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画

合集下载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诸要素分析及我的创作实践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诸要素分析及我的创作实践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诸要素分析及我的创作实践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的创作实践进行探讨。

首先,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在题材上多以神话传说和宫廷生活为主。

这些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中的神仙、妖精和动物,又有宫廷生活中的宴会、乐舞和花鸟。

这些题材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热衷,也展现了汉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盛世气象。

其次,在绘画技巧上,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动态感强烈。

绘画师通过运用线条和色彩的变化,使人物和背景互相映衬,形成和谐的整体效果。

同时,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装饰细节也为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

画中的人物服饰华丽精致,器物装饰繁复精细,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奢侈和富裕。

而绘画师在处理光影和透视关系时的巧妙运用,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形式的探索。

在我的创作实践中,我受到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启发,尝试运用其中的绘画技巧和题材元素来进行创作。

通过学习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绘画的构图和细节处理,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同时,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题材多样和丰富,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让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综上所述,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其诸要素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同时,在创作实践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借鉴,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名词解释

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名词解释

长沙马王堆t型帛画名词解释
长沙马王堆 T 型帛画,1972 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重要文物。

帛画长 205 厘米,上宽 92 厘米,
下宽 47.7 厘米,为“T”字形,画面内容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帛画上部描绘的是天国景象。

右上角绘有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为扶桑树,还有 8 个太阳。

左上角绘有一弯新月,月上有玉兔和
蟾蜍,月下有一女子乘龙腾飞。

天国下方是天门,由两个神人把守,
他们分别是神豹和门神。

帛画中部描绘的是人间世界。

在华盖下面是一位老妇人,她的前
面有两个人在跪地迎接,后面有三个人在拱手相随。

老妇人的右侧是
祭祀的场景,左侧是宴饮的场景。

帛画下部描绘的是地下世界。

画面中有一个大力士,他双手托着
大地,脚踩两条大鳌。

大地的下方是一条巨大的长龙,龙身弯曲,尾
巴上翘。

长沙马王堆T 型帛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之一,它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神秘的主题,展现了汉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内容提要:马王堆汉墓为20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共三座大墓,据考证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二号墓),利仓之妻(一号墓),及利仓之子(三号墓).墓中有大量随葬物品出土,如精美的丝织品、漆器、竹简、木俑等,在研究西汉前期历史、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是一号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多数学者认为此帛画中所画内容自上而下分别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其中的金乌、扶桑树、太阳、人首蛇身等图画更是广受争议,为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的绘画、丧葬习俗、信仰崇拜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一号墓的非衣帛画中天国部分图画的研究,来探讨其图画所要表达的意念。

关键词:嫦娥奔月人首蛇身金乌太阳扶桑树1.嫦娥奔月此非衣帛画天国部分的左上方有一月牙形,月牙形上方有一只蟾蜍,传说嫦娥奔入月宫之后,变成了蟾蜍。

所以有学者认为屈膝坐在应龙的翅膀上的是嫦娥,表示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但此女子既未作奔月状,又不是正凌云奔来,倘使是嫦娥奔月,在月亮上又为何要画蟾蜍?所以就很难断定她是嫦娥。

汉及以前的著述,都认为升天可以“服应龙”。

《淮南子》高诱注“有翼之龙称应龙”,王充《论衡》中提到“龙无翼不能飞”。

帛画中的女子正坐在能飞的应龙翅膀上,这正与“服应龙”之说相符。

此女子与墓主人性别一致,所以此女子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的灵魂,表达的是灵魂升天的愿望。

整幅画包含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表现了汉人追求升天成仙、永生不朽的观念。

2.人首蛇身帛画的天国部分的中间有一人首、人身、蛇尾的形象。

学者安志敏为此形象应为烛龙,即烛阴。

所引文献为《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海外北经》、《大荒西经》“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而孙作云认为是伏羲,根据是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修鲁灵光殿的壁画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人首蛇身像头上无冠,头发显然经过仔细的梳理缠绕在蛇尾上,两手抄在袖中,面向左边而坐,很像一位女子。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古代墓葬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壁画和织物,这些文物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中,马王堆汉墓中的T 形帛画尤为著名。

这些帛画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用色技巧而闻名,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界的关注。

我们需要讨论一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色彩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

这些帛画通常由天然染料和矿物颜料制成,如蓝靛、红赭石、绿松石等。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不同的颜料和染料,通过混合和覆盖的方式来表现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细节。

另外,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与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相关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帛画的保存和研究问题。

由于T形帛画的材质较为脆弱,保存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对于帛画的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考古学、美术史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其他时期和地区的绘画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秦时代和汉代早期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有所发展和创新。

