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摘要: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应用与发展趋势,来源及生产技术,分离纯化方法,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

关键词: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固定化

引言: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生物质,也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它们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近年来有关纤维素酶的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到目前为止,登记在Swiss-Protein数据库的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有649条,基因序列有433条。我国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纤维素酶的菌种开发、发酵培养、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纤维素酶的固定化,以及纤维素酶在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较大进展。

1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分子的大小因来源不同而不尽相同,三大类酶分子量一般在23Kda~146Kda之间。多数真菌和少数细菌的纤维素酶都受糖基化,糖基与蛋白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或呈可解离的络合状态。糖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而纤维素酶正是由于糖基化,使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率在不同酶之间发生差异,导致酶的多形式和分子量的差别。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纤维素酶间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且纤维素酶分子普遍具有类似的结构。由球状的催化结构域(CD)、连接桥和纤维素结合结构域(CBD)三部分组成。(1)连接桥,可能是保持CD和CBD之间的距离,也可能有助于不同酶分子间形成较为稳定的聚集体;(2)纤维素结合结构域,它对酶的催化活力是非必需的,但它执行调节酶对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底物专一性活力的作用,其结合纤维素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3)催化结构域,它体现酶的催化活性及对特定水溶性底物的特异性。尽管不同来源纤维素酶的分子量大小差别很大,但它们催化区的大小却基本一致。

研究表明,EG和CBH能引起纤维素的分散和脱纤化。纤维素酶通过打乱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使其变形,深入纤维素分子界面之间,从而使纤维素孔壁、腔壁和微型隙壁的压力增大,水分子的介入又使纤维素分子之间的氢键被破坏,产生部分可溶性的微结晶,利于进一步被降解。(1),对纤维素分子的吸附作用: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降解,一般首先吸附到纤维素上,但并不是吸附的越好催化效果约好。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酶本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的特性密切相关。其吸附能力大小与酶的含糖量和疏水性均有关联。此外,纤维素酶的吸附机理并未弄清,仍需做进一步研究。(2),单一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纤维素酶的断键机理

遵循双置换机制。即作用部分的两个色氨酸参与基质结合,而处在将被裂解的键及相邻一个非离子化的甘氨酸和一个离子化的谷氨酸残基参与催化作用。这些残基被非极性化的侧链围绕,以促进质子转移,打断N一乙酰粘质酸一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酸。谷氨酸位于细菌和真菌CBH、EG和葡萄糖苷酶的催化位点已被人们证实,也有的纤维素酶中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位于催化位点参与催化反应。(3),纤维素酶的协同降解机制三大类纤维素酶的作用存在协同作用。通常情况下,外切酶作用于不溶性纤维表面,使形成结晶结构的纤维素长分子链开裂,长链分子末端部分发生游离,从而使纤维素易于水化;内切酶则作用于经外切酶活化的纤维素的13—1、4糖苷键,产生纤维二糖、三糖等短链低聚糖,13一葡聚糖苷酶再将纤维二糖、三糖等分解成葡萄糖。必须指出,该协同降解机制中各酶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且功能也不是简单固定的。

2 纤维素酶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纤维素酶可广泛用于食品、纺织、饲料、酿酒、石油勘探、中药成分提取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纺织、洗涤、造纸和生物能源等工业应用上具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酸性纤维素酶用于牛仔布的水洗整理,从而开始了纤维素酶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这也是目前纤维素酶应用最成功、用量最大的领域。在牛仔布的水洗整理上酸性纤维素酶具有用量少、效果快的特点,但服装返染严重;中性纤维素酶反应条件温和而且不易返染,织物档次得到提高,已普遍代替酸性酶。但在棉织物的整理上,如去球脱毛以及增柔等,酸性纤维素酶特别是木霉产生的纤维素酶仍具有更多的优势。利用纤维素酶对棉织物的整理并不需要纤维素酶的所有组分,如进行棉织物的脱毛、去球等整理,仅有内切酶就可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棉织物的减量也较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强度,通过基因工程改变内切酶和外切酶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纤维素酶用于造纸工业,是利用外切纤维素酶只从末端切断纤维素的作用原理,提高纸张的光洁度。碱性纤维素酶用于洗涤剂工业,可以提高棉织物的洗净度,起主要作用的是内切酶(CMC酶),是近些年来洗涤剂工业竞相开发的新酶种之一。这两种工业应用涉及的纤维素酶只需要纤维素酶系中的单一组分,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纤维素酶将来最大的用途,或者可以使其产量得到巨大增长的工业需求将是纤维素乙醇的开发。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而生物乙醇是被普遍看好的新型燃料。进入21世纪,利用纤维素酶转化纤维素物质产生葡萄糖进而发酵获得生物乙醇,可以避免对粮食作物的大量损耗,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这其中的关键是纤维素酶的成本问题。由于纤维素酶发酵活力较低,因此其应用成本也较高。同时纤维素酶相比其他糖苷水解酶类,比活力至少要低1~2个数量级,如滤纸酶的比活力为1 IU/mg左右,CMC的比活力约为10 IU/mg ,从而造成酶的作用效率较低。这是两个限制纤维素酶应用的瓶颈问题,也是纤维素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目前通过传统的菌种诱变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提高酶的发酵水平,如诺维信公司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将制造纤维素乙醇中的酶制剂成本由2001年的每加仑5美元降低到2004年的30美分,2005年又降低到每加仑18美分。还可以通过改善发酵条件和工艺,如采用固体发酵来大幅度降低发酵成本。但是提高酶降解天然纤维素的效率则需要深入研究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方式,进而对其进行有效改造;或者通过筛选新的产酶菌种,发现具有开发潜力的新酶源。

总之,纤维素酶是目前糖苷酶类中惟一尚有大量亟待解决问题的酶,也是有着巨大工业和市场潜力的酶。进一步阐明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纤维素酶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关系;

针对不同工业需要研制不同组分比例的纤维素酶;提高纤维素酶水解天然纤维素的比活力;开发适应不同温度(低温或高温纤维素酶)的纤维素酶是当前纤维素酶的主要研究趋势。

3 纤维素酶的来源及生产技术

工业生产的纤维素酶主要由真菌产生,如木霉、青霉、曲霉以及腐质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T.reesei,它产生的纤维素酶具有酶谱全、活力高的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野生菌株T.reesei QM6a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筛选育种工作,其中QM9414、RutC30和MCG77能够产生较高的内切型和外切型葡聚糖酶活力,是目前国内外生产酸性纤维素酶的主要菌种。腐质霉是中性纤维素酶的重要生产菌种;黑曲霉产生的纤维素酶可以用于食品工业;青霉除了产生大量的纤维素酶外还可产生较高的葡萄糖苷酶,可以弥补木霉产葡萄糖苷酶不足的缺点。细菌和放线菌等也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它们产生的纤维素酶往往具有耐碱耐热的特点,如洗涤剂工业用的碱性纤维素酶就是由嗜碱芽胞杆菌产生。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除了传统的内切、外切纤维素酶外,还会分泌一种纤维小体(cellu-1osome)到胞外,纤维小体由多种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组成,具有较高的水解纤维素的能力,在纤维废弃物的处理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纤维素酶的生产主要有液体和固体发酵两种形式。液体深层发酵(Liquid Submerged Fermen-tation,LSF)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是目前国际上的主要生产方式,但发酵成本较高。固体发酵(Solid-State Fermentation,SSF)以农作物秸秆等纤维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节约水源,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纤维素酶生产厂家均采用固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然而固体发酵法也存在容易杂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弊端。通过菌种改造以及发酵工艺的改进,T.reesei生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选择优良的菌种是提高纤维素酶活力的关键,但还需要有适当的生产方法和培养条件才能充分发挥优良菌种的性能,得到较高的酶产量。纤维素酶的生产历史比较短、规模比较小、酶活力也比较低,生产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1 纤维素酶固态发酵

