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的一些重要小说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

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

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秋刀鱼之味》、《鲍家街女人》、《流金岁月》等。

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在20世纪90年代,王蒙以一系列描述不同季节的长篇小说成功吸引了全国读者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情节和深入的社会观察而闻名。

首先,我们来介绍《秋刀鱼之味》。

这部小说以中国北方的季节变化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变迁。

小说描绘了小人物秋刀鱼在大环境中的抗争和生活态度,塑造了一群可爱的农民形象。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获得了读者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谈谈《鲍家街女人》。

这是王蒙创作的又一力作,以一个北京老胡同的女人们为主线,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通过描绘女性的命运和经历,作者呈现了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

这部小说以其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细腻的文笔,令读者对当代中国的妇女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流金岁月》。

这部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通过描述不同年代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遭遇和选择引人深思。

作者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到历史的变迁,还能够对个体命运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以其深入观察社会现象、生动描绘人物形象、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他通过这些作品探索和反思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对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普遍主题的思考。

这些作品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第十三章90年代小说(一)

第十三章90年代小说(一)

刘震云作品
池莉(1957――,湖北沔阳人)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从1987 年起,《烦恼人生》、《不谈爱 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 好》、《你是一条河》、《预谋 杀人》等显示出了新写实创作实 绩。九十年代中后期,主要作品 有《来来往往》、《化蛹为蝶》、 《小姐你早》、《致无尽岁月》、 《云破处》、《口红》、《生活 秀》等。
张炜(1956——,籍山
东栖霞县,生于山东龙口)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古 船》( 1986年) 和《九月 寓言》(1992年)是他创作 生涯的两次高峰。《柏慧》、 《家族》、《外省书》、 《能不忆蜀葵》、《一潭清 水》、《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等。
史铁生艺术特色
史铁生对生存、痛苦、死亡和困境表现 出一种超越感,对人、世界和自然充满着善 意和爱心。
第十三章 90年代小说(一)
——新写实小说、 ——文化道德小说、 ——女性小说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 刘震云等
90年代新写实小说进一步发展。 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是突出 代表。
刘震云(1958――,河
南延津人),1978年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 以后,他的新写实系列小 说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前期作品有《单位》、 《一地鸡毛》等。90年代 如《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故 乡面和花朵》。
桥词典》文体探索的继续。
第三节 女性写作 王安忆、陈染等
女性写作作为90年代中国文学一个异常 重要的维度,女性作家的成熟以及女性对时 代和自身的奇特观照都赋予90年代中国文学 以新异的品格。
王安忆(1954——,出生于南京), 1955年随母
茹志鹃移居上海。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 《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 《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 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 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 等。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一、概述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围城》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文化反思,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围城》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学者们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等内容,尝试揭示其文本结构的回归机制。

随后,随着文化研究等新学术思潮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更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从文学史、文体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到了9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结合实践研究的主体、范式,从多元的学术视角以及性别角度探讨《围城》,实现了对该作品研究的综合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关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

他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意义。

同时,学者们还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如流派分析、语言学分析、文化研究等,对《围城》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

尽管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小说中的角色个性和文本背景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工具来深化对《围城》的研究,也是未来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以及人性的各种弱点和命运的无情。

同时,《围城》中所揭示的婚姻困境和女性的地位等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社会和性别关系的视角。

对《围城》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1. 对《围城》及其作者的简要介绍自90年代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研究在国内持续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90年代的小说

90年代的小说

90年代的小说90年代的长篇小说收获颇丰,但并不像80年代一样,具有明显的潮流特征,而是在题材形式上具有丰富的分支。

90年代小说的潮流有以下这些:历史题材小说在90年代长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二月河的帝王序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唐浩明的《曾国藩》,凌力的《少年天子》,刘斯奋的《白门柳》等。

这些小说影响甚大,但可能是因为接近通俗小说和流行文化的原因,并不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对于当下的网文历史类来说,这些小说的经验值得被重新挖掘和重视。

历史题材中还有一些更偏重于“文学性”的家族小说,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写家族的兴旺,多半融入政治、经济、党派、宗族、文化、欲望等多种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十七年时期单一的阶级视角。

这些小时候有陈忠实的白鹿原,我认为这大概是受到20世纪一些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吧,比如福克纳和马尔克斯?90年代初最先形成潮流的是女性写作,这在之前已经介绍过了。