研究这些联系和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个人对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理解和观点也是文章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我认为,马王堆汉墓中的T形帛画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装饰墓葬的工艺品,更是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帛画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用色方法及相关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其用色方法、保存和研究问题,以及与其他绘画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的艺术遗产。

个人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观点也将为研究和欣赏这些帛画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考。

1. 引言:介绍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的研究意义和背景,以及本文将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作品与其他时期和地区绘画作品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解析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帛画以有 序的层次 展示 了汉初人们观念 中的宇 宙图景 , 自远古神话 的大量形象 和按照现 实描绘 的人 与物构成 天 、 、 取 地 人
相沟通的境界。也使我们 了解 到了汉代 主要 的绘 画题材之神话 传说和 日常生活 的场 面。通过观察 帛画对天庭 和冥界的描绘 , 我们可以看到汉代 在用儒学统一人们思想 的同时 , 也系统地整理 了远 古流传下来 的神话传 说 , 像创 世神话 中的伏羲 、 女娲 。女
画横段的右上部有一轮红 日, 内栖金乌 , 其下扶桑树之 问藏 匿有八 个小太 阳。与红 日 对应 的画面左上 方是一弯新 月 , 有玉 其上
兔、 蟾蜍 。月下还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着弯月作“ 飞天” 。在 人躯蛇 足女神 正下方有 两个骑 兽怪物 和一 只悬 铎 , 状 其上有 两鹤 欲衔铎顶 , 铎下是有两个 门吏拱手对坐的天 门, 天门抱框上有神 虎神豹 攀援其上 看守 , 门之上左右 两侧各 有呈倒 “ ” 的卧 天 S型
画、 画像石 、 画像砖 、 瓦当等 ,些作 品 内容 丰富 、 裁多样 , 体 除神话传说 、 生 社会 活、 奇禽异兽等外还有历史 故事等 , 反映 了汉代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 , 为我们研 究汉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12 从 帛画的表现形式看汉代画工技法 . 帛画是一种绘 画艺术 。T形 “ 非衣” 的构 图方法与工笔重彩 的风格 , 是早 期人物 画发展史上辉煌 的里程碑 。西 汉画工在 构 图上已经 可以较好地组织大型 的图案 , 如天上 、 人间 、 地下的相隔 , 天上有天 门标 明, 地下 以平 台为限 , 天地之 间 自然是人 问。各 界之 中, 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 , 富而有条理 。帛画 中三界 的描绘 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 , 的是 龙和其他 神话动物 的穿 插 都 丰 靠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

马王堆帛画1972年马王堆在湖南出土。

马王堆汉墓在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引起学术界重视的帛画是三号墓棺室西壁张挂的那幅。

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称其为《车马仪仗图》。

根据是全幅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土筑的五层台阶的高台,应是古代检阅或举行祭祀活动的“坛”。

图上的墓主人及其侍从正在徐徐登临高坛。

而方阵、车队、骑从、鸣金击鼓的乐队场面,都表现出所绘是一次盛大的仪式。

联系到墓主人生前应是防守长沙国南境的重要将领,画面又几乎全是武卒、车骑、随从,所表现的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举行盛大检阅仪式的车马仪仗。

金维诺先生在《谈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文物》1974年第11期)提出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为《耕祠图》的新观点。

文章说:“三号墓棺室西壁帛画,表现的主题是‘誓社’、‘耕祠’之类的活动。

这幅帛画虽有车马、仪仗,但不是一般在东汉壁画中常见到的《出行图》。

它画的不是正在出行的行列。

鼓乐、随从、属吏都由不同方位,面向墓主人。

在列队随墓主人前来的士卒的前面,有正在燃烧的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祭祀用的牛羊),这是燔柴主祭的场面。

《后汉书》记载:“……行祠天郊以法架,……诸侯王法架,官属傅相以下皆备卤簿,似京都宫骑,张弓带革建,遮出入称促;列侯、家丞、庶子导从。

”陈松长在《马王堆三号汉墓<车马仪仗图>帛画试说》(《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不赞同金先生的观点,认为所说“黄色火焰,其上并有牲”不确。

所谓黄色火焰,实际是帛画残损较大之处,而且无论从什么角度都看不出有供祭祀用的牛羊和燃烧的火焰。

《后汉书》有关“耕祠”的记载,主要是讲天子行郊祀礼的仪礼规定。

三号墓主既非天子,又非列侯,既便由他举行耕祠,也不可能照搬天子行郊祀礼的排场。

陈的文章虽然同意将这幅帛画称作《车马仪仗图》,但不同意“似是表现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出征队伍或出行的重大场面”。