固态发酵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一定湿度的水不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发酵的一个生物反应过程。固态发酵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1),可使微生物保持自然界中的生长存在状态,模拟自然的生长环境,这是许多丝状真菌适宜采用固态发酵的主要原因之一。(2),产品的后处理过程简单,许多产品可以直接烘干而无需提取,产品宜于贮藏、运输,而且稳定性好。(3),固态发酵过程中,由于没有废水的产生,因此,没有环境污染问题。(4),在需要大量供氧的固态培养时,空气通过固体层的阻力较小,能量消耗小。传统的的固体培养方法包括薄层的曲盘培养、帘子培养和厚层的通风培养等。生产上常用的是厚层通风培养,亦称厚层通风曲或箱曲,设备比较简单,易于推广,但容易污染杂菌,温度和湿度不易控制,大规模生产难于稳定。现代固态发酵是在密闭容器的固态发酵反应器中进行,采用单一菌株纯种或限定菌株混合发酵,扩大了固态发酵的应用范围,适宜于分离纯化高附加值产品,但同时增加了操作能耗,设备投资较大,需要无菌处理发酵原料。根据固态发酵反应器形态可分为9种类型的固态发酵反应器:转鼓式;木盒式;加盖盘式;垂直培养盒式;倾斜接种盒式;浅盘式;传送带式;圆柱式;混合型式。而以基质的运动情况则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固态发酵反应器,包括浅盘式和塔柱式反应器;动态固态发酵反应器,包括机械搅拌的简、柱式、转鼓式反应器等。

纤维素酶固态发酵过去主要采用传统酿酒制曲工艺技术。纤维素酶固态发酵影响因素主要有

以下几个:(1)基质:用于纤维素酶生产的固态基质主要是含纤维素的麸皮、麦草、农作物秸秆等,它们当中还存在纤维素酶基因表达的诱导物质。天然植物纤维性物质因含有木质素,直接生物利用相对困难。汽爆处理的纤维质原料,特别是草类原料,木质素已部分被降解,是很好的固态产纤维素酶的基质。(2)培养基:含水量及空气湿度水是发酵的主要媒介,纤维素酶固态发酵基质含水量与水分活度有关,影响到真菌的生长状态水分含量还影响到底物的物理状态营养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等,基质含水量因菌种及原料而异。(3)通气:合成纤维素酶的真菌是好氧菌,菌丝生长过密会增加气体流动阻力,也影响水分的蒸发。在培养料中添加滞留水能力强的基质或增加空气的湿度可避免强制通风引起的水分过分损失。(4)温度:固态基质热传导性差,导致热量对流及传热效率低下,加大通风,加快水分的蒸发可有效地带走发酵产生的热量。(5)固体基质粒度:小颗粒能增加比表面积,空气更容易进入颗粒内部,也增加了容积密度,但颗粒过小使通风变得比较困难。

总体而言,目前固态发酵技术相对落后,但因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等原因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较多的应用。目前固态发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动化、成本低的经济高效固态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操作粗放、劳动强度大、容易染菌。而目前机械化的固态生物反应器往往具有自动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够合理、使用不够方便、成本相对较高等缺陷,远未达到经济实用的程度。现代发酵工业的发展方向是高浓度、高黏度发酵液。而高浓度、高黏度的极限就是固态发酵基质。因此,新型固态发酵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3.2 纤维素酶液体深层发酵

液体深层发酵使用液态培养基,一般在强化传质和传热的发酵罐中进行。发酵罐形式主要有通用式搅拌罐和气升式发酵罐。操作方式主要有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等方式。通用式搅拌罐是最常用的罐型,技术成熟,容易控制;但机械搅拌耗能较高,采用过快的搅拌速度还会损伤菌丝,影响酶的产量。气升式发酵罐依靠气体带动液体循环,没有搅拌装置,结构相对简单,设备成本也低一些,但通气量一般大于搅拌罐,并且容易产生泡沫。就操作方式而言,分批培养最简单,不易染菌,是常用的操作方式。缺点是产酶时间较短,辅助时间占较大比例,降低了生产效率。补料分批培养具有分批培养容易控制的优点又延长了产酶时间,是比较理想的操作方式。连续培养生产效率高,生产期长但易染菌,相对难以控制,工业上应用较少。纤维素酶主要在细胞生长的中后期产生,而在连续培养中由于细胞一直处于旺盛生长状态,不利于纤维素酶的生产。因此,连续培养生产纤维素酶主要用于固定化细胞产酶。

产生泡沫是纤维素酶液体深层发酵的问题之一,对于气升式发酵罐而言问题更加严重。泡沫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1)泡沫是由培养基中含有的蛋白质引起的;(2)这部分蛋白质与纤维素结合时,产生了稳定的泡沫,很难处理;(3)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可溶性蛋白质,主要是纤维素酶,也是引起泡沫的一个原因。泡沫严重时,出现”逃液”现象,使产物流失,并导致染菌,同时大量的泡沫会使酶变性,降低产量。通常的泡沫控制方法是采用间歇式补加消泡剂来抑制泡沫的产生,但加入消泡剂也有负面影响,不利于氧的溶解和酶的分离纯化。因此,采用机械装置进行消泡是另一个选择,但这样会增加设备的复杂性和设备成本。

相对于固态发酵,液体深层发酵的主要优点是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培养条件容易控制,不易染杂菌和设备通用性强。主要缺点:(1)能耗大,不仅搅拌能耗大而且供氧的空气需要克服很深的液层压力,消耗很大能量;(2)培养基中原料允许浓度低,高的也只有百分之十几,低的为百分之几,甚至更低,致使产物浓度低,产品分离纯化困难,发酵和分离设备体积常庞大;(3)机械搅拌对细胞易造成损伤,培养基非牛顿流体力学特性及过多的固体纤维素引发的氧传质限制直接影响了产酶菌株的生长代谢,对于搅拌式发酵罐而言,通过调整搅拌转速和通气量可以调节溶氧量,但有文献报道,过高的搅拌对纤维素酶产率和酶活有负面

影响;(4)液体发酵产生的废液数量很大,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目前发酵废液的治理已成为发酵工业的重大问题。针对上述缺点,可以改用气升式反应器以克服通用发酵罐的能耗高、搅拌对细胞的损伤使用补料培养,增加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使用发酵和分离过程耦合的装置,简化分离的生产成本,使用庞大的生化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发酵废液对环境的污染等方法改善发酵工艺。

4 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

纤维素酶的组分大多为糖蛋白,工业上用于生产纤维素酶的粗酶制剂常采用酒精沉淀法、丹宁沉淀法和离心喷雾干燥等方法。但在纤维素酶分析研究上主要采用一系列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如分级沉淀、色谱法、电泳法等。目前,对粗酶的提取大多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对酶活力的测定国际上一般采用Horikoshi方法;对蛋白质的测定按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还原糖的测定采用3, 5一二硝基水杨酸(DNS)法。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纯化方法:

4.1 盐析法

盐析法就是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使各种蛋白质依次分别沉淀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在溶液中由于表面带电的氨基酸残基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所以能保持溶解状态,当加入盐离子时,蛋白质分子周围所带电荷增加,促进了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使溶解度增加,此现象称为盐溶。在盐浓度较低时以这种情形为主;但当盐浓度继续增加达到一限量,大量盐离子使水浓度相对降低,蛋白质的水化作用减弱,相互凝聚而沉淀下来,称为盐析。选择一定浓度范围的盐(如0~25%饱和度硫酸铵)使杂质蛋白沉淀而有效成分呈盐溶状态,经离心分离得到上清液后,再选择一定浓度范围的盐溶液使有效成分等物质呈盐析状态而另一部分杂质呈盐溶状态,用离心法收集的沉淀物即为初步纯化的有效成分物质。此法是蛋白质进行分级沉淀时常用操作步骤,常选用的盐是硫酸铵。

