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
试论马王堆T 型帛画色彩的文化心理取向

摘 要:作为心理学的分支,文艺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虽形成体系较晚,但其跨学科视野下的独特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试图以心理学相关理论切入,探索马王堆T 型帛画色彩使用所折射出的文化心理和隐喻密码。
作者发现,绘画色彩偏好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共同造就。
马王堆T 型帛画的色彩偏好呈现出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心理。
色彩和文化心理的互动关系紧密。
一方面心理学作为一种解读艺术的工具,我们可以借助艺术作品一窥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文艺创作中既需要遵从“创意”,又需加载丰富的“蕴意”。
关键词:绘画;色彩偏好;认知;文化心理;马王堆T 型帛画“浓墨重彩”本是个绘画术语,意指用浓厚的墨汁、颜色来描绘图画,之后延伸为汉语成语,形容重点、特别描写。
无论从绘画术语还是从成语角度来说,“浓墨重彩”都蕴含着思维过程和心理期望,即“心理需求(意愿)—心理暗示(强调)—期望成真”。
由于创作心理与艺术作品的解读联系极为紧密,因此利用心理学的思维和相关理论对马王堆T 型帛画(简称T 型帛画)进行解读,是一种可尝试的方法与途径。
一、马王堆T型帛画基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从未中断的一支,其为中国古典绘画传承体系的完整性做出突出贡献。
无数传世的或散佚的作品连缀起来,共同起到传承历史的作用,它们在“艺术性”上向我们直接呈现的,即是其“样式”与“风格”。
[1]每件绘画作品都能在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历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其属性、样式与风格中蕴藏着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创意”和“蕴意”,借以传递其创作思路与文化意蕴。
(一)马王堆T型帛画的属性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 型帛画,是西汉时期的绢本设色画作,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2]蔡季襄于1949年提出“帛画”一词,马王堆T 型帛画可归类于“楚汉帛画”,是指战国至两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的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描绘的内容来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
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与帛书

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与帛书作者:葛君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6期提到湖南省博物馆,大名鼎鼎的自然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系列文物。
除了两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薄如蝉翼的素纱襌(dān)衣……一批鲜艳瑰丽的帛画,古朴稚拙的帛书也走进了博物馆的展厅,我们这就来探索一番吧。
马王堆汉墓帛画被考古工作者发现时,这幅被称为“非衣”的帛画正覆盖在辛追夫人的内棺上。
帛画全长有2米左右,四角有飘逸的穗带,顶端有丝带可以用来悬挂。
专家们仔细琢磨了这幅画上的内容,发现帛画上部画有金乌、新月、神龙、玉兔、嫦娥、扶桑树等富有神话色彩的图案。
大家是不是想问,这“金乌”是什么呢?原来,“金乌”是太阳中的神鸟,古代人没法科学解释自然规律,就想象正是这只神鸟,驮着太阳飞行运转,才会有日出日落的现象。
在这幅画的下部,有着同样有趣的图像。
只见一位笑容可掬的巨人扎着马步,他正在做什么呢?原来古代楚文化认为天空是圆的,而大地是方形的,鲸鳌驮着巨人稳稳托住大地,大地才能漂浮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上。
除了这幅帛画,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其他十余幅帛画,占全国帛画出土量的近一半,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马王堆汉墓帛书提到了帛画,自然也就有帛书。
在西汉初期,人们一般用竹简来写字,而帛是种珍贵的丝织物,能够拥有帛书的,是辛追夫人的丈夫——长沙国丞相利苍和他们的儿子。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包含《老子》《战国策》等珍贵文献。
特别的是,这些帛书分别用不同字体书写,展现了古代字体从秦篆、古隶到汉隶的演变过程。
在帛书抄写上,利苍家也毫不马虎,首先要在帛上用墨或者朱砂勾出便于书写的栏格,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乌丝栏”“朱丝栏”了。
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而闻名的湖南省博物馆,经历了几年的闭馆维修,在今年重新向公众开放了,有机会一定要去长长见识哟!。
王煜: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