他认为,凡出征,都得旗旌猎猎,全副武装。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文物基本资料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名称: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用途:出殡铭旌质地:帛时代:西汉初期出土时间:1972年出土地点: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存:湖南省博物馆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文物简介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

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

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

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

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

文物发掘1972年4月25日晚上,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时,当发掘人员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时,第四层内棺盖上,又出土一幅T型彩绘帛画。

汉代的天上人间地下: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详细图解

汉代的天上人间地下: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详细图解

汉代的天上人间地下: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详细图

上周末本人去长沙的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发现有个介绍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的短视频蛮好的,就拍了截图,对帛画的内容做个图解。

实物全景拍摄。

帛画又称非衣,出殡时像引魂幡一样挑着作为引导,入葬时盖在内棺之上。

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线图。

非衣即飞衣,寓意死者灵魂升天。

帛画长一丈二尺。

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天上部分实物拍摄。

图中高亮为天上部分。

天界下方绘有天门,守护神豹和天界守门神帝阍。

中间是怪兽拉绳振钟,以示升天之音。

两旁有飞龙和象征长生的仙鹤。

上方右侧是九个太阳,日中金乌和扶桑树,有考证说日中金乌是古人观察到了太阳黑子。

上方左侧是托月女神,月亮,玉兔和口衔灵芝的蟾蜍。

上方中央是象征长生的仙鹤和人首蛇身之神烛龙,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有一只黑色的鸟,应为“金 乌”。其下有一扶桑树,枝叶间挂有八个小太阳。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 一只口衔流云的蟾蜍,还有一只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双手托月,似在飞舞,应 为嫦娥奔月。在两边的日月之下,各有一条巨龙,二龙龙首相对,张口吐舌。 日月之间,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神,披发危坐,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而交 于身下,两旁有五只鸟正曲颈向上。在画面上部
帛画:
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 旌,主要指丧葬出殡时张 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 的旌幡,用以“引魂升 天”。也有人根据墓中出 土的“遣策”称之为“非 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 将其盖在棺上。
一号墓帛画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 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 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介 绍————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国(境)展 览文物之一,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 (今芙蓉区马王堆街道),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 一。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 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本图是墓主 人升天图像。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 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帛画下部的图像,最显著的是两条青色和赤色 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 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 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 又分成了两个段落。 谷璧之上,两个龙首之间,绘拄杖而立的老 妪,左侧有两个男人举案跪迎,右侧有三个侍女 拱手相随。老妪的发髻之上插有长簪,簪首的白 珠垂于额前。老妪和侍女所穿曳地的长袍均为曲 裾,老妪的长袍带彩色花纹, T 型帛中间部分三个侍女的长袍分别为黄、 红、白色。跪迎的两个男人的长袍则为红色和青 色。这些人物的脚下,有白色的平台,平台的侧 面饰以勾连雷纹。平台之下,斜置一个划分成十 六个的方板,板的两侧各有一只赤色的斑豹。这 一部分上端与“天门”相连的地方,绘有带垂幛 的华盖,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

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 窄,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 的部分,长67厘米,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下 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长1.38米,绘交龙及墓主人等图像。 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 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 走向天国。

考古工作人员打开重重遮掩墓主人真面目的障碍时,她终于露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 出了面容!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绝对不像一具古 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 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 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 活动。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 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 剂时,女尸的软组织竟然能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 第一代轪侯利苍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 体十分相似! 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苍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 可能是利苍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 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 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相关背景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 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 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他们在覆盖棺椁的 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 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T型帛的上部画面 的最下边,对立着两个横座的柱子,形成一个门道,门柱上各有一只小豹子, 柱间有二人衣冠楚楚,头带“爵弁”,拱手对坐,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其 上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异兽,异兽各执绳索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的两铣系 有组带。异兽所骑动物,身着白地花衣,头和四足皆赤。钟的上面又有两只展 翅俯瞰的鸟,与人首蛇身的神人两旁的鸟相似。 帛画上部的画面,内容既有日月、神人,又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 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胯下有一赤 蛇,首尾分别攀于从画面上部垂到两下角 的龙尾。巨人的下面,有两条红鳞的青色 大鱼,其一头尾为红色。鱼的两旁又有小 兽。巨人的两侧,各有一个口衔灵芝状物 的大龟,龟背上各立一只鸱鸮。
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具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 治阶级对未来生活虚幻的妄想。这幅帛画 在墓内的位置,与用于表示死者身份的铭 旌相同,图像的内容又与王所用旗帜的太 常接近,应与铭旌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 可能起着和铭旌相似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