4.2 凝胶过滤

凝胶过滤又叫分子筛层析,是利用分子筛效应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和测定其分子量及样品脱盐的一种色谱方法。凝胶过滤层析所用的基质是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筛孔直径一致的球状颗粒。这种物质可以完全或部分排阻某些大分子物质,而不能排阻某些小分子化合物。当样品进入色谱柱时,由于被分离物质的分子质量不同,较大的分子不能通过孔道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内部,与流动相一起先流出色谱柱;分子质量小的物质可通过部分孔道,更小的分子可通过任意孔道进入珠体内部。这样小分子向下流动的速度必然比大分子慢,结果是分子质量大的物质先从柱中流出,分子质量小的则后从柱中流出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凝胶过滤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及样品回收率高等特点所以该方法除了常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多糖、激素、氨基酸和抗生素等物质外,还可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样品浓缩和脱盐等方面。

4.3 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的原理与抗原-抗体、酶-底物等特异性反应的机理相类似,每对反应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和力,在亲和层析中是特异的配体才能和一定的生命大分子之间具有亲和力。将具有识别能力的载体L以共价键的方式固化到含有活性基团的基质M上,制成亲和吸附剂M-L,又称为固相载体。当把固相载体装入小层析柱后,将欲分离的样品液通过该柱,此时样品中对配体有亲和力的物质S可借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作用吸附到固相载体上,无亲和力的

物质被起始缓冲液洗涤出来,形成了第一个层析峰,然后适当地改变起始缓冲液的pH或增加离子强度等方法,把物质S从固相载体上解离下来,并形成第二个层析峰,可以将有效成分与杂质较好地分离开来。使用亲和层析法,不论加入何种样品液,由于柱体积小、上样量大、洗脱流速快等原因,都只能得到一个层析峰,所以分辨率高。本法广泛应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激素等物质。

4.4 离子交换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是根据物质所带电荷的差别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离子交换剂以纤维素、葡聚糖凝胶等不溶性物质为母体,通过醚化或氧化等化学反应,引入阳性或阴性离子的特殊制剂,可与带相反电荷的化学物质进行交换吸附。对于呈两性离子的蛋白质、酶类等物质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特定pH条件下呈现的离子状态。当pH低于等电点(pI)时,被阳离子交换剂吸附;反之被阴离子交换剂吸附。对于呈胶体状态的大分子物质一般使用选择性好的弱酸性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层析法是常用的层析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多种生化物质的分析、制备、纯化等。

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又称为高速或高压液相色谱,其分离或纯化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普通的液相层析相似。但高效液相色谱具有灵敏、快速、分辨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不仅适用于很多不易挥发、难热分解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酸、激素、单糖、寡糖等)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也适用于上述物质的制备和分离。特别是近十年来出现了几种与HPLC相近的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低压液相色谱(LPLC)和中压液相色谱(MPLC),其中FPLC能在惰性环境下,以极快的速度通过成百上千次层析把复杂的混合物分开,如果连续进样,短时间内能制备出大量的欲纯化物质。

4.6 电泳

电泳是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当把一个带净电荷的颗粒放入电场时,就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一定方向泳动,速度与电场强度和带电颗粒的净电荷量成正比,与颗粒半径和豁度成反比。当颗粒是两性电介质性质的蛋白质分子时,它在一定pH溶液中电荷量是独特的。由于不同的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是不同的,因此经泳动后就形成了泳动度不同的区带。利用此性质,可以将混合液中不同的蛋白质区分开,同时也可以对其纯度进行测定。现在电泳法已成为开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常规工具。

5 纤维素酶的固定化

纤维素酶可用于将纤维素转化为可发酵糖,进而生产燃料乙醇。由于天然纤维素酶多为一次性直接使用,使用成本高,阻碍了该转化过程的工业化。采用纤维素酶的固定化,有利于酶的回收和再利用,有望解决该酶生产应用的实际问题。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首先,酶与产物易于分开,因而可以回收再利用;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酶的操作性能和稳定性;第三,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和连续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第四,酶不混入产物,可以精简分离工序等。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分为载体结合法、包埋法、交联法3种。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

5.1 肠溶衣聚合物固定化纤维素酶

该法选用国内固定化酶方面研究较少的EudragitL-100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制备出具有可溶-不可溶性质的固定化纤维素酶。肠溶衣聚合物是一类固定化酶效果很好的S-IS载体,S-IS载体是指随着着溶液某个特定条件如pH值、温度的变化,或加入了某种金属离子,其溶解性质会改变的聚合物。这种载体克服了不溶性和可溶性载体存在的缺点,可以在可溶状态进行水解反应,在不可溶状态下方便回收。Eudragit是一种包括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肠溶衣聚合物,由于其结构中含有羧基,在水中很容易与碱生成盐而溶解。Taniguchi等人曾将其用于固定淀粉酶,蛋白酶等种类的酶。目前,国内利用Eudragit作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未见报道,国外近几年利用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报道也比较少。根据纤维素酶水解反应的特点,选择EudragitL-100作为固定化酶的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化纤维素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溶解度性质及稳定性、最适pH值、最适反应温度、表观米氏常数、离子强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等理化性质。

固定化方法:将一定量的酶液加入到5mL EudragitL-100溶液中,混合均匀,恒温放置一段时间后,边搅拌边滴加1 mol/L乙酸,至(pH=4.0左右)树脂基本沉淀下来,溶液呈现一种不溶解状态,静置20min,离心(4000g×10min),取出上清液,沉淀用0.01 mol/L,pH=4.0醋酸盐缓冲液冲洗,最后溶解在pH 5.8,0.1 mol/L醋酸盐缓冲液中,定容至8mL。由此得到的就是固定化酶溶液。

实验结论:固定化酶的溶解度变换条件是:pH≥5.0时,呈可溶性;pH≤4.0时,呈不可溶性。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好,重复利用4次后,酶活力保留值在65%以上。比较了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和动力学常数的大小。以2%的滤纸为底物(15FPU/g底物),固定化酶水解反应的效果比游离酶好。

5.2 利用高分子复合物固定化纤维素酶

高分子复合物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如优良的质量传递性能,对水、电解质的灵敏介电特性,对氧和水的选择透过性以及对生物的相容性等特性,为生物酶的固定化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载体。

固定化方法:取2ml0.4molPMAA溶液,滴入2ml纤维素酶,搅拌1小时,再滴入0.4mol 高聚物,搅拌2小时,过滤,抽干,得固定化酶。使用聚丙烯酰胺、聚乙烯胺、聚丙烯酰肼分别和聚甲基丙烯酸复合,这三种高分子复合物固定纤维素酶,制得的三种固定化酶都能使酶获得较大的稳定性,使它们能在较广的pH范围内,较高的温度下发挥较大的作用,并能贮存,反复使用,这为今后固定化酶的工业化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5.3 基于聚乙烯醇/Fe2O3纳米颗粒的纤维素酶固定化

聚乙烯醇(PV A)是一种富含羟基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能与含羟基物质产生物理交联作用。经过反复冻溶后,PV A与富含羟基的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中间部位含有相对密集的、带有羟基的丝氨酸和苏氨酸以及多糖)可形成柔性连接固定;同时,PV A丰富的羟基对纤维素酶也起着良好的稳定作用。纤维素酶的水解效率常与纤维素酶的吸附和解吸附有关,水溶性载体固定化纤维素酶在催化时常大量地被牢牢吸附在纤维素残基表面,影响了固定化酶的效力和重复作用。Fe2O3纳米颗粒具有高表面能等特性,能较好地固定PV A和纤维素酶等高分子物质。同时,如果水溶性载体中含有Fe2O3,纳米颗粒将有可能使固定化酶具有超顺磁性,从而在磁场的作用下与纤维素残基分离。针对上述固体载体使酶效率低下、水溶性载体又使纤维素酶与纤维素残基难以分离的难题,采用PV A/Fe2O3,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固定纤维素酶的载体,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在形成复合载体的同时利用物理交联作用将纤维素酶固定,并对固定化酶的特点和固定化效果及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种固定化纤维素酶

