 6.尾缩短成小的肉质突起。 尾羽生长在尾部的大型正羽。这些尾羽能展开成扇形,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尾脂腺尾基部背面的1 对油腺,呈乳头状突起,能分泌 油脂。 7.羽毛家鸽体表被羽, 有羽区和裸区之分(图18-2)。 按羽毛构造可将区分为正羽(翮 羽)、绒羽和纤羽(毛羽)3种 (图18-3)。 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构成, 图18-2 鸟类的羽区和裸区(自丁汉波)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广东常见鸟类

大山雀 不用过多介绍,生命力适应能力超强的小小麻雀,无论是僻静的山村亦或喧嚣的城市总能见到它们成群的身影。虽然没有靓丽的羽翼,但每当它们闪现在令人窒息近乎死寂的都市压力角落时,总让人内心掠过丝丝生气,是的,它们也在这里........... 大山雀,应该算是小麻雀的近亲吧,黑白配长得很酷很时尚,就像披着黑色包头围巾,围巾垂落胸前只漏出白皙的脸颊,呵呵。奇怪的是它们和麻雀亲戚喜欢成群出游不一样,而是喜欢跟着其他同类的大部队,比如暗绿绣眼鸟,它们天生一定是很要好的朋友。

1、长尾缝叶莺 乡下很常见的一种灰褐色小不点,歌声比较单调,尾巴喜欢上扬,飞动时翅膀拍打还会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用什么词来形容一把好呢,活泼!想半天就这词放它身上最合适不过了。喜欢在菜地瓜棚钻上钻下觅食,然后在带刺的荆棘堆里筑巢,鸟巢非常漂亮,完全是编织业界的典范:外层用细草层层精细编织,并将周围生长的绿叶也缝贴在鸟巢表面,很是隐蔽,内部用棉絮羽毛铺垫,看着就安逸。选择在天然屏障里安居是智慧的表现,可惜的是它们却总喜欢选择在小路边相对容易暴露的荆棘堆所以每到繁殖季节,总能够看到拎着鸟巢兴奋飞奔的小孩,很是可惜。

2 暗绿绣眼鸟 绣眼儿看上去秀气,短尾巴,但一样是活泼喧闹,成群在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在广州最常见到它们就是路边榕果成熟时,叽叽喳喳在上面扒的榕果满地都是,行人多有中招,当然鸿运当头时还不一定只是榕果哈哈,绣眼儿很会吃,除了小昆虫、小浆果等,它们还吃花蜜,最不厚道的是,还会到寻常百姓家偷吃腊肉,

3 鹊鸲 虽然也是黑白配,但鹊鸲在乡下名声并不好,原因吧可能有二,一为它总是神经兮兮的徘徊在乡下人工or天然的茅房周围,伺机而动,其二我想应该是其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乡亲们留传下来鹊鸲的叫声是报忧不报喜的,每每听到它们乱起哄,上了年级的老者似乎都会面露菜色,好像马上马上就要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一般,可是在我们后辈耳中,圆润的鸣声还真是蛮赞的,欧洲的耶稣像上帝,中国的玉帝似如来,这应该都是思维意识创造的产物吧,你看为何相隔百里的广州街坊却视其为报喜鸟呢,还有就是鹊鸲喜欢在裂开的竹筒里面筑巢,很懂得利用资源很是聪明。

对生态学的认识

江西师范大学 对生态学的认识 在学习过植物学与土壤学之后再学生态学,感觉各个学科是交叉在一起的,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自己没有很完整的学好生态学,但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科学。一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长期不为公众所熟知,直到1900年前后,才作为生物学的独立分支或领域被社会公认。那是,它像生物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只有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它。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学收到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的重大学科之一。这是由于人们认识到,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诸如:人口压力、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均为生态学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赖于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先只是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现在,生态学的概念不论在内涵和外延上搜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突破了原先生物学的范畴,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大气、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成为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学科,有着自己庞大的学科体系。目前,生态学不仅仅是生物科学的前沿,而且又更近一步地突破了自然科学的界限,