林白陈染等人在90年代前期风光无限,还引领了文学界耳熟能详的个人写作私人写作。

90年代中期出现的则是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在90年代中后期涌现了一大批以传统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小说。

首先出现的是刘醒龙、何申、谈歌等人,写城乡经济生活和改革中社会矛盾的小说,之后出现的则是广场小说(主要写反腐,因而也叫反腐小说),代表人物有周梅森陆天明等人(周梅森最近还有《人民的名义》)。

这些小说一方面回应了有关新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和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操作有关,将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纳入主旋律文化战略的结果,因而这些小说的相当部分都可以被称为是主旋律小说。

不过这些小说依然存在着对文学性和娱乐性的追求,有时会一定程度上偏离官方意识形态,比如发掘放大现实中的黑暗,以便满足作品的批判要求和娱乐要求(官场、黑幕)。

联系到近几年来网文中国家声音对现实主义的呼吁,看来建构主旋律作品的确是我国的文艺政策一以贯之的经典手段,但相对的,似乎在管理一个有自身传统的文艺行业这个方面,我国从建国起就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在大众文艺行业初步发展成熟的当下,对文艺政策的不满成为普遍状况。

18.九十年代小说

18.九十年代小说

就在他们对生活满是憧憬的时候,更大的变故随之
而来。农民运动失败,黑娃出逃,打破了田小娥原
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开始了她的最为悲惨的人生
命 ,任人宰割。她求鹿子霖救黑娃,却遭鹿子霖哄骗
运 ,迫使以肉体相报,不仅心灵上遭到了侮辱,身体 的 上也遭到残害。后来她又被鹿子霖利用成为白、鹿 转 折 两家明争暗斗报复的工具,导致了白孝文的堕落和
作者简介
陈忠实其人
陈忠实(1942-),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灞 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 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1965年开始创作,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成为陕西 作协的专业作家,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文革 后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屡获 多项文学奖。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 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获得第四届矛盾 文学奖,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 9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长篇小说。
朱先生
朱先生是旧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满腹经纶, 刚正不阿,也乐天知命,旁人纷纷投共投国,他只 想修县志以赠后人,晚年更是仙风道骨,能窥天机。 他一生以做学问为生,以做学问为荣,安贫乐道, 却不是归隐山林的修士,在日本鬼子入侵中华大地 时他也能拍案而起,愤而反抗;时势平静之后,又 再埋首书堆,以绵薄之力为一片土地一方人记录风 土人情,无欲无求,不争不斗。朱先生是最令人敬 佩的人物,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威武不能屈,富 贵不能淫。


而就在此时黑娃 的出现唤醒了田小娥这座沉睡 的火山。两人不顾一切的走到一起,此时田小娥 被压抑的情感被彻底的释放,在妥协中开始了命 绝 运的抗争。然而这一切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小娥 处 遭休、黑娃被辞,田秀才因觉得女儿败坏门风, 逢 将她扫地出门。这时黑娃上门求亲,顺顺利利的 生 娶了田小娥,一切看似这么顺其自然,对于田小 的 娥来说可谓是绝处逢生,然而命运就是会如此, 反 造化弄人,岂会料到日后命运更是不堪。 抗

悲悯与救赎——简论余华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

悲悯与救赎——简论余华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

悲悯与救赎——简论余华九十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静宁考生:王淑梅[文献综述]作为一位先锋浪潮中的风云人物,80年代中后期步入文坛的余华似乎从一开始便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关注的热情并未随着90年代初先锋的式微而有所减弱。

相反,以《活着》为标志的余华小说的整体变异,又使转型成为一个话题而为评论界所津津乐道。

尽管自1995年的《许三观卖血记》以来,余华小说经历了近十年的创作停滞,但在此期间,余华却因其小说在海外的发行,并屡获国际大奖而名声大噪,由此而激发评论界一股余华研究热潮。

综观整个余华的评论史,近十年的创作停滞并未削减评论界的研究热情,相反,创作与评论的非同步性,使得一个整体的余华得以完整地显现,并为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创造契机。