的新方法。

固定化方法:物理交联固定化纤维素酶取一定量透析平衡的Fe2O3纳米颗粒,加入含质量分数0.5%PV A的25 mg/mL纤维素酶液中,于4℃下搅拌10 h,再于-60℃快速冷冻,冰上解冻,反复冻融2次,加入NaC1(终浓度为0.5 mol/L)沉降,用磁铁吸附分离后,用超纯水多次冲洗,冷冻干燥,于4℃保存。若用于纤维素酶的检测,用0.05 mol/L pH=4.5的柠檬酸钠缓冲液分散溶解。

以聚乙烯醇/ Fe2O3磁性纳米颗粒为纤维素酶固定化载体,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纤维素酶固定化。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度计对固定化酶复合体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固定化酶复合体为大小约1 μm的微凝胶团,内含10 nm左右的Fe2O3纳米颗粒。研究影响固定化因素后发现,当pH为6,固定化时间为11 h,纤维素酶/PV A 质量比为4,PV A/Fe质量比为50时,固定化纤维素酶效果最好。通过该方法固定后酶活回收率达42%,酶水解效率显著提高,经过5次反应后的固定化酶相对酶活力保留50%以上。因此,基于聚乙烯醇/Fe2O3。纳米颗粒的纤维素酶固定有利于酶的循环使用并显著提高酶的使用效率,是一种有效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新方法。

5.4 壳聚糖固定化纤维素酶

随着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对纤维素酶固定化的研究,但是应用交联法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报道很少。采用壳聚糖交联法固定化纤维素酶,研究戊二醛浓度和给酶量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pH值、Km。结果表明,交联法得到的固定化纤维素酶与游离酶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对运用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固定化方法:称取一定量的40目壳聚糖,加入一定浓度的戊二醛,室温下搅拌3h,4℃冰箱静置过夜,反复水冼并抽滤,然后往交联后壳聚糖中加入一定量的纤维素粗酶液,室温下搅拌2 h,然后放置4℃,冰箱过夜。次日,充分水洗并抽干即得固定化纤维素酶。

利用固态发酵法从瑞氏木霉QM9414发酵液中提取了纤维素粗酶液,将其固定在壳聚糖上,结果表明,游离酶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为33.33 ug/mL,酶活力为120 IU/mL。当0.1g载体与5 mL 6 %的戊二醛固定纤维素酶后酶的活力最好。这是因为当壳聚糖的量一定时,其提供给酶的结合位点是一定的,随着给酶量的增加,其结合位点趋于饱和,因而制得的固定化酶活力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结合位点饱和以后,增加给酶量却不增大酶活力。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O℃,而粗酶液为5O℃,粗酶液的最适pH为5,固定化酶的最适pH 为4,这表明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活力受环境因素如pH、温度等的影响,固定化酶的最适pH 向酸性方向移动,而最适反应温度比游离酶高。固定化酶的这种特性有利于工业生产中的酸性环境以及高温环境,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酶的利用率。固定化酶的Km值3.592 01×10-2 ,粗酶液的Km值为4.076 04×10-2,表明纤维素酶经固定化以后,与底物的亲和力有所增加,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相对游离酶来说得到了改善,这对提高反应速度是有利的。

5.5 纤维素酶在甲壳胺上的固定化

甲壳胺(2-氨基-β-1,4-葡聚糖)主要是从蟹、虾等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的一种氨基多糖。福建地处沿海,甲壳胺的资源丰富,它的开发利用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甲壳胺具有耐热、化学性质稳定、机械性能良好等优点。特别是其分子中的氨基,既易于与酶共价结合,又可络合金属离子,使酶免受金属离子的抑制,所以它是一种固定化酶的良好载体。据报道,国内外已有人用甲壳胺固定了脲酶、淀粉酶、木瓜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胰蛋白酶等。

固定化方法:取一定量湿甲壳胺加入一定浓度的戊二醛,室温搅拌3.5h,静置2h后抽滤。滤物用水洗至中性,以除去残余戊二醛,在交联后的甲壳胺载体中加入一定量纤维素酶溶液,室温下缓慢搅动2h,置于4℃冰箱过夜。次日离心弃击上清液,水洗三次后得固定化纤维素

酶。该固定化酶在近两个月的数十次检测中未见酶活力下降,说明该固定化酶的贮存稳定性和重复操作性均较好,可望为今后工业化酶法分解纤维素为葡萄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结论:

总之,纤维素酶是目前糖苷酶类中尚有大量亟待解决问题的酶,也是有着巨大工业和市场潜力的酶。进一步阐明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纤维素酶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关系;针对不同工业需要研制不同组分比例的纤维素酶;提高纤维素酶水解天然纤维素的比活力;开发适应不同温度(低温或高温纤维素酶)的纤维素酶是当前纤维素酶的主要研究趋势。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_高凤菊 (1)

第27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Vol. 27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05 ────────── 收稿日期:2004-10-20 作者简介:高凤菊(1978-),女,河北乐亭人,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 7 - 真菌与细菌纤维素酶研究进展 高凤菊1,李春香2 (1.四川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2.唐山师范学院 生物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对分解纤维素真菌及细菌的种类,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分类,分子结构、作用机理,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及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真菌;细菌;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Q5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2-0007-04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生物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的产物高达1.5×1011~2.0×1011t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来源。其中90%以上为木质纤维素类物质,[1]其中的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 的多糖物质, [2] 这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 达5.7×108t , 约相当于我国北方草原年打草量的50倍。目前这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燃料,畜牧饲料与积肥,不仅利用率低,还 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自然界中,许多霉菌[4]和细菌[5]都能产生纤维素酶,但有关细菌纤维素酶的报道很少。由细菌所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最适中性至偏碱性,因为这类酶制剂对天然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较弱,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在棉织品水洗整理工艺及洗涤剂工业中的成功应用,细菌纤维素酶制剂已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6][7][8] 1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1.1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 (cellulose decomposingbacteria ) 纤维素分解性细菌是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由于纤维素酶等的作用,纤维素可一直被分解到葡萄糖为止,有时在分解过程中会积累纤维二糖。这类 细菌多见于腐植土中。好氧性细菌如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 )、噬胞菌属(Cytophaga )等能分解纤维素;但在好氧条件下土壤中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纤维素分解真菌在起作用。而在厌氧条件下纤维素的分解,一些厌氧性的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 )的细菌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素分解细菌亦可栖息于草食动物的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它们在其中进行分解纤维素的活动,这些细菌是厌氧性细菌,例如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 )、牛黄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 )、白色瘤胃球菌(R.albus )、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程光胜 译)等。细菌纤维素酶多数结合在细胞膜上,菌体细胞需吸附在纤维素上才能起作用,使用很不方便,酶的分离提取也较困难。但是细菌主要产生中性纤维素酶和碱性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由于在洗涤剂工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也成为研究热点,其产生菌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9]。由于酶的耐热性在生产中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耐热细菌也是研究的热点。 1.2 纤维素分解性真菌 真菌类有黑曲霉、血红栓菌、卧孔属、疣孢漆斑菌QM460、绳状青霉、变幻青霉、变色多空霉、乳齿耙菌、腐皮镰孢、绿色木霉、里氏木霉、康氏木霉、嗜热毛壳菌QM9381和嗜热子囊菌QM9383等[10];丝状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在酸性或中性偏酸性条件下水解纤维素底物。真菌纤维素酶通常是胞外酶,酶被分泌到培养基中,用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就可较容易地得到无细胞酶制品。目前饲用纤

