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三则》

教学内容

1.《论语》知识回顾

2.《子贡问士》解析

3.《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4.《子路问成人》解析

5.孔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子贡问士》解读,理解儒家“仕”的含义。

2.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解读,体会事物发展的各阶

段人应尽的本分及人生成熟的轨迹。

3.通过对《子路问成人》的解读,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完善人格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孔子思想的“仁德”含义

2.孔子三则言论包含的现代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

一、《子贡问士》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2),使(3)于四方(4),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5)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硁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士: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例如:“士农工商”。

(2)行己有耻: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

(3)使:音“始”,出使(音“是”)。

(4)四方:四境的诸侯国。

(5)弟:音“替”,同“悌”。敬顺兄长、友爱兄弟。

(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

(7)硁硁然:硁硁,音“坑”,状声词,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比喻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8)抑:但是、然而。表示转折。

(9)斗筲之人:斗,量器,容十升。筲,音“烧”,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容量都小。比喻人的才识器量狭小。

【语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士?”孔子说:“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出使四境的诸侯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这样可称得上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党的人称赞他敬顺兄长、

友爱兄弟。”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虽然像小人般鄙陋而顽固的样子!但也称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当今从政当官的人,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那些才识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称得上是士呢?”

【研析】

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个士。君子修养好,才识器量就大,足以担当大任,适合居上位;小人修养不够,才识器量很小,鄙陋顽固,何德何能可以福国利民?小人居上位,人民可能同受其害。士虽有修养和才识器量,但还不够宏大精深,适合居中位。如果按照修养和才识器量再分上、中、下等的士,他们可以承担的责任不同。上等的士,可为国家办事,合于君臣之道;中等的士,宗族乡党赞许,合于孝弟之道;下等的士,言行能够律己,但思想、心性和小人差别还不大。

拓展:

士是有所执守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够承担起国家重托,不辱君命,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能承担起这样使命的,也必是有极强操守的。

退而求其次,便是洁身自好,足为一乡之楷模,为社群所称誉的。再其次,也应能言而有信,行必有果,不会随便放倒。这样的人虽也有执守,但其言行未必尽循乎理义,只是尚能有其原则而已,并不足取。再往下,就不足以称士了。

子贡进而再问当下从政者,孔子断然贬之,可知都是无所担当、无所执守的仰禄者。

【延伸思考】

1、在孔子当时,孔子认为许多从政者都才识器量太小,不足以称为士。在太平盛世,如果君主是圣贤、是君子,那么从政当官的臣子就是士了,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修养、才识器量,所以能够胜任。

想想看:为什么孔子的时代,国家无法任用君子、士,使他们在适当的位子上,为人民服务?为什么那些小人都能当官?那时候的君主,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2、在儒家的入世思想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是无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乱世无道,就另当别论了。在平常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可以发挥教化、移风易俗、仁民爱物、维护正道纲常的作用,还有舍我其谁、勇敢担当的使命感,是比较务实而正面的处世态度。

比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长久以后,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试举世上两个国家为代表作说明。

【参考】

例如前者:贪污腐败、酷刑暴政、贫穷、风气败坏、文字狱等。

【历史故事】

王翱五德具备

王翱是盐山县人。明永乐十三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在会试殿试中王翱都名列前茅。宣德元年,由宰相杨士奇推荐,开始出来做官,直到八十余岁才退休。王翱深得明英宗的敬重,时常召他到便殿应对,英宗恭敬地称他为先生。

王翱为官清廉,他十分痛恨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宣德元年,他担任御史。当时的官吏犯了罪,不论轻重,都可以自赎还职。王翱特地上疏说,赃官只许其赎罪,不许其复职,以惩戒那些贪赃枉法之徒。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了。

任右佥都御史期间,王翱曾授命出守镇江,他抑制奸吏,惩罚贪官,深得百姓爱戴。任吏部尚书时,王翱谢绝一切私人请谒,常年住在官衙中,除了每月或年节拜谒祖先祠堂外,从来不回家,以杜绝私弊。他如果举荐了人而不愿被人知道,就说:“吏部难道是买好报怨的地方吗?”

王翱从辽东回京时,有个与他共事的太监很敬重他,送他几颗很好的明珠,他不肯接受。太监笑着说:“大人莫非以为这是贪赃得来的而拒绝我吗?这是先朝皇帝赏赐给我的。”王翱见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待到这个太监死后,他便将这几颗明珠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太监的侄子。

王翱严于律己,生活非常俭朴。他虽然官职很高,但家中贫穷,房屋破旧。后来还是朝廷知道其家境后,为王翱在老家造了一所房子。那时按照惯例,父亲做官,子孙可以得到庇荫。王翱的孙子因庇荫而入了太学,他却不让孙子去应科举考试。王翱对孙子说:“你不要妨碍那些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在他担任御史时,他的夫人偷偷为他纳了一个小妾。过了半年,王翱知道了此事,对夫人发怒道:“你为什么破了我的家法!”当天就给以钱物,将小妾送回家去。那个小妾终身未嫁。王翱去世后,她赶到盐山奔丧守节,王翱的儿子赡养她终身。

王翱有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妻子对女儿非常疼爱,常接女儿回家住。贾杰对此很不高兴。有一次,他很生气地对妻子说:“你父亲现在大权在握,调我到京城做官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像现在这样,不断来来去去地瞎折腾呢!”王翱的妻子听到女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找了一个机会,趁丈夫心情闲适的时候,对丈夫说起将女婿调进京城的事情,不料王翱听了大动肝火。贾杰终于没有被调进京城。

李贤曾经对人说:“《尚书·皋陶谟》称,为政者有九种品德,王翱就具备了五种:头绪纷繁而能专心致志,遇上扰乱更加坚毅,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性格刚强充实,好强而合乎道义。”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儒家“士层”的相关衔接:

一般认为,儒家认为趋近于圣贤的人格台阶为:士、君子、圣人。孔子最早作了这种人格层次上的划分:“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恶(wū):通"乌",表疑问.哪,何,怎么.恶乎:从哪里,在哪里.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又言:“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王”、“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汉贾谊则言:“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所以从总体上言,圣人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而士则为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标准也。达不到圣人、君子的水平的人,不妨首先从学习为“士”开始。由于修身与德育的最切近处是“士”,儒家对“士”的这一人格层次十分重视。朱熹说过:“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此言知所以为士,则知所以为圣人矣”。《论语》中对君子人格亦多有论述,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等等。《中庸》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唐雎不辱使命》的衔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