这也是1996年以来余华研究开始摆脱早期印象式,作品点评式评论倾向,而进入多角度的学术性研究阶段的重要原因。

总的看来,近十年的研究大体上是从作家思想,作品主题,形式研究,形象分析以及比较研究五方面展开的。

与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晓明《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评余华〈呼喊与细雨〉》,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洪治纲《悲悯的力量》等。

[关键词]苦难悲悯救赎九十年代以来,余华创作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作者小说风格的形成和成熟。

在主题上也与其八十年代的作品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先前的哲学化命运思考向情感化生命体恤的转变,从冷静的理性立场向感性的人道立场的转变。

因此,在这三部长篇小说中,以往的暴力主题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悲悯与救赎主题,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的确立,主要源于余华对苦难的特殊关注。

一、《细雨中呼喊》:以回忆缓解苦难在《细雨中呼喊》这篇小说中,余华一改以前那种暴戾、血腥的话语特征,节奏变得舒缓、忧伤起来,如同题目中的两个意象——“细雨”和“呼喊”,前者是温和的,后者是尖锐的。

90年代关于爱情的书单

90年代关于爱情的书单

90年代关于爱情的书单90年代是一个浪漫而激情的年代,也是爱情文学的黄金时期。

许多经典的爱情作品在这个年代诞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下面就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爱情的90年代书单,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

1.《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当年最火的一本爱情小说,讲述了一段纠缠不清的三角恋。

小说中的男主角白玫瑰和红玫瑰都深深地爱着女主角小英,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令人动容。

2.《爱在午夜降临前》这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小说,讲述了两个陌生人在火车上相遇并坠入爱河的故事。

他们在短短的一夜之间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磨难,最终选择了放弃。

小说中充满了浪漫的氛围和深情的对白,让人心生向往。

3.《霸王别姬》这是一部以京剧艺术为背景的爱情小说,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他们在戏剧舞台上相遇并相爱,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一起。

小说中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无奈离别,令人动容。

4.《恋恋笔记本》这是一本关于初恋的小说,讲述了男主角在高中时期与女主角相遇并相爱的故事。

他们之间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小说中充满了甜蜜和感动的瞬间,让人回味无穷。

5.《小王子》这是一本关于纯真爱情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王子与玫瑰的故事。

小王子为了寻找真爱而四处旅行,在旅途中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

最终,他明白了爱的真谛,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6.《挪威的森林》这是一本青春爱情小说,讲述了大学生渡边与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之间经历了许多的喜怒哀乐,最终却因为各自的选择而分道扬镳。

小说中充满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7.《追风筝的人》这是一本关于友情和爱情的小说,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故事。