浅谈食品用酶的应用现状

浅谈食品用酶的应用现状 食品用酶,从早期的酿造、发酵食品开始,至今已广泛应用到各种食品上。随着生物科技进展,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酶制剂,已成为当今新的食品原料开发、品质改良、工艺改造的重要环节。 酶制剂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例如:目前与甘氨酸配合使用的溶菌酶制剂,应用于面食、水产、熟食及冰淇淋等食品的防腐。如溶菌酶用于pH6.0~7.5的饮料和果汁的防腐。乳制品保鲜新鲜牛乳中含有13毫克/100毫升的溶菌酶,人乳中含量为40毫克/毫升。在鲜乳或奶粉中加入一定量溶菌酶,不但可起到防腐作用,而且有强化作用,增进婴儿健。 2. 改善食品色香味形态和质地。如,花青素酶用于葡萄酒生产,起到脱色作用;复合蛋白酶嫩化肌肉,使肉食品鲜嫩可口;在肉类香精生产中常用的风味酶就是一种复合酶,使最终反应达到风味化要求。 3.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多种蛋白酶的作用生产多功能肽及各种氨基酸已经是营养保健行业常见的加工方法。 4. 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如用纤维素酶及果胶酶处理过的槟榔,使硬组织软化,方便食用,提高适口性,更便于咀嚼。为儿童提供各种酶解后的动植物天然食品,通过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等多种酶作用,去除不易吸收的成分,提高营养价值,更适合婴幼儿的营养吸收。 5. 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丹宁酶消除多酚类物质,去除涩味并消除其形成的沉淀。蛋白酶用于饼干减筋,生产酥性饼干。纤维素酶、果胶酶常用于榨果汁、豆油等对于原料的前处理,通过对果胶和纤维素的降解来解决加工难度,提高出油、出汁率。 6. 专一性生产加工需求。最典型的就是成熟的酶法淀粉深加工、酶法肉类提取物及酶法酵母提取物的大规模生产。由淀粉酶、蛋白酶、各种转化酶等组成的专一性酶解技术使这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得于实现,并产生高付加值的食品原料。 7. 去除食品中的不利成分。双乙酰还原酶去除啤酒中的双乙酰。过氧化氢酶去除牛乳中的过氧化氢。柚苷酶用于柑橘汁的脱苦。 8. 保护食品中的有效成分,稳定食品体系。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合用,用于稳定柑橘萜烯类物质。-半乳糖苷酶用于牛乳中,预防粒状结构;冷冻时稳定蛋白质;提高炼乳稳定性。 9. 提高食品的价值。酯酶用于交酯化反应,从低价值的原料中制造高价值的三酰甘油酯。 因为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与高效性,在食品加工中酶的应用相当广泛,用得最多的是水解酶,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的水解酶;其次是蛋白酶和脂肪酶;少量的氧化还原酶类在食品加上中也有应用。日前,食品加工中只有少数几种酶得到应用。 国际市场动向 据推测,现在工业用酶的世界市场约为13亿美元。按地域分,欧洲占45%,北美为35%,南美5%,亚洲15%。按用途领域分,洗涤剂用为5.5亿美元;谷物处理用1.50亿美元;饲料用2亿美元,纤维用21亿美元;其他为4.50亿美元,其中用于食品的酶包含在淀粉糖化的谷物处理领域内,而脂肪酶和凝乳酶等处于谷物处理领域以外的食品用酶,则包含在“其他”项目中。据推测,食品用酶的市场规模将包括油脂用酶0.23亿美元;面包用酶1亿美元;果汁用酶0.26亿美元;酿造用酶0.42亿美元;蛋白分解用酶(包括制造风味用酶)约1亿美元。 世界上主要酶制剂生产公司是丹麦的诺维信公司和美国的国际杰耐考阿公司两大公司。现在世界酶制剂市场大约由诺维信公司占有40%的份额,而杰耐考阿公司约享有20%的份额。 日本的食品用酶的市场规模约为100亿日元。其中虽然以用于异构糖生产的酶为主,但是日本异构糖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今后难以有更大的发展和增长。近年来排位第二的蛋白质分解酶市场增长较快,主要是用于食品软化、调味品生产以及多肽等保健功能性材料生产。除此以外,同样寄以厚望的还有在巧克力生产中得到重用的可可白脱制造所需的脂肪酶;为制造供乳糖不耐症患者使用的预先分解乳糖的牛乳以及在生产无砂糖酸奶时,为调制甜味所必须的乳糖酶以及奶酪生产中使用的凝乳酶和澄清果汁用酶类等。日本最大的食品添加剂公司味之素公司在1993年开发成功和上市的谷氨酰胺转胺酶(TGase)制剂“阿库替巴”,迄今为止被利用在畜肉加工、火腿、香肠加工、水产品加工、面条加工以及豆腐加工中。在日本市场的年销售金额达45亿日元,是目前食品加工用酶中市场销售金额最高的一种酶。此外,该产品已销售到以欧洲为中心的海外市场。在日本销售金额中的2/3是海外市场销售所得。

纤维素酶的应用

纤维素酶的应用 1 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纤维素酶的应用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首先应用于动物饲料中。它的营养作用机理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毁植物细胞壁,释放胞内养分。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由植物细胞壁包裹,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纤维素酶可在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协同作用下破坏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释放出来以利于进一步降解提高吸收率,同时也增加了非淀粉多糖的消化进而改善了高纤维饲料的利用率。 2)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剌激内源酶的分泌。虽然草食动物能通过体内的微生物合成部分纤维素酶,但酶量有限,使粗纤维的消化吸收受到一定限制,而补充纤维素酶制剂则可明显提高对纤维素的利用率。对鸡、猪等单胃动物而言,其体内缺乏内源性纤维素酶,补充纤维素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提高对纤维素的消化利用能力。同时,添加纤维素酶后,动物消化道酶系的组成、酶分泌量及活性可以得到改善,并改善消化道环境,增加酸度,激活胃蛋白酶。因此,畜禽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龄动物及病态和应激状态下的成年畜禽尤为重要,因为此时动物消化酶分泌量明显下降,添加纤维素酶效果会更为显著。 3)缓解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果胶、半纤维素、β- 葡聚糖及戊聚糖能部分溶解于水中并产生粘性,增加了动物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对内源酶来说是一个屏障,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补充纤维素酶后,能在半纤维素酶、果胶酶、β- 葡聚糖酶等的协同下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戊聚糖等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单糖和寡糖,从而降低粘稠度,促进内源酶的扩散,增加养分的消化吸收。 4)促进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纤维素酶具有维持小肠绒毛形态完整,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功能。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将纤维素酶与半纤维素酶、果胶酶、β- 葡聚糖酶等组成复合酶制剂用于

【文献综述】纤维素酶的概述

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纤维素酶的概述 【摘要】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分布广,含量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纤维素酶的应用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的实际应用:应用前景 1. 纤维素的概况 1.2 纤维素酶的分类 纤维素酶的组成比较复杂,通常所说的碱性纤维素酶是具有3~10 种或更多组分构成的多组分酶。根据其作用方式一般又可将纤维素酶分为3 类: 外切β- 1, 4-葡聚糖苷酶( 简称CBH) 、内切β-1, 4- 葡聚糖苷酶( 简称EG)和β- 1, 4- 葡萄糖苷酶( 简称BG) [1]。在这3 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能够在碱性条件下分解天然纤维素的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是一种单组分或多组分的酶, 只具有内切β- 1, 4- 葡聚糖苷酶( 又称CMC酶) 的活性, 有的还与中性CMC 酶组分共存[2]。 1.3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 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 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3]。同时, 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 补充内源酶的不足, 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 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 增加消化物的粘度, 对内源酶造成障碍, 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 增加内源酶的扩散, 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 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而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 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 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4]。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 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 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5] 2. 纤维素酶的一些历史及研究成果 在吴琳,景晓辉,黄俊生[3]的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和酶活性测定中,他们利用“采样—培养—分离单菌落—初筛—复筛—测OD值”的方法筛选出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结果]经反复培养和划线分离从80份样品中初选出35株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其中10株由白转绿,长势较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和作用条件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和作用条件 纤维素酶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酶在植物提取和饲料中的功能是其他产品所无法替代的。然而纤维素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对其进行研究,纤维素酶的水解过程才逐渐被人们掌握。下面详细介绍纤维素酶的研究过程和其水解机制。 1 纤维素酶的研究过程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纤维素是由微生物通过分泌纤维素酶来进行降解的。早在l850年,Mifscherlich己经观察到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现象。但纤维素酶的研究则是从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消化液中发现了分解天然纤维素的酶,以后才逐渐开始的。1912年 Pringsheim 从耐热性纤维素细菌中分离出纤维素酶。1933年Grassman分辨出了一种真菌纤维素酶的两个组分。1954年,美国陆军 Natick实验室开始研究军用纤维素材料微生物降解的防护问题,后来发现纤维素经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经济、丰富的生产原料,并且有望解决自然界不断产生的固体废物问题,于是纤维素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纤维素酶的水解机制 关于纤维素酶水解的机制至今仍无完全统一的认识,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主要为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纤维素的酶水解过程是由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系统作用的结果,水解过程为:先是Cx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非结晶区内部的β-1, 4糖苷键,形成短链的β-寡聚糖;C1酶作用于β-寡聚糖分子的非还原末端,以二糖为单位进行切割产生纤维二糖;接着,部分降解的纤维素进一步由C1酶和 Cx酶协同作用,分解生成纤维二糖、纤维三糖等低聚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作用分解为葡萄糖。纤维二糖对CBH和EG有强烈抑制作用,β-葡萄糖苷酶 BG将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水解为葡萄糖,从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抑制。