王煜: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2016年12月16日至18日廈門大學歷史系召開「中國古代喪葬禮制青年學者研討會」,共有21位青年學者與會,分別進行專業報告,熱烈討論。
會後張聞捷與游逸飛商議撰寫會議報導,進而以「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二十二)」的名義,邀集部分與會學者惠賜相關稿件,組成「喪葬禮制」專輯,在「先秦秦漢史」公眾號上推送,拋磚引玉,以饗學界。
這也是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第一次嘗試舉辦的網路活動。
歡迎大家支持研習會,惠賜相關文章,充實「喪葬禮制」專輯。
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以阊阖(璧门)、天门、昆仑为中心*王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4)摘要:马王堆帛画中心的双龙穿璧图像应该是阊阖(璧门)的表现,其上的平台为昆仑悬圃。
根据西汉前期的楚地文献,阊阖并不像东汉时期那样等于天门,而是“始升天之门”,也是昆仑之门,昆仑为最为重要的登天神山。
整个帛画描绘的是西汉前期楚地文献中表现出的“阊阖——昆仑——天门——天帝”的升天信仰。
升天成仙与昆仑为通天中心的观念在西汉前期已经形成了。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帛画阊阖(璧门)昆仑升天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前期墓葬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覆于内棺上的精美绝伦的帛画更是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兴趣,学者们纷纷从其性质、名称、内容、功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相当丰富和深入的讨论。
后来三号墓中又发现一件基本相同的帛画,更丰富了讨论的材料。
随着一些共识的逐渐形成,一些分歧的持续争论,相关文献和图像材料基本已经得到使用和阐释,这股研究热潮也逐渐冷却下来。
目前更多的关注是在进行其他相关问题研究时援引到帛画的材料,基本上不见新的专门讨论。
此次笔者拟以两幅帛画上最显著的一个关键图像为突破口,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帛画的整体内容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而其性质、名称等问题,根据目前的材料和认识,还无法形成新说,不过内容和意义的进一步阐释,相信对这些问题的继续推进也会有一定帮助。
长沙马王堆

长沙马王堆“T”形帛画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已伴随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1月18日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新建的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这是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被放进博物馆的橱窗展出。
这幅“T形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并加上彩色。
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新华社记者龙弘涛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首露真容2003年6月6日华声报讯:拆开一层层严实的包装,徐徐展开卷轴。
已伴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的“T形帛画”,于1月18日上午向世人显露出神秘的真容。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陈建明说,这是“T形帛画”出土31年来首次放进博物馆的橱窗。
辛追墓中的“T形帛画”内容丰富复杂,构图繁复而巧妙,线条健挺流畅,形象刻画细腻,表现技法纯熟,代表了世界帛画艺术高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据新华网报道,这幅“T形帛画”主要色彩为朱、黄、黑、白等色,人物、景物用墨线细描,还加上彩色。
帛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下边的四角缀有绦带。
帛画描绘内容分为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日、月,扶桑等天国的神话传说;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大发现中,“T形帛画”随同墓主人辛追一同出土。
当时,帛画平铺在内棺盖板上,随葬“谴册”(即“清单”)上称“T形帛画”为“非衣”。
马王堆汉墓图画描绘的主题思想

马王堆汉墓图画描绘的主题思想
案例一、
马王堆汉墓吊画描绘的是三界景象,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马王堆汉墓帛画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
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
同时,一种新的注意观察现实的创作方法也在发展,3号墓西壁帛画对社会活动场面作了纪实性描绘。
《马王堆汉墓帛画》画中描绘了想象中的“天国”景象,所画的物象皆为带有神话色彩的图腾与神物,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中还有货真价实的科技元素。
案例二、
马王堆汉墓帛画主题是引魂归天。
帛画是中国古代画的一种,是指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
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战国帛画代表着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成就,是独立意义上的绘画作品。
帛画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
马王堆汉墓研究评述