他们在童年时期相识并成为好朋友,但因为一场意外而分离。

多年后,他们再次相遇,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友情和爱情。

8.《雨季不再来》这是一本关于失恋的小说,讲述了男主角在失去女友后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你看我。”她命令道。 “我被割破了。”“说你爱我!” 惨忍和疯狂在她大睁的双眼中像 水底礁石露出,赫然醒目。“我 爱你。”我被刀压得几乎透不过 气来,声音喑哑。 有人“咚咚”敲门。“救……”我 的喉咙咕噜响了一下。 “你要叫,咱们就死在一起。”
《动物凶猛》 《一点正经没有》
三、陈忠实的《白鹿原》1993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巴尔扎克
白嘉轩
白孝文 白孝武
白灵
鹿子霖
鹿兆鹏
鹿兆海
鹿三
黑娃
田小娥
兔娃
朱先生
白鹿原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 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 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 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 鹿飘过以後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 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 白鹿跑过以後,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 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 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 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看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 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看筛子拣取麦子里混 杂的沙粒,秃子老二的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 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这就是白鹿原。
简论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艺术成就。
《马桥词典》的“词典体小说”叙事方式丰富了小 说的形态品种,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小说 以马桥土语为符号,将马桥乡的历史、地理、风俗、 物产、传说、人物等等汇编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乡 土词典,并对这些词条逐条做出了文学性诠释。 《马桥词典》保持了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韩少功 力图通过开掘长期被公众语言所遮蔽的民间词汇, 来展示同样被遮蔽的民间生活,同时对这些语词所 蕴含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了内在的批判。 《马桥词典》还隐含着对于国家霸权话语的批判。 小说的真正独创性在于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政治话 语甚至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不被人们意识到 的民间世界。
第十五讲 90年代以来的一些小说介绍
一、王朔的小说
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 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 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 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 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
其自谓:
「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 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 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 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 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 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 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你还挺坚强。”她莞尔一笑。 “那是。”我甚至有点自鸣得意,待发现 自己的处境,又火冒三丈:“你等 着。”“你看不看我?”“别演戏,说真 的,你一生都在撒谎,死到临头就说句真 话。”“不爱不爱——不爱!”“你爱过 我么?”“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这时,一道晨曦从窗帘缝中射进来,像舞 台上的一束追光打在她脸上,她的脸被照 亮了。我魂飞魄散,那是一张陌生的脸, 用冷酷生硬的线条和痉挛的肌肉构成的脸。
红娘子 渠 道学 晕街 话份
呀哇嘴巴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茹饭(春天的用法) 打玄讲 泡皮(以及其它)
“话份”在普通语中几乎找不到近义词,却是马桥 词汇中特别紧要的词之一,意指语言权利,或者说 在语言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的权利。有话份的人, 没有特殊的标志和身分,但作为语言的主导者,谁 都可以感觉得到他们的存在,感觉得到来自他们隐 隐威权的压力。他们一开口,或者咳一声,或者甩 一个眼色,旁人便住嘴,便洗耳恭听,即使反对也 不敢随便打断话头。这种安静,是话份最通常的显 示,也是人们对语言集权最为默契最为协同的甘心 屈从。相反,一个没有话份的人,所谓人微言轻, 说什么都是白说,人们不会在乎他说什么,甚至不 会在乎他是否有机会把话说出来。他的言语总是消 散在冷漠的荒原,永远得不到回应。这种难堪的事 多了,一个人要保持开口的信心,甚至要保持自己 正常的发声功能,是不无困难的。盐早最后几乎成 了一个真正的牛哑哑,就是话份丧失的极端一例。
简评王朔小说
商业性。王朔不避商业功利主义之嫌,大胆迎合 市民趣味,旗帜鲜明地追求小说的“通俗性”, 并与影视全方位合作。 叛逆性。王朔在一些小说中,借“顽主”之口表 达了拒绝崇高、消解神圣、反抗权威的立场。 反讽性。这主要表现在王朔特有的语言艺术。这 是一种脱胎于民间、带着机智和俚俗的幽默语言 风格;他擅长在政治语录、豪言壮语与英雄形象 的缝隙中,发现和制造错位与反差,并通过错位 对接、夸张变形等方式一本正经地加以展示,从 而形成了漫画式、寓言式的揶揄与夸张。
90年代的长篇小说
二、韩少功《马桥词典》 1996年