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摘要:纤维素酶是一种高活性生物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对纤维素酶的特性、研究进展、应用以及纤维素酶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前景展望 前言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约占植物干重的1/3—1/2,它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生成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纤维素的利用与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彻底水解是纤维素的有效利用途径。纤维素酶(cellulase)是指能水解纤维素β—l,4葡萄糖苷键,使纤维素变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它不是单一酶,而是起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近年来对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并且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由于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1 纤维素酶的组成 纤维素酶是由许多高协同作用的水解酶组成的,根据其催化反应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内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glucanohydrolase或endo-1,4-β-D-glucanase,EC3.2.1.4,即C1酶),来自真菌的简称EG,来自细菌的简称Cen、外切葡聚糖酶(1,4-β-D-glucan cellobilhydrolase或exo-1,4-β-D-glucannase,EC.3.2.1.91),来自真菌的简称CBH,来自细菌的简称Cex) 和β-葡聚糖苷酶(β-1,4- 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 (1)外切葡聚糖酶,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分子的末端,一次从纤维素分子中切下纤维二糖,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的结晶区、无定形区和羧甲基纤维素。对于外切纤维素酶,传统上认为是从纤维素链的非还原端切下纤维二糖。可是,从一些微生物的外切酶的研究中发现了另一种纤维素酶,它们优先从纤维素分子的还原末端切下纤维二糖。这些研究说明存在两种不同功能的外切酶,它们分别从还原端和非还原端水解纤维素分子[ 1 ]。 (2)内切葡聚糖酶,这类酶是纤维素酶中最重要的酶,可作用于纤维素分子内的无定形区,随机水解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的小分子纤维素,即纤维素末端。

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综述

研究生课程作业(综述)题目: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 食品学院食品工程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课程食品酶学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纤维素酶的结构与功能 摘要: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生物体的一切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酶,并且工业酶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酶的结构与功能,重点以纤维素酶为例子,阐述它的来源、结构、分类、催化机制以及在各行业的应用,并对纤维素酶的发展前景作了一定展望。 关键词:纤维素酶结构家族功能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ulase Abstract:Human's life activities is dependent on the enzyme,and all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organisms cannot leave the enzyme, and industrial enzym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This article simply expound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nzymes.The key to cellulose enzyme as an example,expounds its source,structure, classification,catalytic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in various industries,and lastly expec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cellulase. Keywords: cellulase structure family function 1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摘要 我国近年来在纤维素酶研究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够分解纤维素产生葡萄糖的酶的总称,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内切葡糖聚酶,外切葡糖聚酶和β-葡聚糖苷酶。它在纺织,酿酒,食品与饲料行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看重。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的组成,结构,分类,理化性质与作用机理,阐明了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种类,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及高效分解菌。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特性,重要意义,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纤维素酶研究应用 前言:因为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开发新能源。纤维素类物质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生成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可再生类质。但这些纤维素大部分没有被开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关于纤维素酶的基础研究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包括酶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发生降解的机理、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酶的发酵和生产、应用等方面。由此可见生产纤维素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纤维素酶的来源和分类 纤维素酶的最主要来源是微生物,用其生产是最为有效和方便的。不同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酶在组成上差异明显。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也不尽相同。细菌与放线菌生产的纤维素酶产量均不高,在工业上很少应用。而真菌具有产酶的诸多优点:产酶能力强,产生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便于酶的分离和提取,且产生纤维素酶的酶系结构较为合理;酶之间有强烈的协同作用,降解纤维素的效率高。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把纤维素降解为低聚葡萄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水解酶。根据纤维素酶的结构不同,可把纤维素酶分为两类:纤维素酶复合体和非复合体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复合体是一种超分子结构的多酶蛋白复合体,由多个亚基构成。由四个部分构成:脚手架蛋白、凝集蛋白和锚定蛋白结合体、底物结合区域和酶亚基。非复合体纤维素酶主要由好氧的丝状真菌产生,如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等的一些种属。它是由不同的三种酶所构成的混合物,即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苷糖酶和B一葡萄糖苷酶。 2,纤维素酶的组成与结构 因为种类和来源的不同,纤维素酶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通常均具有2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及固定化技术 摘要: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应用与发展趋势,来源及生产技术,分离纯化方法,最后介绍几种常用的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 关键词: 纤维素酶;研究进展;固定化 引言: 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蕴藏量最丰富的生物质,也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系的总称,它们协同作用,分解纤维素产生寡糖和纤维二糖,最终水解为葡萄糖。自1906年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了,随着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纺织工业、能源工业上的应用,纤维素酶已成为最近十几年酶工程研究的一个焦点。近年来有关纤维素酶的研究,包括酶的氨基酸序列、基因的克隆与表达、酶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以及酶蛋白的基因调控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到目前为止,登记在Swiss-Protein数据库的纤维素酶的氨基酸序列有649条,基因序列有433条。我国对纤维素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纤维素酶的菌种开发、发酵培养、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纤维素酶的固定化,以及纤维素酶在纺织、能源等方面的应用都取得较大进展。 1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分子的大小因来源不同而不尽相同,三大类酶分子量一般在23Kda~146Kda之间。多数真菌和少数细菌的纤维素酶都受糖基化,糖基与蛋白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或呈可解离的络合状态。糖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酶免受蛋白酶的水解,而纤维素酶正是由于糖基化,使其所含碳水化合物的比率在不同酶之间发生差异,导致酶的多形式和分子量的差别。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纤维素酶间表现出一定的同源性,且纤维素酶分子普遍具有类似的结构。由球状的催化结构域(CD)、连接桥和纤维素结合结构域(CBD)三部分组成。(1)连接桥,可能是保持CD和CBD之间的距离,也可能有助于不同酶分子间形成较为稳定的聚集体;(2)纤维素结合结构域,它对酶的催化活力是非必需的,但它执行调节酶对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底物专一性活力的作用,其结合纤维素的作用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3)催化结构域,它体现酶的催化活性及对特定水溶性底物的特异性。尽管不同来源纤维素酶的分子量大小差别很大,但它们催化区的大小却基本一致。 研究表明,EG和CBH能引起纤维素的分散和脱纤化。纤维素酶通过打乱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使其变形,深入纤维素分子界面之间,从而使纤维素孔壁、腔壁和微型隙壁的压力增大,水分子的介入又使纤维素分子之间的氢键被破坏,产生部分可溶性的微结晶,利于进一步被降解。(1),对纤维素分子的吸附作用: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降解,一般首先吸附到纤维素上,但并不是吸附的越好催化效果约好。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酶本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的特性密切相关。其吸附能力大小与酶的含糖量和疏水性均有关联。此外,纤维素酶的吸附机理并未弄清,仍需做进一步研究。(2),单一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纤维素酶的断键机理