江西师范大学 强烈地域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结合,出现了生态法学、生态伦理学、经济生态学等学科,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成为全球超种族、超国界、超意识形态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来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挑战。 生态学现在已发展成为多源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动物学、植物学、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气象学、行为学、气象学、地质学、社会学、物理学、数学、数学模拟、遥控技术、经济、城乡建设等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学科之一,而且与农、林、牧、副、渔、猎、医药等行业的规划、工业污染的控制等均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都需要在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和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因此,生态学具有重大的使用意义,并且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生态学已经有100多个分支。 和许多自然学科一样,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时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在群体水平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群体特征,这是个体层次上所没有的。种群生态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动物生态学的主流。

大班社会教案:鸟类的灾难

大班社会教案:鸟类的灾难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几种常见的鸟,并且知道他们的习性。 2.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激发幼儿爱鸟、护鸟的热情,从小具有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室布置成“鸟类王国”的场景,会表演创作舞蹈“雀跃 晴林”。 2.教学图片,各种鸟的头饰若干,有关鸟的录象。 3.幼儿通过媒体初步认识这些鸟。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扮演各种鸟的形象,随欢快的《清晨曲》音乐(有各种鸟叫声)进场。 1.幼儿随鸟叫声飞进场,在“树”下围坐好。 2.教师简单介绍场景—“鸟类王国”和鸟王—孔雀(教师扮)。 二、介绍几种常见的鸟,并且知道他们的习性。 1.师:我是鸟王—孔雀,今天在着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 时候,把你们召集起来举行“最佳鸟儿”的评选大赛。比一比谁 的本领最大,谁的贡献最多,愿意参加的鸟可以报名。 2.由幼儿扮演的各类鸟开始自我介绍。 鹰:我是老鹰,我有一双奇特的眼睛,长在头的两侧。我能

看见很小的东西,目光敏锐,我还有尖尖的爪子和带有弯钩的嘴巴,我还有一对大翅膀,会飞到云层之中,我最喜欢吃田鼠和野兔。 鹦鹉:我是语言学家鹦鹉,你们瞧我多漂亮,我有七彩的羽毛,长长的尾巴,我还有一张会模仿的嘴巴,我能学唱歌,还会吹口哨呢! 猫头鹰:我有一双大又亮的眼睛,深夜能看见细小的老鼠在活动,我接飞过去,一把抓住它,因此我是“捕鼠能手”。 燕子:我是春天的使者,每年春天我穿着黑色的礼服,在春姑娘的带领下来到南方,为大家报告春天来了。 3.由小朋友们相互进行讨论各种鸟的特点。 教师小结:刚才小鸟们都展示了自己的本领,看来你们的贡献可真不小,少了谁都不行,看来你们都是最佳小鸟,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小鸟有那些本领。 4.幼儿看有关鸟的录象,认识其他的鸟。 三、了解鸟类面临的灾难。 1.设置情景:一阵蕴涵危机的音乐响起声中,信鸽送来探测到的面临危难照片。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2.图一:小鸟正受农药的侵害。 提问:小鸟怎么了?为什么会死?飞机上喷洒的是什么? 小结: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杀死了害虫,而且有毒的农药也把小鸟给毒死了。

鸡的解剖实验报告

鸡的解剖实验报告 专业:动物医学年级:2015 姓名:王涛学号:86150233 一、实验日期:2016年12月12日 小组成员:张建刚、冯洋、李金霞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对鸡的骨骼和肌肉的观察,认识禽类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和主要特征。 2、通过对鸡的内部结构解剖和观察,认识鸟类的各个基本器官以及系统的基本结 构,并发现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鸡的解剖操作,掌握解剖鸟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实验内容 1、观察鸡的外形结构,了解鸡的基本生活习性。 2、打开胸腔和腹腔,观察各个器官,并能准确找出器官所在的位置。 四、实验器材 手术盘、剪刀、一只已经处死并脱毛的健康鸡五、实验步骤和观察内容 (一)、观察外形结构: 背面腹面

脱毛后的外形特征: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容易区分,尾部明显退化,皮肤薄 且松,皮肤腺体不发达。前肢特化为翼,后肢具有四趾,趾间无蹼。 (二)、外形基本观察结束后,用剪刀沿着鸡的大腿内侧剪开,如图所示;把鸡腿给打开后沿着腹侧的肛门正上方无骨处 剪开,打开腹腔,观察其内部结构; 在打开腹腔之后,大概观察了各个器官的具 体位置和形态,然后在进一步观察其结构; 1、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心脏 泄殖腔 气囊 空回肠 剪开位置