001 江002 罗江003 蛮子(以及罗家蛮)004 三月三005 马桥弓006 老表 007 甜008 碘酊009 乡气010 同锅011 放锅012 小哥(以及其他) 013 神仙府(以及烂杆子)014 科学015 醒016 觉017 发歌018 撞红 019 觉觉佬020 哩咯郎021 龙022 龙(续)023 枫鬼024 肯025 贵生 026 贱027 梦婆028 嬲029 下(以及穿山镜)030 公地(以及母田) 031 月口032 九袋033 散发034 流逝035 马疤子(以及1948)036 打醮 037 打起发038 马疤子(续)039 荆界瓜040 一九四八(续)041 军头蚊 042 公家043 台湾044 浆045 汉奸046 冤头047 红娘子048 渠049 道学 050 黄皮051 晕街052 颜茶053 夷边054 话份055 满天红056 格057 煞 058 豺猛子059 宝气060 宝气(续)061 双狮滚绣球062 洪老板063 三毛 064 挂栏065 清明雨066 不和气067 神068 不和气(续)069 背钉 070 根071 打车子072 呀哇嘴巴073 马同意074 走鬼亲075 火焰076 红 花爹爹077 你老人家078 茹饭079 模范(晴天的用法)080 打玄讲081 现 082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083 结草箍084 问书085 黑相公086 黑相公 (续)087 磨咒088 三秒089 莴玮090 放藤091 津巴佬092 破脑093 怜 相094 朱牙土095 罢园096 飘魂097 懈098 黄茅瘴099 压字100 懒(男 人的用法)101 泡皮102 民主仓103 天安门104 狠105 怪器106 放转生 107 栀子花、茉莉花108 亏元109 开眼110 企尸111 嗯112 隔锅兄弟 113 归元114 白话115 官路116 后记
主要作品列表:
《浮出海面》; 《空中小姐》; 《永失我爱》; 《动物凶猛》,后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玩儿的就是心跳》; 《我是你爸爸》; 《顽主》; 《过把瘾就死》,后改编为同名电影; 《你不是一个俗人》; 《看上去很美》,后改编为同名电影.等。
“他妈不是独眼龙他也不会想和他妈结婚给自己 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因为没等他把他爸阉了他爸就 会先把他阉了因为他爸一顿吃八个馒头二斤猪肉 又在配种站工作阉猪阉了几万头都油了不用刀手 一挤就是一对象挤丸子日本人都尊敬地叫他爸睾 丸太郎。”马青斜刺里杀出来傍着刘美萍坐下对 着她脸连珠炮地说了一通直到使她目瞪口呆不知 所措才停下来露出微笑。 “这是我的同事,马青,这是我们经理于 观。”杨重还了魂似地活跃起来,把不错眼珠地 盯着刘美萍微笑的马青和刚拖过一把椅子坐下的 于观介绍给刘美萍,“他们都是我老师,交大砍 系即食面专业的高材生,中砍委委员。”
《顽主》片断二
“你一定特想和你妈妈结婚吧?” “不不,和我妈妈结婚的是我爸爸,我不可 能在我爸爸和我妈妈结婚前先和我妈妈结婚,错 不开。” “我不是说你和你妈结了婚,那不成体统, 谁也不能和自个的妈结婚,近亲。我是说你想和 你妈结婚可是结不成因为有你爸除非你爸被阉了 无济于事因为有伦理道德所以你痛苦你谁也看不 上只想和你妈结婚可是结不成因为有你爸怎么又 说回来了我也说不明白了反正就是这么回事人家 外国语录上说过你挑对象其实就是挑你妈。” “可我妈是独眼龙。”
罗江 老表 碘酊 同锅 放锅 小哥(以及其他) 醒
撞红 贵生 梦婆 九袋
村妇安慰丧子的水水:
水水河,你雄狮活一世也没饿过饭,几多好哩,你 雄狮活一世也没有受过冻,几多好哩。你雄狮没看 见爹死,没看见娘死,没走在兄弟姊妹的后面。不 伤心不伤意,几多好哩。老天要是让他再活,也就 要收婆娘了,要单门独户过日子了,今天同兄弟争 个坛子,明天同姊妹争个碗,有时候还要同爹娘红 起颈根吵一场,有什么意思?伏天里打禾,你不是 没有着见过,上面日头烤,下面热水蒸,一天两头 都是走黑路, 一早上下到田里,是禾是草还要靠手 摸。腊月里修水利,你也不是没有看见过,肩上磨 得皮肉翻,打起赤脚往冰渣子上跌,冻得尿都属得 裤裆里有什么好呢?你雄狮这一走,一点苦都没轮 上,甘蔗咬了一头甜的,骨头啃了一头有肉的,一 声喊去了,面前还有多疼,有娘疼,有这么多叔子 伯子热热闹闹送,真真是值得——你要往宽处想呵。
我的下巴碰到了冰凉锋利的菜刀刀刃,声 音顿时低下来,转而威胁她:“你要考虑 一下法律的后果。” 她平静地说:“不考虑。” “你要干嘛?”我软下来,“有什么话好 好说么。” “不干嘛,我就是想问问你到底还爱不爱 我,听你说句真话。”“可是我在屠刀下 是不回答回题的。”我趁她一松,再次奋 起,再次被她刀架着脖子躺下去。
《顽主》片断一
一个年轻的少妇在自己的公寓里横眉立目地臭骂 马青。 “别回家了,和老婆在一起多枯燥,你就整 宿地和哥们儿神‘砍’没准还能‘砍’晕个把眼 睛水汪汪的女学生就象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 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 大烟瘾,什么瘾都说得过去,没听说象你这样有 ‘砍’瘾的,往哪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 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喷水,也不管认识不认 识听没听过,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 得了。外头跟个八哥似的,回家见我就没词儿, 跟你多说一句话就烦。” “我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