纤维素酶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纤维素酶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 纤维素酶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在白酒的传统酿造工业中,一般使用淀粉和其它糖类的物质如玉米、高粱、大麦等作为原料,结合稻壳、谷糠、高粱壳等辅料可以保持酒醅的松软度,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定量的糖化剂,使原料可以被酵母所利用。糖化剂在酿酒工艺中被称为曲或酒曲,曲是一种培养基,可以培养多种霉菌,累积不同的粗制酶类,如淀粉酶、磷酸化酶、脱羧酶等,白酒生产中最常用的曲为麸曲。之后再细致的将原料粉碎成末,将配料与之混合后,蒸煮至糊化后冷却,经历拌醅后便可入窖发酵,发酵一定时间后进行蒸酒便可以获得传统酿造的白酒[1]。 在白酒发酵生产中应用纤维素酶,可以有效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及白酒的出酒率,其原因可能是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类物质具有降解作用,例如其可以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结构,使细胞内部所含有的淀粉类物质得到释放,利于糖化酶作用,提高了原料中可利用的淀粉含量,起到了节约原料的作用;其二薯干等淀粉质原料中含有1%-3%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故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淀粉质原料可以分解生成可发酵的糖类,原料中碳源的含量的上升,白酒的出酒率也将得到提高;此外,纤维素酶还在白酒生产中的蒸煮过程与糖化过程中有效的降低了醪液的粘度,这有利于醪液的发酵,并且对醪液的运输提供了便利[2,3]。 将纤维素酶应用于酿酒中,生产时每使用10kg的原料,可在原有酿造基础上增加1-1.5kg的酒量,节约原料20%,其生产出的酒杂醇油含量比较低,而杂醇造成是白酒中苦涩味的主要来源,其减少将会使酒味更加醇香。在白酒酿造中,原料中含有的纤维素类物质较多,使用纤维素酶后,部分纤维素会降解生成葡萄糖,这些葡萄糖会与淀粉产生的糖类一起经由酵母分解而绝大部分转化为酒精,提高出酒率3%-6%,而纤维素和淀粉的利用率也将提高到90%[2,3]。以大曲酒为例,李旭晖等[4-6]的研究发现,在大曲酒的固态发酵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酶后,以相同工艺为标准发酵27天后,每100kg原料大约可以增加出酒量6kg-15kg,出酒率可提高1.6倍。

生物技术生产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Vol.15,No.18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第15卷第18期 Fine and Specialty Che m icals2007年9月21日技术进展 生物技术生产纤维素酶 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刘 颖3 张玮玮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 要:简要介绍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降解机制、生产工程菌的选育、纤维素酶的应用情况,以及对纤维素酶生产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纤维素酶在食品、酿造行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饲料、医药、环境保护和化工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潜力。我国纤维素酶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必将在应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展。 关键词:纤维素酶;发酵;克隆;生物技术 Cellul a se Produced by B i otechnology and Its Appli ca ti on Progress L I U Ying,ZHAN G W ei2w ei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76,China) Abstract:The enzy mol ogical p r operties of cellulase,degradati on mechanis m,the selecting culture of engineering m i2 cr oorganis m and the app licati on p r os pect of bi otechnol ogy in cellulase industry are intr oduced briefly.The existing p r oble m s in cellulase p r oducti on and app licati on and the devel 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 p r os pect and potential of app licati ons of cellulase are wide,es 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f ood industry,fer mentati on industry,deep2p r o2 cessing of far m ing p r oducts,f orage,medicine,envir on mental p r otecti on and che m ical industry.A great p r 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cellulase devel opment and app licati on recently in China,and in the future it will be certainly expanded deep ly and comp rehensively. Key words:cellulase;fer mentati on;cl one;bi otechnol ogy 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微生物对它的降解、转化是自然界中碳素转化的主要环节。纤维素酶(Cellulase)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称。纤维素的生物转化与利用对当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已筛选到一批高产菌株。随着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均在尝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和构建高效纤维素降解菌。这些菌具有独特的酶学性质,扩大了纤维素酶的应用范围。根据纤维素酶遗传特性而构建的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开辟了纤维素酶生产的新途径。 1 维素酶的性质及其降解机制 纤维素酶是一种糖蛋白,它是一个多组分的诱导酶系,采用层析分离和电泳技术等可将纤维素酶分成不同的组分。目前普遍认为,完全降解纤维素至少需要由3种功能不同但又互补的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才能将纤维素水解至葡萄糖,它们是EG(内切葡聚糖酶)、CBH(外切葡聚糖酶)和CB(纤维二糖酶或β2葡萄糖苷酶)。纤维素的降解过程,首先是纤维素酶分子吸附到纤维素表面,然后,EG(内切 ? 8 ? 3收稿日期:2007207212  作者简介:刘颖(1968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技术。

《纺织品生物酶加工》结课作业

《纺织品生物酶加工》结课作业 题目: 纤维素酶在生物抛光中的应用研究 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轻化工程2013级班 学生姓名: 李朝龙 学号: 41301030205

一、纤维素酶的来源及分类 1.纤维素酶的来源 1.1.来源于微生物的纤维素酶 (1)真菌类 分解纤维素的真菌主要来自丝状真菌,其菌丝穿透能力强,降解速率快。如木霉属、青霉属、根霉属、漆斑霉属、毛壳霉属等,还有后期研究发现的一些其他类型的真菌类纤维素酶。 (2)细菌类 细菌产生的纤维素酶一般需要在最适PH为中性至偏碱性环境下发挥作用。细菌中产纤维素酶活力较强的菌种,大致分为发酵厌氧型、好氧型和好氧滑动菌型三大类。 (3)放线菌类 对于放线菌研究者们关注度并不高,其繁殖缓慢,降解纤维素能力均弱于真菌和细菌。但放线菌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分泌的胞外酶多数具有一定的耐碱低性,能够在强碱性条件下仍保持较高活性,其单细胞结构简单,便于遗传分析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高温放线菌,主要包括纤维放线菌,诺卡氏菌属和链霉菌等一些菌种。 1.2.来源于动物的纤维素酶 动物性纤维素酶是指动物内源性纤维素酶。自然界中,某些动物如草食性动物白蚁、食木蟑螂、蜗牛、天牛和线虫等也可以产生纤维素酶。 1.3.来源于植物的纤维素酶

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纤维素能抵抗植物高渗透压,发挥支撑作用,并且在植物发育的不同阶段起到水解细胞壁的作用,如,果实成熟蒂柄的脱落等过程,会伴随着细胞壁降解的发生,所以纤维素酶同样广泛存在于植物中H1。但现今植物中提取纤维素酶的方法尚不成熟,提取的酶含量和纯度都不理想,因此植物不作为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 1.4.来源于其他的纤维素酶 主要是一些食用菌类,以及一些组织培养基等。 2.纤维素酶的分类 纤维素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葡聚糖内切酶:能在纤维素酶分子内部任意断裂β-1,4糖苷键。 (2)葡聚糖外切酶或纤维二糖酶:能从纤维分子的非还原端依次裂解β-1,4糖苷键释放出纤维二糖分子。 (3)β-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二糖及其他低分子纤维糊精分解为葡萄糖。 二、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相对复杂,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完全弄清。除了各个组分对纤维素分子的分解作用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纤维素酶的各种组分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不过,纤维素酶的水解作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 酶分子从水相转移到纤维的表面; (2) 酶分子与纤维表面结合,形成E+S的复合物; (3) 把水分子转移到酶与底物复合物的激活位点;