2、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十二指肠 胰腺 盲肠 十二指肠 空肠 结直肠 输卵管 回肠 泄殖腔 肛门

3、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4、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5、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6、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观察完肠管之后,开始观察内脏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然后从咽喉部剪开,找出气管和食管,观察软骨等结构; 7、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8、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鸟类知识简介

鸟类知识简介 1、鸟类属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鸟纲(AVES),为两大类温血动物之一,全世界有鸟类九千至一万种。按照传统的分类,现存鸟类分为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今鸟亚纲中又有齿颌总目、古颌总目、楔翼总目、今颌总目四个总目。我国只有今颌总目23个目中的21目,1200种左右,占鸟类总数的13%。 鸟类诞生于中生代侏罗纪,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或与爬行动物有着极亲密的关系。体均被羽,恒温,卵生;胚胎外被羊膜。前肢成翼,偶或退化。多营飞翔生活。心脏具两心耳、两心室。骨多空隙,内充气体。呼吸器官除肺外,并有肺壁而形成的气囊,用以助肺行双重呼吸。种类繁多,遍及全球,生态多样。鸟类在自然界生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直接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保护鸟类是每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生理结构 为了在空中作业,鸟类的前肢进化为鸟翼(少数后来又退化)。鸟翼上覆盖着羽毛,这些羽毛质轻、结实且富于弹性,可分为飞羽和覆羽两大类,羽毛上有许多小钩,它们将羽毛粘在一起形成一组光滑的表面。尾羽也属飞羽,是用于飞翔的重要部分。蓬松的小覆羽和绒羽则可保温。许多种鸟类的羽根能分泌油脂,通过理毛能使这些油脂布于羽毛表面,可使羽毛显得很漂亮,也利于飞行。 3、骨骼结构 无牙、骨空、尾骨退化、无膀胱等,这极大减轻了鸟体的重量,更有利于它们的飞翔。从右图中我们能看到鸟类的头骨愈合得比较简洁,前肢骨细而长且有龙骨作支撑,整个鸟骨显得结实轻便。由于升力和翅膀的表面积成正比,这使得鸟类的体积一般不会很大,否则前肢过长会带来许多的麻烦。 大多数鸟类有四趾,拇指向后,便于抓握。颈椎较长且转动自由度很大,这是因为鸟类没有可干活的手,诸如取食、育雏、防御、理毛、建巢等许多工作均由嘴来完成之故。

小学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

小学科学教案《鸟类动 物的特征》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年级科学教案《鸟类动物的特征》教案 后白塔小学冯津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各种鸟类特点的资料,并用科学的语言概括鸟类的共同特征。 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鸟喙对鸟类生活有什么好处。 4、能将常见鸟的名称以及其喙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说 出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于模拟鸟喙取食实验情况的分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猫头鹰、鹦鹉、鸽子等。 实验材料:一个托盘、五个小碗(第一个小碗中盛有用泡沫打的洞,洞中有很多米粒,第二个小碗中盛有土和葵花子、第三个小碗中盛有纸屑和橡皮泥“橡皮虫”,第四个小碗中盛有塑料板,塑料板上订有各种“小动物”、第五个小碗中盛有水,水中有一些“浮游生物”;五张白纸;1把工具(或尖嘴钳子、或勺子、或起钉器、或镊子));一只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问题

今年鸟类动物运动会就要拉开序幕了,前来报名的鸟类动物可多了,让我们看一看都有谁呢?总裁判员对于前来报名的鸟类朋友一一进行了登统。突然间,报名处发生了争执声。“你们几个怎么也来凑热闹,你们不能报名。”“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不是鸟类。”“什么样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动物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是啊,这节课就让咱们班的同学一起来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板书: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探究鸟类的共同特征 1、观察、阅读获取信息 (1)介绍研究方法 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 生:…… 师:对了,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他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意请来了几位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们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在它们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小提示: ①它们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 ②先整体观察每一种鸟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