马王堆汉墓研究评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钧内容提要:本文是对三十多年来有关马王堆汉墓研究的综述,并略加评论。
涉及古尸保存原因的研究,有关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地理研究,三号墓墓主研究,墓葬所体现的汉初丧葬制度的研究,帛画研究,《地形图》和《驻军图》研究,出土漆器、乐器、纺织物研究。
而最多篇幅用于对所出极具学术价值的帛书相关研究的评述。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研究墓主帛画古地图帛书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及相关问题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其涉及范围之广,参与研究学者人数之多,成果之丰硕、研究热潮之经久不衰都是空前,我试将三十年来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作一简略的评述。
一古尸保存原因的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从保存程度之完好和经历年代之悠久等方面评价,确实是一个防腐学上的奇迹,因此出土后引起极大的轰动。
古尸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因,很多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家都曾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见解,但最令人信服的还是湖南医学院(现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当年主持解剖研究的教授和专家们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中专章论述的原因。
该书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在探讨尸体保存的外界条件时,还必须分析从死亡到入土以及从入土到出土的过程”。
并将这个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即死后至入土前)和第二阶段(埋葬后到出土前)来分别论述其保存条件。
该书根据我国古代有关丧葬制度的记载来加以研究,并分析当时对这具古尸可能采取的防腐措施,包括香汤沐浴和穿戴包裹、降温措施、及早入殓封棺等。
当尸体入殓封棺之后就处于密闭的条件下,由于棺内空间为包裹着的女尸和衣衾塞满,棺内空气很少,尸体初期的腐败过程和棺内物质的氧化过程很快就耗尽了棺内的氧气,形成了缺氧环境,尸体的初期腐败过程就可能延缓并最终停止下来。
在密闭的棺具内能达到缺氧和接近无氧的佐证是:古尸组织中尚保存有较多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棺液中不饱和的亚油酸也保存较多。
古尸皮肤上的尸腊状物(也是不饱和脂肪酸占主要成分)的形成,可以推论棺内确实形成了缺氧状况。
马王堆三号汉墓东椁壁帛画修复整理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马王堆三号汉墓东椁壁帛画修复整理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周志元
【期刊名称】《中国博物馆》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 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成为轰动海内外的载入考古史册的重大发现.三座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多达三千多件(套),仅从三号墓中就发现了多幅帛画、帛图、以及十二万多字的帛书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幅帛画张挂在椁室的东、西两壁上.本文主要就三号墓东椁壁帛画的修复整理情况略抒管见,以求正于大家.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周志元
【作者单位】湖南省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
【相关文献】
1.汉墓帛画的地域延续与差异性比较研究——马王堆与金雀山帛画比较
2.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
3.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椁室木材的研究
4.从功能到图像──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功用及构图的探讨
5.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功能与汉代的死后招魂习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