纤维素酶的检测方法新

纤维素酶的检测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纤维素酶的降解原理,通过实验比较了四种常用纤维素酶的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以及纤维素酶的发展前景,为纤维素酶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纤维素酶酶活测定葡萄糖回归方程 一、纤维素酶及其降解原理 纤维素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占植物总干重的30%-50%,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性碳源化合物,占地球总生物量的40%。据报道,我国每年光作物秸秆,稻梗等含纤维素较丰富的物质就有5亿吨之多,全球每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植物物质高达1.55X109吨,其中尚有89%未被人们利用,而大量的秸秆,稻梗等含纤维素丰富的物质的利用率也很低。大多采用燃烧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就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和丧失了有机质成分。所以,纤维素的充分利用与有效的转化对于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有重大意义。 纤维素酶是分解纤维素的一类酶,它能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充分的利用了纤维素。自1906年Sellieres 在蜗牛消化液中发现纤维素酶以来,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筛选产酶菌株来发酵产酶,再应用纤维素酶到食品,医药,饲料,洗涤等工业中,不仅解决了纤维素的再利用问题还取得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纤维素酶是由许多具有高协同作用的水解酶组成的。习惯上将纤维素酶分成三种主要成分:内切酶(内切β-1,4-葡萄糖酶,也称Cx酶)、外切酶(外切β-1,4葡萄糖酶,也称C1酶)、β -1,4葡萄糖酶(即为纤维二糖酶)[1]。C1酶主要作用于天然纤维素,使之转变为非结晶的纤维素。Cx酶又分为Cx1酶和Cx2酶。Cx1酶是一种内断型纤维素酶,它从水合非结晶纤维素分子内部作用于β-(1,4)糖苷键,生成纤维糊精和纤维二塘。Cx2酶是一种外断型纤维素酶,它从水合性纤维素分子的非还原端作用于β-(1,4)糖背键,逐步切断β-(1,4)糖节键生成葡萄糖。纤维二糖酶则作用于纤维二糖,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酶在降解纤维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至今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关于Cx酶、C1酶和β -1,4葡萄糖酶这3种酶的作用机理的假说比较公认的是以下3种,其中协同理论最为广泛接受。(1)C1-Cx假说。该理论认为首先由C1酶作用于纤维素酶的结晶区,再由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联合作用产生二糖和葡萄糖。其水解模式如图1所示。

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纤维素酶(Cellulase)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以及动物的生产性能,从而为养殖业提供相当数量的饲料来源。本文章主要从纤维素酶的分类、作用机理、在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了论述,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纤维素酶;反刍动物;应用 纤维素在植物体中的含量最多,约占植物干重的1/2,是自然界数量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纤维素是由2000~10000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的长链大分子,除反刍动物借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纤维素外,其他高等动物几乎不能消化和利用纤维素,饲料资源匮乏阻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成功开发这一潜在饲料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纤维素酶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能将饲料中的纤维素降解成可消化吸收的还原糖(如:二糖或葡萄糖),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目前,纤维素酶在反刍动物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从纤维素酶的分类、作用机理和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 纤维素酶的分类和来源 1.1 纤维素酶的种类 纤维素酶包括多种水解酶,纤维素酶是指能降解纤维素的一类酶的总称。是由多种水解酶组成的复杂酶系,主要来自于真菌和细菌。根据纤维素酶的不同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还有分解纤维素的其他酶类,如木聚糖酶(Xylase)和果胶酶。 1.1.1 葡聚糖内切酶 又称为Cl酶,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内部的非结晶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短,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葡聚糖内切酶相对分子质量介于23~146ku,如真菌的异构酶ECI为54ku,EGIII约为49.8ku,而纤维粘菌EG有两种菌的内切酶相对分子质量只有6.3ku。 1.1.2 葡聚糖外切酶 这类酶作用于纤维素线状分子末端,水解l,4-β-D糖苷键,每次切下1个纤维二糖分子,故又称为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外切酶的

——浅谈几种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10.6.5

《酶工程》论文 浅谈几种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082班姓名:左宝莉 学号:084031258 授课教师:武运

浅谈几种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介绍了脂肪酶、葡萄糖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半纤维素酶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酶、焙烤食品、应用 Abstract:introduce lipase, protease, hemicelase, glucose-oxidase, amylase apply in the adhibition. Key words: enzyme, bake, adhibition. 引言:目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采用酶来改善食品的品质以及制造工艺,酶作为一类食品添加剂,其品种不断增多。它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方兴未艾。随着溴酸钾被禁用,如何使用天然无害具有替代功能的 产品,成为广大焙烤食品及面粉企业关注的焦点,而生物酶制剂满 足了这方面的要求。酶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在面粉改良中,具有显 著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体现在:酶本身就是活细胞产生的活性蛋 白质,本身无毒,故不会留下有毒的物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 的专一性,一种酶只对一种底物起作用。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 水解,而对蛋白质则无效。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比一般催化剂高 107-1013倍,因此用量相当少。酶的操作条件温和,在常温、常 压下就能进行。与以前的化学催化剂相比,酶反应显得特别温和, 这对避免食品营养的损失是很有利的。以下介绍几种酶在焙烤食品 中的应用。 1.脂肪酶 脂氧合酶在面包中用于改良面包质地、风味,并进行漂白。

纤维素酶在中药成分提取中的应用[1]

累大量的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药学知识更丰富;另一方面,通过对医生的医嘱的审核,对医生的用药习惯、治疗手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加强了与医生的沟通,取得互信。有了以上对医生的了解与互信,为进入临床进行会诊、和医生一起共同制定用药方案、进行个性化用药服务等顺利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艳秋,等1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优越性和不足点1中国药房,2004,15(5)∶264 2 彦青,等1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中国药房,2004,15(9)∶520 (2004-08-10收稿) ?综述? 纤维素酶在中药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杨吉霞1 蔡俊鹏1 祝 玲2 (11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21广东省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520) 摘要 本文对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目前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海洋细菌极具多样性,其产纤维素酶的潜在菌源有待发掘;随着纤维素酶研究的深入,它必将在中药成分提取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 纤维素酶;中药提取;提取率;海洋细菌 中药材中植物药占90%,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大多包裹在细胞壁中,对这些有效成分的提取,传统的热水、酸、碱、有机溶剂浸提法,受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的阻碍,往往提取效率较低。恰当地利用纤维素酶处理这些中药材,可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提高药效成分的提取率。本文就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目前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纤维素酶水解作用机理 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吡喃型的D2葡萄糖残基通过β2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链,天然纤维素为直链式结构,链与链之间有晶状结构和排列次序较差的无定形结构;纤维素分子以结晶或非结晶方式组合成微原纤维,微原纤维集束形成微纤维,以微纤维为基本构造构成纤维素〔1〕。纤维素的结晶度一般在30%~80%之间〔2〕。 纤维素酶由三类组成:(1)内切葡聚糖酶(endo2 1,42β2D2glucanase,EC3121114,也称EG酶或Cx 酶);(2)外切葡聚糖酶(exo21,42β2D2glucanase, EC31211191),又称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2 lase,CBH)或C1酶;(3)β2葡萄糖苷酶(β2glucosi2 dase,EC31211121),简称B G〔3、4〕。 纤维素酶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协同作用。内切葡聚糖酶首先作用于微纤维素的无定型区,随机水解β21,42糖苷键,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外切葡聚糖酶从这些非还原性末端上依次水解β21,4糖苷键,生成纤维二糖及其它低分子纤维糊精,在β2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分子〔5〕。这种协同作用普遍存在,除了上述协同作用,还可以发生在内切酶之间,外切酶之间,甚至发生在不同菌源的内切酶与外切酶之间〔6〕。一般地说,协同作用与酶解底物的结晶度成正比〔7、8〕。 纤维素酶优先作用于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域,对结晶纤维素有一定的降解,但难度较大。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研究,我们对结晶纤维素降解的作用机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纤维素酶解的最初阶段,EG 和CBH能引起纤维素的分散化和脱纤化,使纤维素结晶结构被打乱导致变性,纤维素酶深入到纤维素分子界面之间,使其孔壁、腔壁和微裂隙壁的压力增大,水分子介入其中,破坏纤维素分子之间的氢键,产生部分可溶性的微结晶〔9〕。 纤维素酶中单个组分的作用机制与溶菌酶相似,遵循双置换机制〔10〕。 2 影响纤维素水解的主要因素 211 酶复合物的组分及其比例 微生物产生的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