马王堆棺绘帛画首要功能可能幷不限于丧葬时向生人展示,更主要是为死者形象地规划出一个出死入生的步骤与过程。
图像程序完成一个出死入生的过程,起到入葬后永久的仪式象征功用。
然而这一过程究竟归集于引魂升天还是导魂入地?汪悦进升天还是入地?这是马王堆汉墓耐人寻味之处。
问题缘起于同一墓葬所揭示的不同空间。
引魂升天?简单说来:墓椁边厢内置家居侍俑等实物,展示了一个稳定的日常起居实用空间(图1)。
棺饰及覆棺帛画(图2)则呈现一渐次升天的虚拟空间。
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地一天,南辕北辙:三维椁室陈设似劝死者长留地下,二维绘画则引魂升天。
究竟让死者何去何从?似乎很矛盾。
权宜的解释可以是:死后魂魄分离,魂升天,魄入地。
绘事似乎依升天之魂而规划;葬具及椁内起居环境俨然为入地之魄而陈设。
魂魄便各得其所。
矛盾似乎迎刃而解。
但实际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棺绘帛画内容着力表现的是合而不是分。
这里首先得弄清古人对生死观念及空间想象与今人不同之处。
古人对生与死并非单以生理机能的停止来界定,更主要是理解为精气的聚合与离散:“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精气聚散既然决定人的生死,生人若要干预墓主死后归宿,力所能及便是设法聚合死者的精气,在墓葬图绘中预先经营一些阴阳合气的场景,期冀墓主由此能“出死入生”。
由此,图像的编排便是为死者设计的一套最佳程序。
就西汉马王堆墓葬而言,T形帛画及棺绘中所表现的场景,无不以此为转移。
精气的活动场所在哪里?气被视为天地与人体存在的基本载体。
我们常用现代思维的习惯分类法来取代古人经验方式,将人体与天地、墓内与墓外、主体与客观决然二分。
由此,天界便成了客观外在;人体便是绝对的自我存在。
而楚地流行的观念是太一生水、成阴阳、气聚成精、继生万物。
人体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活动场所。
如此说来,马王堆T形帛画展现空间既是宇宙图景又是人身内脏图,古人叫“脏象。
”“故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的渊源关系
作者:巴 根
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07期
摘要:在楚人和西汉人的丧葬程序中有一节是招魂,其中“铭旌”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按照当
时的观点,铭旌具有旗帜的功能,用来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这种铭旌一般都是画在一种叫
做“帛”的丝织品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墓葬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有许多一脉相承
的东西。画中展现了神话传说中的景象,画面中天上、人间和冥间同台登场,人鬼神同时现身,还
展示了许多神话中的动物。画面不但展现了当时人们幻想的神话世界和人们的巫术观念,而且
也表现了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帛画;楚帛画;继承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1-0173-01
一、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文化方面的继承关系
汉起源于楚,因此汉文化就是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刘邦出身楚地,而且其队伍中的绝大多
数成员都是来自楚地。刘邦建立了汉王朝之后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依旧保持了其故乡楚地的特
色。载于史书的有,刘邦围困项羽部队时令属下士兵大唱楚歌。楚汉浪漫主义发端于楚文化而
由汉文化相承,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非常显著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楚汉浪漫主义最大的特
征就是明显地区别于先秦理性精神,保持有热烈而浪漫的神话色彩。
二、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神灵崇祠方面的继承关系
由于种种具体条件的制约,楚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楚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
经济、风俗习惯、历史。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楚国一直未与中原诸夏同化,而是保持了自己独特
的面貌。因此中原诸国由于先秦诸子在思想上的启蒙理性精神渐渐地确立,相继的进入了“史官
文化”时代。与此同时楚国还沉浸在“巫官文化”之中。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楚国“信
巫息,重淫祀”。
刘邦家族出身楚地,在汉代一统天下后仍然袭承故乡的种种祭祀,而且对各地的信仰采取了
兼容的态度。其中就包括楚人众多的神灵崇拜和残存的图腾崇拜。在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出现的
金鸟、蟾蜍、蛇身人首神、升龙、飞人等在《楚辞》中均有表现。只不过一个是用绘画表达,
一个用语言表达。
三、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丧葬方面的继承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帛画产生于先秦兴盛于楚和西汉消亡于东汉,与人们的丧葬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它的产生
和兴盛与楚人和西汉人认为人死了之后灵魂要上天成仙思想有关。到了东汉,人们更加关注此
岸而非彼岸。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热衷于“登天成仙”而是更加关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墓葬尽可
能的照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帛画相应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楚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要变成鬼,而且认为死者的魂魄既可以给活着的人带来福祉,也可
能给活着的人造成伤害。楚人为了使死者在阴间幸福生活,免得其打扰活着的人,因而便形成了
全社会的厚葬风俗。汉人直接继承了楚人的这些传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坟墓是家族的物化象征,是后人思慕其先人的地方,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厚葬先人便是履行孝道,
否则的话就是不孝的表现。帛在当时是很贵重的材料,因而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才使用帛来作
画。
四、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绘画手法方面的继承关系
在楚帛画《人物龙凤图》,墨线勾勒为主,渲染为辅,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物质的质感。
图中凤嘴、凤爪及龙爪等部分描绘的坚挺有力。凤尾则刻画的蓬松而有动感。人物的服饰也表
现出了布匹的质感。稍晚期的楚帛画《人物御龙图》总体看比《人物龙凤图》又有了新的提高,
该画也是使用线描和局部渲染法。该画不但用线表现了不同的质感,而且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
描绘又有了新的提高。画面中的男主人公表情坚毅而文雅。画中对复杂服饰如人物的秋冠等物
的描绘非常准确而精致。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引魂升天图》,其构图、容量和手法等方面明显的比楚帛画提高
了许多。该画先用淡墨起稿,然后填绘各种颜色,最后重点勾勒墨线完成物象。而且多次渲染,使
画面的色彩丰富而明亮,总体和谐而富于变化,产生了一种诡异而绚烂的画面效果。
五、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楚帛画在美学风格方面的继承关系
由于汉人和楚人有众多的渊源关系,他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由于楚和汉都信仰众
多的神话传统和原始图腾,因此楚人帛画和汉人帛画都具有神话的魅力和原始的活力,其画面都
充满了动感。由于楚人和汉人都崇尚厚葬,对丧葬极为重视,因此二者的帛画都是写实风格。即
使是描绘了许多神话中的动物和景物,绘画手法都是写实的。而且都是尽可能地作了精细的描
绘。到了《引魂升天图》写实功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画面不但场景大,而且各种传说中的动
物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纷纷登场。作者对这些繁杂而热闹的场景作了合情合理的安排。由于使用
了写实手法,画面上的各种动物的职能及各种人物的身份都能使观众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